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現代物質觀是什麼

物理現代物質觀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05:52:14

⑴ 物理學中的物質是什麼意思

物理學中的物質指構成宇宙萬物的實物、場等客觀事物;是能量的一種聚集形式。

⑵ 在物理學中物質的定義是什麼

世界上的物質都是化學物質, 或者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的混合物。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元素呈游離態時為單質,呈化合態時則形成化合物。分子、原子、離子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微粒。分子能獨立存在,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原子結合形成分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⑶ 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物質的本質是能量。

現代物理學有一個最偉大的發現,那就是「物質就是能量」。

這也是愛因斯坦對人類所作的最大貢獻,他向我們揭示,物質只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所形成,不管是石頭、木頭、桌椅,你、我,包括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由能量所形成。

我們肉眼所見到的並非真實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才是真實的存在。

說得更明白一點,我們看到房屋、牆壁、身體都不是真實的,它們只是純粹的能量。

由於電子的移動速度非常快,以致我們的肉眼看不出來,因而認為它們是一個實體。

物理學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質的本質,當他們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

他們簡直無法相信,在物質的裡面竟然什麼都沒有,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

你的身體看起來好像是由固體物質所構成,而這些固體物質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

但根據量子物理學,每一個原子的內部有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以閃電般的速度穿梭在這些空間中的次原子,其實是一束束振動的能量。

這些能量並不是隨便任意振動,振動其實就是攜帶訊息,整個訊息場會把訊息傳送到宇宙量子場創造物質世界我們所看到的實相。

愛丁頓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即說:我們總是認為物質是東西,但現在它不是東西了;現在,物質比起東西而言更像是念頭。

念頭,沒錯,物質是來自念頭,是來自我們的思想。如果不是先有飛機的念頭,科技是無法創造出飛機的;

如果不是先有寫這本書的念頭,這本書也不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所以,我們說任何話都要心存善意,而在措詞用字上面也不要太重。

我們談吐時所用的字眼直接明確地影響我們的思想和情緒,一般人處理情緒的中心是右腦,語言中心在左腦。

當右腦認知一個負面的情緒時,會越過並底體傳遞到語言中心,說出相應的字。同樣的,當我們左腦在接收到負面的字眼時,也會傳到右腦,反應相應的情緒。

所以,你選擇用什麼字眼來表達就相當的重要。

言語看似簡單,但影響卻相當深遠。

我們每個人都是魔法師,可以用言語對別人下咒,也可以用咒語幫助別人。

更重要的是,你所下的每個咒語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身上,因為咒語是發自於你,你就是整個振波的中心,不是嗎?

每個念頭就像一顆種籽一樣,在種籽裡面,你無法看到大樹,但只要你播下種籽,並持續澆水灌溉,種籽自然會把自己所需的東西,吸引到身邊來,而成長茁壯。

⑷ 現代物質觀與近代物質觀

僅僅在道爾頓的原子理論發表不到50年後,實驗工作者就發現原子並不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由更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後來人們又發現,即使這些更微小的粒子也還可以再分割,原子的碎片變得越來越碎。這樣一來,整個經典自然科學的宏偉大廈被動搖了。20世紀初物理學的實驗徹底粉碎了所有實體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觀點,但是物理學家卻不能把比較一致和有意義的概念固定下來:物質概念本身變得有問題了。原子和原子核裂變後出現的亞原子粒子的表現方式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固體,它們具有稱之為「非局域性」 (non-locality)的神秘的相互關聯,並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雙重性質。

