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江清月近人體現了什麼物理思想

江清月近人體現了什麼物理思想

發布時間:2023-08-14 01:22:05

『壹』 物理有關的詩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近代·吳邁《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與折射。
譯文:群山疊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沒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勝,沒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唐·張繼《夜泊楓江》
物理原理:聲音的傳播。
譯文: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三、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物理原理:相對於地面的青山是靜止的,但以運動的船為參照物,青山就變為運動的,以河岸為參照,孤帆從日邊來。
譯文: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四、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勢越高,氣溫回升越慢,在同一季節,山上的氣溫要比山下的低。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五、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物理原理:水循環。
譯文:那黃河之水那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貳』 關於物理的詩句以及物理意義

1.關於物理的詩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近代·吳邁《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與折射。

譯文:群山疊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沒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勝,沒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唐·張繼《夜泊楓江》

物理原理:聲音的傳播。

譯文: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三、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物理原理:相對於地面的青山是靜止的,但以運動的船為參照物,青山就變為運動的,以河岸為參照,孤帆從日邊來。

譯文: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四、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勢越高,氣溫回升越慢,在同一季節,山上的氣溫要比山下的低。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五、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物理原理:水循環。

譯文:那黃河之水那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2.關於物理的詩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

——近代·吳邁《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與折射。譯文:群山疊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沒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勝,沒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唐·張繼《夜泊楓江》物理原理:聲音的傳播。

譯文: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三、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唐·李白《望天門山》物理原理:相對於地面的青山是靜止的,但以運動的船為參照物,青山就變為運動的,以河岸為參照,孤帆從日邊來。譯文: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四、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勢越高,氣溫回升越慢,在同一季節,山上的氣溫要比山下的低。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五、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李白《將進酒》物理原理:水循環。譯文:那黃河之水那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3.求包含物理知識的詩句,並點明包含的是什麼物理知識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2、「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朝·李白·《早發白帝城》)

分析:前兩句詩字面上意思是詩人想「一日」之內往返「千里」江陵,也就是12小時的時間要行使2000里(1000公里=1000千米)的路程。據此粗略的計算一下船速:v=s/t=1000千米/12小時≈83.33千米/時。現代的內河輪船,船速也不過10~21.6千米/時,李白乘坐的這艘船未免太快了。實際上,這正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3、「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

分析:詩人暮投客棧,仍然興致勃勃觀賞起夜景來。建德江的水如此清澈、平靜,詩人以水為鏡,皓月彷彿近在身邊,今夜可以高枕無憂了。明明是「平面鏡」使得天上明月「成像」在水中了。

4、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揚子江》中誓言「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這里作者以磁針石隱喻自己抗金的決心。

分析:磁體的性質之一是指南北,所以文天祥利用「磁針石指南北」的性質比喻抗金決心的堅決。這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人受到鼓舞,與古人情感共鳴,激發了心中深厚的愛國之情。

5、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這是南宋詩人陸游《村居書喜》中的兩句詩,對前一句,從物理學的角度可以理解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說明當時周邊的氣溫突然 。

分析:詩人以優美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對美麗大自然的欽嘆,准確地描述了季節交替過程中的細節。「花氣襲人」說明詩人未與花兒接觸已經感到了花兒的芬芳,是由於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無規則的運動(擴散)引起的;周圍的氣溫突然上升,才會感到「驟暖」。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兩句歌詞隨著著名電影《閃閃紅星》早已經深入人心。請你利用物理知識分析其中的現象。

分析:「走」和「游」表示了兩種不同的動作,在物理學上,叫做機械運動。竹排江中「游」,是以地面或者地面上的青山為參照物的;「青山」兩岸「走」,實際上是一種擬人說法,人站在「竹排」上,如果以竹排為參照物,那麼青山就是運動的了!

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物理知識:

「掬水月在手」是:鏡面反射現象。

「弄花香滿衣」是:分子擴散現象。

8、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物理知識:「飛流直下」的水的動能在增加,水的重力勢能在減小

9、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

物理知識:光的反射與折射

10、人面桃花相映紅

物理知識:桃花反射紅光就是物體顏色的決定因素

11、聞其聲而知其人

物理知識:樂音的三大特徵之一的音色

12、唐朝詩人李益有一首詩叫《喜見外弟弟又言別》,其中描寫道:「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從「問姓」中想起初見的「舊容」,可見聲音中有一種特徵讓詩人喚起了十年前的記憶,這種特徵是樂音的三大特徵之一的音色

不知夠了沒?

