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築物理學對建築師的作用
物理學在建築學中是很重要的,這就好比,你想出國。但你又不會外語一樣。對於建築師而言,在設計構造時,會運用大量的物理知識。要通過相應的物理公式,做出精確的計算,以此達到設計的建築的安全性。總之物理學是建築學的基礎,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B. 學建築設計需要哪方面的基礎
學習建築設計需要美術基礎和審美能力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
畫法幾何、房屋建築學、美工基礎、規劃學、建築結構、建築設備、城市消防、環境學、三大力學、建築經濟學、平面設計、物流管理、企業管理、建築材料、測量學等,以上是主要專業知識,還有理論基礎課:高等數學、物理學、計算機應用等。這是建築設計,結構設計主要是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水力學、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等。其它專業如給排水、暖通、電氣、裝飾等都有相關的專業課程。
建築設計:(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築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作為備料、施工組織工作和各工種在製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協作的共同依據。便於整個工程得以在預定的投資限額范圍內,按照周密考慮的預定方案,統一步調,順利進行 。並使建成的建築物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
C. 建築上的基礎是什麼意思啊
一、建築物的主要部分,一般都由基礎、牆與柱:樓板、地面:屋頂:樓梯:門窗六大基本部分組成基礎:基礎是位於建築物最下部的承重構件,它承受建築物的全部荷載,並將其傳遞到地基上。因此,基礎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並能抵禦地下各種有害因素的侵蝕。二、基礎的類型與建築物上部結構形式、荷載大小、地基的承載能力、地基土的地質、水文情況、基礎選用的材料性能等因素有關,構造方式也因基礎式樣及選用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基礎按受力特點及材料性能可分為1、按材料及受力特點分類
(1)剛性基礎:
磚基礎
灰土基礎
三合土基礎
毛石基礎
毛石混凝土基礎
混凝土基礎(2)柔性基礎:鋼筋混凝土基礎2、按構造分類(1)獨立基礎(單獨基礎)
柱下獨基
牆下獨基(2)條形基礎
牆下條形基礎
柱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3)柱下十字交叉基礎(4)片筏基礎(5)箱形基礎以上是常見基礎的幾種形式,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基礎形式,如殼體基礎、圓板、圓環基礎等。三、基礎的埋深從室外設計地坪至基礎底面的垂直距離稱基礎的埋深。埋深大於4m的稱為深基礎,小於4m的稱為淺基礎。
D. 建築學考研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會有建築學基礎這門考試請問建築學基礎到底是什麼說中外建築史
您好,
建築學基礎就是建築學基礎知識,就是把好幾門課合在一起考,包括中外建築史,建築構造,公共建築設計原理,建築物理,建築技術,建築結構。可能每個學校之間會有一點差別,具體的你得上學校官網下載考試大綱看看。至於那個學校不考構造,這個估計也得看看大綱,我不是應屆生沒法幫你。
,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E. 房屋建築學中,什麼是地基和基礎地基和基礎有何區別
地基:承受由基礎底傳來荷載的
土體
或岩體。地基承受建築物荷載而產生的應力和應變是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在達到一定的深度以後就可以忽略不計。
基礎:建築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構件。它承受建築物
上部結構
傳下來的荷載,並把這些荷載連同本身的自重一起傳給地基。
持力層
:直接承受
建築荷載
的土層。持力層以下的土層為
下卧層
。
基礎埋深
:由
室外地坪
至基礎底皮的高度尺寸。基礎埋深由勘測部門根據地基情況決定。
地基與基礎
的關系
為保證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須要求基礎和地基都有足夠的強度與穩定性。基礎是建築物的組成部分,它承受建築物的上部荷載,並將這些荷載傳給地基,地基不是建築物的組成部分。基礎的強度與穩定性既取決於基礎的材料、形狀與
底面積
的大小以及施工的質量等因素,還與地基的性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地基的強度應滿足承載力的要求,如果
天然地基
不能滿足要求,應考慮採用
人工地基
;地基的變形應有均勻的壓縮量,以保證有均勻的下沉。若地基下沉不均勻時,建築物上部會產生開裂變形;地基的穩定性要有防止產生滑坡、傾斜方面的能力,必要時(特別是較大的高度差時)應加設
擋土牆
,以防止滑坡變形的出現。
