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學規律是如何創新

物理學規律是如何創新

發布時間:2022-03-15 01:06:40

1. 物理學最最基本的規律定理有哪些如今發達的科學技術不是一下就有的,那麼我們是從哪裡發展起來

物理學中最最基礎的是通過實驗觀察得到的定律,或者人為提出的目前被實驗驗證的的較為可信的假說公設。這些規律只能用實驗驗證,只能被證偽,被驗證,但不能保證是永遠正確的。由這些定律或假說運用數學經過邏輯推演得到若干定律,這樣就建立起來了嚴謹的理論體系。這種推演過程本身是嚴謹准確的,如果出現了和實驗不符的情況,那就只能說是定律或假說公設出現了問題。這時就需要對假說進行修正或徹底將其顛覆。比如二十世紀前經典力學理論體系非常完善,而且在應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它的局限性很快就顯示出來了。假說公設方面的錯誤使得它僅僅是更嚴謹體系(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下的一個近似。再舉個簡單的例子,總有人不理解狹義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變原理,並試圖運用經典理論反駁它,這樣做毫無意義,因為光速不變是假設,它是合理的完全是因為實驗支持它。
目前一致認為的較為合理的最最基本假定或者說普遍信仰應該是質能守恆定律和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定域性(無超距作用)等,要是這些也被顛覆的話那物理學家們可就要崩潰了。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多理論都還沒被統一起來,也就是說這些理論還應待進一步發展的。如今發達的科學技術不是一下就有的,技術正是在這些定理的運用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是人類為解釋自然創造出來的。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的語言。而物理是研究最基本的物質運動規律,相互作用和基本物質結構的學科。完全可以認為物理與數學是最基本的學科,其他學科只是它們在細節上的深化。比如量子力學為化學的研究(反應機理、分子結構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物理學在電路方面的繼續研究就交給電工電子學去解決。相比物理其實數學更基礎,一切自然科學只有定量研究才有價值有意義,而數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2.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正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人的身體素質、思想素質、科學的素質至關重要。中學物理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及其應用,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會學習,樹立科學觀點,科學精神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高中物理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科學素質有重要作用。科學素質反映人們對日常經歷的事情充滿好奇心,能夠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市場經濟和國際競爭的挑戰,年輕一代需要的不僅是接受現成的真理,更需要的是樹立不斷探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氣,學會探求真理的方法。社會、時代的需求,要求發展學生的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沒有創新,就不能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沒有創造,只能亦步亦趨,人雲亦雲,社會不能進步,科學不能發展。對21世紀人才而言,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高中物理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創造和創新的內容
創造力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態,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它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異情況或困難面前採取對策,獨特新穎且有價值地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智力品質。
創造與模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實質都是模仿的范疇。創造要在模仿的基礎上,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東西。創造的特點是新,一般而言,想出新辦法、新思想,建立新理論,做出新成績和新東西,叫做創造。按價值的大小創造可分為三個層次:(1)、高級的創造:前所未有,如瓦特發明蒸汽機;(2)、中級的創造:產生一般社會價值,如革新與發明;(3)、初級的創造:對個人的發展有價值。通常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創造多屬於初級的創造,其主要表現在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科學地表達所學知識,把知識重新整化,有新意的小論文、小製作等。創造性的學習特點是:重視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能夠用廣泛的觀點,多方位、多途徑地迅速地進行思考;注意事物之間的差異,對於問題的缺欠非常敏感;善於發現問題,善於在經驗和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大膽想像,構建新的圖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勇於嘗試。
物理學的創造性思維是探求創造新的物理知識的思維活動,包括提出新的物理問題,設計新的物理試驗,發明新的物理技術,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創建新的物理理論,啟用新的物理方法,作出新的物理解釋。物理學創造能力包括兩方面:一是重新安排、組合已有的物理知識,創造新的知識和形象,如牛頓總結伽利略等人的成果,提出了牛頓三個定律;二是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識,提出嶄新的見解、設想、思路、觀點,如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二、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途徑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學會科學研究和科學創新的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怎樣思考,教會學生科學研究和科學創造的方法。布魯納說,學習即發現,對於重要的物理規律可採用模擬發現法來展開教學,把教學過程變成激動人心的科學探索過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和科學創造能力。物理學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學方法,如在自由落體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伽利略是如何得到落體定律的。伽利略通過落體理想試驗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推導出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有s/t2=c,進而用傾角不大的斜面試驗加以驗證。最後推論出傾角為900時小球是勻加速運動。伽利略把試驗和數學結合在一起既注重邏輯推理,又依靠試驗,這樣就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研究方法。伽利略的理想試驗,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規律。這種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理想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學研究方法由伽利略首創,是人類歷史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既觀察 試驗 假設 通過試驗驗證假設 理論 通過廣泛的實踐驗證理論。
在物理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前輩科學家的創新活動中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1)、怎樣抓住新課題,從而把握科學發展新動態,發現新規律,新現象;(2)、怎樣借鑒前人,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找到新的途徑;(3)、怎樣對待矛盾,從矛盾的對立中找到突破口;(4)、怎樣設計試驗,從而取得判決性的試驗結果的。讓學生體會到對比方法是探索新現象的規律常用的方法,理想實驗是科學推理的重要手段,反證法是邏輯推理的有力工具。
