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怎麼提問

物理怎麼提問

發布時間:2022-05-21 00:24:38

⑴ 我有幾個關於物理的提問

1. 黑洞因為其巨大的引力,可以吸收周圍的物質,而且被吸收的物質無法逃逸。同時黑洞因為其巨大的質量和密度,使得周圍的空間和時間發生扭曲,所謂的扭曲無非就是時間變慢,空間拉長,相當於一個平面中間凹陷下去,使得周圍的物體不停往下墜。對於靜止的黑洞,其周圍的時間空間的結構是不變的。
另外黑洞並不是完全黑的,霍金在七十年代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即黑洞也可以不停的往外輻射粒子。

2. 如果人是零質量的物體,是可以以光速從B到A的,但根據多普勒效應,你發出光的頻率向高頻端無限移動,也就是無限」藍移「,導致波長被無限壓縮,所以等人到達A星球的時候,你幾乎是在一瞬間看到了從十年前的人的模樣變到現在的人的模樣。

3. 嚴格來講, 世界上的任何物質,只要有電磁相互作用,都可以改變光路,或是反射,或是折射,或是吸收。 例如銅鏡的反射,玻璃的折射,黑體的吸收等。 所謂的隱形指的是讓物體的表面極度光滑從而避免漫反射,以至於入射光線被反射後只在某個特定的角度上傳播,所以處在其他角度上的雷達無法探測到信號。

4. 存在的意義是你跟周圍的一切有相互作用,也就是有信息的交換,等價的說就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而物質和能量是決定時間和空間的。 這么說來,物質和能量,以及相互作用決定了一切,也定義了存在。

5. 存在, 按照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就是依賴於你所測量的方式,你按照不同的方式去測量,你就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這就給人類的認知提供了一個限度,因為不測量,你根本無法去獲取一個體系的信息,但你若是測量了,就相當於引入了相互作用,干擾了體系原本的狀態,所以你所測得的就是已經被干擾過的體系。 你永遠也無法得知為被干擾前的體系所包含的信息。 但如果幹擾是極度微小的話,那麼測量的結果就會非常接近於真實的結果。

你問的問題相當好,問題1 涉及到廣義相對論,問題2 涉及到狹義相對論,問題3 涉及到光的傳播和散射, 問題4, 5 涉及到物質,時間,空間還有相互作用,當然還有量子物理學的相關知識。

⑵ 在物理課堂中怎樣進行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價值

初中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初中物理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幾個方面:

1、
提問作為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物理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2、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願望。

3、提問作為學生探究思維方向的重要引導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並對學生的思維方向作適時的修正。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物理教學中的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物理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怎樣的提問才能打造高效物理課堂

(一)愉悅的問題,能誘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
創設愉悅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生活情境、謎語情境、游戲情境、故事情境等,把抽象的物理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如教學「溫度計」時,老師適時的給學生出示一個謎語:「閃閃一銀河,風吹不起波,遇熱河水漲,遇冷河水落」。設計這樣的謎語情境,不但能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同時還能使學生提前了解溫度計測溫液柱的高低變化與溫度高低之間的聯系,從而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進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開放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物理現象、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教學「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內容時,在課堂上,老師拿出一根鐵絲,告訴同學們:「這根鐵絲現在的溫度較低,我現在要讓它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同學們能告訴我該怎麼做嗎?」學生會回答用火烤,老師繼續問:「只有這一種辦法嗎?」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探究,最後得出如下結論:1、放在火上烤;2、放在太陽下曬;3、放在熱水中泡;4、反復彎折;5、用錘子煅打。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一起分類、歸納、總結最後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

(三)循序漸進的提問,能夠指導學生進行系統探究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物理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比較抽象或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

⑶ 如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新課程追求的是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教學,提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新課程課堂評價由注重結果性轉向過程性評價,由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向師生的互動交往,由關注學生回答轉向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新課程要求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問,教師要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驅使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學習過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就逐漸地學會了建構知識,理解知識、領會知識,運用知識或許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 
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應該有新的內涵。本文中的有效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發展,實現教學目標,並通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新的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 

⑷ 關於物理概念的提問

物理學將物體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叫做總功,總功也就是有用功(Gh)和額外功的總和做的功。
定義
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稱為總功. 總功=W有+W額=F拉.n.h=Sh
總功的幾種計算方法
人們在使用機械做功時,除做有用功外,還要克服機械摩擦或機械本身的重力做額外力,總功等於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機械效率的公式為η=W有÷W總×100%。

