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中的公里怎麼表示

物理中的公里怎麼表示

發布時間:2022-05-23 13:33:36

1. 一公里等於多少里,一里等於多少米,其他長度單位有哪些,該怎麼算的!!!

1公里=2里=1000米

我國傳統的長度單位

▲我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 分,厘等。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1分=10厘。
1丈=3.33米,
1尺=3.33分米,
1寸=3.33厘米。
國際標準的長度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標准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有:光年、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絲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阿米(am)等。他們同米的換算關系如下:
1Ym=1×10^24m(堯米)
1Zm=1×10^21m(澤米)
1Em=1×10^18m(艾米)
1光年=9.46×10^15m(光年)
1Pm=1×10^15m(拍米)
1Tm=1×10^12m(太米)
1Gm=1×10^9m(吉米)
1Mm=1×10^6m(兆米)
1km=1×10^3m (千米)
1hm=1×10^2m(百米)
1dam=1×10^1m(十米)
1dm=1×10^(-1)m (分米)
1cm=1×10^(-2)m (厘米)
1mm=1×10^(-3)m (毫米)
1dmm=1×10^(-4)m(絲米)
1cmm=1×10^(-5)m(忽米)
1μm=1×10^(-6)m(微米)
1nm=1×10^(-9)m(納米)
1pm=1×10^(-12)m(皮米)
1fm=1×10^(-15)m(飛米)
1am=1×10^(-18)m(阿米)
1zm=1×10^(-21)m(仄米)
1ym=1×10^(-24)m(幺米)
另外,在實際中還經常使用到的一種單位埃格斯特朗(簡稱埃,符號Å)是一個長度單位。它不是國際制單位,但是可與國際制單位進行換算,即1Å= 10^(-10) 米 = 0.1納米。它一般用於原子半徑、鍵長和可見光的波長。譬如,原子的平均直徑(由經驗上的半徑計算得)在0.5埃(氫)和3.8埃(鈾,最重的天然元素)之間。它還被廣泛應用於結構生物學。埃格斯特朗這個單位是為了紀念瑞典科學家安德斯·埃格斯特朗而命名的。埃格斯特朗是光譜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為太陽光譜的輻射波長製作了譜圖,以10^(-10)米為單位。他同時也鑽研熱傳導、地磁學和北極光(這對他在北極地區滑雪很重要)。
少數歐美國家使用的英制長度單位
以英國和美國為主的少數歐美國家使用英制單位,因此他們使用的長度單位也就與眾不同,主要有英里、碼、英尺、英寸。
英里(mile)1英里=1760碼=5280英尺=1.609344公里
碼(yard,yd) 1碼=3英尺=0.9144米
英尋(f,fath,Fa) 1英尋=2碼=1.8288米
浪(furlong) 1浪=220碼=201.17米
英尺(foot,ft,復數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天文觀測中常用的長度單位
▲在天文學中常用「光年」來做長度單位,它是真空狀態下光1年所走過的距離,也因此被稱為光年。
1光年=9.4653×10^12km
但習慣上說光年是距離單位。
另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是「秒差距」,它是指周年視差為1秒的距離。
1秒差距=3.2616光年
此外還有「天文單位」這個常用的長度單位。
1天文單位≈1.496億千米
長度單位簡介
光年
光年,長度單位,光年一般被用於計算恆星間的距離。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儒略年(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於86400秒,一年就是31557600秒),的距離,它是由時間和速度計算出來的。
光行走一年的距離叫「一光年」。一光年約為9.46x10^12km。 更正式的定義為:在一儒略年的時間中,在自由空間以及距離任何引力場或磁場無限遠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離。因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確值),所以一光年等於9,460,730,472,580,800米,或5,878,897,915,661 .709英里,或5,108,794,455,193 .632海里,或約9.46 × 10^15m = 9.46拍米。)
(註:1千米(公里) = 0.6214英里 = 0.540海里;1儒略年 = 31557600秒。)
