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入數學符號是什麼
「λ」是一個希臘字母,讀作:蘭姆達。在物理學中,用來表示波長。是指波在一個振動周期內傳播的距離。也就是沿著波的傳播方向,相鄰兩個振動位相相差2π的點之間的距離。波長λ等於波速u和周期T的乘積,即λ=uT。同一頻率的波在不同介質中以不同速度傳播,所以波長也不同。
波長對波性質的度量
在討論彈性波的傳播時,會假設媒質是連續的,因為當波長遠大於媒質分子之間的距離時,媒質中一波長的距離內,有無數個分子在陸續振動,宏觀上看來,媒質就像是連續的; 但如果波源的頻率極高,波長極小。
當波長小到等於或小於分子間距離的數量級時,相距約為一波長的兩個分子之間,不再存在其他分子,不能再認為媒質是連續的,也不能傳播彈性波了。高度真空中分子間的距離極大,不能傳播聲波就是這個原因。
㈡ 什麼是物理學物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有什麼關系怎樣學好物理
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的一門自然科學。
物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有什麼關系?
物理學的知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部門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理學的每一項重大發現,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學習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接受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熏陶,這些對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繼續學習科學技術,適應現代生活,以及今後從事實際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怎樣學好物理?
1. 對於物理概念和規律,重在理解
2. 要認真觀察和做好實驗
3. 要及時復習,按時完成作業
4. 要善於應用所學的知識
㈢ 物理3-5 入=c/v 各代表什麼 不是n=c/v嗎
第二個應該是光的折射問題,沒有錯。第一個的話,那個看著像「V」的字母叫做「miu」,是頻率,等同於頻率「f」,波速等於波長乘頻率,也就是說波長等於波速除以頻率。(其中c代表光速)
㈣ 物理學類是干什麼的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物理學研究的領域可分為下列四大方面:
1. 凝聚態物理:研究物質宏觀性質,這些物相內包含極大數目的組元,且組員間相互作用極強。最熟悉的凝聚態相是固體和液體,它們由原子間的鍵和電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態相包括超流和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十分低溫時,某些原子系統內發現);某些材料中導電電子呈現的超導相;原子點陣中出現的鐵磁和反鐵磁相。凝聚態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領域。歷史上,它由固體物理生長出來。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採用此名。
2. 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幾個原子結構范圍內,物質-物質和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三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它們使用類似的方法和有關的能量標度。它們都包括經典和量子的處理方法;從微觀的角度處理問題。原子物理處理原子的殼層,集中在原子和離子的量子控制;冷卻和誘捕;低溫碰撞動力學;准確測量基本常數;電子在結構動力學方面的集體效應。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內部現象則屬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結構以及它們,內外部和物質及光的相互作用,這里的光學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與物質在微觀領域的相互作用。
3. 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組元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也可稱為高能物理。因為許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與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現。據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標准模型描述,有12種已知物質的基本粒子模型(誇克和輕粒子)。它們通過強,弱和電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標准模型還預言一種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
4. 天體物理:天體物理和天文學是物理的理論和方法用到研究星體的結構和演變,太陽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關問題。因為天體物理的范圍寬。它用了物理的許多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力學。1931年卡爾發現了天體發出的無線電訊號。開始了無線電天文學。天文學的前沿已被空間探索所擴展。地球大氣的干擾使觀察空間需用紅外,超紫外,伽瑪射線和x-射線。物理宇宙論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圍內宇宙的形成和演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現代宇宙理論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紀早期哈勃從圖中發現了宇宙在膨脹,促進了宇宙的穩定狀態論和大爆炸之間的討論。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證明了大爆炸理論可能是正確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個理論框架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原理。宇宙論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變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脹,黑能量和黑物質。 從費米伽瑪-射線望運鏡的新數據和現有宇宙模型的改進,可期待出現許多可能性和發現。
物理學(Physics):物理現象、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運動規律
物理學研究的范圍 ——物質世界的層次和數量級
空間尺度:
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長度、最小的細胞、太陽山哈勃半徑、星系團、銀河系、恆星的距離、太陽系、超星系團等。人蛇吞尾圖形象地表示了物質空間尺寸的層次。
微觀粒子Microscopic:質子 10⁻¹⁵ m
介觀物質mesoscopic
宏觀物質macroscopic
宇觀物質cosmological 類星體 10²⁶m
時間尺度:
基本粒子壽命 10⁻²⁵s
宇宙壽命 10¹⁸s
按空間尺度劃分:量子力學、經典物理學、宇宙物理學
按速率大小劃分: 相對論物理學、非相對論物理學
按客體大小劃分:微觀、介觀、宏觀、宇觀
按運動速度劃分: 低速,中速,高速
按研究方法劃分:實驗物理學、理論物理學、計算物理學
分類簡介
