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如何寫物理學史

如何寫物理學史

發布時間:2022-03-11 22:35:09

㈠ 物理學史

1.沒上過這課,不過光從那句話來看的話——

科學是對人類探索世界的成果的一種體系總結,歷史記錄的是人與社會的發展歷程。

從科學中學到的是固有的知識,但這些是建立在一定時期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都會對該科學的建立產生影響。孤立的看待一門科學所得到的僅僅是現有的成果。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但也只是暫時的。

歷史是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從歷史中看到的不僅是個別時間片斷上的事物狀態,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

就科學而言,從歷史中能夠了解到該科學的建立、發展的整個過程,從中總結出發展規律,據此可以大致的推測出科學今後的發展方向。這在科學的創新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歷史中,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都能夠給我們以啟示,讓我們在今後的發展中少走彎路。

總而言之,科學史就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科學的整個發展變化過程,總結科學成果和科學方法,使我們對現有科學的來源有清楚的了解,並從中得到經驗和啟示。

㈡ 怎樣做物理學史的研究工作呢

首先是把文字釋義搞明確。有些古書有它自己的特殊體例和專門用語,讀的時候要嚴格地遵守,否則就無法理解古書的原意,那就更談不上其他了。

其次,解釋出來的科學內容務必是那個時代可能發生的。譬如有人從漢晉時代的《西京雜記》里解釋出類似於X光的裝置來。這顯然是「以無作有」,充其量只能是當時的人們幻想有這一類的「法寶」。從戰國開始就有不少古書說公輸盤首先製造一種木鳥能在空中飛三天,這個例子是「以小作大」的典型。

此外,中國古書還有個真偽的問題,在我們這里就轉化成為某一器物或某一概念出現的年代問題,這些都得小心地對待。

㈢ 推薦一本關於物理學史的書

他們說的都不錯,建議房主買來看,或者報個班學習物理。我就只推薦一下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可以很好的豐富你的知識。有科普版。你也可以看看其它他寫的書,都很棒。這樣對於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好處。我是真心這樣說的。不為賺分。我特別特別特別推薦房主多看課外書。豐富知識。我就後悔沒多看書,所以,現在要多看書。學習物理其實真的可以報一對一來學習。但課外知識就要看你積累了。多看書才有知識啊!你以為諸葛亮天生聰明?智者都是多看書才來的啊。
純手寫,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㈣ 涉及物理學史論文怎麼寫

可以先簡述一下物理學歷史,然後再選擇某一個自己擅長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影響等,也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悟。

㈤ 物理學發展史是怎樣的

從遠古到公元5世紀屬古代史時期;5—13世紀為中世紀時期;14—16世紀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16—17世紀為科學革命時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此時期產生,從此之後,科學隨各個世紀的更替而發展。近半個世紀,人們按照物理學史特點,將其發展大致分期如下:

①從遠古到中世紀屬古代時期。

②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時期。牛頓力學在此時期發展到頂峰,其時空觀、物質觀和因果關系影響了光、聲、熱、電磁的各學科,甚而影響到物理學以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③隨著20世紀的到來,量子論和相對論相繼出現;新的時空觀、概率論和不確定度關系等在宇觀和微觀領域取代牛頓力學的相關概念,人們稱此時期為近代物理學時期。

(5)如何寫物理學史擴展閱讀:

物理學來源於古希臘理性唯物思想。早期的哲學家提出了許多范圍廣泛的問題,諸如宇宙秩序的來源、世界多樣性和各類變種的起源、如何說明物質和形式、運動和變化之間的關系等。

尤其是,以留基波、德謨克利特為代表,後又被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發展的原子論,以及以愛利亞的芝諾為代表的斯多阿學派主張自然界連續性的觀點,對自然界的結構和運動、變化等作出各自的說明。原子論曾對從18世紀起的化學和物理學起著相當大的影響。

