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闡明宇宙最本質的物理理論是什麼

闡明宇宙最本質的物理理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3 01:29:44

㈠ 宇宙大爆炸的最根本物理學依據是什麼 那本書上有詳細講解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總結出星系譜線紅移星與星系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成正比的規律。他在理論中指出:如果認為譜線紅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結果,則意味著河外星系都在離開我們向遠方退行,而且距離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這正是一幅宇宙膨脹的圖像。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整個宇宙最初聚集在一個「原始原子」中,後來發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開,形成了我們的宇宙。美籍俄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第一次將廣義相對論融入到宇宙理論中,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高溫、高密度的原始物質,最初的溫度超過幾十億度,隨著溫度的繼續下降,宇宙開始膨脹。
大爆炸理論是關於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補充和發展,但一直寂寂無聞。 40年代美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在遙遠的過去曾處於一種極度高溫和極大密度的狀態,這種狀態被形象地稱為「原始火球」。所謂原始火球也就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現在的宇宙仍會繼續膨脹,也就是無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發到極限的時候,宇宙又會變成一個原始火焰即無限小的點以後,火球爆炸,宇宙就開始膨脹,物質密度逐漸變稀,溫度也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這個理論能自然地說明河外天體的譜線紅移現象,也能圓滿地解釋許多天體物理學問題。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
60年代,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他們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後來他們證實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時留下的遺跡,從而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他們在測定高銀維的射電強度。但在7.35cm波長上,意外探測到一種微波雜訊,無論天線轉向何方,無論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這種神秘的雜訊都持續和穩定。相當於三K攝氏度的黑體發出的輻射。這一發現使天文學家們異常興奮,他們早就估計到當年大爆炸後,今天總會留下點什麼,每一個階段的平衡狀態,都應該有一個對應的等效溫度,作為時間前進的嘀嗒聲。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此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這只是一個設想,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
大爆炸理論雖然並不成熟,但是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論的關鍵就在於目前有一些證據支持大爆炸理論,比較傳統的證據如下所示:
從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遙遠的星系都在離開我們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脹,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
氫與氦的豐存度
由模型預測出氫佔25%,氦佔75%,已經由試驗證實。
微量元素的豐存度 對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測的豐存度與實測的相同。 3K的宇宙背景輻射根據大爆炸學說,宇宙因膨脹而冷卻,現今的宇宙中仍然應該存在當時產生的輻射余燼,1965年,3K的背景輻射被測得。 背景輻射的微量不均勻 證明宇宙最初的狀態並不均勻,所以才有現在的宇宙和現在星系和星團的產生

㈡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地球上的引力從何而來

關於“宇宙的本質”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沒有準確的回答;至於“地球上的引力從何而來”的這個問題,可能是源於宇宙大爆炸事件。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地球上的引力從何而來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科學上是比較令人頭疼的問題,能夠較為准確回答這類的問題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理論的唯一選擇。通過科學實驗表明,我們對大爆炸理論以及“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地球上的引力從何而來”等相關的問題可做出一個大概的回答,但是要想做大更加准確的回答,還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大爆炸之後更深的理論層次。

