❶ 物理轉換法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物理中的轉換法是什麼 將難以察覺的現象轉化為易察覺的現象
問題二:物理中轉換法和等效替換法有啥區別 轉化法:就是把不易發現的現象用比較明顯的事物現象表現出來,比如,在證明發生的音叉在振動塌爛春時,用縛有細線的乒乓球接近,乒乓球被彈開,則證明音叉在振動(音叉振動是不易看出的,但小球被彈開卻明顯證明音叉的振動).
等效替代法:就好比某人有個很繁瑣的的名字,別人為了叫起來方便,改用一個簡單的稱呼代替他的大名.雖然兩個名字不同,但都是稱呼這一個人,只是後者比較簡單方便.等效替代法就是這樣,把一個繁瑣難懂的現歷脊象或電路用一個簡單的現象或電路替代,使問題更加清晰明了.此法在電路分析題中常用.
二者來說,轉化法是為了明顯感受事物現象;等效替代法是把復雜事物簡單化,來幫助團耐解題.
❷ 物理學中什麼叫作轉換法
「轉換法」是指通過轉換研究對象、物理規律、物理模型、思維角度、物理過程、物理狀態等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間接獲取問題解決的一種解題方法。
例: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關系的實驗。
電阻絲產生電熱的多少無法直接測量和比較,利用電流產生的熱量加熱煤油,觀察煤油在插入密封燒瓶里的玻璃管中上升的高度,這樣就將電阻絲放熱的多少的比較轉化成了煤油上升高度的比較。
將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或不易直接觀測的問題(如本題中產生熱的多少),可以通過它對其他物體的作用而轉化成可以直接觀測的現象(如煤油在玻璃管內上升的高度),這種方法就是轉換法。
❸ 物理中什麼叫轉換法
在實驗中,有很多物理量,由於其自身屬性的關系,難於用儀器、儀表直接測量,或 因條件所限,無法提高測量的准確度,就可以根據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和各種效應把不 易測量的物理量轉化成可以(或易於)測量的物理量進行測量,之後再反求待測物理量的 量值,這種方法就叫轉換測量法(簡稱轉換法)。 由於物理量之間存在多種關系和效應,因此將會有多種不同的轉換法,這恰恰反映了 物理實驗中最具啟發性和開創性的一面。科學實驗不斷地向高精度、寬量程、快速測量、 遙感測量和自動化測量的方向發展,這一切均與轉換測量緊密相關。 轉換法一般可分為參量換測法和能量換測法兩大類。
❹ 污染物遷移中的物理、化學、生物效應
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後,可與原先的水、岩土介質和水中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發生各種物理交換、化學反應和生物分解等多種聯系,從而引起地下水水質的變化,其結果稱為物理、化學、生物效應。這些效應有正、有負。所謂正效應是指在上述作用下,地下水中污染物濃度降低並基本達到天然背景值或某一規定水平,有時又稱自然凈化。另一種是負效應,即經過物理、化學、生物作用使污染程度加劇。事實上,無論是物理作用、化學作用,還是生物作用,都具有兩重性。在某些情況下,其中一種具體作用可能會降低某種組分的濃度,減輕或去除這種污染物,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則會使這種組分增加,而加劇其污染效果。因此,研究時要針對不同的物理、化學條件以及具體的污染組分,做出具體分析。
(一)物理作用
地下水污染物在遷移過程中發生的物理作用有吸附、過濾、稀釋三種。
1.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由於岩土表面靜電引力,使水中的離子被吸附在岩土顆粒表面的現象。由於鍵聯力比較弱,在一定條件下,岩土顆粒所吸附的離子也可以被水中另一種離子替換,即發生離子交換。附著在岩土顆粒上的離子再次進入水中的現象稱為解吸。物理吸附是可逆過程。一般而言,當水中的某種離子被吸附的同時,岩土顆粒表面也會有另一種離子解吸,所以,物理吸附只是對某些污染組分的暫時截留,不會徹底去除。物理吸附對如下污染組分具有截留的作用,如K+、Na+、Ca2+、Mg2+和一些金屬離子,包括Cu、Hg、Pb、Ni、Cd、Co、Mn等,另外,對某些碳氫化合物如苯、酚、石油類產品也具有截留作用。
2.過濾
過濾是指透水介質的空隙小於固體污染物粒度的條件下,固體污染物被阻滯而不能隨水流遷移的現象。能夠被過濾的地下水污染物包括化學沉澱物如CaCO3、CaSO4、Fe(OH)3、Al(OH)3等,以及泥、沙、絮凝狀的微生物集合體和絮凝狀的有機物等懸浮或漂浮物質。顯然,過濾作用是否明顯,與固體污染物的粒度和透水介質的隙徑有關,隙徑越小,過濾作用越明顯,所以,亞黏土、亞砂土要比砂礫石、裂隙、岩溶地層具有更好的防止固體污染物遷移的效果。
3.稀釋
稀釋是高濃度的污染水進入含水層與地下水混合,混合後地下水污染組分濃度低於原污染水,或者是已污染的地下水得到未污染水的補給(降水入滲補給或側向徑流補給),使污染組分濃度降低的過程。地下水長期觀測結果表明,地表堆放污染物的地段,降水後,潛水的污染程度會增高。在地表和土壤均未被污染的地段,側向滲流污染的潛水會因降水入滲水的摻和,污染程度降低。這些現象均與稀釋有關,只不過前一種情況是污染物溶解,地下水遭到污染;後者是地下水污染濃度因稀釋而降低。
