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記憶的含義
記憶釋義:
(1)對認識過的事物能夠回憶。
(2)心理學范疇。指人對經驗過的事物的一種反映,包括識記(對當前事物的認識並記住)、再認(該事物重新出現後能夠認識出來)和重現(把頭腦中的印象回想起來)。
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它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人類記憶與大腦海馬結構、大腦內部的化學成分變化有關。
記憶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過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動密切聯系著的。記憶聯結著人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機能。把抽象無序轉變成形象有序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關鍵。
(1)記憶物理定理屬於什麼記憶擴展閱讀:
記憶的基本過程是由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三個環節組成的。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對事物的識別和記住,並形成一定印象的過程。保持是對識記內容的一種強化過程,使之能更好地成為人的經驗。
回憶和再認是對過去經驗的兩種不同再現形式。記憶過程中的這三個環節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識記是保持的前提,沒有保持也就沒有回憶和再認,而回憶和再認又是檢驗識記和保持效果好壞的指標。
『貳』 背誦公式屬於哪種記憶類型
屬於邏輯記憶。
邏輯記憶:是對概念、公式、規律等邏輯思維過程為內容的記憶。
根據記憶內容的變化,記憶的類型有:形象記憶型、抽象記憶型、情緒記憶型和動作記憶型。
『叄』 對學習,概念,規律和公式等各種概括化知識的記憶是什麼記憶
托爾文(May 26, 1927- ) 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在人類記憶方面的研究世界著名。他將長時記憶分為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並認為記憶的存儲和提取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功能。1983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土。記憶的類型(一)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最基礎的記憶分類(1)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是處理陳述性知識,即事實類信息,包括字詞,定義,人名,時間,事件,概念和觀念.記憶內容可以用言語表達.(2)程序性記憶(proceral memory)又稱技能記憶,是記憶程序性知識,是指我們對如何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的記憶,它通常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動作過程.例如,騎車,用計算機畫圖,游泳和打網球等,都涉及一系列連續的動作過程,而對於其中各個動作之間的協調配合我們往往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即使你是一個騎車和游泳的高手,也不可能精確地描述出某個動作是什麼樣的.以同一件事情作分析,如打籃球,你所知道的規則和方法是儲存在陳述性記憶中的,但你擅長攔板和遠投,這些動作技巧儲存在程序性記憶中。Aspects of memory(二)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隨著記憶研究的日益深入,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托爾文又將陳述性記憶進一步區分為:(1)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是指對個人親身經歷過的,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記憶。例如,對春節期間到劇場觀看演出的記憶,就是情景記憶。我們每天都經歷各種事件,有些具體場景我們能夠清晰地回憶起來,而大多數的事件都如過眼雲煙,沒有什麼印象了。(2)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是對字詞,概念,規律和公式等各種概括化知識的記憶,它與一般的特定事件沒有什麼聯系。例如,"空氣污染對生態環境有影響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需要以前任何關於空氣污染和生態環境相聯系的具體場景,它涉及的是意義。對信息的這種意義特徵的記憶不依賴於接受信息時的具體時間和地點,而是以語義為參照。作為一個一般原則,人們在表達情景記憶時會說:"我記得在什麼時候……"而在表達語義記憶時則會說:"我知道某事……"情景記憶和語義之間並沒有一條鮮明,嚴格的界限。我們日常所從事的大多數活動中上述三種記憶都要參加。在一場籃球比賽中,知道拉你區比賽的規則或在什麼情況下罰球3次,涉及的是語義記憶;記得你如何像喬丹那樣在比賽的最後3秒鍾投中兩分需要的是情境記憶;而知道如何組織進攻,傳球,上籃等則是程序記憶。
『肆』 對各種心理學概念,化學公式,原理的記憶等是內隱記憶嗎
對各種心理學概念,化學公式,原理的記憶等是內隱記憶
解釋: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因為內隱記憶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中發現的,所以人們常把內隱記憶和啟動效應作為同等概念使用。