●牛頓力學(Mechanics)與理論力學(Rational 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電磁學(Electromagnetism)與電動力學(Electrodynamics)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熱力學(Thermodynamics)與統計力學(Statistical mechan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相對論(Relativity)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以及相關的動力學規律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此外,還有:
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等等。
研究領域
物理學研究的領域可分為下列四大方面:
1.凝聚態物理——研究物質宏觀性質,這些物相內包含極大數目的組元,且組員間相互作用極強。最熟悉的凝聚態相是固體和液體,它們由原子間的鍵和電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態相包括超流和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十分低溫時,某些原子系統內發現);某些材料中導電電子呈現的超導相;原子點陣中出現的鐵磁和反鐵磁相。凝聚態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領域。歷史上,它由固體物理生長出來。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採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幾個原子結構范圍內,物質-物質和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三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它們使用類似的方法和有關的能量標度。它們都包括經典和量子的處理方法;從微觀的角度處理問題。原子物理處理原子的殼層,集中在原子和離子的量子控制;冷卻和誘捕;低溫碰撞動力學;准確測量基本常數;電子在結構動力學方面的集體效應。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內部現象則屬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結構以及它們,內外部和物質及光的相互作用,這里的光學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與物質在微觀領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組元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也可稱為高能物理。因為許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與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現。據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標准模型描述,有12種已知物質的基本粒子模型(誇克和輕粒子)。它們通過強,弱和電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標准模型還預言一種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現正尋找中。
4.天體物理——天體物理和天文學是物理的理論和方法用到研究星體的結構和演變,太陽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關問題。因為天體物理的范圍寬。它用了物理的許多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力學。1931年卡爾發現了天體發出的無線電訊號。開始了無線電天文學。天文學的前沿已被空間探索所擴展。地球大氣的干擾使觀察空間需用紅外,超紫外,伽瑪射線和x-射線。物理宇宙論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圍內宇宙的形成和演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現代宇宙理論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紀早期哈勃從圖中發現了宇宙在膨脹,促進了宇宙的穩定狀態論和大爆炸之間的討論。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證明了大爆炸理論可能是正確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個理論框架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原理。宇宙論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變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脹,黑能量和黑物質。 從費米伽瑪-射線望運鏡的新數據和現有宇宙模型的改進,可期待出現許多可能性和發現。尤其是今後數年內,圍繞黑物質方面可能有許多發現。
物理學史
●伽利略·伽利雷(1564年-1642年)人類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人類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
● 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
● 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
●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
●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
● 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
●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了晶體管,標志著信息時代的開始。
● 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
● 1958年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
●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物理與物理技術的關系:
● 熱機的發明和使用,提供了第一種模式:技術—— 物理—— 技術
● 電氣化的進程,提供了第二種模式:物理—— 技術—— 物理
當今物理學和科學技術的關系兩種模式並存,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沒有昨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今日的技術革命」。例如:核能的利用、激光器的產生、層析成像技術(CT)、超導電子技術、粒子散射實驗、X 射線的發現、受激輻射理論、低溫超導微觀理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幾乎所有的重大新(高)技術領域的創立,事先都在物理學中經過長期的醞釀。
物理學的方法和科學態度:提出命題 → 理論解釋 → 理論預言 → 實驗驗證 →修改理論。
現代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確科學,它的產生過程如下:
①物理命題一般是從新的觀測事實或實驗事實中提煉出來,或從已有原理中推演出來;
②首先嘗試用已知理論對命題作解釋、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算。如現有理論不能完美解釋,需修改原有模型或提出全新的理論模型;
④新理論模型必須提出預言,並且預言能夠為實驗所證實;
⑤一切物理理論最終都要以觀測或實驗事實為准則,當一個理論與實驗事實不符時,它就面臨著被修改或被推翻。
● 怎樣學習物理學?
