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影片《萬物理論》
我對真實的霍金、他的學術和生活都不了解,所以這篇觀後感只針對電影里所呈現的霍金和他的生活。
影片的花絮中有對Eddie的采訪,他說自己以前從來不知道霍金年輕時是很健康、很強壯的。影片里,青年霍金騎車、劃艇,意氣風發,像所有真正的物理學家一樣,有孩子般純真而自信的笑容:那是對科學的執著,對自己天賦的信心,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投身研究宇宙萬物奧秘的虔誠。
劍橋真美啊!禮堂里,「Science」,「arts」的邂逅,各懷驕傲矜持,還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讓人想起費曼自傳《你干嗎在乎別人怎麼想》中費曼與阿蓮的相遇。科學與文學本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兩級,學科學的男生與學文學的女生邂逅相戀便也帶些天定的浪漫。之後,小酒館中直接又笨拙的追求,舞會上的星光燦爛,康河邊充滿柔情的旋轉,他們像一對普通戀人一樣約會、接吻與熱戀。
Eddie對沒生病前霍金的精氣神的把握是極好的。除卻外形的相像,他只需一個斜睨的眼神、動一動嘴角,或是眼珠狡黠地一轉,就能演繹出年輕霍金的自信、自負、純真和專注。那是物理學家獨有的純粹而動人的氣質。他站在那裡,腦袋一偏,嘴角一揚,就是一幅又學院又不馴的模樣。
當疾病的徵兆開始愈來愈多地顯現,當霍金終於重重地摔倒在地,他的世界裡,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他坐在浴缸里,看著自己慢慢僵硬的手;看到他故作鎮定地笑著對不知情的室友說:「我得病了,醫生說我還有兩年壽命」,看著他決絕地推開來看望的簡,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學生休息室里看電視,此時,無需刻意渲染,你也能感受到他刻骨的孤獨和難過。看到他僵硬又顫抖地提著球桿去草坪上打球,賭氣一般咬著牙把一個個球努力推進小門裡面去,旁邊的簡咬著嘴唇發抖,我終於忍不住在影院黑暗的角落默默流淚。很難想像霍金面臨的是怎樣一種痛苦與絕望:慢慢失去所有的活動能力,頭腦卻異常清醒。苦難可以預見,自己卻別無選擇。後來他們結了婚,孩子接連出生,霍金喪失了越來越多的行為能力,生活中有更多尷尬和不堪。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的那天,他和簡宴請朋友們來家裡聚餐,本該是值得慶祝的開心一天,他卻發現自己的手已經不聽使喚,以後再無法做到自己喂自己吃飯了。朋友們說說笑笑,屋裡的燈光溫暖明亮,霍金強顏歡笑,禮貌地離開餐廳。他試著爬上樓,卻卡在樓梯上不能動彈,孩子在頂樓透過隔離網看他,霍金哭了。淚水從臉上無聲地劃過,他的面部肌肉抽動,眼神里都是委屈、無奈和辛酸,這個片刻Eddie詮釋得太到位了,我坐在黑暗的角落裡,也只覺得一陣陣心疼。
還有一幕,霍金坐在桌前,背駝得像蝦米,低頭艱難地從杯中喝水,那場面,很像一隻低頭飲水的駱駝。而長桌對面,簡坐得筆直,端莊,優雅,堅韌。這殘酷的對比看得人心中刺痛。後來簡遇到Johnson,霍金一定也感覺到了那種危險的曖昧,可是他什麼都不能要求,因為Johnson所能帶給孩子和簡的歡樂,他都做不到。看著自己的妻子與另一個男人帶著孩子和自己一起其樂融融地玩耍,這對心高氣傲的霍金來說,也一定很難接受吧。可是他表現出的只是平靜與克制。霍金也曾玉樹臨風,也曾風度翩翩,如果沒有生病,他會繼續著自己的驕傲,毫無拘束地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他也會坐姿筆挺,和簡在一起,如同一對金童玉女;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丈夫和父親,為妻子分擔家務,帶孩子奔跑劃船……如果不是因為生病,他本可以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一段完美的人生。
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的霍金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霍金是一個紳士。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他的自由(至少是身體上的自由)與尊嚴,可是因著他的善良、體面與教養,他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尊嚴。當簡身心交瘁、情緒崩壞時,霍金轉過頭去對孩子說:「Your mother is very angry with me.」眼神像做錯了事的小孩。看到這里,我很心疼這對夫妻。簡的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霍金其實也很有理由感到委屈,疾病帶給他的改變,他自己也無能為力。在這樣壓抑的時刻,他也可以選擇憤怒,可他卻選擇了抱歉。自始至終,在影片里,他都沒有抱怨過。他只是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努力適應因為疾病的進展而帶來的身體上的改變。生病後他最大的一次情緒爆發,大概是做了喉管手術後再也說不出話來的時候,簡拿來拼字板教他時,他的倔強與傷心伴著淚水噴湧出來。每次看到他哭泣,我都跟著心碎,那不是一個弱者面對病痛的呻吟,而是一個戰士面對命運悲壯的淚水。