㈢ 宇宙本質 萬有引力的實質,相對論現象的實質,物質的構成,星系運動的原理,光的行為

宇宙的本質



四、對宇宙中現象的解析
1、太空中的相對論效應
相對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現在被大量的科學觀測證實,相對論的正確性已深入人心,隨著人類科普的發展,更多的人們接受和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我們必須向愛因斯坦致敬,我要說的和相對論有關,是相對性的另一個方面。
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應用科學,是對「現象」的解釋,牛頓力學是低速運動的應用科學,愛因斯坦是光速運動的應用科學,這是因為牛頓是不變宇宙,而愛因斯坦是平行宇宙,光速不變,但是,宇宙是扭曲多變的,宇宙空間密度沒有相同的平面,光在宇宙中運動的速度,因空間密度的變化而變化,只是光的速度是「巨大」的,能使局部的變化被忽略,但當天體間的規律、時間拉長,距離拉長時,卻能出現不可忽略的誤差值,這就是我要說明的宇宙中的相對性效應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運動產生的,而一部分是時空的自身彎曲特性形成的現象。
2、恆星的發光、發熱和能量
宇宙中,恆星有較高的溫度,永遠在發光,向太空拋撒著能量,那麼多的能量,能量又等同於質量,這是從哪來的?恆星內部核變?核變物質又是哪裡來的?為什麼不象原子彈爆炸一樣瞬間釋放,而是幾乎是恆定的燃燒?這些問題,我們用空間、時間、能量、質量互換的宇宙觀分析,是很直觀的,星球是在空間中,是在能量分子單元的包圍中,能量分子運動,高速穿過星體,高溫使星體有較強的吸收能力,星體對能量分子的部分吸收,使穿越星體的能量分子密度降低,造成星體周圍形成低密度環形層,這造成高密度區的能量分子有向星球「流動」的局勢。星球吸收的能量分子(空間)被加溫、壓縮,體積高度縮小,部分轉換成物質(實體的),大部分以「粒子」狀態又返回於太空(電磁波、輻射熱、光等),因此,恆星的物質,是空間在不斷的輸送「營養」,恆星的燃燒,是把空間做「燃料」的。空間是燒不完的,恆星有兩種結局,有的越燒體積越大,質量越大,有的燃燒會使質量越來越輕,這取決於恆星的空間環境,它所佔據的空間(無其它天體)越廣褒,恆星的「燃料」供應越高,恆星就會越燃越大,另一種情況就相反,當恆星在燃燒中,體積增加到一定量,中心的壓強會突破原子的承載力,會發生原子塌縮,這就向白矮星發展,白矮星加劇了吸收能力,又會進一步塌縮成中子星,因為原子被壓縮到沒有了外圍空間,不穩定的質子,也屈服變成中子。中子星能進一步壓縮變成黑洞?對黑洞的形成,我另有看法,後邊再述。
3、地球的中心
我們知道,地球並不是標準的圓球形,是地球中心點到南極的軸最短,赤道是凸起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①地球赤道凸起,這是地球自轉的離心力,這點不難理解。
②南軸短,北軸長,是「磁場」的作用。地球是個大磁體,由於磁體的性質,使磁體的中心(重力中心)偏離物質中心(質量中心)向S極南移,從空間的「力」來說,地球S極(南極)吸收空間能力強,N極(北極)弱,空間中心南移,實現了力的平衡(北半球質量增大,引力持平)。
③太陽的「引力」效應。太陽對空間、時間的吸收,使太陽周圍形成以太陽中心為點的空間密度降低層,這使地球靠太陽的一面空間密度小平背面,這就會造成地球的時空中心向太陽反方向偏動,加上地球自轉,使地球的時空中心不斷變化,在一天中,就會形成以地球南、北軸線為中心的小圓環,一年中,地球的空間中心實際是燈籠狀的環形面,綜合分析會是如圖形狀分析地球空間中心的形狀,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地 球自轉的速度是變化的,一年中,一天的時間是有極小的變化,那就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最短,最長是在赤道北回歸線中間的某一條緯線帶時(太陽直射),長期以來,我們討論的地球中心,是將約幾公里的地球中心都變成了一個點,而且從來不是將地球的質量中心做為地球的中心,只是討論地球的空間中心,因為天體的中心,是以空間中心展示性質的。
4、「引力」前動角,天體的運行和自轉
我們的地球繞太陽運行,為什麼會有特定軌道?為什麼會自轉呢?而且自轉方向是確定的?當我們用空間、時間、質量、能量統一的宇宙觀,運用牛頓的力學原理,就能說明原理。首先,我先引入一個名詞「引力」前動角。引力前動角,顧名思意,就是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的方向問題,天體中,由於天體之間都在運動,所以「引力」現象的時效不是發生在觀察時刻兩物體的時空中心,而是我們觀察時「引力」的中心點是兩天體運動中的某點,這個點都隨天體向前移動,但總滯後一段距離,這樣,天體在前,「引力」中心在後的現象,我用「引力前動角」來描述。引力前動角在天體運行中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天體間有運行軌道的前題,任何一個天體,沒有前動角,就會使小天體掉進大天體中。引力前動角,就是兩個天體都必須運動,不存在一個大天體是靜止的而其它天體環繞它運動。靜止的天體是不能生存的。