到了20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領域中的物理學家突然發現,物理實在變得非常奇怪而不可思議。時間和空間再也不是物質原子 (或牛頓的質點)相互作用的被動背景了,它本身也變成了非常復雜的實體,並與光子和電子相互作用,進入物理現象的結構中。對哲學家和具有哲學頭腦的科學家而言,看起來似乎是物理世界本身非物質化了,用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話說,它已經變得更像雲,而不是像岩石。量子力學拋棄了確定的運動軌跡概念,並把概率決定性引進了物質實在。從這時起,物質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神秘,客觀實在在愕然的量子物理學家的眼前似乎煙消雲散了。面對著自然界的難解之謎,由丹麥物理學家尼耳斯·玻爾領導的許多科學家決定暫時放棄他們觀察到的事物的獨立本質的臆想:認為他們的觀察客體僅僅是「現象」。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說,「原子物理學家不得不服從這樣的事實:他的科學僅僅是連接人類與自然的無限鏈條中的一個鏈節,科學不可能簡潔地說出自然界『本身』。」玻爾也同意他的觀點,「物理學只涉及我們對自然界能說什麼的問題。」根據A·愛丁頓的觀點,物理學的永恆世界已經變成了影子世界。盡管有人建議不要考慮超越實驗室觀察范圍的實體的本質,但有些物理學家還是在進一步冒險。他們猜想,用科學語言和「教科書」表述的世界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海森堡不無遺憾地說到德謨克利特哲學觀點的錯誤,他說世界是按數學,而不是按物質和結構組成的;越過它們自身追問數學物理公式提供了什麼是無用的。正如柏拉圖在抽象的形式和觀念世界中粉碎了愛奧尼亞自然哲學家的唯物主義那樣,現在經典力學的決定論世界觀在復雜的數學物理公式中也被粉碎了。

科學家不僅不能認識作為多樣性復雜現象基礎的基本實體,而且甚至不能說這樣的實體真的存在於自然界中。很清楚,無論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還是牛頓的質點,都不是物理實在的最終基礎。物理學家E·魏格納說得好,現代量子力學必須滿足於討論「觀察」而不是討論「可觀察的」。物理學家可以描述他們觀察到了什麼,但是不可能把它們說成是獨立於被觀察而存在的實在。這種情況類似於《愛麗絲奇遇記》中的情況:物質粒子就像露齒而笑的貓,它們顯露出笑,但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承擔它們的笑。

事情的這種狀態並不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決不會被每個人所接受。在實驗室中量子的物理學家所遇到的謎引起了現代科學史上有關物理實驗的本質的最著名和最有影響的深刻討論。從1927年到1933年間,愛因斯坦和玻爾定期會見,交流對令人迷惑不解的觀察現象的解釋。愛因斯坦不承認基本粒子行為中似乎固有的那種奇怪的非決定性,他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思想實驗試圖證明當時表述的量子理論在邏輯上是不自洽的,而玻爾則回擊了超越實際觀察范圍的任何解釋。玻爾指出,自然不僅在我們能夠測量和觀察到什麼上,而且在我們對自然界無任何歧義地說些什麼上,都加上了絕對的限制。

惠勒的觀點與玻爾和海森堡的觀點接近。他認為,當說到粒子時我們再也不是在處理客觀的,獨立於觀察者的實體了,在顯示它們發射時被觀察到的和被接收到的之間,人們沒有任何基礎說粒子是什麼和粒子正在干什麼。用惠勒自己的話說,在被觀察到的和被接收到的之間出現的東西是一個「巨大的煙龍」,在粒子發射的地方龍的尾巴是清楚的,在它咬住檢測器的地方龍的嘴也是清楚的,但在這兩者之間的身子卻是「煙霧」,什麼也看不清。量子現象真是這個奇怪世界上最奇怪的東西。

今天的量子物理學家已接受了這種最奇怪的現象——按它們的方程做人們希望它們做的事。通常,如果研究涉及到主要公式的有效性的話,物理學家並不冒險探索更實在的東西。事實是,在經過了約70年的研究和探索後,量子力學理論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使人煩惱的不解之謎:任何健康的心靈所能接受的作為獨立於觀察者的實體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一方面,量子力學理論不能描述作為客體中的要素的那些熟知客體的基本組分。這就是說 (在常識認為是不可想像的),概率性的實體可在一個以上的位置上同時出現,根據我們問什麼問題和我們與它們如何作用,它們可能是波,也可能是粒子。另一方面,量子力學理論也不能一般地解釋關於我們自己和世界的最基本的直覺:時間的不可逆性。