內隱記憶的特徵是在與外顯記憶的比較中表現出來的。內隱記憶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外顯記憶有明顯的差別。
1.保持時間。在保持的時間上,內隱記憶要明顯的長於外顯記憶。
2.干擾形式。內隱記憶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擾,而外顯記憶容易在干擾後發生遺忘。
3.記憶負荷。外顯記憶在記憶的項目增多的時候會導致記憶數量和准確性的下降,而內隱記憶不受這種影響。
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顯記憶越好。內隱記憶不存在這種情況。
5.呈現形式。如果一個項目用聽覺的形式呈現,再用視覺的形式施測,被試的內隱記憶成績會下降。但外顯記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伍』 高中物理知識有哪些記憶方法
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
1.其實高中物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不管是平時練習還是考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總結。不論是力學還是電磁學,每一個章節都有這個章節經常出現的題目,每一道題都有相似的解法,我們如果能夠很好的總結一下每個章節大概都會出現哪種題型,這樣考試時也不過就是在基本題型的基礎上稍加改動,考試時也就不至於得分很低了。還有一點就是,考試如果遇到沒見過的新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慌,然後仔細想想這道題和我們做過的哪些題相似,這樣冷靜的思考下來就有可能找到做題的思路。
2.要多做題,雖然題海戰術很沒效率,但是題海戰術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學會「刷題」。
刷題就是拿過來一本復習題,我們要學會篩選出哪些題會做,哪些題不會做,不用每道題都做,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時間。還可以及時發現一些比較新的題型。然後積累下來。
3.要有一個錯題本。剛上高中的時候就有人說要做一個錯題本,但是當時覺得沒什麼用,而且很浪費時間。但是錯題本的功效是等到一輪復習時才體現出來的。
高中物理怎麼才能開竅
1.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應熟記基本概念、規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結論,即所謂我們常提起的最基礎的知識。同學們往往忽視這些基本概念的記憶,認為學習物理不用死記硬背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其結果在高三總復習中提問同學物理概念,能准確地說出來的同學很少,即使是補習班的同學也幾乎如此。
我不敢絕對說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對你某一次考試或某一階段的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地說,這對你對物理問題的理解,對你整個物理系統知識的形成都有內在的不良影響,說不準哪一次考試的哪一道題就因為你概念不準而失分。
2.是學習物理過程中記憶後的工作。在記憶的基礎上,不斷搜集來自課本和參考資料上的許多有關物理知識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來自一道題,有的來自一道題的一個插圖,也可能來自一小段閱讀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過程中,要善於將不同知識點分析歸類,在整理過程中,找出相同點,也找出不同點,以便於記憶。
積累過程是記憶和遺忘相互斗爭的過程,但是要通過反復記憶使知識更全面、更系統,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聯系更加緊密,這樣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絕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復勞動,不加思考地機械記憶,其結果只能使記憶的比遺忘的還多。
3.物理知識是分章分節的,物理考綱要求之內容也是一塊一塊的,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所以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小綜合,等高三年級知識學完後再進行系統大綜合。這個過程對同學們能力要求較高,章節內容互相聯系,不同章節之間可以互相類比,真正將前後知識融會貫通,連為一體,這樣就逐漸從綜合中找到知識的聯系,同時也找到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高考物理算好計算題的小技巧
1.對於多體問題,要正確選取研究對象,善於尋找相互聯系
選取研究對象和尋找相互聯系是求解多體問題的兩個關鍵。選取研究對象需根據不同的條件,或採用隔離法,即把研究對象從其所在的系統中抽取出來進行研究;或採用整體法,即把幾個研究對象組成的系統作為整體來進行研究;或將隔離法與整體法交叉使用。
通常,符合守恆定律的系統或各部分運動狀態相同的系統,宜採用整體法;在需討論系統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時,宜採用隔離法;對於各部分運動狀態不同的系統,應慎用整體法,有時不能用整體法。至於多個物體間的相互聯系,通常可從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運動的時間、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尋找。
2.對於多過程問題,要仔細觀察過程特徵,妥善運用物理規律