如圖,我們不考慮比例關系,分析太陽和地球的運行關系,兩圖分別表示太陽和地球在不同時間的位置,當太陽在時間t2時,對地球在t1時的位置形成最大的「引力」,F方向是地球在t2時瞬間的運動方向,我們分析在t2時,地球A、B、C、D四個區的空間密度會發現,受太陽t2位置的影響,四個區密度是:
B區最小,D區最大,順序為:B<A<C<D(C小於D是因為地球的運動)
B和C區的密度差大於A和D區的密度差,這就使地球有向H方向的力,這就是太陽運動會使地球的運動形成軌跡,太陽自身運動向前的量叫「引力前動角」。如果沒有引力前動角,那地球A+C的密度小於B+D的密度,地球會喪失向前的慣性運動逐漸被太陽「吸入」懷中。
「引力前動角」的重要性是天體的慣性運動和在偏向力方向運動下,向低密度空間飄移的斜向運動。太空中,空間密度沒有等同的大平面,等同層都是彎曲曲線,象平靜的湖面拋下一塊石頭形成的波紋。人類現在探測宇宙,完全依靠恆星的光線,光線走的是大洋中洋流一樣的彎曲曲線。
引力前動角是天體運動的動力來源,一個恆星群,必須有互動恆星群,只有形成互動體才能生存。
引力前動角也使天體必然自轉和旋轉,自轉的產生如圖,地球B區和C區密度有很大的差值,B<C,地球的原運動方向F和飄移方向使地球產生巨大的力矩,這會使地球轉起來,而地球旋轉速度是太陽的「引力前動角」製造的,因前動角是固定的,地球的轉動是勻速的。引力前動角是天體運行和自轉的動力,就地球而言,自轉速度是三個方面主要影響:一是太陽的引力前動角;二是月球對地球的影響;三是地球的物理性質。第三個方面:地球是個大磁體,一年中空間中心的不斷變化,也產生力矩作用,邊對地球的自轉多少是有影響的。在宇宙中,其它天體的運動和自轉和太陽對地球是一樣的原理。
5、黑洞
人類對黑洞的概念,現在是模糊的,那黑洞是怎樣的天體?應有多種可能性,現在有二種情況的黑洞:冷黑洞、熱黑洞。
冷黑洞:在天文觀測中,一處是很大的空間,沒有光線,溫度很低,但質量可觀,這是冷黑洞,冷黑洞的實質是太空中的一很大區域,因中心沒有高溫大型天體,宇宙中的粒子(物質波、光)在這里衰變成高密度空間,光線在這樣廣褒的太空沒有飛出就消耗衰變了,這樣,加速了空間密度的集聚,這樣的天體空間,天文觀測就是「冷黑洞」。
熱黑洞:一個天體或天體群,由於恆星吸收空間成長為白矮星,後到中子星,再發展成黑洞,這是「熱黑洞」。這種黑洞有驚人的質量和密度。
冷黑洞是懷孕天體的孕胎,而熱黑洞也將是爆炸重新規劃天體的搖籃。人類現在所觀察到的黑洞,也有可能是觀察角度的誤判,前邊說過,天體都是互動的,也許是和我們地球運動方向一致的高速天體。
黑洞的質量,我們現在用萬有引力測算的,這一方法,在六維宇宙中,將會有極大的偏差,天體吸收空間的強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一顆恆星,引力質量比物質質量要大,引力質量等於物質質量,那是認為「引力」是引力波生產的,沒有考慮溫度在「引力」中的作用,我們現在還不清楚溫度對「引力」強度的影響程度,但一定是很大的,太陽表面溫度高於6000℃,就太陽而言,我認為「引力」質量比物質質量大過許多。但這一點,需要科學的進步才能解開。
6、開普勒定律的啟示
開普勒公式a3/T2=K K=GM/4π2
球體積公式V=4πr3/3
球面積公式 S=4πr2
我們把a看成是衛星到太陽圍成的球的半徑,而T2是衛星繞太陽運行構成的球體表面積點的分布。我們推導開普勒公式
a3/T2=GM/4π2 可換成是:πa3/4πt2=GM/12π2
公式中,G/12π2是個常數,用E代替,我們會發現,公式會變成:
πa3/4πt2=EM 用球體和球表面積替換,公式為:V/S=GM