總而言之,盡管在物理世界的小范圍結構中量子物理學在計算過程上取得了無疑的成功,但處於那個世界中的實體仍是模糊的,仍由現實中不可想像的數學形式來描述。這些對計算目的來說也許是足夠了,但對於了解其意義來說是不夠的。顯然,量子理論在本質上仍不完善,因此量子世界的主要理論家還沒有成功地對這一問題作出清楚地回答:「什麼是物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和科學的發展為基礎,在全面總結哲學史和科學史的基礎上,對世界的本質做出了科學的回答。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並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是客觀實在的觀點,正確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會和人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形態的共同本質。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無論具體特點如何,都是物質的一種具體形態,它們所具有的共同本質就是客觀實在。
世界是物質的,也就是說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都是物質的,都是客觀實在的具體形態。
第一,自然界是客觀的
首先,自然界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無論是無機自然界的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宇宙世界,還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產生,並客觀地存在著。
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理論證明,宇宙中的一切天體都是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的物質客體,它們各有自己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決不是上帝意志的產物。現代科學根據對宇宙射線的研究,以及對隕石和從月球上取來的岩石的分析,證明了人類居住的地球和觀察到的其他天體一樣,都是由同類的化學元素:氫、氧、氮、碳、磷、鈣、鐵等構成的。宇宙中的其它天體及周圍的東西和地球一樣都是物質的東西,非物質的神和上帝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論證明,自然界中無機物和生命是統一的。生命是從無生命物質演化而來的,高級生物是由低級生物進化而來的。生命的基礎是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的生物大分子系統。現代復雜的生物界是由以前少數原生生物通過遺傳和變異的交互作用,由於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經過上億年的漫長演化而逐漸形成的。
其次,人類產生後,生產勞動使自然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類所到之處,都留下了人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的印記。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仍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須客觀存在著,並且具有可以被人們利用和改造的屬性。也就是說,人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憑空想像的自然物,也不能憑空想像它有什麼屬性。例如,人們要燃燒取暖,必須有燃料存在。煤可以燃燒取暖,石頭卻不能。人們不能用想像出來的一種根本不存在的燃料來取暖,也不能想像石頭具有可燃燒的屬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須依據自然物本身的屬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觀規律,不能隨心所欲。例如,由於缺水,我們實行「南水北調」工程。長江的水具有滿足工農業和人畜用水的屬性,而渤海里的水沒有滿足工農業和人畜用水的屬性。我們就是依據長江水的屬性,才把它調來。水有自己的運動變化規律,實施「南水北調」必須遵循它的規律,否則,就不能成功。
第二,人和人類社會是客觀的
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識而轉移,是客觀實在的。這比較容易理解,因為自然界的事物沒有意識。但是,對於人類社會是不依人的意識而轉移的,是客觀實在的,就比較難以理解。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的變化發展離不開人的活動,而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思想動機支配下的。盡管如此,人和人類社會仍然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觀實在的。
首先,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和形成是由客觀世界發展而來的。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人類起源和社會發展的理論證明,人和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其次,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社會存在是由一定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環境等條件構成的復雜的物質體系。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一種物質力量。構成生產力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實體。生產力既是前人創造的客觀結果,又是人們現實活動的產物,是不依人的意識而轉移的。生產關系是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是不依人的意識而轉移的物質關系。社會的一切關系,歸根到底都是物質或物質派生的關系。社會的精神生活也不能脫離社會的物質生活而獨立存在,它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反映。
再次,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客觀的。人類社會歷史是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但是,人們不能隨心所欲的創造歷史,支配人們自覺活動的思想意識,歸根到底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同自然界的發展一樣,是由客觀規律決定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不依人的意識而轉移的。人類社會必然要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種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人不能改變的。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范疇。

辯證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樸素唯物主義
又稱「素樸唯物主義」。用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的哲學學說。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復歸於水。中國的「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風、地、火構成的。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在總體上是正確的。而且,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在把「五行」當作世界萬物的本原時,還以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剋」的關系來說明世界的聯系和發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用「火」來說明世界發展的辯證景象。他說:「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的、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由於受到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樸素唯物主義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猜測的成分,帶有直觀的、樸素的性質。它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屬於奴隸主民主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或地主階級進步階層的世界觀。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產生,樸素唯物主義就不可避免地為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代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是,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歷史領域仍然是唯心主義觀點。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它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代替。

