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太陽落山和哪些物理

太陽落山和哪些物理

發布時間:2022-05-21 12:43:17

⑴ 從物理學的角度說為什麼太陽落下,影子越長

當太陽越低時,光源與水平面的夾角在變小,又因為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所以太陽角度越低時,我們的影子會越來越長。

⑵ 有時候太陽下山了為什麼天還是亮的

這是由於大氣塵埃水汽等微小顆粒散射太陽光的結果。確實太陽經過大氣時會折射,但太陽落山後即說明陽光已經無法只通過折射來把光線送到觀察著所在地面上。這時發揮作用的就是大氣中塵埃水汽等微小顆粒,高空塵埃通過散射太陽光線使陽光四散傳播,一部分到達觀測者,故觀測者就會觀察到這些光線,發覺天並不是很黑。但高空的塵埃也主要是在太陽落入地平線下20°前起作用,太陽落下20°以後,陽光就首先被遠處地面擋住,近處高空塵埃也就沒有光可散射,此時天就完全黑下來了。 在月球等沒有大氣塵埃的星球,太陽剛落到地面以下天就完全黑了。

⑶ 雪崩,岩漿和夕陽下的紅色陽光屬於什麼物理現象

太陽光通過三棱鏡時發生折射,白光變為紅橙黃綠青藍紫;
大氣層的不同高度密度不同,由地面到高空密度逐漸減小,可視為三棱鏡;
當太陽落山以後,折射到空中的七種色光中紅光的波長最大,穿透力最強,
透過雲層射到空中的紅光最多,所以天空中出現紅色霞光.
故選C.

⑷ 太陽落描述了什麼運動 是以什麼為參照物

...機械運動,以山為參照物

⑸ 太陽落山看起來變大的原因

落日變大了
如果我們用一架調好的照相機各拍一張落日和中午的太陽,比較一下便會發現它們的大小是完全一樣的,那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卻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來我們的眼睛在觀察物體時,感覺到的大小不僅取決於物體本身的實際大小,另外還受距離遠近、背景襯托以及物體本身亮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先說「 背景襯托」。 它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對物體的視覺會發生錯覺,一個物體在一些小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就顯得大些,而一個物體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又顯得小些。晚上,太陽要從地平線落下,由於地平線離我們很遠,遠處背景中的樹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陽在這個背景下落在地平線上,看起來就顯得很大;而中午太陽高掛在廣闊的天空,和大地上近處高大的樹木和房屋比較,就顯得很小。
再說說「 光滲現象」。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 光滲作用」。當太陽下山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光滲現象不顯著,看起來就覺得小了。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時,跟眼睛的結構也有關系。晚上所見太陽之所以比中午顯得大些,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們觀察時眼睛是平視的,眼球中的晶狀體保持正常的狀態,凸起程度較小,焦距較大,太陽透過晶狀體在視網膜上成的像也較大。而中午我們觀察太陽需要抬頭仰視,又由於受頭頸彎曲程度的限制,太陽光不能直射進入人眼,我們看太陽是斜視的,為在視網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狀體便會不由自主地凸起來,使其焦距變小,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也會變小些,所以仰視時會覺得太陽小些。
另外,還因為是光線折射的緣故。我們早上看太陽時因角度低,光線經過的空氣層較厚、密度較大,會產生折射作用。中午時空氣層相對薄一些、密度較小,光線又是直射,看起來比較小。

⑹ 太陽落山以什麼為參照物

山 汽車
不能填天空和地面,因為天空和地面不是一個明確的地點.比如北京上方是天空,那上海上方就不是天空了嗎?所以說天空不準確,說地面也是.也許你會問山不也不明確嗎?我可以說它是以太陽落下的山為參照物.還有天空和地面可以分成無數片,而山不行.相對越天空和地面,山不叫確切.

⑺ 兩道物理小問題

1
不均勻的空氣中存在折射,空氣中的一些小微粒也會帶來陽光的散射,這些都使得即使是太陽在地平線下(升起和落山的時候都是),地球也能獲得陽光。

2
A正確
B:漫反射的結果是向各個方向都有反射光,視覺效果就是在各個方向都能看清楚且不覺得刺眼,細密的雪花堆積在一起,再某一個方向上看上去很刺眼,那麼這個時候其主要作用的就是類鏡面反射了。當然這雪也能在其他方向上看得到,所以那些角度下就是漫反射其主要作用了。即兩種反射都有,只是什麼方位什麼反射其主要作用的問題罷了。

