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X射線的產生和性質
只有原子的核外電子均處在最低能態——基態時,這個原子才是最穩定的。無論在n=1的K層的2個電子中或在n=2的L層的8個電子中失去一個電子,那麼這個原子將處於不穩定的激發狀態,必然立即引起核外電子重新配位,也就是說,必然引起處在高能級的電子迅速(10-8s)向低能極電子空位躍遷,同時將以光子形式放出以躍遷兩殼層電子結合能之差為能量的X射線,這個X射線稱為特徵X射線。每個元素有特定的殼層電子結合能,而能級之間的差值(與外界逐出電子提供的能量大小無關),是每個元素所特有的,成為這個元素的特徵。也可以說,具有特定能量的特徵X射線,代表了該元素的原子結構特徵,所以叫特徵X射線。
由此可見,產生特徵X射線的條件,是原子內層電子的躍遷。其先決條件是先有電子空位。
(一)X射線的產生
如果由外界提供一個光子或帶電粒子,且該光子或帶電粒子的能量大於K層電子結合能,轟擊K層電子將其逐出,那麼根據(10-1-3)式,K層電子要突出該層,最低必須吸收等於電子結合能的能量,這個最低吸收能量叫作臨界能量或吸收限,表示為Kab。這種由內殼逐出的電子,在重元素中不能躍遷到臨近的外殼層上去,因為後者電子位置是充滿的,所以該電子只能過渡到最外層上,或者完全拋出原子之外。對於L層,M層等也有各自吸收限(Lab,Mab)。
在原子的內層出現電子空位是產生特徵X射線的條件,而內層電子在各能級之間躍遷是產生特徵X射線的原因。理論和實驗都早已證明這種電子躍遷是有規律的,受電子躍遷選擇定則所限制,只有符合選擇定則的兩能級之間才有電子躍遷產生X射線。
對K層而言,來自L殼層的電子躍遷,充填到K層電子空位,放出的光子能量為L層電子結合能(EL)與K殼層電子結合能(EK)之差(EL-EK),叫Kα特徵X射線。若來自M殼層電子躍遷,放出的光子能量為M殼層電子結合能(EM)與K殼層EK之差(EM-EK),叫Kβ特徵X射線。又由於L、M層電子分別處於不同的分層,如L111分層電子躍遷到K層產生能量為EL111-EK的Kα1特徵X射線。由L11躍遷到K層產生能量為EL11-EK的Kα2特徵X射線。它們的能量和產生的幾率都有差別。同樣,由M層各分層躍遷到K層,根據不同分層將產生Kβ1、Kβ2等能量不同的特徵X射線,總稱為K系特徵譜線。如果原子電離形成的電子空位出現在L殼層,由M、N等外層電子充填,則發射的X射線,總稱為L系特徵譜線。同樣,產生M系特徵譜線等等。見圖10-1-1。
圖10-1-1 電子躍遷產生的X射線譜
在X射線譜分析中比較有用的是強度大的幾條譜線:K系譜線有Kα1、Kα2,Kβ1+β3、Kβ2四條,其中Kβ1和Kβ3能量接近,經常是重疊在一起的。L系譜線因為有分層存在,特徵X射線譜的精細結構比較復雜,主要譜線有Lα1、Lα2、Lβ1、Lβ2、Lγ1五條。M系譜線主要有Mα1、Mα2、Mβ、Mγ四條(見圖10-1-1)。
原子發射的K、L和M等各譜線的強度,決定於原子各殼層電子被逐出的相對幾率。如果用以激發的光子或帶電粒子能量足夠大(大於K層臨界吸收能量Kab),它將可以逐出原子所有K、L、M等殼層電子,但是幾率最大的是逐出最內層的K殼層電子,其次是L層,M層電子。所以產生的特徵X射線強度最大的是K譜線系,其次是L譜線系,M譜線系。
對同一元素處於同樣的激發條件,例如激發射線能量大於K吸收限,各譜線系之間強度比相對的近似為
K:L:M=100:10:1
各譜線系內,每條譜線的強度,同樣決定於每個元素各層電子躍遷的相對幾率。產生的譜線強度的相對強度列於表10-1-1。由於每個元素發射的每條特徵X射線強度之間的關系並不完全一致,所以不同作者給出的數值略有出入。
表10-1-1 各譜線系內每條譜線之間強度相對關系
(二)X射線能量與原子序數的關系
X射線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所以又叫X光子。它實際上是波長比較短的電磁波,大約在0.0051nm到幾個納米范圍。X射線能量和波長的關系是:
Ex=hν=hc/λ (10-1-4)
式中:h=6.62559×10-34J·s,是普朗克常數;c=3×108m·s-1,是光速;ν是X射線的頻率;λ是X射線波長;Ex為X射線能量。