經典物理學形成之初,磨鏡與制鏡工藝對物理學與天文學都有過幫助和促進。早先發明的眼鏡以及在1600年左右突然問世的望遠鏡、顯微鏡,為伽利略等物理學家觀測天體帶來方便,也促使菲涅耳、笛卡爾、牛頓等一大批光學家作出幾何光學的研究。

後者的成就又促成反射望遠鏡、折射望遠鏡和消色差折射望遠鏡在17—18世紀紛紛問世。各種望遠鏡的進步又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如用它觀察木衛蝕、發現光行差等。當牛頓建立起經典力學大廈時,現代一切機械、土木建築、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等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也得到初步確立。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志。起初,蒸汽機的熱機效率僅為5%左右,為提高蒸汽機的效率,一大批物理學家進行熱力學研究。J.瓦特曾根據J.布萊克的「潛熱」理論在技術因素上(加入冷凝器)改進蒸汽機。

但是,當時尚未有人認識到汽缸的熱僅僅部分地轉化為機械功。此後,卡諾建立了熱功轉換的循環原理,從理論上為熱機效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也因此在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N.奧托和R.狄塞爾的內燃機。

除了物理學與技術之關系外,在科學發展史上,物理學與鄰近的天文學、化學和礦物學是密切相關的,而物理學與數學的聯系更為密切。物理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也幫助其他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如氣象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物理學與哲學的關系也十分特別。

㈥ 怎麼寫物理學文獻綜述

先看看物理發展的歷史和現在發展狀況
然後看看有關感測器方面的書
而感測器種類很多
應該有側重點 著重某一類的寫

㈦ 要寫一個物理學史的論文 寫什麼方向好呢

就沒一個感興趣的方向嗎,比如量子力學發展史,很有意思

㈧ 查閱資料了解物理學史,寫出你了解的物理學史或對某個物理學家的評價

視頻:「優雅的宇宙」
有詳細介紹,各位物理大神的評價

㈨ 介紹物理學簡史

公元1638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兩種新科學》一書出版,書內載有斜面實驗的詳細描述。伽利略的動力學研究與1609~1618年間德國科學家開普勒根據天文觀測總結所得開普勒三定律,同為牛頓力學的基礎。

公元1643年,義大利科學家托利拆利作大氣壓實驗,發明水銀氣壓計。

公元1646年,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實驗驗證大氣壓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國科學家格里開發明抽氣泵,獲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國科學家波義耳實驗發現波義耳定律。十四年後,法國科學家馬里奧特也獨立的發現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開作馬德堡半球實驗。

公元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用三棱鏡作色散實驗。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發現光經過方解石有雙折射的現象。

公元1675年,牛頓作牛頓環實驗,這是一種光的干涉現象,但牛頓仍用光的微粒說解釋。

公元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作風箏實驗,引雷電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國科學家普列斯特勒根據富蘭克林導體內不存在靜電荷的實驗,推得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義大利科學家加伐尼發現蛙腿筋肉收縮現象,認為是動物電所致。不過直到1791年他才發表這方面的論文。

公元1785年,法國科學家庫侖用他自己發明的扭秤,從實驗得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這以前,英國科學家米切爾已有過類似設計,並於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國科學家查理發現了氣體膨脹的查理-蓋·呂薩克定律。蓋·呂薩克的研究發表於1802年。
公元1914年,英國科學家莫塞萊發現原子序數與元素輻射特徵線之間的關系,奠定了X射線光譜學的基礎。

公元1914年,德國科學家弗朗克與赫茲測量汞的激發電位。

1915年,丹麥科學家玻爾判定他們測的結果實際上是第一激發電位,這正是玻爾1913年定態躍遷原子模型理論的極好證據。

公元1914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發現β能譜。

公元1915年,在愛因斯坦的倡議下,荷蘭科學家德哈斯首次測量回轉磁效應。

公元1916年,荷蘭科學家德拜提出X射線粉末衍射法。

公元1919年,英國科學家阿斯頓發明質譜儀,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公元1919年,盧瑟福首次實現人工核反應。

