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是什麼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18 12:17:30

Ⅰ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個獎項的含金量如何

現在都已經開始有人懷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含金量了嗎?根據國際媒體的報道,在北京時間到五日下午,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掀開了它的帷幕,在這一次的獲獎名單當中,有三位科學家成功登頂。瑞典皇家科學院對他們的點評也是非常的到位,他們表示,這三位科學家幫助我們在復雜的物理系統方面能夠進行簡單的理解,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一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三,如何看待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所有的獎項當中,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說是極具含金量的一個,那就是他的大多數研究都將會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比如對於二氧化碳的研究,能夠證明全球溫度的上升,對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將會形成一個非常有力的指導。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相信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提出的問題將會逐一得到解決和解釋。

Ⅱ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誰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9年物理學獎已經揭曉了。這一獎項是由三個人共同創造的,他們分別是美國的皮布爾斯,瑞士的麥耶跟奎羅茲。因為他們的發現可謂是空前絕後,甚至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所以通過研究決定將物理學獎頒發給這三個人,這三位人通過對太空的研究跟我們生存的地球的深刻認識做出的文章引起了深刻的關注,他們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對於太空的認識。


在很早的時候,他們兩個就對新興行星軌道存在很深的研究,隨著科技的發展跟時代的進步,各項科學研究器械也都越來越先進,而今年的物理學獎發表的論文更是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他們的發現已經永遠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感。





Ⅲ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得者都有哪些突出貢獻

前段時間諾貝爾醫學獎剛剛揭曉,熱度還沒過去,前兩天,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已經揭曉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因為在宇宙學和地外行星相關領域做出的貢獻而獲獎,甚至被稱贊其研究成果“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今年的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里亞·格茲,以此來表彰他們在研究黑洞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具體情況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像去年一樣,仍然聚焦天體物理,不同的是,今年該獎項又帶我們發現了位於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因為在這一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榮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之一羅傑·彭羅斯在英國科爾切斯特出生於1931年,他發現了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近兩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的基本都是天文領域的研究者,但是,這在半個世紀前,是一件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情。因為,半個世紀前的諾貝爾獎很難“看的是”天文研究。因為諾貝爾並沒有設立專門的天文學獎項,才使得過去一些研究價值十分巨大的天文學發現只能被埋沒。

Ⅳ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都有哪些獲得者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之一,目的是為了獎勵那些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而且每年都在瑞典舉行。每一年的諾貝爾獎揭曉都會有無數人去關注,這些獲得諾獎的人都為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的進步,在2020年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有三名學者得到了獎項,他們分別是Roger Penrose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 Ghez。下面為各位讀者來介紹一下這三位科學傢具體的接觸貢獻。

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

羅傑·彭羅斯在愛因斯坦去世後近十年內做出了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並對他的描述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因為這種可靠預測讓他成為了獲得獎項的人選,在前一陣子,人們發現了黑洞的照片,黑洞的照片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吻合,那麼羅傑的預測便是成功地,這為人類觀測黑洞有了更多的積淀。

各位讀者對這些獲獎者獲獎者地發現有什麼其他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Ⅳ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誰研究的啥為啥頒獎給他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表彰的是幫助人類認識宇宙的卓越貢獻者。

其中一半授予來自美國的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他發現了構成恆星、行星以及我們的這些常規物質只佔宇宙能量的5%,剩下95%的宇宙能量都是未知的暗物質與暗能量。暗物質表現為不知來源的巨大引力,暗能量表現為導致宇宙膨脹的無形力量。皮布爾斯的工作為人類認知宇宙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框架,開創了「物理宇宙學理論」。

另一半授予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他們於1995年10月首次發現了一顆名為飛馬座51b(綽號「伯洛爾芬」)的系外行星,它繞著銀河系中的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熱木星」。麥耶和奎洛茲掀起了天文學界的一場革命,開啟了人類探索系外行星的新征程。

諾貝爾獎的反應遲鈍是眾所周知的,但這也體現了科學領域的嚴謹,這份獎項的含金量也遠超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7萬元)的獎金。

皮布爾斯闡明的宇宙結構與歷史,為過去50年的宇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工作為現代宇宙學開創了一門新的內功,對人類而言是一座巨大的「金礦」,而麥耶和奎洛茲的工作激勵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熱情,如同一門精彩絕倫的外功,對系外行星的發現開啟了人類探尋新世界的「淘金」熱潮。

要具體闡述皮布爾斯的工作可能需要大量的理論知識與數學知識,一時半會無法說透,所以今天我們不妨說說麥耶和奎洛茲的工作,我們是如何探測系外行星的?