根據(10-1-4)式,若波長(λ)以10-10m為單位,換算後得: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特徵X射線能量等於激發態原子中電子躍遷前後兩能級的能量差。因此,根據(10-1-1)式可得特徵X射線能量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n1和n2分別為殼層電子躍遷前後所處殼層的主量子數,其他參數同(10-1-3)式。
對於K譜線系(10-1-6)式中:
an=1,n1=1,n2=2
對於L譜線系(10-1-6)式中:
an=3.5,n1=2,n2=3
圖10-1-2 特徵X射線能量與原子序數關系
(莫塞萊圖)
式(10-1-6)表明,特徵X射線能量與Z2成正比,或者說每個譜線系的特徵X射線能量的平方根(或波長倒數的平方根
這就進一步說明,無論是K系、L系或M系特徵X射線能量均隨原子序數增大而有規律的增大,每個元素發射的X射線有特定的能量,均可根據測定的X射線能量譜峰確定樣品中某元素的存在。
(三)X射線的散射特徵
X射線與γ射線一樣,通過物質時產生散射作用。根據經典力學理論,物質在入射X射線的(高頻磁場的)作用下,最靠近的一個電子會受迫振動,成為新的交變電磁場源,從這里發射出來的次級電磁波即為散射X射線。如果受迫振盪的頻率與入射線的振盪頻率一致,即波長相等,只是與入射線方向不同,這種散射X射線稱瑞利散射或相干散射。如果發射的次級電磁波,波長改變,則稱為康普頓散射或非相干散射。在第二章已作了詳細討論。這里僅就一些特殊問題進行研究。
研究康普頓散射時,是假定碰撞的原子是自由的、靜止的。從碰撞前後的能量守恆來講,應當包括電子束縛能在內。與高能量γ射線相比,X射線能量不大(<150keV),殼層電子束縛能不但不能忽略,而且作用顯著。因為電子束縛能存在,將阻止入射光子能量轉移,不利於打出電子。所以,束縛能越大康普頓散射幾率降低,尤其是在重元素和低散射角位置,散射幾率降低更為明顯。相反在這些情況下彈性散射幾率增加,尤其是在低角度時顯著增大。
許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考慮電子束縛能的計算方法,對於低能光子比較理想的是引入一個「增殖系數」,對假定散射電子為自由電子時導出的微分散射截面公式要進行校正。
由電子束縛能決定的增殖系數,應當是α、θ、Z(分別為光子能量、散射角、物質原子序數)的函數。對於康普頓散射的校正用S(α,θ,Z)函數表示,叫作「非相干散射函數」(Incoherent scatter function)。那麼非相干散射電子微分截面由康普頓散射的微分截面公式(2-2-11)得到,寫成下面形式: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非相干散射函數S(α,θ,Z)在入射光子能量很大的時候,S(α,θ,Z)接近1,這時公式(10-1-7)與公式(2-2-11)一致。如入射光子能量不很大,相對講電子束縛能很大,可看作是無限大,則S(α,θ,Z)接近於零,說明光子散射主要表現為瑞利散射。
對於瑞利散射來講,對於能量很低的X射線,電子束縛的鬆散與緊密更加不能忽略。也要引入一個校正函數F(α,θ,Z),叫作「原子形態系數」(Atomic form factor),則由瑞利散射(2-2-12)得到相干散射的微分截面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電子在原子殼層被束縛的程度可以看作從鬆散(束縛能為零)到緊密(無限大),則F(α,θ,Z)的變化為零到Z。
對(10-1-7)和(10-1-8)式求解,分別求出非相干電子(eσc)和非相干原子(aσc)散射截面,以及相干電子(eσR)和相干原子(aσR)散射截面。也可寫成: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σec和σac分別為康普頓電子散射截面和原子散射截面;σeR和σaR分別為瑞利電子散射截面和原子散射截面。則電子的總散射截面為
deσT={G(α,θ)·S(α,θ,Z)+H(θ)[F(α,θ,Z)]2/2}dΩ(10-1-10)
式中:eσc、aσc分別為電子和原子的非相干(或康普頓)散射截面;eσR、aσR分別為電子和原子的相干(或瑞利)散射截面。
