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
在課堂上,如何將身邊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轉化為對物理知識探究的動力,激起他們對物理規律的探究興趣。筆者從事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二十多年,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思考與實踐。
1、加強和改革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里又蘊藏著無窮奧秘,探索物理現象和規律的過程會讓人充滿快樂,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重視實驗,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2、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學好物理的基本動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證。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對戰勝學習中的困難才具備更大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才能在學習上不斷進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上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對於他們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人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2.1轉變教育觀念,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不能局限於優等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更要厚愛學困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著頭走路」。「親其師、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育發生作用。「羅森塔爾」效應充分說明了,教師對學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對學生發展具有推動和引導作用。
2.2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給予成功機會
成功對人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多給予他們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從點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樹立自信心。如:平時上課時一些較簡單、容易的問題,盡量讓他們回答,讓他們在同學們面前也能表現自己。進行物理測驗前,對他們進行個別的輔導,甚至一些測驗題可以讓他們事先做一遍,測驗時使他們的成績也能及格,讓他們感到成功的愉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動手能力並不一定差,在做物理實驗時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在這種時候,老師要及時肯定他們,讓他們認識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2.3 激發學習興趣,消除畏懼心理
興趣是學好物理的重要因素,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讓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關鍵在於教師要把物理教得「有趣」。在初二開始學習物理的第一節課,首先讓學生知道物理將學些什麼,學了物理有什麼用,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生動的講解,讓學生知道「物理有趣」、「物理有用」,然後進一步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學好物理。只要第一步開頭開得好,就會減輕學生學習物理的精神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物理的心理環境,消除了畏懼心理,樹立了要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有多動手的機會。如:課文中一些教師做的演示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由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而產生要探索它的興趣;對於教材提供的科學世界欄目中的知識,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通過書面形式列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2.4 激勵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的基本心理因素。學習困難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機不強,動力不足。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將來要適應和推動社會的發展,必須自強不息,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條件的。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需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加強物理學習上的競爭,考試、參加物理競賽,還有學習上的落後將潛伏著喪失自尊的威脅,這些都可以形成一種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積極進取替代惰性心理。
2.5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些學生,智商並不低,學習也認真了,但是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他們所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學習方法不當所造成。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科學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包括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等環節。學習困難學生在這幾個環節上往往做不好。如:他們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上課聽課思想容易開小差,平時不重視即時復習,總是考試前才匆匆忙忙的復習,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等等。因此具有針對性提出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幫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生之間互換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課外有針對性的輔導。
3、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應該關注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課余愛好
在課堂之外,教師要多了解當今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說要了解他們喜歡聽什麼音樂,喜歡吃什麼零食,喜歡玩什麼游戲,喜歡說什麼時髦的口頭禪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學生的這些切身的生活體會加入教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的語言習慣說話,學生就會感到這位老師的思想和他們很接近,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老師也同樣感興趣,從而學生就會漸漸地的願意親近這位老師,慢慢地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進而逐漸地對物理感興趣。所以物理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