2、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創新的前提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牛頓說:「如果我對世界有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別的,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而耐久的思考所至。」愛因斯坦也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辦法成為科學家的。」思維是人腦將感性材料加工,提煉為理論認識的過程,獨立性是思維的靈魂。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只能循規蹈矩,亦步亦趨。知識是能力的載體,無知即無能,沒有知識的人談不上創造。獨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習物理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單純教師講解,而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的知識,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識。許多學生在學習和解題時不會獨立處理問題,不是題目做的少,而是平常缺乏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講解不能過細,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空間。講的過細,會使學生不分主次,不利於形成知識框架;不利於從基本概念和規律出發分析解決物理問題,而是機械地記具體結論,亂用具體結論,亂套公式,不會獨立獲取知識,沒有自我開拓能力,不會自己鑽研新的問題,依賴性大。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做到既要講清,又不能全講清。對主幹知識要講清,如知識的來龍去脈,經過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來的過程,概念和規律的含義以及規律的使用條件;對派生的知識不能全講清,給學生留出餘地,讓學生自己去鑽研,「逼迫」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自己概括、推理、證明的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在教學中,對重要的物理規律,課上老師引導學生證明,對一些結論和推論,則以練習和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完成。要求學生自己適時總結,通過對比、歸納、總結,對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條理化和系統化。對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以及它們的應用,無論問題簡單還是復雜,都應引導學生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須經過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應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越強,創新的慾望就越高。
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不搞「滿堂灌,」否則老師又辛苦效果又不好。在課堂上,做到講練結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教師把人類已知的科學真理創造條件轉化為學生的真知,同時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特殊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發揮認識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得出「勝利果實」 ,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多動手,通過觀察、實踐激發學生思考,促使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習慣,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做實驗時,要求學生認真思考,獨立操作,手腦並用。強調學生自己寫出試驗報告,要求學生自己列出試驗步驟,自己設計試驗表格,獨立完成試驗。有些演示試驗和課外小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試驗,從簡單開始,逐步提高。鼓勵學生刨根問底,養成凡是多問一個為什麼的習慣。沒有學生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將不能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提出問題,大膽猜測,開展討論和爭辯
物理教學施行開放式,不搞「一言堂」。提倡教學互動,發揮學生認識的主體作用。教育學生相信真理,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物理教學必須增強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獨創性,發展創造力,才能把知識提升為智慧,看問題看得大,看得遠、看得深、看得全。讓學生只能按照課本、教師或「先哲」的說法、想法,去說、去想,則容易限制思路,使思考面過窄,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中既要強調教育普遍的基礎性,加強實踐性和綜合性,還要強調主體性(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承認個體發展的多樣性,給學生留出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尊重他們的選擇。教學中,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允許暫時保留和「想不通」。學生初學物理知識,想做、說錯在所難免,重要的是敢想。教師應保護學生敢想敢說的積極性,不能因為學生想錯了說錯了而受到批評,哪怕有些想法幼稚荒誕。教學中,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提倡學生積極思考,鼓勵討論和辯論。有了寬松的氛圍,思維才能活躍,通過思考、討論,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學會了思考,更嘗到了獨立思考的「甜頭」,使他們更樂於思考,勇於創新。思維敏捷靈活是創造能力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競爭式的訓練,提倡學生爭辯,可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善於提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的或者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要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不經過思考是做不到的。問題能提在點子上,表明了思考的深度。能獨立地提出問題,能在別人看來不成問題的地方提出新問題,這正是創造的開始。學生的思維不活躍,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不會、也不敢提出問題。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善於分析理論與試驗的矛盾,多種假說的差異與對立,讓學生為尋找對物理事實的統一解釋,追求物理理論的普遍性而發現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真理的渴求,培養學生的發現創造能力。解題時,提倡學生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獨創能力。
「猜測」在物理學發展中有重要作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測」,深入的思考可激發靈感,放射出智慧的火花。從事實歸納科學規律,而後用演繹的方法利用這些規律去解決問題,是研究問題的重要手段,但有兩點必須注意。第一,單純的演繹不能得到新的認識;第二,單純的歸納得出的規律知識只適用於與原形相同的場合,不能成為普遍規律。這兩點說明:創造性思維需要猜想。類比和聯想在物理學發展中起開路和創新作用,教學中可結合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猜一猜」,鼓勵學生運用類比和聯想。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通過一個磁鐵插入螺線管,研究感應電流磁場和線圈磁通量,讓同學猜測感應電流磁場的方向與線圈磁通量有何關系?繼而用多個試驗加以驗證,最後上升為理論。
4、建立寬廣的知識面,開展豐富的物理課外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小試驗、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參觀工廠和實驗室,增強學生的知識積淀,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現代科學發展更強調知識的交叉和交融,物理學的發展史也表明,具有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就更有可能為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牛頓和麥克斯韋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與他們深厚的數學功底密不可分。鼓勵學生博覽群書,以物理學科為核心,建立寬廣的知識面,對培養創新能力大有好處。正如泰勒指出:「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聯想和獨到見解。」
近幾年物理高考中,越來越重視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本人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物理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2000年高考中,自己所教兩個班物理成績高出市平均分8分,有五名學生物理成績進入全縣前十名,其中物理成績全縣第一名和第二名均為自己所教的學生。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可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為以後成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培養創造性人才已是各國的共識,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時代對物理教師的要求。