公元1919年,德國科學家巴克家森發現磁疇。



公元1922年,德國科學家斯特恩與蓋拉赫使銀原子束穿過非均勻磁場,觀測到分立的磁矩,從而證實空間量子化理論。

公元1923年,美國科學家康普頓用光子和電子相互碰撞解釋X射線散射中波長變長的實驗結果,稱康普頓效應。

公元1927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森與革末用低速電子進行電子散射實驗,證實了電子衍射。同年,英國科學家G.P.湯姆遜用高速電子獲電子衍射花樣,他們的工作為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提供了實驗證據。

公元1928年,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印度科學家喇曼等人發現散射光的頻率變化,即喇曼效應。



公元1931年,美國科學家勞倫斯等人建成第一台迴旋加速器。

公元1932年,英國科學家考克拉夫特與愛爾蘭科學家瓦爾頓共同發明高電壓倍加器,用以加速質子,實現人工核蛻變。

公元1932年,美國科學家尤里將天然液態氫蒸發濃縮後,發現氫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公元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在這以前,盧瑟福於1920年曾設想原子核中還有一種中性粒子,質量大體與質子相等。據此曾安排實驗,但末獲成果。1930年,德國科學家玻特等人在α射線轟擊鈹的實驗中,發現過一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誤認為γ射線;1931年,法國科學家約里奧與伊侖·居里讓這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通過石蠟,打出高速質子。查德威克接著做了大量實驗,並利用威爾遜雲室拍照,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這一射線即是盧瑟福預言的中子。

公元1932年,美國科學家安德森從宇宙線中發現正電子,證實狄拉克的預言。

公元1933年,美國科學家圖夫建立第一台靜電加速器。

公元1933年,英國科學家布拉凱特等人從雲室照片中發現正負電子對。

公元1934年,前蘇聯科學家切侖柯夫發現液體在β射線照射下發光的一種現象,稱切侖柯夫輻射。

公元1934年,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

公元1936年,安德森等人發現μ介子。

公元1938年,德國科學家哈恩與史特拉斯曼發現鈾裂變。

公元1938年,前蘇聯科學家卡皮查用實驗證實液氦的超流動性。

公元1939年,奧地利裔美國科學家拉比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測核磁矩。



公元1940年,美國科學家開爾斯特等人用分子建造第一台電子感應加速器。

公元1946年,美國科學家珀塞爾用共振吸收法測核磁矩,布拉赫用核感應法測核磁矩,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實現了核磁共振。這種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場的測量精度大大提高。

公元1947年,德裔美國科學家庫什精確測量電子磁矩,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預計有微小偏差。

公元1947年,美國科學家蘭姆與雷瑟福用微波方法精確測出氫原子能級的差值,發現英國科學家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仍與實際有不符之處。這一實驗為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提供了實驗依據。

公元1948年,美國科學家肖克利、巴丁與布拉頓共同發明晶體三級管。



公元1952年,美國科學家格拉塞發明氣泡室,比威爾遜雲室更為靈敏。

公元1954年,美國科學家湯斯等人製成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器——曼塞。

公元1955年,美國科學家張伯倫與希格里等人發現反質子。1957年,希格里等人又發現反中子。

公元1956年,華裔美國科學家吳健雄等人實驗驗證了華裔美國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理論(1956年)。實驗方法是將鈷-60置於極低溫(0.01K)的環境中測量β蛻變。

公元1958年,德國科學家穆斯堡爾實現γ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穆斯堡爾效應)。

公元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製成紅寶石激光器,實現了肖洛和湯斯1958年的預言。