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是一種方法,它教導人們:一些事物是怎樣被了解的,什麼事情是已知的,了解到了什麼程度,如何對待疑問和不確定性,證據服從什麼法則;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斷,如何區別真偽和表面現象?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
● 學習的觀點:從整體上邏輯地,協調地學習物理學,了解物理學中各個分支之間的相互聯系。
● 物理學的本質:物理學並不研究自然界現象的機制(或者根本不能研究),我們只能在某些現象中感受自然界的規則,並試圖以這些規則來解釋自然界所發生任何的事情。我們有限的智力總試圖在理解自然,並試圖改變自然,這是物理學,甚至是所有自然科學共同追求的目標。
以物理學為基礎的相關科學:化學,天文學,自然地理學等。
學科性質
基本性質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一是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二是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能。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能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總之,物理學是對自然界概括規律性的總結,是概括經驗科學性的理論認識。
六大性質
1.真理性: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反映出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
2.和諧統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體的運動,在開普勒三定律的描繪下,顯出多麼的和諧有序。物理學上的幾次大統一,也顯示出美的感覺。牛頓用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觀物體統一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又使電和磁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又把質量和能量建立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把粒子性、波動性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把時間、空間統一了。
3.簡潔性:物理規律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的簡潔明快性。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4.對稱性:對稱一般指物體形狀的對稱性,深層次的對稱表現為事物發展變化或客觀規律的對稱性。如:物理學中各種晶體的空間點陣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豎直上拋運動、簡諧運動、波動鏡像對稱、磁電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稱、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正電和負電等。
5.預測性:正確的物理理論,不僅能解釋當時已發現的物理現象,更能預測當時無法探測到的物理現象。例如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預測電磁波存在,盧瑟福預言中子的存在,菲涅爾的衍射理論預言圓盤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預言電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實驗具有精巧性,設計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現象更加明顯。
㈤ 物理學的本質是什麼有人知道嗎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主要研究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特別是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物理學是關於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泛地說,物理學探索和分析自然界中發生的現象,以理解其規律。物理學:物理現象、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運動規律物理學研究的范圍物理世界的層次和大小。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和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重要貢獻。有人計算,20世紀中葉以來,諾貝爾化學、生物和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物理學背景;他們從智力中學習,在非物理領域取得成功。相反,沒有發現非物理學專業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案例。這就是身體智力的力量。難怪有外國專家尖銳地指出:沒有體育鍛煉的國家是愚蠢的國家!總之,物理學是對自然界一般規律的總結,是對一般科學經驗的科學認識。
㈥ 什麼是物理學
什麼是「物理學」?這是科技史,尤其是物理學史不可迴避的一個十分基礎的課題。近年來物理學概念內涵之演變引人關注,對這方面的了解將會給教授者、學習者一定的指導和啟示。
1、物理學概念的西方源起
「物理學」(即英語里的「physics」),最早始見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一書,該書的中文譯者張竹明先生指出:這本「《物理學》是一門以自然界為特定對象的哲學。它不同於我們現在的物理學,但卻包括了現在的物理學,也包括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等等在內,總之,涉及整個自然科學,它只研究自然界的總原理,是自然哲學」[1]。鑒於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中有許多物理方面的錯誤結論,所以1949年因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學說而聲名大震的美籍前蘇聯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曾指出: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領域中最重要的貢獻也許只是創造了這門學科的名字,」這個詞由古希臘「自然」一詞推演而來[2]。