F. 建築學基本知識
、建築物的用途分類及特點
1、民用建築:供人們生活、居住、從事各種文化福利活動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兩類:
(1)居住建築:供人們生活起居用的建築物,如住宅、宿舍、賓館、招待所。
(2)公共建築:供人們從事社會性公共活動的建築和各種福利設施的建築物,如各類學校、圖書館、影劇院等。
2、工業建築:供人們從事各類工業生產活動的各種建築物、構築物的總稱。通常將這些生產用的建築物稱為工業廠房。包括車間、變電站、鍋爐房、倉庫等。
二、按建築結構的材料分類
1、磚木結構:這類房屋的主要承重構件用磚、木構成。其中豎向承重構件如牆、柱等採用磚砌,水平承重構件的樓板、屋架等採用木材製作。這種結構形式的房屋層數較少,多用於單層房屋。
2、磚混結構:建築物的牆、柱用磚砌築,梁、樓板、樓梯、屋頂用鋼筋混凝土製作,成為磚-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結構多用於層數不多(六層以下)的民用建築及小型工業廠房,是目前廣泛採用的一種結構形式。
3、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物的梁、柱、樓板、基礎全部用鋼筋混凝土製作。梁、樓板、柱、基礎組成一個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稱框架結構。牆只起圍護作用,用磚砌築。此結構用於高層或大跨度房屋建築中。
4、鋼結構:建築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構件用鋼材製作,牆體用磚或其他材料製成。此結構多用於大型工業建築。
G. 建築學中的基礎的概念是什麼
基礎是將建築物承受的各種荷載傳遞到地基上的下部結構!根據埋深不同分淺基礎和深基礎!
(地基是直接承受建築物荷載影響的那一部分地層)
我學結構的!難道建築上的定義和結構的不同?
不同的話你也回一帖給我說聲!
H. 我想學建築設計需要什麼基礎
1、以建築設計課為主線
根據建築學的特點,我們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融入建築設計課主線中。將建築設計專業教育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級設計階段:安排在1、2學期。主要專業基礎課程為「建築設計基礎」(192學時)、「建築概論」(16學時)等,主要目的是為建築設計打好基礎,培養設計意識。
②基礎訓練階段:安排在3、4學期。主要課程為「建築設計(Ⅰ)(Ⅱ)」(共192學時)、「建築設計原理」( 64學時)。是建築設計的入門階段,將建築設計過程分解進行,再進行組合設計,初步培養學生的建築環境意識。
③技能提高階段:安排在5、6學期。主要課程為「建築設計(Ⅲ)(Ⅳ)」(共168學時)、「建築法規」、「建築節能設計」、「中外建築史」等。培養學生處理單體和群體設計的能力,提高復雜建築和建築群體設計的能力,進一步培養環境設計的意識,熟悉相關知識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提高整體設計的能力。
④綜合拓寬階段:安排在7、8學期。主要課程為「建築設計(Ⅴ)」(96學時)、「城市規劃原理」(32學時)、「城市設計」(32學時)、畢業設計、建築實踐實習等。要求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從立項到完成的全過程,熟悉建築師的職業特點,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水平,強化CAD能力,進一步將專業技能的深化、拓寬。
2、突出環境意識的培養
結合建築設計主線,從建築設計入門階段開始培養環境意識;進入空間組合設計階段後,通過真實、熟悉的地段,訓練環境設計意識;通過特殊的群體空間設計進一步培養整體設計能力。
3、突出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的培養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社會對建築師計算機水平的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CAAD已成為建築師的一項基本技能。我們分別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48學時)、「計算機輔助設計(Ⅰ)」(48學時)、「計算機輔助設計(Ⅱ)」(32學時)等。通過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實際操作的訓練,使學生在「建築設計(Ⅴ)」、畢業設計兩個環節中應用CAAD知識,以保證學生在畢業後能夠直接應用計算機繪圖,從而保證畢業生的競爭力。
4、辦學目標問題
為了辦好建築學專業,我們制定了建築學專業的辦學目標,具體有以下幾點:
4.1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設計思維方法,提高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能力。
4.2設計能力 培養學生正確的建築設計方法,並能在實際設計中應用,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建築設計能力,並初步培養施工圖設計能力。
