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在唱歌時是如何發聲(物理知識)
聲音產生需要有振動體、媒介<空氣及其它>和聽聲音耳膜。當物體被打擊而產生振動
時,促使媒介產生了波紋,叫音波。這種音波由媒介傳入人的耳膜成為聲音。一個發音
體在振動發音時,它除了能發出一基音外,還能同時發出一些微小的泛音。例如:a弦振
動率是400,當它的微波傳到某一個每秒振動440次的物體時,這一物體受到振動的影響
,才會引起共振,產生共鳴。
人體共鳴形成的過程是,從歌唱發聲到利用人體內很多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使氣息沖
擊聲帶而出現了基音。這個基音雖然很微弱,但是它一進入人體固有的共鳴空間之後,
就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於是出現優美、悅耳的歌聲來。
發聲原理.至於聲帶振動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觀點,目前學術界上有兩種學說:(1)空氣動力學說(或肌張力學說).這是1959年凡登白(Vamden
Beng)在古典肌彈力學說發展完善出來的。這種觀點認為聲帶的振動是被動的,吸氣時聲帶把聲門吹開,呼氣時聲門關閉,氣流沖擊使聲帶振動,產生聲波並發出聲音;(2)神經時值學說,又叫肌陣攣學說,這是法國著名發聲生理學家於松1950年提出的。於松認為:「聲門的閉合是依靠喉返神經而實現的,聲門打開,是由該神經的沖動頻率,決定喉頭發聲的頻率。」這一學說轟動當時的世界喉科界。
『貳』 聲音物理原理是什麼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
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裡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
聲,鍾考鍾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但聲音並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4、聲音的振動可記錄下來,並且可重新還原(唱片的製作、播放);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時損耗最少
(在固體中傳的最遠,鐵軌傳聲),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三、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
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藉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後聽
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生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
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叄』 說話為什麼有聲音,用物理解釋。
聲音的產生是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形成的物理現象。
聲帶位於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呈水平狀左右並列的、對稱的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性質非常堅實。
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靠喉頭內的軟骨和肌肉得到調節的。
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靠攏閉合發生聲音。
聲帶在不發出聲音的時候是放鬆並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通過。
聲帶發聲,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聲帶周邊的肌肉群協助進行發聲運動。
聽到聲音的原因是所謂「聲音」就是物質間相互振動傳導例如空氣振動人耳中鼓膜等,轉化為腦電流,人就「聽」到了聲音。其中人耳朵能感受的振動頻率為20-20KHZ。
人對聲音的感受標准還有一個是音量,和波長有關,正常人聽覺的強度范圍為0dB—140dB。
換句話說:音頻范圍內聲音太響太弱都聽不到,音量范圍內音頻太小(低頻波)或太大(高頻波)也聽不到。
人能聽到聲音還和環境有關,人耳有屏蔽效應,就是強聲可以遮蓋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