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現代有哪些科學家
科學家 有很多,說幾個知名的。
科學家
1.錢學森(1911.12.11~今)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也有一說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3.鄧稼先
,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4.錢三強(1913~1992)
:原名錢秉穹,浙江湖州人.導師是居里夫人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貳』 現在活著的著名物理學家有哪幾個
1 、史蒂芬·威廉·霍金[1][2](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霍金畢業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1979年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後為榮譽盧卡斯數學教授(牛頓曾任此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授職位)。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獲得榮譽有總統自由勛章(2009年)、科普利獎(2006年)、沃爾夫物理獎(1988年)、愛因斯坦獎章(1978年)等[3]。2015年7月20日,史蒂芬•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智慧生命的搜索行動。該行動將通過掃描宇宙的方式進行搜尋,歷時十年,並將耗費一億美元。
2 、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該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於70年代發展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楊振寧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涌現出的一代物理學家重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有重要影響的物理學家之一
3 、李政道, 1926年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樸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另有同名之國際著名免疫血液學家,中國HLA專業的奠基人,現任台灣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李政道。
4 、崔琦(英文名:Daniel Chee Tsui)是在中國河南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從事電子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後,第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
5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裔美國人,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為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曾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叄』 中國的物理學家有誰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奠基人之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國科學院院士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倡導者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代宗師我國物候學研究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國地質力學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准提出、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建立、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發現與研究對地質科學重大貢獻)
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奠基人之)
9、鄧稼先(物理學家核物理、理論物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
13、吳有訓(物理學家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記得採納哦親,祝學習進步
『肆』 中國傑出的物理學家有哪些人
一定要活著的話,楊振寧最牛。
一定要大陸籍的話,黃昆最牛。
又是大陸籍,又是活的,容我想想 ...
以上是我認為的兩個「最」,其他大牛還有謝希德,吳健雄,李政道,高錕,王竹溪,丁肇中,崔琦等,還有中國物理奠基人饒毓泰,葉企孫等。
中國十大物理學家簡介和名言
1、楊振寧
簡介楊振寧,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
獎獲得者。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於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並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名言成功的奧秘在於多動手。
2、李政道
簡介李政道,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名言如果沒有一個所有的錯誤都犯了以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對的。
3、丁肇中
簡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
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名言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4、鄧稼先
簡介鄧稼先,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
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名言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
5、高錕
簡介高錕,華裔物理學家,高錕為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華文媒體譽之為「光
纖之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名言可以說不聽話就是頑皮,但如果做一點不正常的東西,人家沒有做過的,那個
不應該算是頑皮的,那個是「小孩子的自由」。
6、王淦昌
簡介王淦昌,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
名言黨的信任,人民的重託,自己幾十年來的追求、期望,都落實到我將要接過的
這一副沉沉的擔子上。我有許多話要說,但當時我只說了一句話:「我要以身許國。」。
7、錢三強
簡介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
字學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又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人稱他領導的研究所「滿門忠烈」。
名言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
8、錢學森
簡介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
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他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其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同志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勛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名言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9、嚴濟慈
簡介嚴濟慈,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曾在上海大同大學、中國工學、暨南大學
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學任教授。在巴黎大學光學研究所和法國科學院大電磁鐵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兼鐳學研究所所長、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言要教好書,除要有真學問外,一要大膽,二要"少而精",三要啟發學生,
識別人才。
10、朱棣文
簡介朱棣文,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生於美國聖路易斯;因「發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
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名言我們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我們會時常受到挫折,
但不要失去熱情。
『伍』 中國有多少個物理科學家中國有現在多少個
中國從事物理的科技人員有很多,這些人員都可以說是科學家,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沒有人可以說有多少個。
『陸』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袁隆平、竺可楨、錢偉長、侯德榜、童第周等。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2、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5、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6)現在中國有多少物理學家擴展閱讀
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標志是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必需有參與科學研究,發表,交流等活動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和成果掛鉤的,說白了所謂的成果無非就是發表文章或獲得專利權。
這對於一位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科學家是至關重要的。在過去我們總強調科學家應該首先具備科學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學發現為職業,就必須從精神上有一種獻身,求實,嚴謹和持之以恆的內質,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
。隨著科學研究成了一種社會建制,特別是當現代科學活動出現了政府主導的特徵之後,科學就一下子從」小科學「變成了「大科學」,科學也隨之變成了一種職業。
『柒』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袁隆平、竺可楨、錢偉長、侯德榜、童第周等。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2、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5、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捌』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有誰
1,吳有訓 (1897-1977),江西高安人,吳有訓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物理學家,任過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教授,楊振寧、李政道當時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2、錢三強,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3,黃昆院士 男 1919年9月出生於北京,黃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昆於2005年7月6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6歲。
4,(1891—1968) 饒毓泰,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放電機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倒斯塔克效應、分子光譜等方面取得很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畢生致力於我國物理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創辦南開大學物理系;長期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設研究實驗室,使北京大學物理系迅速位居國內物理教學和研究的前列。執教40餘年,培養了吳大猷、馬仕俊、馬大猷、郭永懷、虞福春、黃昆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物理學家,為我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5,王淦昌 (1907~),中國核物理學家。生於中國江蘇常熟。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34年至1936年任山東大學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50年任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並曾任系主任。1950年至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1年後兼任副所長。1956年至1960年任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至1960年兼任副所長,直到1960年底回國。1961年至1978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研究院副院長。1978年至1982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1982年任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譽所長和研究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院士)。
6,周光召(1929~),他在理論物理學領域作出過許多重要貢獻。在粒子物理學方面,嚴格證明CP破壞的一個重要定理,1960年推導出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PCAC),這對弱相互作用理論起了重大推進作用,因此世界公認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應的數學描述;他還用色散關系理論對非常重要的光核反應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工作。他組織領導了許多中青年對相互作用統一、CP破壞、陪集規范場、非線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論、超對稱性破缺、量子場論的大范圍拓撲性質及其與反常的聯系等等方面作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態物理方面,他領導的小組發展了非平衡態統一理論中的數學形式——閉路格林函數方法。他還參加並組織領導了中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和試驗工作。1985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等職。
7,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8黃祖洽先生1924年10月出生於湖南長沙,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是中國核反應堆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現為中科院院士、北師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9,錢學森(1911.12.11-),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0,物理界-中國著名女物理學家-----吳健雄
吳健雄(1912-1997)江蘇太倉人。女。1930-1934年就讀於中央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獲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5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1982年受聘為母校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又被南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每次回國,必到南大訪問、講學,並在南大設立有「吳健雄、袁家騮獎學金」。先後以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和「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1994年首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玖』 中國目前7位頂級科學家
1、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5、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6、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7、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拾』 中國有哪些物理學家,發現了什麼
墨翟 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沈括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 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葯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郭守敬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歸算,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一樣.
中國古歷自西漢劉歆作《三統歷》以來,一直利用上元積年和日法進行計算.唐、宋時,曹士等試作改變.《授時歷》則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採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作為計算的出發點,以至元十八年為「元」,即開始之年.所用的數據,個位數以下一律以100為進位單位,即用百進位式的小數制,取消日法的分數表達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於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監.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並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運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館大學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間,製成一些精良的計時器.
宋應星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刻闡述了發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音響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張衡 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趙友欽(1279~1368)宋元天算物理學家.著有科學著作《革象新書》.這本書有一篇名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狹縫.趙友欽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小孔成像規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