4.3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基本表達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4.3.1 繪圖能力 通過開設建築繪畫、畫法幾何即陰影透視、建築設計基礎、建築設計、建築表現技法等課程,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
4.3.2 模型製作能力 在1、2學期,通過「建築設計基礎」課程培養學生抽象空間模型製作的能力;3、4學期,安排工作模型的製作;5、6學期,開始要求學生製作建築模型。
4.3.3 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低年級課程設計要求簡單的構思說明,三年級結合課程設計進行數據分析、說明書的編制。畢業設計要求有完整的設計說明書和答辯,以增強語言與文字的表達能力。
4.3.4 CAAD能力 結合計算機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從5、6學期開始接觸CAAD結合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以最終掌握CAAD技術。
4.4綜合技能
要求學生應將相關的知識綜合應用於建築設計中。較好的掌握建築設計的方法與理論、現代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理論,了解中外建築歷史與理論,了解與建築設計相關的人的行為和心理知識,掌握建築技術、建築設備、建築材料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有關的建築設計標准和規范。了解我國現行的基本建設程序和建築法規。
5、建築學專業課程設置
建築學專業課程分為以下幾類:
5.1 建築設計課
包括建築設計基本原理和建築設計方法
5.1.1建築設計基本原理
建築學專業注重基本原理的掌握與應用,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單獨開設原理課,如一年級開設的建築概論;二是結合各種建築設計課講授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建築設計原理。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是建築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這條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中。
主要課程:建築設計基礎、建築概論、建築設計原理、建築評析等。
5.2 建築設計過程與方法
建築設計過程和方法是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重要前提,每個設計的過程分析、草圖構成、多方案比較,佔了相當大的學時。在3、4學期設計的入門階段,將建築進行分解,然後進行組合設計;在5、6學期,以空間組合特點分類進行;7學期,進行建築設計綜合訓練,以及集中性的實踐環節;8學期進行畢業設計。
主要課程:建築設計(Ⅰ)(Ⅱ)(Ⅲ)(Ⅳ)(Ⅴ)、建築師實踐實習、工地實習等。
5.3 相關理論知識
5.3.1建築歷史與理論
以講授建築理論為主,以史帶論,同時學習並掌握相關建築設計理論和方法。
主要課程:中國建築史、外國建築史、建築評析等。
5.3.2 建築與行為
為了建築設計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們生理、心理需求,學生還必須掌握人類行為與建築設計方面的知識,通過理論學習和設計實踐從多方面強化人的行為與建築設計的關系。
主要課程:環境心理學概論、建築與行為、審美心理學等。
5.3.5 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
從5、6學期的組團組合設計開始,設計課的安排重視建築與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關系。通過設計實踐,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城市設計以及城市景觀之間緊密的關系。
主要課程: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設計概論、城市生態學概論等。
5.3.4 建築經濟與建築法規
在建築設計課進行的同時,安排建築有關的規范、標准和有關的規定,通過設計實習熟悉他們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
主要課程:建築法規、建築經濟概論等。
5.4 建築技術知識
5.4.1 建築結構
從二年級開始,設置建築結構課程,了解建築的受力體系和特徵,熟悉結構設置。高年級設置「建築結構選型」,進一步熟悉建築與結構的關系。在畢業設計中,通過結構教師的配合指導,對方案的結構形式和選擇進行較多的分析和討論。
主要課程:建築力學、建築結構、建築結構選型等。
5.4.2建築物理
在建築設計課程中要應用一些建築物理知識,所以我們開設了建築聲學、建築光學、建築熱工等方面的知識和相應的試驗、測試內容。並結合地域特點,在5學期開設了建築節能方面的課程,強調了建築節能這一前沿課題。同時要求學生掌握水、電、暖、訊等方面的知識。
主要課程:建築物理、建築節能設計、建築設備等。
5.4.3 建築材料與建築構造
除了開設相應的材料、構造課程以外,我們還通過工地構造實習使學生對建築材料和構造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主要課程:建築材料、建築構造(Ⅰ)(Ⅱ)、建築裝飾構造與應用、構造與工地實習等。
