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物理,溫度有哪些標度方法 它們是怎樣規定的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如何
溫度的標度方法一般分為:攝氏溫度、華氏溫度、開氏溫度(或熱力學溫度)。
a.攝氏溫度: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攝氏度,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攝氏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攝氏溫度的單位用℃表示,讀作「攝氏度」。攝氏溫度符號用「t」表示。
b.開氏溫度:國際單位制中採用熱力學溫度。科學研究表明:無論採用什麼方法降溫,溫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若將此溫度規定為0度(絕對零度),而其分度值與攝氏溫度的分度值相同,這種度量溫度的方法即是開氏溫度(熱力學溫度)。熱力學溫度的單位用K表示,讀作「開氏度」。熱力學溫度符號用「T」表示。
c.華氏溫度:英、美等國家常用的溫度標度方法。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准大氣壓下純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中間分為18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華氏溫度的單位用℉表示,讀作「華氏度」。
開氏溫度、華氏溫度與攝氏溫度的換算關系:
開氏溫度K=攝氏溫度℃十273.15
❷ 物理學中溫度的概念是怎樣的
溫度是指冷熱的程度,我國古文獻描述它的詞彙很豐富,從低溫到高溫依次用冰、寒、涼、溫、熱、灼等表示。這裡面顯然有區別溫度的含意。古代對於低溫的獲得,想了許多方法,主要是用冰。人們想了不少隔熱保溫的方法,把冬天的自然冰保存到次年夏天。從周代開始就有「夏造冰」的說法,但當時怎麼造法,還有待研究。高溫的獲得復雜得多。遠在先秦,在冶煉、制陶等工藝中,能得到攝氏1000度以上的高溫。這裡面有許多熱學上的知識值得進一步研究。至於對溫度的觀察、測定更有多種方法,例如在冶煉、制陶、煉丹、烹調等工作中,各自摸索出一套觀測溫度的方法。
古代醫學的研究已經認識到人體的溫度應當是恆定的,所以可作為測溫的標准,也就是「以身試溫」。這當然是最粗略的土方法。《考工記》中記載冶煉青銅合金的工藝中,以蒸氣的顏色作為判斷溫度的標准,據近人研究是合乎科學原理的。又如在對水加熱過程中,則根據水泡形成狀況,甚至水中熱循環發出的聲響來判斷溫度。在對某些固體加熱過程中,則視其顏色的變化來判斷溫度,這些都是有科學道理的。但又是主要憑借人們的經驗,所謂的掌握「火候」,缺乏易於掌握的客觀標准。在西漢,有人曾試圖製作一個測溫裝置。《淮南子•說山訓》說:「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瓶中的水結了冰,這說明氣溫低。同書《兵略訓》說:「見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在瓶中盛了水,當它結冰,可以說明氣溫低,如其熔解為水,又可以說明氣溫之升高。這觀測范圍比前者大,功能比前者好,或許可以認為是一種關於測溫器的設想的萌芽。
❸ 如何區分上下限溫度(通用技術)
一個預設的溫度范圍中,允許的或者要求的最高溫度值,滑孫冊就是這個范圍的上限,需要保持的或者允許的最低溫度值,就是這個范圍的下限。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從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所以當粒子的運動越劇烈,溫度就會越高,當粒子運動越慢的時候,溫度就會越低。
基本含義
根據某個可觀察現象(如水銀柱的膨脹),按照幾種任意標度之一所測得的冷熱程度。溫度是物體內分子間平動動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分子運動愈快,即溫度愈高,物體愈熱;分子運動愈慢,即溫度愈低凱和,物體愈冷。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是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含有統信宏計意義。
❹ 物理,用不標準的溫度計測量溫度 公式是什麼怎麼理解公式(八上
不標準的溫度計,每格表示的溫度還是相同的!
如:標准大氣壓下的冰水混合物,溫度計顯示是5℃,水沸騰時顯示為95℃
現在測量的某物體的溫度顯示為30℃,實際溫度是多少?
(100℃-0℃)/(95-5)格=(10/9) ℃/格
顯示30℃,比5℃的格多(30-5)格=25 格
則實際溫度為 25格x(10/9)℃/格=27.8℃
即 (100℃-0℃)/(95-5)格=(tx-0℃)/(30-5)格
有疑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