2、中文「物理學」一詞的來源
1900年,日本人藤田豐八把飯盛挺造編寫的《物理學》譯成了中文,由當時上海江南製造局刊行。這本書是我國第一本具有現代「physics」內容的稱為「物理學」的書。
如此說,並非1900年以前中國就沒有「physics」.東方的包括中國的近代科學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實際情況是從西方傳到中國遠比傳到日本還要早.不過1900年以前,我國譯述西方物理學著作沒有採用「物理學」的譯法,而是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如1879年美國人林樂知將羅斯古編寫的一本物理書翻譯成漢語並命名為《格致啟蒙》,其中第二卷為格物學;188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丁韙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來中國傳教,接觸中國古代文明後曾提出「丁韙良猜測」:中國的「元氣說」曾影響過笛卡爾提出「以太」漩渦說)也將一本物理書譯為漢語,名字為《格物測算》.另外,國內1886年有譯著《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門》出版。
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學」或「格致學」就是「physics」的早期漢語意譯.這兩種譯法是「格物致知」一詞兩種形式的縮寫。「格物致知」一詞源於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的思想.
應該強調的是,日本學者指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近世中國的漢譯著述成為日本翻譯西洋科學譯字的依據.」[3]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3]
2002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仍有學者認為將「physics」譯為「物理」不如譯為「格物」或「格致」更符合漢語文化.但是「物理學」一詞畢竟被中國人所逐漸接受,1902年京師大學堂在格致科下設物理學課目,1912年改格致科為理科,下設物理門.同年金陵大學設物理學課目,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陳幌編寫的《物理學》,這是第一本國人命名為《物理學》的「physics」著作。可見我國用「物理學」譯「physics」還是較晚的,1900年在德國普朗克已經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說,標志著物理學跨人了現代的大門,量子力學的序幕已經拉開.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在中國「物理」一詞出現並不晚,不過含義不同於「physics」。明代呂坤(1536一1618)著有《呻吟語》,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為「物理」,大體是有關物性學的,並用以引申一些關於人文及世界的觀點.宋代朱熹(1130一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詞.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說明物理一詞在盛唐時即已出現[4]。其實在中科院哲學研究所和北大哲學系編著的《中國哲學史資料簡編))(中華書局)「兩漢一隋唐」部分中就記載了三國時吳人楊泉曾著書《物理論》,是研究和評論當時有關天文、地理、工藝、農業及醫學知識的著作。更久遠的有,在約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覽冥訓》中就有:「夫隧之取火於日,慈石引鐵,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之論述.中國古代的「物理」,應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3、關於「物理學」的一般傳統認識
一般的物理學教材或辭典手冊大都這樣介紹: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及物質基本結構的學說。具體地說,按所研究的物質運動形態和具體對象,它涉及的范圍包括:力學、聲學、熱學和分子物理學、電磁學、光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基本粒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以及對氣體和液體的研究等.物理學包括實驗和理論兩大部分,經過實踐檢驗被證實為可靠的理論物理包括:理論力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電動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當然這些理論也只能是相對真理,有各自的局限性.運用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各種專門問題,使物理學中各種新的分支不斷涌現和形成如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無線電電子學、金屬物理學、半導體物理、電介質物理、超導體物理、等離子物理、固體發光、液晶及激光等。一些邊緣學科也隨物理的廣泛應用而陸續形成如化學物理、生物物理、天體物理及海洋物理等等.
作為一門學科,物理學之存在須以以下幾個要素為前提:
1)一種描述性的通過自然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理解和說明自然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建立在兩個信念之上:其一是自然有可以被人們認識和理解的理性規律.「相信世界在本質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認識的這一信念,是一切科學工作的基礎.」(愛因斯坦語);其二相信自然是實存的,且具有近恆常性而不是唯心主義的迷夢或理念世界的幻影.
