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上好高中物理習題課詳細
習題教學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形式,教師要抓住習題教學的特點,結合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習題選編和習題教學,使學生通過解題實現對概念、規律及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學會運用它們去解決問題的辦法.
1 基本概念及功能
習題教學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出現頻率很高的教學內容,是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物理習題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在理解物理內容的基礎上,以口頭解答、書面解答或者實際設計、操作等形式,反復針對某一課題而進行的教學訓練.習題教學和「知識與技能」目標緊密聯系,因為習題教學所要解決的很多都是概念和規律問題,是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嘗試,它對學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習題教學作為概念、規律的復習與鞏固,對課堂教學起到反饋和補充的作用.
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功能從高考的角度來看可以概括為五種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實驗能力、運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分析與綜合能力.具體而言,通過習題教學澄清學生對物理概念、規律題的模糊和不正確的認識;鞏固知識、深化知識,形成符合學生心智的知識結構;掌握物理學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強化方法運用的熟練程度,形成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結構;
㈡ 高中物理教師如何說題
說題是說課的延續和創新,說課偏重於概念、規律的物理知識的教學,說題偏重於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教學,說題一般包括說題目、說學生、說審題、說解題.說題內容可能跨度幾節課,甚至幾個學年.因此,說題對教師整體把握課程體系和考綱要求更高,可以說說題是-種深層次備課後的展示,說題能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使習題教學更有效.
㈢ 談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創設物理情境
物理這門學科是非常抽象的學科,它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何使它變得形象、直觀、便於同學接受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也就是說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引導學生進入物理學習狀態的關鍵。
㈣ 談高中物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 思維能力與提升思維能力的方法
關於思維能力定義有很多,簡而言之,思維能力就是理性分析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思維是人們進行認識、判斷和推理的基礎.由於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思維能力的強弱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個人智慧的高低.
目前國內外提升思維能力方法有很多種,比如集思廣益訓練法、生疑提問訓練法、循序漸進訓練法和聚合抽象訓練法等幾種方法.具體而言,集思廣益訓練法就是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討論交流,通過思維的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從不同的觀點中學習新的知識;生疑提問訓練法就是通過鼓勵懷疑和質疑的態度,也就是要敢於打破陳規,敢於表達新想法觀念,並進行充分的論證;循序漸進訓練法重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已知的知識一步一步推導出未知的知識;聚合抽象訓練法就是對形象知識的一種抽象思考,也就是通過對感性對象的歸納分析,總結出相應的抽象本質.
2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
2.1 利用情景刺激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的學生大多仍是青少年,對於外界的刺激依然會有非常敏感的反應.利用情景刺激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高中物理課堂中要結合課程教學的內容,創設合適的情景,利用該情景刺激學生的反應並進行思考,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對物理課程的內容學習領悟,這不僅可以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更有助於促進學生提高自主思考的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在要進行物體重心概念的教學時,可以預先准備一串葡萄,在物理課堂教學時展示給同學們觀看,如圖1所示.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必然被葡萄所吸引,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每個葡萄受重力嗎?我們把每個葡萄的重力都畫出來麻煩嗎?你們有什麼合理的解決方法嗎?」之類的問題,這種提問很好地利用生疑提問的訓練方法,也就是利用對一些常見現象的質疑,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觀點和想法,並進行充分的論證.這個時候學生肯定會對葡萄重力的表示方法這個問題感到疑惑,並進行自主思考,教師要注意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等效的觀點上,促進學生自己提出一個物體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於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又鍛煉自己自主思考的思維能力.
