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物理反應、物理變化、物理現象間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區別和聯系:
1、三者定義不同
物理反應是指物質的狀態或存在的形式發生了改變,而物質本身的性質沒有變化。
物理變化,指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
注意:物理反應與物理變化兩者等價,不同的說法而已。
物理現象是指物質的形態、大小、結構、性質(如高度,速度、溫度、電磁性質)等的改變而沒有新物質生成的現象,是物理變化另一種說法。
2、聯系不同
物理現象是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產生的,只是我們用眼睛能看到的現象。前兩者是現象中的實質,後者只是物理變化的表面現象。
3、用身邊例子深度理解
物理變化和物理反應
有雪的路面撒些食鹽化的快,這些現象都表明:鹽作為了融雪劑。
打雷雷時,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這些現象都表明:光比聲音傳播快!
冰凍的肉在水中比在同溫度的空氣中解凍得快。燒燙的東西放入水中比在同溫度的空氣中冷卻得快。
物理變化
鐵水鑄成鐵鍋,其中涉及到碳元素和鐵元素的結合新分子,並不算作物理變化,但是如果是百分百的純鐵,鑄成鐵鍋則不發生化學變化,不生成新的物質。
4、實質不同
物理變化
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本身不變,只是粒子之間的間隔運動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物理現象
物理現象是指可直接感知的物理事件或物理過程,而不同於物理本質,物理本質是對同類物理現象共同本質屬性的抽象。
物理反應
物質的形狀和狀態發生了變化,但它們的本質沒有變化,即沒有生成其它新物質。即物理反應是指物質的狀態或存在的形式發生了改變,而物質本身的性質沒有變化。
② 物理中的狀態與形態有什麼區別
(1)狀態:狀態指物質系統所處的狀況,由一組物理量來表徵。例如質點的機械運動狀態由質點的位置和動量來確定;由一定質量的氣體組成的系統的熱學狀態可由系統的溫度、壓強和體積來描述。該詞亦指各種物態,例如物質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等。
(2)形態:
1)如,空間幾何形式或空間; 尺度、狀態;如水波、氣流;如電磁理論的磁電感應、電磁場。
2)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粒指形,波指態(註:我認為可以反向理解,即「粒子」是「波」的「態」。波粒兩象性可以理解為「雙態」、「雙重態」,或「雙形」、「雙重形」應該都可以,即「形」、「態」同意。)。
③ 什麼是元素單質的物理狀態
就是它的物理狀態,氣態液態或者固態
④ 何為土的物理狀態
物理學中物質狀態有固態,液態,氣態。
土屬於固態。
⑤ 物理中指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理想狀態
理想狀態是自然科學里表示理論上可以達到而實際上因為種種原因不能達到的狀態。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它是一個理想狀態,但是實際上因為摩擦,它無法真正做出來。理想狀態達到的理想效果是不能用實際的實驗或操作證明的。它只能用理論或近似實驗證明。 上面的資料來自網路。 其實,物理中針對不同問題,為了簡化實際問題,而得到符合實際規律的理論結論,提出了針對於該問題的適當假設,例如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其就是忽略了分子間的作用力合分子自身的體積,從而得出普遍使用的公式,當然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使用,組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實際就是為了分析方便,至於要精確得出解,要對其進行修正。
⑥ 物體是物質的什麼狀態
物質狀態有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超臨界態、超固態、中子態、非晶態、液晶態、超導態等。物質狀態是指一種物質出現不同的相,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通常所見的物質有三態:氣態、液態、固態。
1、固態。嚴格地說,物理上的固態應當指「結晶態」,也就是各種各樣晶體所具有的狀態。
2、液態。液體有流動性,把它放在什麼形狀的容器中它就有什麼形狀。
3、氣態。液體加熱會變成氣態。
4、等離子態。將氣體加熱,當其原子達到幾千甚至上萬攝氏度時,電子就會被原子「甩」掉,原子變成只帶正電荷的離子。
5、非晶態。特殊的固態。這是因為玻璃與晶體有不同的性質和內部結構。
6、輻射場態。185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弟提出了場的概念。
7、液晶態。結晶態和液態之間的一種形態。
8、超固態。在140萬大氣壓下,物質的原子就可能被「壓碎」。電子全部被「擠出」原子,形成電子氣體,露出的原子核緊密地排列,物質密度極大,這就是超固態。
9、中子態。假如在超固態物質上再加上巨大的壓力,原子核也能被「壓碎」,這時候原於核只好宣告解散,從裡面放出質子和中子。
10、超導態。超導態是一些物質在超低溫下出現的特殊物態。
11、超流態。超流態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物理狀態,目前所知,這種狀態只發生在超低溫下的個別物質上。
12、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物理學界存在爭議)美科學家制出全新物質形態「誇克膠子等離子體」。
13、超離子態。(待實驗證實)固態的冰和液態的水之間有一個中間態稱為超離子態。
⑦ 在物理中狀態是指什麼
運動狀態與物理意義有關,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物理意義就需要什麼樣的物理狀態。有如直線運動,也可以是加速運動也可以是減速運動,但是到底是那種運動,要看我們研究的對象!
