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名人有哪些
倫琴、洛倫茲、貝克勒爾、皮埃爾·居里、伽利略等。
1、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德語:Wilhelm Röntge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2、洛倫茲
亨得里克·安頓·洛倫茲(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電子論的創立者。1902年與彼德·塞曼同共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
自然科學學科
物理學(physics)是研究物質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物理學起始於伽利略和牛頓的年代,它已經成為一門有眾多分支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也是一門崇尚理性、重視邏輯推理的科學。物理學充分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Ⅱ 世界五大著名物理學家分別是誰他們對世界都有哪些貢獻
世界五大著名的物理學家分別是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溫伯格和玻爾,這五名物理學家在世界物理學排行榜中位居前五位。
眾所周知,牛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名物理學家,他經常出現在物理課本上,他不僅在物理方面有著傑出的成就,同時在數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果。除此以外他還是英格蘭的自然哲學家。他對於世界的貢獻十分的大,他的主要貢獻表現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的萬有引力定力和三大運動規律,為未來物理的發展提供了促進作用。
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物理學家,以上這五名物理學家在物理界都是極具有影響力的,也是大家都熟知的。
Ⅲ 物理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愛因斯坦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
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2 艾薩克·牛頓
3 詹姆斯·麥克斯韋
4 尼爾斯·玻爾
5 維爾納·海森堡
6 伽利略·伽利雷
7 理查德·費曼
8 保羅·狄拉克
9 埃爾溫·薛定諤
10 歐內斯特·盧瑟福
Ⅳ 中國傑出的物理學家有哪些人
一定要活著的話,楊振寧最牛。
一定要大陸籍的話,黃昆最牛。
又是大陸籍,又是活的,容我想想 ...
以上是我認為的兩個「最」,其他大牛還有謝希德,吳健雄,李政道,高錕,王竹溪,丁肇中,崔琦等,還有中國物理奠基人饒毓泰,葉企孫等。
中國十大物理學家簡介和名言
1、楊振寧
簡介楊振寧,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
獎獲得者。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於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並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名言成功的奧秘在於多動手。
2、李政道
簡介李政道,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名言如果沒有一個所有的錯誤都犯了以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對的。
3、丁肇中
簡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
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名言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4、鄧稼先
簡介鄧稼先,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
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名言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
5、高錕
簡介高錕,華裔物理學家,高錕為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華文媒體譽之為「光
纖之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名言可以說不聽話就是頑皮,但如果做一點不正常的東西,人家沒有做過的,那個
不應該算是頑皮的,那個是「小孩子的自由」。
6、王淦昌
簡介王淦昌,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
名言黨的信任,人民的重託,自己幾十年來的追求、期望,都落實到我將要接過的
這一副沉沉的擔子上。我有許多話要說,但當時我只說了一句話:「我要以身許國。」。
7、錢三強
簡介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
字學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又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人稱他領導的研究所「滿門忠烈」。
名言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
8、錢學森
簡介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
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他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其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同志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勛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名言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9、嚴濟慈