狹義的形而上學
與辯證法相對,指的是孤立、靜止、片面的思維方式
廣義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易》之《系辭》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基本內容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把哲學劃分為兩大不同的基本派別。凡是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於意識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陣營。辯證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科學的實踐的觀點,徹底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科學地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復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復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於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但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里,僅僅在承認什麼是第一性的和什麼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列寧選集》第2卷,第147~148頁)。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於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於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

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社會意識歸根結柢決定於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的

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系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恆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系的屬性。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斗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范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系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矛盾關系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斗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范疇都是對立的統一。范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 "細胞" 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範例。

認識是辯證過程

認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普遍聯系的、充滿矛盾的、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認識的主體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最高產物——人類。人類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中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不可知論把思維、意識同客觀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或不可能完全認識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理論。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然界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人腦的產物歸根結柢亦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會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駁斥。當人們能夠根據某一客觀過程所需要的條件使這一過程產生出來,並使它為人們的目的服務時,就證明了人們確實認識了這一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從而創造了認識的物質器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客觀世界不能自然地滿足人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必須改造客觀世界,而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5頁)。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並必須回到實踐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後歸宿。實踐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接觸和感知越來越多的現象,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只有通過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才能撥開籠罩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迷霧而暴露事物的本質。洞察事物本質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在人類長時期的實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類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儀器,擴大和增強了人感知現象的能力,大類還在實踐中創造了電子計算機作為人們理論思維的得力助手。正是實踐才使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認識能力,離開了實踐既無法感知事物的現象也無法理解事物的本質,因而也不可能有認識及其發展。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即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准。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中國解放前後均採用此體系,只是解放初期蘇聯專家採用過斯大林簡化的體系。
如果我的回答夠全面夠完整夠詳細使你夠滿意的話,請採納我的答案吧!不要辜負了我的苦心.

⑸ 物理學定義物質是什麼

物理學
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物體運動最一般規律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研究的范圍
——
物質世界的層次和數量級物理學
(physics)質子
10-15
m空間尺度:物


構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運動規律微觀粒子microscopic介觀物質mesoscopic宏觀物質macroscopic宇觀物質cosmological類星體
10
26
m時間尺度:基本粒子壽命
10-25
s宇宙壽命
1018
s緒
論e-15e-12e-09e-06e-031me+03e+06e+09e+12e+15e+18e+21e+24e+27最小
的細胞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長度星系團銀河系最近恆
星的距離太陽系太陽山哈勃半徑超星系團人蛇吞尾圖,形象地表示了物質空間尺寸的層次物理現象按空間尺度劃分:量子力學經典物理學宇宙物理學按速率大小劃分:
相對論物理學非相對論物理學按客體大小劃分:
微觀系統宏觀系統
按運動速度劃分:
低速現象高速現象
實驗物理理論物理計算物理今日物理學物理學的發展。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一是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二是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能。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能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⑹ 高中物理課程標准中提出「物理觀」的核心素養培養,具體包含物質觀、運動觀、能量觀, 作為物理學師范生

摘要 1、物理觀念

⑺ 哲學的『物質』與物理學的『物質』概念的區別是怎樣的

哲學中講的物質指的是不依賴與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而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是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抽象。(生活中我們遇到的物質就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哲學中的物質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只要它不依賴人的意識就可以了,比如山川河流是物質,萬有引力也是物質,因為它們都是不依賴意識的客觀實在。
而物理中的物質指是哲學中物質的具體形態,它更多的只是有形的那種,(構成事物的最小微粒),外延小得多了。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個高度抽象的概念,意思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質,簡稱『物質』。物理學上的『物質』概念也是抽象的概念,意思是指物體的性質。」你的這個看法錯誤!

