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物理概念編故事
磁鐵用自己的磁力把鐵屑吸了過去,然後對著旁邊的通電導線說:「小樣,你能么,這叫磁化作用。」通電導線也不示弱,跑到小磁針面前,說:「把你的N指向我。」小磁針立刻指向了它,對磁鐵說 :「咋樣 ,牛什麼?這叫電生磁。」磁鐵一看,上去就打通電導線,通電導線見情況不妙,撒腿就跑,磁鐵在後面窮追不舍道「:你還電生磁,老子還磁生電呢?
② 如何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
在課堂上,如何將身邊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轉化為對物理知識探究的動力,激起他們對物理規律的探究興趣。筆者從事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二十多年,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思考與實踐。
1、加強和改革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里又蘊藏著無窮奧秘,探索物理現象和規律的過程會讓人充滿快樂,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重視實驗,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2、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學好物理的基本動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證。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對戰勝學習中的困難才具備更大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才能在學習上不斷進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上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對於他們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人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2.1轉變教育觀念,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不能局限於優等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更要厚愛學困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著頭走路」。「親其師、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育發生作用。「羅森塔爾」效應充分說明了,教師對學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對學生發展具有推動和引導作用。
2.2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給予成功機會
成功對人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多給予他們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從點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樹立自信心。如:平時上課時一些較簡單、容易的問題,盡量讓他們回答,讓他們在同學們面前也能表現自己。進行物理測驗前,對他們進行個別的輔導,甚至一些測驗題可以讓他們事先做一遍,測驗時使他們的成績也能及格,讓他們感到成功的愉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動手能力並不一定差,在做物理實驗時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在這種時候,老師要及時肯定他們,讓他們認識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2.3 激發學習興趣,消除畏懼心理
興趣是學好物理的重要因素,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讓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關鍵在於教師要把物理教得「有趣」。在初二開始學習物理的第一節課,首先讓學生知道物理將學些什麼,學了物理有什麼用,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生動的講解,讓學生知道「物理有趣」、「物理有用」,然後進一步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學好物理。只要第一步開頭開得好,就會減輕學生學習物理的精神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物理的心理環境,消除了畏懼心理,樹立了要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有多動手的機會。如:課文中一些教師做的演示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由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而產生要探索它的興趣;對於教材提供的科學世界欄目中的知識,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通過書面形式列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2.4 激勵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的基本心理因素。學習困難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機不強,動力不足。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將來要適應和推動社會的發展,必須自強不息,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條件的。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需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加強物理學習上的競爭,考試、參加物理競賽,還有學習上的落後將潛伏著喪失自尊的威脅,這些都可以形成一種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積極進取替代惰性心理。
2.5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些學生,智商並不低,學習也認真了,但是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他們所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學習方法不當所造成。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科學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包括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等環節。學習困難學生在這幾個環節上往往做不好。如:他們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上課聽課思想容易開小差,平時不重視即時復習,總是考試前才匆匆忙忙的復習,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等等。因此具有針對性提出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幫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生之間互換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課外有針對性的輔導。
3、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應該關注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課余愛好
在課堂之外,教師要多了解當今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說要了解他們喜歡聽什麼音樂,喜歡吃什麼零食,喜歡玩什麼游戲,喜歡說什麼時髦的口頭禪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學生的這些切身的生活體會加入教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的語言習慣說話,學生就會感到這位老師的思想和他們很接近,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老師也同樣感興趣,從而學生就會漸漸地的願意親近這位老師,慢慢地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進而逐漸地對物理感興趣。所以物理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
現在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有很多體驗生活的機會,但是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卻很少用物理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身邊存在的一些現象也不能有意識的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去解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把這些生活體驗和感受與物理聯系起來,就會讓學生感受到物理離我們的生活原來這么近,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講解決定不透明物體顏色的因素時,講到綠葉呈現綠色是因為它反射的是綠色光,為什麼植物的葉子反射綠色光呢?因為綠色光對植物的生長有害,所以要把有害的光反射出去;在講解摩擦起電現象時,舉出油罐車為什麼要拖一條尾巴--鐵鏈?是因為汽油和油罐之間有摩擦,造成油罐上會附著大量的電荷,如果不急時通過鐵鏈引到大地會使汽油自然。這樣以來既讓學生掌握了要學的物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師授課時要有良好的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並且具有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4.1通過生動風趣語言,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上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再加上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更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4.2教師授課時,要有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