觀察每一個過程特徵和尋找過程之間的聯系是求解多過程問題的兩個關鍵。分析過程特徵需仔細分析每個過程的約束條件,如物體的受力情況、狀態參量等,以便運用相應的物理規律逐個進行研究。至於過程之間的聯系,則可從物體運動的速度、位移、時間等方面去尋找。
3.對於含有隱含條件的問題,要注重審題,深究細琢,努力挖掘隱含條件
注重審題,深究細琢,綜觀全局重點推敲,挖掘並應用隱含條件,梳理解題思路或建立輔助方程,是求解的關鍵。通常,隱含條件可通過觀察物理現象、認識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過程,甚至從試題的字里行間或圖像中去挖掘。
4.對於存在多種情況的問題,要認真分析制約條件,周密探討多種情況
解題時必須根據不同條件對各種可能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必要時要自己擬定討論方案,將問題根據一定的標准分類,再逐類進行探討,防止漏解。
5.對於數學技巧性較強的問題,要耐心細致尋找規律,熟練運用數學方法
耐心尋找規律、選取相應的數學方法是關鍵。求解物理問題,通常採用的數學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數列法、不等式法、函數極值法、微元分析法、圖像法和幾何法等,在眾多數學方法的運用上必須打下扎實的基礎。
6.對於有多種解法的問題,要開拓思路避繁就簡,合理選取最優解法
避繁就簡、選取最優解法是順利解題、爭取高分的關鍵,特別是在受考試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更應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熟練的解題技巧,在短時間內進行斟酌、比較、選擇並作出決斷。當然,作為平時的解題訓練,盡可能地多採用幾種解法,對於開拓我們的解題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陸』 科學記憶的幾種科學記憶方法
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記憶法。理解記憶是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不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系。
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真是費力不討好。
理解記憶是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不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系。
我們平常說泰國的首都曼谷,實際上這是一個簡稱,泰國首都的全稱是「共台甫馬哈那坤奔地娃勞狄希阿由他亞馬哈底陸浦改勸辣塔尼布黎隆烏冬帕拉查尼衛馬哈灑坦」,共四十一個字。
要把這四十一個字都背下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比記圓周率小數點之後四十一位還要難得多。
我們不妨來背背這兩首詩,一首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還有一首是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的絕句《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首詩的總字數比泰國首都全名還要多七個,可是只要讀幾遍也就會背了。原因就在於這兩首詩形象易懂。
既然記憶有這種規律特點,那麼在學習的時候就要經常有意識地運用理解記憶,在記憶的時候展開積極的思維,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運用理解記憶的時候不去運用,而偏偏要使用機械記憶進行無意義的重復,那可就不止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二十倍了。
我們在記憶材料的時候,只要它是有意義的,就應該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後記憶」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層次,找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而不要從一開始就逐字逐句地記憶。
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麼就會象背天書一樣,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里的實詞、虛詞都弄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這時再背,就是在理解基礎上記憶,背起來就有興趣得多,也快得多,印象也深得多。
我們說理解記憶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說只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記住呢?這可不一定。對於理解的東西,往往也還需要多次重復才能記住。有的人理解了某個學習內容,就以為學習過程已經結束,沒有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記住它們,不再通過重復加深印象,那麼,是不可能把學習內容完全、准確地記住的。 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志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記憶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明顯優於無意記憶效果。為了系統地掌握科學知識,必須進行有意記憶。
進行有意記憶,首先要有明確的任務。任務明確,就能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因素,全力以赴地實驗記憶的任務。任務越明確、越具體,記憶效果就越好。例如,英語單詞不好記,你可以把生詞寫在小卡片上,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記住20個生詞,並及時進行復習與檢查。這樣,日積月累,你的詞彙量就會大增。