探索系外行星,第一個被發現的並非飛馬座51b

其實在麥耶和奎洛茲的工作之前,1992年人們就發現了一顆圍繞脈沖星轉動的系外行星PSR 1257+12B,不過它的發現純屬意外,而1995年發現的飛馬座51b才是傳統意義上圍繞恆星公轉的系外行星。

麥耶和奎洛茲目前都是日內瓦大學的教授,而麥耶是奎洛茲就讀博士期間的導師。他們於1995年10月發現了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正是飛馬座51b。其質量接近或超過木星,與其宿主恆星距離只有0.5至0.015個天文單位(地日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大約為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8至金星到太陽的距離范圍,稱為「熱木星」。

飛馬座51b距離地球約50光年,質量只有木星的一半,但體積卻是木星的兩倍,一年只有4天,表面溫度在1000 °C ,並且它被潮汐鎖定永遠以同一面朝向恆星。飛馬座51b的發現引發了天文學界的一場革命。之前主流理論一直認為行星的形成需要冷卻的構造塊,而這些構造塊只可能在遠離恆星的地方才能形成。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讓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行星系統的形成原因,也掀起了系外行星探索熱潮。此後,銀河系有4000多顆系外行星被發現。

在此之前,發現系外行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行星反射光線比恆星的光線弱得多,要在一顆恆星璀璨的光芒里發現它,談何如意。對於跨星系的我們來說,遙遠恆星的耀眼光芒將淹沒周圍的一切,要找到伴隨它們身邊的行星,這就如同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裡,找到一根小小的針。而有時我們連這片湖都無法找到,更不用說湖中的針了。

而隨著科學探索手段的發展,遵循事物的因果關系,後來我們發現了許多新的探測技術,大大加速了對系外行星的探測。而第一個成功的探測技術就是徑向速度法。


徑向速度法

要搞清楚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但需要更深刻地理解一下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我們一般都認為行星圍繞恆星公轉,而恆星靜止不動。但實際上,行星的公轉是由於恆星的引力造成的,然而力是相互的,在恆星拽著行星轉圈時,行星也拽著恆星輕微的左右晃動,且行星的質量越大,晃動就越明顯。

比如,太陽系裡的木星大哥,就能拽著太陽左搖右晃。而恆星作為一個光源,它的位移就會產生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具有波性質的一切信息源,在移動過程中會導致發出的波被拉伸或壓縮。信息源遠離目標運動,波長就會變大;信息源靠近目標運動,波長就會變小。

這就好比我們日常聽見的警笛聲,從遠處傳來時,聲音還很柔和,但隨著警車靠攏,警笛聲的波長被壓縮,會感覺聲音立即尖銳了起來。當警車遠去時,聲音又變得舒緩了。多普勒效應在聲波上,表現為音調的升降,而在光波上,則表現為顏色的變化,光源遠離我們就會變得更紅,稱之為「紅移」;光源靠近我們就變得更藍,稱之為「藍移」。知道了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就可以使用光譜儀先得到目標恆星的吸收光譜線,這個光譜線就好比這個恆星的指紋一樣。但如果它身邊有一顆行星在圍繞它公轉的過程中,使它在朝我們的方向上前後搖動,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顆恆星的吸收光譜線不斷地來回移動。
因為光譜線的靈敏度相當高,所以徑向速度法能檢測到幾百萬光年外,恆星每秒1米的細微移動。不僅可以用來發現系外行星,還可以計算它的質量。飛馬座51b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被發現的。雖然徑向速度法十分精準,但一顆行星想要牽引恆星晃動,並產生足夠探測的多普勒效應,需要行星對恆星有足夠大的重心引力。這就意味著,徑向速度法最適合探測離恆星近的類似木星的大質量行星,這也是「熱木星」名字的由來。

