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現代物理學有哪些突破

現代物理學有哪些突破

發布時間:2022-05-13 20:27:48

A. 物理學在近百年來並沒有出現劃時代的重大突破,這是為什麼

首先,方向發生偏移,其次,被科技巨人故意誤導,物理領域基本進入了死胡同。回歸探索正道,1,光的運行本質,探索這個問題會發現,時空的可操作性。2,電磁波頻各波段的參數,理解這里的奧秘,會讓你發現玄幻的巨量奧秘。3,宇宙物理介面的各層次的振動對物理界的反應。清楚這些原理,會讓你知道,為什麼無比堅硬的金屬,在某些環境中可以用手捏出形狀,扔出這個環境立馬會變得堅硬無比。特別提醒,為什麼那些科技巨人故意誤導人類科技走向

B. 為什麼物理學近百年都沒有重大突破了呢

科學的發展不算慢

其實我們可以數一數,在整個人類文明史,物理學的重大突破一共有多少次?坦白地說,一共2次。

第一次是由牛頓提出的牛頓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時間是在17世紀最後的30年。

C. 為什麼我覺得現代物理學已經數十年沒有進步了

其實不得不說的是,現在有些科學家認為現代物理學大廈已經建成,所以正是因為如此,現代物理學只是添磚加瓦,所以並沒有太大的進步,而且如果想讓物理學有明顯的進步,那麼就需要打開新的領域大門,所以對我們來說仍是需要不斷的進步完善了解,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大的領域有所發展也是可以理解的,總的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來思考問題。

3,現代物理學之所以沒有明顯的進步,也是因為人們的科技水平已經達到了瓶頸期,所以很難有值得發展。

其實不得不說是現代物理學之所以沒有明顯的進步,也是因為現代物理學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期,所以認為因為如此很難有,新的發現和發展,所以對我們來說現在物理學大廈已經建成,很難再有新的領域,打開新世紀。

其實對我們來說之所以現代物理學沒有很大的發展,也是因為現在的物理學已經趨向於停滯的狀態,進入了瓶頸期,所以很難有新的突破,而且人們的認知事物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正因如此必須嘗試從新事物中不斷的探索打開新世紀的大門。

D. 為什麼現在物理學近100多年都沒有重大突破了

縱觀物理學史,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以伽利略和牛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啟蒙運動,持續了大約17到18個世紀。第二個是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領導的現代物理學的興起。物理學的兩個高峰相差200多年。理論上,下一次物理革命應該在本世紀末或下個世紀初才會發生。

事實上,物理學在牛頓時期才剛剛起步,研究對象是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如時空規律、機械現象等。第二次物理革命只是第一次革命的擴展和改進。

所以要更深入地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需要突破引力,尋找到更多的觀測手段。可目前看來還沒有任何希望。所以物理學目前就僵持在這里了。最近20年是很難爆發第三次物理學革命了。

E. 物理學的發展一共有幾次重要的轉折點

物理學的發展一共有經歷了3次重要的轉折點。分別是古代的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近代的伽利略牛頓——現代的愛因斯坦普朗克和龐加萊等科學家。

物理學的發展按時代劃分可以劃分為古代、近代以及現代。分別產生了以亞里士多德、牛頓和愛因斯坦為首的科學家,這些物理學家對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沒有他們,物理學的發展不會發展的如此之快。

精巧性:具有明顯的精巧性,設計巧妙,使物理現象更加的明顯。

F. 近代物理學中有哪些主要成就

一、物理學在近代取得那些突出的成就
(1)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英國科學家牛頓系統地闡述了運動三大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開創了經典力學體系。同時。他還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力學體系正確地反映了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客觀規律,實現了自然科學的第一次理論性的大綜合,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
(2)量子理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德國科學家普朗克在物理學中引入量子形成量子理論。在量子理論的基礎上展導致量子力學的建立。量子理論使人們從根本上改變了近代物理學中的傳統觀念,使整個物理學和自然科學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
(3)相對論的產生。美籍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05年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從而揭示了時間、空間、質量同運動的內在聯系。
1916年,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時空結構,指出了物質間所存在的萬有引力,是由於物質的存在和分布使時間和空間的性質不均勻而引起的。相對論同量子理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二、20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
●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

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

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了晶體管,標志著信息時代的開始。

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

1958年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G. 現代物理學已經發展到瓶頸了嗎還會有何突破

回首過往,在20世紀初,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出現刷新了人們的世界觀,讓人類對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使人類的科技飛速發展。21世紀初,物理學卻沒有什麼爆炸性的發現,准確來說是在基礎領域沒有較大的發現。難道物理學的發展遇到瓶頸了嗎?莫非真的像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那樣,人類的科學發展已經被高等級文明鎖死。



上圖為亞里士多德的雕像。


中世紀,科學一直停滯不前,大約持續了1400年左右。渡過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時間到了16世紀,文藝復興為近代科學萌芽奠定基礎,先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有伽利略開物理實驗的先河,物理學和近代科學正式建立。

H. 現代物理的產生與發展,主要突破是

現代物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中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等人的量子論為主要突破. 故答案為:愛因斯坦;普朗克.

I. 20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製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http://wenda.haosou.com/q/1368531692061658?src=140

J. 人類物理學下一個突破口究竟在哪裡

想必很多學過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人肯定都知道牛頓的大名,畢竟他創造出來的經典力學體系和三大定律一直是我們要背的公式。但是很多人雖然對他的公式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卻並不理解牛頓對於我們的科學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作用。要知道,在當初那個神學的年代,牛頓創造出來的力學體系無意間打破了上帝創世的傳說。所以如果想要突破的話,那麼就去解釋這兩個理論,一旦有所新的發現,那麼勢必會引發物理學界的震動。畢竟上次發生這樣的事情,還是在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但是從某種程度上,我對於量子力學還是寄予了很高的厚望,畢竟相比較於探索遙遠的宇宙,微觀世界的研究可以通過我們的實驗室來完成。

與現代物理學有哪些突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