2.2 創造思維沖突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創造思維沖突來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主要利用了集思廣益訓練法,也就是利用大家對於一個現象的不同看法,進而會提出不同的觀點的行為,從而通過思維的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但是教師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創造思維沖突的時候,要控制好學生的情緒和爭論的范圍,也就是在物理學科的范圍利用所學知識論證自己的主張,而不能創造思維沖突進而導致學生情感上沖突的不利後果.總之在創造思維沖突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和把控,通過思維沖突促進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思維辨別能力的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在進行重力加速度內容的講解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圖片,最好是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扔鐵球實驗的有關圖片,如圖2所示.然後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比薩斜塔下的人們,提出自己對於鐵球同時落地的看法,並利用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論證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教師要組織好學生一個一個的表達,在某個學生表達完觀點之後,鼓勵其他的學生進行提問,最後老師要對學生們的觀點和想法進行總結,不要過分看重學生觀點的正確如否,更要注重學生思維是否嚴密,邏輯推理是否合理,這也是對循序漸進訓練法的實踐運用,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有關重力加速度內容的物理課堂教學,一方面通過創造思維沖突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創造思維沖突更提升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2.3 通過發散思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通過發散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應當建立在集中思維的基礎上,也就是先要引導學生對於一個問題進行集中的思考與分析,該過程也是對聚合抽象訓練法的實踐運用,指導學生對感性的事物進行歸納分析,總結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在集中思維的作用下,學生會對一個問題形成一個類似統一的答案,但這不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最終目的.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鼓勵學生進行聯想,也就是讓學生做到「舉一隅以三隅反」.通過聯想和縱向橫向的考慮問題,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轉換能力的提高,進而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比如通過萬有引力內容的教學,學生形成了世界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的觀點,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黑洞或者粒子運行的圖片,比如按照萬有引力粒子應該有規律的運動,但實際上粒子的運動情況卻不是那麼有規律,如圖3所示.教師進一步和學生探討萬有引力在以上情況下的適用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聯想和想像,此時學生會產生一定的疑惑,萬有引力原來也有不適用的地方.教師在這個時候要對學生的疑惑進行一定的解答,也可以引入量子力學的內容,或者一代一代物理學家貢獻.總之通過思維縱向橫向的發散訓練,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加深以及形成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思維轉換的能力,避免走進死胡同,進而通過該措施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2.4 通過直覺猜想和錯誤體驗,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物理時常常抱有各種不同的態度,會有各種各樣的復雜的內心體驗.注重直覺猜想和錯誤體驗的恰當運用,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辨性很有好處.學生的猜想和錯誤,如果運用得當,那麼它就不僅不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反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激發學生更強的求知慾望.如果學生的錯誤不能充分地暴露,那麼學生的主動探索和嘗試的沖動就會大大降低,消去這種誤解的機會也就會大大減少,而且僅僅從正面去理解,學生的體會與印象並不會十分深刻.比如教師在摩擦力方向的講解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先去總結,部分學生一定會得出摩擦力方向總是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的錯誤結論.此時教師可以展示傳送帶傳送物體的模型:問如果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那物體怎麼會向前運動呢?是什麼力充當了物體運動的動力呢?學生自然會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學生對摩擦力方向的判斷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在以後的判斷中就會有很好的思維習慣.
總之,高中物理課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動力源的探討,並對具體應用措施的分析總結,發現其中的關鍵就是發揮學生自主思維能力,也是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貫徹「生本教育」的理念,促進學生思維潛能的發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要充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促使廣大中學生在物理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自主分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通過對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培養,提升學生整體思維能力,在促進學生思維素質發展的過程中,貫徹落實高中物理新課改的培養理念和目的,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更多的能力型人才.
㈤ 談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董建林 甘肅省兩當縣第一中學
【摘 要】物理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課堂效率,教師從創設問題情景,堅持循序漸進,認真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改善教學行為實現角色轉變,發揮物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仔細研究,堅持物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最終將會實現高效率的物理課堂教學。
【關鍵詞】提高 課堂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1-0149-01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戰場,教學質量如何直接取決於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協調各方力量,提高課堂效率是長期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的課題。高中物理是中學較為難學的一門學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物理教學成績一直不理想。本人經過多年的物理教學探索,通過不斷地反思和總結,認為從以下六方面仔細研究,最終就能達到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 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恰當的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引起學生思考使教學內容具有新奇性,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進一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物理問題情境創設可採用有趣實驗烘托氣氛,如講動量定理時,可讓雞蛋從同一高度分別落在海綿上和桌子上,觀察對比的實驗結果;給金屬鳥籠通上高壓電,籠中的鳥可能遭電擊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實驗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學生身邊的熟知的實例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如講到摩擦力時,教師提出如果沒有摩擦力我們的衣、食、住、行將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像,引起學生思考;教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驗證學到的知識。
二 堅持循序漸進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急功近利不利於課堂教學;教師要用一顆包容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允許他們犯錯誤,引導其尋找問題原因,克服畏懼心理;要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知識基礎、心理狀況和認知水平分步到位,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注意控制難度,採用小步子、多台階、緩坡度地讓學生逐步掌握知識和技能;教師要從發展的角度審視每位學生的進步,多鼓勵、多引導,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激發進取心。