⑧ 熱力學中的標准狀態一般指什麼狀態
標准狀態(standard state),是在指定標准壓強p下該物質的狀態,簡稱標准態。一般指的是溫度T,100 kPa。為了便於比較不同狀態時它們的相對值,需要規定一個狀態作為比較的標准。
狀態函數中熱力學能U及焓H和吉布斯自由能G等熱力學函數的絕對值是無法確定的。為了便於比較不同狀態時它們的相對值,需要規定一個狀態作為比較的標准。
由於標准態只規定了壓力p,而沒有指定溫度,所以與溫度有關的狀態函數的標准狀態應註明溫度。為了便於比較,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推薦選擇298.15K作為參考溫度。
(8)物理狀態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標准狀態:
對具體系統而言,純理想氣體的標准態是該氣體處於標准壓力p(100kPa)下的狀態;混合理想氣體的標准態是指任一氣體組分的分壓力為p的狀態;
純液體(或純固體)物質的標准態是標准壓力p下的純液體(或純固體)。溶液中溶質的標准態,是在指定溫度T和標准壓力p,質量摩爾濃度1 mol/kg的狀態。因壓力對液體和固體的體積影響恆很小,故可將溶質的標准態濃度改用c=1 mol/L代替。
氣體的標准狀態分三種:
1、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協議的標准狀態是:溫度273.15K(0℃),壓強101.325KPa。世界各國科技領域廣泛採用這一標態。
2、國際標准化組織和美國國家標准規定以溫度288.15K(15℃),壓強101.325KPa作為計量氣體體積流量的標態。
3、我國《天然氣流量的標准孔板計算方法》規定以溫度293.15K(20℃),壓強101.325KPa作為計量氣體體積流量的標准狀態。
4、任意溫度T,標准壓力Pθ=100 kPa下表現出理想氣體性質的純氣體狀態。註:我國在1993年以前規定標准壓力Pθ=101.325kPa,之後根據GB 3102.8——93採取了目前Pθ=100kPa的規定。
5、化學中曾一度將標准溫度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325kPa(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准壓力」重新定義為100 kPa。
⑨ 水有幾種物理狀態不要告訴我三種。。
物質一共有11種物態:(不過有的水不具有)
1.固態
嚴格地說,物理上的固態應當指「結晶態」,也就是各種各樣晶體所具有的狀態。最常見的晶體是食鹽(化學成份是氯化鈉,化學符號是NaCl)。你拿一粒食鹽觀察(最好是粗製鹽),可以看到它由許多立方形晶體構成。如果你到地質博物館還可以看到許多顏色、形狀各異的規則晶體,十分漂亮。物質在固態時的突出特徵是有一定的體積和幾何形狀,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質可以不同(稱為「各向異性」);有一定的熔點,就是熔化時溫度不變。
在固體中,分子或原子有規則地周期性排列著,就像我們全體做操時,人與人之間都等距離地排列一樣。每個人在一定位置上運動,就像每個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動一樣。我們將晶體的這種結構稱為「空間點陣」結構。
2.液態
液體有流動性,把它放在什麼形狀的容器中它就有什麼形狀。此外與固體不同,液體還有「各向同性」特點(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質相同),這是因為,物體由固態變成液態的時候,由於溫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運動劇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來的固定位置,於是就產生了流動。但這時分子或原子間的吸引力還比較大,使它們不會分散遠離,於是液體仍有一定的體積。實際上,在液體內部許多小的區域仍存在類似晶體的結構——「類晶區」。流動性是「類晶區」彼此間可以移動形成的。我們打個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車流」,每輛汽車內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個「類晶區」,而車與車之間可以相對運動,這就造成了車隊整體的流動。
3.氣態
液體加熱會變成氣態。這時分子或原子運動更劇烈,「類晶區」也不存在了。由於分子或原子間的距離增大,它們之間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氣態時主要表現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無規則運動,這導致了我們所知的氣體特性:有流動性,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能自動地充滿任何容器;容易壓縮;物理性質「各向同性」。