我們用太陽系闡述公式的含意,太陽M使它的衛生有如下特點:衛星繞太陽運行的半徑圍成的球體體積和衛星環繞周期圍成的球體面積比是常數,這說明一個本質的內含:環繞太陽的衛星狀態,是太陽獨立作用的結果,這一結果的產生,只根太陽的質量有關系,與衛星的性質無關,這反應出太陽對空間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作用力),並且對空間的控製作用力只根時間和空間體積有關系,於客體無關。這和「引力場」的基本特性完全不相容(引力場跟空間體積不能建立聯系),這使我堅定了必須放棄「引力場」的最初啟蒙。太陽以質量為基本,是以空間和時間控制行星的運動狀態,說明質量作用的是空間和時間,愛因斯坦的E =mc2=ml2/t2,公式說明,物質是質量和能量體,時間是物質的組成方面,這就是質能關系中離不開時間,公式是通過現象推演出來的,必定包含著物質的本質,時間是物質不可分割的內含,C2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四維體,幾條線索的交合,我最終確定了物質的基本構成是: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統一,在統一體內是守恆的,守恆定律:
E (能量)T(時間)=p(空間密度比值).m(質量)v(體積)
7、衛星時間比地面時間快的根源
目前研究的結果,在衛星上比地面上的時間快,人們普遍認為,是狹義相對論效果產生,說衛星速度快,其實質並不是這樣,當我們把地球看成是一個點,衛星是繞地球點運動,地球的周圍,空間密度是以點向外輻射的球體形空間密度等量層,越靠近地球,密度越低,這就是說,衛星所處的位置上,空間密度比地面高,物體的時間,是受空間密度支配的,密度低、時間大、就變慢,密度高、時間小、就變快。地球衛星,當軌道固定後,是勻速運動,相對於「引力」沒有加速度,不產生加速度,無加速度就是「靜止」態,相對論時間的改變是不會因為運動軌跡而改變,而是運動狀態。因為沒有加速度,運動是人為的參考系強加的,因此,衛星的時間變化,只跟所處的空間位置有關,它的時間的變快,是空間位置中密度高於地面造成的,與運動狀態無關。因此,衛星中離地球越遠,時間鍾會越快,只是這種變化是極微小的。
相對論的運動速度,是用「引力」點為參考系運動現象,這是不能用觀察點作參考系的,否則,相對性原理將失效。
8、天然放射性
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能吸收空間(能量分子單元),也讓電子輸送「養料」,原子核除將大部「養料」還原成空間外,一部分會變成自身的物質,天然放射性就是核物質集聚到一定能量級,釋放大粒子的過程,對於一些不穩定的原子核,大粒子的釋放使核能級「損失過大」而衰變,這就會變成其它原子核,從而造成核裂變,放射性也是空間、時間、質量、能量守恆的互換現象。
五、宇宙的本質
廣褒的宇宙,是單一的能量分子為單元構成的,能量分子賦予了空間、賦予了時間、賦予了能量,賦予了質量,空間、時間、能量、質量在不斷的互換中,構建了宏偉的宇宙,奇妙的粒子世界,也創造了各種神奇的現象,人類在無限中感受宇宙的偉大,也感到迷茫,宇宙到底是啥樣,有過去和未來么?人們閉上眼睛想找到答案,我認為這是不真實的。答案就在現在,我們把眼晴睜開,這就是宇宙,眼前的一切的一切,就是宇宙的全部。我們能回到過去,只要看看宇宙的深處,而宇宙的將來,只要看一看深處的深處,那宇宙是怎麼來的,我們不能說沒有答案,讓我們謝天謝地吧。
那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現歸納如下:
1、宇宙是能量分子為單元構成的空間、時間、質量、能量體。
2、能量分子賦予了時間、空間、質量、能量,並在互換中實現了量的守恆:
E T=p.mv(p為空間密度比值)。
3、能量分子的狀態和形態,構建了宇宙的物質形態。
4、能量分子的形態、空間、時間、質量、能量相互無窮的變換,構建了宇宙的藍圖。
最後,讓我用愛因斯坦的話,向人類有史以來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的先祖們和在各科學領域中辛勤工作的人們致敬,你們的貢獻和偉大,永遠普照著人類,永遠、永遠……
(引言)「這已經夠了。牛頓啊,請原諒我。你所發現的在你那個時代,是一位具有最好推理能力和創造力的人所能找到的唯一的道路。你所創造的概念,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物理學思想,雖然我們知道要想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種關系,那就必須用另外一些更加遠離直接經驗領域的概念來代替它們。」
完稿於2016年9月9日
9月26日定為發表日

