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大氣壓強
大氣壓強大氣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1654年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有力的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大氣壓到底有多大人們還不清楚。11年前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在一根1米長的細玻璃管中注滿水銀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現玻璃管中的水銀大約下降了24厘米後就不再下降了。這24厘米的空間無空氣進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據此推斷大氣的壓強就等於水銀柱的長度,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實驗。
B. 物理大氣壓的知識點
1、概念:大氣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一般有p0表示。說明:「大氣壓」與「氣壓」(或部分氣體壓強)是有區別的,如高壓鍋內的氣壓——指部分氣體壓強。高壓鍋外稱大氣壓。
2、產生原因:因為 空氣受重力並且具有流動性。
3、大氣壓的存在——實驗證明:
歷史上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小實驗——覆杯實驗、瓶吞雞蛋實驗、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4、大氣壓的實驗測定: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過程: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將管口堵住,然後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堵管口的手指後,管內水銀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約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內,與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為液體不動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壓強平衡。即向上的大氣壓=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3)結論:大氣壓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隨著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
(4)說明:
A實驗前玻璃管里水銀灌滿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後,水銀上方為真空;若未灌滿,則測量結果偏小。
B本實驗若把水銀改成水,則需要玻璃管的長度為10.3 m
C將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壓,管內外的高度差不變,將玻璃管傾斜,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D若外界大氣壓為H cmHg 試寫出下列各種情況下,被密封氣體的壓強(管中液體為水銀)。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E標准大氣壓: 支持76cm水銀柱的大氣壓叫標准大氣壓。
1標准大氣壓=760mmHg=76cmHg=1.01×105Pa
2標准大氣壓=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約20.6m
5、大氣壓的特點:
(1)特點: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且空氣中某點向各個方向的大氣壓強都相等。大氣壓隨高度增加而減小,且大氣壓的值與地點、天氣、季節、的變化有關。一般來說,晴天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氣壓變化規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內,每上升10米,大氣壓大約降低100 Pa
6、測量工具:
定義:測定大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計。
分類: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
說明:若水銀氣壓計掛斜,則測量結果變大。 在無液氣壓計刻度盤上標的刻度改成高度,該無液氣壓計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計。
7、應用: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水泵。
8、沸點與壓強:內容: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應用:高壓鍋、除糖汁中水分。
9、體積與壓強:內容:質量一定的氣體,溫度不變時,氣體的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應用:解釋人的呼吸,打氣筒原理,風箱原理。
☆列舉出你日常生活中應用大氣壓知識的幾個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從瓶中吸飲料②給鋼筆打水③使用帶吸盤的掛衣勾④人做吸氣運動
C. 什麼是大氣壓
1標准大氣壓=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標准大氣壓值及其變遷
標准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准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厘米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於是就規定76厘米汞柱高為標准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厘米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計。
為了確保標准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聲明,規定標准大氣壓值為
1標准大氣壓=101325牛頓/米2
大氣壓的變化
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
濕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大
初中物理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系.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對這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濕度小)的空氣稱「干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濕度大)的空氣稱「濕空氣」.不要以為「干」的東西一定比「濕」的東西輕.其實,干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干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干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范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於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只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麼,當我們向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濕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濕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干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於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濕空氣密度也就小於其它地區的干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於其它干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濕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濕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
我們知道,氣體分子的「碰撞」是產生氣體壓強的根本原因.因而對大氣壓隨空氣濕度而變化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釋,根據氣體分子運動的基本理論,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
則氣體分子的平均動量(僅考慮其大小)
由此可見,平均質量大的氣體分子,其平均動量也大(有的文獻①中所言:「干空氣的平均速度也大於濕空氣」,是不正確的).而對相同狀況下的於空氣與濕空氣來說,由於於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質量都比濕空氣要大,且干空氣分子的平均動量也比濕空氣大,因而濕度小的干空氣壓強也就比濕度大的濕空氣大.
