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理致癌因素有哪些
物理界的許多射線可以致癌。
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兒約里奧·居里夫人都先後死於白血病,這與過多地與放射線接觸,並疏於防護有關。
本世紀20年代曾發現鍾表工人易患骨肉瘤,後經查明系因熒光材料中含有放射性物質鐳所致。
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後,爆炸中心1000米內倖存的居民癌症發病率較其他地區居民高20倍。這一切都提醒人們高度警惕射線致癌。
食管癌主要經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浸潤所致降射線外,溫度也與癌有關。現已發現熱損傷與皮膚癌關系密切。克什米爾的牧民習慣於冬季用「懷爐」取暖,可在腹部皮膚引起「懷爐癌」;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居民;冬季常坐在火炕上取暖,易發臀部皮膚的「炕癌」;我國河南林縣食管癌高發,也與當地居民喜歡吃燙的食物造成食道粘膜損傷有一定關系。
對致癌的物理因素應注意防護,這樣就可降低癌症發生率。
腫瘤在人體中形成後,將對人體造成多方面的影響。盡管腫瘤早期表現沒有什麼特殊性,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但由於腫瘤早期診斷對治療極有意義,所以人們還是十分重視它。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癌症的8個警告信號:1.可觸及的硬結或硬變(如在乳腺、皮膚及舌部);2.疣或黑痣發生明顯的變化;3.持續性聲音嘶啞、乾咳或吞咽困難;4.持續性消化不良;5.月經期不正常的出血,月經期外的出血;6.鼻、耳、膀胱或腸道不明原因的出血;7.經久不愈的傷口、不消的腫脹;8.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以上都是癌症的先兆症狀,只要人人留意,及時做專項檢查,早期診斷是完全有可能的。
腫瘤到了後期對機體的破壞作用相當大,即使是良性腫瘤,如果生長在腦內、氣管內或在血管附近,也會因為壓迫正常的組織造成嚴重的影響。內分泌器官的良性腫瘤會導致激素分泌過多,嚴重地破壞了體內代謝的平衡。
惡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更大。首先惡性腫瘤患者常合並出血,原因可以是惡性腫瘤本身破潰,也可以是侵蝕了人體血管所致。如果一次出血量過大或腦部出血往往可以引起死亡。其次,惡性腫瘤對器官臟器的直接損害也十分嚴重。由於癌細胞的四處浸潤,正常的組織結構被破壞,正常的器官功能難以維持。如肝癌可以損害肝功能使病人出現黃疸、腹水。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多表現出「惡病質」即極度消瘦、貧血、無力和衰竭的症狀,奄奄一息。
經過了上百年的摸索,人們在對癌症的斗爭中逐漸積累了經驗。人們不斷研究新的方法,至今已有近20種。其中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是當今抗癌的「四大法寶」。現在又有人在研究用細胞工程學技術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逆轉,這將成為新的一種「抗癌法寶」。
㈡ 工業明膠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屬鉻,有致癌作用,屬於什麼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分為三類: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化學致癌因子有數千種之多,無機化合物如石棉,鉻化物等,吸煙是人體攝入化學致癌物的主要途徑之一;病毒致癌因子是只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病毒。致癌病毒能夠引起細胞發生癌變,主要是因為他們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與之有關的核酸序列。他們通過感染人的細胞後,將其基因組整合進入人的基因組中,從而誘發人的細胞癌變,如:Rous肉瘤病毒等。工業明膠中含有的鉻,主要來自於製革的皮,屬於化學致癌因子。
㈢ 物理因子、化學因子、病毒因子誘發癌變的機理各是什麼
化學因子致突的途徑較多:1、鹼基代替從而破壞配對原則;2、修飾作用,導致復制時出錯;3、錯誤引起DNA修復機制和錯誤激活基因
病毒因子通常是轉入異常基因
人和動物細胞的染色體上本來就存在著與癌有關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根據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發生並不是單一基因突變的結果,至少在一個細胞中發生5-6個基因突變,才能賦予癌細胞所有的特徵,這是一種累積效應。因此,生活中的致癌因子很多,但是癌症發生的頻率並不是很高,而且易患癌症的多為老年人。
正常情況下癌細胞產生速率很低,免疫系統正常的情況下(不是用免疫力高低單純衡量的)癌細胞的清除速率高於產生速率,從而不會患癌症。
癌變和一類和誘導血管生長相關的免疫細胞是有密切聯系,
這類細胞錯誤的影響了癌細胞細胞,從而導致癌細胞得以充足的營養供應。
㈣ 高一生物考點
第一章:生物科學和我們(了解)
第一節:身邊的生物科學
1、了解十種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傳染病
2、癌症:
本質起因:細胞具有原癌基因
外界的環境可以引發原癌基因從抑制狀態轉變成為激活狀態,癌症從而表現出來。
