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什麼是物理的四大力學
四大力學是指: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力學、量子力學。這是這是理論物理學的主要內容,是按照物理學研究對象劃分的。
按照歷史邏輯可以將物理學劃分為經典物理學、近代物理學、當代物理學。經典物理學和近代物理學基本以1900年為界,以量子論的提出為標志,物理學進入近代物理學的發展進程。
其中,經典物理學又分為三大部分(也稱經典物理學的三大成就):經典力學、經典電動力學、熱力學和經典統計物理學;其中,經典力學又有三種形式,分別是:牛頓力學,拉格朗日力學,哈密頓力學,後兩者又合稱分析力學。所以,經典力學和理論力學在內容上是一樣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稱呼不同罷了!
所以,牛頓力學是屬於經典物理學的經典力學這一層次。不知道我講明白了沒有。呵呵,鄙人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應用物理學,歡迎交流!
⑵ 物理什麼叫力學
力學初三的物理內容啊,就像初二的電學一樣,就是關於力得知識
什麼拉力、推力、阻力、摩擦力。重力,壓力,吸引力,托力,浮力
等等很多有關這方面力的知識
⑶ 物理力學包括哪些內容
【1】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經典力學、熱力學、統計力學、相對論力學等。
【2】力學;力學是獨立的一門基礎學科,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自然界物質有多種層次,從宇觀的宇宙體系,宏觀的天體和常規物體,細觀的顆粒、纖維、晶體,到微觀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通常理解的力學以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宏觀對象為主。但由於學科的互相滲透,有時也涉及宇觀或細觀甚至微觀各層次中的對象以及有關的規律。它們的建立和使用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性的科學技術項目,需要多工種、多學科的協作。力學又稱經典力學,是研究通常尺寸的物體在受力下的形變,以及速度遠低於光速的運動過程的一門自然科學。力學是物理學、天文學和許多工程學的基礎,機械、建築、航天器和船艦等的合理設計都必須以經典力學為基本依據。
⑷ 物理力學概念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內容
表述一: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時(Fnet=0),總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原來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的性質,原來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的性質,因此我們稱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稱為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表述二:當質點距離其他質點足夠遠時,這個質點就作勻速直線運動或保持靜止狀態。
即: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慣性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與速度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無關。
質量越大,克服慣性做功越大;質量越小,克服慣性做功越小。
力不是保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編輯本段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內容
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F合=ma (單位:N(牛)或者千克米每二次方秒)N=(kg×m)/(s×s)
牛頓發表的原始公式:F=mv/t(見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動量為p的物體,在合外力為F的作用下,其動量隨時間的變化率等於作用於物體的合外力。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以t為自變數,p為因變數的函數的導數,就是該點所受的合外力。
即: F=dpd/t=d(mv)/dt (d不是 delta(△),而是微分的意思。但是在中學學習的一般問題中,兩者可以不做區別)
而當物體低速運動,速度遠低於光速時,物體的質量為不依賴於速度的常量,所以有
F=m(dv/dt)=ma
這也叫動量定理。在相對論中F=ma是不成立的,因為質量隨速度改變,而F=d(mv)/dt依然使用。
由實驗可得在加速度一定的情況下F與m成正比,在質量一定的情況下F與a成正比
(只有當F以N,m以kg,a以m/s^2為單位時,F合=ma 成立)
幾點說明:
(1)牛頓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時作用規律。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逝。
(2)F=ma是一個矢量方程,應用時應規定正方向,凡與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負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3)根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用牛頓第二定律處理物體在一個平面內運動的問題時,可將物體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
(4)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於質點的運動。
牛頓第二定律的六個性質
(1)因果性: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2)同體性:F合、m、a對應於同一物體。
(3)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體加速度方向由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決定。牛頓第二定律數學表達式∑F = ma中,等號不僅表示左右兩邊數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體加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
(4)瞬時性:當物體(質量一定)所受外力發生突然變化時,作為由力決定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要同時發生突變;當合外力為零時,加速度同時為零,加速度與合外力保持一一對應關系。牛頓第二定律是一個瞬時對應的規律,表明了力的瞬間效應。
(5)相對性: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坐標系,在這種坐標系中,當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這樣的坐標系叫慣性參照系。地面和相對於地面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可以看作是慣性參照系,牛頓定律只在慣性參照系中才成立。
(6)獨立性: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都能各自獨立產生一個加速度,各個力產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等於合外力產生的加速度。
適用范圍
(1)只適用於低速運動的物體(與光速比速度較低)。
(2)只適用於宏觀物體,牛頓第二定律不適用於微觀原子。
(3)參照系應為慣性系。
編輯本段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內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詳見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表達式
F=-F'
(F表示作用力,F'表示反作用力,負號表示反作用力F'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說明
要改變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有其它物體和它相互作用。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力體現的。並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們是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注意
1.