光年一般是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單位。在天文學,秒差距是另一個常用的單位,1秒差距=3.26光年。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英文:Astronomical Unit,簡寫AU)是一個長度的單位,約等於地球跟太陽的平均距離。天文常數之一。天文學中測量距離,特別是測量太陽系內天體之間的距離的基本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 一天文單位約等於1.496億千米。 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會把一天文單位定義為一顆質量可忽略、公轉軌道不受干擾而且公轉周期為365.2568983日(即一高斯年)的粒子與一個質量相等約一個太陽的物體的距離。當前被接受的天文單位是149,597,870,691±30米(約一億五千萬公里或9300萬英里)。
當最初開始使用天文單位的時候,它的實際大小並不是很清楚,但行星的距離卻可以藉著日心幾何及行星運動法則以天文單位作單位來計算出來。後來天文單位的實際大小終透過視差,以及近代用雷達來准確地找到。雖然如此,因為引力常數的不確定(只有五、六個有效位),太陽的質量並不能夠很准確。如果計算行星位置時使用國際單位,其精確度在單位換算的過程中難免會降低。所以這些計算通常以太陽質量和天文單位作單位,而不用公斤和公里。
一個天文單位的距離,。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1.496×10⒏km
秒差距
秒差距(英文Parsec, 縮寫pc)是天文學上的一種長度單位。秒差距是一種最古老的,同時也是最標準的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它是建立在三角視差的基礎上的。從地球公轉軌道的平均半徑(一個天文單位,AU)為底邊所對應的三角形內角稱為視差。當這個角的大小為1秒時,這個三角形(由於1秒的角的所對應的兩條邊的長度差異完全可以忽略,因此,這個三角形可以想像成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想像成等腰三角形)的一條邊的長度(地球到這個恆星的距離)就稱為1秒差距。
秒差距主要用於量度太陽系外天體的距離。1秒差 距定義為天體的周年視差為1〃時的距離。秒差距是周年視差的倒數,當天體的周年視差為 0〃.1 時,它的距離為10秒差距,當天體的周年視差為0〃.01時,它的距離便為100秒差距,依次類推。1 秒差距等於 3.26164 光年,或206265天文單位,或30.8568萬億千米。在測量遙遠星系時,秒差距單位太小,常用千秒差距( kpc )和百萬秒差距為單位。
天文學家通 常使用秒差距而不是天文單位來描述天體的距離。這不僅是因為使用秒差距數字小更易於計算,而且還有歷史上的原因。 天體的視差越大,則其距離就越近。反之,則視差越小,離我們越遠。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太陽除外)比鄰星的秒差距約為1.29pc(4.22光年)。 一秒差距等於30835997962819660.8米。 1秒差距=3.2616光年=206265天文單位=308568億公里。
拍米
拍米也是測量距離的其中一個單位.有時用在宇宙中小距離的測量上.
代表符號是Pm。1Pm=10的15次方m(米),即1Pm=1,000,000,000,000,000m(即1萬億千米或1千萬億米)
兆米
長度計量單位。
符號:Mm(不可與毫米符號混淆)
別稱:馬咖米
換算關系:1兆米=1000千米=1000000米
兆米(Megametre,符號Mm)是一個很罕用的長度單位,大約相等於621.37英里。這個單位很少用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在這一大尺度上,通常都有更適合的單位存在,例如:公里或天文單位,又或可用科學記數法來表示;
其二是兆米與毫米的符號的分別只是大寫"M"和小寫"m",而不少人都會把兩者混淆。
以下是日常幾個可使用兆米的長度距離:
地球通過兩極的周界是 39.94 Mm。(根據公尺的原來定義,從1791年到1875年為止,地球的兩極周界被定義為40.00 Mm(准確),詳見公尺的定義。)
從荷蘭阿姆斯特丹到法國波爾多的距離大約有 1 Mm。
地球的赤道直徑約為 12.76 Mm。
地球至月球的平均距離為 384.4 Mm。
土星的赤道直徑有 143 Mm。
公里
又稱千米,是個長度單位,代號是km,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
換算關系
1.61公里=1英里 1.61公里=1610米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 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釐)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實際上,米是被定義為光在以鉑原子鍾測量的O.000000003335640952秒內走過的距離(取這個特別的數字的原因是,因為它對應於歷史上的米的定義——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鉑棒上的兩個刻度之間的距離)。同樣,我們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新的長度單位,這就是簡單地定義為光在一秒走過的距離。現在,我們在相對論中按照時間和光速來定義距離,這樣每個觀察者都自動地測量出同樣的光速(按照定義為每0.000000003335640952秒之1米) 。沒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觀念,正如麥克爾遜——莫雷實驗顯示的那樣,以太的存在是無論如何檢測不到的。然而,相對論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我們必須接受的觀念是:時間不能完全脫離和獨立於空間,而必須和空間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空間——時間的客體。