其次,有意記憶要有意志努力的參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專心致志」。要下決心記住一段材料,就要進入「兩耳不聞窗外事」,「頭懸梁,錐剌股」的境界。如果面對著要記的東西,連連叫苦不選迭,或漫不經心,或知難而退,都不會取得好效果。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看得特別快,抓住一本書,就一個勁地趕著往下讀,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他讀了一本又一本,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讀過的書像過眼煙雲,很快就忘記了,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印象。這使他十分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
後來,有一天,他遇到了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以後,給了一番忠告:以後讀書不要只圖快,哪怕每次只讀五十字,重復讀上多遍,也比這樣一味往前趕效果好。讀的時候要用腦子想、用心記。陳正之這才明白,他讀過的書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為他的記性不好,而是學習目的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讀書的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匆忙草率地讀書,既不消化書中的內容,又不有意識地進行記憶,他的記憶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以後,陳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勸告,每讀完一段書,就想想這段書講了些什麼,有幾個要點,並且留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一個有學識的人。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請老師給兩個班的同學布置了默寫課文的作業,都說第二天測驗,第二天果真測驗了,結果兩個班成績差不多。測驗後,只告訴一班同學兩星斯後還要測驗一次,二班同學不知道。兩個星期後又進行測驗,一班同學的成績比二班同學要好得多(一班同學在測驗前也沒有復習)。這說明,並不是一班同學比二班同學更聰明,記憶更好,而是由於老師在第一次測驗後,對一班提出更長久的記憶目標,結果一班同學就記得長久些。
這個實驗都告訴我們,在學習中要養成一種習慣,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明確提出記憶的目標,這樣才能有好的記憶效果。 要記憶外部信息,必先接受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止一條,有視覺、聽覺、動覺、觸覺等等。有多種感知覺參與的記憶,叫做「多渠道」記憶。這種記憶方法效果比單信道記憶強得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15%,若把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住65%。
因此,在掌握各種語言文字或是接收處理語言信息之時,應運用多信道記憶法,其正確的作法是,邊聽邊積極思維,以聽懂為第一,總結出所接收的語言信息的內容要點,並在其語言停頓的空隙,扼要地記上幾個字或幾句話。
當然,記憶方法因人而異,以上方法僅供大家在復習時作以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憶
每次學習完一個單元後,老師都會為我們做一項工作,那就是對這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次系統復習。如英語,會將這一個單元的學習要點,學習到了哪些語法點,每一個語法點的要點是什麼,這個單元學習到了哪些單詞,哪些片語,一一總結出來。這樣,我們會對這一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總體的印象,對這些知識就可以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通過這個過程,在頭腦中就有了一個知識的系統性和漸進性,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所謂的系統記憶法。
系統記憶法,就是把需要記憶的材料分門別類,使這些要記住的材料有內在聯系,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從而增強記憶效果。如果學習新東西,不定期進行分類加工,腦袋裡獲得的知識是雜亂無章的,考試時就提不出來,考試效果一也不會好。因此,學習新知識後,有計劃將學過的新知識分門別類,使之系統化,記憶效果就會好,能將頭腦中的知識整理清楚,就如同將各種知識放人不同的抽屜,只要知道每一個抽屜里的物品,在做題或考試時就像從抽屜里擺放整齊的物品中抽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如同囊中取物一般。單元復習,期末總復習,都是為了使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加深理解,使之系統化,提高記憶效果。因此,作為學生,我們要重視單元復習和期末總復習,藉此機會把學過的東西系統化,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地儲存在大腦里,提高記憶效果,提高考試成績。而不能將復習作為一個過場,或者在復習的時候只想讓老師出一些重點題,作為強記強背的主攻目標,這樣就失去廠復習的意義,也就忽略了整理的重要性。 記得有一首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真真切切」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善於找到「慧眼」,運用一此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增強我們的記憶,其中比較記憶法就是一種非常棒的方法。那麼,什麼是比較記憶法呢?對相似而又不相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以至把握住它們的差異和共同點,這種記憶方法叫做比較記憶。通過比較,可以使我們精確地認識各種事物的固有特點,也認識同類事物的共同特點。比較記憶法可循兩條途徑進行。