豐富的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教師道德情操的要求。一個教態自然的優秀教師,走進課堂應滿臉笑容,每字每句都對學生有一種熱情的期望。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增強他們的理智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學一方面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兩者結合得好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心理。當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時,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授課時的語言、聲調、動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確的措詞、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繪、柔和的聲調、富有表現力的動作表情融為一體,可使學生在45分鍾內不僅學到物理知識,而且還有一種美的享受。在對物理概念、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進行敘述時,要做到抑揚頓挫,聲音的高低、發音的長短、感情的運用等,都要求教師根據具體內容進行精心設計。
4.3講述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課堂上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情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科學家的成才之路,並深深地體會到"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一道理。
給學生適時講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補償方式。例如在講到玻意耳--馬略特定律的時候,介紹定律的來歷以及不同國家對定律的不同稱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當講到歷史上曾有一位學者叫赫曼,為了驗證天電(閃電)與他電是否是同種電,竟被雷電擊死在實驗台上時,課堂一片寂靜。當講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時,課堂上又是一片活躍氣氛。
4.4教育學生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現實生活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學生從生活中走來,對身邊的事情比較熟悉,比較親切。老師在講解理論時,用實際事例來說明理論;講解完理論後,又用理論來解釋實際問題,可使學生體會到學物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再例如: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樓現象、百貨商場中的各種各樣的東西等,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和有趣的自然現象,都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是較好的物理素材。在做實驗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對物理有親切感,體會到學物理的實用性,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熱情。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善於觀察、勤於思考的習慣。
5、結束語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新奇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但絕不能把素質教育異化為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的傳授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在進行物理課的教學中,要教思路,教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勤於思考,敢於提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和樹立創新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
③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幾種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物理教學的基石,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的基礎.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清晰、正確、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就有關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淺顯的探討.
1 概念引入的時機
在引入物理概念時不能一開始就告訴學生某個物理概念,然後逐一的解釋其中的每一個物理量的含義,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減 ,因為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那我們什麼時候引入物理概念呢?應該在我們解決實際問題遇到困難如何來解決?假設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應該是引入物理概念時思維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在「機械功」概念的教學,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力與距離的乘積便是機械功.而是在我們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後,引導學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機械,要想最省距離我們又選擇什麼樣的機械,在學生弄清楚其中隱含了一個規律:省力的時候費了距離,省距離的時候費了力,也就是我們在使用機械時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力與距離的乘積是不變的.水到渠成,我們將這一有價值的乘積就稱之為機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學,同樣是在學生完成活動:比較不同紙錐下落的快慢後,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即時間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時間.那如果遇到在現實生活中路程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的兩個運動的物體,我們又如何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呢?學生提出可以將路程化為相同,也可以將時間化為相同.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將時間化為多少更為簡單呢?在一系列問題解決後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顯得很自然,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質.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從生活實例中抽象概括出來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從具體的、生動的實例,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本質;從給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結論,並能應用於解決問題或做出新的判斷.初三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而且還開始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思維特點加強抽象概括能力訓練同時又很好的解決了概念教學的難點.例如「杠桿」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從許多具體工具在使用時的共同特徵中抽象概括出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又例如在講授「力」的概念時,先舉出一些實例,如兩個學生相距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計,拉彈簧測力計等,並從這些推、提、壓、拉產生力的不同動作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來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須有兩個物體(不一定是人),單獨一個物體不會產生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其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類比,靈活遷移
所謂類比,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類比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復雜的概念.例如:「電流、電壓」概念的教學,電流、電壓是初中學生不易理解的一個概念,而水流與水壓學生卻很熟悉,通過類比,將水流類比電流、水壓類比電壓,從而引入「電流、電壓」概念,這種處理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學,將功率和速度類比.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同樣的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同樣的功率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這樣引入「功率」概念,學生還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質的.
