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學好物理,培養物理思維
對於初中和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是不同的,下面給你一個比較籠統地文章
一、觀察的幾種方法
1、順序觀察法: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2、特徵觀察法:根據現象的特徵進行觀察。
3、對比觀察法:對前後幾次實驗現象或實驗數據的觀察進行比較。
4、全面觀察法:對現象進行全面的觀察,了解觀察對象的全貌。
二、過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過程層次:一般說來,復雜的物理過程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子過程」構成的。因此,分析物理過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復雜的問題層次化,把它化解為多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來研究。
2、探明中間狀態:有時階段的劃分並非易事,還必需探明決定物理現象從量變到質變的中間狀態(或過程)正確分析物理過程的關鍵環節。
3、理順制約關系:有些綜合題所述物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是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綜合效應」。要正確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觀察和分析,從內在聯繫上把握規律、理順關系,尋求解決方法。
4、區分變化條件: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的。條件變化了,物理過程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在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由於條件變化而引起的物理過程的變化,避免把形同質異的問題混為一談。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學中有許多物理量是通過比值來定義的。如R=U/R、E=F/q等。在這種定義方法中,物理量之間並非都互為比例關系的。但學生在運用物理公式處理物理習題和問題時,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義,分不清哪些量之間有因果聯系,哪些量之間沒有因果聯系。 2、注意因果對應:任何結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果常是一一對應的,不能混淆。
3、循因導果,執果索因:在物理習題的訓練中,從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因果分析,有利於發展多向性思維。
四、原型啟發法
原型啟發就是通過與假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東西,來啟發人們解決新問題的途徑。能夠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來源於生活、生產和實驗。如魚的體型是創造船體的原型。原型啟發能否實現取決於頭腦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與頭腦中的表象儲備有關,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1、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爭取用學到的知識予以初步解釋;2、通過課外書、電視、科教電影的觀看來得到;3、要重視實驗。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從同類的個別對象中發現它們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較小范圍的認識擴展到更普遍性的,較大范圍的認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概括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高級形式的、科學的概括,這種概括的結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這種概括稱為概念概括;另一種是初級形式的、經驗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徵的概括。
相似特徵概括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徵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舍棄它們不相同的特徵,而對它們共同的特徵加以概括,這是知覺表象階段的概括,結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級的。要轉化為高級形式的概括,必須要在經驗概括的基礎上,對各種事物和現象作深入的分析、綜合,從中抽象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舍棄非本質的屬性。
六、歸納法
歸納方法是經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論建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是:第一由因導果或執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現象的因果聯系,為認識物理規律作輔墊。第二透過現象抓本質,將一定的物理事實(現象、過程)歸入某個范疇,並找到支配的規律性。完成這一歸納任務的方法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審慎地考察各種事例,並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關系等一系列邏輯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說,然後再運用演繹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直至最後得到物理學的普遍性結論。比較法返回
比較的方法,是物理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辯析物理現象、概念、規律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質屬性。
七、類比法
類比是由一種物理現象,想像到另一種物理現象,並對兩種物理現象進行比較,由已知物理現象的規律去推出另一種物理現象的規律,或解決另一種物理現象中的問題的思維方法,類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識系統內部進行,還可以將許多物理知識與其他知識如數學知識、化學知識、哲學知識、生活常識等進行類比,常能起到點化疑難、開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設推理法
假設推理法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針對研究對象,根據物理過程,靈活運用規律,大膽假設,突破思維方法上的局限性,使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主要有下面幾方面內容:
1、物理過程假設
2、物理線路假設
3、推理過程假設
4、臨界狀態假設
5、矢量方向假設
謝謝
2. 如何提升物理思維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得生思維能力,對促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物理 思維 能力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得生思維能力,對促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培養物理思維能力哪?