圖10-1-3分別給出了相干(σR)、非相干(σc)散射系數,以及根據克乃因公式計算的康普頓散射(未做電子束縛能校正)系數(σKN)和總散射系數(σT)。σR隨入射光子能量增大,迅速降低。σC和σKN區別明顯,但隨入射光子能量增大,兩者趨於一致。
威蓋爾(J Veigele,1966)根據湯姆遜-費米方程以及Nelus等的經驗公式提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將(10-1-11)和(10-1-12)式代入方程(10-1-9)和(10-1-10),經過計算得到了碳介質中散射角分布和平均散射截面。其平均散射截面與入射光子能量關系,以及克乃因公式描述的康普頓散射截面一並示於圖10-1-3中。由圖中可見,當入射光子能量增大(100keV)三者趨於一致。
圖10-1-3 σR、σC和σKN三者隨能量變化圖
圖10-1-4 康普頓和瑞利散射譜
(241Am放射源)
1.散射與物質原子序數關系
由於考慮了原子的電子束縛能,表明了散射與原子序數的關系,圖10-1-4為實測結果。康普頓散射與瑞利散射相比,譜峰的寬度和幅度,都要增強很多倍。康普頓散射隨物質原子序數增大峰的幅度減小,而且向高能方向遷移。瑞利散射則相反,隨物質原子序數增大而增大。由圖可見對於輕基體物質(岩石、土壤)康普頓散射佔主要地位。
圖10-1-5 散射射線強度與原子序數關系
(G.Andermann,1958)
A—E>Kab,斜率Z-1.9;B—Kab>E>Lab,斜率Z-2;C—E<Lab
圖10-1-5為實測得到的純元素康普頓(非相干)散射與散射體物質原子序數的關系。圖中所以出現三條直線,是吸收系數躍變引起的,各直線的斜率近似為 Z-2和理論計算得到的[Z-(3~2)]非常近似。
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強度之比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E0為入射射線能量,keV;θ為散射角;Z為散射體原子序數;F是原子形態系數。
對於土壤、岩石等復雜成分,在X射線熒光分析基體校正中常常需要知道質量吸收系數μm,而μm是有效原子序數(
根據(10-1-13)式可以計算。為了能夠應用,有人用Si(Li)探測器,對238Pu(13.5keV,17.2keV,20.2keV)、109Cd(22.1keV,24.9keV)和241Am(59.6keV)放射源,散射物體為岩石標准樣及水樣(H2O)實測了散射比和平均原子序數(Z—)的關系,示於圖10-1-6。其關系為
S=A·Z-n (10-1-14)
式中:A、n可以用回歸方法確定。對於13.5keV,n=1.40;對於59.6keV,n=2.08。
2.散射強度與初級射線質量吸收系數的關系
對於以輕基體為主的土壤、岩石樣品,無論是中心源或環形源布置,對於飽和厚度樣品散射強度的表達式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K為與裝置有關的系數;I0為激發源的強度;σc為康普頓散射系數;μ0為入射射線的質量吸收系數;μs為散射射線質量吸收系數。
康普頓散射截面(σc)與散射體原子序數的關系是隨著原子序數增大而減小。實驗證明,對於復雜成分物質,當有效原子序數從10 變化到20時,σc的數值僅降低4%;Z 從20~40 時,降低 10%。岩石(包括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的有效原子序數一般在11~13之間,隨重元素含量增加而增大。
圖10-1-6 不同E0的S和Z的關系
假定初級入射的激發源為241Am(59.6keV),其最大散射(在180°方向)峰為49keV。發現對吸收限能量小於50keV的元素,各種能量γ射線的吸收系數μ59.6與μ49呈線性關系,如圖10-1-7所示,其相關系數達99.98%。即
μs=a+bμ0 (10-1-16)
代入(10-1-15)式,可得: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R=K′/(1+b);A=a/(1+b)。其中,a、b為常系數。由於a≤(1+b),則A可以忽略,於是(10-1-17)式變為
Is=R/μ0 (10-1-18)
