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什麼是物理成員

什麼是物理成員

發布時間:2022-04-25 04:07:24

① 安培是世界上什麼的物理學家

安德烈·馬麗·安培
法國物理學家、建立了電動力學(現在叫做電磁學)
安培逝世,享年61歲。

量度電流的單位就以他的姓名命名。
國際單位制中的電流強度單位,即每秒鍾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為1庫侖時,其電流強度為1安培。
1775年安培在法國里昂出生。童年在里昂附近父母的家園度過。他父親開始教他學拉丁文,直到發現他喜歡數學為止。不久,他把所學的拉丁總結,使他能閱讀歐拉和伯努利的作品。他18歲時已經知道許多數學和科學,但讀了一本「博學的人」書後,使他又學了不少歷史,旅行,詩歌,哲學和自然科學等。
1796年,安培遇到朱莉·卡倫。
1799年與卡倫結婚。
1798年在里昂當家庭教師;教數學,化學和語言。
1801年獨身移居布雷斯村鎮當物理和化學教授。
1804年安培任里昂大學的數學教授。
1806年在巴黎工藝學校任職。
1809年任數學教授。他在此繼續他的科學研究和努力學習。
1814年成為研究所的成員。
182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選他為外國人的院士。
1836年安培在法國的馬賽逝世。

② 我辦家庭短號被說是物理成員是什麼意思怎麼才能取消物理成員呢

551主號統一付費的不需要經過你同意,只要拉你進網時你沒在其它家庭短號網里你就被拉進網了,各付各的就要經過你同意才行。更多業務質詢,功能開通與設置請撥打10086話務服務熱線或到各地溝通100服務廳找工作人員咨詢與辦理~

③ 物理師是干什麼的

物理師是腫瘤放射治療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成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物理師,放射治療工作就開展不了。特別是隨著近年來腫瘤放射治療設備和技術的飛速發展,物理師在保證輻射安全,提高治療技術水平,為患者提供高質量服務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在歐美國家醫院里的腫瘤放療科,物理師作為一個職業已有很長的歷史,從事物理師職業的人數也由於設備和精確放療技術的發展不斷增加,同時所擔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

④ 物理學家的具體簡介

物理學家介紹——霍金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300年前闔然長逝的日子。伽利略是最先提出了慣性定律原理(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都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的人,後來牛頓系統地歸納了這個定律(因此後人也叫它「牛頓第一定律」),使之成為一切力學定律的基石。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念。霍金的成就與這幾位前輩相比又如何呢?他有資格躋身科學名人堂嗎?讓我們從他在學術界的第一次亮相看起:
1970年,28歲的霍金和彭羅斯(R. Penrose)合作,證明了「奇點定理」:在一定條件下,按照廣義相對論,宇宙大爆炸必然從一個「奇點」開始。為此,他們共同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霍金的貢獻——對黑洞性質的研究和提出量子引力論——論重要程度雖趕不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的兩個相對論,但是足以為他在科學名人堂中留下一席之地。尤其是他的量子引力論,整合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領域,自成體系,使他能與創立分子生物學(生物學與量子力學的成功結合)的科學家平起平坐。
在霍金之前,所有的宇宙理論都以廣義相對論為基礎,但是只有霍金發現並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它不能告訴我們宇宙起源的細節。因為根據廣義相對論得出的結論,所有的物理理論(包括它自己在內)都將在宇宙的開端處失效。顯然,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部分」理論,所以奇點定理真正所顯示的是,在極早期宇宙中有過一個時刻,那時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於人們不得不考慮用20世紀另一個偉大的「部分」理論——專門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來研究它。霍金和他的搭檔被迫從對極其巨大范圍的理論研究轉到對極其微小范圍的理論研究。
恰好有這樣一種可能存在的微型天體可作為研究對象。正如霍金後來回憶的:「研究黑洞的性質,有助於我們同時理解大爆炸奇點,因為他們之間實在是太相似了。」於是他開始潛心研究黑洞問題。
【名詞解釋黑洞:一顆內部燃燒盡了的大質量恆星由於自身的重力作用,外殼不斷向中心坍塌縮小,最後就會形成緻密的黑洞。黑洞是宇宙中的實體微粒,它們的體積趨向於零,而密度(密度=質量÷體積)幾乎是無窮大,由於具有強大的引力,物體只要靠近這個微粒,就會被強大的引力吸住,連每秒傳播30萬千米的光也不能倖免。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信號能夠從黑洞的作用范圍內傳出,這個作用范圍的界限被稱為「視界」,人類無法看到裡面的情形——對於觀測者來說,那就是漆黑一片—— 這也是黑洞名字的由來。】
1971年,霍金指出,宇宙大爆炸時間可能產生像質子那麼小(半徑10-13厘米)的重約十億噸的「太初黑洞」,它們的壽命大約和宇宙年齡相同。
1973年霍金、卡特爾(B. Carter)等人嚴格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後,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恆量,其他一切信息(「毛發」)都喪失了。「黑洞」的命名者惠勒(J.A. Wheeler)戲稱這特性為「黑洞無毛」。

華裔著名物理學家介紹

吳有訓
吳有訓先生於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理化部,受教於留美歸來的胡剛復博士。在胡先生的指導下,吳有訓在國內即對X射線有了一定的了解。 1921年以優異成績獲得赴美留學機會。該年底吳有訓赴美,1922年初進入芝加哥大學。其時,著名物理學家A•H•康普頓正以訪問學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1923年他正式成為該校教授,該年5月康普頓發表了解釋X射線被石墨散射後頻率改變現象(後稱康普頓效應)的論文。當時也研究這一現象的美國物理界一位重要人物杜安已有所謂「箱子效應」和「三次輻射」的理論,因此他極力反對康普頓的工作。吳有訓先後以十幾種元素為散射物質進一步做了大量深入研究,通過精心設計實驗方案以無法辯駁的事實對康普頓的理論給予了極大支持。這些成果得到了國際物理界的關注和承認。相關數據被一些國際著作引用。吳先生1926年獲博士學位。國外有的物理教科書,因尊重吳先生的工作而將康普頓效應稱為康普頓—吳有訓效應。

嚴濟慈
嚴先生1923年赴法國留學,1927年獲科學博士學位。1880年著名物理學家比埃爾•居里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但壓電效應的定量數據的獲得,是嚴先生深入研究並精確測量給出的。嚴濟慈的導師是物理學家夏爾•法布里,他是居里夫婦的好朋友。瑪麗•居里夫人對嚴先生的研究非常支持,並把四十年前居里用過的石英晶體樣品借給了嚴濟慈。著名的物理學家朗之萬對嚴濟慈也非常賞識,給予了許多指導和幫助。嚴先生在大量實驗基礎上,總結出了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及其反效應具有各向異性、飽和現象以及瞬時性等特性,擴充發展了居里的理論。1927年法布里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在就職儀式上他宣讀了他的得意弟子---嚴濟慈的博士論文。1931年嚴先生回國。1935年與著名物理學家F•約里奧—居里及卡皮察同時當選為法國物理學會理事。

趙忠堯
趙忠堯先生1927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受教於1923年諾貝爾獎得主密里根,1930年獲博士學位。1979年丁肇中在西德同步幅射中心「佩特拉」加速器落成典禮時,向十多個國家上百名科學家這樣介紹趙忠堯:「這位是正負電子產生和湮滅的最早發現者,沒有他的發現,就沒有現在正負電子對撞機」這是指趙先生在研究密里根給出的第二個課題(第一個課題被趙先生拒絕了)「硬γ射線通過物質時的吸收系數」時,測量到了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現象。所謂反常就是與當時比較公認的克萊因---仁科公式有很大出入,即只有在輕元素上的散射才符合而在通過重元素時相差很大,如當硬γ射線被鉛散射時吸收系數比公式結果大了約40%。由於密里根相信克萊因---仁科公式的結果,而對趙先生的結果不甚相信,以至將論文擱置了2個多月。後來由於鮑文教授十分了解趙先生的工作,向密里根作了保證,文章才於1930年5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發表。在接下來的實驗中趙忠堯發現γ射線被鉛散射時,除康普頓散射外,伴隨著反常吸收還有一種特殊的光輻射出現。由於當時所用的方法不能顯示詳細的機制,只能斷定這兩種現象不是由於核外殼層電子而是由於原子核所引起的。事實上,反常吸收是由γ射線在原子核周圍產生正負電子對而減少的結果,而特殊輻射就是一個正電子和一個負電子碰撞湮沒而產生二個(或二個以上)光子的湮沒輻射。