宇宙的本質,是我近三十年的思考心得,我把999份中的一份贈送給朋友你,希望提出寶貴的交流意見,本人只收信函。
郵寄地址: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北區廣場西慶大商行 張昭 收
QQ:429378806
手機:13909341270

㈣ 關於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什麼

關於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大爆炸”理論。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宇宙發生大爆炸之前的空間是一個名為“奇點”的物質。通過上述事實和例子我們對“奇點”這個概念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也對宇宙誕生前後的歷史有了初步的掌握,我們不能止步於此,也要對其他未知的問題進行探究,已知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㈤ 被稱為「物理終極理論」的M理論,是想要證明什麼

M理論被稱作為物理終極理論是想要證明宇宙是存在多維空間的,從而證明出當時愛因斯坦說的話,進而可以解釋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之間存在的矛盾。

3

因此,目前的弦理論雖然也在不斷發展,不論是超弦理論還是M理論都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很多物理學家對弦理論十分關注,並不是這個理論多麼正確,而是一旦證實這個理論,就可以名利雙收成為超越愛因斯坦的科學家。

弦理論的格局很大,描述的宇宙觀也十分的精彩,但是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弦理論並不能對我們的發展起到多大的幫助,只是給描述了一個難以理解的多維宇宙。人類的物理學發展已經經歷兩次巨大的革命,M理論被稱為「物理的終極理論」,這個理論結合五種超弦理論和十一維空間的引力理論,是科學家在弦理論基礎上延伸出的理論,M理論的核心是多維空間。

至於為什麼人類針對M理論進行試驗,相關試驗設計的能量十分高能,現在人類科技無法進行試驗證實。霍金也認為,M理論可能是宇宙的終極理論,也是愛因斯坦尋找一生的大一統理論真正的答案。

總的來說,M理論被稱作為物理界的終極理論,是因為經歷過兩次物理學發展的革命,並且融入了好多種超弦理論和維度空間理論,進而也可以解釋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矛盾。

㈥ 霍金的宇宙理論概述

主要講述: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從哪裡開始,又將在哪裡結束?宇宙的本質是什麼?人類為什麼會在這里?星星為何會閃閃發亮?這是一趟充滿驚奇的發現之旅,追隨前行發現者的足跡,探索宇宙的奧秘,將會使你對人類自身的存在,以及周圍的一切有煥然一新的理解。

斯蒂芬·霍金教授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思想家。在他的帶領下,我們踏上了數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對宇宙的探索旅程。霍金教授憑借他的智慧與熱誠,將最復雜的理論做了最細致明了的解釋,使我們認識到人類如何逐漸地了解了行星、恆星、星系、宇宙,甚至是物質的特性。

(6)闡明宇宙最本質的物理理論是什麼擴展閱讀:

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是皇家學會會員。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去解開宇宙之謎。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心學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

哈勃發現,從星系光譜的紅移可以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而去,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密緻、極其高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

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弗洛伊德最終的成就並非在於心理學,而是鼓舞了文學與藝術的發展。史蒂芬·威廉·霍金賦予了宇宙學研究以藝術氣質,他使黑洞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激勵了人們的好奇心,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更破除了將科學非人性化傾向。我們仰望星空,那遼闊的未知疆域。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他的父親弗蘭克與母親伊莎貝爾都就讀於牛津大學,弗蘭克主修醫學,伊莎貝爾學習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弗蘭克原本想要從軍報國,上級認為他如果從事研究工作可以對國家給出更有價值的貢獻,他於是在一所醫學研究院任職研究員,伊莎貝爾也在這所研究院找到一份秘書工作。

他們在這里相遇並且墜入愛河、共結連理。婚後,他們住在倫敦附近郊區海格特。那時正值納粹德軍轟炸英格蘭,倫敦遭受幾乎夜夜不停的空襲。夫妻二人被迫決定,伊莎貝爾應該搬遷到較為安全的牛津把孩子生下來。等到史蒂芬誕生後,伊莎貝爾才又回到海格特。在史蒂芬1歲與5歲時,他們還生了兩個女兒菲莉帕與瑪莉,史蒂芬14歲時,他們又收養了一個兒子愛德華。