3. 怎樣學好物理

輕松學習物理的秘訣——模仿創新法
眾所周知,中學物理學習的中心問題就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學習。物理概念就像蓋房子需要的鋼材、木料、水泥,是基礎,反映的是大量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中最本質的東西。物理定律公式都是由概念出發,通過實驗經過思考而建立的,它們反映了物理過程中概念之間的聯系。只有記住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才能熟練運用它們。那麼,怎樣才能輕松學習並掌握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呢?
物理科學與我們的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物理現象大量地存在於同學們的周圍,如上課的鈴聲,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天空的彩虹,電燈和電話等,並且,人人時時刻刻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應用著物理學的規律。撬石頭時用杠桿,騎自行車轉彎時身體向「里」傾斜……這一切都給我們學習物理帶來方便。規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運用。抽象出來的東西是具有本質的普遍意義的東西,它能反復出現在許多物理現象中。例如,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這個定義對所有液體都適用。而且,我們還可以推廣到氣體中使用。
比如說,在高一物理機械能一章,「功率」這個概念的引入,是用功變化的快慢程度來定義的,在學習時,可以與前面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模仿創新。我們在前面學過:「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量→加速度」,由此可以引出:「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功→功率」。這種建立概念的程序,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同學們也可以自己試一試。
正因為同學們經常和物理現象打交道,在學習掌握其規律(定理、定律)之前,已經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對這些感性認識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那對學習物理將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物理學習要重視觀察,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從下面三個角度展開討論:
1、從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上升到理論知識
〖例一〗 鞋底磨損現象
提問:Ⅰ為什麼磨損?Ⅱ怎麼磨損的?Ⅲ磨損的特徵與原因。
方法:觀察與分析
鞋底的磨損是極為常見的現象,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磨損的原因與物理知識「摩擦」緊密聯系,有一定知識基礎。人走路,著地的那隻腳要向後蹬,很多人都以為鞋底使這是磨損的。通過細心的觀察,考察眾多的人,綜合分析。
其實,腳雖向後蹬,有向後滑的趨勢,但並不向後滑,這時不磨損鞋底,恰恰相反,磨損的過程是在向前邁步擦過地面時發生的。不同的人鞋底磨損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有的磨損較均勻,有的偏於腳跟,或偏於某側,這與人的走路習慣有關。從觀察到得出結論的過程就運用了模仿創新。
學習概念時首先要異中求同。例如,我們比較人推車、拉鋸、提水體、壓木板等現象,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腿、拉、提、壓等現象,以及不直接接觸的物體,如磁鐵與鐵釘、摩擦後的塑料棒與紙屑之間的吸引現象。這些現象表面看起來不同。但是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都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就把它稱為力,從而建立了力的概念。以後,遇到類似的現象可以用力的概念和規律去理解。這樣就簡化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如果我們善於運用這個方法去研究和學習物理,那麼,厚厚的一本書,我們就覺得越學越薄了。
對稱是物理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正電荷與負電荷、電場與磁場與重力場、時間和能量、動量與能量、右手定則與左手定則、汽化與液化、溶解與凝固,等等,體現了自然界的對稱和諧美。我們在學習一方面的概念和規律時,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相反的另一方面。對照起來學習,比較方便和快捷。
學習概念時還要注意同中求異。我們認識事物除了認識他們的共同點外,更重要的是認識他們的不同點。如把一些意義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較,防止發生混淆。