在涉及到這一類問題時,只要找出有用功和總功這兩個關鍵,相關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如何尋找和求出有用功與總功呢?求有用功時,要看使用機械的目的:①豎直提升重物時,要克服重力做功,W有=Gh;②水平方向勻速推或拉物體時,要克服阻力做功,W有=F阻S。求總功W總時,要看機械運動的原因,方法大致有:①已知有用功、額外功時 ,W總=W有+W額;②已知F和s時,W總=FS ;③已知機械效率 、有用功 時,W總=W有/機械效率 ;④已知功率和時間時,W總=功率*時間 。在涉及功的題目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公式做靈活處理。
公式
W總=Fs
功等於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F表示拉力,s表示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的距離,W表示功。
W總=Gh(當在某些特定狀況下時,W總=fS)

1、總功與有用功的關系

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稱為總功。 總功=W有+W額=F拉.n.h=Sh

2、有用功的定義

有用功是指對人們需要的,有價值的功。而有用功的定義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不同的解釋。

如在機械中:任何機械本身都受到力的作用,相對運動的零件間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機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額外功,記作W額外。這時動力所做的總功等於有用功加額外功。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而我們需要的、有價值的功,叫做有用功,記作W有用。

如在電機學中:總電功必須減去各種各樣的損耗,例如銅耗、機械損耗等的額外功。最終才等於有用功。

在熱力學中:在生產過程中熵的減少是由所用的功、操作技能和智慧而獲得的。當出入過程的物料量和能量必然平衡時,就不存在對功的這種要求。功只是用來補充能量平衡中易轉化成熱的那部分能量的一種形式。