物理因子:主要是輻射、紫外線等
外界致癌因子 化學因子:重金屬、有毒物質如亞硝酸鹽等
生物因子:一些可以致癌的細菌、病毒等,它們的分泌物可以致癌
癌細胞的變化
3、新的診斷、治療技術
基因診斷: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上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特點:快速、靈敏、簡便
基因治療:兩種方法(體內途徑及體外途徑)和它們的具體過程
第二章:細胞的化學組成
第一節: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原子構成分子,分子構成化合物,化合物又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
一、元素:
基本元素:C H O N
主要元素:C H O N P S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Ca
微量元素:鋅、鐵、硼、銅、鉬、錳
各生物體內的化學元素的組成種類基本一樣,但在不同的生物中各種元素的比例有差別
無機環境與生物體的統一:無機環境中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都可以找到
無機環境與生物體的差別:化學元素在無機環境、生物體中所佔的比例不同
二、無機物:主要是水(60%——90%)和無機鹽(1.5%)
自由水:定義、特點、作用
1、水
結合水:定義、特點、作用
水的生理作用——新陳代謝的場所、原料、良好的溶劑、物質運輸的載體、降溫等
2、無機鹽
以離子形式存在於生物體內
無機鹽離子在生物體中的作用——新陳代謝的原料、物質的組成、滲透壓的維持
要記得缺乏一些離子會有什麼症狀(如鈣、鎂、鐵、鉀、碘等)
第二節:細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類
1、組成元素:C H O
2、單糖、二糖(雙糖)、多糖的代表物質,以及相互之間的轉化關系。
3、還原糖的鑒定:斐林試劑,水浴加熱、磚紅色沉澱
4、糖類的作用:供能、細胞壁成分
二、脂質
1、組成元素:C H O 等
2、脂質分為脂肪、類脂(磷脂)、固醇(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三種,它們都不溶於水,脂肪功能主要是儲存能量、保溫;類脂主要是構成生物膜;固醇主要是調節生命活動
3、脂質的鑒定:蘇丹Ⅲ 用顯微鏡觀察 橘黃色脂肪顆粒
三、蛋白質
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
2、氨基酸的通式
3、脫水縮合反應、肽鍵、多肽
4、肽鍵=脫水數=氨基酸總數—肽鏈數
5、蛋白質的作用:生物體的組成成分、調節代謝、運輸的載體,總之,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
為什麼蛋白質的種類多種多樣?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量、排列、空間結構的不同。
四、核酸
1、組成單位:核苷酸
2、核苷酸:由磷酸、五碳糖、含氮鹼基構成
3、核酸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們的異同
4、DNA和RNA在細胞內的分布,各自的作用
第三章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
一、細胞學說
內容、提出者
二、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的基本組成,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最大放大倍數1500倍。重點是顯微鏡的使用。
第二節:細胞的類型和結構
一、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二、細胞膜、細胞壁的組成成分及功能,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三、細胞質和細胞器
1、什麼是細胞質?
2、細胞質基質的成分、作用
3、細胞器的種類、各自的作用
4、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
5、細胞核的組成物質、結構特點。
第三節:物質的跨膜運輸
簡單擴散:特點
被動運輸
易化擴散:特點
主動運輸:特點、意義
三種運輸方式的代表物質
大分子物質的內吞和外排要知道。
脂質進出細胞是自由擴散,因為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有「相似相溶」
總結如下:
類型 特點 代表性物質
自由擴散/簡單擴散 從高濃度到低濃度 水、氧氣、二氧化碳、脂質等
易化擴散 從高濃度到低濃度,需要載體 血漿中的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運輸 需要載體,需要能量 氨基酸、無機鹽、消化吸收葡萄糖
內吞/胞吞 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需要能量 蛋白質、多糖
外排/胞吐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
第一節:ATP和酶
1、 名稱: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分子結構:A—P~P~P(一個腺嘌呤,三個磷酸)
ATP 特點:具有兩條高能磷酸建,其中第二條不穩定,容易斷裂
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ATP在細胞中的作用
ADP:腺嘌呤核苷二磷酸/二磷酸腺苷 A—P~P
2、 什麼是酶?