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
換算關系:
0.0001千米(km)=1分米
0.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1 分米 = 1 厘米(cm)
0.01 分米 = 1 毫米(mm)
厘米
厘米,長度單位 英文:centimetre(s). 簡寫(符號)為:cm.
有關厘米的單位轉換: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毫米
英文縮寫MM(或mm、㎜)
進率關系
1毫米=0.1厘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0001千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符號㎜。1毫米相當於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為「毫」的字義)。
絲米
絲米,長度單位
縮寫為:dmm.
1絲米=1/10,000米
(1) 一種計算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單位
(2) 長度或重量的微量。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忽米
忽米,長度單位
縮寫為:cmm.
1忽米=1/100,000米
1忽米=10微米
1忽米=0.1絲米
1忽米=0.01毫米
微米
微米是長度單位,符號 [micron],讀作[miu]。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即為「微」的字義).
換算關系:
1 000 000 皮米(pm) = 1 微米(μm)
1 000 納米(nm) = 1 微米(μm)
0.001 毫米(mm) = 1 微米(μm)
0.000 1 厘米(cm) = 1 微米(μm)
0.000 01 分米(dm) = 1 微米(μm)
0.000 001 米(m) = 1 微米(μm)
0.000 000 001 公里(km) = 1 微米(μm)
0.000 001 微米(μm) = 1 皮米(pm)
0.001 微米(μm) = 1 納米(nm)
1 000 微米(μm) = 1 毫米(mm)
10 000 微米(μm)= 1 厘米(cm)
100 000 微米(μm) = 1 分米(dm)
1 000 000 微米(μm) = 1 米(m)
1 000 000 000 微米(μm) = 1 公里(km)
納米
納米(符號為nm)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單個細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顯微鏡測直徑大約是五微米。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納米。也就是說,一納米大約就是0.000001毫米.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皮米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長度單位,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有時在原子物理學中稱為微微米(micromicron)
換算關系
1皮米=10^(-12)米
0.001 納米(nm) = 1 皮米
0.000 001 微米(μm) = 1 皮米
0.000 000 001 毫米(mm) = 1 皮米
1 000 皮米 = 1 納米(nm)
1 000 000 皮米 = 1 微米(μm)
1 000 000 000 皮米 = 1 毫米(mm)
飛米
飛米(femtometer或fm)是長度單位,1飛米相當於10的負15次冪米。10飛米大約是一個原子核的大小
換算關系
0.001 皮米(pm) = 1 飛米
0.000 001 納米(nm) = 1 飛米
0.000 000 001 微米(µm) = 1 飛米
0.000 000 000 001 毫米(mm) = 1 飛米
1 000 飛米 = 1 皮米(pm)
1 000 000 飛米 = 1 納米(nm)
1 000 000 000 飛米 = 1 微米(μm)
1 000 000 000 000 飛米 = 1 毫米(mm)
阿米
阿米(attometer或am)是長度單位,1阿米相當於10^(-18)米
換算關系
0.001 飛米(fm) = 1 阿米
0.000 001 皮米(pm) = 1 阿米
0.000 000 001 納米(nm) = 1 阿米
0.000 000 000 001 微米(µm) = 1 阿米
1 000 阿米 = 1 飛米(fm)
1 000 000 阿米 = 1 皮米(pm)
1 000 000 000 阿米 = 1 納米(nm)
1 000 000 000 000 阿米 = 1 微米(µm) 長度單位換算表
常見的公制、英制長度單位換算表