公元1962年,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森發現約瑟夫森效應。

另附
1900--1909
1900年,瑞利發表適用於長波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
1900年,普朗克(M.Plank,1858—1947)提出了符合整個波長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開
用能量量子化假設從理論上導出了這個公式。
1900年,維拉爾德(P.Willard,1860一1934)發現γ射線。
1901年,考夫曼(W.Kaufmann,1871—1947)從鐳輻射測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從
而發現電子質量隨速度變化。
1901年,理查森(O.W.Richardson,1879—1959)發現灼熱金屬表面的電子發射規律。
後經多年實驗和理論研究,又對這一定律作進一步修正。
1902年,勒納德從光電效應實驗得到光電效應的基本規律:電子的最大速度與光強無關,
為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提供實驗基礎。
1902年,吉布斯出版《統計力學的基本原理》,創立統計系綜理論。
1903年,盧瑟福和索迪(F.Soddy,1877一1956)發表元素的嬗變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發表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並發表光量子
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等現象。
1905年,朗之萬(P.Langevin,1872—1946)發表順磁性的經典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關於運動媒質的電動力學》一文,首次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
理,發現質能之間的相當性。
1906年,愛因斯坦發表關於固體熱容的量子理論。
1907年,外斯(P.E.Weiss,1865—1940)發表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提出磁疇假設。
1908年,昂納斯(H.Kammerlingh—Onnes,1853—1926)液化了最後一種「永久氣體」氦。
1908年,佩蘭(J.B.Perrin,1870—1942)實驗證實布朗運動方程,求得阿佛伽
德羅常數。
1908—1910年,布雪勒(A.H.Bucherer,1863—1927)等人,分別精確測量出電子質量
隨速度的變化,證實了洛侖茲-愛因斯坦的質量變化公式。
1908年,蓋革(H.Geiger,1882—1945)發明計數管。盧瑟福等人從粒子測定電子電荷e
值。
1906—1917年,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測單個電子電荷值,前後歷經11
年,實驗方法做過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數據。
1909年,蓋革與馬斯登(E.Marsden)在盧瑟福的指導下,從實驗發現粒子碰撞金屬箔產
生大角度散射,導致1911年盧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論。這一理論於1913年為蓋
革和馬斯登的實驗所證實。

1910--1919

1911年,昂納斯發現汞、鉛。錫等金屬在低溫下的超導電性。
1911年,威爾遜(C.T.R.Wilson,i869—1959)發明威爾遜雲室,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實驗手段。
1911年,赫斯(V.F.Hess,1883—1964)發現宇宙射線。
1912年,勞厄(M.V.Laue,1879—1960)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 Friedrich),尼平
(P.KniPning,1883—1935)進行X射線衍射實驗,從而證實了X射線的波動性。
1912年,能斯特(W. Nernst,1864—1941)提出絕對零度不能達到定律(即熱力學第三定
律)。
1913年,斯塔克(J.Stark,1874—1957)發現原子光譜在電場作用下的分裂象(斯塔克效應)。
1913年,玻爾(N.Bohr,1885—1962)發表氫原子結構理論,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1913年,布拉格父子(W.H.Bragg,1862—l942;W.L.Bragg,1890—1971)研究X射
線衍射,用X射線晶體分光儀,測定X射線衍射角,根據布拉格公式:Zdsin6=算出晶
格常數d。
1914年,莫塞萊(H.G.J.Moseley,1887—1915)發現原子序數與元素輻射特徵線之間
的關系,奠定了X射線光譜學的基礎。
1914年,弗朗克(J. Franck,1882——1964)與 G.赫茲(G.Hertz,1887—1975)測
汞的激發電位。
1914年,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發現能譜。
1914年,西格班(K.M.G.Siegbahn,1886—1978)開始研究 X射線光譜學。
1915年,在愛因斯坦的倡儀下,德哈斯(W.J.de Hass,1878—1960)首次測量回轉磁效
應。
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1916年,密立根用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方程。
1916年,愛因斯坦根據量子躍遷概念推出普朗克輻射公式,同時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後
發展為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
1916年,德拜(P.J.W.Debye,1884—1966)提出 X射線粉末衍射法。
1919年,愛丁頓(A.S.Eddington,1882—1944)等人在日食觀測中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
引力使光線彎曲的預言。
1919年,阿斯頓(F.W.Aston,1877—1945)發明質譜儀,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盧瑟福首次實現人工核反應。
1919年,巴克豪森(H.G.Barkhausen)發現磁疇。