一、加強對思維能力的理解
所謂的思維能力,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鑒別、概括、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假設和想像等思維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並通過判斷和推理,從而獲得對事物本質的和規律性的認識的一種能力。要提高物理思維能力,就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大功夫。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和研究如何理解概念的方法,不斷提高正確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能力。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使自己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思維能力。
二、培養物理思維能力的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研究性思維能力
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物理演示實驗能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素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求新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會有意識地伴隨教師的演示而積極思考,它是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的重要契機。所以物理教師應善於利用或積極開發,從物理演示實驗的現象中獲取有價值的感性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加工,經過科學的抽象,嚴格的辨析、討論,形成物理概念,並進一步推理、延伸,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質的飛躍。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從他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問題時開始的,因此,在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實驗的設疑作用,並物理的實驗內容和所學的知識具體化、條理化、問題化,具有引導、啟發作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始終處於有效的積極思維狀態。通過設疑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的研究性思維能力。
2、分析相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人們認識事物是從事物的感性開始,進一步區別事物的本質特徵,找出差異點,這就需要鑒別。物理概念是從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是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找出事物的本質特徵,物理概念才能形成。因此,在琪物理概念的過程中,比較鑒別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3、培養學生的物理直覺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養成善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能思善記的良好習慣。可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如小實驗、小發明、小製作、物理游戲、參觀工廠和實驗室等,使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物理的感受是:一聽就懂,一做就錯。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問題;二是思維方法的問題。學生常常不是瞎碰,就是亂套公式。引導學生總結正確解題思路,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解答物理問題是一個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的過程。對於簡單問題,主要是找出合適題目的物理規律;而對於難度較大的物理問題,所涉及的物理過程往往比較復雜,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比較多,可能要用到好幾個物理規律。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又隱蔽,不易看出。因此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於搞清物理圖景、確定解題途徑,尋找適題的物理規律,而把待求量和已知量聯系起來,把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同時,在解題過程中還要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應該從這些規律、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題思路是形成解題的基本方法。
4、學會"互譯",增強識圖思維能力。
當今,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經常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觀察到的現象,生疑、深思,創新思維能力極為重要。許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問題可用圖形來描述。採用圖形來描述物理問題常常可使問題簡化,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一旦找到圖形蘊藏的深刻的物理規律之後便能茅塞頓開,使物理問題難度得到降冪處理,並且常常從圖形中找到有創意的解題思路。我們稱這種尋找圖形蘊藏物理規律的思維過程為"識圖思維能力"。對學生"識圖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漸進過程。首先要對學生強化"互譯"訓練,即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規律和定律去訓練學生用圖形表示,反過來將反映物理規律和定律的圖形讓學生"翻譯"成文字描述形式。現行的初中物理課文圖文並茂,很多的圖表述的物理情境十分豐富,培養學生識圖思維能力絕不可等閑視之。
5、從閱讀課文和課外讀物過程中提高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學生終身有用的能力。自學能力的內容是豐富的,它至少包括以下這些方面:學習目標的確定,完成學習內容的方法,學習效果的自我評估以及善於吸取別人的經驗等等,而學會閱讀課文和課外讀物則是培養自學能力的起點,也就是說學會讀書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基礎。物理教材是一種自然科學的論述文章,應該學會分析課文的邏輯結構,課文是怎樣在敘述物理現象或物理實驗,以及分析物理過程的基礎上,得出相應的科學結論的,是怎樣表達一個概念的定義的,又如何運用實例來論述這個定義的內涵的,還應該學會分析定律條文的物理意義。
3. 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物理是一門以數學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也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科學。近些年來,教育改革對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促進初中物理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初中物理教師要積極准備教學方案,指導學生實驗課程,讓學生通過簡單而有趣的實驗觀察現象,探求本質。同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程,以加強對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主動思索,探求科學的本質,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本文正是基於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提出擴散學生邏輯思維的建議,以供廣大同仁參考。
一、邏輯思維的概念
邏輯思維是從感性層面上運用判斷、定義和推理反映客觀世界。從類型上看,邏輯思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經驗型,就是根據實際行為推斷的能力,例如很多工廠的工人長期從事一項活動,他們靠經驗工作;二是理論型,這是以知識為基礎,進行科學的判斷和推理,很多科學家就是運用這種方式思考問題。