王淦昌
丁肇中先生說過:「中國老一輩物理學家能留名學史上的有趙忠堯和王淦昌先生等。」
王先生1930年考取官費留學生,到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師從邁特納,他先後在哥廷根和柏林大學有幸聽過玻恩、米澤斯、海特勒、諾特海姆、弗蘭克、薛定諤以及德拜等人的課。1933年26歲的王先生完成博士論文《ThB+C+C11的β譜》,年底由著名物理學家馮•勞厄、玻登斯坦以及邁特納等人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審查並通過了王淦昌的博士論文。1934年1月王淦昌參觀了卡文迪許實驗室,拜會了盧瑟福、查得威克等物理學家。1934年4 月回國。
王先生的科學貢獻主要有: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利用宇宙線研究了μ介子衰變特性;首次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首次觀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帶奇異誇克的反粒子,獲1982年國家發明一等獎。
王先生參與了我國兩彈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錢學森
錢學森(1911—),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錢學森193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當時美國唯獨加州理工學院有一所空氣動力學實驗室,主任是匈牙利著名學者馮•卡門(也譯為馮•卡曼)。馮•卡門早年也是有成就的物理學家,是麥克斯•玻恩的好朋友及合作夥伴之一。後來,卡門專門研究流體動力學和空氣動力學,成為在這兩方面極富盛名的權威。1936年秋,錢先生慕名到加州訪問卡門。卡門對錢學森敏捷而又富於智慧的思維非常欣賞,建議錢學森到他這里來讀博士學位。從此錢學森在卡門指導下專攻高速空氣動力學。中國學生贏得了卡門的特殊感情,除錢先生外,他還培養出了林家翹、錢偉長及郭永懷等中國著名數學家、科學家。他常說:「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有兩個,一個是匈牙利,一個是中國」。
在卡門的指導下,錢學森1933-1945年間在《航空科學》、《應用力學》等雜志發表8篇論文,推出了卡門---錢學森公式,提出了跨聲速流動相似律等許多開創性工作。1945年卡門任美國空軍科學顧問團團長,授少將軍銜,錢學森任顧問團火箭組組長,上校軍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空軍當局高度評價錢學森的工作,認為他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卡門更是器重他的得意門生,稱他為火箭方面最得力的專家。錢學森幾經磨難1955年才得以回國,為新中國火箭、導彈以及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1991年榮獲《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稱號。

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中國實驗物理學家,浙江省吳興縣。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畢業。1937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在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進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國,由於太平洋航線中斷,他滯留里昂大學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研究導師,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獎金。1948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歷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計劃局副局長、局長,學術秘書處秘書長,1956—1978年任副秘書長、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1978—1984年任副院長;1955年受聘為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現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任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特邀顧問。1956— 1978年還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51年起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1982年被選為理事長。1978年被遴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92年6月28日0時28分於北京病逝,終年79歲。

錢三強1948年回國後培養了一批從事研究原子核科學的人材,建立起中國研究原子核科學的基地。1955年起參加了原子能事業的建立和組織工作,將近代物理所改建為原子能研究所,
領導並促進了這一事業的發展以及有關科技工作的開展,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建設、計劃和學術領導都做出了貢獻。

1937年,錢三強考取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留法公費生。夏到達巴黎,當時正在法國參加會議的嚴濟慈親自將他介紹給了伊萊娜•居里。伊萊娜•居里和約里奧•居里人稱「小居里夫婦」。錢三強進入居里實驗室後,盡量多干具體的工作。除了自己的論文工作,有機會就幫助別人,目的是想多學一點實驗本領。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錢三強說:「我比不得你們,你們這里有那麼多人,各人各干各人的事。我回國後只有我自己一個人,什麼都得會幹才行。」就這樣東問西問兩年多的實驗室工作使錢三強增加了豐富的知識和實際技能。
1939年希特勒軍隊佔領法國,錢三強隨同事想逃難,但未能成功。這時他的公費留學費用中斷了,回國不能,留下又沒有生計。在錢三強最困難的時候,當時不肯離開法國的約里奧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說:「既然是這樣,那還是想法留下吧,只要我們自己能活下去,實驗室還開著,就總能設法給你安排」。 1943錢三強回到了巴黎繼續在居里實驗室做研究工作,直到回國。錢三強不僅完成了學業,而且憑他的卓越貢獻已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1946年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核乳膠研究鈾裂變,發現了著名的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榮獲法國科學院享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約里奧曾說:「鈾核三分裂和四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法國核物理界一個重要工作。」1947年錢三強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導師一職。
1948年錢三強回國時小居里夫婦給他寫的評語中說:「他對科學事業的滿腔熱忱,並且聰慧有創見。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那些到我們實驗室來並由我們指導的同一代科學家中,他最為優秀。......我們的國家承認錢先生的才幹,曾先後命他擔任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研究導師的高職。他曾受到法蘭西科學院的嘉獎。」
「錢先生還是一位優秀的組織工作者,在精神、科學與技術方面他具備研究機構的領導者所應用的各種品德。」

彭桓武
在《我的一生和我的觀點》一書中玻恩提到:「在我的學生中有四個很有才華的中國人;其中之一是黃昆...」,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開甲和楊立銘。
彭桓武1915年生於吉林長春市,1938年秋赴英在愛丁堡大學隨玻恩學習,194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5年獲科學博士學位,1947年底回國。玻恩在他的著作《我的一生》中回憶說:「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是個矮小而強壯的小夥子,名叫彭(桓武)。他天賦出眾...我記得有一次他在一個理論問題上出了一個錯,錯誤找出來後,他非常沮喪,以致決定放棄科學研究,代之以為中國人民撰寫一部大《科學網路全書》,包括西方所有重要的發現和技術方法。當我說到我以為這對單個人來說是個太大的任務時,他回答道,一個中國人能做10個歐洲人的工作。...他被任命為愛爾蘭都柏林薛定諤高級研究院的教授,作為亥特勒(W.Heitler)的繼任,...我想彭是得到歐洲教授職位的第一個中國人。幾年以後他決定回中國,在走以前他來看望我們並和我們(指玻恩一家,本文作者注)一路到蘇格蘭西北高地的尤拉浦爾去,我們在那裡度假。...我們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幾天。然後他離開了我們再沒見過他,他也沒寫信來。」玻恩說:「彭除了他那神秘的才幹外是很單純的,外表象一個壯實的農民。」從玻恩的字里行間滲透出他對這位倔強的中國北方小夥子的喜愛欣賞與想念。彭先生在英國時與亥特勒合作做介子理論方面的研究,並由於在理論物理方面的貢獻1945年與玻恩分享了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麥支杜加爾---布列斯班獎。回國後繼續進行核物理研究,對分子結構提出了以電子鍵波函數為基礎的計算方法。1956-1957年在他的領導下鄧稼先與何祚庥、徐建銘、於敏等合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文,為中國核物理研究做了開拓性工作。
彭先生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楊振寧
楊振寧(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
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
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8—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

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48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授證書。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中國核物理學家,1924年6月25日生於安徽懷寧,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平,16歲隨其姐來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 年抗戰勝利後,遷返北平,應聘於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念研究生,被選入「留美科協」總會幹事會。新中國的誕生促使他決心盡早回到祖國。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九天,沖破重重險阻登上了回國輪船。1950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後歷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是我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共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委員。
1985年7月患直腸癌,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於北京,終年62歲。

李政道
李政道(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李政道對近代物理學的傑出貢獻是:1956年和楊振寧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γ」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是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並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
丁肇中(1936—),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56年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在物理系和數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5
年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傑實驗組先後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
由於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發現J/Ψ粒子),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前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學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1987年)、義大利波洛格那大學(1988年) 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年)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名譽教授。他曾獲得過許多獎章,如1977年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1988年獲義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義大利布雷西亞市的科學金質獎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儀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數學模型(Mathem atical Modeling)》等科學期刊的編委。