對於像地球這樣質量不夠,無法拖動恆星晃動的行星,可能就有點力不從心。針對這種情況,天文學家們又想到了另外一種簡便的方法來尋找系外行星。

凌星法

「凌星法」的原理也很簡單,當一顆系外行星剛好從它的恆星與我們之間經過時,恆星的光芒被其所擋,短時間內會變得暗淡一點,行星離開後又恢復如初,這一過程就稱為「凌星事件」。當然造成恆星變暗,除了被行星所擋,還會有多種原因。比如,突然爆發一大團太陽黑子(溫度低的區域),或食變雙星(雙恆星系統相互交叉擋住對方的光芒)都可能引起混淆。為此天文學家設定了兩道「門檻」:一個確認,一個驗證。
確認有足夠多的數據來確定天體的質量。驗證就是仔細檢查一遍數據去除可能幹擾因素,這些都是極其繁瑣的工作。驗證這些數據至少要滿足觀察到一個恆星的凌星間隔時間總是相同。凌星間隔時間即為行星公轉周期,周期越長,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也就越遠,根據距離和恆星的光譜,我們還能確定這顆行星是否在其宜居帶內。而恆星在此期間變得越暗,說明被擋住的光越多,而這顆行星就越大。自從2009年發射升空,NASA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前4年就一直盯著天鵝座和天琴座那一片星空,在15萬顆恆星里,尋找著它們的凌星事件。

截止2017年4月為止,它已為我們辨別了9500個可能的系外行星,其中還有不少剛好位於宜居帶。當然這些大量的數據還需要天文學家們慢慢的挖掘與確認。凌星法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觀測的行星必須要從它的恆星與我們之間經過才行。這種苛刻的要求,使得我們能發現的系外行星註定只佔少數。不管是徑向速度法,還是凌星法,都是天文學發展的智慧閃光。而當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之後,你會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太陽系這樣的行星系簡直是鳳毛菱角。

但對於浩瀚的星空,無窮的宇宙,我們心中卻永遠回盪著一個無聲的心願:另一個世界,另一個地球。

為何我們熱切地想探尋系外行星?

對於真正嚮往星空的人,永遠不會認為我們就是宇宙的唯一。正是這股熱誠,毅然決然地將他們幾十年的目光投向最深邃的夜空,思考行星起源背後的物理過程。對於今天來說,一個嶄新的宇宙探尋才剛剛開始。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地球,還等待我們去發現。麥耶和奎洛茲的卓越貢獻掀起的系外行星尋找熱潮,只是為探索宇宙開了一個頭,最終我們還是會去解答那個永恆的問題:地球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生命?

這份對宇宙最深層的思考,還需要更多年輕的科學家傳承下去,帶著熱誠,帶著嚴謹,帶著信仰,去探索宇宙的未知,發現全新的世界。

如皮布爾斯說:「希望年輕人們懷揣著對科學的熱愛踏入這一領域,即便獎項很誘人,但那不是你入行的原因,你應該被科學本身深深吸引。」

最後,再次祝賀那些為人類科學發展而投入極大熱情「仰望星塵,伸手摘星」的科學家們。

Ⅵ 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了,獲得者是憑借什麼獲得的

因為諾貝爾獎分為很多類型,所以頒獎的時間也不一樣,就目前已經宣布結果的獎項,我們知道的結果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揭曉,揭曉時間是北京時間2021年10月5日,你知道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憑借什麼獲得的嗎?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一.憑借“理解復雜物理系統的開創性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於此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聞,我只是把它當做文學部分來看待,因為我的物理是極差,所以也理解不了物理學獎獲得的標準是什麼?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的領域是復雜物理系統,而得到這個獎項的人,一共有三位得主,他們分別是喬治,帕里西,真鍋淑郎和克勞斯.哈塞爾曼。希望我們可以在下一次揭曉物理學獎的時候,看到中國物理學家的名字。

Ⅶ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各自領域都有何貢獻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頒給了羅傑·彭羅斯,根澤爾和格茲。彭羅斯是通過使用巧妙地數學方法證明了黑洞的存在,這對於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很有必要。而後面提到的兩個人的貢獻是:發現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而彭羅斯對黑洞形成的詳細描述,以及根澤爾和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央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的事實,都在彰顯著科學的進步。讓人們相信,我們終將發現宇宙的奧秘,探索地球產生的過程以及出現的時間。