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出現,同時消失。
②相互作用力一定是相同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產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④作用力也可以叫做反作用力,只是選擇的參照物不同
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為作用點不在同一個物體上,所以不能求合力
2.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區別
①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且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兩個力的性質是相同的。
②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並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性質可以是不同的。
③相互平衡的兩個力可以單獨存在,但相互作用力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例如:物體放在桌子上,對於物體所受重力與支持力,二者屬於平衡力,將物體拿走後支持力消失,而重力依然存在.
而物體在桌子上,物體所受的支持力與桌面所受的壓力,二者為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物體拿走後,二者都消失.
⑸ 力學和物理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1、研究對象不同:
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自然界物質有多種層次,從宇觀的宇宙體系,宏觀的天體和常規物體,細觀的顆粒、纖維、晶體,到微觀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2、研究領域不同:
力學是物理學、天文學和許多工程學的基礎,機械、建築、航天器和船艦等的合理設計都必須以經典力學為基本依據。機械運動是物質運動的最基本的形式。
物理學主要研究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高能/粒子物理、天體物理。
物理學研究的范圍 ——物質世界的層次和數量級
空間尺度:
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長度、最小的細胞、太陽山哈勃半徑、星系團、銀河系、恆星的距離、太陽系、超星系團等。人蛇吞尾圖形象地表示了物質空間尺寸的層次。
物理學研究的領域可分為下列四大方面:
1.凝聚態物理——研究物質宏觀性質,這些物相內包含極大數目的組元,且組員間相互作用極強。最熟悉的凝聚態相是固體和液體,它們由原子間的鍵和電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態相包括超流和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十分低溫時,某些原子系統內發現);某些材料中導電電子呈現的超導相;原子點陣中出現的鐵磁和反鐵磁相。凝聚態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領域。歷史上,它由固體物理生長出來。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採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幾個原子結構范圍內,物質-物質和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三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它們使用類似的方法和有關的能量標度。
3.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組元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也可稱為高能物理。因為許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與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現。
4.天體物理——天體物理和天文學是物理的理論和方法用到研究星體的結構和演變,太陽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關問題。因為天體物理的范圍寬。它用了物理的許多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力學。
⑹ 物理的力學怎麼理解
1、力的定義
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說明:定義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壓等具體動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發生力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質性)
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所以沒有施力物體或沒有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相互性)
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沒有接觸的物體之間也不一定沒有力「接觸與否」不能成為判斷是否發生力的依據。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對力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施力物體、受力物體是相對的,當研究對象改變時,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也就改變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註: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運動快慢改變或運動的方向改變。
(2)可使物體的形狀與大小發生改變。(形變)
4、力的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來表示。
1N大小相當於拿起2個雞蛋的力。
5、力的測量
工具:測力計,實驗室中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彈簧秤的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就越長
6、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觀察彈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針是否指在零刻線上
讀數時,視線、指針和刻度線應在同一水平面
被測力的方向應與彈簧伸長的方向一致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
9、力的圖示的作圖方法
(1)畫出受力物體:一般可以用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圓圈表示。
(2)確定作用點: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上,且畫在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的接觸面的中點,如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不接觸或同一物體上受二個以上的力,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的幾何中心。
(3)確定標度:如用1厘米線段長代表多少牛頓。
(4)畫線段:從力的作用點起,按所定標度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直線,用來表示力的大小
(5)標出力的方向:在線段的末尾畫上箭頭(含在線段內),表示力的方向
(6)將所圖示的力的符號和數值標在箭頭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圖
某些情況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體的受力情況,不需要精確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則可以畫力的示意圖。
11、重力的概念
定義:地面附近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號:G)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它的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②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12、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G = mg
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作用點:重力的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上。其中形狀規則,質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13、摩擦的種類