即便後來,他們生活里又各自有了別人,不再那麼相愛了,他們也都沒有去刻意傷害彼此。其實他們本不是一對普通的夫妻,他們的結合也一開始就不被人看好,就像霍金的父親說的:「This is not a battle. This is a defeat.」霍金對簡在起初是愛情,到後來,因為生活起居的依賴,也許慢慢轉化為孩子對母親般的依戀;而簡對霍金也從熱戀升華為沉重的責任。即使是多年平凡的生活也足以磨蝕
『貳』 電影「萬物理論」霍金在最後演講的時候有一片段筆掉地上,那一段有什麼寓意么
他很想去將那隻筆撿起來,這對於他而言本來只是一個,平常不過的動作,如走路,呼吸那麼自然的小小動作,他已經做不到了。他幫這姑娘把這筆撿起來,對他而言很自然的動作,就像對他而言,很多東西那麼自然,可惜已經做不到了,以至於讓自己面目全非。以小見大,完全體現了霍金心中的苦。有些人不會撿起姑娘的筆,可能是沒看見,可能是看見了但覺得不關他的事,不撿是很自然的事。這位曾經單純,天真,聰明的人偏偏能看見,感受到很多東西,別人看不見或能看見的,本來他能很自然的做很多事,成為一個美好的人。可惜他無法做到,只能看著,或者他努力去做,或者他無法做,有些事只有告訴別人或讓給別人去做。比如,他對jane的愛。他很愛她,但是他又給不了正常生活,幸福快樂。他成不了自己。他被逼的成為了自己也覺得不堪的人。他沒有接受女王的勛章,我覺得就是因為他自己還不是他自己。他不是也說了嗎!他不是霍金,真正的那個人漂亮的多。但是這又是他,只是不是他的最終形態,不該是他永恆的樣子,他應該會想做出無限的努力來改變這種狀況吧!他是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到他該有的樣子,回到他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這樣安慰自己和jane。他為此不斷努力。好死不如賴活著,活著總是有希望。有人說他活著自私,其實從某方面來說,他也不過天真和單純的抱著這個渺茫的希望努力到他不能在努力的時候吧!
『叄』 霍金如何評價萬物理論
在雀斑拍攝的那個冬天,就是拍舞會場景時,霍金和簡都來了,還特開心的和雀斑和菲總合影~順便給同是校友動物雀斑指導~倫敦首映時四人再聚,霍金依舊不吝時間在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萬物理論時,據說他的助手為他擦掉了眼角的一滴淚水。至於萬物理論,我現在就在聽著他的配樂為你回答,它流露出的溫存真的十分動人~所以我們有信心相信霍金也會喜歡它。拓展資料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霍金畢業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1979年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後為榮譽盧卡斯數學教授(牛頓曾任此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授職位)。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 2015年7月20日,史蒂芬?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智慧生命的搜索行動。2016年1月,史蒂芬·威廉·霍金獲得盧德獎。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威廉·霍金去世,享年76歲。3月31日,史蒂芬·霍金的葬禮在劍橋大學的教堂舉行。 2018年5月3日,史蒂芬·霍金在去世前10天最後修改過的一篇論文在《高能物理雜志》(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上發表。
『肆』 如何評價霍金為什麼有人說他的理論很虛,到底該怎麼評價他
為什麼霍金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不是他的研究不重要,而是因為他的研究確實不太好通過實驗驗證。
首先,霍金和英國科學家彭羅斯共同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奇性定理」,也就是說宇宙起源於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之中。但這並不是一套全新、完整的理論體系。更何況,愛因斯坦也沒能憑借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他在1921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由是已經通過實驗證實的光電效應。
不過霍金和彭羅斯還是憑此研究獲得了另一項物理學界主流獎項——1988年的沃爾夫獎。
霍金還有一項重要研究是在1974年提出「黑洞輻射」假說,又稱「霍金輻射」。以前人們認為任何物質都不能從黑洞中逃逸,但霍金的計算結果是:黑洞表面會釋放輻射——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而且這類釋放會導致黑洞最終收縮並消失,因此這項假說有時也被叫做「黑洞蒸發理論」。
這個假說顛覆了物理學界的認知,且暫時無法被證實。在過去數十年裡,霍金和其他研究人員也在不斷修正假說中的瑕疵,然而這距離獲得諾獎還存在差距。