當我們給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加熱的時候,則其壓強當然也會增大.而對大氣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當某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因某種因素而升高時,必將引起空氣體積的膨脹,空氣分子勢必要向周圍地區擴散.溫度高,氣體分子固然會運動得快些,這將成為促進壓強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分子便向周圍擴散,則該區域內的氣體分子數就要減少,從而形成一個促使壓強減小的因素.而實際的情況乃是上述兩種對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這兩種因素中哪個起主要作用,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大陸及海洋上氣壓隨氣溫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說,夏季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高,由於大陸上的空氣向海洋上擴散,而使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上低,由於海洋上空氣要向大陸上擴散,又使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見,在溫度變化和分子擴散兩個因素中,擴散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應當指出,這里所說的擴散,是指空氣的橫向流動.因為由空氣的縱向流動並不能改變豎直氣柱的重量(有的文獻②把因溫度而產生的氣壓變化說成是空氣沉浮的結果,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變大氣的壓強(對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變化而產生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
由於地球上的大氣總量是基本上恆定的.當一個地區的氣溫增加時,往往伴隨著另一個地區溫度的降低,這就為高溫處的空氣向低溫處擴散帶來了可能.而擴散的結果常常是高溫處的氣壓比低溫處低.當我們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盛夏時,南半球卻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嚴冬.這時,由於北半球的空氣要向南半球擴散而使北半球的氣壓較南半球要低.而由於大氣總量基本不變,則此時北半球的氣壓就低於標准大氣壓,南半球的氣壓當然也就會高於標准大氣壓.同樣,空氣的反方向擴散又會使北半球冬季的氣壓高於標准大氣壓.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氣壓就會比夏季要高.當然,大氣壓的變化是很復雜的,但對中學課本上的說法作上述解釋還是可以的.很詳細啊。
D. 什麼是標准大氣壓
最佳答案 標准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准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厘米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於是就規定76厘米汞柱高為標准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厘米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為了確保標准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聲明,規定標准大氣壓值為 1標准大氣壓=101325牛頓/米2 《教學參考資料》初中物理第一冊 標准大氣壓(QNE):是指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其值為1013.2百帕(或760毫米汞柱高或29.92英寸汞柱高)。 地球的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包圍著,這些空氣被稱為大氣層。空氣可以向水那樣自由的流動,同時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被稱為大氣壓。1654年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大氣壓到底有多大人們還不清楚。11年後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長的細玻璃管中注滿水銀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現玻璃管中的水銀大約下降了4厘米後就不再下降了。這4厘米的空間無空氣進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據此推斷大氣的壓強就等於水銀柱的長度。根據壓強公式科學家們准確地算出了大氣壓在標准狀態下為1.01×105Pa。 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那裡的大氣壓就應該越小。不過,由於跟大氣層受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是不均勻的。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 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為了比較大氣壓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准」: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准大氣壓。既然是「標准」,在根據液體壓強公式計算時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准確性。從有關資料上查得:0℃時水銀的密度為13.595×103千克/米3,緯度45°的海平面上的g值為9.80672牛/千克。於是可得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為 p水銀=ρ水銀gh =13.595×103千克/米3×9.80672牛/千克×0.76米 =1.01325×105帕。 這就是1標准大氣壓的值,記為1atm。 在最近的科學工作中,為方便起見,有另外將1標准大氣壓定義為100kPa的,記為1bar。故現在提到標准大氣壓,也可以指100kPa 7
E. 大氣壓是什麼
我們周圍都有空氣對吧,但是咱們感受不到空氣對我們產生的壓力,假如:把一個玻璃瓶子,抽成裡面沒有空氣的狀態,那麼瓶子外面的空氣會不斷擠壓這個玻璃瓶子,使這個玻璃瓶子被壓碎。因為我們體內也有空氣,外界也有空氣,因此空氣是平衡的,所以空氣的壓力也是平衡的,所以我們感覺不到壓力的存在,就像有一個人在你背後推你,又有一個人在你前面推你,兩個人的力量相同,因此你不會被推向前方,也不會被推向後方。我們身體外界的空氣向我們的施壓,我們體內的空氣又向我們體外施壓,因為都是空氣,因此力量相同,所以我們感覺不到。但是這種來自空氣的壓力就叫做「大氣壓」(物理中,把空氣叫做大氣。把某個物體對其他物體產生的推力叫做「壓力」。所以合稱「大氣壓」)
樓主,希望您能採納並加分。這是為辛辛苦苦自己打字出來的,沒有抄襲別人的。謝謝了。其他不懂的可以點擊「追問」按鈕