5.4.4 建築的安全性
在建築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對建築的安全性要求應有基本的了解,並結合建築設計課的講授,掌握建築的有關規定、標准以及防火、疏散設計、無障礙設計等知識。
主要課程:建築安全性、建築法規等。
5.5 實踐環節
集中性的實踐環節是學生曾強感性認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所學的知識在實際設計中應用的重要一環。
主要課程:建築繪畫實習、建築表現技能訓練、建築測繪實習、構造與工地實習、建築師業務實踐等。
5.6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
主要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Ⅰ)、計算機輔助設計(Ⅱ)等課程。
I. 學習建築設計應有哪些基礎
1、以建築設計課為主線
根據建築學的特點,我們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融入建築設計課主線中。將建築設計專業教育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級設計階段:安排在1、2學期。主要專業基礎課程為「建築設計基礎」(192學時)、「建築概論」(16學時)等,主要目的是為建築設計打好基礎,培養設計意識。
②基礎訓練階段:安排在3、4學期。主要課程為「建築設計(Ⅰ)(Ⅱ)」(共192學時)、「建築設計原理」( 64學時)。是建築設計的入門階段,將建築設計過程分解進行,再進行組合設計,初步培養學生的建築環境意識。
③技能提高階段:安排在5、6學期。主要課程為「建築設計(Ⅲ)(Ⅳ)」(共168學時)、「建築法規」、「建築節能設計」、「中外建築史」等。培養學生處理單體和群體設計的能力,提高復雜建築和建築群體設計的能力,進一步培養環境設計的意識,熟悉相關知識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提高整體設計的能力。
④綜合拓寬階段:安排在7、8學期。主要課程為「建築設計(Ⅴ)」(96學時)、「城市規劃原理」(32學時)、「城市設計」(32學時)、畢業設計、建築實踐實習等。要求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從立項到完成的全過程,熟悉建築師的職業特點,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水平,強化CAD能力,進一步將專業技能的深化、拓寬。
2、突出環境意識的培養
結合建築設計主線,從建築設計入門階段開始培養環境意識;進入空間組合設計階段後,通過真實、熟悉的地段,訓練環境設計意識;通過特殊的群體空間設計進一步培養整體設計能力。
3、突出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的培養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社會對建築師計算機水平的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CAAD已成為建築師的一項基本技能。我們分別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48學時)、「計算機輔助設計(Ⅰ)」(48學時)、「計算機輔助設計(Ⅱ)」(32學時)等。通過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實際操作的訓練,使學生在「建築設計(Ⅴ)」、畢業設計兩個環節中應用CAAD知識,以保證學生在畢業後能夠直接應用計算機繪圖,從而保證畢業生的競爭力。
4、辦學目標問題
為了辦好建築學專業,我們制定了建築學專業的辦學目標,具體有以下幾點:
4.1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設計思維方法,提高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能力。
4.2設計能力 培養學生正確的建築設計方法,並能在實際設計中應用,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建築設計能力,並初步培養施工圖設計能力。
4.3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基本表達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4.3.1 繪圖能力 通過開設建築繪畫、畫法幾何即陰影透視、建築設計基礎、建築設計、建築表現技法等課程,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
4.3.2 模型製作能力 在1、2學期,通過「建築設計基礎」課程培養學生抽象空間模型製作的能力;3、4學期,安排工作模型的製作;5、6學期,開始要求學生製作建築模型。
4.3.3 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低年級課程設計要求簡單的構思說明,三年級結合課程設計進行數據分析、說明書的編制。畢業設計要求有完整的設計說明書和答辯,以增強語言與文字的表達能力。