2、注意運用典型的例子學習概念和規律
我們在說明一種思想或闡明某種觀點時,常用舉例論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學習物理時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理解概念和規律方面。
初中物理教材的各章節的知識性內容幾乎都採取了例證的方法。例子是具體、形象化的,規律正是由生活現象中來的,所以,用它們說明問題讓人感到實在,感到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有人只是死記課本中的概念和規律,這樣即使記得很熟,碰到具體問題時不會分析也沒有用,等於什麼也沒有記住。或者回答問題時不做判斷,盲目代入結論。另一種人只是埋頭做題目,基礎知識都不了解,錯了做,做了再錯,越做越糊塗,頭腦里亂七八糟。
你在平時學習時,是否注意運用典型例子來幫助理解概念和規律呢?
既然概念和規律源於例子又回到例子上,我們就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通過實際例子驗證概念和規律,積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認識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我們在學習物理概念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哪些日常觀念是不科學的,通過多個例子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從而排除干擾,為記住正確的概念掃清道路。例如下面的例子:
〖例二〗 甲、乙兩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戲,結果甲勝乙敗,那麼甲乙兩人誰受拉力大?
因為甲勝乙,所以甲對乙的拉力比乙對甲的拉力大。產生上述錯解原因是學生憑主觀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規律分析問題。按照物理規律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是由哪一個力決定的,而是由合外力決定的。甲勝乙是因為甲受合外力對甲作用的結果。甲、乙兩人之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兩人身上,因此,他們的拉力一樣大。
所以,生活中有一些感覺不總是正確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經驗,感覺當成規律來用,要運用物理規律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曾經犯過錯誤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類似問題時,模仿創新,不再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3、注意結合實踐和應用學習科學知識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深深地植根於浩瀚的實踐之中。所以,要真正學好概念,理解掌握概念,只有通過實踐和應用才能實現。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善於應用學到的理論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現象,另一方面要善於「動手」,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雙向聯系,看一看哪些感性認識的結論是對的,哪些不對,在實踐和應用中學習概念。。這是學好物理的金鑰匙。
學習概念時,有意識地聯系實際問題,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具體的考察和計算,結合物理小製作和課外實驗,你不僅可以把所學的只是用到實際中去,加深對許多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會提高你學習物理的興趣,如果你能幫助爸媽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他們一定也會高興的。
課外小製作應該是一個模仿創新的過程。主要培養動腦動手能力。製作的取材和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是藝術欣賞的,可以是生活學習實用的,也可以是有趣好玩的。
物理小製作應該考慮物理原理,如自製彈簧秤等。把小製作與學習物理知識結合。不但要去分析它的動作結構原理,還要考慮刻度原理,並積極展開創造性思維,運用模仿創新的方法,如遷移、發散、機制等思維活動,可能觸發靈感,從而進行一些革新或創新。
〖例三〗 有位中學生利用這些現象:
⑴用水銀可以做托里拆利實驗測量大氣壓
⑵水銀裝在U形管中可以製作壓強計
⑶體溫計的准確程度比普通常用溫度計高
他看到體溫計玻璃管中水銀柱很細,從而發明了「高精度水銀氣壓計」,獲
得了青少年創造發明獎。
課外實驗與課外製作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課外實驗強調實驗的特點,需要自己找材料,自己探索。因此,課外實驗比課堂實驗更能夠鍛煉人的能力。例如,課本上講過潛水艇,但課本上只有照片和原理圖。在課外我們完全可以用簡單的器材,如膠皮管、玻璃管、空墨水瓶、水槽等,製作潛水艇的模型。