二、提高初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在11-17歲的年紀,大腦正在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此時他們的思維方式也需要引導,且經大量學者們研究表明,這個學習時期如果能夠激發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則對他們日後的學習將有很大幫助,能夠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全面均衡發展。物理本身就含有大量邏輯推理知識,很多理論的得出都是經過推理衍化的,如果能正確地對學生引導,在這一課程中鍛煉思維方式,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判斷和推理能力。
培養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對他們學習其他科目有幫助,而且對物理本身的學習也非常有益。邏輯思維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積極影響,初中物理教學中應該將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學目標之一,且這是長期的工作,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積累良好的教學經驗。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邏輯思維的方法
物理教師應該積極地准備教學內容,掌握邏輯思維的引導方法,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課程設計上注重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主動思考,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1.邏輯思維的特徵。邏輯思維又稱為抽象思維,是根據對比、分析、整合、概括和圖像等思維過程,達到由表及裡的推斷目標,從而發現事物本質。其特徵主要有兩個,第一就是判斷的特徵,即對事物進行判斷,分析出真與假;第二就是推理的特徵,倘若前提條件是真,則結論一定為真,此為必然性推理,若前提條件為真,得出的結論不一定為真,則為或然性推理。
2.邏輯思維的引導方法。邏輯思維是一種思考方法,既然是方法,也就有其自身規律,和憑空想像有本質區別,因此需要物理教師加以指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概念的框架,從而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正確結果。例如,教師在進行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授課時,要首先講清兩個概念,分別是杠桿和力矩,杠桿容易理解,學生掌握起來也不費力,然而力矩的概念就相當抽象,如果不引導,則學生很難想像力臂是什麼概念。此時,教師就應該為學生解釋什麼是力矩,就是以杠桿為基礎的特殊杠桿。學生在腦海里就有了印象,通過杠桿理解與力矩相關的知識點,讓力矩具備了與實物類似的真實感。為學生理清了這些概念,那麼在講授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時候,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推理能力,讓他們掌握相關知識。通過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積極思考和探討,就會認識到力矩大,就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就要事倍功半,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也會牢牢記住這些知識點的關聯性。
四、初中物理教學中擴散邏輯思維的方法
物理教師除了要掌握邏輯思維方式的引導方法,還要知曉如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散,以讓他們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學的探索非常奇妙,教師要引導他們看到線、面、體,不斷跟隨科學家的研究結論,探索現象背後的本質。
1.邏輯思維擴散的含義。按照物理上所講的,擴散就是不同種類的物質在彼此接觸、碰撞的過程中進入對方的現象。擴散在實踐中運用得非常普遍,例如將墨水滴在水中,就可以看到墨水與水慢慢擴散,融為一體。邏輯思維上的擴散與之類似,就是由此及彼,由點及面,對物理知識分層分章節地進行掌握。
2.邏輯思維的擴散方法。初中物理的知識是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踐,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擴散,以激發他們對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除了教授他們課本上必要的基礎知識外,注重日常生活中對知識的運用。學生學會了如何運用邏輯思維,就會深入思考,從事物的現象推理到本質,從一點擴展到一面。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了動力臂和阻力臂,就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圖形或者實物,讓他們分析和判斷出哪些是動力杠桿,哪些是阻力杠桿?還可以在實踐中讓他們指出哪些動作省力,哪些費力。又如從高空中落下來的紙片,即使沒有起風,紙片落下時也會有不同曲線,讓學生積極思考原因,最後講解主要是由紙片不同的面受力不均衡導致的,讓紙片在下落時翻轉、曲折。通過這樣結合實踐,讓學生學會聯想,碰到問題學會舉一反三,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促進知識的掌握。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教師有密切聯系,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積極研究教程,真正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充分發揮物理教學的實踐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索,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當然,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我教學水平,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引導學生科學推理,達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4. 怎樣培養物理思維能力
一、創設物理思維情境,激發個性思維的方式
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是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不僅強調物理知識的應用,更突出應用物理的意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呈現多個情景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探索。例如講到「如何設計符合要求的電源時」,先創設情境:現要得到一個電壓為12v的電源,可以怎樣解決?問題一給出,學生爭先恐後,躍躍欲試,有的說用8節干電池串聯,有的說用6節鉛蓄電池串聯,有的說用實驗室的學生電源去調節。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因人而異,處理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學生先有自己的個性展示,再在教師引導下獲取新的合理的解答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學會了物理的學習方法。
二、拓寬物理思維渠道,培養個性思維的能力