⑤ 世界物理學界比較有名的人物都有哪些,國籍和貢獻是什麼

愛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於德國烏耳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父親和叔父在那裡合辦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在任工程師的叔父等人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地受到科學和哲學的啟蒙。1894年,他的家遷到義大利米蘭,繼續在慕尼黑上中學的愛因斯坦因厭惡德國學校窒息自由思想的軍國主義教育,自動放棄學籍和德國國籍,隻身去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由於他的落拓不羈的性格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教授們所不滿,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兩年後才找到固定職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從此他才有緣進入學術機構工作。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M.普朗克和W.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H.A.洛倫茲和P.埃倫菲斯特(即P.厄任費斯脫)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回德國不到四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投入公開的和地下的反戰活動。他經過8年艱苦的探索,於1915年最後建成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A.S.愛丁頓等人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為之轟動,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1933年1月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L.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5年 4月18日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

補充愛因斯坦在天文方面的貢獻的詳細資料:

劃時代的大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的工作對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有巨大的影響。

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烏爾姆鎮,在瑞士度過青年時代。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後即失業。經過兩年的努力,才在伯爾尼的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貢獻都是在這里完成的。1909年他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被邀請回到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台,愛因斯坦因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就首遭迫害,被迫遷居到美國的普林斯頓。1940年入美國國籍。1955年4月18日在普林斯頓逝世。

十九世紀末葉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新的實驗結果沖擊著伽利略、牛頓以來所建立的經典物理學體系。以洛倫茲等為代表的老一代理論物理學家力圖在原有的理論框架內解決舊理論同新事實之間的矛盾。愛因斯坦則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最基本的概念,拋棄了一些熟知的、但並不正確的觀念,在理論上作出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主要成就都大大地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

愛因斯坦的一項開創性貢獻是發展了量子論。量子論是普朗克於1900年為解決黑體輻射譜而提出的一個假說。他認為物體發出輻射時所放出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量子化的。然而,大多數人,包括普朗克本人在內,都不敢把能量不邊續概念再向前推進一步,甚至一再企圖把這一概念納入經典物理學體系。愛困斯坦的態度則截然不同,他預感到量子論帶來的,不是小的修正,而是整個物理學的根本變革。他把量子論推向前進,利用量子概念分析輻射的傳播和吸收,提出光量子概念,完滿地解釋了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光電效應的經驗規律,從而動搖了光的波動論的正統地位。光量子概念的提出在人類認識自然界的歷史第一次揭示了光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今通稱二象性),它直接為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的建立,以及隨後的量子力學的建立開辟了道路。這項工作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愛因斯坦於1906年又把量子論擴展到物體內部的振動上去,成功地說明了低溫時固體的比熱同溫度變化的關系。1916年他繼續發展量子論,從玻爾的量子躍遷概念導出黑體輻射。在這項研究中他把統計物理概念和量子論結合起來,提出自發發射及受激發射等概念。從量子論的基礎直到受激發射概念,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作為愛因斯坦終生事業的標志是他的相對論。他在1905年發表的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中,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他根據慣性參考系的相對性和光速的不變性這兩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概括,改造了經典物理學中的時間、空間及運動等基本概念。否定了絕對靜止空間的存在,否定了同時概念的絕對性。在這一體系中,運動的尺要縮短,運動的鍾要變慢。狹義相對論最出色的成果之一是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聯系。著名的關系式E=mc^2成為打開核能源理論的金鑰匙。核能的發現,使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的疑難最終獲得了滿意的解決。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天體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

狹義相對論確立之後,愛因斯坦開始致力於引力理論的研究。他也象在建立狹義相對論的工作一樣,抓住一個眾所周知的基本事實,即:慣性質量同引力質量之比是一個與物性無關的普遍常數。根據這一點,他提出等效原理。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15年建立了本質上與牛頓引力理論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從一開始就與天文現象有密切的關系。廣義相對論的一系列關鍵性的檢驗,都是在宇宙「實驗室」中完成的。根據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推算出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不解之謎。同時,他推斷光線在引力場中要彎曲。這一預言於1919年由愛丁頓等通過日食的觀測而得到證實。在六十二年後的1978年,測定了射電脈沖星雙星PSR1913+16的周期變化,許多人認為它完全符合引力波阻尼理論所作的預言,對廣義相對論可能是又一個有力的證明。在強引力場情況下,廣義相對論有許多獨特的結論。例如奧本海默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恆星在核能用盡之後,如果質量足夠大,就不可避免地會演變成黑洞。1967年發現脈沖星並證實為中子星後,人們認識到到空中的確存在著強場天體。現在,天鵝座X-1被認為可能就是一個黑洞。上述這一切構成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基本內容,它是目前天體物理學中最活躍的分支之一。

最能代表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有重大影響的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了。愛因斯坦在確立了廣義相對論之後,緊接著就轉向了對宇宙的考察。1917年,愛因斯坦發表他的第一篇宇宙論文《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所作的考察》。象他多次以一篇論文開創一個領域一樣,這篇論文宣告了相對論誕生。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但是,這篇論文所引進的許多觀念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在探索宇宙中,愛因斯坦首先指出無限宇宙與牛頓理論二者這間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在原則上,根據牛頓力學不能建立無限宇宙這一物理體系的動力學。從牛頓理論和無限宇宙這兩點出發,根本得不到一個自洽的宇宙模型。因此,必然是:或者修改牛頓理論,或者修改無限空間觀念,或者對二者都加以修改。愛因斯坦放棄了傳統的宇宙空間三維歐幾里得幾何的無限性。他根據廣義相對論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宇宙就其空間廣延來說是一個閉合的連續區。這個連續區的體積是有限的,但它是一個彎曲的封閉體,因而是沒有邊界的。

愛因斯坦在宇宙學的研究中引進用動力學建立宇宙模型的方法,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而且他主張,宇宙的體積是無限的或有限的這個問題,只有依靠科學而不是依靠信仰才能解決。這種崇尚科學的態度,繼承了由哥白尼等開創的科學探索精神。他曾說:「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他的宇宙學研究,體現了這種反對迷信的精神。因此,無論是同意或反對他的宇宙觀念的人,都有不能不承認,愛因斯坦在宇宙學中也寫下了十分光輝的一頁。