2)存在一種與上述自然觀相適應的定量方法系統來處理現象,尤其允許可近似量化處理.具體而言就是公理化的邏輯與具有實用可操作性的數學體系,它可說是科學理論的骨架.
3)重視實驗,既把實驗看成理論的來源,又看成審判理論的法官.如果沒有實驗這一要素,科學即使能誕生往往也只能是一個封閉的理論構架,雖自身可能邏輯自洽,但因缺乏證實或證偽機制而易流於玄想並喪失進一步發展的生命力.
4)社會和文化的需要.
4、《物理網路全書》關於「物理學」的解釋
美國麥格勞一希爾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第5次出版由帕克主編的《物理網路全書))(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書中關於物理學的主要觀點如下:
物理學在以前稱為自然哲學.物理學涉及自然的某些方面,它們可以通過一種基本的途徑,即依據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來加以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特殊學科從物理學中分了出來,形成自己的研究領域.(典型的分化論,本文作者注).在此過程中,物理學保持著它的本來面目:理解自然界的結構和解釋自然現象。
物理學的最基本部分是力學和場論。力學涉及質點或物體在給定力作用下的運動.場物理學則涉及萬有引力場、電磁場、核力場以及其他力場的起源、本質和特性.力學和場論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理解科學上所提出的自然現象的最基本途徑,最終目的是要通過這兩個方面理解全部自然現象。
物理學的較古老的或者稱經典的分法,是以自然現象的某些一般類型為基礎的.當時,對於這些自然現象是已經知道特別適合於應用物理學方法來研究的.按照這樣的分法,計有經典力學及其分支天體力學、流體力學和彈道學;熱學和熱力學;氣體運動論和統計力學;光學、聲學;電學和電磁學.這樣的分法現在都還通行,但其中有許多越來越有被列入應用物理學或技術的分支的趨勢,越來越不屬於物理學本身的固有的分支了。
數學物理學用數學來研究物理現象,它包括所有各門物理學中較數學化的部分以及統計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和場論的絕大部分內容.通常在數學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之間所作的區別是:對於後者,雖然形式上也全都是數學,但它被認為是更接近於實驗物理學的.然而,不論是數學物理學還是理論物理學都不可能真正與實驗物理學分開,因為一個對自然的完全理解,只有同時應用理論和實驗才能得到。
在物理學的各個領域內,其特點與其說是取決於所涉及主題的內容,還不如說是取決於對所探索內容的理解的精確性和深度.物理學的目的是通過數學建立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它的結構和行為要盡可能廣泛地復現整個自然界.其他科學只滿足於用本門學科的特殊局限概念來描述和聯系各種現象,而物理學則總是探索著把對同一現象的理解,作為一個特殊的表現形式而納入作為整體的自然界的基本統一結構.按照這樣的目的,物理學的特色就在於:精密的儀器設備、精確的測量以及通過數學來表達所得到的結果。
《物理網路全書》的這種特色說顯然有問題,既言特色就該是獨具的,可你能以此區分物理與化學嗎?化學家赫許巴赫的高論有助於我們在一定意義上區分理化:
「典型化學家高於一切的願望是理解為什麼一種物質和其他物質行為不同;而物理學家則通常期望尋找超出特定物質的規律.」
5、朝永振一郎關於「物理學」的見解
朝永振一郎(1906一1979)是日本理論物理學家,因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貢獻獲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7年10月是日本數學物理學會成立10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朝氏以「什麼是物理學」為題目作了一個報告[5].但他只講了幾段物理學歷史及物理學與技術的關系,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至少從漢譯文看來如此).他說:「不過依我看來,物理學以像模像樣的自然科學形式出現,似乎是在開普勒、伽利略、牛頓時期才開始的.」開普勒主要研究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與開普勒不同伽利略則研究地上現象.牛頓將兩人的成果集中起來再進行深人研究,建立了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朝氏認為現代物理學的性質有二:第一,採用觀測或實驗方法;第二,用數學來表達定律.