在可逆過程中,有用功是絕對溫度T0時,使液體或物體從現有狀態變化達到與環境平衡可以從中抽取的功的最大數量。

⑸ 誰知道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同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但在實際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對某一教學內容,教師雖然一堂課中也提出許多問題,但卻忽視了提問的策略,即在提問時對提什麼問題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何提問才有效?為什麼要這么進行提問?不太關注,常常使提出的問題過於抽象化、書面化、形式化,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筆者依據教學實踐,對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作一些膚淺的探討。一、有效提問的涵義關於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的涵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有效提問是引發學生心理活動,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相互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橋梁與導航,它將教師的意圖傳達給學生,又將學生的學習反饋給教師:在Qu:Est教學中認為,有效提問即為理解而提問:讓學生開動腦筋。新課程追求的是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教學,提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新課程課堂評價由注重結果性轉向過程性評價,由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向師生的互動交往,由關注學生回答轉向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新課程要求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問,教師要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驅使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學習過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就逐漸地學會了建構知識,理解知識、領會知識,運用知識或許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應該有新的內涵,本文中的有效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發展,實現教學目標,並通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新的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二、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思維障礙分析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的思維障礙是怎樣產生的呢?李新鄉等研究者歸納為:其一,學習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制約;其二,學習物理還受學習內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約。由於高中物理知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學生在學習時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識的內涵、聯系及其區別,則在運用物理知識進行物理思維時往往會產生一些思維障礙,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如學生學習前潛在的錯誤觀念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干擾,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對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物理方法的類比不當引起的推理結果錯誤,將物理公式數學造成的思維偏差,將概念內涵與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亂套公式或規律的張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與現有知識水平需要,針對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思維障礙特點,要善於採用恰當的策略進行有效提問,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三、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1.問題生活化策略新課程提倡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所謂問題生活化策略是將問題置於現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鮮活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學生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然界、社會發生聯系。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的背後都隱藏著使學生心存疑惑、充滿好奇的物理問題。如我們在關於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課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習題:有一輛汽車原來做勻速直線運動,突然遇到緊急情況剎車,已知汽車質量m,汽車剎車過程的制動力恆為f,設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為to,問從駕駛員發現情況到完全停車,共經過多少距離? 若將這一習題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規定不能超過40km/h,有一輛卡車遇緊急情況剎車,車輪抱死滑過一段距離後停止。交警測得剎車過程中在路面擦過的痕跡長度是14m,從廠家的技術手冊中查得該車輪胎與地面的動摩擦因數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請你來陳述該卡車是否超速行駛? 很顯然,後一種提問比前一種提問有效,它將問題置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時易於理解和接受。2.問題搭橋策略搭橋策略是指教師為了使學生對當前問題做進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學生能自行構建知識體系和物理思維來達到教學目的而採用的一種行為活動。在教學中採用這種策略進行有效提問,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與知識的意義構建,教師的作用是搭橋引領探求知識結論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訴學生。如一位教師在教牛頓第一定律中關於「力與運動」關系的提問教學片斷。教師先演示(1):一輛車(有輪子,正放)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演示(2):一輛車(輪子朝上,倒放)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師提問1:誰能描述剛才這兩個實驗中的現象?根據你看到的現象,你什麼想法?請說明理由。師提問2:(1)與(2)現象中,小車在桌面滑行的距離不同說明了什麼?師提問3:如果將小車放在在水平氣墊導軌上來做實驗,請同學們猜想以下結果會怎樣呢?演示(3):一輛車(有輪子,正放)靜止在水平氣墊導軌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師提問4:如果老師將水平氣墊導軌再加長一點,那小車的運動情況將會怎樣呢?師提問5:如果水平氣墊是光滑的,而且很長很長,同學們推理一下,小車的運動情況又將會怎樣呢?提問6:你現在認為「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有力物體必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將會停止。」這個觀點對嗎?你現在能描述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嗎?從以上教學片斷可以看出,這樣的提問很有效。教師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告訴學生「運動與力的關系」,而是先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然後通過提問層層深入,逐步搭建問題橋梁,讓學生能順藤摸瓜,自主尋求答案,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採用搭橋策略進行有效提問,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取知識,這比我們自己從嘴裡說出來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說服力。3.以「問」引「問」策略哈佛大學流傳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以「問」引「問」策略,就是要發揮有效提問的這種功效作用。我覺得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的最高價值性應該就在於此。這里的以「問」引「問」策略中的第一個「問」是指教師提出問題,第二個「問」是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以「問」引「問」指的是教師提出問題能引導或指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下面是A教師利用科學探究法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產生條件」的教學片段:在初中我們知道:當一部分導體在閉合電路中做切割磁感線時,就能夠產生感應電流,今天同學們自己親自來研究一下。然後提問:「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沒有另外的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方法呢?請大家選用桌上的實驗器材,兩個同學一組,共同探究利用磁場怎樣才能產生電流。」接著讓學生進入探究階段,學生探究完畢後進行總結分析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原因。筆者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這樣的現象,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了探究過程,但許多學生因為不會對探究的結果進行分析與下結論,有一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老師,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寫在在記錄表中,並不是自己探究的結果。也有一部分學生由於時間不夠來不及研究,所以沒有完成記錄表。這種教學生成是筆者不願看到的。不難看出,A教師把課本上的課堂演示實驗改成隨堂探究實驗,在課堂上重視利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物理教學,注重結論的獲得與描述,這是一大亮點, 卻沒有提出合適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參與具體探究,忽視了誘發學生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實驗中就會缺乏問題意識,探究的效果不理想。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意義不僅在於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學生思考,而且還在於它能引導學生敢於去發現、提出問題,培養創新意識,最終把學生引上創造之路。創新教育理論表明:學習者不斷地質疑、發現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也就得到培養,發現新的問題是問題提出以後所引發的新的價值,因為發現新的問題比提問更富有創造性。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並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給予積極評價。當學生還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多鼓勵他們,給予他們信心與勇氣並在方法上給予點撥或引導。如果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由於時間限制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可在課後繼續探究。這樣做既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又讓他們體會到獲取成功的快樂。這種成功感也會驅使他們有進一步求知的願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將不引領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會容易導致放任自流或做秀的形式主義。總之,在物理課堂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不僅僅在於「問」,而更重要是在於採用合適的策略進行提問。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採用上述相應的策略達到有效提問的目的,則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展開思維活動,使物理課堂中不斷地動態生成新的問題。

⑹ 聽物理學術報告如何提問

當然是針對自己不會不明白的方面進行提問,但一定要言簡意賅,讓回答者一下子能明白你要問什麼,問到點上把他接下來要講的問出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⑺ 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

一、 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
所謂問點,就是指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一般地說,問點應選在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的關鍵之處,這樣對問題的解決將有「茅塞頓開」的作用。比如:學習力對物體做功的內容時,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與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斜向右上方拉力f的作用,物體在水平地面移動了 s米,問拉力對物體有沒有做功?初學時,很多學生會認為拉力做了功,原因是學生對力做功的概念理解的不夠透徹,沒有充分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如果教師先設問:一個同學提著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走了 s米,問這個同學向上提的力有沒有做功?顯然學生能夠判斷出向上提的力沒有做功,那麼錯誤的原因就會迎刃而解。