顯然,液態是處於固態和氣態之間的形態。
4.非晶態——特殊的固態
普通玻璃是固體嗎?你一定會說,當然是固體。其實,它不是處於固態(結晶態)。對這一點,你一定會奇怪。
這是因為玻璃與晶體有不同的性質和內部結構。
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將玻璃放在火中加熱,隨溫度逐漸升高,它先變軟,然後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說玻璃沒有一個固定的熔點。此外,它的物理性質也「各向同性」。這些都與晶體不同。
經過研究,玻璃內部結構沒有「空間點陣」特點,而與液態的結構類似。只不過「類晶區」彼此不能移動,造成玻璃沒有流動性。我們將這種狀態稱為「非晶態」。
嚴格地說,「非晶態固體」不屬於固體,因為固體專指晶體;它可以看作一種極粘稠的液體。因此,「非晶態」可以作為另一種物態提出來。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態」固體還很多,常見的有橡膠、石蠟、天然樹脂、瀝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5.液晶態——結晶態和液態之間的一種形態
「液晶」現在對我們已不陌生,它在電子表、計算器、手機、傳呼機、微型電腦和電視機等的文字和圖形顯示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液晶」這種材料屬於有機化合物,迄今人工合成的液晶已達5000多種。
這種材料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可以處於「液晶態」,就是既具有液體的流動性,又具有晶體在光學性質上的「各向異性」。它對外界因素(如熱、電、光、壓力等)的微小變化很敏感。我們正是利用這些特性,使它在許多方面得到應用。
上述幾種「物態」,在日常條件下我們都可以觀察到。但是隨著物理學實驗技術的進步,在超高溫、超低溫、超高壓等條件下,又發現了一些新「物態」。
6.超高溫下的等離子態
這是氣體在約幾百萬度的極高溫或在其它粒子強烈碰撞下所呈現出的物態,這時,電子從原子中游離出來而成為自由電子。等離子體就是一種被高度電離的氣體,但是它又處於與「氣態」不同的「物態」——「等離子態」。
太陽及其它許多恆星是極熾熱的星球,它們就是等離子體。宇宙內大部分物質都是等離子體。地球上也有等離子體:高空的電離層、閃電、極光等等。日光燈、水銀燈里的電離氣體則是人造的等離子體。
7.超高壓下的超固態
在140萬大氣壓下,物質的原子就可能被「壓碎」。電子全部被「擠出」原子,形成電子氣體,裸露的原子核緊密地排列,物質密度極大,這就是超固態。一塊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態物質,其質量至少在1000噸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據說明,質量較小的恆星發展到後期階段的白矮星就處於這種超固態。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幾萬到一億倍。
8.超高壓下的中子態
在更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壓碎」。我們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在更高的溫度和壓力下質子吸收電子轉化為中子,物質呈現出中子緊密排列的狀態,稱為「中子態」。
已經確認,中等質量(1.44~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發展到後期階段的「中子星」,是一種密度比白矮星還大的星球,它的物態就是「中子態」。
更大質量恆星的後期,理論預言它們將演化為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觀測證實它的存在。至於 「黑洞」中的超高壓作用下物質又呈現什麼物態,目前一無所知,有待於今後的觀測和研究。
物質在高溫、高壓下出現了反常的物態,那麼在低溫、超低溫下物質會不會也出現一些特殊的形態呢?下面講到的兩種物態就是這類情況。
9.超導態
超導態是一些物質在超低溫下出現的特殊物態。最先發現超導現象的,是荷蘭物理學家卡麥林·昂納斯(1853~1926年)。1911年夏天,他用水銀做實驗,發現溫度降到4.173K的時候(約-269℃),水銀開始失去電阻。接著他又發現許多材料都又有這種特性:在一定的臨界溫度(低溫)下失去電阻(請閱讀「低溫和超導研究的進展」專題)。卡麥林·昂納斯把某些物質在低溫條件下表現出電阻等於零的現象稱為「超導」。超導體所處的物態就是「超導態」,超導態在高效率輸電、磁懸浮高速列車、高精度探測儀器等方面將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益處。