4.3.4 CAAD能力 結合計算機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從5、6學期開始接觸CAAD結合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以最終掌握CAAD技術。
4.4綜合技能
要求學生應將相關的知識綜合應用於建築設計中。較好的掌握建築設計的方法與理論、現代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理論,了解中外建築歷史與理論,了解與建築設計相關的人的行為和心理知識,掌握建築技術、建築設備、建築材料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有關的建築設計標准和規范。了解我國現行的基本建設程序和建築法規。
5、建築學專業課程設置
建築學專業課程分為以下幾類:
5.1 建築設計課
包括建築設計基本原理和建築設計方法
5.1.1建築設計基本原理
建築學專業注重基本原理的掌握與應用,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單獨開設原理課,如一年級開設的建築概論;二是結合各種建築設計課講授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建築設計原理。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是建築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這條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中。
主要課程:建築設計基礎、建築概論、建築設計原理、建築評析等。
5.2 建築設計過程與方法
建築設計過程和方法是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重要前提,每個設計的過程分析、草圖構成、多方案比較,佔了相當大的學時。在3、4學期設計的入門階段,將建築進行分解,然後進行組合設計;在5、6學期,以空間組合特點分類進行;7學期,進行建築設計綜合訓練,以及集中性的實踐環節;8學期進行畢業設計。
主要課程:建築設計(Ⅰ)(Ⅱ)(Ⅲ)(Ⅳ)(Ⅴ)、建築師實踐實習、工地實習等。
5.3 相關理論知識
5.3.1建築歷史與理論
以講授建築理論為主,以史帶論,同時學習並掌握相關建築設計理論和方法。
主要課程:中國建築史、外國建築史、建築評析等。
5.3.2 建築與行為
為了建築設計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們生理、心理需求,學生還必須掌握人類行為與建築設計方面的知識,通過理論學習和設計實踐從多方面強化人的行為與建築設計的關系。
主要課程:環境心理學概論、建築與行為、審美心理學等。
5.3.5 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
從5、6學期的組團組合設計開始,設計課的安排重視建築與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關系。通過設計實踐,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城市設計以及城市景觀之間緊密的關系。
主要課程: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設計概論、城市生態學概論等。
5.3.4 建築經濟與建築法規
在建築設計課進行的同時,安排建築有關的規范、標准和有關的規定,通過設計實習熟悉他們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
主要課程:建築法規、建築經濟概論等。
5.4 建築技術知識
5.4.1 建築結構
從二年級開始,設置建築結構課程,了解建築的受力體系和特徵,熟悉結構設置。高年級設置「建築結構選型」,進一步熟悉建築與結構的關系。在畢業設計中,通過結構教師的配合指導,對方案的結構形式和選擇進行較多的分析和討論。
主要課程:建築力學、建築結構、建築結構選型等。
5.4.2建築物理
在建築設計課程中要應用一些建築物理知識,所以我們開設了建築聲學、建築光學、建築熱工等方面的知識和相應的試驗、測試內容。並結合地域特點,在5學期開設了建築節能方面的課程,強調了建築節能這一前沿課題。同時要求學生掌握水、電、暖、訊等方面的知識。
主要課程:建築物理、建築節能設計、建築設備等。
5.4.3 建築材料與建築構造
除了開設相應的材料、構造課程以外,我們還通過工地構造實習使學生對建築材料和構造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主要課程:建築材料、建築構造(Ⅰ)(Ⅱ)、建築裝飾構造與應用、構造與工地實習等。
5.4.4 建築的安全性
在建築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對建築的安全性要求應有基本的了解,並結合建築設計課的講授,掌握建築的有關規定、標准以及防火、疏散設計、無障礙設計等知識。
主要課程:建築安全性、建築法規等。
5.5 實踐環節
集中性的實踐環節是學生曾強感性認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所學的知識在實際設計中應用的重要一環。
主要課程:建築繪畫實習、建築表現技能訓練、建築測繪實習、構造與工地實習、建築師業務實踐等。
5.6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