現在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有很多體驗生活的機會,但是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卻很少用物理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身邊存在的一些現象也不能有意識的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去解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把這些生活體驗和感受與物理聯系起來,就會讓學生感受到物理離我們的生活原來這么近,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講解決定不透明物體顏色的因素時,講到綠葉呈現綠色是因為它反射的是綠色光,為什麼植物的葉子反射綠色光呢?因為綠色光對植物的生長有害,所以要把有害的光反射出去;在講解摩擦起電現象時,舉出油罐車為什麼要拖一條尾巴--鐵鏈?是因為汽油和油罐之間有摩擦,造成油罐上會附著大量的電荷,如果不急時通過鐵鏈引到大地會使汽油自然。這樣以來既讓學生掌握了要學的物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師授課時要有良好的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並且具有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4.1通過生動風趣語言,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上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再加上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更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4.2教師授課時,要有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
豐富的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教師道德情操的要求。一個教態自然的優秀教師,走進課堂應滿臉笑容,每字每句都對學生有一種熱情的期望。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增強他們的理智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學一方面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兩者結合得好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心理。當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時,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授課時的語言、聲調、動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確的措詞、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繪、柔和的聲調、富有表現力的動作表情融為一體,可使學生在45分鍾內不僅學到物理知識,而且還有一種美的享受。在對物理概念、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進行敘述時,要做到抑揚頓挫,聲音的高低、發音的長短、感情的運用等,都要求教師根據具體內容進行精心設計。
4.3講述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課堂上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情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科學家的成才之路,並深深地體會到"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一道理。
給學生適時講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補償方式。例如在講到玻意耳--馬略特定律的時候,介紹定律的來歷以及不同國家對定律的不同稱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當講到歷史上曾有一位學者叫赫曼,為了驗證天電(閃電)與他電是否是同種電,竟被雷電擊死在實驗台上時,課堂一片寂靜。當講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時,課堂上又是一片活躍氣氛。
4.4教育學生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現實生活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學生從生活中走來,對身邊的事情比較熟悉,比較親切。老師在講解理論時,用實際事例來說明理論;講解完理論後,又用理論來解釋實際問題,可使學生體會到學物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再例如: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樓現象、百貨商場中的各種各樣的東西等,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和有趣的自然現象,都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是較好的物理素材。在做實驗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對物理有親切感,體會到學物理的實用性,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熱情。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善於觀察、勤於思考的習慣。
5、結束語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新奇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但絕不能把素質教育異化為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的傳授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在進行物理課的教學中,要教思路,教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勤於思考,敢於提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和樹立創新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
㈡ 在物理課堂中怎樣進行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價值
初中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初中物理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幾個方面:
1、
提問作為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物理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2、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願望。
3、提問作為學生探究思維方向的重要引導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並對學生的思維方向作適時的修正。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物理教學中的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物理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怎樣的提問才能打造高效物理課堂
(一)愉悅的問題,能誘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
創設愉悅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生活情境、謎語情境、游戲情境、故事情境等,把抽象的物理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如教學「溫度計」時,老師適時的給學生出示一個謎語:「閃閃一銀河,風吹不起波,遇熱河水漲,遇冷河水落」。設計這樣的謎語情境,不但能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同時還能使學生提前了解溫度計測溫液柱的高低變化與溫度高低之間的聯系,從而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進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開放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物理現象、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教學「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內容時,在課堂上,老師拿出一根鐵絲,告訴同學們:「這根鐵絲現在的溫度較低,我現在要讓它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同學們能告訴我該怎麼做嗎?」學生會回答用火烤,老師繼續問:「只有這一種辦法嗎?」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探究,最後得出如下結論:1、放在火上烤;2、放在太陽下曬;3、放在熱水中泡;4、反復彎折;5、用錘子煅打。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一起分類、歸納、總結最後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