三 注重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由於初中和高中學生的心理存在差異,教學內容、思維要求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不同,大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後由於諸多的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學習的自信心屢遭打擊,直接影響教學工作。因此,在高一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好轉化和過渡工作;從直觀向抽象、從單一向復雜、從標量向矢量、從算術運算向矢量運算、從淺顯向嚴謹、從以定性為主向以定量為主轉化,描述方式以文字法為主向文字法、公式法和圖象法等多種方法相互完善、相互補充轉化。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物理建模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從習慣於背誦向推理論證轉化、從習慣於模仿向創新轉化,從習慣於課堂「大合唱」向獨立思考轉化;課堂教學中滲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逐步掌握觀察實驗法、歸納與演繹法、分析與綜合法、理想化方法、類比方法、科學假說法、控制變數法、隔離法和整體法、逆向思維等思想和方法。
四 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實現角色轉變
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物理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教學中倡導探究式,盡量做到各種教學方式有機融合,不用「單一拳」,而用「組合拳」;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的選用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教師要有服務意識,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度,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養成團結協作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領悟和逐步掌握科學方法,為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 堅持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把物理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有機聯系起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實踐意識;把物理知識與應用技術、人文科學相結合,使學生對現象的理解由常識上升到科學認識,有助於形成科學的價值觀;課堂教學中多列舉學生熟知的事例,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講到摩擦力時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特別是分析自行車前後輪摩擦力作用以及車座位置對兩輪摩擦的影響;講到合力與分力時,列舉提水事例加深對等效替代關系的理解;教師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和資料並應用於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將物理新課程中設置的欄目應用於課堂,「思考與討論」「實驗與演示」是教學的必要環節,越過去教學將難以進行,必須予以重視;「說一說」「做一做」「思考與討論」可以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加強實驗操作;利用課本上的卡通圖片提升課堂趣味性,「科學漫步」、STS不僅是科學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在這些方面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具有開放性,並沒有確定的要求。
六 發揮物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設盡量多的實驗,物理新課程提供了實驗要求並沒有限定方案,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計盡可能多的方案,以便開發學生智力,提升課堂品位;開發低成本實驗,充分利用身邊的物品製作實驗器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復雜的、難做的實驗使用計算機進行數字實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目的、原理、方法、設計方案、得出結論、誤差分析六方面進行思考分析,著力提高操作技能,發展思維。
物理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很多,教師只有勤奮鑽研,仔細探索,才可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㈥ 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能力
「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學中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要切實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要通過觀察現象,觀看演示和學生自己做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要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運用等,培養學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交流能力。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處理問題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等。 針對「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學生這幾方面能力培養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呢? 1、客觀對待學生實際情況,因才施教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已觀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於針對學生實際因才施教,不斷提升學生水平以及學生間的差距,從而使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得以培養和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地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預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要求。 另一方面則應創造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開動思維,通過自我開拓,舉一反三,加深對學到的知識內容的理解。並在這種自我開拓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獨立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如果老師把本應屬於學生自我開拓的內容,即心得體會,經老師開拓後灌輸給學生,盡管這些老師是想使學生學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於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基礎差的學生反而會感到物理內容高深莫測,分不清主次,而處於被教師牽著走的被動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喪失了學習物理的興趣與信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物理的料,處於一種「痛苦的學習」之中。而基礎好的學生則由於失去了自我開拓、舉一反三的機會,獨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鍛煉和提高。 所以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認真貫徹因才施教的原則,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水平、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地、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 如果學生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那麼無論老師如何努力,都無法使學生取得好成績。在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啟發學生積極開動思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不求過細,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獨立鑽研的空間。要鼓勵學生獨立地鑽研問題和解決問題。要教育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經過獨立思考,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並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和自學能力。總之老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 教學的要求不是封頂的,高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物理教學應激發學生對各種物理現象及問題的興趣。