據《自然》雜志介紹,一項2016年的研究原本給霍金帶來一絲獲獎希望。以色列海法的研究人員宣布他找到了「霍金輻射」的證據——不是真的黑洞,而是在實驗室里模擬出來的。不過,一些專家認為這樣的實驗結果說服力不足,它和真正黑洞的關系很難確定。
更「慘」的是,霍金還輸掉了廣為人知的「上帝粒子」賭局,相關研究人員反倒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這場賭局中,霍金認為被稱作「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肯定是不存在的,而密歇根大學的戈登·凱恩教授看法相反。後來,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真的發現了這種粒子的存在,霍金因此輸掉了100美元,而戈登·凱恩教授則開心地表示要把贏來的錢花在研究上。2013年,提出「希格斯機制」的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正一步步驗證之前提出的假說,例如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整整一百年後,科學家才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信號。而這項研究成果或許又能為驗證霍金的假說提供相應的支持。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霍金的假說和預言都能得到強有力的印證。
0
『伍』 電影《萬物理論》中提及霍金,他本人在這部電影中被塑造成了一個什麼形象
霍金先生以及紀念館趨勢了,在趨勢的時候,在某社交平台上出現了一些紀念的內容,一部自傳性質的電影《萬物理論》上映了,他本人在這部電影中被塑造成了一個什麼形象?
實際上也是一個堅強的過程,我們僅僅通過短短的影片就知道這個過程的艱辛,但是,都沒有放棄,這就是堅強,這就是力量,也是我們社會需要的正能量。因為這個只有三根手指可以動的男人,卻在這個時候寫下了《時間簡史》這樣的巨論,我看了幾遍,就是看不懂,難道是我的知識面太窄了?看來是要好好學習一下啦。
霍金,這個男人的成就是什麼?你知道多少?
『陸』 《萬物理論》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是環球影業出品的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片,由詹姆斯·馬什執導,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主演。
影片靈感源於簡·王爾德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
20世紀60年代的霍金(埃迪·雷德梅恩飾)是劍橋大學的學生,他與藝術系學生簡·王爾德(菲麗希緹·瓊斯飾)相遇相愛。當21歲的霍金被查出患上會使四肢麻痹的盧伽雷氏症時,簡沒有放棄他,而是想辦法與他結婚。他們之間的愛情給霍金帶來生活的勇氣和科學研究的激勵,帶他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影片根據霍金的妻子簡·王爾德的回憶錄改編。製片方和編劇花了三年時間才說服她同意將回憶錄改編成電影。
霍金本人對影片很是贊賞,他同意了將自己真實的「聲音」(電腦發聲器)用在了電影當中。
除了真實的「聲音」之外,影片中用到的道具包括女王榮譽勛章以及署名論文也都是由霍金本人提供的。
『柒』 如何評價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
對於我們來說,霍金最大的成就就是他與病魔不屈不撓,斗爭的一生,以及他對科學的不斷探索,堅信科學可以解釋世界的精神,他與病魔斗爭的歷史值得我們敬佩,他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
『捌』 霍金的萬有理論是什麼
霍金沒有萬有理論,
愛因斯坦也沒有萬有理論,
『玖』 為什麼電影《萬物理論》評分這么高
想知道「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的演技能有多炸裂?看一看《萬物理論》吧。
『拾』 霍金有無提出萬有理論
提出過,不過他現在放棄了,這個問題太復雜了。
據英國《衛報》等媒體日前報道,著名物理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棄對「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過去他認為人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至少能在原則上描述、預測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終極「萬有理論」,而現在他認為,人們永遠都獲得不了這樣的理論;因為根據數學中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這樣的理論根本就不可能有。
T恤衫上的終極理論
霍金在題為「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的演講中闡述了他的這一新看法。2003年上半年以來,他就這個主題在歐美多個大學發表了演講,其最近一次演講是2004年1月在英國劍橋大學舉行的。或許是由於其理論的高深和大學的相對封閉性,大眾媒體遲至現在才注意到霍金完全改變了他過去的觀點。