簡介嚴濟慈,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曾在上海大同大學、中國工學、暨南大學
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學任教授。在巴黎大學光學研究所和法國科學院大電磁鐵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兼鐳學研究所所長、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言要教好書,除要有真學問外,一要大膽,二要"少而精",三要啟發學生,
識別人才。
10、朱棣文
簡介朱棣文,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生於美國聖路易斯;因「發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
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名言我們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我們會時常受到挫折,
但不要失去熱情。
Ⅳ 物理學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誰
1、胡克:英國物理學家;發現了胡克定律(F彈=kx)
2、伽利略:義大利的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時代的儀器、設備十分簡陋,技術也比較落後,但伽利略巧妙地運用科學的推理,給出了勻變速運動的定義,導出S正比於t2 並給以實驗檢驗;推斷並檢驗得出,無論物體輕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過斜面實驗,推斷出物體如不受外力作用將維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後由牛頓歸納成慣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3、牛頓:英國物理學家;動力學的奠基人,他總結和發展了前人的發現,得出牛頓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頓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
4、開普勒:丹麥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運動規律的開普勒三定律,奠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
5、卡文迪許:英國物理學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裝置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國植物學家;在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時,發現了「布朗運動」。 7、焦耳:英國物理學家;測定了熱功當量J=4.2焦/卡,為能的轉化守恆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研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的發熱,得到了焦耳定律。
8、開爾文:英國科學家;創立了把-273℃作為零度的熱力學溫標。
9、庫侖:法國科學家;巧妙的利用「庫侖扭秤」研究電荷之間的作用,發現了「庫侖定律」。 10、密立根:美國科學家;利用帶電油滴在豎直電場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電荷e 。
11、歐姆:德國物理學家;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歐姆把電流與水流等比較,從而引入了電流強度、電動勢、電阻等概念,並確定了它們的關系。
12、奧斯特:丹麥科學家;通過試驗發現了電流能產生磁場。 13、安培:法國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電流假說。
14、湯姆生:英國科學家;研究陰極射線,發現電子,測得了電子的比荷e/m;湯姆生還提出了「棗糕模型」,在當時能解釋一些實驗現象。
15、勞倫斯:美國科學家;發明了「迴旋加速器」,使人類在獲得高能粒子方面邁進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國科學家;發現了電磁感應,親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提出了電磁場及磁感線、電場線的概念。
17、楞次:德國科學家;概括試驗結果,發表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麥克斯韋:英國科學家;總結前人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
19、赫茲:德國科學家;在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存在後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測得電磁波傳播速度等於光速,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20、惠更斯:荷蘭科學家;在對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動說。發明了擺鍾。 21、托馬斯·楊:英國物理學家;首先巧妙而簡單的解決了相干光源問題,成功地觀察到光的干涉現象。(雙孔或雙縫干涉)
22、倫琴:德國物理學家;繼英國物理學家赫謝耳發現紅外線,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後,發現了當高速電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發射出X射線—倫琴射線。
23、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提出量子概念—電磁輻射(含光輻射)的能量是不連續的,E與頻率υ成正比。其在熱力學方面也有巨大貢獻。