(1).同中求異。在識記過程中,要在事物的共同點或相似點的基礎上盡量找出其不同點。因為事物越相似,則記憶越易發生錯誤我們要使記憶精確,不出或少出差錯,就應在各種類似的事物之間,使各種事物反映的精確性牢固地樹立起來,這就要盡量找出它的不同點。比如說同為哺乳動物,都具有相同的特徵:體表被毛,體腔內有隔,心臟四腔,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等。但對於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哺乳動物來說,各有各的不同:鯨的體型像魚,蝙蝠的前後肢之間有皮膜,家兔的盲腸發達,老虎的犬齒發達……雖然各種動物之間有這么大的差異,但都是與其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相適應的二掌握這些知識以後,對於相應的 試題就不會感到束手無策了,考試自然也變得輕鬆了許多。
(2).異中求同。記憶是建立在聯系的基礎上的,要有效地進行記憶,就必須確定事物之間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越緊密,記憶便越易建立和鞏固。如果只看到事物之間的不同點,而看不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相似點,就很難把它們保持在自己的記憶之中。例如在學習脊椎動物的時候,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復習整理過程,就應該是一個異中求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幾種動物的生活環境、體表覆蓋物、心臟的結構、呼吸器官、生殖特點等列成表格,其中的異同一目瞭然,進化的特徵和進化的方向不言而喻。在比較記憶法中,列表格是一種很好的梳理知識的方法,運用得當,好比用梳子將如同亂麻般的頭發梳通理順,再紮上麻花辮,那個條理清晰,還用置疑嗎? 今年最流行的一首網路歌曲就是《老鼠愛大米》了。在有些觀念傳統的人眼裡,誰會將神聖的愛情和老鼠聯系在一起,可就是這看起來不甚合理的聯想和優美的旋律,使這樣一首網路歌曲紅遍大江南北,多少人不經意間就會哼唱出:「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其實,這首歌中就運用了聯想的手法一在記憶的方法中,利用聯想來增強記憶效果,叫做聯想記憶法。如果將它細細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接近聯想記憶法。利用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接近關系,由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這在歷史、地理的學習中運用較多。二是類比聯想記憶法。類比聯想是對一件事的感知和回憶並引起它性質上相似的事物的回憶,反映事物間的相似性和共性。例如學習循環系統時,如果將人的血液循環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供水系統聯系起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對立聯想記憶法用。用某一事物感知或者回憶引起與它有相反特點事物的回憶,稱為對立聯想,它反映了事物間的對立性。在語文學習中把反義字集中起來對照,在數、理、化學習中,把對立的公式、規律、逆定理收集起來,能加強理解和記憶。四是因果聯想記憶法。利用事物間的因果關系,由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記憶化學公式、物理定律、化學反應、語法規律等可運用因果聯想記憶法來增強識記效果。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談了怎麼多的記憶方法了,對同學們來說,每一種方法不是孤立的,在運用的時候可是要融合貫通喲,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且在學習的實踐中,同學們一定要找到最適於你的那種方法。要知道,「眾里尋他千網路,漠然回首,那人正在闌珊處。 又叫分布記憶法式重視頭尾記憶法。這是把不同性質的識記材料按時間分配、交替進行記憶的方法。長時間單純識記一門學科知識的效果不好,因為具有相同性質的材料對腦神經的刺激過於單調,時間一長,大腦的相應區域負擔過重,容易疲勞,將會由興奮狀態轉為保護性抑制狀態,表現為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這就不利於記憶。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記憶過程中,先記住的事物對後記憶的事物有抑製作用,叫後遺抑制(我們用 表示);後記住的事物對先記住的事物也有抑製作用,叫倒攝抑制(我們用 表示);那麼,記憶的序列則為:
A B C D E F