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滾動摩擦力遠小於滑動摩擦力
14、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①與物體間的壓力有關 ②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與物體的運行速度、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15、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①增加物體間的壓力 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有害摩擦:①減小物體間的壓力 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16、合力的概念
合力: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礎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另外一個力,它只不過是替了原來作用的兩個力,不要誤認為物體同時還受到合力的作用。②兩個力合成的條件是這兩個力須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否則求合力無意義。
17、力的合成
已知幾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當兩個力方向相同是時,其合力的大小等於這兩個力之和;方向與兩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述:F合 =F1 + F2
(2)當兩下力方向相反時,其合力的大小等於這兩個力之差,方向為較大力的方向 數學表述:F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九、力與運動
1、平衡力
平衡力: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稱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
平衡力的條件(或特點):同體、等值、反向、共線
其中是否作用於同一物體是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還是一對相互作用力的關鍵
2、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理解:(1)它包含兩層含義①靜止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
②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體不受力,一定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不一定不受力
3、慣性
慣性:物體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理解:①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② 慣性的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而與物體是否運動、運動的快慢、是否受外力等都沒有關系
③ 注意:慣性不是「力」,敘述時,不要說成「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或「受到慣性的作用」等說法
【記憶法】
(1)慣性理解的順口溜「物體有慣性,慣性物屬性,大小看質量,不論動與靜」
(2)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理解
不受力
受力分析 合力為0 狀態不變
受力 平衡力
物體 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狀態改變
靜止 不受力
勻速直線運動 狀態不變 平衡力
狀態分析 運動 直線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 狀態改變 非平衡力
在這里能找到你要的例題和練習
http://kx.pyjy.net/source/czwl/
⑺ 什麼是力學
力學又稱經典力學,是研究通常尺寸的物體在受力下的形變,以及速度遠低於光速的運動過程的一門自然科學。力學是物理學、天文學和許多工程學的基礎,機械、建築、航天器和船艦等的合理設計都必須以經典力學為基本依據。
機械運動是物質運動的最基本的形式。機械運動亦即力學運動,是物質在時間、空間中的位置變化,包括移動、轉動、流動、變形、振動、波動、擴散等。而平衡或靜止,則是其中的特殊情況。物質運動的其他形式還有熱運動、電磁運動、原子及其內部的運動和化學運動等。
力是物質間的一種相互作用,機械運動狀態的變化是由這種相互作用引起的。靜止和運動狀態不變,則意味著各作用力在某種意義上的平衡。因此,力學可以說是力和(機械)運動的科學。
⑻ 高中物理中的力學和電學部分最基本的概念
高中物理力學部分:
1.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2.三種常見類型的力:力的三要素、時間、時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瞬時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點力平衡(平衡條件)、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頻率、向心加速度
3.向心力、動量、沖量、動量變化、功、功率、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機械能、簡諧運動的位移、回復力、受迫振動、共振、機械波、振幅、波長、波速。
高中物理電學部分:包括靜電學、恆定電流和電磁學。
1.靜電學主要與力學和運動學結合,涉及電場、電場力、庫侖定律、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電勢、電勢能、電容等。
2.恆定電流的內容和初中的接近,多了閉合迴路中的歐姆定律。
3.電磁學主要有磁場, 洛倫滋力,粒子在磁場、電磁混合場中的運動,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交流電,電磁波等。
⑼ 請問初中物理的力學包括哪些內容
三、力
⒈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力的單位:牛頓(N)。測量力的儀器:測力器;實驗室使用彈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是指物體的速度大小或運動方向改變。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⒊重力G: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和質量關系:G=mg
m=G/g
g=9.8牛/千克。讀法:9.8牛每千克,表示質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線上。
物體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靜止,也可以作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的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與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接觸面材料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7.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五、壓強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單位:牛/米2;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2。】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部壓強:【測量液體內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
產生原因:由於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生壓強;由於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生壓強。
規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h
h:單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管傾斜後,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准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產生原因: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原因:液體對物體的上、下壓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3.浮力計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壓力差
4.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懸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上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下沉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