24、愛因斯坦:德籍猶太人,後加入美國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論及光電效應方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提出了「質能方程」。
25、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學家;提出一切微觀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質波概念,任何一種運動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
26、盧瑟福:英國物理學家;通過α粒子的散射現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首先實現了人工核反應,發現了質子。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 數學 英語 物理 化學
27、玻爾:丹麥物理學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應用到原子系統上,提出原子的玻爾理論。 28、查德威克:英國物理學家;從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實驗研究中,發現了中子。 29、威爾遜:英國物理學家;發明了威爾遜雲室以觀察α、β、γ射線的徑跡。
30、貝克勒爾:法國物理學家;首次發現了鈾的天然放射現象,開始認識原子核結構是復雜的。
31、瑪麗·居里夫婦:法國(波蘭)物理學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驅者,「鐳」的發現者。 32、約里奧·居里夫婦:法國物理學家;老居里夫婦的女兒女婿;首先發現了用人工核轉變的方法獲得放射性同位素。
Ⅵ 有史以來偉大的物理學家哪些 要排名前十位
這類排名一般都是個人依據自己的觀點或喜好排列出來的,很難有什麼完全統一的標准。在前面的問答中,筆者曾經想盡量客觀的給出個排名的依據,即按照歷史上不同人物對物理科學發展過程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在物理學革命中的貢獻大小來作為標准,最後列舉了30位人物。當然也僅僅是個人看法,並不是什麼定論。
現在列舉10位人物,相對應該更加簡單。依照前述的標准,以兩次物理學革命的靈魂人物為對象,大致就包括了10位物理學家。毫無疑問,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靈魂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和牛頓,最後形成了經典物理學體系,而將這個體系推向最後頂峰的人物是麥克斯韋。也就是說,第一次科學革命的經典科學體系中,產生了5位偉大科學人物,但其中的哥白尼、開普勒很難算作物理學家。所以第一次科學革命中的物理學家,應該就是伽利略、牛頓和麥克斯韋三位。
而第二次科學革命的靈魂人物,其一是創立相對性理論的愛因斯坦,其二是量子理論的創造群體。這兩部分人加起來,大概有6位,即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薛定諤、海森堡、狄拉克等。如果將現代物理體系中最新進展,比如量子場論、天體物理學等領域考慮進來,個人認為哈勃是個繞不過去的人物。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十人名單。這十人就是物理學發展至今歷史上最核心的人物。
最後排名不一定非要按照歷史順序,而按照貢獻大小和歷史地位來排列,個人認為應該是如下的名單:
1、牛頓
2、愛因斯坦
3、麥克斯韋
4、伽利略
5、玻爾
6、普朗克
7、薛定諤
8、海森堡
9、狄拉克
10、哈勃
這十人當中,牛頓、麥克斯韋、狄拉克是英國人;普朗克、海森堡是德國人;愛因斯坦曾經是德國、瑞士人,最後是美國人;伽利略是義大利人;玻爾是丹麥人;薛定諤是奧地利人;哈勃是美國人。
Ⅶ 最偉大物理學家前二十名分別是哪些人
最偉大物理學家前二十名分別是艾薩克-牛頓,愛因斯坦,焦耳,沃納·海森堡,歐內斯特·盧瑟福,保羅·狄拉克,理查德·費曼,邁克爾·法拉第,亨利-卡文迪許,埃爾溫·薛定諤,保羅-狄拉克,馬克斯·普朗克,麥克斯韋,玻爾,蓋爾曼,魯賓,伽利略,安培,歐姆,奧本海默。
3、焦耳
由於焦耳在熱學、熱力學和電方面的貢獻,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獎章。後人為了紀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單位命名為「焦耳」,簡稱「焦」;並用焦耳姓氏的第一個字母「J」來標記熱量以及「功」的單位。焦耳在研究熱的本質時,發現了熱和功之間的轉換關系,並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恆定律,最終發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
Ⅷ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有哪些
1、牛頓
艾薩克·牛頓是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主要貢獻是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的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
拓展資料(物理學研究領域):
1、凝聚態物理:
研究物質宏觀性質,這些物相內包含極大數目的組元,且組員間相互作用極強。最熟悉的凝聚態相是固體和液體,它們由原子間的鍵和電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態相包括超流和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十分低溫時,某些原子系統內發現);某些材料中導電電子呈現的超導相;原子點陣中出現的鐵磁和反鐵磁相。凝聚態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領域。歷史上,它由固體物理生長出來。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採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