1980年,霍金在接受劍橋大學盧卡遜數學講座職位時以「理論物理學的終結是否已近在眼前」為題發表就職演講,雄心勃勃地宣稱,物理學家已經瞥見了一種「終極理論」的輪廓,該理論可以把所有自然規律都以一個單一的、優美的數學模型表示出來,也許它將簡潔到在一件T恤衫上就能列印出來。
後來,在為他帶來盛譽的《時間簡史》一書中,霍金還宣稱科學家們正處在發現終極「萬有理論」的邊緣。2003年,中國國內某出版社還曾把由霍金的一些演講匯集成的《萬有理論》一書翻譯出版,全面介紹了他那關於「萬有理論」可以很快成為現實的思想。
180度大轉彎
然而,現在霍金的觀點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讓人甚是驚愕。不過,霍金這一轉變是有根據的。
「萬有理論」的追求體現了一種科學決定論,這種思想很早就有,古希臘的「原子論」認為原子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最基本構成、掌握了原子的運動規律就能完全認識世界的思想,就是科學決定論的最初萌芽。在近代,拉普拉斯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對該思想更給予明確闡發,認為如果我們可以確定宇宙中每個粒子某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同時我們又知道統治它們的規律,那麼我們就能計算出粒子在任何時刻的位置和速度,從而知曉、預測宇宙中任何時刻任何事物的狀態。
後來,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出現,對這種決定論思想給予了重大打擊,但決定論思想仍通過變種在科學中保存了下來,並演變成試圖將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統一起來、以單一完備形式描述宇宙所有事物的「萬有理論」追求。霍金曾說,這樣一個理論如此強大,知道了這個理論等於「猜透上帝的腦袋」。
吞噬信息的黑洞
霍金在「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這篇演講中介紹了30多年來理論物理學界追求終極「萬有理論」的種種卓絕努力及其失敗,然後引用著名數學家哥德爾在上世紀30年代證明了的不完備性定理,論述說數學中有限公理系統存在不可證明的命題表明,物理學家也不可能以有限數目原理構建描述整個宇宙的完備形式的「萬有理論」,因為物理理論乃是通過數學模型來闡述的。
數學中的矛盾、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意味著,物理學中也必定存在同樣的問題。霍金指出:我們不是天使,可以從外面觀察宇宙。相反,我們和我們的模型兩者都是我們所描述的宇宙中的組成部分,而模型需要消耗能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公式,能量等於物質,物質又會使系統在引力作用下崩潰。這就像是一所圖書館里有太多的書,樓板會因此斷裂,形成一個黑洞吞噬信息。要在決定論意義上描述、預測宇宙所有事物,需要有無限量的信息,而這是不可能的。
霍金否定人們可以最終獲得「萬有理論」,這將使追求「萬有理論」的科學家們及期望看到這樣一個理論的人們感到失望。許多物理學家過去就根據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懷疑「萬有理論」是否可能,現在霍金本人也支持這種觀點,無疑大大強化了其影響力。
理論追求不會終結
另一方面,那些孜孜追求終極「萬有理論」的科學家們肯定還會繼續他們的努力。懷有這樣追求的人不會因為一些人的懷疑、否定而消極無為。畢竟,盡管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得到了嚴格證明,但霍金及其他人據此懷疑物理學上「萬有理論」是否可能,則只是一種很可能如此的哲學玄思,遠不是定論。
不過,霍金等人對「萬有理論」的否定也並不是消極的,不等於是宣揚不可知論,因為這種否定不僅意味著宇宙中永遠有不可認識的方面,更是意味著物理學永遠都不會有霍金等人原先所認為的、「猜透上帝腦袋」般的「終結」。
霍金說:「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到達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沒有這種挑戰,我們就會停滯。」霍金的演講題目雖是「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但他講的恰恰是物理學沒有終結。(完)
堅定而不痴迷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對於霍金,中國讀者已不陌生。這是一個身患絕症卻頑強地活到今日的人,一個終日與輪椅為伍、思維卻遨遊宇宙的人,一個據說「具有使他周圍的人走向心理崩潰邊緣的驚人能力」的人,一個終生探究晦澀理論卻被盛譽為超級科學明星的人。當年其崛起於科學界時,理論物理學家們給予他極高期望,期望他完成愛因斯坦30年殫精竭慮卻無法完成的夢想:建立統一場論,將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完美統一起來。
霍金的確值得人們如此期望,作為愛因斯坦之後超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只有他才能把「看透上帝的腦袋」這一令人熱血沸騰的誓言說得擲地有聲,令人翹首以待。然而,現在他卻選擇了放棄。為何?