可見開頭A和結尾F只受單向抑制,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為了降低這種抑制,可以採用間隔法。也就是說把記憶的序列打斷,插上非記憶的活動,這樣開頭和結尾增多,中間部分減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對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方可背誦;可是每天讀幾段,三天內讀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復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課間操,就是把上午一個記憶序列打斷,變成兩個記憶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間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序,以恢復下午與晚間學習的精力。
怎樣利用記憶的這一特點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開頭和結尾去記,若是講話,應該把要緊事先講給大家,結尾時候再強調一下。
(2)記憶大篇幅的材料,可採取分段記憶法,這樣每段都是有開頭和結尾,就人為地製造了增進記憶條件。
(3)一次記憶若干名詞或大題可改變其次序,每記一次就換一個開頭和結尾,平均分配復習的力量。
(4)合理地組織識記材料,盡量使前後相鄰的學習內容截然不同,防止抑製作用的發生。例如,剛學完歷史,不要去學語文,以減少材料之間的相互影響。
(5)合理安排時間。早晨起來,不受前攝抑制的影響,晚上學習過後就睡覺,不受倒攝抑制的影響,這兩個「黃金時間」不能錯過,可以利用它記那些難度較大的材料。再有,在長時間學習中,中間要休息休息,時間最好是10—15分鍾,這樣,又增加了開頭和結尾的次數。
總之,充分利用開頭和結尾會使你在同樣的時間內,用同樣的精力取得顯著的記憶效果。
有人曾介紹豐子愷先生的「二十二遍讀書法」。這二十二遍不是一氣完成,而是分四天進行的。第一天讀十遍,第二、三天各讀五遍,第四天讀兩遍。這就是分布識記法。這種方法比較省力,也比較科學。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分別讓兩組學生識記同一詩篇,一組採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即集中在一個時間內,將識記的材料反復學習,直到記熟為止),另一組採用分布識記的方法(在三天內,每天只讀一遍,最後記熟)。測試的結果發現,分布識記比集中識記的方法好。在分布識記時,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反之,老是重復同一材料,單調刺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分布識記也就是分散記憶。所謂分散也有一個限度,不能認為越分散越好。過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記憶。同時還要掌握好間隔時間。間隔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時間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擾。 這是通過自己測驗自己來增強記憶的方法。
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切了解自己的「底數。」通過經常性的自測,我們就能知道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學好,沒記住,哪些地方易混淆,有誤差,也就能馬上核實校正,避免一誤再誤。其次,它可以培養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考試中,考題往往變換了角度,與原來學習時大不一樣;在工作中,也常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棘手的問題。如果經常運用自測記憶法,對所學知識從多方面理解消化,那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臨陣不慌,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問題,由於平時訓練有素,也會得到很好的處理。
『柒』 記憶原理是什麼,記憶有哪些類型
1記憶並不是存儲在大腦某一部分,而是廣泛存在於皮質各處,可能就是在神經元以及突觸及他們的通道之間. 2刺激大腦皮質可引起人的某些回憶. 3最近研究表明,神經元的活動能改變RNA含量,RNA在大腦記憶功能上有可能有重要作用,當然現在不乏有人在研究,一種流行的說法是:產生了新的神經突出,形成了固定的反射迴路。但是短時記憶呢?遺忘呢?以及選擇性記憶呢?記憶到底是化學的還是結構的?等等等等,問題真的很多很多。
根據記憶的內容,可以把記憶分成四種:
1.形象記憶
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叫形象記憶。這些具體形象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嗅覺的、觸覺的或味覺的形象,如人們對看過的一幅畫,聽過的一首樂曲的記憶就是形象記憶。這類記憶的顯著特點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徵,具有典型的直觀性 。
2.情緒記憶
是以過去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 。如學生對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的愉快心情的記憶等。人們在認識事物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或情感內容,這些情緒或情感也作為記憶的內容而被存貯進大腦,成為人的心理內容的一部分。情緒記憶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經久不忘的,對人的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如教師對某個學生的第一印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該生的態度、行為,就是因為這一印象是與情緒相連的 。情緒記憶的映象有時比其他形式的記憶映象更持久,即使人們對引起某種情緒體驗的事實早已忘記,但情緒體驗仍然保持著。