研究原子尺寸或幾個原子結構范圍內,物質-物質和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三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它們使用類似的方法和有關的能量標度。它們都包括經典和量子的處理方法;從微觀的角度處理問題。原子物理處理原子的殼層,集中在原子和離子的量子控制;冷卻和誘捕;低溫碰撞動力學;准確測量基本常數;電子在結構動力學方面的集體效應。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內部現象則屬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結構以及它們,內外部和物質及光的相互作用,這里的光學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與物質在微觀領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
粒子物理研究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組元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也可稱為高能物理。因為許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與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現。據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標准模型描述,有12種已知物質的基本粒子模型(誇克和輕粒子)。它們通過強,弱和電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標准模型還預言一種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現正尋找中。
4、天體物理:
天體物理和天文學是物理的理論和方法用到研究星體的結構和演變,太陽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關問題。因為天體物理的范圍寬。它用了物理的許多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力學。1931年卡爾發現了天體發出的無線電訊號。開始了無線電天文學。天文學的前沿已被空間探索所擴展。地球大氣的干擾使觀察空間需用紅外,超紫外,伽瑪射線和x-射線。物理宇宙論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圍內宇宙的形成和演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現代宇宙理論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紀早期哈勃從圖中發現了宇宙在膨脹,促進了宇宙的穩定狀態論和大爆炸之間的討論。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證明了大爆炸理論可能是正確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個理論框架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原理。宇宙論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變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脹,黑能量和黑物質。 從費米伽瑪-射線望運鏡的新數據和現有宇宙模型的改進,可期待出現許多可能性和發現。尤其是今後數年內,圍繞黑物質方面可能有許多發現。
Ⅸ 有哪些物理學家
早期著名物理學家:
阿基米德 - 錫拉庫薩 ( 前287年 - 前212年 )
盧克萊修 - 羅馬(前98年? - 前55年 )
亞里斯多德 - 古希臘 (前384年—前322年)
沈括 -宋 (1033年~1097年)
[編輯]
近代著名物理學家
威廉.吉爾伯特 (William Gilbert) - 英格蘭 ( 1540年 - 1605年 )
伽利略 - 義大利 (1564年 - 1642年 )
斯涅爾 - 荷蘭 (1580年 - 1626年 )
萊昂.笛卡爾 - 法國 (1596年 - 1650年)
伊凡吉利斯坦.托里切利 - 義大利 (1608年 - 1647年)
布萊茲.帕斯卡 (Blaise Pascal) - 法國 (1623年 - 1662年)
羅伯特.波義耳 - 英格蘭 (1627年 - 1691年)
基士揚.惠更斯 (Christian Huygens) (1629年 - 1695年)
羅伯特.胡克 (Robert Hooke) - 英格蘭 (1635年 - 1703年)
伊薩克.牛頓 - 英格蘭 (1642年 - 1727年)
[編輯]
18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丹尼爾.加布里埃爾.華倫海特 (1686年 - 1736年)
丹尼爾.柏努利 (Daniel Bernoulli) - 瑞士 (1700年 - 1782年)
班傑明.弗蘭克林 - 美國 (1706年 - 1790年)
萊奧哈爾德.歐拉 (Leonhard Euler) - 瑞士 (1707年 - 1783年)
Rudjer Josip Boscovich - Dubrovnik (1711年 - 1787年)
達朗貝爾 - 法國 (1717年 - 1783年)
亨利.卡文迪什 (Henry Cavendish) - 英國 (1731年 - 1810年)
查爾斯.奧古斯丁.德.庫倫 (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 (1736年 - 1806年)
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 (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年 - 1813年)
詹姆斯.瓦特 蘇格蘭 (1736年 - 1819年)
[編輯]
19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伏打 - 義大利 (1745年 - 1827年)
Ernst Chladni - 德國 (1756年 - 1827年)
約翰.道爾頓 - 英格蘭 (1766年 - 1844年)
讓.巴蒂斯特.約瑟夫.傅立葉 (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 (1768年 - 1830年)
托馬斯.楊 - 英格蘭 (1773年 - 1829年)
Jean - Baptist Biot (1774年 - 1862年)
安德烈.瑪麗.安培 (Andre Marie Ampere) (1775年 - 1836年)
阿梅德奧.阿伏加德羅(Amedeo Avogadro) - 義大利 (1776年 - 1856年)