4. 怎樣把物理學好最基本的哦!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對較難學習的一科,學過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學,特別是物理成績中差等的同學,總有這樣的疑問:"上課聽得懂,聽得清,就是在課下做題時不會。"這是個普遍的問題,值得物理教師和同學們認真研究。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淺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便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學們提出的普遍問題,即為什麼上課聽得懂,而課下不會作?我作為學理科的教師有這樣的切身感覺:比如讀某一篇文學作品,文章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對人物心裡活動的描寫,都寫得令人叫絕,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讓自己提起筆來寫,未必或者說就不能寫出人家的水平來。聽別人說話,看別人文章,聽懂看懂絕對沒有問題,但要自己寫出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又比如小孩會說的東西,要讓他寫出來,就必須經過反復寫的練習才能達到那一步。因而要由聽懂變成會作,就要在聽懂的基礎上,多多練習,方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和奧妙,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正是學習高中物理應該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哪些具體要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下面我們分幾個層次來具體分析。

記憶: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應熟記基本概念,規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結論,即所謂我們常提起的最基礎的知識。同學們往往忽視這些基本概念的記憶,認為學習物理不用死記硬背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其結果在高三總復習中提問同學物理概念,能准確地說出來的同學很少,即使是補習班的同學也幾乎如此。我不敢絕對說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對你某一次考試或某一階段的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地說,這對你對物理問題的理解,對你整個物理系統知識的形成都有內在的不良影響,說不準哪一次考試的哪一道題就因為你概念不準而失分。因此,學習語文需要熟記名言警句、學習數學必須記憶基本公式,學習物理也必須熟記基本概念和規律,這是學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條件,是學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沒有這一步,下面的學習無從談起。

積累:是學習物理過程中記憶後的工作。在記憶的基礎上,不斷搜集來自課本和參考資料上的許多有關物理知識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來自一題,有的來自一道題的一個插圖,也可能來自一小段閱讀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過程中,要善於將不同知識點分析歸類,在整理過程中,找出相同點,也找出不同點,以便於記憶。積累過程是記憶和遺忘相互斗爭的過程,但是要通過反復記憶使知識更全面、更系統,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聯系更加緊密,這樣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絕不能像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復勞動,不加思考地機械記憶,其結果只能使記憶的比遺忘的還多。

綜合:物理知識是分章分節的,物理考綱能要求之內容也是一塊一塊的,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所以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小綜合,等高三年級知識學完後再進行系統大綜合。這個過程對同學們能力要求較高,章節內容互相聯系,不同章節之間可以互相類比,真正將前後知識融會貫通,連為一體,這樣就逐漸從綜合中找到知識的聯系,同時也找到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再進行認真綜合,就能在解題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謂提高能力,說白了就是提高解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針對一個題目,首先要看是什麼問題--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還是原子物理,然後再明確研究對象,結合題目中所給條件,應用相關物理概念,規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級,二級結論,才能順利求得結果。可以想像,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確,題目中既給的條件或隱含的條件看不出來,或解題既用的公式不對或該用一、二級結論,而用了原始公式,都會使解題的速度和正確性受到影響,考試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話。提高首先是解決問題熟練,然後是解法靈活,而後在解題方法上有所創新。這裡麵包括對同一題的多解,能從多解中選中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還包括多題一解,一種方法去順利解決多個類似的題目。真正做到靈巧運用,信手拈來的程度。