(三)循序漸進的提問,能夠指導學生進行系統探究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物理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比較抽象或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
㈢ 在物理這門學科里,要提出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並說探究方法。其中,什麼是探究方法該如何下手
這有很多啊!
初中物理教材中,潛存著許多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麼因素有關」「研究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變數法;「研究電壓」中的類比法;「研究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歸納法。另外,實驗、觀察、假說、比較、嘗試、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高中物理課程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作為目標,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探究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服務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經歷與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相似的過程,深入理解、掌握物理學的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有什麼不同?
傳統的物理課程通常通過驗證性實驗促進學生對物理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現在,高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及物理實驗的能力,強調通過探究性教學促進學生對物理學的理解。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作為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驗證性實驗是一種步驟驅使的教學活動,探究性實驗是一種問題驅使的教學活動。通常,驗證性實驗的實驗器材、實驗方案通常由教科書、實驗手冊或教師給定、提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按事先制定的步驟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按部就班」地操作,其智力活動水平相對不高。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驗證性實驗更強調行為與規則的統一。而探究性實驗需要學生自己設計並進行實驗,尋求答案、發現規律。例如,探究怎樣使水「火箭」飛得更高或更遠,學生將會面臨變數的選擇,變數的控制以及設計、製作或選定實驗器材等諸多問題。不同的變數對應著不同的實驗方案,也對應著不同的問題解決技巧。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相對較高,更強調獨立的思考與行為。
驗證性實驗以檢驗已知概念或關系為主要目標,探究性實驗以發現新概念或關系為重點。在驗證性實驗中,學生活動的中心是驗證教學中已經講述過的概念、關系或規律,例如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的結果是已知的,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具體實驗,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一比較抽象的物理規律。從活動過程學生的思維特徵看,驗證性實驗更多地體現出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在探究性實驗中,學生活動中心探究未知的問題,並從中發現新的概念、關系或規律。例如,探究「火箭」裝水的多少與飛行高度的關系,學生需要通過具體的實驗結果,得出裝多少水「火箭」能飛得最高的結論或總結出「火箭」裝水的多少與飛行高度的關系。在探究性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多地體現出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驗證性實驗有助於促進學生掌握陳述性知識,探究性實驗有助於促進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在驗證性實驗中,實驗目的通常是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規律這樣的程序性知識的掌握與理解。與驗證性實驗不同,探究性實驗學生則需要自己識別、區別、控制與探究問題有關的變數,並制訂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收集實驗數據,並通過分析與論證得出結論。在這里,結論的正確與否更多地依賴於實驗的過程與方法是否正確、可靠,而不是來自於書本知識。因此,探究性實驗更能發展學生怎樣做實驗這樣的程序性知識。
驗證性實驗的結論具有較大的確定性,探究性實驗的結論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驗證性實驗從實驗原理到設計,從變數的選擇到控制,從器材的製作到選擇等都經過教材的編寫者、實驗器材的開發者以及教師等人員的精心設計、製作與准備,以確保學生的實驗結果與所需驗證的規律達到較好的一致性。驗證性實驗通常很少讓學生面對並處理錯誤的、不確定的問題和概念。探究性實驗則不同,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面臨不確定結果的探索過程,也許探究活動的開始環節,如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就決定實驗不可能得到預期的結果。因此,探究性實驗允許學生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甚至將問題或錯誤視為一種有意義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深入理解。
㈣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提問
創設與學生緊密聯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情境中的學科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情境中的學科問題,而且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學習的目的——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譬如,在講單擺的振幅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大鉛球用鋼絲懸掛起來,把球拉開一個角度放在教師的鼻尖前,然後放開,讓學生觀察球的擺動。當球向教師頭部擺回來時,學生高喊「躲開」,但教師紋絲不動,在球將要碰到教師時,球又擺回去了。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有驚無險」的結局必然會使學生驚訝,「為什麼」的念頭就油然而生,求知的渴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講力的合成時,在上課的開始,先演示一個小實驗:拿一根軟繩,在繩的中央用鐵絲系一塊磚頭。教師問學生:「如果兩個人用力拉繩的兩端,能把繩拉直嗎?」學生回答:「能。」接著,讓兩個身強力壯的學生上台表演,他們費盡全力,最終還是沒有把繩拉直。這樣,由生動表演所創造的鮮明形象,學生覺得真實,又與原有的觀念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在和諧的氣氛中產生了相互矛盾的「不和諧」的心理。「1+1≠2」的結論必然會引起強烈反差,學生會在沖突和矛盾中產生驚訝,在驚奇中產生探索的意念,激發思維的動力。
㈤ 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
一、 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
所謂問點,就是指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一般地說,問點應選在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的關鍵之處,這樣對問題的解決將有「茅塞頓開」的作用。比如:學習力對物體做功的內容時,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與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斜向右上方拉力f的作用,物體在水平地面移動了 s米,問拉力對物體有沒有做功?初學時,很多學生會認為拉力做了功,原因是學生對力做功的概念理解的不夠透徹,沒有充分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如果教師先設問:一個同學提著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走了 s米,問這個同學向上提的力有沒有做功?顯然學生能夠判斷出向上提的力沒有做功,那麼錯誤的原因就會迎刃而解。
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佳提問方式