卡爾.弗雷德里希.高斯 (Carl Friedrich Gauss) - 德國 (1777年 - 1855年)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Hans Christian ?rsted) - 丹麥 (1777年 - 1851年)
蓋-呂薩克 - 法國 (1778年 - 1850年)
David Brewster - 蘇格蘭 (1781年 - 1868年)
William Prout - 英格蘭 (1785年 - 1850年)
約瑟夫.夫琅和費 - 德國 (1787年 - 1826年)
奧古斯丁.簡.菲涅耳 - 法國 (1788年 - 1827年)
格奧爾格.西蒙.歐姆 - 德國 (1789年 - 1854年)
麥可.法拉第 - 英國 (1791年 - 1867年)
Felix Savart - 法國 (1791年 - 1841年)
尼古拉.萊昂納爾.薩迪.卡諾 - 法國 (1796年 - 1832年)
約瑟夫.亨利 - 美國 (1797年 - 1878年)
基士揚.都卜勒 - 奧地利 (1803年 - 1853年)
威廉.韋伯 (1804年 - 1891年)
威廉.漢密爾頓 - 愛爾蘭 (1805年 - 1865年)
Anders Jonas ?ngstr?m - 瑞典(1814年 - 1874年)
詹姆斯.焦耳 - 英國 (1818年 - 1889年)
Hippolyte Fizeau - 法國 (1819年 - 1896年)
萊昂.傅科(Leon Focault) - 法國 (1819年 - 1868年)
喬治.斯托克斯 - 英國 (1819年 - 1903年)
赫爾曼.路德維希.費迪南德.馮.亥姆霍茲 - 德國 (1821年 - 1894年)
魯道夫.克勞修斯 - 德國 (1822年 - 1888年)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年 - 1887年)
Johann Balmer - 瑞士 (1825年 - 1898年)
威廉.湯姆遜 - (開爾文勛爵) 英格蘭 (1824年 - 1907年)
Joseph Wilson Swan (1828年 - 1914年)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 英國 (1831年 - 1879年)
Jožef Stefan - 奧匈帝國,斯洛維尼亞 (1835年 - 1893年)
恩斯特.馬赫 - 奧地利 (1838年 - 1916年)
Josiah Gibbs (1839年 - 1903年)
恩斯特.阿貝 - 德國 (1840年 - 1905年)
Marie Alfred Cornu (1841年 - 1902年)
詹姆斯.杜瓦 - 英國 (1842年 - 1923年)
Osborne Reynolds - 英國 (1842年 - 1912年)
路德維希.玻耳茲曼 - 奧地利 (1844年 - 1906年)
Roland E?tv?s - 匈牙利 (1848年 - 1919年)
Oliver Heaviside - 英國 (1850年 - 1925年)
George Francis FitzGerald - 愛爾蘭 (1851年 - 1901年)
約翰.玻因廷 - 英國 (1852年 - 1914年)
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e) (1854年 - 1912年)
約翰尼斯.里德堡 - 瑞典 (1854年 - 1919年)
Edwin Hall - 美國 (1855年 - 1938年)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 (1856年 - 1940年)
亨利希.魯道夫.赫茲 - 德國 (1857年 - 1894年)
[編輯]
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Hannes Alfven - 瑞典 (1908年 - 1995年)
亨利.貝克勒爾 - 法國 (1852年 - 1908年)
Felix Bloch - 瑞士 (1905年 - 1983年)
尼爾斯.玻爾 - 丹麥 (1885年 - 1962年)
Satyendra Nath Bose - 印度 (1894年 - 1974年)
路易斯.維克托.德.德布羅意 - 法國 (1892年 - 1987年)
瑪麗.居里 - 波蘭 (1867年 - 1934年)
Fritjof Capra - 奧地利, 美國 (1939年 - )
保羅.安德列.莫里斯.狄拉克 - 英國 (1902年 - 1984年)
弗里曼.戴森 (Freeman Dyson) - 英國, 美國 (1923年 - )
保羅.厄倫費斯特 - 奧地利 (1880年 - 1933年)
艾伯特.愛因斯坦 - 瑞士, 美國 (1879年 - 1955年)
恩里科.費米 - 義大利 (1901年 - 1954年)
理察.費曼 - 美國 (1918年 - 1988年)
默里.蓋爾曼 (Murray Gell-mann) - 美國 (1929年 - )
維爾納.卡爾.海森堡 (1901年 - 1976年)
史蒂芬.霍金 - 英格蘭 (1942年 - )
Edwin Jaynes - 美國 (1922年 - 1998年)
萊夫.達維多維奇.朗道 - 蘇聯 (1908年 - 1968年)
Irving Langmuir - 美國 (1851年 - 1957年)
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 奧匈帝國, 美國 (1903年 - 1957年)
羅伯特.奧本海默 - 美國 (1904年 - 1967年)
泡利 - 奧地利 (1900年 - 1958年)
馬克斯.普朗克 - 德國 (1858年 - 1947年)
John Polkinghorne - 英國 (1930年 - )
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年 - 1923年)
歐內斯特.盧瑟福 - 紐西蘭, 英格蘭 (1871年 - 1937年)
埃爾溫.薛丁格 - 奧地利 (1887年 - 1961年)
尼古拉.特斯拉 - 奧匈帝國, 美國 (1856年 - 1943年)
Steven Weinberg - 美國 (1933年 - )
Arthur Wightman - 英國
Eugene Wigner - 奧匈帝國, 美國 (1902年 - 1993年)
吳有訓(Woo YH) - 中國 (1897年-1977年)
趙忠堯(Chao CY) 中國 (1902年-)
吳健雄(Chien-Shiung Wu) - 中國, 美國 (1912年-1997年)
李政道(Tsung Dao Lee ) - 中國, 美國 (1926年-)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 中國, 美國 (1922年-)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 中國, 美國 (1936年-)