他認為我們要用物理學來了解存在於自然深處的規律,這個思想在考慮什麼是物理學時不可忽視.朝氏強調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不僅使自身范圍擴大了,由力學發展到光、熱、電磁、原子和分子等方面甚至連化學等也納人了物理學范疇.有重新統一一切現象、整合一切學科的趨勢,我們不妨與分化論相對稱之為統一論.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也有一句名言:「一切科學要麼是物理學,要麼是集郵術.」[6]這可以看成物理學大統論的最簡潔的定義說明.
6、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
以上的觀點雖有不同,但都不違背牛頓的說法:「自然哲學的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界的結構和作用,並且盡可能把它們歸結為一些普遍的法則和一般的定律—用觀察和實驗來建立這些法則,從而導出事物的原因和結果.[7]就是說科學的目的是發現客觀的與人無關的自然規律或真理.
這種思想在微觀領域受到了沖擊.
在這種領域,觀測對現象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以玻爾(N.Bohr)、海森伯(w.Heisenberg)為代表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斷言:認為物理學的任務是去發現自然界是怎樣的是錯的.物理學涉及的是關於自然界我們能說什麼.「描述自然界的目的不在於提示現象的真實本質,而只在於盡可能遠地把多種多樣經驗的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追溯出來」(玻爾)[8];「自然科學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人和自然界之間關系的一部分,因而就依賴於人,有人的烙印」(海森伯)[8];「當你尋求生活的和諧時,你必須永遠不要忘記,在生存的戲劇中我們自己既是演員又是觀眾.』,(玻爾)[8].顯然量子力學的科學觀與其前物理相比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7、「未來我們選擇怎樣的物理學?」一文的相關思想
S.M.Gruner和J.S.Langer在1995年第12期《Physics Today》以「未來我們選擇怎樣的物理學」為題發表了文章,認為物理學概念的演變就是被定義得越來越狹窄了.為了拯救物理,如今物理學家對物理學的定義不是根據那些特定的專業和領域,而是基於那些不同時期和不同研究活動結合為科學家共同體的一組概念工具.分別是:
l)在一組核心學科方面接受過高級訓練.目前這些學科有力學、電學、磁學、熱力學、統計力學和量子力學等.
2)掌握了研究物理現象所使用的定量方法和整理數據的方法
3)有較強的抽象能力和打破常規的勇氣和精神、能超越特定研究對象的洞察力和對問題本質的把握.
這些概念化工具比其他任何特徵和標准更能使物理學家區別於其他科學家.最能體現物理學家與其他科學家不同的地方,不在於他們所涉及的領域,所研究的問題,而取決於他們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和所尋求信息的特徵.天文學家研究脈沖星,生物學家研究生命系統,物理學家對二者都關心,因此這兩者都是物理學的研究對象。
8、趙凱華先生的觀點
縱觀20世紀物理學研究對象的擴展,從宏觀到微觀,從傳統的物理過程到化學過程(量子化學),從無生命的到有生命的……從不同角度看,學科既有分化又有統一整合,分化論與統一整合論都有道理都有事實依據,二者絕不是非此即彼、誓不兩立的關系.由於統一與分化學科得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分化標志著科學局部發展的成熟,統一整合標志著科學整體認識上的深入.但也正由於統一與分化,使得現在很難用傳統的眼光來界定什麼是物理學。一位外國物理學家風趣地自問自答:What is physics?Physics is what physicists do.按邏輯,人們應繼續問:what are physicists?答案可借鑒上面提到的Gruner和Langer關於物理學家共同體概念給出.