新課標所提倡的課堂教學應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應給學生開辟多種物理渠道,力爭讓學生展示個性的機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個性的舞台。在課上利用自主學習、小組探究、小組匯報、小組內個人匯報等多種形式來進行對學生個性思維及創新思維的培養。如在教學「浮力阿基米德原理」這一部分內容時,通過自主思索: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是否有關系?如何表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再在小組內提出自己的猜想,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過實驗逐步操作使自己的猜想得到充分的驗證,最終得出結論:浮力的大小隻與液體的密度和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這樣,不僅開放了課堂、開放了教學過程,還使學生思維訓練得到了升華,鍛煉了自我,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提供物理思維空間,展示個性思維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把教學時空交還給學生自己,讓他們能夠充分進行自我表現,給他們提供展示個性思維的過程,形成物理問題解決的多元化。例如有這樣一道例題:彈簧測力計下掛著重為20n的一個重物,讓其浸沒到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為10n,請問可以求那些物理量?有的學生馬上利用稱重法求浮力,有的馬上想到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物理排開水的體積,有的又想到利用已知條件物體浸沒時,物體的體積等於排開的液體的體積求物體的體積,有的又由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體積想到求物體的密度。這樣,不但使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了展示,而且使他們在同學面前獲得了成功的體驗,發展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四、寬容物理思維缺陷,尋找個性思維的亮點
農村初中學生由於受傳統的錯誤思想,思維方式等的局限性,在物理學習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盡力迴避學生的錯誤,或把學生毫不客氣地訓斥一頓。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意見,允許他們有不同的看法,善於寬容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努力尋找學生個性思維錯誤中的 亮點,順著學生的思路將「合理成份」激活,使其成為教學中寶貴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修正自己的思維過程,助其邁向成功的道路。例如: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隻水桶,桶與水的總質量為5kg,用細線系一質量為1.78kg的實心銅球,用手提細線上端將小球緩慢浸沒在水中,使銅球靜止不動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少?好多學生都是用桶,水和銅球的總重力來表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而他們忽略了題目中的關鍵詞「手提著細線」,因此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只是桶和水的重力和銅球所受到的浮力之和,這樣既可糾正學生錯誤思路,又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供良好的機會。
五、探究物理思維規律,提供個性思維的機會
5. 如何提高物理思維能力
加強對思維能力的理解
所謂的思維能力,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鑒別、概括、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假設和想像等思維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並通過判斷和推理,從而獲得對事物本質的和規律性的認識的一種能力。要提高物理思維能力,就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大功夫。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和研究如何理解概念的方法,不斷提高正確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能力。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使自己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思維能力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研究性思維能力
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物理演示實驗能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素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求新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會有意識地伴隨教師的演示而積極思考,它是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的重要契機。
6.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發散思維,指對同一個問題產生多種解答的思維形式。在進行物理實驗時,可根據實驗所提供的信息、實驗提出的器材、學生掌握知識的深淺,從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來指導實驗,尋找處理實驗的多種方法。
下面就如何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從基本原理出發,多方面、多途徑地尋找處理實驗問題的方法。
密度是物質的屬性之一,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它在科學技術和農業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測量固體的密度實驗中,根據公式:ρ=m/v,密度=質量/體積,其中物體質量可用天平直接測量,也可用彈簧秤間接測量;體積可用刻度尺測量,也可用量筒測量,將這幾種方法進行組合,測量物體密度的方法就有了四種。隨著知識面的逐漸擴大,在學生掌握了壓強概念、浮力概念及杠桿原理後,可引導學生用彈簧秤法、杠桿法、天平法來測。不僅固體密度測量方法很多,液體密度測量方法也較多,如密度計法、海爾法(利用連通器原理)、天平法、杠桿法等。另外,也可啟發學生測液體的密度。例如用天平法測液體的密度:首先用天平稱出一空瓶的質量m,接著用天平稱出滿滿一瓶水的質量m,再用量筒量出這瓶水的體積v,就可算出液體的密度為ρ=(m-m)/v。
二、從新的角度出發,獨到地處理問題。
也就是說在實驗時,去想他人所未想,去求他人所未求,沖破現存觀念的束縛,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去進行思考。例如:如何利用天平、量筒等儀器來測量易溶於水的食鹽密度?如果仍用上述的各種方法來處理有一定的困難,因為食鹽的體積難以測出,這時就得打破常規,另闢蹊徑。設想食鹽溶於水,是否也溶於其他液體呢?實際處理時,我們可以找一種與食鹽互不相溶的液體來完成。也可引導學生思考:食鹽雖溶於水,是否一直溶解不止呢?答案是否定的。做實驗時,可以先製成食鹽的飽和溶液,再用它來代替上述的液體來完成。
三、改變熟悉儀器的用途,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例如:天平是測量物體質量的,但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可以提出問題:如何用天平來「稱」物體的面積和體積呢?此時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想像,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雖然不能直接測量,但可用間接的辦法處理。找一張厚度均勻的硬紙片,用復寫紙將待測物體的邊界印在紙片上,然後沿邊界將紙片剪下,再用同樣的紙片剪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用天平稱出兩者的質量分別為m和m,再根據公式s/s=m/m,就可得出待測物體的面積s=ms/m。還可以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m,從密度表查出密度ρ,算出體積v,在測出厚度h,就可以算出面積s,s=mh/v,用類似的方法可以測出許多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面積。
四、不斷改進舊有的常規實驗,以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勢的影響。
例如:演示「空氣不善於傳熱」的實驗,可以不用溫度計來測試試管口和試管底的溫度差異,因為溫度計刻度太小,不便於觀察。只要將火柴捆在金屬絲上慢慢地從管中送到管底(火柴不能碰到試管壁),就可以看到火柴在管口、管的中部都沒有燃燒,一到管底就立即燒著了。這正說明了管底的溫度遠遠高於管口的溫度,從而說明了空氣不善於傳熱。演示「液體不善於傳熱」,可用「燙水燒不死活魚」來幫助理解。在試管中裝上水傾斜,在裡面放一隻活魚,然後在試管上部加熱,上面水燒開,而魚在游動。