(二)化學作用
化學作用包括化學吸附、溶解沉澱和氧化-還原反應三種。
1.化學吸附
化學吸附不同於物理吸附,是以化學鍵的方式將吸附的離子束縛,使之成為膠體結晶格架的一部分,如果水化學條件不發生明顯改變,被吸附的離子不會重新返回水中,所以,化學吸附是不可逆的,可使某些污染物從水中去除。由於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區分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常將兩種吸附效應一並考慮,用交換容量(CEC)來表示。交換容量是表徵岩土介質吸附能力大小的一個指標。一般而言:①顆粒比表面積越大,即顆粒個體越小,交換容量也越大,所以黏粒含量高的土壤具有較強的截留污染物的能力;②岩土顆粒表面電荷的正、負性及電荷的多少與pH有關,pH低時,正的表面電荷占優勢,吸附水中的陰離子,pH高時,岩土顆粒表面完全是負電荷,吸附水中的陽離子。能夠被化學吸附的污染組分有Al、K、Mn、Zn、Cr、Co、Ni等金屬離子,另外,化學吸附也可去除如硫磷、毒莠定、西維因、百草枯、多氯聯苯等有機化合物。
2.溶解和沉澱
溶解和沉澱是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和從中脫出的兩種相反的化學過程。前者是使污染物從固相變為液相,後者是從液相變為固相,這兩種作用既發生在某些固體污染源釋放污染物的過程中,又是含水層中水-岩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至於溶解和沉澱是在什麼條件下會發生,需要讀者參考水文地球化學的相關知識,在此不再贅述。
3.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是地下水中非常普遍的化學過程,而污染組分進入含水層後,這一過程會變得更為復雜。污染物(水)會與業已存在的天然水、岩土介質、微生物相互作用,某些物質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另外一些物質會得到電子,發生還原作用。由於電子轉移和得失是同時發生的,所以稱這種化學反應為氧化-還原作用。由於各種物質的氧化態還原能力不同,而且許多元素具有多種氧化態,如Fe有二價和三價,Mn有二價和四價,吸引電子的能力強弱也不同,因此,在某些條件下,有些物質或氧化態更易吸引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相應地下水中另外一些物質會釋放電子發生氧化反應。至於哪些物質以何種氧化態的形式出現在水中,則與地下水中的pH-Eh條件有關。例如Cr、As、Se在氧化條件下(Eh值較高),pH為7左右的地下水中,往往以一價或二價的陰離子形式存在,容易隨水遷移,當Eh值很低時則形成難溶的硫化物沉澱。又如Fe當地下水Eh值大於0.77V,pH小於2.76時,Fe3+出現在地下水中,當pH、Eh值超出這個范圍時,可能形成Fe(OH)3沉澱或轉變為Fe2+。研究表明,氧化環境有利於硝化作用的形成,所以地下水中常見NO-3,而Cr和一些難溶的金屬硫化物可轉變為易溶的硫酸鹽;還原環境不利於Pb、Cd等重金屬的遷移,NO-3也因反硝化轉為氣態氮逸散。除此之外,地下水中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幾乎都需要微生物的催化。起催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如硝化桿菌、反硝化桿菌、硫還原菌等,它們的作用是加快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
(三)生物作用
除上面提到的微生物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影響外,這里所說的生物作用主要是指微生物的降解和生物的吸納作用。
1.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主要是微生物對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機物的破壞或礦化作用,使復雜的有機物變為簡單的有機物或者轉變為無機物的過程。微生物降解可在溶解氧較多的地下水中快速進行。在缺氧條件下,有些微生物可通過對含氧化合物如NO-3、SO2-4的分解,獲取其中的氧生存,以完成對有機物的降解過程。生物降解的最終產物是無機鹽、CO2和H2O,可以消除有機物污染的危害,但在不充分降解時,也可能會形成中間產物,成為有毒害作用的新污染物。
2.生物的吸納
地下水是某些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地下水中許多化學組分是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如N、P、K、Ca、Mg、Na、S、Cl等。另外,有些微量元素如Cu、Zn、Cr、I、Co等,它們對調節生物的生理機能也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當地下水的污染組分中含有這些物質時,微生物的存在將有助於減輕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