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佳提問方式
1、激勵式
這類提問方式可用於新課教學中,目的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此時要善於從學生的認知沖突處設疑,在人們司空見慣而又不被注意的事物或現象中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發其思維沖動。
2、啟發式
這是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或較復雜的問題,教師給學生以知識或方法上的啟發,引發學生聯想,溝通新舊知識之間或新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產生頓悟的一種提問方式。啟發要啟而不露,啟到學生的困惑點上。
3、引岐式
這是在學生對知識或問題的理解認識趨於一致,但不夠全面,甚至錯誤時,教師故意提出一些問題,引起學生認識上的分歧通過討論,使學生獲得更全面、更正確,更深入的理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⑻ 物理方面的提問

1.D 由題意知:瓶子的容積不變,所以所成液體的體積不能大於瓶子的容積,瓶子的容積又等於所盛水的體積,所以所盛液體的體積不能大於所盛水的體積.由密度公式:ρ=m v 得:v=m ρ ,根據v=m ρ 知:當質量m不變時,密度ρ越小,體積v越大.
A、酒精,因ρ酒精<ρ水,所以v酒精>v水,故不符合題意.
B、汽油,因ρ汽油<ρ水,所以v汽油>v水,故不符合題意.
C、植物油,因ρ植物油<ρ水,所以v植物油>v水,故不符合題意.
D、水銀,因ρ水銀>ρ水,所以v水銀<v水,故符合題意.
故選D.
2.B解:設瓶子的質量為m,瓶子的容積為V,可列出方程組: ρ水V+m瓶=0.4kg--------------1式 ρ酒V+m瓶=0.35kg-----------2式 用1式減去2式有:ρ水V-ρ酒V=0.4kg-0.35kg 1000V-800V=0.05 瓶子的容積:V=0.00025立方米答:瓶子的容積為0.00025立方米故選B
3.C

⑼ 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初中物理並不難,單講課而言,在講新知識時,做到生動教學,多做實驗等幫助學生理解,小測試之類的設置一些獎勵,全班考得好給學生看一次電影等來激發學生積極性,一些較難點在做完題目後,課堂上讓學生起來講解,給他們一種緊張感,要避免上課不聽,作業抄襲等,讓學生做筆記,作業在初三總復習後可以分類布置,好的學生作難題,一般的學生多布置相對容易的題目,對於差生,課後可進行個別輔導,輔導時以讓學生提問,講解題目為主,在他們不對是要加以改正。課堂上講解一些經典題型,重點知識多次提及,教學檔案要做好,做到不漏知識點。差不多就這些。

⑽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合理性提問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合理性提問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合理性提問,將激發學生投身於物理活動之中。
這是由於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文字作為答案,這種提問方式能引起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如何進行教學合理性提問呢?建議如下:
1.激疑性提問
孔子說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設疑、釋疑是人生追求。由於中學生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教師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處及時提出問題,然後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浮力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弄清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遵從什麼規律,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問學生:為什麼木塊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入水底?用鋼鐵製成的萬噸巨輪為什麼可以浮在水面上?類似這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中出現了疑問,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
2.探究性提問
這種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對於物理概念,不直接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應用概念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並圍繞重要的物理過程、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深究細追。向學生發問、追究的問題要經過周密、科學的設計。通過這樣的提問,就會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並有利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發散性提問
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若能在授課時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正面和反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將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處。這種提問難度較大,必須考慮學生知識的熟練程度。
例如,在講完一個例題後,啟發學生一題多解地提問,或題目引伸性提問,或逆著題意進行分析。這樣的提問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積極思考,討論,探究等生機盎然的學習境界之中,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能力無疑是有益的。
4.鋪墊性提問
這是一種常用的提問方式,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要提問與本課有聯系的舊知識,為傳授新知識鋪平道路。教師應從教材內有規律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在知識聯系的「掛鉤點」設計好問題,使學生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智慧,戰勝一個個困難,取得有創見的成果,以達到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5.激趣性提問
富有趣味性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維,直至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例如,在講熱傳導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在裝水的試管底部放一條小魚,用酒精燈對試管上部的水加熱,當上部的水已沸騰了,下面的小魚為什麼卻安然無恙?象這類「煮金魚」以及「紙鍋燒開水」等生動有趣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在主動,輕松的心態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境界。
6.鞏固性提問
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所學到的新知識,應在講授完新課,學生消化了該課內容後,對本課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7.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台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麼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後,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8.聯系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後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9.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後為什麼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麼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後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製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10.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以及「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
總之,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
中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確是深化物理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要使學生明確為什麼學、學什麼,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怎麼學,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克服心理定勢峋消極影響,是當今搞好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

閱讀全文

與物理怎麼提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