4.關於聲現象、光現象的詩句、俗語、或成語及物理含義

震耳欲聾:指聲音的響度大。

·引吭高歌:指聲音的響度大。

·低聲細語:指聲音的響度小。

·悅耳動聽:指聲音的音調好。

·掩耳盜鈴:在傳播過程中減弱聲音。

·餘音未止:其中的原因是雖然停止敲擊物體,但物體依然還在振動,還在產生聲音。

·弦外之音:確實存超出人的聽覺頻率范圍的聲音,如超聲、次聲,我們根本聽不到。

·隔牆有耳:說明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人在崇山峻嶺中大喊一聲,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聲,經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迴音。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聲音遇到物體會反射回來形成回聲。

·聞其聲知其人。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根據聲音的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但聞其聲,不見其人。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當波長大於障礙物的尺寸時,聲波可以繞過障礙物,並且固體還可以傳聲,因此能聽見聲音;而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視線極易被障礙物擋住,故看不見人。

·開水不響,響水不開。燒開水時,壺底的水吸熱,汽化形成氣泡。水沒燒開時,這些氣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層溫度較低的水,氣泡內部的水蒸氣又會液化成水,氣泡體積逐漸縮小至消失。氣泡的一漲一縮,激起水的振動,從而發出響聲。水開時,壺底的水與上層的水的溫度相等,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有水蒸氣產生,體積變大,到水面後破裂,振動較小,故「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從中我們可以獲知,鍾聲通過空氣傳到客船,根據聲音的音色辨別出傳來的是鍾聲。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里的「高」指的是聲音的音調高。不過天宮里人不會聽到你說話的聲音,因為真空不能傳聲。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從「問姓」中想起初見的「舊容」,可見聲音中有一種特徵讓詩人喚起了十年前的記憶,這種特徵是音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表明聲音可以在空氣和水中傳播。

5.在語文詩句中的物理現象

第一部分(概述) 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古代的詩人在體驗生活,觀察、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又因為物理現象是普遍地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因此,古詩中不免出現一些物理現象。

具體地說,這些看似雜亂的現象屬於物理學不同分支,其中包括最常見的光現象、聲現象,當然,還有的現象與經典力學、運動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詩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使這些科學現象隱藏在詩句的字里行間,引發了我們今天的思考。

光現象是最常見的,以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光都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著的。我們就從光現象談起。

第二部分(古詩中的光現象) 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對光的觀察和研究,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使光學成為物理學中發展最早的分支之一。2400年前成書的《墨經》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光,最基本的性質是直線傳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月下獨酌》中的一句。

詩人在暢飲之時,點點月光將他的影子映出來,彷彿有三個似的。在光與影的迷幻之中,隱約可見兩者的相互聯系"明月"何以成"對影",又怎會有"三人"?光的直線傳播的性質,點光源(這里我們粗略地將"明月"當作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人),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後方形成了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

當然,由於"明月"的發光面比較大,發光面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看做一個點光源,它們都在物體背後造成影區,這些影共有的范圍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圍還有一個能受到光源發出的一個部分光照射的區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對影成三人"的現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產出的。李白不僅有"舉杯邀明月"的豪邁,還不乏細致地觀察,看到了"對影成三人",這句詩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學現象的具體統一。

杜甫在《閣夜》中也將光與影還有星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不禁使人還想到美麗的星河和險峻的三峽風光。 光的折射與反射也是較早為人們所認識的光的現象。

詩人李白也觀察到了光的折射與反射的現象。《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道:"屏風九疊"和"雲錦張"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雲彩映入明鏡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與雲彩之所以會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結果。不論是透明的物體還是不透明的物體,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時,反射光也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就是鏡面反射。

這里,我們可以把詩中的"明湖"看作是一個鏡面,從點S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後,都好象是從點S'發出的,S'稱為S的像。詩人從水中看到的"影"和"看黛光"就是山、雲這些景物的光線經湖面反射後所成的像。

在水面上的觀察者看來,好象在水面下有一個反光點S',但實上S'並不存在。當然,這類描述光的反射現象的詩還有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和溫庭筠的"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詩人對朋友的無限牽掛都寄託於"孤帆"和"遠影"之中了。

而"碧空盡"在大氣則是光折射的結果。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到另一種介質,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一部分光進入到後一種介質中去,並且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這就是光的折射。

覆蓋在地球表面的大氣,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這種密度分布不均勻的介質中,光並不是直線傳播的。

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地球表面上空氣是由許許多多水平的氣層組成的,每一層的密度都不相同。當然機越接近地平線時,光線在大氣中偏折就越明顯。

因此,李白說它是"碧空盡"。 折射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全反射現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真有眼福。

他又看到空氣中的全反射現象--蜃樓。誇張的筆調下,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彷彿就浮現在眼前。

它也是由於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而產生的。當氣壓一定時,空氣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對光的折射率也隨之減小。

夏天,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比空中低。遠處的山峰、樓閣發出的光線射向空中時,由於空氣的折射率下層比上層大,光線不斷被折射,越來越偏離法線方向,進入熱氣層的入射角不斷增大。

當光線的人射角增大到臨界角時,就會發生全反射現象,人們就會看到遠方的景物懸在空中。 以上,我們結合古詩看到了光現象的產生,並簡要說明了其中的原理。

詩人將生活中的所見合以美妙的景物和真摯的感情,把自然的奧妙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聲現象和其他現象是怎樣融入古詩的情景之中的。

第三部分(古詩中的聲現象和其他現象) 生活中除了多變的光現象之外,還有許多奇妙的聲現象和力學、運動學的現象。詩人熱愛生活,時時注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現象,並在其詩中表現出來。

大家對《楓橋夜泊》之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這句詩都十分熟悉,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也包含著聲現象。 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裡,人們通過聲音來互。

閱讀全文

與江清月近人體現了什麼物理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