綜上所述,學習物理大致有六個層次,即首先聽懂,而後記住,練習會用,逐漸熟練,熟能生巧,有所創新,從基礎知識最初目標,最終達到學習物理的最高境界。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依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對照學習的六個層次,逐漸發現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進而確定自己改進和努力方向。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為大學學習做准備的,對同學們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學習的基本過程--記憶,積累,綜合,提高就是對自己自學能力的培養過程,學會了學習方法,對物理科有了興趣,掌握了物理這門實驗學科與實際結合比較緊密的特點,經過自己艱苦的努力,定會把高中物理學好。

5. 物理學家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思想和方法,始終激勵著我們.以下說法符合物理史實的是( 

A、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發現了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規律,符合物理史實.故A正確.
B、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通過實驗發現了電流能產生磁場,即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符合物理史實.故B正確.
C、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發現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故C錯誤.
D、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故D錯誤.
故選AB

6. 規律與方法有什麼內在聯系

摘要] 物理規律是物理現象中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變化的必然趨勢,是物理科學理論的骨架;是前人通過大量實驗和觀察總結的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所以這類知識有著高度的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本文從物理規律出發,結合筆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學經驗,淺談在物理教學中,如何把握規律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 物理 規律 教學 研究方法 物理規律是物理現象中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變化的必然趨勢,是物理科學理論的骨架。所以,物理規律教學是使學生掌握物理科學理論的中心環節,是物理教學的核心之一。通過物理規律的教學,除了能使學生明確規律的物理意義,正確表述條件范圍之外,還能使學生經歷和認識規律的發現、建立過程,了解相關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發現思維能力。 用科學探究法學習物理規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既學習了物理規律,又學到了各種技能(包括觀察、實驗、推理的技能,以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的技能),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把過程與方法結合在一起,從而在學習物理規律的同時又學習科學的方法,培養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而且又培養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使他們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因此,用科學探究方法學習物理規律有利於改變過去只重視物理規律本身的知識,而不重視科學技能、過程與方法,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的不良現象。 為了實施好物理規律探究教學,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物理概念並初步形成規律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為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規律,而這些概念和規律一般是從大量的物理現象中總結出來的.由於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限,這將對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障礙。那麼,怎樣才能建立科學的概念和規律呢 ? 1、設計合理情境,創設懸念,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引出做好鋪墊。 學生因日常經驗而出現與新的物理知識相沖突的情況,怎樣才能使其順利接受新的知識呢?從而實現由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呢 ? 所以設置問題情境就顯得至關重要。如在對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概念的教學,可以設立這樣的問題情境:( 1 )在一個倒放的漏斗下面放一個乒乓球然後從漏鬥口吹氣將會出現什麼現象?( 2 )通過實驗驗證得出與常規不同的結論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2 、闡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規律的思路 在學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積極的准備狀態下,教師要利用各種適宜的方法,如實驗探索、理論推導等,向學生闡明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建立新舊知識的鏈接。如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中,對斜面小車實驗現象進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車運動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紹歷史上科學家對此問題的研究結果,逐步得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這樣學生對該規律的建立就有了一個清晰的過程。 3 、准確呈現概念和規律的內容 物理學中的概念和規律的陳述語言或公式十分精煉和准確,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學中,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要准確,而且對一些關鍵字詞應加以突出,給予適當的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的注意和正確理解,並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聯系。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中要強調「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其中「或」要提醒學生注意;又如密度和速度等概念的定義中要解釋「單位」的含義;再如壓力與重力的區別要加以比較。這樣在理解時不致於產生歧義,並能建立起多方聯系。 