1920--1929

1921年,瓦拉塞克發現鐵電性。
1922年,斯特恩(O.Stern,1888—1969)與蓋拉赫(W.Gerlach,1889—1979)
使銀原子束穿過非均勻磁場,觀測到分立的磁矩,從而證實空間量子化理論。
1923年,康普頓(A.H.Compton,1892—1962)用光子和電子相互碰撞解釋X射線散射中
波長變長的實驗結果,稱康普頓效應。
1924年,德布羅意(L.de Broglie,1892—1987)提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設。
1924年,玻色(S.Bose,1894—1974)發表光子所服從的統計規律,後經愛因斯坦補充建立了玻色一愛因斯坦 統計。
1925年,泡利(W.Pauli,1900—1958)發表不相容原理。
1925年,海森伯(W.K.Heisenberg,1901—1976)創立矩陣力學。
1925年,烏倫貝克(G.E.Uhlenbeck,1900--)和高斯密特(S.A.Goudsmit,1902—1979)提出電子自旋假設。
1926年,薛定愕(E.Schrodinger,1887—1961)發表波動力學,證明矩陣力學和波動力
學的等價性。
1926年,費米(E.Fermi,1901—1954)與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獨立
提出費米-狄拉克統計。
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發表波函數的統計詮釋。
1927年,海森伯發表不確定原理。
1927年,玻爾提出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
1927年,戴維森(C.J.Davisson,1881—1958)與革末(L.H.Germer,1896--
1971)用低速電子進行電子散射實驗,證實了電子衍射。同年,G.P.湯姆生
(G.P.Thomson,1892—1975)用高速電子獲電子衍射花樣。
1928年,拉曼(C.V.Raman,1888--1970)等人發現散射光的頻率變化,即拉曼效應。
1928年,狄拉克發表相對論電子波動方程,把電子的相對論性運動和自旋、磁矩聯系了起
來。
1928—1930年,布洛赫(F.BIoch,1905—1983)等人為固體的能帶理論奠定了基礎。

1930--1939

1930—1931年,狄拉克提出正電子的空穴理論和磁單極子理論。
1931年,A.H.威爾遜(A.H.Wilson)提出金屬和絕緣體相區別的能帶模型,並預言介
於兩者之間存在半導體,為半導體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1931年,勞倫斯(E.O.Lawrence,1901—1958)等人建成第一台迴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與沃爾頓(E.T.Walton)發明高
電壓倍加器,用以加速質子,實現人工核蛻變。
1932年,尤里(H.C.Urey,1893—1981)將天然液態氫蒸發濃縮後,發現氫的同位素
——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在這以前,盧瑟福於1920年曾設想原子核中還有一種中性粒
子,質量大體與質予相等。據此曾安排實驗,但未獲成果。
193O年,玻特(w.B大成,18盯一1的7)等人在。射線轟擊被的實驗中,發現過一種穿
透力極強的射線,一誤認為、射線,1931年約里奧(F.Joliot,1900—1958)與伊
倫·居里(1.Curie,1897—1956)讓這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通過石蠟,打出高速
質子。查德威克接著做了大量實驗,並用威爾遜雲室拍照,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這
一射線即是盧瑟福預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Anderson,1905一)從宇宙線中發現正電子,證實狄拉克的預言。
1932年,諾爾(M.Knoll)和魯斯卡(E.Ruska)發明透射電子顯微鏡。 1932年,海森伯、伊萬年科(Д.Д.Иваненко)獨立發表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
組成的假說。
1933年,泡利在索爾威會議上詳細論證中微於假說,提出β衰變。
1933年,蓋奧克(W.F.Giauque)完成了順磁體的絕熱去磁降溫實驗,獲得千分之幾開的
低溫。
1933年,邁斯納(W.Meissner,1882—1974)和奧克森菲爾德(R.Ochsenfeld)發現超
導體具有完全的抗磁性。
1933年,費米發表p衰變的中微子理論。
1933年,圖夫(M.A.Tuve)建立第一台靜電加速器。
1933年,布拉開特(P.M.S.Blackett,1897—1974)等人從雲室照片中發現正負電子對。
1934年,切侖柯夫(Π.A.Черенков)發現液體在β射線照射下發光的一種現象,
稱切侖柯夫輻射。
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
1935年,湯川秀村發表了核力的介於場論,預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5年,F.倫敦和H.倫敦發表超導現象的宏觀電動力學理論。
1935年,N.玻爾提出原子核反應的液搞核模型。
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與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發現鈾裂變。
1938年,卡皮查(П.Л.Капича,1894--)實驗證實氦的超流動性。
1998年,F.倫敦提出解釋超流動性的統計理論。
1939年,邁特納(L.Meitner,1878—1968)和弗利行(O.Frisch)根據獲滴核模型指出,
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實驗結果是一種原子核的裂變現象。
1939年,奧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存在。
1939年,拉比(I.I.Rabi,1898—1987)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測核磁矩。