因為完美只是一種夢想。
沒有適當土壤的夢想只能枯萎為空想。
沒有愛因斯坦的固執
任何一種夢想都有其締造者。19世紀,麥克斯韋憑借其偉大才華創立了電磁理論,一舉統一了光學和電磁學。這是理論物理學史上極為罕見的成功。雖然後來出現的量子力學揭示了以麥克斯韋為代表的經典電磁力學只適用於解釋宏觀現象的局限性,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確堪稱量子電動力學的經典極限。麥克斯韋的成功,給了後來人極大鼓舞,同時也帶來了完美的物理學夢想。愛因斯坦成為此夢想的最大追逐者。
通過創立相對論,愛因斯坦對現代物理學做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但是他一生最大的夢想是統一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因為他難以忍受量子理論所透露出的實證主義哲學傾向,更難以忍受兩種理論適用領域的割裂。
「上帝不擲骰子」,對宇宙應該存在一種完美解釋,這種解釋應該不僅能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更重要的是能把相對論和量子論統一起來。這就是愛因斯坦後半生孜孜以求的統一場理論。
但同時代的量子理論物理學家們批評愛因斯坦:他在「理想主義」的誘惑下奔赴一個永不可及的地平線。沒人會懷疑愛因斯坦的智慧,但不幸的是,即使以愛因斯坦這樣的智慧也最終未能建立起統一場理論。霍金沿著愛因斯坦的足跡繼續往前探索,他也的確走得比愛因斯坦更遠一些,但如今,他放棄了。
或許是因為比起愛因斯坦,霍金還沒有那麼固執。
人生可以選擇放棄
在其放棄努力的聲明中,霍金解釋道,對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研究讓他認識到,統一場理論是不可能實現的。20世紀,數理邏輯學家哥德爾曾通過嚴格論證,證明了如下觀點:任一形式系統內都存在著不可證明的一對矛盾命題,這也就意味著任一系統內都存在著不可證明的真命題,因為一對矛盾命題中必然有一個是真命題。
霍金認為,這一不完備性定理應該也適用於物理學。這樣,描述宇宙的物理理論系統中就必然存在著無法證明的真命題,要讓人類的理性思維徹底洞察宇宙奧秘的這種努力因而就是一種不可實現的空想。哥德爾定理的證明發表於1931年,愛因斯坦不會不注意到哥德爾定理的意義。事實上,量子理論學派對愛因斯坦統一場理論構想的批判也足夠深刻,但愛因斯坦似乎從未認真考慮過批評者的觀點,他固執地擁抱著一個人的夢想,走完人生後30年。
放棄將近一生的努力,這需要什麼樣的勇氣?承認一生的努力近乎白費,這又需要什麼樣的氣魄?從這方面看,愛因斯坦不如霍金。霍金的意志是相當堅強的,以至於他的前妻抱怨道,「在智力方面,斯蒂芬是一個巨人,總是認為自己絕對正確」;女兒批評他「具有使他周圍的人走向心理崩潰邊緣的驚人能力,而他自己卻在無恥地微笑」。然而,一個「身體徹底癱瘓,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的學者如果不夠堅強,如何能存活於此生此世?還有多少磨難可以加到這個羸弱無助的人身上?
如此堅強的人沒有選擇固執,歷盡磨難的他選擇了直面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