可見,散射射線強度與初級入射射線的質量吸收系數的倒數呈線性關系。如圖10-1-8所示,為使用241Am放射源(γ射線能量為59.6keV)測得的化學物質樣品和錫礦樣品的實測結果。
圖10-1-7 241Am的59.6keVγ射線和康普頓散峰的吸收系數μ59.6、μ49的關系圖
圖10-1-8 康普頓散射強度與入射線(59.6keV)質量吸收系數關系
Ⅱ 請問x射線有什麼特點
X射線是由於原子中的電子在能量相差懸殊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而產生的粒子流,是波長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 之間的電磁波。其波長很短約介於0.01~100埃之間。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
倫琴射線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領,能透過許多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質,如墨紙、木料等。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可以使很多固體材料發生可見的熒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氣電離等效應。波長小於0.1埃的稱超硬X射線,在0.1~1埃范圍內的稱硬X射線,1~100埃范圍內的稱軟X射線。
X射線最初用於醫學成像診斷和 X射線結晶學。X射線也是游離輻射等這一類對人體有危害的射線。
Ⅲ x線的性質及物理特性
x射線的性質及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線因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
2、電離作用。物質受X射線照射時,可使核外電子脫離原子軌道產生電離。
3、熒光作用。X射線波長很短不可見,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鎢酸鈣等時,可使物質發生熒光(可見光或紫外線),熒光的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
4、熱作用。物質所吸收的X射線能大部分被轉變成熱能,使物體溫度升高。
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這些作用在X射線顯微鏡、波長測定和物質結構分析中都得到應用。
(3)高能x射線的物理特性有哪些擴展閱讀:
X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是一種光子,診斷上使用的X線波長為0.08-0.31埃(1埃=0.1納米=10的-10次方米),在醫學上用作輔助檢查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印刷業中的一個專用術語,表示中間線。
化學作用:
1.感光作用:X線和可見光一樣,同樣具有光化學作用,可使膠片乳劑感光能使很多物質發生光化學作用。
2.著色作用:某些物質如鉛玻璃、水晶等經X線長期大劑量照射後,起結晶體脫落漸漸改變顏色稱著色作用或者脫水作用。
三.生物效應特性:X線在生物體內也能產生電離及激發,使生物體產生生物效應。特別是一些增殖性強的細胞,經一定量的X線照射後,可產生擬制、損傷甚至壞死。
Ⅳ X射線的基本性質
性質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K.Rontyen)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一種新的射線.後人為紀念發現者,稱之為「倫琴射線」.
倫琴在實驗室的發現表明:
X射線是用人的肉眼不可見的,但能使某些物質(鉑氰化鋇)發出可見熒光;具有感光性,能使照相底片感光;具有激發本領,使氣體電離.
X射線沿直線傳播,經過電場時不發生偏轉;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波長越短,穿透物質的能力越大;與物質能相互作用.