大部分酶是蛋白質,有少部分的核酸也有催化活性,稱為核酶
酶 酶的特性:高效、專一、最適條件(最適條件一般是指溫度和PH)
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條件不同。
酶在過酸、過鹼、高溫、紫外線、重金屬的作用下會失去活性。
第二節:光合作用
一、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二、光合色素及作用
1、葉綠體中的色素種類(兩大類共四種)
2、作用
三、光和作用的過程
1、光反應的過程、發生的反應、發生的地點、參與的物質
2、暗反應的過程、發生的反應、發生的地點、物質的變化
3、光合作用的總過程
4、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溫度(影響酶的活性)、光照(影響光反應)、二氧化碳(影響暗反應)
5、了解如何提高農作物產量P58
第三節:細胞呼吸
一、細胞呼吸的定義、特點,及細胞呼吸的兩種類型
二、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發生的反應、地點、能量的產生情況
2、以葡萄糖為底物,有氧呼吸產生的總能量、能量的兩個流動方向。
3、有氧呼吸是大多數生物特別是人和高等動植物獲取能量的主要途徑
三、無氧呼吸
2C2H5OH+2CO2 (高等植物)
C6H12O6 2C3H4O3+4[H]
2C3H6O3 (高等動物、馬鈴薯)
1、無氧呼吸發生的地點
2、無氧呼吸在第一步反應放出能量,能量的多少因最終產物不同而不同
3、無氧呼吸是有害的,放出的能量少是因為有機物分解不徹底。
4、作用
三、如何減少糧食和果蔬在儲存時的有機物的消耗
低溫、低含氧量(注意,並非是無氧)、乾燥、通風等
第五章 細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節:細胞增殖
一、細胞增殖方式
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原核細胞:二分裂
二、有絲分裂(動植物體細胞增加數目的方式)
1、細胞周期概念: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結束開始,到下一次分裂結束
2、階段:
分裂間期:完成染色體(或者說是DNA)的復制,結果是每條染色體含有兩條染色單體(染色體數目不變,DNA數目加倍)
分裂期:前期、中期、後期、末期
前期細胞變化:染色體、紡錘體出現,核膜、核仁消失 兩消兩現一散亂
中期細胞變化:染色體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態、數目清晰 清晰可見排赤道
後期細胞變化:著絲點分裂,單體分開,染色體數目加倍,並平分移向兩極
染色單體分兩極
末期細胞變化:核膜、核仁出現,染色體、紡錘體消失 兩消兩現新壁建
注意:動物細胞中間縊裂,植物細胞中間出現細胞板,進而形成細胞壁
3、特徵:親代細胞的染色體復制後,平均分配到兩個細胞中,使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親代細胞相同,從而保證了親代、子代之間遺傳性狀的穩定
4、注意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的變化
三、無絲分裂
1、特徵:分裂過程不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
2、實例:草履蟲的無絲分裂、蛙的紅細胞、人口腔上皮細胞、傷口周圍的細胞等
第二節:細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細胞分化
1、概念:同一類型的細胞在細胞分裂後,後代細胞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上產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原因:基因選擇性表達
3、特點:不可逆性、穩定性、持久性
二、細胞全能性
1、概念:已經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其細胞核保持全能性
2、物質基礎:具有該生物體的全部基因
3、全能性表達的難易程度比較
分化程度低的細胞>分化程度高的細胞
三、細胞衰老
細胞衰老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表現在:水分減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積累、呼吸速率減慢、細胞膜通透性改變
四、了解細胞凋亡,並比較細胞壞死
細胞凋亡是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又叫編程性死亡。
細胞壞死是受到極端的物理、化學因素或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細胞內容物釋放時對周圍細胞產生傷害,引起炎症。
五、細胞的癌變
癌變原因:內因——原癌基因被激活
外因——物理、化學、生物因素
癌細胞的特點:細胞無限增殖,可以在體內轉移
㈤ 致癌因子有哪些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射線和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
化學致癌因子:苯類、亞硝胺、黃麴黴、砷化物、鎘化物、石棉等
病毒致癌因子:如肉瘤病毒
㈥ 黃麴黴素真的能致癌細胞嗎
要引起癌症的內部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外部原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
致癌因子分三類,一是物理因子,大多是射線類物質;二是生物因子,比如肉瘤病毒;三是化學因子,就是你說的黃麴黴素這類,高致癌物。
~希望能幫到你
㈦ 高中生物致癌因子
石棉是無機化合物,黃麴黴素是有機化合物,它們都屬於化學致癌因子,是同一種類型。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而病毒致癌因子是指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病毒。
致癌因子大致分為以上三類,具體內容都在書上,認真看書哦!