教師不應因為學生所提的問題超出教學大綱或高考考綱的要求范圍,便要求學生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問,其結果就會使學生探求的慾望和創新的意識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會使學生陷入一種墨守成規,一切為了應試的「痛苦的學習」之中,這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對培養人才特別是優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 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必須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對重點的概念和規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並充分發揮這些重點的概念和規律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 老師在講解物理概念時,一定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過程。要通過對實例、演示或實驗的分析,或者理論的推導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結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老師要注意通過對物理現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講解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意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知識要逐步積累、擴展和加深,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過急過高。否則就可能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解上。絕對不應該用講解大量例題,來代替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述。應該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而不應該急於做大量的習題。 學習物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解題,決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課堂物理教學的核心或重點。當然,講解適當數量的例題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樣在學生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等基本內容已有充分復習、理解的基礎上,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必須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 學生做習題的目的,一是檢查自己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夠在實際問題中靈活地運用它們。二是通過做習題,鍛煉並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邏輯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所以學生每做完一道習題,都應總結一下,看看通過做這道習題,自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體會。檢查自己是否能獨立地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習題中所給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產生的原因和有關的條件等等是否能獨立地弄明白,能否獨立地進行邏輯推理。 所以每做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如果對學生的要求太高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這樣不但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會削弱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物理的信心和興趣。 目前在中學中普遍存在著所謂「題海」戰術,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盡量多熟悉一些題型和解法,以便日後在參加高考時能適應高考,取得好成績。但是,就是從提高學生高考成績來說,「題海」戰術的收效甚微,而弊端甚多,它不僅浪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從近些年來的全國高考物理試卷來看,特別是近幾年高考模式的不斷改變,高考物理對考生知識面的廣度,考生的綜合能力的要求明顯提高。從使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這一角度來看,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教與學的方法,其效果也應該比「題海」戰術好。 3、注重實驗,提升整體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程提倡在課程實施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探究性學習作為與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是進行創新教育的載體,是學習科學的核心方法。 探究教學實質是將科學領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課堂,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並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利用物理實驗開展探究教學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物理學是實驗學科,通過觀察自然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踐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必要基礎。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須要大力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目前有的物理教學中存在對實驗不夠重視的傾向。每個學生實驗都必須要由每個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演示實驗也一定要做並且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現象,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認真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總之實驗教學要落實到學生動腦動手上。 4、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相當復雜的。有些人總希望能總結出一些很具體的幾條內容,以為只要教了這幾條很具體內容後,學生的能力就提高了。這種看法實際上是把能力「知識化」了,把能力的培養簡化了。 關鍵是要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踏實的學習作風。老師在講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時,要思路清晰,使學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領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要重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應用,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礎才能談上全面提高能力。延伸閱讀:淺談高中物理教學培養能力本文轉載地址:|更多
㈦ 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問題如何處理
自己把書上所有的公式全部自己推導一遍,弄懂,不懂就問老師,這樣有助於理解;做錯的題目一定要弄明白,然後找專門的筆記本整理,並經常拿出來看。
我高一高二都沒怎麼學物理,高三一年,就用這兩種方法,一年就把所有的都補回來了,高考物理大題全對。只要持以之恆,肯定有用。
㈧ 高中物理怎麼說課
1.有賣說課的教材的
2.上網搜一下 找說課教案 特別多
3.說課寶典
概述:重要的是說為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說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系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為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系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為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范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像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發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范,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系。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系。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
二、 說教法: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啟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閱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閱讀、講解」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准。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三、 說學法:觀察法;歸納法;閱讀法;聯想法;推理法
1、教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