五、將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製成教具,演示有關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例如:帕斯卡「桶裂」實驗可以很好地證明液體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可是該實驗裝置的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這時可啟發學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裝置都相應地縮小呢?答案是否定的。接著問:管長減小了,液體壓強減小了,液體對木桶的壓力必定減小;而桶盡管縮小了,但其耐壓性幾乎不變,桶就不可能裂開,能否用其他物體來模擬「裂桶」呢?學生自然會想到用耐壓性較低的物體來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較裝滿水的塑料袋在同質量的一杯水與一管水作用下不同情形,液體壓強的實質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再如:靜摩擦力方向判別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相對運動趨勢不明顯,學生難以想像。如果能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考慮,用模擬放大的辦法,使學生直觀地看到接觸層的有關情況,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在平面板上放一張砂布(以增大摩擦),再把一面有毛刷的木塊放在砂布上,且使板刷的長毛與砂布接觸。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塊,可以看到板刷的長毛發生形變,由形變的情況就可確定靜摩擦力的方向了。
總之,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能使學生對實驗問題的理解不落俗套,敢於求異;解決實際問題能夠不拘一格,多方設想。只有不斷地運用發散思維解決問題,才能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拓寬思維范圍,從而使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篇2]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學功能: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感性材料,驗證物理定律,而且能夠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加深對基本知識的認識程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養 。物理教學常用的有實驗歸納法和實驗驗證法。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安排這兩種方法加強訓練。例如,在總電阻教學中,就可進行這兩種方法的訓練。(1)應用實驗歸納法探索電阻串聯。首先,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歐姆定律設計一個電路,測定各個電阻的阻值,然後由學生進行實驗,並從實驗中歸納出R串=R1+R2的結論。接著,教師根據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和歐姆定律,從理論上加以推導,也得出同樣的結果。這樣,在獲得關於串聯-總電阻與分電阻關系的知識的同時,學生學習到自己設計電路、總結規律、從理論上論證的初步方法,即實驗歸納法。(2)應用實驗驗證法探索電阻並聯。在並聯電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師從理論上推導出1/R並=1/R1+1/R2的關系,接著由學生自己設計電路操作實驗,然後驗證這一關系。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聯系電阻與導體截面積的關系對並聯作出解釋。這樣,在獲得關於並聯電阻知識的同時,學生學習了實驗驗證法。
通過設計物理實驗,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生對自然界的事物懷有好奇心,對還不懂的現象總喜歡問幾個為什麼。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這種精神,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實驗,組織他們觀察現象,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例如「判定感生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學,課前可先留給學生一個思考題:如何判定感生電流方向?怎樣通過實驗加以歸納得出?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帶到實驗室,根據電磁感應現象的知識,共同設計一個用線圈、電流表、條形磁鐵組成的實驗線路。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線路,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好記錄。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發現問題,邊解決問題,並根據實驗記錄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從中得出感生電流的磁場總是要阻礙原來磁場的變化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將磁鐵換成通電螺線管再做實驗,或把通電螺線管放在線圈中,改變通電螺線管電流的大小,並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最後,歸納得出上述不同情況下的電磁感應現象所產生的感生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原來磁場的變化的結論,即楞次定律。通過啟發誘導,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應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
重視課外實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生的課外實驗(包括小製作),主要是以擴展知識面、發展創造力為主要目的。學生在課外實驗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教師要適當引導,不使他們過多地碰壁。但是,教師也不可包辦代替,要讓學生經受挫折,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實驗,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從而獲得成功,這樣將會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並得到更多鍛煉。
7. 初中物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1.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啟動思維積極主動投入學習的動力。對於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尤其要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在學習中保持良好的專注度、思維的活躍度,進而優化其邏輯思維。所以初中物理教學需要教師精心備課,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如,液體壓強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設計一些引導和啟發性的問題:針對氣體、液體在靜止不流動的狀態下,壓強具有什麼特點?流動時其內部壓強具備什麼特點?等問題,以啟發學生展開思考與探討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有助於培養其邏輯思維。
2.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啟發性問題,有助於調節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學習活動中保持活躍的思維,並積極參與課堂物理實驗、課堂發言、解題訓練活動中。在設計提問前,教師要把握好時機與內容,在適當時候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並進行一定啟發,以發揮問題的有效性。如,動能和勢能知識點的教學中,可設計如下問題:在生活中有什麼客觀因素與重力勢能有密切聯系?你會選擇哪些方法進行物理演示?等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在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