超導態的發現,尤其是它奇特的性質,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人們紛紛投入了極大的力量研究超導,至今它仍是十分熱門的科研課題。目前發現的超導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屬、合金和化合物,已不下幾千種,它們各自對應有不同的「臨界溫度」,目前最高的「臨界溫度」已達到130K(約零下143攝氏度),各國科學家正在拚命努力向室溫(300K或27℃)的臨界溫度沖刺。
超導態物質的結構如何?目前理論研究還不成熟,有待繼續探索。
10.超流態
超流態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物理狀態,目前所知,這種狀態只發生在超低溫下的個別物質上。
1937年,前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列奧尼多維奇·卡皮察(1894~1984年)驚奇地發現,當液態氦的溫度降到2.17K的時候,它就由原來液體的一般流動性突然變化為「超流動性」:它可以無任何阻礙地通過連氣體都無法通過的極微小的孔或狹縫(線度約10萬分之一厘米),還可以沿著杯壁「爬」出杯口外。我們將具有超流動性的物態稱為「超流態」。但是目前只發現低於2.17K的液態氦有這種物態。超流態下的物質結構,理論也在探索之中。
上面介紹的只是迄今發現的10 種物態,有文獻歸納說還存在著更多種類的物態,例如:超離子態、輻射場態、量子場態,限於篇幅,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一定會認識更多的物態,解開更多的謎,並利用它們奇特的性質造福於人類。
11.超離子態
美國科學家發現水在高溫及超高壓的狀態下可能形成超離子(superionic)態。在這種狀態下, 水中的氫原子核可以如導體中的電子般自由活動。
科學家早在其它物質上觀察到超離子態, 在這些超離子態的物質中, 有些原子是固定在晶格上, 其它的原子則可在晶體中自由移動。而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就有電腦模擬發現超離子態也可能存在於水中, 也就是氧原子會被凍結在不規則的晶格上, 而氫原子核(僅包含一個帶正電的質子)則可在氧原子間跳躍。 可自由活動的氫原子核使得水具有導電性, 這也是一般純水或冰所沒有的性質。
在2005年四月一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ers中, 美國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in California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他們運用超級電腦模擬的新結果。 他們的結果也同樣顯示水在某些條件下是有可能形成超離子態的, 而且所需要的條件並不如之前所要求的那麼嚴苛。 為了驗證他們的模型, 他們將水滴壓縮在兩個鑽石針尖中到幾十萬大氣壓的壓力。 在這么大的壓力下, 即使在高溫水也會形成冰。 然後研究人員以雷射將這個迷你冰塊加熱到1000K以上。 另外他們也打另一道雷射光在冰上, 並透過監視這個雷射的散射光來量測冰的熔點。 當壓力大於臨界壓力(大約為50萬大氣壓)時, 在加熱的過程中, 分子的振盪會在兩個不連續的溫度上分別出現突然的變化, 而非如傳統的相變般只有在熔點時才會的變化。 因此在固態的冰和液態的水之間有一個中間態, 這也正是電腦模擬所預測的超離子態所會出現的位置。
雖然研究小組並沒有更多直接的證據證明這個中間態就是超離子態, 但是假如電腦模擬的結果是正確的, 在這種狀態下質子將能以高速在水中移動並導電。 它們更可能存在於海王星及天王星中並提供電流而產生如NASA's Voyager 2 probe所量測到的高強度的磁場。研究小組的Goncharov表示, 以前認為這些電流與存在行星內的液態物質有關, 但是這個新的結果暗示了超離子態也可能存於這些行星中並形成強磁場。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DC的Russell Hemley表示, 這的確是很漂亮的量測及計算。 但是他也強調, 還是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來確定是否為超離子態, 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量測傳導率。 此外他也指出地球的地幔(mantle)也許存在很多的水, 而這些水也許有些也是以超離子態存在。
⑩ 物理學中標准狀態指什麼
通常指溫度為0℃(273.15開)和壓強為101.325千帕(1標准大氣壓,760毫米汞柱)的情況,使在比較氣體體積時有統一的標准。氣體的密度,除了特別說明的以外,都是指在標況下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