F. 物理大氣壓強的相關知識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單位:牛/米2;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2。】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部壓強:【測量液體內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
產生原因:由於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生壓強;由於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生壓強。
規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h
h:單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管傾斜後,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准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G. 初二物理大氣壓怎麼理解
概念:大氣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一般用p0表示。說明:「大氣壓」與「氣壓」(或部分氣體壓強)是有區別的,如高壓鍋內的氣壓——指部分氣體壓強。高壓鍋外稱大氣壓。
產生原因:因為 空氣受重力並且具有流動性。
大氣壓的存在——實驗證明:
歷史上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小實驗——覆杯實驗、瓶吞雞蛋實驗、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大氣壓的實驗測定:
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過程: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將管口堵住,然後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堵管口的手指後,管內水銀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約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內,與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為液體不動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壓強平衡。即向上的大氣壓=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3)結論:大氣壓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隨著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
H. 物理中的標准大氣壓是什麼
人為規定:托住高度為760mm的水銀柱的大氣壓,叫做標准大氣壓
I. 大氣壓是什麼,它的性質
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說明氣體分子可以到達容器的各個角落),是因為相比固、液體分子的熱運動,氣體分子熱運動顯得特別無規則和無秩序。正是這種熱運動使得大量的氣體分子必然不斷地碰撞器壁。就單個氣體分子來看,對器壁的沖力很小,作用時間很短,沖力也是斷續的。但是大量的氣體分子頻繁碰撞器壁,從宏觀上看,就形成了對器壁持續的均勻的壓力,正像大量密集的雨點接連不斷地打在雨傘上,會對雨傘傘面產生一個持續的均勻的壓力一樣。器壁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大量氣體分子的持續的均勻沖力,就是氣體的壓強。
所以說,氣體壓強不是由於氣體重力作用而產生的,或者說氣體在失重情況下的壓強與正常情況下壓強沒有區別,這是因為分子熱運動不受宏觀機械運動影響的緣故。
根據氣體壓強的形成機制可知,氣體壓強大小應與氣體分子的密集程度和碰撞劇烈程度有關:密集程度越大,碰撞越頻繁,越能形成持續的均勻的壓力;碰撞劇烈程度越大,沖力越大,壓力也越大。其中,氣體分子的密集程度可用單位體積內的分子數目描述,而單位體積內的分子數目可通過密度來反映;碰撞劇烈程度可用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大小描述,而分子的平均速率大小又可通過溫度來體現。因此,氣體壓強由兩個因素決定:
(1)氣體密度在其他量不變的條件下,氣體密度越大,氣體壓強就越大。
(2)氣體溫度在其他量不變的條件下,氣體溫度越高,氣體壓強就越大。
氣體實驗定律,如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等都反映了此規律。
根據大氣的熱力學性質在豎直方向上的差異,一般可將大氣層按照距地面的高低不同依次劃分為五層:(1)對流層(2)平流層(3)中間層(4)熱層(5)外層。
其中,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它的厚度最大不超過18km(其厚度因緯度而異),整個大氣層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雜質集中於該層。這一層與人類關系特別密切,在非學科性敘述中,常講的大氣層就是指該層。由於對流層相對於其他層離地最近,因此該層大氣的熱量絕大部分直接來自地面。反之,離地面越高的大氣受熱越少,氣溫越低。用一句話來概括對流層氣溫的特點就是: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所以,在對流層,由於隨高度增加氣體密度減小,溫度降低,根據結論可知: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壓越小。
隨著高度的繼續增加,當距地面的高度超過18km而不超過50~55km時,就進入平流層。平流層下層的氣溫隨高度變化很小,但中上層的氣溫卻隨高度增加迅速上升(這是因為平流層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能量成為中上層升溫的主要原因),在此要知大氣壓隨高度變化的關系就困難,因為一方面大氣密度雖變小,另一方面大氣溫度卻升高(且升高很快),而這需要掌握該層具體的大氣密度、溫度變化資料方可下結論。
至於再增加高度,依次進入中間層、熱層、外層,類似的復雜性仍存在,就不贅述。
鑒於以上分析,筆者不太贊同有些人的說法:「在大氣壓隨高度變化這一知識點上,舊版本教材中的論述更准確,更嚴密」,恰恰相反,筆者認為新版本教材中的論述倒更合理些,盡管並不很完美。筆者推測:新版本教材之所以糾正說法,是因為當前中學教材改革中學科體系的規范性越來越得到重視,而不再是一味追求「形象化」和「通俗化」。
J. 一個大氣壓是多少
一個標准大氣壓:把溫度為0℃、緯度45度海平面上的氣壓稱為1個大氣壓,水銀氣壓表上的數值為760毫米水銀柱高(相當於1013.25百帕)。
氣壓的國際單位制是帕斯卡(或簡稱帕,符號是Pa),泛指是氣體對某一點施加的流體靜力壓強,來源是大氣層中空氣的重力,即為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
在一般氣象學中人們用千帕斯卡(KPa)、或使用百帕(hPa)作為單位。測量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表。
其它的常用單位分別是:巴(bar,1 bar=100,000帕)和厘米水銀柱(或稱厘米汞柱)。
另外,在化學計算中,氣壓的國際單位是「atm」。一個標准大氣壓即是1 atm。1個標准大氣壓等於101325帕、1013.25百帕和1.01325巴,或者76厘米水銀柱。
大氣壓會隨著高度的提升而下降,其關系為每提高8米,大氣壓下降1mm-Hg(1毫米水銀柱),或者每上升9米,大氣壓降低100Pa。
參考自:氣壓-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