Ⅷ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有哪些

今年(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三位美國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
201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大衛·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佔一半獎金)和鄧肯· 霍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分享另一半),他們因在物質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的重大理論發現而獲獎。

Ⅸ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

北京時間10月5日17點45分,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獎項授予Syukuro Manabe、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以表彰其在理解復雜物理系統方面的開創性貢獻。

歷屆(1901年-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如下:

1、1901年:威爾姆·康拉德·倫琴(德國)發現X射線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荷蘭)、塞曼(荷蘭)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

3、1903年: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國)發現天然放射性;皮埃爾·居里(法國)、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人)發現並研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4、1904年:瑞利(英國)氣體密度的研究和發現氬

5、1905年:倫納德(德國)關於陰極射線的研究

6、1906年:約瑟夫·湯姆生(英國)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並發現電子

7、1907年:邁克爾遜(美國)發明光學干涉儀並使用其進行光譜學和基本度量學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國)發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爾摩·馬克尼(義大利)、布勞恩(德國)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理查森(英國)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華(荷蘭)關於氣態和液態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維恩(德國)發現熱輻射定律

12、1912年:達倫(瑞典)發明可用於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調節裝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內斯(荷蘭)關於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和製成液態氦

14、1914年:馬克斯·凡·勞厄(德國)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用X射線對晶體結構的研究

16、1916年:未頒獎

17、1917年: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國)發現元素的次級X輻射特性

18、1918年:馬克斯·卡爾·歐內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國)對確立量子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19年:斯塔克(德國)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20、1920年:紀堯姆(瑞士)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國)他對數學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22、1922年: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關於原子結構以及原子輻射的研究

23、1923年: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美國)關於基本電荷的研究以及驗證光電效應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發現X射線中的光譜線

25、1925年:弗蘭克·赫茲(德國)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26、1926年:佩蘭(法國)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27、1927年:康普頓(美國)發現康普頓效應;威爾遜(英國)發明了雲霧室,能顯示出電子穿過空氣的徑跡

28、1928年:理查森(英國)研究熱離子現象,並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發現電子的波動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31、1931年:未頒獎

32、1932年:維爾納·海森伯(德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

33、1933年: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創立波動力學理論;保羅·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國)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論

34、1934年:未頒獎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國)發現中子

36、1936年:赫斯(奧地利)發現宇宙射線;安德森(美國)發現正電子


101、2003年: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安東尼·萊格特(美國)、維塔利·金茨堡(俄羅斯)「表彰三人在超導體和超流體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102、2004年:戴維·格羅斯(美國)、戴維·普利策(美國)和弗蘭克·維爾澤克(美國),為表彰他們「對量子場中誇克漸進自由的發現。」

103、2005年:羅伊·格勞伯(美國)表彰他對光學相乾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約翰·霍爾(JohnL.Hall,美國)和特奧多爾·亨施(德國)表彰他們對基於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104、2006年:約翰·馬瑟(美國)和喬治·斯穆特(美國)表彰他們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105、2007年: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

106、2008年:日本科學家南部陽一郎,表彰他發現了亞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日本物理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提出了對稱性破壞的物理機制,並成功預言了自然界至少三類誇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因為「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而獲獎;美國物理學家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因「發明了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CCD」獲此殊榮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因「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0、2012年: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教授大衛·維因蘭德因「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1、2013年: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2、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3、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因在發現中微子振盪方面所作的貢獻分享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4、2016年: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5、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基普·S·索恩、巴里·巴里什以及雷納·韋斯,因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6、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因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7、2019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因宇宙學相關研究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8、2020年: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里亞·格茲共同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Ⅹ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今年的獲獎者的發現,為緊湊和超質量物體的研究開辟了新領域。」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的戴維·哈維蘭德表示:「但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不僅關於它們內部結構的問題,而且還有關於如何在黑洞緊鄰的極端條件下測試我們的引力理論問題。」

羅傑·彭羅斯,1931年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 1957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萊因哈德·根澤爾,1952年出生於德國巴特洪堡。1978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德國加興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教授。

安德里亞·格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1992年從美國帕薩迪納市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獎項金額: 1000萬瑞典克朗,其中一半獎勵給羅傑·彭羅斯,另一半共同獎勵給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里亞·格茲。

閱讀全文

與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