⑻ 《落日的幻覺》涉及到的物理現象

天文學家早就發現,地球大氣會使光線散射。1871年,英國科學家瑞利證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長波光要強得多,所以,陽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紅色光強10倍以上(這首先可以解釋為什麼天空總是蔚藍色的)。由於日落日出的時候,光線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而黃、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時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一般地講,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因為,落日顏色又不同於朝日。
由於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接近地平線的太陽的光線穿過太氣層時,其距離遠大於高層,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再加上太陽深入地平線後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現出天空中藍灰色的暗弧;而高層大氣密度小,光散射弱,就產生了暗弧上的亮弧。這種奇妙的大氣光學現象隨著太陽的下落而升向天頂,隨著黑暗的降臨而消失。至於美麗的紫光,是因為肉眼的疊合效應,使通過大氣塵埃的紅色光與高層大氣中較純空氣的藍色散射光中合而產生的。
太陽變扁的幻覺,不只出現在日落,太陽跳出地平線時也是如此。這是由於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因而光線折射也隨之發生變化,所以,當落日下緣接觸地平線時,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寬度之比為16.5:32,觀賞者眼睛裡的太陽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覺,是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兩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掛天邊。但實際上,在大氣層,天文學家用各種儀器,包括用照相機拍照,已經證明黃昏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大小是一樣的。
落日為什麼是扁的呢?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搗鬼。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把筷子插入一隻盛水的杯子里,看起來筷子是折成兩段的。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質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質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於是,光在水和空氣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變,造成光線曲折。
那麼在空中光線會不會曲折呢?也會。原來空氣的密度也不是均勻的。由於地心引力的關系,地球表面大氣密度大,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密度越小。這種密度的差別並不大,通常察覺不到曲線由此產生的曲折。但是,太陽落山時,陽光斜著通過大氣,距離很遠,產生的折射已經可以使人明顯地感覺到。這種折射越貼近地面越強。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線曲折得不一樣,看起來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為溫度變化造成局部空氣密度變化,也會使光線曲折。這樣,人們有時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遠處景象,這就是所謂海市蜃樓。夏日炎炎之時,海水溫度低於空氣溫度,貼近海面的空氣密度大。因此,處於地平線下的景物發出的光線成拱形傳播,向下折到我們眼中,看起來景物懸在空中,像是仙山瓊閣。我國渤海中的蓬萊仙境就是這樣形成的。沙漠里的情況則相反,沙石吸熱,溫度比大氣高,甚至放進一枚雞蛋也能煮熟。這樣,沙石附近空氣密度特別低,使遠處樹木發出的光線彎曲的,自下而上折入我們的眼睛,並且形成倒影。這使在荒漠上備受乾渴之苦的駝隊覺得臨近大湖,遇到綠洲了。然而終於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來的這些海市蜃樓,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想像!

⑼ 物理題:夕陽西下,天空為什麼常有紅色的霞光

用一句話來說就光的折射,紅光的波長最長最長所以折射效果最明顯

解釋下:
太陽光通過三棱鏡時發生折射,白光變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大氣層的不同高度密度不同,由地面到高空密度逐漸減小,可視為三棱鏡;當太陽落山以後,折射到空中的七種色光中紅光的波長最大,穿透力最強,透過雲層射到空中的紅光最多,所以天空中出現紅色霞光. 當陽光穿過大氣層時,波長較短的紫光散射衰減較多,透射後「剩餘」的日光中顏色偏於波長較長的紅光,因此,我們在太陽高度角很低的日出、日落時,看到的太陽光碟是橙紅色的,這種偏於紅色的陽光再通過天空中散射粒子散射後仍然是波長較長的光居多,因此,霞光大多偏於紅、橙、黃等色彩。而且越接近地平線,霞的色彩越偏於紅色。在接近天頂方向,陽光穿過低層大氣較少,波長較短的光衰減相對少些,「剩餘陽光」中仍有一些蘭綠色光,因而有時能看到蘭綠色霞光。有時,高層大氣散射的蘭光與低層大氣散射的紅光「重疊」進入人的眼睛,就會看到顯示紫色的天空。一般來講,在日出日落方向上,從地面向天頂,霞的色綵排列是接近地面為紅色,漸次變為橙、黃、綠、蘭各種顏色。

⑽ 為什麼太陽落山後天空變得黑暗是一個科學問題嗎

是的。

夜空並不一定是黑暗的,只是因為太陽光被遮蓋,所以我們看到的夜空才是黑暗的,如果是在其他星球上,夜空不一定是黑暗的。

1826年,奧伯斯提出夜空為什麼是黑的這個問題。如果宇宙是無限的,那麼天空將均勻地布滿恆星,整個天空將顯得很明亮。實際情況則是,空間並非透明,從遙遠空間射來的星光被星際物質吸收了。這種理論和觀測之間的矛盾,就是著名的奧伯斯悖論。

相關信息

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宇宙剛剛開始膨脹,還比較小、比較擁擠,星系碰撞、合並是很普遍的現象。當時大量小星系落到其他星系中,漸漸形成像銀河系這樣較大的星系。

宇宙的狀態是逐漸膨脹,就像一個在不斷充氣的氣球。在膨脹的同時,大量恆星逐漸遠離地球,這些恆星的光也不能到達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色的。

但這些理論看似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釋奧伯斯悖論。

而第一個對奧伯斯悖論做出合理解釋的是美國詩人愛倫·坡。他認為,遙遠恆星的光沒有照亮星空的原因是它們還沒有到達地球,而我們無法看到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宇宙的歷史有150億年,強大的天文望遠鏡能幫助我們看到某顆在100億年前發出的光的恆星,但是這還不夠。

物理學家開爾文對愛倫·坡的解釋進行了量化。開爾文的計算表明,我們至少要能看到數百萬億光年遠的范圍,才能使得夜空變得明亮。由於宇宙的年齡現在遠小於1萬億年,所以夜空是黑的。

閱讀全文

與太陽落山和哪些物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