不論在海內還是海外,楊振寧這個名字在華人中是很響亮的。他,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上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領獎台,全世界的炎黃子孫無不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學殿堂上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驕傲。
「中國人在國際科學壇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績者,乃自楊振寧始。」繼楊振寧、李政道之後在1976年也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丁肇中教授如是說。
楊振寧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曾留學美國攻讀數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數學教授,是最早將西方近代數學引入中國的先驅者之一。聰穎的天賦,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楊振寧從小就很有「異稟」。他不但書念得好,而且興趣廣泛,還是讀中學時,他就對父親說過:「我長大了要爭取得諾貝爾獎!」
抗日戰爭期間,楊武之任教的清華大學被迫南遷長沙,與北大、南開合並成臨時大學。日軍攻佔南京後,臨時大學撤至昆明,並改名西南聯合大學。楊振寧也隨父母顛沛流離長途奔波來到昆明,他在念完高中二年級之後,未上高三就考上了西南聯大。當時的西南聯大集中了許許多多各個學科的著名教授,形成一個燦爛的教師群,是中國最大的教育中心。在這里,楊振寧得到了名師們的極好指點。他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完成了學士論文。大學畢業並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後,即入研究生院深造,在王竹溪教授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取得碩士學位。
1945年,楊振寧作為「留美公費生」赴美,尋找他所敬慕的物理大師E·費米教授,成為費米主持的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班的博士研究生,並得遇後來被稱為「氫彈之父」的E·特勒教授。他深受費米的熏陶和影響,在泰勒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於1948年獲博士學位。在應校方聘請,留校當了一年教員之後,他於1949年到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1955至1966年任該所教授。從1966年起,他擔任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學研究所所長。
在理論物理學上,楊振寧創造了許多輝煌。
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規范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范場打下了基礎。它被世界物理學家們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結構之一,是繼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愛因斯坦的引力場理論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之後的最為重要的物理理論。
楊振寧的另一傑出貢獻是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從而推翻了原來被認為適用於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稱守恆定律」。而這個「宇稱守恆定律」,本來是被視作物理學的基本定律的。他們因此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成果,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也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他近年來另一個重要工作——Yang-Baxter方程受到了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密切關注,並成為最熱門的研究題目。
楊-密耳斯規范場、宇稱不守恆定律與Yang-Baxter方程被公認是楊振寧的工作中達到世紀水平的三項成就。
除諾貝爾獎外,楊振寧還在1980年獲Rumford獎,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技獎,1993年獲美利堅哲學學會頒發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1994年獲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的鮑威爾科學成就獎。
創立於1743年的美利堅哲學學會是一個聲譽卓著的國際學術組織,其700名成員中,僅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就有100名。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代表該學會的最高榮譽。這個學會的執行官說,授予楊振寧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是因為「楊振寧教授是自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學出類拔萃的設計師。」他和李政道的合作以及與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對物理學影響深遠和奠基性的貢獻」。
費城富蘭克林學院是美國最具權威的學術研究機構之一。這個學院頒發給楊振寧的鮑威爾科學成就獎,是美國獎金額最高的科學獎(25萬美金)。楊振寧是獲此項殊榮的第一位物理學家。該學院的文告稱贊楊振寧的研究工作「對20世紀下半葉基礎科學研究的廣大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人類對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規律提供了理解」,說楊-密耳斯規范場理論「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並必將對未來幾代有類似的影響」。
為表彰楊振寧的傑出貢獻,中國有關方面也報請國際機構批准,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一顆編號為3421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請他擔任委員;香港中文大學聘請他擔任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著名院校也聘請他擔任名譽教授。
楊振寧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他於1971年夏天訪問中國,是美籍華人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這次訪問,叩開了中美之間關閉了二十多年的科學大門。在中美建交的過程中,他作為全美華人協會主席,參加發起了「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以赤子之心努力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鋪路架橋。他深知科學技術、教育是強國之本,經常就科學技術、教育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以及人才培養、科技體制等問題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議。他幾乎每年都要去中國,發表演講,介紹自己的讀書、教學、研究經驗。他對中國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希望他們放開眼界,博學多才,融合中西,培養自己的風格,發揮自己的特長,做有價值的工作,為祖國的發展作出實在的貢獻。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組織CEEC(與中國學術交流會),資助中國學者去進修,還促成香港實業家劉永齡先生設立「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陳省生數學獎」,倡議成立了多個學術研究機構。他對中國的前途充滿信心,為中國的繁榮昌盛盡心竭力,其貢獻已遠遠超越了一個物理學家所做的一切。
楊振寧曾經說過:「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在楊振寧之前,包括知識界在內,為數不少的中國人對自己缺乏自信心,以為中國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科學上、技術上不行,以為諾貝爾之類的獎項與中國人根本無緣。是楊振寧用自己的成就打掉了國人們的自卑感,使他們從心理上戰勝了自己,敢同西方人一爭短長了。
楊振寧,中國人的驕傲,中國人的楷模。

⑥ 什麼是物理,事理,人理

1、物理
通常指自然規律。
2、事理
現實社會規律。涉及到人的自由意志,往往很難理清。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現在有一種把事理物理化的傾向,這是科學方法講求實證的要求。古代中國是物理事理化。中國古代講「物」,往往是和「事」聯系在一起。如杜甫的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又如,「格物致知」,是從實踐中獲得知識。「致知格物」,是說把正確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上,把事性做好。。
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
這是從另一角度說理,如何依理行事。根據「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系統實踐原則,顧基發提出了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簡稱WSR方法論)。
1、物理、事理、人理
表1 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內容
物理
事理
人理
對象與內容
客觀物質世界 法則、規則
組織、系統 管理和做事的道理
人、群體、關系 為人處事的 道理
焦點
是什麼? 功能分析
怎樣做? 邏輯分析
最好怎麼做?可能是? 人文分析
原則
誠實;追求真理
協調;追求效率
講人性、和諧;追求成效
所需知識
自然科學
管理科學、系統科學
人文知識、行為科學
2、WSR方法論的理解意圖
物理
事理
人理
盡可能了解服務對象(顧客)的所有目標,現有資源情況
了解目標的背景、目標間的相互關系、目前系統組織和運行方式,目前工作實行的評價准則
與各層用戶溝通,考察顧客對目標的期望或認同程度,了解用戶的視點,特別是有決策權的領導的觀點
3、WSR方法論應用示例
項目
物理
事理
人理
1
區域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水資源系統組成;日常管理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領域知識
決策支持系統功能:預測,水庫調度,水分配、洪汛管理;適合的數學模型與模擬模型
見地,利益,協調
2
勞動力市場評估
中國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市場發展項目
監測、評估與推廣;
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統計分析;
利益,CATWOE分析,價值觀
3
企業管理軟體包的研發
企業組織結構、企業管理、企業信息結構、功能模塊
整體系統目標、研發力量的安排
研發機構的企業文化,研究人員、管理人員、開發人員和應用部門的利益與沖突
4
大學評價
大學基本數據
大學評價指標、運行效率;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寬容序數解
社會的評價(校長、院長、公司、院士)

⑦ 為什麼這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物理學家

理查德·費曼(Richard)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專家,納米技術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個性十足,平易近人且喜愛搞怪,是有史以來十位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猜你喜歡:

無印良品一度縮水99.8%,松井忠三在1年內只用1招實現逆轉

【創業課堂】權威投資機構評判AI初創企業的17個要素

比創業失敗更可怕的是,什麼都不幹就被幹掉

二十分鍾帶你重讀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⑧ 物理和化學中,有許多「子」,如粒子,原子,電子,膠子等等。能不能把這些全列出來,再告訴我什麼意思。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大到宇宙的結構,小到最微小的粒子結構,以及物質運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規律的自然科學。自伽利略 —— 牛頓時代(17 世紀中葉)以來,特別是 19 世紀中葉以來,物理學已有了長足的發展。物理學的成就是現代高新技術的基礎。日益發展的近代技術為物理學的發展提出了新問題並准備了物質條件。下面簡要介紹現代物理學在物質的基本結構 —— 粒子 —— 的研究中所取得的認識。
粒子的發現與特徵
物質是由一些基本微粒組成的這種思想可以遠溯到古代希臘。當時德謨克利特(公元前 460 — 370 年)就認為物質都是由「原子」(古希臘語本意是「不可分」)組成的。中國古代也有認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 5 種元素組成的說法。但是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一概念成為科學認識是遲至 19 世紀才確定的,當時認識到原子是化學反應所涉及的物質的最小基本單元。1897 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它帶有負電,電量與一個氫離子所帶的電量相等。它的質量大約是氫原子質量的 1 / 1800,它存在於各種物質的原子中,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更為基本的粒子。其後 1911 年盧瑟福通過實驗證實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1932 年又確認了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即氫原子核)和不帶電的中子(它和質子的質量差不多相等)組成的。這種中子和質子也成了「基本粒子」。1932 年還發現了正電子,其質量和電子相同但帶有等量的正電荷。由於很難說它是由電子、質子或中子構成的,於是正電子也加入了「基本粒子」的行列。之後,人們製造了大能量的加速器來加速電子或質子,企圖用這些高能量的粒子作為炮彈轟開中子或質子來了解其內部結構,從而確認它們是否是「真正的基本粒子」。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高能粒子轟擊下,中子或質子不但不破碎成更小的碎片,而且在劇烈的碰撞過程中還產生許多新的粒子,有些粒子的質量比質子的質量還要大,因而情況顯得更為復雜。後來通過類似的實驗(以及從宇宙射線中)又發現了幾百種不同的粒子。它們的質量不同、性質互異,且能相互轉化。這就很難說哪種粒子更基本。所以現在就把「基本」二字取消,統稱它們為粒子。本篇的題目仍用「基本粒子」,只具有習慣上的意義。
在粒子的研究中,發現描述粒子特徵所需的物理量隨著人們對粒子性質的認識逐步深入而增多。常見的這種物理量可以舉出以下幾個。
1、質量
粒子的質量是指它的靜止質量,在粒子物理學中常用 MeV / c2 作質量的單位。MeV 是能量的單位,1 MeV = 1.602 × 10-13 J 。由愛因斯坦質能公式 E = mc2 可以求得 1 MeV / c2 的質量為
1.602 × 10-13 / ( 3 × 108 )2 = 1.78 × 10-30 ( kg )
2、電荷
有的粒子帶正電,有的帶負電,有的不帶電。帶電粒子所帶電荷都是量子化的,即電荷的數值都是元電荷 e (既一個質子的電荷)的整數倍。因而粒子的電荷就用元電荷 e 作單位來度量
1e = 1.602 × 10-19 C
3、自旋
每個粒子都有自旋運動,好像永不停息地旋轉著的陀螺那樣。它們的自旋角動量(簡稱自旋)也是量子化的,通常用做單位來度量
1 = 1.05 × 10-34 J•s
有的粒子的自旋是 整數倍或零,有的則是 的半整數倍(如 1/2,3/2,5/2 倍)。
4、壽命
在已發現的數百種粒子中,除電子、質子和中微子以外,實驗確認它們都是不穩定的。它們都要在或長或短時間內衰變為其它粒子。粒子在衰變前平均存在的時間叫粒子的壽命。例如一個自由中子的壽命約 12min,有的粒子的壽命為 10-10s 或 10-14s ,很多粒子的壽命僅為 10-23s 甚至 10-25s 。
對各種粒子的研究比較發現,它們都是配成對的。配成對的粒子稱為正、反粒子。正、反粒子的一部分性質完全相同,另一部分性質完全相反。例如,電子和正電子就是一對正、反粒子,它們的質量和自旋完全相同,但它們的電荷和磁矩完全相反。又例如,中子和反中子也是一對正、反粒子,它們的質量、自旋、壽命完全相同,但它們的磁矩完全相反。有些正、反粒子的所有性質完全相同,因此就是同一種粒子。光子和 π0 介子就是兩種這樣的粒子。
2、粒子分類
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按現代粒子理論的標准模型劃分,有 4 種基本的形式,即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按現代理論,各種相互作用都分別由不同的粒子作為傳遞的媒介。光子是傳遞電磁作用的媒介,中間玻色子是傳遞弱相互作用的媒介,膠子是傳遞強相互作用的媒介。這些都已為實驗所證實。對於引力,現在還只能假定它是由一種「引力子」作為媒介的。由於這些粒子都是現代標准模型的「規范理論」中預言的粒子,所以這些粒子統稱為規范粒子。由於膠子共有 8 種,這些規范粒子就總共有 13 種。它們的已被實驗證實的特徵物理量如表 1 所示。

除規范粒子外,所有在實驗中已發現的粒子可以按照其是否參與強相互作用而分為兩大類:一類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稱為輕子,另一類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稱為強子。
現在已發現的輕子有電子(e), 子, 子( )及相應的中微子( ve,vμ,vτ)。它們的特徵物理量如表 2 所示。在目前實驗誤差范圍內 3 種中微子的質量為零。但是由於這些實驗還不很精確,中微子的質量是否等於零,還有待於精確的實驗證實。

從表 2 中可以看出 子質量約是電子質量的 3500 倍,差不多是質子質量的兩倍。它實際上一點也不輕。這 6 種「輕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所以實際上有 12 種輕子。 子和中微子雖然不是一般原子的組成部分,但在自然界中是大量存在的。宇宙射線在大氣高層能產生大量的 子和中微子,這些粒子就作為次級宇宙射線射向地球表面。太陽內部的核反應也產生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也射向地球,並能穿過整個地球。天然的 子和中微子的射線都能穿過人體,但由於劑量很小,對人體並無傷害。
實驗上已發現的成百種粒子絕大部分是強子。強子又可按其自旋的不同分為兩大類:一類自旋為半整數,統稱為重子;另一類自旋為整數或零,統稱為介子。最早發現的重子是質子,最早發現的介子是 π 介子。π 介子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 270 倍,是質子質量的 1/7 ,介於二者之間。後來實驗上又發現了許多介子,其質量大於質子的質量甚至超過 10 倍。例如,丁肇中發現的 J/ψ 粒子的質量就是質子質量的 3 倍多。這樣,早年提出的名詞「重子」、「輕子」和「介子」等已經不合適,但由於習慣,仍然一直沿用到今天。表 3 列出了一些強子的特徵物理量。

3、粒子的轉化與守恆定律
研究種種粒子的行為時,發現的另一個重要事實是:沒有一種粒子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產生和消滅,都能相互轉化,毫無例外。例如,電子遇上正電子,就會雙雙消失而轉化為光子。反過來高能光子在原子核的庫侖場中又能轉化為一對電子和正電子(圖 1)。在缺中子同位素中,質子會轉化為中子而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質子遇上反質子就會相互消滅而轉化為許多介子。π 介子和原子核相互碰撞,只要能量足夠高,就能轉化為一對質子和反質子。前面所提到的粒子衰變也是一種粒子轉化的方式。因此,產生和消滅是粒子相互作用過程中非常普通的現象。

實驗證明,在粒子的產生和消滅的各種反應過程中,有一些物理量是保持不變的。這些守恆量有能量、動量、角動量、電荷、還有輕子數、重子數、同位旋、奇異數、宇稱等。例如,對於中子衰變為質子的 β 衰變反應

n → p + e +

所涉及的粒子,中子 n 和反中微子 的電荷都是零,質子 p 的電荷為 1,電子 e 的電荷為 -1,顯然衰變前後電荷(的代數和)是守恆的。此反應中 n 和 p 的重子數都是 1,輕子數都是零,而 e 和 的重子數都是零,前者的輕子數為 1,後者的輕子數為 -1;也很容易看出這一衰變的前後的重子數輕子數也都是守恆的。同位旋、奇異數和宇稱等的概念比較抽象,此處不作介紹。但可以指出,它們有的只在強相互作用引起的反應(這種反應一般較快)中才守恆,而在弱相互作用或電磁相互作用引起的反應(這種反應一般的較慢)中不一定守恆。它們不是絕對的守恆量。
4、誇克
強子種類這樣多,很難想像它們都是「基本的」,它們很可能都有內部結構。前面已講過,利用高能粒子撞擊質子使之破碎的方法考查質子的結構是不成功的,但有些精確的實驗還是給出了一些質子結構的信息。1955 年,霍夫斯塔特曾用高能電子束測出了質子和中子的電荷和磁矩分布,這就顯示了它們有內部結構。1968 年,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實驗室中用能量很大的電子轟擊質子時,發現有時電子發生大角度的散射,這顯示質子中有某些硬核的存在。這正像當年盧瑟福在實驗中發現原子核的結構一樣,顯示質子或其它強子似乎都由一些更小的顆粒組成。

在用實驗探求質子的內部結構的同時,物理學家已經嘗試提出了強子由一些更基本的粒子組成的模型。這些理論中最成功的是1964 年蓋爾曼和茨威格提出的,他們認為所有的強子都由更小的稱為「誇克」(在中國有人叫做「層子」)的粒子所組成。將強子按其性質分類,發現強子形成一組一組的多重態,就像化學元素可以按照周期表形成一族一族一樣。從這種規律性質可以推斷:現在實驗上發現的強子都是由 6 種誇克以及相應的反誇克組成的。它們分別叫做上誇克 u,下誇克 d,粲誇克 c,奇異誇克 s,頂誇克 t,底誇克 b,它們的特徵物理量如表 4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的自旋都是 1/2 而電荷量是元電荷 e 的 -1/3 或 2/3。

在強子中,重子都由 3 個誇克組成,而介子則由1個誇克和 1 個反誇克組成。例如,質子由 2 個 u 誇克和 1 個 d 誇克組成,中子由 2 個 d 誇克和 1 個 u 誇克組成,∑+ 粒子由 2 個 u 誇克和 1 個奇異誇克組成。而 π 介子由 1 個 u 誇克和 1 個反 d 誇克組成,J/ψ 粒子由正、反粲誇克(c, )組成,等等。

