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然氣的性質
天然氣的性質:是存在於地下岩石儲集層中以烴為主體的混合氣體的統稱,比重約0.65,比空氣輕,具有無色、無味、無毒之特性。
一、天然氣主要成分烷烴,其中甲烷占絕大多數,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有硫化氫、二氧化碳、氮和水氣和少量一氧化碳及微量的稀有氣體,如氦和氬等。天然氣在送到最終用戶之前,為助於泄漏檢測,還要用硫醇、四氫噻吩等來給天然氣添加氣味。
二、天然氣不溶於水,密度為0.7174kg/Nm3,相對密度(水)為0.45(液化)燃點(℃)為650,爆炸極限(V%)為5-15。在標准狀況下,甲烷至丁烷以氣體狀態存在,戊烷以上為液體。甲烷是最短和最輕的烴分子。
1.天然氣是較為安全的燃氣之一,它不含一氧化碳,也比空氣輕,一旦泄漏,立即會向上擴散,不易積聚形成爆炸性氣體,安全性較其他燃體而言相對較高。
2.採用天然氣作為能源,可減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並有助於減少酸雨形成,舒緩地球溫室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
3.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具有單位熱值高、排氣污染小、供應可靠、價格低等優點,已成為世界車用清潔燃料的發展方向,而天然氣汽車則已成為發展最快、使用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車。
網路——天然氣
㈡ 天然氣的物理性質
天然氣的物理性質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涉及與天然氣地質學相關的物理性質。天然氣一般無色,可有汽油味和硫化氫味,可燃燒。由於化學組成變化大,因而物理性質變化也大。
(一)密度和相對密度
天然氣的密度定義為單位體積氣體的質量。在標准狀況(105Pa,15.55℃)下,天然氣中主要烴類成分的密度為0.6773g/cm3(甲烷)~3.0454g/cm3(戊烷)。天然氣混合物的密度一般為0.7~0.75g/cm3,其中石油伴生氣特別是油溶氣的密度最高可達1.5g/cm3甚至更大些。天然氣的密度隨重烴含量尤其是高碳數的重烴氣含量增加而增大,亦隨CO2和H2S的含量增加而增大。
天然氣的相對密度是指在相同溫度、壓力條件下天然氣密度與空氣密度的比值,或者說在相同溫度、壓力下同體積天然氣與空氣質量之比。天然氣烴類主要成分的相對密度為0.5539(甲烷)~2.4911(戊烷),天然氣混合物一般在0.56~1.0之間。天然氣的相對密度一般與相對分子質量成正比。由於「濕氣」含重烴氣較多,因此,「濕氣」的相對密度大於「干氣」。
天然氣在地下的密度隨溫度的增加而減小,隨壓力的增加而加大。但鑒於天然氣的壓縮性極強,在氣藏中,天然氣的體積可縮小至地表體積的1/200~1/300,壓力效應遠大於溫度效應,因此地下天然氣的密度遠大於地表溫壓下的密度,一般可達150~250g/cm3;凝析氣的密度最大可達225~450g/cm3。
(二)黏度
天然氣的黏度與其化學組成及所處環境有關。一般天然氣的黏度在0℃時為0.31×10-3mPa·s,20℃時為12×10-3mPa·s。天然氣的黏度,一般隨相對分子質量增加而減小,隨溫度和壓力增高而增大。這是由於分子間的距離不能增加,而溫度升高後會使氣體分子運動加速,增加分子間碰撞的次數,導致黏度加大。此外,天然氣黏度還隨非烴氣體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天然氣黏度是研究天然氣運移、開發和集輸的一個重要參數。
圖2-14 丙烷的p-V-T關系曲線
(三)臨界溫度和壓力
臨界溫度是指氣相純物質能維持液相的最高溫度。高於臨界溫度時,無論壓力有多大,都不能使氣態物質凝為液態。在臨界溫度時,氣態物質液化所需的最低壓力稱臨界壓力。甲烷的臨界溫度為-82.4℃,因此,地下甲烷除溶於石油和水中的之外,呈氣態存在。
在地下較高溫度(即物系的臨界溫度和最高凝結溫度之間)的特定條件下,隨壓力增加液態烴可以轉變為氣態。這種相態的轉化稱之為逆蒸發,是凝析氣藏形成的基本原因。為了較清楚地闡明這一問題,必須首先分析單一烴類化合物的物系壓力、體積和溫度的關系曲線。
在丙烷的p-V-T關系曲線圖(圖2-14)中,當物系在71.1℃時,p-V關系曲線表明,氣態丙烷的體積隨壓力增加而縮小,直到B點為止;過B點後,即使壓力增加到極大,體積變化甚微。隨著物系溫度的上升,等壓縮小體積的A'—B'線段逐漸縮短,直到成為一點,即K點。A點為開始液化點,A'B'為氣液兩相並存,保持平衡狀態,B點為完全液化點。在兩相平衡時,等壓縮小體積的壓力為飽和蒸汽壓,其大小取決於溫度。K點為臨界點,該點的溫度和壓力稱為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丙烷的臨界溫度為96.8℃,臨界壓力為43.4×105Pa。當溫度超過臨界溫度,即使壓力很大,也不能使氣體液化,也就不存在等壓的兩相平衡狀態。
討論多組分烴類物系的相平衡狀態圖(圖2-15),能使我們充分認識地下凝析油氣藏形成過程。
圖中K點為臨界點,代表泡點曲線和露點曲線交匯點。K1點為臨界凝結溫度點,代表氣液兩相並存時的最高溫度。泡點曲線4(即液相開始有氣體析出的點線)上方1區為純液相(即含有欠飽和溶解氣的油藏區);5曲線為露點曲線(即氣相開始有液體凝潔的點線),K1外側的3區為純氣相(純氣藏)區;K—K1上方的2區為凝析油氣藏區;泡點曲線4和露點曲線5包圍區為氣、液兩相平衡區,既有氣相又有液相,為有游離氣頂的油氣藏分布區。
在油層埋藏較淺,地層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物系相態的變化符合正常的凝結和蒸發的概念。例如,25℃時隨壓力增加,物系中凝析的液體逐漸增多,當壓力達到18MPa時(C1點),完全被液化。
當埋藏深度增大,地層溫度介於臨界溫度和臨界凝結溫度之間,如82.5℃時,低壓下物系以氣態為主,氣液兩相平衡,隨壓力上升液相逐漸增多,符合正常凝結的概念。但當壓力達到15.5MPa(B2點)後,隨壓力增大,液相反而減少,氣相則增加到達B1點完全氣化。這與正常蒸發概念完全相反,稱之為逆蒸發。反之,從B1到B2點的凝結,稱為逆凝結,凝析氣藏的形成,就是逆蒸發的相態轉變的結果。
圖2-15 多組分烴類物系的相圖
(四)溶解性
天然氣溶於石油和水。在相同條件下,天然氣在石油中的溶解度遠遠大於在水中的溶解度,例如甲烷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10倍。天然氣中重烴增多,或者石油中的輕餾分較多時,都可增加天然氣在石油中的溶解度。另外,降低溫度或增大壓力,也可得到同樣效果。在石油中溶有天然氣時,可以降低石油的相對密度、黏度及表面張力。
(五)熱值
單位體積(或單位質量)的天然氣燃燒時所發出的熱量,稱為熱值,單位為kJ/m3或kJ/kg,也可用kcal/m3 。天然氣的熱值變化很大,氫可達142256kJ/m3,而甲烷為37112kJ/m3。天然氣中濕氣的熱值較高,可達83680kJ/m3。而煤和石油的熱值分別為16736kJ/m3及41840kJ/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