1、激勵式
這類提問方式可用於新課教學中,目的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此時要善於從學生的認知沖突處設疑,在人們司空見慣而又不被注意的事物或現象中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發其思維沖動。
2、啟發式
這是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或較復雜的問題,教師給學生以知識或方法上的啟發,引發學生聯想,溝通新舊知識之間或新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產生頓悟的一種提問方式。啟發要啟而不露,啟到學生的困惑點上。
3、引岐式
這是在學生對知識或問題的理解認識趨於一致,但不夠全面,甚至錯誤時,教師故意提出一些問題,引起學生認識上的分歧通過討論,使學生獲得更全面、更正確,更深入的理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㈥ 如何在初中物理課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
1、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
2、啟發學生聯系實際進行提問
3、鼓勵學生在物理實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導致悖論,引發學生發現問題
㈦ 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對物理教師來說,可謂是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一、對學生的情況了解不夠細致,必須加以改善。
進入初二之後,許多學生反映物理這門課程比較難學,不好理解,做題是往往是不知道自己該從什麼地方入手。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但教師往往只是知道學生的普遍想法,對於具體的個別的問題,往往了解的不夠。本人初到初中時,感受很深,看到學生學習物理時的迷茫及信心的缺失,我就想任何人對某一項事情要做好,首先是要有信心。而信心的建立和鞏固與本學科的教師是很有直接關系的。為了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老師應該多給學生人文的關懷,收集學生的有關信息,了解學生的想法及思想動態,把學習物理的成功的經驗體會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學好物理的動力。當然,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要重視。因此,從內心深處與學生建立起相互信賴的師生關系,並處於自始至終的動態之中,是我們物理老師不可缺少的品質,他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說起。我們應該隨時隨地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傾聽他們的心聲,排除他們的苦悶,讓學生接受老師,進而接受物理、愛好物理。讓學生體會學習的難度,強化意志的培養;享受成功的體驗,強化學習願望,從而避免學生產生怕學物理、厭學物理的心理。我現在已是人到中年,自己的孩子高考時非常希望教師能耐心細心地教好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已經考上大學,也非常感激教育他的老師。將心比心,我現在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對待,是發自內心的。我們常說愛生如子,我想,只要真誠,與學生分享苦惱,也分享快樂,讓學生感受老師的真心關懷,加上方法得當,成功的教學應該是水到渠成的。
二、對教師的角色認識的不夠全面,必須准確定位。
我認為教師是這一學科重要的引路者,如果引的不好,那麼學生就難以對這門功課產生良好的印象和學習的興趣。由於我們不是他的啟蒙老師,學生把你跟過去的老師進行比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教師有承上啟的作用。以前自己和不少教師認為,對於學生,必須體現出自己學術淵博,見識廣闊,這樣學生才能夠佩服你。我認為除了這些,初期更是這樣。我的建議是,在初二第一學期,要盡量做好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度,盡量把抽象的東西加以具體形象化,減小學生的學習難度,克服畏難發愁的情緒。特別是對知識的傳授講解,要做充分的准備,循循善誘,盡量細致耐心,有不厭其煩的精神。往往在初中時新教師與老教師差別小一點,可能就是因為新教師准備的細致,耐心地講解和輔導。
另一個問題是初中新教師往往對於全班整體成績的提高做的較好,但是在培養尖子生方面有欠缺,表現在高分的學生數不是太多,全班成績平均分較高。我的建議是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自己要充實知識,加強業務學習,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其二是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多聽他們的上課,吸收先進的成功的經驗,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只有這樣不斷充電,才能揚長避短,才能與學生共同發展。其三是班級的尖子生往往因為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知識難度顧及中游學生,使他們極易滿足,所以對於尖子生要注重教育,讓他們克服自滿情緒,鼓勵在全校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當然,這需要任課教師做大量、細致的工作。
三、對教學內容的鑽研不夠深入,必須准確取捨。
正如上述所提,以前自己覺得把課本讀的滾瓜爛熟,教學效果肯定沒問題。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初中物理教師,在研究教學內容時,除了按照學校教研組指導的掌握教學目標,特別是研究好新課標外,我建議不要忽視以下幾點。首先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課本的內容,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有一個整體認識,明白那些知識對於今後的學習有較好的預備作用,那些知識對於今後的學習有遷移作用。如何利用舊知識喚起新知識,等等。其二是研究物理史中那些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價值,那些科學家的事跡是最有激勵作用。中學物理教材中穿插有許多物理學史的內容,但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實際上這些內容是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完善認知結構、開闊視野、培養素質的必不可少的絕好教材。現在我們往往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缺少對學生進行知識探究的引導和激勵,物理分數很重要,關繫到學生的中考,關系學生的前途命運。但是,引導學生追求物理,勇當物理科學家,與提高分數並不矛盾,充分發揮和發展有物理天賦的學生從內心深處學習物理,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分數,可以說是相得益彰。其三發掘物理中的美的東西,讓學生感受物理並不像有的學生想的那樣枯燥、單調,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美的內容。簡單、和諧、統一、對稱是物理美的主要形式。在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展示物理之美,可以培養學生接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物理內涵的領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結合神舟7號的發射成功,讓學生感受到物體運動的規律,神舟7號的運動軌跡是美麗的橢圓。有誰不會被牛頓力學的簡單、和諧、統一之美所折服、所震撼呢?一旦學生領悟到物理內在的美,就會在學習物理和解決物理問題中,主動去探索、去發現,並樂此不疲,並在此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悅和滿足,達到這一境界,學生的學習動力將是不可估量的,探索精神將是堅忍不拔的。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我們神舟7號,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正如牛頓所說的,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同時也感受到同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中國航天人的艱辛努力和智慧結晶。也許多年以後,航天事業中就有我們現在學生取得的輝煌。
四、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不夠主動,必須盡快落實
對於初中學生因材施教我的建議是要注意以下三點。