用能量很大的粒子轟擊電子或其它輕子的實驗尚未發現輕子有任何內部結構。例如在一些實驗中曾用能量非常大的粒子束探測電子,這些粒子曾接近到離電子中心 10-18m 以內,也未發現電子有任何內部結構。

關於誇克的大小,現有實驗證明它們和輕子一樣,其半徑估計都小於 10-20m 。我們知道核或強子的大小比原子或分子的小 5 個數量級,即為 10-15m 。因此,誇克或輕子的大小比強子的還要小 5 個數量級。
5、色
自從誇克模型提出後,人們就曾用各種實驗方法,特別是利用它們具有分數電荷的特徵來尋找單個誇克,但至今這類實驗都沒有成功,好像誇克是被永久囚禁在強子中似的(因此之故,表 4 給出的誇克的質量都是根據強子的質量值用理論估計的處於束縛狀態的誇克的質量值)。這說明在強子內部,誇克之間存在著非常強的相互吸引力,這種相互作用力叫做「色」力。

對於強子內部誇克狀態的研究,使理論物理學家必須設想每一種誇克都可能有 3 種不同的狀態。由於原色有紅、綠、藍 3 種,所以將「色」字借用過來,說每種誇克都可以有三種「色」而被稱為紅誇克、綠誇克、藍誇克。「色」這種性質也是隱藏在強子內部的,所有強子都是「無色」的,因而必須認為每個強子都是由 3 種顏色的誇克等量地組成的。例如組成質子的 3 個誇克中,就有 1 個是紅的,1 個是綠的,1 個是藍的。色在誇克的相互作用的理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誇克之間的吸引力隨著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距離增大到強子的大小時,這吸引力就非常之大,以至不能把 2 個誇克分開。這就是目前對誇克囚禁現象的解釋。這種相互作用力就是色力,即兩個有色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它是強相互作用力的基本形式。如果說萬有引力起源於質量,電磁力起源於電荷,那麼強相互作用力就起源於色。理論指出,色力是由被稱為膠子的粒子作為媒介傳遞的。

按以上的說法,由於 6 種誇克都有反粒子,還由於它們都可以有 3 種色,這樣就共有 36 種不同狀態的誇克。

除了誇克外,按照現在粒子理論的標准模型,為了實現電弱相互作用在低於 250GeV 的能量范圍內分解為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自然還應存在一種自旋為零的特殊粒子,稱為希格斯粒子。理論對於它的所有的相互作用性質和運動行為都有精確的描繪和預言,但對它的質量卻沒有給出任何預言。現在還未在實驗中發現這種粒子。從已有的實驗結果分析,希格斯粒子的質量應大於 58.4GeV /c2 。從實驗上去尋找希格斯粒子是當前粒子物理實驗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綜上所述,規范粒子共有 13 種,輕子共有 12 種,誇克共有 36 種,再加希格斯粒子就共有 62 種。按照現在對粒子世界結構規律的認識,根據標准模型,物質世界就是由這 62 種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現在還談不上內部結構,可以稱之為「基本粒子」了。

但是,宇宙萬物就是僅由這 62 種粒子構成的嗎?為什麼有這么多種輕子和誇克?它們真的沒有內部結構嗎?有沒有真正的「基於粒子」?……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擺在理論的和實驗的粒子物理學面前有待研究、發現、解決。
6、粒子研究與技術
對粒子研究的進展是和粒子加速技術、探測技術以及實驗數據的獲取和處理技術的迅速發展分不開的。在瑞士和法國邊界上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已經建成的質子反質子對撞機(在這種裝置中,兩個反向運動的高能粒子對撞比用一個高能粒子去轟擊靜止的靶粒子可以實現更劇烈的碰撞)的質心能量已經高達 2 × 270GeV 。這個對撞機中粒子在其中運行的超高真空環形管道的周長達 2.7km 。在這樣的管道中質子和反質子在對撞前要飛行超過冥王星軌道的直徑那樣長的路程而不丟失。發現 W+、W- 和 Z0 中間玻色子的兩個實驗中的一個實驗所用的探測器重達 2000t 。這樣高能量的質子和反質子相碰撞平均產生幾十個粒子,它們的徑跡和動量都要准確地測量(圖 2)。在約一億次碰撞過程中才有一次產生 W + 和 W - 粒子的事例。在約十億次碰撞過程中,才有一次產生 Z0 粒子的事例。這不僅需要非常靈敏和精確的探測技術,也需要非常強大和快速的數據獲取和處理能力。沒有自動控制、電子學、計算技術等等一系列高、精、尖技術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對粒子的認識。在許多情況下,工業所能提供的最高水平的技術還不足以滿足粒子物理實驗的要求,這又反過來促使工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 1988 年 10 月建成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設計能量為 2 × 2.8GeV 。它由注入器、束流輸運線和儲存環、探測器、同步輻射實驗區(見圖 3)四個部分組成。注入器是一台電子直線加速器。正、負電子在這里被加速到 1.1GeV ~1.4GeV 。正負電子束經輸運線的兩支分別沿相反方向注入儲存環。儲存環是由偏轉磁鐵、聚焦磁鐵、高頻腔、超高真空系統等組成的一個周長約 240m 的環(圖 4)。在環內正負電子由高頻腔供給能量而被加速到 2.2GeV ~ 2.8GeV 。正負電子束流在儲存環內繞行,可具有 5h ~ 6h 的壽命。探測器安裝在對撞點附近,它能記錄、分析對撞時產生的粒子的種類、數目、飛行時間、動量、能量等數據,探測立體角接近 4π。同步輻射是電子在儲存環中做曲線運動時沿切線方向向前發出的電磁波。BEPC 的同步輻射在紫外和軟 X 光范圍,可用於生物物理、固體物理、表面物理、計量標准、光刻和醫學等方面。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粒子的結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現在正在興建、設計和研究能量更高的粒子加速器。例如,美國費米實驗室的 1TeV 的質子加速器將改建升級為 2TeV 的質子反質子對撞機。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在建造 14TeV 的質子質子對撞機。美國、日本和德國正研究設計能量為 1.5TeV 和 2.0TeV 的正負電子直線對撞機。4TeV 的正負μ子對撞機和電子直線對撞機也在研究中。我們期望這些高能加速器的建成能發現更多的新粒子與新現象,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更加深入。