趙凱華先生說[9]:「我想給這句話加個註解.物理學家所作的研究怎樣才算得上是物理工作?論文能為國際上公認的物理雜志或物理學術會議所接受,可算得是一條充分條件」1995年在我國廈門召開了第19屆國際統計物理大會.大會的論文摘要中出現了按傳統的觀念不像物理名詞的詞彙,如細菌生長、生物進化、生物膜、輪軸藻細胞、細胞色素C、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紅血球、心率、鳥兒為什麼一起飛、免疫網路、曲折的河流、神經網路、沙堆模型、交通流量等等.「可見,今天已不可能再用研究對象來界定什麼是物理學,物理學是所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物理學代表著一套獲得知識、組織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把這套方法運用到什麼問題上這問題就變成了物理學.」[9]這與Gruner和Langer的觀點在精神上是相似的.
諸年來還有另一現象影響著人們對物理學看法的改變.
現在有不少物理專長人才畢業後不搞物理這就要求物理學必須相應有所改變.1996年國際大學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召開.大會發布的統計數據表示,在美國有超過60%的物理專業畢業生進人了各工業部門,獲得學士學位的畢業生中有超過2/3的人不從事物理方面的工作,英國的統計數字大體與美國相似.在我們國內也存在這一現象按傳統看法這是「用非所學」,是人才培養上的浪費.趙凱華先生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他說:「一個人學了物理學之後干什麼都可以,他的物理學沒有白學……在我看來,對於學物理學的人無所謂『改行,……』[9].中國大恆集團總工程師、光電技術所所長宋菲君也說過:「有什麼比掌握『四大力學』更困難?能夠掌握四大力學的人只要下功夫,從事什麼職業都會有所建樹.物理學工作者特別適合於從事高新技術開發,做創新的工作.」[10]趙、宋二先生的說法,只有在打破過去對物理專業的認識,徹底樹立物理學方法論的新物理觀基礎上才能得以正確理解.
9、啟示
前面的關於「物理學」的觀點,有同有異,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物理學」概念的內涵己經且正在發生著演變如果說物理學過去在物質和精神上曾很好地造福於人類,各種輝煌成就的取得與物理學家的打破常規的勇氣和探索精神密不可分那麼,今天和明天的人們將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學是一套獲得、組織、運用和探求知識的有效方法,這是至關重要和更有意義的.這樣的認識無論對學習物理的人還是教授物理的人都應成為其指導學習工作的原則一旦物理學方法論思想真真實實地被人們所掌握,那麼學習物理的人就不再會滿足於背點概念公式做幾道題,而是更注重在一定的基礎上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領悟,並能在諸多領域得以應用.當然,物理方法不是空談即能掌握的,它只能形成於良好的物理專業素質之上.這要求廣大物理教師必須致力於履行素質教育.良好的物理專業素質主要體現為清晰全面准確的物理思想、扎實的數學應用能力和較好的實驗能力幾個方面,簡言之,即具備良好的理論素質及實驗素質,且對學生打基礎而言這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2002年6月20日丁肇中先生在CCTV的「東方之子」欄目中說得好:「在學校成績好,就做理論;動手能力強,就做實驗.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很多成功的實驗物理學家都精通理論,做實驗最重要的是找題目,動手能力、做法是次要的」
另一方面,物理學發展史告訴我們,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往往也具有扎實的實驗基礎。牛頓做過許多著名的實驗,愛因斯坦讀大學時也曾用很大精力做實驗,這對他後來獲得巨大的理論成功至關重要.
「物理學是一門實實在在的科學,是一門久經考驗的科學,是一門偉大而艱巨的科學,那些曇花一現的理論、學說和物理學是無可比擬的,那些在改革浪潮中用蠱惑人心的語言裝飾起來的雕蟲小技更是不值一提,物理學的發展就像宇宙演變一樣永不止息[11]。
這話感情色彩較濃,但不無道理.
㈦ 物理中「入」是代表什麼
光的波長。
㈧ 物理是什麼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稱物理學。物理學是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的自然科學。在現代,物理學已經成為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經過大量嚴格的實驗驗證的物理學規律被稱為物理學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學理論一樣,這些定律不能被證明,其正確性只能經過反覆的實驗來檢驗。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
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化學、生物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系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
「物理」二字出現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