1940--1949
1940年,開爾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台電子感應加速器。
1940—1941年,朗道(Л.И.Ландау,1908—1968)提出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論。
1941年,布里奇曼(P.W.Bridgeman,1882—1961)發明能產生 10萬巴高壓的裝置。
1942年,在費米主持下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變反應堆。
1944—1945年,韋克斯勒(ВИВеклер.1907--1966)和麥克米倫(E.M.McMillan,
1907—)各自獨立提出自動穩相原理,為高能加速器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1946年,阿爾瓦雷茲(L.W.Alvarez,1911--)製成第一台質子直線加速器。
1946年,柏塞爾(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測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應法測核磁矩,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實現核磁共振。這種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場的測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庫什(P.Kusch)精確測量電子磁矩,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預計有微小偏差。
1947年,蘭姆(W.E.Lamb,Jr.)與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確測出氫原子能級的差值,發現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仍與實際有不符之處。這一實驗為量子電動力學的
發展提供了實驗依據。
1947年,鮑威爾(C.F.Powell,1903—1969)等用核乳膠的方法在宇宙線中發現π介子。
1947年,羅徹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線中發現奇異粒子。
1947年,H,P.卡爾曼和J.W.科爾特曼等發明閃爍計數器。
1947年,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產生原理。
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發展了亞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
1948年,張文裕發現μ子系弱作用粒子,並發現了μˉ子原子。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與布拉頓(W.H.Brattain)
發明晶體三極體。
1948年,伽柏(D.Gabor,1900—1979)提出現代全息照相術前身的波陣面再現原理。
1948年,朝永振一郎、施溫格(1.Schwinger)費因曼(R.P.Feynman,1918--
1988)等分別發表相對論協變的重正化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逐步形成消除發散困難的重
正化方法。
1949年,邁耶(M.G.Mayer)和簡森(J.H.D.Jensen)等分別提出核殼層模型理論。

1950-1959

????

1960--現在

1960年,梅曼(T.H.Maiman)製成紅寶石激光器,實現了肖洛(A.L.Schawlow)和
湯斯1958年的預言。
1962年,約瑟夫森(B.D.Josephson)發現約瑟夫森效應。
1964年,蓋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強子結構的誇克模型。
1964年,克洛寧(J.W.Cronin)等實驗證實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聯合變換守
恆被破壞。
1967—1968年,溫伯格(S.Weinberg)、薩拉姆(A.salam)分別提出電弱統一理論標准模型。
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確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1973年,哈塞爾特(F.J.Hasert)等發現弱中性流,支持了電弱統一理論。
1974年,丁肇中(1936--)與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別發現J/ψ粒子。
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1983年,魯比亞(C.Rubbia,1934--)和范德梅爾(S.V.d.Meer,1925--)等人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W±和Z0粒子。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現象,認為是兩種金屬接觸所致。