⑨ 人在物理上的定義是什麼

非晶體.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太簡單了,因為各種辭典上早就對"人"的詞條作了簡明的解釋。不過,他們都是分別從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角度來回答"人是什麼"的問題,而本文則是從哲學的角度來闡述"人是什麼"的。
本文雖是一篇哲學論文,卻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種枯燥的政治定義和晦澀的理論闡述。作者趙鑫珊融哲學與科學、藝術為一爐,從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韻味。
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人是什麼」的問題,然後引用科學家愛因斯坦,文學家雨果、歌德的話和哲學家加繆、康德的看法,指出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的回答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答案。雨果把人看成是判了死刑的罪人,加繆把人看成是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們的回答是消極的。歌德說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康德認為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愛因斯坦說有合理的事情做,工作和生活就有奇異的色彩。他們的回答都是積極的,且和我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生無所息」見解一致。這就表明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無論是科學家、文學家還是哲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人是應該不斷地工作的,應該是「生無所息」的。有了這樣的共識,作者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三部分組成,其中對現時的把握是重點,比重佔95%。為闡述這一看法,本文又引用了若干東西方格言、詩歌、音樂、電影和名人語錄,先後論述了追憶往事和憧憬未來的意義、作用和性質,最後用類比的方法闡述把握現時的重要性及其和追憶往事、憧憬未來的關系,以詩的語言"啊,人啊,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晨光......"結束全文,使文章顯得思路清晰,見解深刻透徹。特別吸引讀者的是,本文旁徵博引,把科學、藝術和哲學融於一爐,把名人語錄和文藝作品中的名段名句同全文的哲學思辨緊密地糅合,形成了獨特的詩化的論述語言。
人是什麼?「要回答清楚這個同人類自身一樣古老的問題是著實不容易的。因為即便是愛因斯坦這樣一身充滿智慧的人,有時候也難免被這個最古老、最棘手的問題弄得非常尷尬,手足無措。」盡管我引的位於課文第二小節之前的這兩句話已經刪去,但讀者也不難從愛因斯坦的「自白」中掂出這個問題的份量。
愛因斯坦畢竟回答了,他認為,人的堅強來自內心;個人「生存的意義,在於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雨果的回答充滿悲觀色彩,說「我們(人)都是罪人」。歌德的回答則「幾乎是另一種調子」,他認為「他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康德則認為「人是藉助於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造文化的生物」。作者然後又引愛因斯坦逝世前不久的話,說「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點奇異的色彩」。最後作者又引孔子的話「生無所息」,並說「不妨把『生無所息』這句格言賦予新的含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
比較這幾個偉人的話及作者的評價,我們稍加揣摩,便可得出以下幾點認識:1、愛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的觀點基本一致:人,應該「生無所息」,不斷創造。2、作者的評價,其實在課文用「……」代替的刪去部分,說得很清楚,「從某個角度看,孔子、康德、歌德和愛因斯坦的回答已經圓滿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當然,即使刪去了,我們仍可以從文中諸如「像佇立在夜霧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燈塔」,「照亮我的人生航程」;「能為我們欣然接受」;「詩人的一生實在是富有偉大創造力」;「——讀者,這就是人哪!」;「東西方哲學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見解」等等句子中,揣摩出作者對這四個偉人的回答是極表贊同的。
但是,細心的讀者就會發現,這幾個人的回答似乎並沒有準確的回答「人是什麼」這個問題,根據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X X是X
X」,從判斷的構成來說,主詞與判斷詞之後應該有一個賓詞及其揭示概念內涵的限制語,這個賓詞應該是主詞的上位概念,即應以「人是……的生物(或高等動物)」的判斷形式來回答。康德是以判斷形式來回答的,但其揭示「人」的主要特徵的話卻只涵蓋富有創造力的人的特徵,而不是所有人的特徵。因為,社會生活中,還有的人不是創造文化,而只是享受文化,甚至於破壞文化。由此可見,這幾個偉人的回答並不是給「人」下一個科學的定義,而只是根據他們的人生觀和人生體驗來描述人的特徵。換句話說,他們的回答,是解決「什麼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或「人應該怎樣活著」,或「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一類問題的。包括下文,作者自己的看法——「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同樣只是對「人是什麼」給予描述性的回答。
作者為什麼不以下定義的方式回答「人是什麼」這個問題?認真的讀者,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是文章表述不準確嗎?不是。這個疑問源於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我們習慣於用理性的、抽象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來提取文章的外部框架,而不習慣於用感性的、具體的、藝術的眼光來感受、感悟文章的內在的情感與宏旨。特別是在閱讀一篇說理成分較多的文章的時候,我們常常只是顧及文章的邏輯性,而忽略了它的情感性,甚至於寫作宗旨。
人是什麼?翻開詞典可知:「人是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科學的定義告訴我們理性地認識世界,而藝術的回答激勵我們勇敢地面對世界、改造世界。本文作為一篇散文,或者說是學者散文,亦或文化散文,理所當然地運用文學的手段來表現作者的情志,那麼,我們理應用文學的眼光來解讀它。
因此,本文回答「人是什麼」的問題,就可以不拘泥於給「人」下定義,而可以,也應該根據當時——1980年代初期,我們民族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需要,從「人」「應該怎樣活著」的角度,褒揚、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創造精神。
用「文學的眼光」解讀文學作品,似乎是老生常談,而在實際解讀作品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習慣於用邏輯的手術刀去肢解作品。這種現象我們今後應該力求避免。
用「文學的眼光」解讀作品,遠不止於領會文章的思路。當我們讀到作者對「人是什麼?」的回答時,有沒有想過:多麼奇特的回答!作者的這種奇思妙想從哪裡來的?還有,作者既然說對眼前現實的把握應該是重點,「作為整體的第二個組成部分,作為中間環節,它的比重應該佔百分之九十五」,那為什麼在後文的闡述中卻又不將「把握現實」作為重點,而將「追憶往事」部分給予濃墨重彩地渲染,佔了這「三個組成部分」中的大半篇幅?
這些問題,顯然,用一般的文學創作的技巧難以解說。我們必須更新傳統的文學觀、閱讀觀,也許才能窺見其中的奧義。

⑩ 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誰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德裔美國物理學家(擁有瑞士國籍),思想家及哲學家,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中文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外文名:AlbertEinstein

國籍:美國,瑞士

民族:猶太族

出生地:德國烏爾姆市

出生日期:1879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1955年4月18日

職業:物理學家,哲學家

畢業院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主要成就:提出相對論及質能方程

解釋光電效應

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

代表作品:《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簡介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在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擔任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對的。」但愛因斯坦的理論不是這一哲學式陳詞濫調的重復,而更是一種精確的用數學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學的度量是相對的。顯而易見,對於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依賴於觀測者本身。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天德皇軍隊通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湧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為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嚮往,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並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中學時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並不申請加入義大利國籍,他要做一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並且在「敵國」里作了一連串「和平」演說。他的思想和行動,使他險遭殺身之禍:一個抱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俄國貴族女刺客把槍口偷偷對准了他;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為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義大利遷到荷蘭,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為,在美國這個國度里,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共存下去。(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85年第5-6期《愛因斯坦的反省》)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大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廣義相對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有很大的影響。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堅守著「上帝不擲骰子」的量子論詮釋(微粒子振動與平動的矢量和)的決定論陣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水星近日點的近動[這是牛頓引力理論無法解釋的],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其他兩位是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1979年和平獎得主德蘭修女。)

成長履歷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Ulm,KingdomofWürttemberg,GermanEmpire)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玻琳。

1881年11月18日,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在慕尼黑出生。

1884年,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5年,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School)讀書;在家裡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里德曼是指導老師。

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1年,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學(Euclideangeometry),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開始讀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calculous)。

1896年,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

愛因斯坦

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志》上並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4年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為正式三級技術員。

1905年3月,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

愛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

8月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愛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並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像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和士兵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愛因斯坦寄給他的母親連續寫了兩張明信片,歡呼「偉大的事變發生了……親身經歷了這個事變是多麼榮幸!」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是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侵略和掠奪戰爭不斷發生的現實,打破了他美好的夢想。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日益法西斯化,使愛因斯坦意識到新的野蠻戰爭不可避免,促使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表示:「當法律和人類尊嚴必需保衛時,我們一定要戰斗。自從法西斯的危險到來後,現在我不再相信絕對的被動的和平主義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義統治歐洲,那就不會有和平。」由於愛因斯坦的進步活動,又因為他是猶太人,因而被德國納粹分子列為重要的迫害對象,幸而他1932年底離開德國到美國講學,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搗毀,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著作被焚毀,納粹還懸賞二萬馬克要殺害他。面對納粹分子暗殺的危險,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更堅定地戰斗。當他的摯友勞厄寫信勸他對政治問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大聲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著戰爭,和平必須用武裝來保衛,呼籲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作斗爭。當愛因斯坦後來從無線電廣播知道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殺傷許多平民時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後來寫了一封告美國公民書,說:「我們將此種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學家們,對於一切事物都要優先負起責任,必須限制原子能絕對不能使用來殺害全人類,而是用來增進人類的幸福方面。」

1919年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視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國唯一的名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1年4月2日到5月30日間,為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訪問美國。

1922年1月,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因對光電效應作出解釋而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月17日-12月29日,訪問日本。

1923年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12月,第一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一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為勝利在望;後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為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1926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月,被選為「德國人權同盟」(前身為德國「新祖國同盟」)理事。

1929年3月,50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0年12月11日至1931年3月4日,愛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講學。

1932年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

1933年1月30日,納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啟程回歐洲。

3月20日,納粹搜查他的房屋,他發表抗議。後他在德國的財產被沒收,著作被焚。

1935年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是年,為使諾貝爾獎金(和平獎)贈予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四處奔走。