為了適應高一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根據所講授的每項知識,確定其演示觀察的重點,有序地引導學生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觀察,再綜合分析,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教學生用較簡單的器材做實驗,以發揮實驗效益,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做實驗,可以增強感性認識,復習相關知識,克服錯誤定勢,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為進行新課做好知識上和情感上的准備。
3、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練習強化有意注意,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重在讓學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結論。
四、 教學程序:導入;新課;練習鞏固;作業;研究性課題提出。
引入新課
將課首問題稍作加工(和生活實際稍作聯系)後,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在思索中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再順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波有直觀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有利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規律的應用
五、研究性課題的提出和課後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說課為例:
重要的是說為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說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結論、規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在實驗中如何控制條件和物理變數,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進行再創造。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說課中,不僅僅讓學生理解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更重視如何通過實驗控制變數,根據實驗條件啟發學生思考,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為教學目的之一。這正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
教材難點的確定要看是否體現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生活經驗、相關學科的實際情況,是否找出了難點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應用》的說課中,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指出:"楞次定律是一個物理規律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其語言表述時會有兩方面困難:(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並沒有說感應電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說感應電流的磁場如何。(2)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為阻礙原磁場。"這不僅說出了難點,還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生情況,規律本身,說了確定難點的依據。又如《牛頓第一定律》的說課中,學生由於受日常觀念的誘惑,把日常生活中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由靜止變成運動和不受力作用運動的現象,作為片面的先入之見,產生誤解,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形成了思維障礙。因此,應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確定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這樣,才能破除錯誤的認識,建立新的正確的觀點。
中學物理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優勢和特點,應用范圍和條件也不盡相同,如為了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可採用演示法、觀察法;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可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啟發法、發現法;為了加強物理實踐,培養學生技能,可採用實驗法、練習法等。中學物理教學手段也多種多樣,包括語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圖、板畫、模型、錄音、幻燈、計算機等。所選教學方法手段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各種不同方法和手段要優化組合。
說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要說選擇的主要教學方法和輔助教學方法的內容以及選擇教學手段內容,還要說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依據,還要說具體突出物理概念和規律、實驗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選典型例題的內容信要求,還要說出具體突破物理實驗操作或所需預備知識,還要說出課堂教學採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項,特別著重說物理實驗操作要領及觀察要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和學的高度統一。
所選教學方法能否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技能和創造,既注重概念、規律的探索過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能否結合學生實際、教材特點、教法的選原理和教學經驗,說出選擇教法的理論依據。《楞次定律》說課中,在說教法時指出:"本節課採用實驗探索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聽、導做、導思、導說、導體、導記方面,教師演示實驗田後提出問題,進行思維點撥,引導學生討論,在教材難點處放慢節奏,分散難點。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主做、主思、主說。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教材特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智能、技能,實現教與學高度統一。
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粗讀預習、觀察實驗、聽課理解、復習鞏固、作業練習、應用實踐、歸納總結等。同時還要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強調研究物理的方法、態度和習慣,培養學生的課堂實驗、課外實驗和小製作的基本技能。
學法的指導是否體現了學生規律、學習原則以及學習的生理和心理規律,學生的基礎、習慣能力等情況。
看說課者指導學習方法如何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調動優秀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後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優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提高。
能否針對某一知識點,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最易疏忽的可能誤解或混淆的總是有預見地並針對性地採取恰當的處理措施,如《布朗運動》的說課中指出:"布朗運動不是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而是水分子無規則運動時對花粉顆粒的無規則撞擊而引起的花粉顆粒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無規則並不是無規律。"
在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實驗目的,明確實驗原理,熟悉實驗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驟。學會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項,還應培養學生小實驗、小製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鏡》說課在學法指導中指出:"教學生實驗方法,如練習書上練習薄、2題時,可建議學生做實驗解決,發散光線通過凸凹透鏡,觀察、對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軸還是遠離主光軸,正確理解會聚與發散的定義,避免灌輸。"《楞次定律》在說學法中指出:"通過本節課,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出課題,怎樣假設推理,怎樣設計實驗,怎樣選擇實驗操作,怎樣對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養成嚴謹科學態度和思維習慣。"〈勻變速直線運動〉說學法時指出:學生認為直線運動在初中已經學過,簡單易懂,思想上不夠重視,准備不足。可在學習中發現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聯系,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圖象等知識比較難於理解,於是產生了"雜""亂"的感覺和厭學情緒。學習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於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靈活,遇於復雜綜合的總是便出現"顧此失彼"和"張冠李戴"的現象。以往教學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學生反映運動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記不牢。因此 ,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1)學生以自己主動學習為中心,養成以"觀察(包括閱讀)-思考-表達(包括說和寫)"為主要方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2)重視知識結構的教學,克服"雜""亂"現象。把本章重點知識概括為:"六個公式六個量,已知三個可計算;加速(+A),減負(-A),落體上拋G和-G"。