㈧ 亞硝酸鹽可通過改變基因的結構而致癌,對嗎
亞硝酸鹽 是致癌的物理因子之一
應該是激活原癌基因
或者是使基因突變
㈨ 物理因子和化學因子的區別醫學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
物理因素直接導致,如輻射;
2、化學致癌因子主要是:
化學葯劑間接導致,如亞硝酸鹽,二惡英。
3、生物致癌因子主要是:
癌細胞本身的擴散導致,還有生物類葯劑導致癌變如富馬酸、苯酚類。
㈩ 細胞癌化的概念,以及致癌因素
細胞癌化主要是細胞由於各種內部或外在的原因產生基因上的變化,於是造成了細胞不分化也很少死亡。癌細胞是一種變異的細胞,是產生癌症的病源,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有無限生長、轉化和轉移三大特點,也因此難以消滅。
癌細胞的主要分裂方式為有絲分裂
【內部成因】
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存在著與癌症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的正常表達是個體發育、細胞增殖、組織再生等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這些基因只有發生突變時才有致癌作用,變成癌基因。這些具有引起細胞癌變潛能的基因稱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原癌基因屬於顯性基因,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發生突變,就會引起細胞癌變。正常細胞中雖然存在著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活動受到嚴格的精密調控,其編碼產物是細胞生長和分化所必需的,不會引起癌變。然而,當原癌基因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超出細胞活動所需要的產物,就會引起細胞癌變。原癌基因的這種變化稱為原癌基因的激活。
癌症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而人體是由大量體細胞組成的。人的一生大約要進行1016次細胞分裂。即使不接觸致癌劑,每個基因發生自然突變的概率為10-6。可以推算出人的一生中每個基因會有1010突變概率。由此估計,一個突變細胞中應當有許多與細胞增殖有關的基因發生突變,失去了對細胞增殖的調控能力。然而事實上,人體癌症發病率並沒有預想的那樣高。由此可見,一次突變並不足以將一個健康細胞轉變為癌細胞。一個細胞癌變要求在一個細胞中發生幾次單獨的突變,它們共同作用才能誘發細胞癌變。經統計,一個細胞轉化需要發生3~7次單獨的隨機突變。
雖然癌症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但是這個突變細胞的後代必須經過幾次突變,才能形成癌細胞。流行病學的統計表明,癌症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且是幾何級數提高,癌症的發病率是年齡的3次方、4次方甚至5次方。癌症的漸進發生過程非一日之寒,需要數年時間,在此期間既有內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誘發,致癌因子需要有劑量累積效應。癌症的發生要有許多因子的共同作用。體內還有免疫監控系統,可以隨時消滅癌細胞。因此,許多癌症不是不可避免的。
細胞中還存在另一類基因與遏制細胞增殖有關,這類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也可引起細胞癌變,這類基因叫做抑癌基因(antioncogenes)或腫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s)。抑癌基因與原癌基因不同,抑癌基因是隱性基因,需要兩個等位基因都突變失活,才能引起細胞癌變。如果親代傳遞給後代的某一抑癌基因中有一個等位基因無功能,這個後代個體就容易患癌症。在正常細胞中,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協調配合,共同維持細胞的正常增殖活動。
【外部成因】
1、化學致癌因素:這類因素是目前導致腫瘤的主要原因,其來源甚廣,種類繁多。經考察和動物實驗證實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已發現有千餘種,其中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化學致癌物就有數百種之多。化學物質致癌潛伏期的相對較長,對人類危害極大,它廣泛存在於食物、生產作業環境、農葯、醫療葯品之中。人們所熟知的黃黴毒素,在花生、玉米、高粱、大米等許多糧食作物中都有沾染,它具有公認的致癌作用,有明顯的致癌力,已被證實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廣布於自然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在腌制過的魚、肉、雞中含量較高)和熏烤或燒焦後的食物中(尤其是高蛋白食品,如魚、肉、蛋類)致癌物的種類和含量劇增,以及受到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如3,4苯並芘、二甲基苯蒽、二苯蒽等致癌物污染的空氣,均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嚴重的會誘發並導致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賁門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膀胱癌、大腸癌、陰囊癌、皮膚癌等。
2、物理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灼熱、機械性刺激、創傷、紫外錢、放射線等。值得高度重視的是,受輻射危害可以來自環境污染,也可以來自醫源性。比如多次反復接受X射線照射檢查或放射性核素檢查可使受檢人群患腫瘤機率增加,若用放射療法治療某些疾病,也可誘發某些腫瘤。有資料報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療紅細胞增多症後,相當數量的患者經過一定的潛伏期而出現白血病。肺結核患者反復的胸透檢查,可誘發乳腺癌。
3、生物致癌因素:目前,對這類因素研究較多的是病毒。近代科學研究已證明,有30多種動物的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近來發現人類的某些腫瘤與病毒的關系密切,在一些鼻咽癌、宮頸癌、肝癌、白血病等患者的血清中可以發現有相應病毒的抗體。有資料報道,血吸蟲病可誘發大腸癌、肝癌等。
詳細的樓主可以查閱這個資料:http://ke..com/view/335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