另外,X射線通過物質時可以被吸收,使其強度衰減,偏振化——即經物質後,某些方向強度強,某些方向弱;能殺死生物細胞,實驗中要特別注意保護.本質——X射線是一種電磁波,有明顯的波粒二象性
X射線的波長為 λ=10-10cm~10-6cm.X射線在空間傳播具有粒子性,或者說X射線是由大量以光速運動的粒子組成的不連續的粒子流.這些粒子叫光量子
Ⅳ x光能幹什麼
X射線是一種高能射線。也叫倫琴射線。最先是1895年有德國倫琴發現。具有物理特性,如穿透人體或物體。具有化學效應,例如殺死癌細胞。一般醫學上使用的它的穿透性,例如透視、拍片、DSA,CT等檢查。射線具有致癌性,做檢查時最好做防護。孕婦禁止做X射線檢查。MR也就是磁共振不是X射線檢查,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檢查方法,比較適合神經類等軟組織成像。B超也不是X射線,也是安全的。
Ⅵ x射線的基本特徵包括哪些
1 穿透性:X線波長很短,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見光不能穿透的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並在穿透過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減。X線的穿透力與X線管電壓密切相關,電壓愈高,所產生的X線的波長愈短,穿透力也愈強;反之,電壓低,所產生的X線波長愈長,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線的穿透力還與被照體的密度和厚度相關。X線穿透性是X線成像的基礎。
2 熒光效應:X線能激發熒光物質(如硫化鋅鎘及鎢酸鈣等),使產生肉眼可見的熒光。即X線作用於熒光物質,使波長短的X線轉換成波長長的熒光,這種轉換叫做熒光效應。這個特性是進行透視檢查的基礎。
3 攝影效應:塗有溴化銀的膠片,經X線照射後,可以感光,產生潛影,經顯、定影處理,感光的溴化銀中的銀離子(Ag+)被還原成金屬銀(Ag),並沉澱於膠片的膠膜內。此金屬銀的微粒,在膠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銀,在定影及沖洗過程中,從X線膠片上被洗掉,因而顯出膠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屬銀沉澱的多少,便產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攝影效應是X線成像的基礎。
4電離效應:X線通過任何物質都可產生電離效應。空氣的電離程度與空氣所吸收X線的量成正比,因而通過測量空氣電離的程度可計算出X線的量。X線進入人體,也產生電離作用,使人體產生生物學方面的改變,即生物效應。它是放射防護學和放射治療學的基礎。
Ⅶ X射線是如何產生的
X射線的產生分兩種:
1、電子的韌制輻射,用高能電子轟擊金屬,電子在打進金屬的過程中急劇減速,有加速的帶電粒子會輻射電磁波,電子能量很大,就可以產生x射線。
2、原子的內層電子躍遷也可以產生x射線,電子從高能級往低能級躍遷時候會輻射光子,能級的能量差比較大,就發出x射線波段的光子。
X射線是一種波長極短,能量很大的電磁波,X射線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更短(約在0.001~10納米,醫學上應用的X射線波長約在0.001~0.1 納米之間),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見光的光子能量大幾萬至幾十萬倍。 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
(7)高能x射線的物理特性有哪些擴展閱讀:
X射線的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線因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X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射線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
2、電離作用。物質受X射線照射時,可使核外電子脫離原子軌道產生電離。利用電離電荷的多少可測定X射線的照射量,根據這個原理製成了X射線測量儀器。在電離作用下,氣體能夠導電;某些物質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在有機體內可以誘發各種生物效應。
3、熒光作用。X射線波長很短不可見,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鎢酸鈣等時,可使物質發生熒光(可見光或紫外線),熒光的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這種作用是X射線應用於透視的基礎,利用這種熒光作用可製成熒光屏,用作透視時觀察X射線通過人體組織的影像,也可製成增感屏,用作攝影時增強膠片的感光量。