⑻ 經典物理學的物質觀是什麼

物質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電子組成的,而且微觀物質的運動軌跡可以確定;而現代認為,原子和電子可以進行再分割,微觀物質的運動軌跡,比如電子等,不可以准確確定.

⑼ 經典物理學的物質觀是什麼

經典物理學(包括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學,統計物理學,熱力學)現代物理學的兩個分支低和宏觀的情況下,極限近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乙太網說,使人們認識到的相對時間和空間(四維時空),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和否定的性質沒有跳躍的信條。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原子內部結構的粒子物理學,物理學是從經典物理學的時代不同,最後得出的結論,但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總結出的規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⑽ 誰能詳細講講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物質觀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為機械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它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傳統,堅持用物質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種特性來解釋自然界,並用自然科學的材料作根據,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自發的、直觀的、猜測的性質,同時利用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來展開與宗教神學、唯心主義的斗爭,從而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及較高的歷史成就。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性表現在:第一,機械性。它把一種特定的物質形態——原子,當做物質一般,從而混淆了哲學的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用機械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第二,形而上學性。它往往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觀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運動、變化、發展的辯證本性。第三,不徹底性。在社會歷史領域陷入了唯心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把物質等同於自然科學的「原子」,把物質結構和物質屬性的自然科學理論和哲學上的物質范疇混同,混淆了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不能科學地說明世界的共同本質,同時也給後來的唯心主義留下了可乘之機。

代表人物:霍布斯,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認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霍布斯認為,物質是永恆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世界統一於物質,除了物質實體以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非物質的實體。所謂世界,就是無數的物質實體的總和。