二、實施好規律探究的教學,應注意實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合理整合 1、要充分運用好知識與技能這一載體。傳統的規律教學中的經驗和方法有可取之處,應繼承和發揚。在此基礎上,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教師「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記」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學習。物理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教學傾向,但不是不要知識技能,而是要關注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關注能力發展和情感培養。知識技能仍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不容忽視。 知識技能是落實過程方法的載體,脫離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方法就變得空洞和流於形式,同時,知識技能仍是課程的重要目標。在教改實驗中,若片面追求活動的熱熱鬧鬧,知識技能得不到應有的落實,必須加以糾正和預防。 2、要注意過程與方法,不要搞成模式化。每一個探究過程並不是探究的七個要素都全面要求,要根據實際情況能進行幾個就進行幾個,要做到恰到好處,新課程標准中有規律探究要求的內容必須要探究。就某一個科學內容而言,可以突出科學探究的某一個要素或幾個要素,也可以包含所有要素。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老師總是把科學探究的每個環節和盤托出,反之,每次遇到科學探究,就片面強調實驗方案設計或分析論證環節,不給學生提供對其他環節體驗的機會,這都是不科學的。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要落實好。它體現在學生參與的活動中,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及時點評。如進行實驗探究時,最好二、三人一組,可以互相協作,便於討論。各組設計不同的實驗在課堂中交流,遇到難題時,同學間可以互相提示、補充,通過活動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協作意識,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三、實施好規律探究的教學應注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通常一個完整的實驗探究應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交流評價。這一固有的探究流程對教師來講是進行探究教學的一種參考模式,對於學生來講是他們進行探究學習的參考步驟。 但是在教學中應該避免機械地套用固有的探究模式,因為學生所具備的探究能力並不是先天就具備的,是需要通過實驗探究學習所獲得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所具備的能力決定了他們完成整個或者部分探究步驟的可能性,所以教師作為學生探究學習的引領者,應科學設計探究流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八年級學生,剛開始應注重讓他們體驗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側重觀察、比較和推理能力的培養。例如蘇教版中設計到的「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實驗時,在提出問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既而在學生制定探究實驗計劃階段,教師必需強調實驗變數的重要性;在探究活動的結論分析階段,教師應提示學生分析探究過程中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在交流評價階段,教師要注意給予探究不成功的學生充分的鼓勵。 探究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探究的程序應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過度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學習,先從部分環節、簡單的探究入手,有計劃的讓學生對探究進行逐步深入和全面的認識。 四、探究的程序性知識和基本方法不能簡單地反復說教,要在探究實踐中逐步認識 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探究是對科學研究過程的一種模擬,其探究結果不是一目瞭然或帶有很強的必然性。教材編排上的探究結論也特地不給或是在另一頁寫出。有的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在課堂上解決探究問題時變的十分「順利」,其實這樣做,學生不能獲得充分的過程體驗,難以真正落實好過程與方法這一課程目標。新教材的特點就是知識技能和方法等不是給予,而是發現。有的老師把探究的程序性知識以傳統的方法教授,把科學探究的每個要素早早寫在黑板上,當作教條來說教,學生機械地記住了各個環節,沒有豐富的體驗,這就不是真正經歷探究過程。 同時,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探究是對已具有科學結論的問題進行探究,應引導學生根據經驗作出指向性的判斷。毫無目標的探究活動只會困難重重,不會有強烈的成功體驗,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探究問題的興趣。 五、科學探究教學中,既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又要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 科學探究強調讓學生自己去認識與發現問題,自己去提出問題。科學探究中學生的自主性發揮的越好,創新精神和能力越能得到培養。因此,要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討論、操作的機會和時間,引導提問、討論和發言時,多徵求學生的意見,多對學生提一提你想到什麼、你想知道什麼、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等問題。 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給予及時的引導與評議。尊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自主性,也不是對學生想的、說的和做的不管不問。如果教師缺乏引導,學生提的問題與探究課題聯系不大;如果教師不注意組織管理,學生的活動參與缺乏目的性;如果教師不重視及時的評議總結,學生對自己和他們的觀點,甚至對科學的結論在認識上含糊不清,這些都是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出現的不良現象,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其實只會使教師的指導作用變得更有價值。 物理實驗探究學習應該關注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每一個亮點。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鼓勵學生更出色的完成探究學習。 總之,初中物理規律教學,包含了近期的新課教學和遠期的復習教學整個過程。規律教學只有充分發揮它們在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才能讓學生對物理規律熟練掌握,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綜上所述,要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在物理教學中加大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