4、熱作用。物質所吸收的X射線能大部分被轉變成熱能,使物體溫度升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X射線
Ⅷ X射線的產生原理及其本質是什麼具有哪些特徵
X射線
是
波長
介於
紫外線
和
γ射線
間的
電磁輻射
。X射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輻射,其波長約為(20~0.06)×10-8厘米之間。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倫琴射線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領,能透過許多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質,如墨紙、木料等。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可以使很多固體材料發生可見的熒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氣電離等效應。
X射線的特徵是波長非常短,頻率很高。
Ⅸ X射線有哪些性質
倫琴又讓他的夫人把手放在雷鈉管和膠板中間,結果,夫人手上的每塊骨頭以及手上戴的戒指都照出來了。
這一偶然發現使倫琴感到興奮,他把其他的研究工作擱置下來,專心致志地研究這種射線的性質,對於這種未知的射線,倫琴把它命名為「X射線」。經過幾周的緊張工作,他發現了下列事實:(1)X射線除了能引起氰亞鉑酸鋇發熒光外,還能引起許多其他化學製品發熒光。(2)X射線能穿透許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質;特別是能直接穿過肌肉但卻不能透過骨骼。(3)X射線沿直線運行,與帶電粒子不同,X射線不會因磁場的作用而發生偏移。
從那天起,倫琴就住在了實驗室,夜以繼日地進行著研究試驗,終於在1895年12月28日發表了研究報告《一種新的射線——初步報告》,向維爾茨堡物理學醫學協會作了報告,宣布他發現了X射線,闡述這種射線具有直線傳播、穿透力強、不隨磁場偏轉等性質。
1896年1月5日,關於X射線的重大報道在維也納日報上刊出,立即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在美國報道此事4天之後,就有人用X射線發現了患者腳上的子彈。X射線很快就進入了醫學領域。當時英國一位著名外科醫生托馬斯·亨利稱之為「診斷史上的一個最大的里程碑」。
1901年,倫琴由於發現X射線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是獲得該項獎的頭一個人。
為了永久紀念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德國人民在柏林市的波茨坦橋上豎立起倫琴的青銅塑像。國際學術界還作出決定,用「倫琴」來命名X或Y射線的照射量單位。
X射線的發現告訴我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腳踏實地、打好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抓住那稍縱即逝的機遇,最終取得成功。在倫琴發現之前,克魯克斯就曾多次發現在陰極線附近的底片會感光,他只認為是偶然現象,沒有去深思,他總把原因歸結為底片的質量問題。而倫琴思想敏捷、想像豐富、善於捕捉在實驗中發生的每一個現象,並充分意識到自己發現的重要性,抓住不放、反復深入地進行研究,終於在「偶然性」中做出了偉大的發現。所以科學界把發現X射線歸功於倫琴。所以說,偶然性中包含著必然性,必然性又必然體現於偶然性之中。
後來,人們運用X射線造出X光透視器,可以透視人體的內臟和骨骼,使醫生能正確發現病人的病因,挽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
倫琴X射線的發現,隨即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發現。如很快就導致電子的發現和天然放射性現象的發現。以X射線的研究為鑰匙,叩開了人類認識物質微觀世界的大門。X射線的發現,打破了所謂「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物理學已發展到頂」等舊觀念,引起了物理學的徹底革命,導致了現代物理學的誕生。
X射線的最著名的應用還是在醫療(包括口腔)診斷中。其另一種應用是放射性治療,在這種治療當中X射線被用來消滅惡性腫瘤或抑制其生長。X射線在工業上也有很多應用,例如,可以用來測量某些物質的厚度或勘測潛在的缺陷。X射線還應用於許多科研領域,從生物到天文,特別是為科學家提供了大量有關原子和分子結構的信息。
Ⅹ X射線有哪些特性
X射線的波長很短,可以穿過可見光不能穿過的物質,包括我們的身體。X射線波長越短,穿透力越大;物質的密度越小,厚度越薄,則越易穿透。X射線肉眼看不見,但它被某些結晶物質(如鉑氫化鋇、鎢酸鋇、硫化鋅鎘等)吸收時,可以產生波長較長的可見光,即熒光。X射線可以像日光一樣,使膠片感光。醫學上正是應用了X射線的以上特性,作為透視及X射線照相檢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