價值與困境:近代科學產生於文藝復興運動,天文學是近代科學的急先鋒。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就是科學向神學開的第一炮。隨後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於此同時,伽利略提出落體定理,開創了實驗和數學相結合解決物理問題的先河,從而被稱做"近代科學之父"。而牛頓則是近代科學的,特別是力學的極大成者,他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牛頓力學的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成功的解釋了天體運行、潮汐現象等大多數力學問題。根據牛頓力學,天文學家預言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不久,就在天文觀察中找到了它們。
近代科學以強有力的實驗和鐵的事實,駁斥了神學神化。以神學為基礎的經院哲學的威信開始下降,而以科學為基礎的科學主義哲學開始興起。
這樣,牛頓的力學促進了機械自然觀的形成。牛頓力學只所以有如此高的權威還在於,當時自然科學發展的特點是力學佔了首要的支配地位,成了帶頭科學,其它的科學尚未成熟,尚未建立自己學科的基本規律。這就必然要用力學的觀點來解釋一切、論證一切,形成機械論的自然觀。牛頓在《原理》的導言中這樣寫道:"哲學的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而後用這些力去論證其他現象。本書第一、第二兩編中的一些普遍命題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提出的。在第三編中,我為此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用它來說明世界這個體系;因為我根據前兩編中數學上所已論證了的命題,在第三編中,我為此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用它來說明世界這個體系;因為我根據前兩編中數學上所已論證了的命題,在第三編里我從天文現象中推導出使物體趨向太陽和幾個行星的重力,然後根據其他同樣是數學上論證了的命題,從這些力中推演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潮的運動。我希望能用同樣的推理方法從力學原理中推導出自然界的其餘一切現象。因為有許多理由使我猜想,這些現象全部取決於某些力。物體的微粒,也是靠了這些力,由一些迄今尚未知道的原因,而互相吸引,粘著成有規律的形狀,或互相排斥,而彼此分離;由於這些力我們還不知道,哲學家在自然界里追求,迄今徒勞無功;但我希望本書所奠定的原理,將對這種或某些更正確的哲學方法提供一些線索。"他又說,"我們可以下結論說,一切物體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廣延性、堅硬性、不可入性、能動性,並且賦有其固有的慣性。這是整個哲學的基礎。"笛卡爾把人和動物的肉體看做機器,把動物看做是完全由物理定律支配的,缺乏情感和意識的自動機。他認為,假使我的知識真夠豐富,我們就可以使化學和生物學轉化為力學;胚種發育成動物和植物的過程是純粹機械過程。
在牛頓力學的世界,一個物體的初始狀態如果是確定的,受力情況是確定的,那麼一段時間後它的未狀態也是唯一確定的。並且這個物體在每一時刻都有唯一確定的位置和速度,整個過程也有唯一的運動軌跡。這一點在天文學上已經得到成功的驗證。力學定律對於自然界所有物質而言都應是適用的。那麼自然界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力學解決。
於是,機械唯物主義就有一個必然的結果,那就是決定論。基於牛頓力學的拉普拉斯模型這種決定論的最好陳述。拉普拉斯是一位法國天文學家,也是數學家,他把牛頓的力學體系做了進一步的數學化和普遍化,並成功運用於天體力學中。他說,對一個具有非凡計算能力的妖來說,只要給它一個初始條件,它就可以知道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這個妖史稱拉普拉斯妖,集中體現了近代數理實驗科學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要把全部的事務都還原到一個決定論的理論體系中,有了這樣的體系,我們就可以完全控制自然。
生命和自然在機械唯物主義哲學里,完全失去了神密的面紗。成為一個可以任意改造和任意支配的機械的世界。同時,技術的發展導致了產業革命,駕馭熱能和電能的人類以一個不可戰勝的姿態向自然宣戰。大量的煤炭、石油被挖了出來。在各種場合使用它。結果導致了溫室效應和酸雨。無節制的開荒導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機械化的伐木工具面向森林的時侯,森林就像理發一樣大地只剩下樹墩。當獵槍面向猛獸,昔日的百獸之王競不堪一擊。沒有大不了的,機械唯物主義者心中,改造自然就像修理一架機器。現在科學已經如此發達了,面對大自然,我們還有什麼不知道而不敢為的呢?在機械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個人主義、利已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的共同作用下,最終導致了今天的環境危機。
這就好比是說,如果一個不懂外科的醫生,他就不敢給病人動手術,如果是一個對外科很了解的醫生他就敢給病人動手術。但機械唯物主義者絕不是一個藝高人膽大的醫生,而是一個自認為自已懂外科學的醫生,他不僅是給一個健康的地球動手術,而且是給一個他並沒有完全了解的地球動手術。機械唯物主義者的自大最終促成的人類的環境危機。
機械唯物主義的影響隨著現在物理學的發展逐漸淡化了。現在物理完全否定了拉普拉斯妖的能力。但是,近代技術的發展卻使我們找到了這個拉普拉斯妖。這就是計算機。計算機發明當初主要是用來計算的,可現在,它幾乎無所不能。特別是他的發展速度更令人驚嘆,個人計算機每17個月速度就可增加一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在計算機發展的近20年裡這個摩爾神化一直在不斷成為現實。人工智慧最終能達到怎樣的程度,它會超越人的智能嗎?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樂觀者一直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當IBM公司的計算機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的時侯,人類為自已所造的機器震驚了。同時,在哲學界,為現代物理殺死的拉普拉斯妖又復活了。現在大型計算機已經可以成功模擬核實驗,進行中等尺度和精度的天氣預報。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可以模擬種子的萌發、人的思維、地球的理化過程。從而成功的預測地震、台風,甚至是某位領導人的決策呢?計算主義者相信這一天遲早是會來的。在許多科幻電影中,機器人和人相比已經有過之,而無不及了。計算主義就是現代的機械決定論。
量子力學的出現,物理學的機械決定論破產了。但現代生物學的發展則誕生了另一個機械唯物主義。笛卡爾雖然認為動物是自動機,但卻認為人是有靈魂的。現在生物學表明沒有一種物質是生命所特有的,不僅動物是一台自動機,其實人也是一台自動機,雖然它是一台復雜的機器,但仍是一台機器。人的心臟就是一個泵,肝臟就是一個化工廠,腎臟是一個過濾器,大腦是一台計算機-----生殖過程也沒什麼特別的,生物的性狀都是由基因決定的。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壽命、性格,甚至犯罪都和基因有關。這就是基因決定論

閱讀全文

與物理現代物質觀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