7. 物理學是研究無人世界的規律 經濟學是研究有人世界的規律 你如何理解

是研究無人世界規律,經濟學人,日本世界規律物理學是指的社會的物理關於實實在在存在

8. 如何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小說里那些菜鳥想很快變成高手,只能靠頓悟,頓悟了,一飛沖天。物理也是可以靠頓悟的。
想要學好物理,就得對物理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頓悟,才能有創新能力。好奇心很簡單,物理課本或者練習冊上一般都有一些可以自己做的物理小實驗,比如硬幣浮在水上,筷子神力,倒立水杯蓋紙不會漏,等等,自己也可以找找看,小實驗多的很,找到之後就在周末動手實踐一下,慢慢發掘出興趣跟好奇心。練好幾個特殊的,去找班裡女生炫耀一下,找點兒成就感,自豪感,這些都有了,公式自然就會用了。對物理規律的理解也就加深了,生活中的很多現象看過之後,都能在心裡找到一個對應的物理解釋,然後就可以慢慢發現新的物理定律。就好比,有了內力,啥招式都是信手拈來,還厲害的很。

9. 怎樣提高高中生學習物理的創新能力

一、教師教育理念要轉變
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師應該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僅僅是訓練和灌輸知識的工具,它應該是發展認知能力的手段。素質教育的實施,將徹底改變以往的「封閉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和發揮,由於學生積極參與,由於每個學生的創造性都受到重視,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認清的問題是創造力與智力的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力和智力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發展的。作為初中物理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發展,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在物理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時刻注意體現物理思想、概念規律在認識上的創新和應用上的創新,引導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領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營造創新性環境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這樣,就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想像的能力。這樣,學生在這種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於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可見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氛圍,營造創新性環境至關重要。
三、引導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物理學史上大量事例表明,不囿於傳統理念,不迷信權威和書本,是科學創造的思想前提。在科學本身的矛盾已經顯現出來時,誰能首先同束縛科學發展的傳統觀念決裂,勇於提出新思想、新見解,誰就可能搶佔到科學發展的前沿陣地,做出突出性的發現。物理學中幾乎每一個重大的發現都表明,創造性思維活動起始於對困難和問題的認識,是圍繞著解決問題而展開的;善於提出問題,總是從對事物、現象或已有的理論的懷疑開始的,在人類的認識史上,提出一個新異而又深刻的問題,必須會導致一個重大突破的實現,標志著科學的真正的進步。在創新教育的要求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引導學生質疑,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勇於探索、勇於質疑與相互討論的良好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巧妙設計疑點,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在質疑的思維活動中產生各種猜想。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置疑,敢於提出新的問題。
四、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上,可以從知識的獲得入手,如在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問題中,引導學生在探究了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的因素後,再引導他們分析這些因素都是導體內部因素在影響,然後進行思維的發散,導體的電阻跟外部因素電壓、電流、溫度有關嗎?再比如學生在探究完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的浮力後,讓學生思考浸在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嗎?通過這一思維的發散從而擴大他們對問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從知識的應用入手,如在電學題的計算方法上,引導學生通過用不同的知識點解答,最終都能殊途同歸,從而鼓勵他們在知識的探究上另闢蹊徑,在知識的應用方面為他們播下創新的種子。在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上,可從知識的建構上入手,如在講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時,讓學生逆向思考物體是否也會吸引地球,在講「電」能生「磁」時,讓學生逆向思考「磁」是否能生「電」使他們明白各種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來達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的目的,亦可從知識的應用上入手,如在解決物理問題上,既可從條件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亦可逆向思維從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找條件來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
五、樹立學生創新性的個性品質
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好勝心、情緒的穩定性及完成任務的堅毅精神等方面的個性品質,在創新性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及意志力。對於學生具有創新性的思想和行為,即使有錯誤,也要加以鼓勵和引導。要鼓勵學生敢於向權威挑戰,向老師挑戰,敢於標新立異、逾越常規,敢於言別人所未言、別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養學生具備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持之以恆的去解決疑難問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因此,對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質疑,以及在思考過程中突發的奇想,教師應注意加以保護,不要輕易的加以扼殺。注意在提問、講授、練習等各個環節中,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夠創新性地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注意耐心的幫助和引導,才有可能培養學生創新性的個性品質。
六、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實驗不僅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為學生創沒創新氛圍,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物理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常用的間接測量的實驗方法、「控制條件」的實驗方法、「以大量小」的實驗方法、測量微小量的「疊法」、「替代法」和「比較法」等。教師通過選擇典型的實驗(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實驗、學生實驗等內容),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討論和辨析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能力。
物理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氣氛。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善於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學生具有創新力的個性品質。才能較好的發展學生的創新力。

閱讀全文

與物理學規律是如何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