3.邏輯記憶
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題等形式為內容的記憶。如對數學定理、公式、哲學命題等內容的記憶。這類記憶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基礎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等特點 。
4.動作記憶(運動記憶)
是以人們過去的操作性行為為內容的記憶。凡是人們頭腦里所保持的做過的動作及動作模式,都屬於動作記憶。如上體育課時的體操動作、武術套路,上實驗課時的操作過程等都會在頭腦中留下一定的痕跡。這類記憶對於人們動作的連貫性、精確性等具有重要意義,是動作技能形成的基礎 。
以上四種記憶形式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動作記憶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邏輯記憶如果沒有情緒記憶,其內容是很難長久保持的。 1.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這種記憶是指作用於人們的剌激停止後,剌激信息在感覺通道內的短暫保留。信息的保存時間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間。瞬時記憶的內容只有經過注意才能被意識到,進入短時記憶 。
2.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大約在1分鍾之內的記憶。據L·R·彼得遜和M·J·彼得遜的實驗研究,在沒有復述的情況下,18秒後回憶的正確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經復述大約在1分鍾之內就會衰退或消失。有人認為,短時記憶也是工作記憶,是一種為當前動作而服務的記憶,即人在工作狀態下所需記憶內容的短暫提取與保留 。
短時記憶有三個特點: 記憶容量有限,據米勒的研究為7±2個組塊。「組塊」就是記憶單位,組塊的大小因人的知識經驗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組塊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數字,也可以是一個短語、句子、字表等。 短時記憶以聽覺編碼為主,兼有視覺編碼。 短時記憶的內容一般要經過復述才能進入長時記憶。 3.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的記憶。從時間上看,凡是在頭腦中保留時間超過1分鍾的記憶都是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容量很大,所存貯的信息也都經過意義編碼。我們平時常說的記憶好壞,主要是指長時記憶 。
瞬時記憶系統、短時記憶系統和長時記憶系統雖各有自己的對信息加工的特點,但從時間銜接看是連續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 。
『捌』 記憶的原理是什麼,即大腦怎樣記憶
1記憶並不是存儲在大腦某一部分,而是廣泛存在於皮質各處,可能就是在神經元以及突觸及他們的通道之間. 2刺激大腦皮質可引起人的某些回憶. 3最近研究表明,神經元的活動能改變RNA含量,RNA在大腦記憶功能上有可能有重要作用,當然現在不乏有人在研究,一種流行的說法是:產生了新的神經突出,形成了固定的反射迴路。但是短時記憶呢?遺忘呢?以及選擇性記憶呢?記憶到底是化學的還是結構的?等等等等,問題真的很多很多。
『玖』 記憶是什麼
記憶是能夠記住發生的事情,或是一些成長事情。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人類記憶與大腦海馬結構、大腦內部的化學成分變化有關。運用經過實踐後能有效提高記憶力的方法、技巧,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工作、生活、學習中。
記憶種類
1、形象記憶: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叫形象記憶。這些具體形象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嗅覺的、觸覺的或味覺的形象,如人們對看過的一幅畫,聽過的一首樂曲的記憶就是形象記憶。這類記憶的顯著特點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徵,具有典型的直觀性。
2、情緒記憶:是以過去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如學生對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的愉快心情的記憶等。人們在認識事物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或情感內容,這些情緒或情感也作為記憶的內容而被存貯進大腦,成為人的心理內容的一部分。情緒記憶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經久不忘的,對人的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
3、邏輯記憶: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題等形式為內容的記憶。如對數學定理、公式、哲學命題等內容的記憶。這類記憶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基礎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等特點。
4、動作記憶(運動記憶):是以人們過去的操作性行為為內容的記憶。凡是人們頭腦里所保持的做過的動作及動作模式,都屬於動作記憶。如上體育課時的體操動作、武術套路,上實驗課時的操作過程等都會在頭腦中留下一定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