主要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Ⅰ)、計算機輔助設計(Ⅱ)等課程。
J. 怎樣學建築學
建築學是研究建築物及其環境的學科。它旨在總結建築活動經驗,以指導建築設計創作,構造某種體形環境等等。建築學的內容包括技術和藝術兩個方面。 傳統建築學研究建築物、建築群,以及室內傢具的設計,風景園林和城市村鎮的規劃設計。隨著建築事業的發展,園林學和城市規劃學逐步從建築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建築設計是建築學的核心,指導建築設計創作是建築學的最終目的;建築構造是研究建築物的構成,各組成部分的組合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建築歷史研究建築、建築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演變的規律,研究人類建築歷史上遺留下來有代表性的建築實例,從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經驗,為建築設計汲取營養;建築物理研究物理學知識在建築中的應用。 我是海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的! 建築系是海南大學今年才開設的一門專業,在海南建築和土木的就業率還是很高的,如果報考了 相信將來前途很可觀。 不過要再修一門德語恐怕是很困難 因為工科尤其是土木建築的課程是很多又很難的 學好當前的就已經很不錯了 海南大學相信不久將會進入國家211工程 海大的風景也是很漂亮的 不過就是有點熱 呵呵 . 城市建築物理學是研究聲、光、熱的物理現象和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建築學的組成部分。其任務在於提高建築功能質量,創造適宜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該學科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其分支學科有建築聲學、建築光學、建築熱工學等。 建築物理研究人在建築環境中的聲、光、熱作用下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和平衡感覺所產生的反應;採取技術措施、調整建築的物理環境設計,從而使建築物理達到特定的使用效果。 建築物理研究環境領域和與城市建設有關的環境,研究各種物理因素對人的作用和對環境的影響。建築物理特別重視從建築觀點研究物理功能和建築藝術的統一。 (1)建築聲學研究內聲波傳輸的物理條件和聲學處理方法,以保證室內具有的良好的聽聞條件;研究控制建築物內部和外部一定空間內的雜訊干擾和危害。因此,現代建築聲學可分為室內聲學和環境雜訊控制兩個研究領域。 (2)建築光學研究與建築有關光的性質、光的視覺性質、建築的天然採光和人工照明技術。 (3)建築熱工研究外熱濕參數及其對室內熱環境的影響,建築材料的熱物理性能,房屋的熱穩定性等。具體研究建築物的保溫、防熱、防潮除濕技術。 當今,已建立系統的聲、光、熱環境設計與計算的理論和方法,完整的實驗技術和配套的國際標准及國家標准,以求保證具有良好的聲、光、熱環境。 在聲學方面達到應用聲學理論設計,並建造出語言可懂度高和音樂效果良好的廳堂音質和有效控制雜訊。目前在開展對工廠雜訊的預測和評價,進行綜合治理。利用自相關、互相關、相干係數原理,對復雜機器設備的聲源定位,研製低雜訊產品及雜訊控制設備配套產品,治理沖擊雜訊,發展雙層隔振和浮動地板,開發聲學和振動測試設備。 在建築光學方面,目前以改善環境質量和節約能源為中心發展採光和照明技術,開展了系統深入的光氣候和天然光在建築中應用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採光和照明設計方法;不斷提高光源和燈具的光效、壽命和溫色性;發展測試技術;開展光環境評價方法的研究;制訂了採光和照明的國際和國家標准並出版了各種出版物。 在建築熱工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包括我國在積累了較完整的熱物理參數並制訂自己國家的建築氣候區劃;開展了建築熱環境的研究,提出了建築環境的評價指標和人體熱舒適感覺標准;開展建築節能的研究,制訂符合本國特點的建築熱工設計規程、規范和指令性的建築能耗的規定;開發新型建築熱工材料和構件,進一步研究自然能源在建築中的應用。 在建築光學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光照明,以節省電能,也是建築物理研究的一項內容。近年來已出現應用反射鏡和透鏡系統或用光導纖維將日光遠距離輸送到建築物的設備中,使建築物深處獲得天然光照明。 化學建築材料的發展,出現了輕質牆板,從而給建築聲學和建築熱工學提出新的課題。目前隔聲研究仍遵循質量定律,即物質材料的面密度越大,隔聲性能越好。因此,提高輕質牆板隔聲性能的技術問題,需要深入研究。輕質牆板的導熱系數小,保溫性能好,但它的熱惰性指標小,熱穩定性差,用它作房屋的外圍護結構,會引起室內溫度波動,影響人的舒適感。 在測量技術方面,有些儀器設備本身裝有程序控制的微處理機,減輕了繁重的測量和統計工作,還可以得到過去測量不到的數據,如現在用一種新的太陽輻射強測量儀可以直接測出圍護結構外表面的垂直太陽輻射強度。 此外紅外技術和遙感技術的應用 ,對測量整個城市地面上的溫度分布情況,為研究城市規劃,群體建築和單體建築之間的熱狀況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