1.課堂提問的問題要難度適宜,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前聽觀摩課時,發現有些課表面熱鬧,但收效甚微,並不可取。我在上初中時物理老師的提問至今記憶猶新。那節課老師問:一個鐵球和一個雞毛在高空,同時下落,誰先落地,同學們基本上一致回答,鐵球先落地。老師又問:一個大的鐵球和小的鐵球,在高空同時掉下,哪個先落地,大部分同學說大的先落地,在沒有其他同學反對的情況下,老師說,假如大球先落地,小球後落地,就是說大球重,下降的速度快,小的輕,下降速度慢,那麼,如果用鐵線將大球與小球連捆在一起,那麼這時大球和小球與原來沒連在一起時,速度有什麼變化,開始學生沒在意,基本上覺得大球受小球的影響比原來慢了,小球受大球的帶動變快了,這時候老師說,如果把這兩個捆在一起,不是更重了嗎,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承認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次教學
同一個班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是參差不齊的,不同的時期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將會發生不斷的變化,因此,我們既要兼顧全體學生又注意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教學。應認真分析自己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學情,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層次,把握教學的難度、進度,進行分層教學,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教學內容要適量適度,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合理。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在教學中,先講什麼,後講什麼,重點講解、示範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教師應心中有數。如果教師主次不分,教學重點突不破,教學難點攻不下,那麼教學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在有限的課堂內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哪些教材可以少講精練,哪些內容可以機動處理等等。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考慮作業的難度層次,考慮練習的針對性,注意練習次數、時限的控制等。在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基礎上,找出最適合每一個個體的目標和方法,促進學生的成長進步。
3.善待後進生,促進後進生的轉化
我們應該充滿愛心的對待每一位後進學生。首先應深入調查,仔細分析他們後進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葯,因勢利導。要在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基礎上承認學生的差異,不能一刀切。
㈧ 如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新課程追求的是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教學,提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新課程課堂評價由注重結果性轉向過程性評價,由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向師生的互動交往,由關注學生回答轉向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新課程要求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問,教師要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驅使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學習過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就逐漸地學會了建構知識,理解知識、領會知識,運用知識或許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
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應該有新的內涵。本文中的有效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發展,實現教學目標,並通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新的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
㈨ 誰知道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同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但在實際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對某一教學內容,教師雖然一堂課中也提出許多問題,但卻忽視了提問的策略,即在提問時對提什麼問題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何提問才有效?為什麼要這么進行提問?不太關注,常常使提出的問題過於抽象化、書面化、形式化,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筆者依據教學實踐,對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作一些膚淺的探討。一、有效提問的涵義關於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的涵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有效提問是引發學生心理活動,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相互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橋梁與導航,它將教師的意圖傳達給學生,又將學生的學習反饋給教師:在Qu:Est教學中認為,有效提問即為理解而提問:讓學生開動腦筋。新課程追求的是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教學,提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新課程課堂評價由注重結果性轉向過程性評價,由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向師生的互動交往,由關注學生回答轉向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新課程要求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問,教師要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驅使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學習過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就逐漸地學會了建構知識,理解知識、領會知識,運用知識或許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應該有新的內涵,本文中的有效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發展,實現教學目標,並通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新的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二、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思維障礙分析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的思維障礙是怎樣產生的呢?李新鄉等研究者歸納為:其一,學習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制約;其二,學習物理還受學習內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約。由於高中物理知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學生在學習時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識的內涵、聯系及其區別,則在運用物理知識進行物理思維時往往會產生一些思維障礙,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如學生學習前潛在的錯誤觀念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干擾,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對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物理方法的類比不當引起的推理結果錯誤,將物理公式數學造成的思維偏差,將概念內涵與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亂套公式或規律的張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與現有知識水平需要,針對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思維障礙特點,要善於採用恰當的策略進行有效提問,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三、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1.