2.3 從學生生活體驗引入
初中學生接觸生活十幾年,也積累了許多生活體驗,這為我們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學生也樂於接受.例如「慣性」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回憶、再現自己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突然啟動、剎車、加速、減速、拐彎等時刻的感覺,通過分析引入「慣性」的概念.又例如講「摩擦力」概念時,直接讓學生體驗手緊貼在課桌上移動時的感覺,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操作演示的實驗,是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通過演示實驗,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物理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在概念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同時學生會對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接著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也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此時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謂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後用橡皮泥快速地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靜靜地立在講台上自然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被壓癟,並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帶來震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是誰將易拉罐壓癟的?從而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
2.5 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甚至爭論,在此基礎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鐵比棉花重」、「油比水輕」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難道一根小小的鐵釘會比一床棉被還重,一桶油會比一滴水還輕?」.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既然用「重」、「輕」已不能說明上述事實,那麼應怎樣來描述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實驗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視概念引入的時機.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概念用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採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④ 如何將歷史典故運用於初中物理課堂
光學:潭清疑水淺,水至清則無魚;
熱學:和珅為給乾隆祝壽發明了火鍋保溫,雪中送炭,賣炭翁(白居易),關於研究分子熱運動科學家的小故事(我就聽過焦耳的很多小典故);
電學:歐姆的小故事,富蘭克林的故事,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偶然性,奧斯特發現電生磁的小典故(據說如果不是法拉第眼花,這個功勞就不是奧斯特的了)。
總之不能全依賴這些小故事,要把幽默和比喻融入知識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特別崇拜我的初中物理老師,她可以把每個知識點講的特別透徹,例如 把不好理解的電表轉了多少圈走了多少度比喻成一個燒餅多少錢,這樣一講我們就都明白了。她還用獎懲的方法,即每次物理考試不低於90分者免交物理作業,調動學生熱情。
最後祝您當一個快樂的老師!
⑤ 如何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在中學生的物理學習中處於核心地位,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它們是中學物理入門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學物理這門科學比作高樓大廈,那麼物理概念就是構成這座高樓大廈的沙石、磚泥和鋼筋框架。有經驗的物理教師非常重視抓好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物理概念便是基礎知識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怎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根據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維方法,針對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主要思維障礙(如感性認識不足、思維方法不當等),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進行思維加工以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有效武器。要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教師必須創作一個適應教學要求,能引導和啟發學生挖掘問題、思考問題、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徵和本質屬性的物理環境,使學生獲得充分的、必要的感性認識。具體說來,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一)運用實驗來獲得感性認識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學習物理概念時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教學物理概念「熔化」和「凝固」時,正值寒冷的冬季,我找來一塊固態的冰,用酒精燈加溫後,讓它迅速地融化成一杯水,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熔化,即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並告訴學生熔化的過程需要加溫。然後我又將這杯水放在零下10攝氏度的教室外面,十幾分鍾後,液態的水又變成了冰,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凝固,凝固指的是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這個過程需要降溫。通過實驗,學生獲得了關於「熔化」和「凝固」的感性認識,為更好地理解「熔化」和「凝固」這一物理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列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很多與物理概念有關的現象和事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恰當地列舉生活中這些學生熟知的典型事例,進而創造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喚起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這一物理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述了「海市蜃樓」的自然現象,然後讓他們回憶將一根筷子斜放在一碗水中時看到的現象,學生進行表述後,我端來一碗水,找來一根筷子當場讓學生進行實驗,喚起了他們已有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這是什麼現象?學生略加思考便明白了:當光從一種介質(空氣)進入另一種介質(水)時,光路會發生偏折。之後我抓住機會通過畫示意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在頭腦中形成物理概念,總結概括出光的折射規律: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於入射角;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二、指導學生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要使學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靈活應用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在他們獲得必要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按照物理學中建立概念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類比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質聯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徵,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要使學生深刻理解「密度」這一物理概念,就必須讓他們參與實驗或親自動手做實驗,教師要指導他們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抽象和總結,抓住主要因素,概括出「密度」這一物理概念的涵義,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是這樣做的:1.找來形狀完全相同的已經噴了銀白色漆的兩個水龍頭,讓學生用手掂一掂它們的重量。2.讓學生用天平秤出兩個水龍頭的質量,並分別記錄下來。3.用盛有水的量筒測量一下兩個水龍頭的體積(經過測量,兩個水龍頭的體積相等。)4.讓學生用水龍頭的質量除以水龍頭的體積,得出了兩個不同的數據。5.讓學生對兩個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然後和物理課本上的「常見固體的密度表」進行對照。6.學生明白了兩個水龍頭一個是銅制的,一個是鋁制的。7.在學生興高采烈時,提出「密度」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中,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叫做組成物體的這種物質的密度。