1937年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一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一個重大成果。在統一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的從頭開始。由於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准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斗。他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938年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8月2日,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0年5月22日,他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3年5月,作為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

1944年,他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他繼續發表大量關於世界政府的言論。

1949年1月,寫《對批評的回答》,對哥本哈根學派在文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中的批判進行反批判。

1950年2月13日,他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製造氫彈。3月18日,在遺囑上簽字蓋章。

1951年,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2年11月,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2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3月,他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他在醫院逝世。漫長艱難的探索廣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為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的家庭

愛因斯坦與塞爾維亞數學家米列娃有一個未婚私生女麗瑟爾(1902—1903?),不過在1903年到1919年愛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後來米列娃為愛因斯坦生了兩個兒子漢斯・阿爾伯特與愛德華。

愛因斯坦罕見童年舊照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是他的堂姐和表姐,他們的母親是親姐妹,

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他們的曾祖父都是魯普特·愛因斯坦。這個婚姻從1919年到1936年愛爾莎逝世。愛因斯坦的二兒子愛德華受米列娃家庭遺傳的影響患精神分裂,一生未娶。大兒子漢斯・阿爾伯特是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水利工程教授,有三個孩子,大兒子伯恩哈德·凱撒·愛因斯坦是一名物理學家,二兒子KlausMartin(1932–1938),以及養女。伯恩哈德·凱撒·愛因斯坦有五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成為了一名醫生。

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於他成功的秘訣。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一樣有用。」

愛因斯坦性格類型:intp-智多星類型

重要貢獻

相對論

相對論的意義: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建立以來,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它經受住了實踐和歷史的考驗,是人們普遍承認的真理。相對論對於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和現代人類思想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相對論從邏輯思想上統一了經典物理學,使經典物理學成為一個完美的科學體系。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統一了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動力學兩個體系,指出它們都服從狹義相對性原理,都是對洛倫茲變換協變的,牛頓力學只不過是物體在低速運動下很好的近似規律。廣義相對論又在廣義協變的基礎上,通過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慣性長與普遍參照系數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規律的廣義協變形式,並建立了廣義協變的引力理論,而牛頓引力理論只是它的一級近似。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物理學只限於慣性系數的問題,從邏輯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對論嚴格地考察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這些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給出了科學而系統的時空觀和物質觀,從而使物理學在邏輯上成為完美的科學體系。

狹義相對論給出了物體在高速運動下的運動規律,並提示了質量與能量相當,給出了質能關系式。這兩項成果對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並不明顯,但在研究微觀粒子時卻顯示了極端的重要性。因為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有的接近甚至達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學離不開相對論。質能關系式不僅為量子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且為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根據。

對於愛因斯坦引入的這些全新的概念,當時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學家,其中包括相對論變換關系的奠基人洛侖茲,都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有人說「當時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懂相對論」。舊的思想方法的障礙,使這一新的物理理論直到一代人之後才為廣大物理學家所熟悉,就連瑞典皇家科學院,1922年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愛因斯坦時,也只是說「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更由於他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定律。」對愛因斯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辭中竟然對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隻字未提。

E=mc^2

物質不滅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質量不滅;能量守恆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能量守恆。(信息守恆定律)

雖然這兩條偉大的定律相繼被人們發現了,但是人們以為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關的定律,各自說明了不同的自然規律。甚至有人以為,物質不滅定律是一條化學定律,能量守恆定律是一條物理定律,它們分屬於不同的科學范疇。

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而物體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E=mc^2(這里的E代表物體的能量,m代表物體的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3×10^8m/s)。

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初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就連當時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青人的論文表示懷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才一躍而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於2個質子和2個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個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質量單位[57]!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2個氘[]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個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10^12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為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

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在2個氘原子核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似乎質量並不守恆,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質量並不等於2個氘核質量之和。然而,用質能關系公式計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質量,恰巧等於因反應時釋放出原子能而減少的質量!

這樣一來,愛因斯坦就從更新的高度,闡明了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實質,指出了兩條定律之間的密切關系,使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又深了一步。

「上帝不擲骰子」

愛因斯坦曾經是量子力學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滿意量子力學的後續發展,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以玻恩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基本上,量子系統的描述是機率的。一個事件的機率是波函數的絕對值平方。」)不完整」,但苦於沒有好的解說樣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否定式吶喊!其實,愛因斯坦的直覺是對的,決定論的量子詮釋才是「量子論詮釋」的本真、根源。愛因斯坦到過世前都沒有接受量子力學是一個完備的理論。愛因斯坦還有另一個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著他的時候才存在?」

個人著作

1901-1904年,在德國權威雜志《物理學年鑒》上發表了5篇有關熱力學和黑體輻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文中提出光量子學說和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並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為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測定》(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05年5月,《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實存在布朗運動的證明)

1905年6月,長篇文獻《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理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5年9月,《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系》(提出了質量和能量的關系E=mc^2,為原子核能的釋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1916年《廣義相對論基礎》(提出了大質量物體的存在可引起時空連續場的彎曲,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1938年9月16日《愛因斯坦給五千年後子孫的信》(1938年10月在紐約東北郊准備於1939年春季開幕的世界展會工地上把一些紀念品裝在一隻堅固的金屬盒裡,埋在地下,准備等到五千年後(公元6939年)讓後代子孫把它掘出來打開。愛因斯坦的這封信也封在裡面。這封信最初發表在1938年9月16日的【紐約時報】上)

愛因斯坦的逝世

當地時間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愛因斯坦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去世,終年76歲。他生前立有遺囑,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不發訃告,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火化時免除所有公共集會,免除所有宗教儀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樂典禮。根據他的遺囑,火化時在場的人只有: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遺囑執行人、經濟學家納坦,愛因斯坦最忠實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諾伊施泰因,圖書管理員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等12人。沒有奏樂,沒有花卉,小教堂里一片寂靜。只有遺囑執行者納坦在結束儀式時,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詩,表達自己的哀思:

我們全都獲益匪淺,

全世界都感謝他的教誨;

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

早已傳遍廣大人群。

他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射,

把無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結合。

愛因斯坦大腦沒有被火化,現存放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

[編輯本段]十個寶貴建議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提出了很多的普遍定理和方程式,使他一直超越其他科學家。但是,人們也因為另一件事而記住他:一種令人們都稱他為天才的才能:他所說過的話。愛因斯坦教授是一位哲學家,他清楚懂得什麼是成功法則,他能像解釋他的方程式那般解釋這些法則。這里有10句話是從他以前所說過的無數極精彩的話語中提取出來的;這是十條你能用在平時生活之中的寶貴建議。

不曾犯錯的人從來不曾嘗試新事物。

教育是一個人在學校學到的唯一不被遺忘的東西。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卻能暢游整個世界。

創意的奧秘是知道如何隱藏你的創意來源。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什麼,而不是他能取得什麼。不要渴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是應該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天下只有兩種生活方式:人生不存在奇跡;人生處處孕育著奇跡。

在我審視我自己和我的思考方式時,我的結論是:在吸收有益的知識方面,奇思玄想的天賦對我而言,比我的才幹更重要。

要成為羊群中優秀的一員,你就必須先成為一隻羊。

你必須去學習游戲規則。然後,你還要比別人玩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問問題。好奇心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

[編輯本段]個人名言

1、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戲笑中垮台!

2、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3、苦和甜來自自己和外界,而堅強則來自於內心,來自於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4、智慧並非學而可取,而是畢生追求所得。

5、我們把教育定義如下:人的智慧決不會偏離目標。所謂教育,是忘卻了在校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6、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而是出自對人和對客觀事物的熱愛和專心。

7、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

8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思想。

9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

10、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11、通向人類真正的偉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條苦難的道路。

12、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13、實篤一個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於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因此,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

14、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15、沒有犧牲,也就決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16、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看他取得什麼。

17、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18、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錯覺。

19,我已經熟悉一切人際關系的變幻無常,也學會漠視這種世態炎涼,以保證我的心態平衡。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物理成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8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3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0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8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2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5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4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4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4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7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9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3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4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3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8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7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1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6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2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