有一次,他還從樓梯上摔下來,頭先著地,造成暫時的記憶力輕微喪失。在劍橋大學時,狀況更加惡化,他的講話有些含糊不清。霍金的父母親也注意到他的健康問題,帶他去看專科醫生。在21歲時,醫生診斷其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只有兩年好活,但是,兩年光陰飛馳而去,他仍舊活著。

60年代後期,霍金的身體狀況又開始惡化,行動走路都必須使用拐杖,不再能定期教課。由於霍金逐漸失去寫字能力,他自己發展出一種替代的視覺性方法,他在腦里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他可以用這些心智元素來思考物理問題。物理學者維爾納‧以色列表示,霍金的思考過程,有如莫扎特只憑借想像就寫出一整首極具特色的交響樂曲。

霍金不願對惡疾低頭,甚至不願接受任何幫助。他最喜歡被視為是科學家,然後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視為正常人,擁有與其他人相同的慾望、干勁、夢想與抱負。

霍金的言語功能逐年退步,到了70年代後期,只剩下他的家人或密友能夠聽得懂他的話。 為了與其他人通話,他必須依賴翻譯。在霍金的辦公室大樓門口,沒有設置專門給輪椅通行的殘障坡道,劍橋大學不願負擔搭建殘障坡道所需的款項,因此霍金與劍橋發生爭執。

他與妻子共同發起活動敦促劍橋改善殘障設施。但是,對於扮演殘障權利代言人這角色,霍金的態度通常很摸稜兩可,一方面他很想幫助殘障族群,另一方面又想把自己跟殘障和殘障所伴隨的挑戰分開。他的這些態度引起了一些批評。

㈦ 大家都有一個疑問,物理學理論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雖然這些看似都很好,但實在論是一種哲學。這是一種有關信不信的體系,科學無法告訴我們它是否正確。

因此,如果有人想聲稱希格斯玻色子、誇克、引力波、黑洞或者時間不存在,他必須證明包含被稱為“希格斯玻色子、誇克、引力波、黑洞或者時間”數學結構的理論預測與觀測數據不符。

㈧ 什麼是宇宙最終極理論,愛因斯坦追尋半生,坦言無法理解

宇宙終極理論,是對宇宙研究探索的終極解釋,是每個科學家的終極追求。愛因斯坦窮其一生,依然無法解釋。

霍金提出的萬有理論一度也震動了科學界,但最終他坦言已經放棄了對"終極理論"的研究,並認為人們永遠不可能獲得這樣的理論。

現在,世界上一些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所設想的終極力量,其涵蓋范圍已經遠超愛因斯坦當初終極理論的想像。

愛因斯坦曾說“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是它是可理解的”,讓科學家深信不疑,不斷努力去探索。也有科學家認為宇宙不可想像,設想這樣的終極理論是沒有意義的。

各種終極理論不斷推出,不斷被推翻,科學不斷向前。

㈨ 「萬物理論」是什麼「萬物理論」是怎麼來的

萬物理論認為,宇宙中四個基本的物理力:引力、強核力、弱核力以及電磁,都可以被組合成一個無所不包的理論。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單獨的理論能把它們全部解釋清楚。物理學家們正在修正理查德·費曼1957年提出的一個實驗,希望能找到一個統一的萬物理論。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在它們各自的領域內能很好地解釋世界。然而,如果你用其中的思想來解釋這個理論所不能支配的物理,它們就會分崩離析。為了理解萬有理論對物理學的意義,以及正在進行的使費曼的思想恢復活力的工作,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萬有理論”的全部范圍。


費曼提出的這個實驗是物理學家正在努力實現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將兩個質量量子化並纏繞在一起,這將使他們能夠確定地探測到量子引力。每個質量將處於疊加狀態,並通過量子糾纏與量子重力場相連接。

這個實驗正在開發中,可能會為建立萬物理論提供一條更好的途徑。然而,不能保證這個實驗能成功,而且量子引力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難探測。

閱讀全文

與闡明宇宙最本質的物理理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