三、指導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物理學習的目的也不例外,所以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運用其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學會運用物理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自然會進一步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糾正自己先前對物理概念理解的偏差,完善自己對物理概念的認知。例如,在講解「力」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力的含義。如1.手提水桶;2.馬拉車;3.腳踢足球;4.磁鐵吸引鐵塊等,然後指導學生對生活實例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和總結,得出力的定義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並使學生明確: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又如,根據斜面的概念,讓學生思考「怎樣利用一塊木板,將一個重200斤的油桶移到大卡車上」,如果條件可以,可以讓學生觀看工廠工人根據斜面原理,利用木板將油桶滾到大卡車上的視頻,進而讓他們明白工廠工人是根據斜面原理使重物搬運到卡車上的,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斜面可以省力的物理原理。
由於物理概念具有復雜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時必須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學上的階段性。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分成領會、運用、完善、擴展四個階段。在以上四個階段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同化和順應,把新概念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盡可能將所學的物理概念及相關的物理知識系統化,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有助於他們對物理概念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⑥ 把物理一單元的知識,串起來編一個小故事,怎麼編啊
雷電先生怕別人聽見他放屁的聲音,只好背著陽光媽媽冷冷的放,風雨小姐也不幹寂寞也來湊熱鬧,結果是兩眼淚框。嚇得大力士牛頓也力不從心。
⑦ 初中物理6.1質量用什麼故事引入
兩個輕重差別較大的東西,比如一塊石頭和一塊橡皮擦。
⑧ 關於物理學的小故事
物理學小故事——細微差別中的重大發現——精確測量的重要性。
在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在精確測量各種氣體的密度時,發現:由空氣取得的氮的密度為1.2572kg/m3,而由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為1.2505kg/m3。瑞利沒有放過這細微的差異,在化學家拉姆塞的合作下,於1894年從由空氣獲得的氮里分離出另一種惰性氣體——氬。氬的密度較大,這就是由空氣取得的氮的密度較大的原因。1904年瑞利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⑨ 初中物理教學導入新課的幾種方法
導入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導入的目的在於能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集中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入得當,引到學生的心坎上,引在教材的要點處,才能使學生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對於物理這門比較抽象,比較難的學科,導入更是必不可少而且是關乎一節課成敗的關鍵。 對於不同的教學內容,導入的方案有很多種,特別是對於物理來說,每節課的導入方案都可以有好幾種,以下只是一些常用的引入方法。 一、直接導入法 這種導入方法是一種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拖泥帶水,而且為有限的課堂節約時間。對於學習內容很簡單,或者學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識,就沒必要拐彎抹角。 二、生活經驗導入法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很多物理現象或可以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的例子,這些都是很好的無形教學資源。恰當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現象,極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為良好的物理教學創設環境。在引入過程中,一方面易使學生感到似曾相識,所以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到學以致用,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而自豪;更重要是培養學生勤於觀察生活現象,勤於思考和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這也符合讓學生在生活世界中學物理而不是在科學世界中學物理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新課標對教學目標中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 三、故事引入法 在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中,充滿著很多物理學家的有趣故事,而且涉及物理知識的故事也有很多。初中學生還是有點小孩子天性,喜歡聽故事,故事引入法對課堂教學有很多好處,第一可以舒緩學生緊張的學習氛圍,第二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三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故事引入法要有一定的技巧,首先所引用的故事要與所講的內容緊密相扣,至少要從這個故事中引出一些物理問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其次故事的引入要有趣味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實驗引入法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於一些物理現象,學生之前並沒有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因此學生頭腦中並沒有形成一種意識,就不能用生活經驗引入了,這類內容的引入就可以用藉助實驗。運用實驗引入新課,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新課中,實驗的選擇很重要,應該選擇一些生動有趣、新奇和使學生感到意外的實驗,創造一個愉快的物理學習環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五、復習引入法 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新課的內容往往與學過的知識密切相關,抓住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從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邏輯展開,把新內容自然的引出來,這種方法使新舊知識連貫,便於學生理解、掌握和深化。 如在《功率》時,先復習功的計算後,通過事例引出做功的時間因素,提出做功的快慢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知識的連續性,會讓學生感覺新知識是由舊知識引申和發展而來的,有助於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六、提問引入法 這種方法也是很多老師經常採取的方法,提問引入法是指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請學生回答或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引出新課。這種引入方法可以喚起學生的自覺思維,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求知慾望和成就動機,增強學生思維的樂趣。 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可以這樣引入:亮度可調節的台燈的亮度或者電風扇轉動快慢與什麼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或者溫度。)我們學過的什麼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後,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總之,人們常說:教無定法。新課引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方法應該靈活多變。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不同的教學條件採取不同的新課引入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但是不管採用什麼樣的引入方法,都應當在知識學習、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新課開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