朱經武 (Paul Ching-wu Chu) - 中國, 美國 (1941年-)
愛德華.威滕 (Edward Witten) - 美國
湯川秀樹(Yugawa Hideki) - 日本 (1907年 - 1981年)
朱光亞 - 中國
物理學家介紹——霍金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300年前闔然長逝的日子。伽利略是最先提出了慣性定律原理(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都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的人,後來牛頓系統地歸納了這個定律(因此後人也叫它「牛頓第一定律」),使之成為一切力學定律的基石。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念。霍金的成就與這幾位前輩相比又如何呢?他有資格躋身科學名人堂嗎?讓我們從他在學術界的第一次亮相看起:
1970年,28歲的霍金和彭羅斯(R. Penrose)合作,證明了「奇點定理」:在一定條件下,按照廣義相對論,宇宙大爆炸必然從一個「奇點」開始。為此,他們共同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霍金的貢獻——對黑洞性質的研究和提出量子引力論——論重要程度雖趕不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的兩個相對論,但是足以為他在科學名人堂中留下一席之地。尤其是他的量子引力論,整合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領域,自成體系,使他能與創立分子生物學(生物學與量子力學的成功結合)的科學家平起平坐。
在霍金之前,所有的宇宙理論都以廣義相對論為基礎,但是只有霍金發現並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它不能告訴我們宇宙起源的細節。因為根據廣義相對論得出的結論,所有的物理理論(包括它自己在內)都將在宇宙的開端處失效。顯然,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部分」理論,所以奇點定理真正所顯示的是,在極早期宇宙中有過一個時刻,那時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於人們不得不考慮用20世紀另一個偉大的「部分」理論——專門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來研究它。霍金和他的搭檔被迫從對極其巨大范圍的理論研究轉到對極其微小范圍的理論研究。
恰好有這樣一種可能存在的微型天體可作為研究對象。正如霍金後來回憶的:「研究黑洞的性質,有助於我們同時理解大爆炸奇點,因為他們之間實在是太相似了。」於是他開始潛心研究黑洞問題。
1971年,霍金指出,宇宙大爆炸時間可能產生像質子那麼小(半徑10-13厘米)的重約十億噸的「太初黑洞」,它們的壽命大約和宇宙年齡相同。
1973年霍金、卡特爾(B. Carter)等人嚴格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後,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恆量,其他一切信息(「毛發」)都喪失了。「黑洞」的命名者惠勒(J.A. Wheeler)戲稱這特性為「黑洞無毛」。
華裔著名物理學家介紹
吳有訓
吳有訓先生於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理化部,受教於留美歸來的胡剛復博士。在胡先生的指導下,吳有訓在國內即對X射線有了一定的了解。1921年以優異成績獲得赴美留學機會。該年底吳有訓赴美,1922年初進入芝加哥大學。其時,著名物理學家A•H•康普頓正以訪問學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1923年他正式成為該校教授,該年5月康普頓發表了解釋X射線被石墨散射後頻率改變現象(後稱康普頓效應)的論文。當時也研究這一現象的美國物理界一位重要人物杜安已有所謂「箱子效應」和「三次輻射」的理論,因此他極力反對康普頓的工作。吳有訓先後以十幾種元素為散射物質進一步做了大量深入研究,通過精心設計實驗方案以無法辯駁的事實對康普頓的理論給予了極大支持。這些成果得到了國際物理界的關注和承認。相關數據被一些國際著作引用。吳先生1926年獲博士學位。國外有的物理教科書,因尊重吳先生的工作而將康普頓效應稱為康普頓—吳有訓效應。
錢學森
錢學森(1911—),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楊振寧
楊振寧(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
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
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8—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中國核物理學家,1924年6月25日生於安徽懷寧,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平,16歲隨其姐來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遷返北平,應聘於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念研究生,被選入「留美科協」總會幹事會。新中國的誕生促使他決心盡早回到祖國。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九天,沖破重重險阻登上了回國輪船。1950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後歷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是我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共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委員。
1985年7月患直腸癌,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於北京,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