問題生活化策略新課程提倡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所謂問題生活化策略是將問題置於現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鮮活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學生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然界、社會發生聯系。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的背後都隱藏著使學生心存疑惑、充滿好奇的物理問題。如我們在關於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課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習題:有一輛汽車原來做勻速直線運動,突然遇到緊急情況剎車,已知汽車質量m,汽車剎車過程的制動力恆為f,設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為to,問從駕駛員發現情況到完全停車,共經過多少距離? 若將這一習題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規定不能超過40km/h,有一輛卡車遇緊急情況剎車,車輪抱死滑過一段距離後停止。交警測得剎車過程中在路面擦過的痕跡長度是14m,從廠家的技術手冊中查得該車輪胎與地面的動摩擦因數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請你來陳述該卡車是否超速行駛? 很顯然,後一種提問比前一種提問有效,它將問題置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時易於理解和接受。2.問題搭橋策略搭橋策略是指教師為了使學生對當前問題做進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學生能自行構建知識體系和物理思維來達到教學目的而採用的一種行為活動。在教學中採用這種策略進行有效提問,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與知識的意義構建,教師的作用是搭橋引領探求知識結論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訴學生。如一位教師在教牛頓第一定律中關於「力與運動」關系的提問教學片斷。教師先演示(1):一輛車(有輪子,正放)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演示(2):一輛車(輪子朝上,倒放)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師提問1:誰能描述剛才這兩個實驗中的現象?根據你看到的現象,你什麼想法?請說明理由。師提問2:(1)與(2)現象中,小車在桌面滑行的距離不同說明了什麼?師提問3:如果將小車放在在水平氣墊導軌上來做實驗,請同學們猜想以下結果會怎樣呢?演示(3):一輛車(有輪子,正放)靜止在水平氣墊導軌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師提問4:如果老師將水平氣墊導軌再加長一點,那小車的運動情況將會怎樣呢?師提問5:如果水平氣墊是光滑的,而且很長很長,同學們推理一下,小車的運動情況又將會怎樣呢?提問6:你現在認為「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有力物體必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將會停止。」這個觀點對嗎?你現在能描述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嗎?從以上教學片斷可以看出,這樣的提問很有效。教師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告訴學生「運動與力的關系」,而是先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然後通過提問層層深入,逐步搭建問題橋梁,讓學生能順藤摸瓜,自主尋求答案,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採用搭橋策略進行有效提問,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取知識,這比我們自己從嘴裡說出來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說服力。3.以「問」引「問」策略哈佛大學流傳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以「問」引「問」策略,就是要發揮有效提問的這種功效作用。我覺得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的最高價值性應該就在於此。這里的以「問」引「問」策略中的第一個「問」是指教師提出問題,第二個「問」是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以「問」引「問」指的是教師提出問題能引導或指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下面是A教師利用科學探究法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產生條件」的教學片段:在初中我們知道:當一部分導體在閉合電路中做切割磁感線時,就能夠產生感應電流,今天同學們自己親自來研究一下。然後提問:「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沒有另外的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方法呢?請大家選用桌上的實驗器材,兩個同學一組,共同探究利用磁場怎樣才能產生電流。」接著讓學生進入探究階段,學生探究完畢後進行總結分析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原因。筆者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這樣的現象,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了探究過程,但許多學生因為不會對探究的結果進行分析與下結論,有一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老師,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寫在在記錄表中,並不是自己探究的結果。也有一部分學生由於時間不夠來不及研究,所以沒有完成記錄表。這種教學生成是筆者不願看到的。不難看出,A教師把課本上的課堂演示實驗改成隨堂探究實驗,在課堂上重視利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物理教學,注重結論的獲得與描述,這是一大亮點, 卻沒有提出合適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參與具體探究,忽視了誘發學生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實驗中就會缺乏問題意識,探究的效果不理想。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意義不僅在於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學生思考,而且還在於它能引導學生敢於去發現、提出問題,培養創新意識,最終把學生引上創造之路。創新教育理論表明:學習者不斷地質疑、發現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也就得到培養,發現新的問題是問題提出以後所引發的新的價值,因為發現新的問題比提問更富有創造性。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並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給予積極評價。當學生還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多鼓勵他們,給予他們信心與勇氣並在方法上給予點撥或引導。如果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由於時間限制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可在課後繼續探究。這樣做既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又讓他們體會到獲取成功的快樂。這種成功感也會驅使他們有進一步求知的願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將不引領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會容易導致放任自流或做秀的形式主義。總之,在物理課堂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不僅僅在於「問」,而更重要是在於採用合適的策略進行提問。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採用上述相應的策略達到有效提問的目的,則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展開思維活動,使物理課堂中不斷地動態生成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