公元1798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扭秤實驗測定萬有引力常數G。

公元1798年,美國科學家倫福德發表他的摩擦生熱的實驗,這些實驗事實是反對熱質說的重要依據。

公元1799年,英國科學家戴維做真空中的摩擦實驗,以證明熱是物體微粒的振動所致。

公元1800年,英國科學家赫休爾從太陽光譜的輻射熱效應發現紅外線。

公元1801年,德國科學家裡特爾從太陽光譜的化學作用,發現紫外線。

公元1801年,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用干涉法測光波波長。

公元1802年,英國科學家沃拉斯頓發現太陽光譜中有暗線。

公元1808年,法國科學家馬呂斯發現光的偏振現象。

公元1811年,英國科學家布儒斯特發現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公元1815年,德國科學家夫琅和費開始用分光鏡研究太陽光語中的暗線。

公元1819年,法國科學家杜隆與珀替發現克原子固體比熱是一常數,約為6卡/度·克原子,稱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導線通電產生磁效應。

公元1820年,法國科學家畢奧和沙伐由實驗歸納出電流元的磁場定律。

公元1820年,法國科學家安培由實驗發現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進一步研究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公元1821年,愛沙尼亞科學家塞貝克發現溫差電效應(塞貝克效應)。

公元1827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液體中的細微顆粒作不斷地雜亂無章運動,是分子運動論的有力證據。

公元1830年,諾比利發明溫差電堆。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公元1834年,法國科學家珀耳帖發現電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應。

公元183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發現自感,1842年發現電振盪放電。

㈩ 求中學物理新課標教材中物理學史的所有內容寫論文急用!求知道的好心人幫忙

一、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7世紀,伽利略通過構思的理想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3、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5、1638年,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運用觀察-假設-數學推理的方法,詳細研究了拋體運動。
6、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大膽反駁地心說。
7、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8、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10、我國宋朝發明的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與現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級火箭和慣性導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帶著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電磁學
12、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並測出了靜電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紀末,英國人吉伯第一個研究了摩擦是物體帶電的現象。
18世紀中葉,美國人富蘭克林提出了正、負電荷的概念。
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放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14、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15、1837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電場概念,並提出用電場線表示電場。
16、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17、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納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18、19世紀,焦耳和楞次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磁效應。
20、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並總結出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判斷電流與磁場的相互關系和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磁場力的方向。
21、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倫茲力)的觀點。
22、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動能僅取決於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定律。
25、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

三、熱學
27、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28、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開爾文表述。
29、1848年 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30、19世紀中葉,由德國醫生邁爾、英國物理學家焦爾、德國學者亥姆霍茲最後確定能量守恆定律。
21、1642年,科學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氣會產生壓強,並測定了大氣壓強的值。
四年後,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氣壓隨高度增加而減小。
1654年,為了證實大氣壓的存在,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四、波動學
22、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
23、1690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機械波的波動現象規律——惠更斯原理。
24、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

五、光學
25、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27、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29、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30、1894年,義大利馬可尼和俄國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揭開無線電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歇耳發現紅外線;
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並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32、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
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34、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6、1885年,瑞士的中學數學教師巴耳末總結了氫原子光譜的波長規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相對論
38、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雲: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39、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40、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狹義相對論的其他結論:
①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長度收縮和動鍾變慢(或時間膨脹)
②相對論速度疊加:光速不變,與光源速度無關;一切運動物體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即光速是物質運動速度的極限。
③相對論質量:物體運動時的質量大於靜止時的質量。
41、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E=mc2。

八、原子物理學
42、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呂克爾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陰極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43、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19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44、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45、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後新核處於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46、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
並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47、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於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48、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鐳(Ra)。
50、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
51、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等組成)。
52、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激光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類: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質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蓋爾曼提出了誇克模型,認為介子是由誇克和反誇克所組成,重子是由三個誇克組成。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寫物理學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