教學過程
物理教學過程是物理教師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認識物體客觀規律,完成物理教學目標和程序。這個過程應自始自終符合物理學的研究特點,符合素質教學的要求,應有利於能力的形成,有利於教學目標的真正完成,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少許發,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和科學學習方法的培養。
說教學過程並不是像教案那樣詳細地說明教學的具體過程,而是要說出教案中幾個主要過程安排的理論根據和組織者對它的理解,從而使用權備課建立在嚴密理論與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過程要體現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不同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不同能力。
2)教學過程要准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和學生能力培養上,並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和內在邏輯關系。還應體現教學方法選取的科學性,學習方法指導的有效性。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由已知推未知的認識規律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因此,評析說教學過程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A.是否做到教學目的明確,結構合理,廣度得當。
B.教學內容和滲透的思想觀點是否科學正確,是否恰如其分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說出了教學的主要思路,簡述了主要環節內容,各環節過渡的處理方法是否自然,設計是否把握了知識的內在聯系。
D.是否說出了如何處理教材,以信教學方法和科學方法之間的關系,是否把目的與手段、知識與能力、教和學融為一體。
E.教學主次是否分明,層次思路是否清晰,重點是否突出,能否抓住關鍵,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藉助有效手段,突破難點。
F.教學各環節時間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說出如何使用教學語言、教學情感、物理實驗,以信創設物理情景。
H.是否說出實驗的目的性及實驗觀察點、操作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
I.是否說出如何實現教學反饋矯正,高速教學內容和進度。
J.各環節教學設計的理論憑據是否正確,恰當具體。
㈨ 淺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易良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學物理探究學習中,首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索事實真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聽眾,變為主動的參與者。然而,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現,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原因是很多教師對問題意識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問題設計不巧妙,提問時不注意方法和技巧,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活動。下面就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創設與學生緊密聯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情境中的學科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情境中的學科問題,而且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學習的目的——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譬如,在講單擺的振幅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大鉛球用鋼絲懸掛起來,把球拉開一個角度放在教師的鼻尖前,然後放開,讓學生觀察球的擺動。當球向教師頭部擺回來時,學生高喊「躲開」,但教師紋絲不動,在球將要碰到教師時,球又擺回去了。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有驚無險」的結局必然會使學生驚訝,「為什麼」的念頭就油然而生,求知的渴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講力的合成時,在上課的開始,先演示一個小實驗:拿一根軟繩,在繩的中央用鐵絲系一塊磚頭。教師問學生:「如果兩個人用力拉繩的兩端,能把繩拉直嗎?」學生回答:「能。」接著,讓兩個身強力壯的學生上台表演,他們費盡全力,最終還是沒有把繩拉直。這樣,由生動表演所創造的鮮明形象,學生覺得真實,又與原有的觀念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在和諧的氣氛中產生了相互矛盾的「不和諧」的心理。「1+1≠2」的結論必然會引起強烈反差,學生會在沖突和矛盾中產生驚訝,在驚奇中產生探索的意念,激發思維的動力。
二、設置問題鏈,推動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遞進式的問題鏈」就是將某個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的建構分解成若干層級,設計成若干個問題,將這些問題按照由淺到深的認知特點串聯起來,相鄰的問題保持一定的思維梯度。採用遞進式的問題鏈可以降低學生在建構知識過程中所需要的思維「台階」,充分體現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譬如,在「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學中,圍繞速度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百米賽跑,目前男子世界紀錄是9.58s,某位同學跑完百米距離,用時13s,誰運動得快?小汽車30分鍾內行駛了50km,自行車在相同的時間內行駛了8km,小汽車與自行車誰運動得快?(2)如何比較小汽車和百米賽跑運動員的快慢呢?(3)根據數據能否說明小汽車在30分鍾的時間內每一個時刻都比自行車運動得快呢?(4)怎樣描述物體每個時刻運動的快慢?通過這4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可以使學生很自然地建立起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並且能夠了解這兩個速度概念的區別。
三、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意識的思維是膚淺的,教師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引導學生參與到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中,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物理,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提問和發言往往能成為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譬如,在講解摩擦力的問題時,有這樣一道習題「質量為m的鐵塊放置在長木板上,木板傾斜放置在地面上,傾角為θ,此時鐵塊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全班學生都會利用物體的平衡求解摩擦力f=mgsinθ,這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若長木板一端可繞固定軸轉動,在木板緩慢抬起的過程中,鐵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如何變化?」有很多學生立刻回答「鐵塊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因為f=mgsinθ,θ變大,所以摩擦力增大」,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刻給出回應,而是留出時間繼續讓學生思考。學生經過幾分鍾的思考、互相討論後,有學生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摩擦力應該先增大,後減小。原因是開始時物體受到的是靜摩擦力,當靜摩擦力增大時,摩擦力增大,到一定角度時,物體將在木板上滑動起來,此時物體受到的是滑動摩擦力,其大小為f=mgsinθ,θ增大,摩擦力減小。」這時全班學生恍然大悟。經過這樣的討論,學生總結出了「在遇到摩擦力問題時首先要判斷物體受到的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然後再利用相應的公式進行求解」的結論。研究表明,一個學生如果提出一個問題而受到教師贊揚和鼓勵,那麼他便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出各種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善待每個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增強他們提問、質疑的勇氣。
物理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不在於多「問」,而在於採用合適的策略進行提問。教師若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並注意提問的方式方法,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熱情,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