公里 km.米 m.厘米 cm.英里 mi.海里 kt.碼 yd.英尺 ft.英寸 in.110001000000.6213820.5396111093.633280.8939370.70.00111000.0006210.0005391.093633.2808939.37070.000010.0110.0000060.0000050.01093630.0328080.3937071.609311609.3116093110.86896117605280633601.85318531853181.150812025.416076.2172914.60.0009143830.91438391.43830.0005680.00049413360.0003040.30479430.47940.0001890.0001640.3333331120.0000250.0253992.539950.0000150.0000130.0277770.0883331
用於構成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的詞頭

表示因數中文詞頭英文前綴詞頭符號10^24堯[它]yottaY10^21澤[它]zettaZ10^18艾[可薩]exaE10^15拍[它]petaP10^12太[拉]teraT10^9吉[咖]gigaG10^6兆megaM10^3千kilok10^2百hectoh10^1十decada10^-1分decid10^-2厘centic10^-3毫millim10^-6微microμ10^-9納[諾]nanon10^-12皮[可]picop10^-15飛[母托]femtof10^-18阿[托]attoa10^-21仄[普托]zeptoz10^-24幺[科托]yoctoy

2. 請問物理上面求公里的英文公式是什麼最好是物理老師和學初中同學回答。

km 是千米的符號,s是秒的符號, h是小時的符號。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求公里的公式是 路程==速度*時間 ,用符號表示為
s==vt
其中v 表示速度,單位有,米每秒和千米每時兩個,他們的關系是
一米每秒等於3.6千米每時,符號為 1m/s==3.6km/h

3. 路程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路程的單位常用千米或者公里有時候也用里來表示。

質點從空間的一個位置運動到另一個位置,運動軌跡的長度叫做質點在這一運動過程所通過的路程。路程是標量,即沒有方向的量。

位移與路程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在直線運動中,路程是直線軌跡的長度;在曲線運動中,路程是曲線軌跡的長度。當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回到原處,路程不為零,位移則等於零。

質點從空間的初位置運動到末位置,運動軌跡的長度叫做質點在這一運動過程所通過的路程。位移與路程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物理量,位移為矢量,有大小有方向,而路程是標量。

即沒有方向只有大小的物理量。在單向直線運動中,路程是直線軌跡的長度;在曲線運動中,路程是曲線軌跡的長度。當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回到原處,路程不為零,位移則等於零。



4. 物理的路程用字母怎麼表示

一般來說,物理學中的路程用S表示,時間為t,速度為v,
s=vt,
而且路程一般大於位移,位移也可以表示為S
當物體沿直線且單向運動時,路程與位移相等。

5. 公里和里在物理中用什麼字母表示

公里和千米是相等的,但千米是國際通用單位,而公里和里是中國人專用單位,所以物理學中並沒有公里和里的專用符號,故用km來表示公里是完全可以的。至於里就沒有對應的國際單位了。

6. 在物理中距離怎麼表示

一般說位移和路程,不說距離:
位移(Displacement),一般是矢量,用 r 標記(只是中學物理課本是以s標記的);
路程(distance),是標量,以 s 標記.

7. 物理的單位換算步驟怎麼寫啊

單位換算的步驟就是一級一級從高到低或者從低到高寫。

舉例說明如下: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1分米=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1微米(μm) = 1 000納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

1皮米=10^12米=0.001 納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7)物理中的公里怎麼表示擴展閱讀:

計量單位

1立方米(m³)=1000升(liter)= 1000立方分米(dm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英美式計量單位

1立方英尺(ft³)= 0.0283立方米(m³)= 28.317升(liter)

1千立方英尺(mcf)= 28.317立方米(m³)

1百萬立方英尺(MMcf)=2.8317萬立方米(m³)

10億立方英尺(bcf)= 2831.7萬立方米(m³)

1萬億立方英尺(tcf)= 283.17億立方米(m³)

1立方英寸(in³)= 16.3871立方厘米(cm³)

1英畝·英尺=1234立方米(m³)

1桶(bbl)= 0.159立方米(m³)= 42美加侖(gal)

1美加侖(gal)= 3.785升(l)

8. 公里和千米換算

一公里等於多少千米?

1公里=1千米=1000米

千米一般俗稱為公里,是長度單位。

千米是一個國際標准長度計量單位,英文是kilometer,一般用符號km表示。

公里是中國對千米的通俗、廣泛應用的叫法。1公里(千米)=1000米。

因此,總的來說:千米和公里都是可以記數表達距離長度的單位,千米就是1000米,1000米=1公里,1000M=1KM,所以也可以說千米和公里表示的距離一樣。

公里和千米一樣,只是應用領域問題,公里和千米是等量換算,都是指一種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對應的國際單位制是「千米」,符號為km,中國人更習慣說公里,實際1公里等於1千米。

千米俗稱公里,用km表示。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

千米又稱公里,是長度單位,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國際標准長度計量單位,符號 km,這源自於kilometre這個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 0000分米=10 0000厘米(公分) = 100 0000 毫米(公釐)

常用換算

1.61公里=1英里

1公里=1000米 = 0.621 英里= 1,094 碼= 3,281 英尺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 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

1公里(千米)=2里=1000米

赤道上經度相差1°對應的弧長大約是111千米,緯度越高,經度相差1°對應的弧長越小。

9. 物理中速度的國際單位是什麼

物理中速度在國際單位制的最基本單位是米每秒 ,國際符號是m/s,中文符號是米/秒。

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數值上等於物體運動的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速度的計算公式為v=Δx/Δt。

速度是矢量。


(9)物理中的公里怎麼表示擴展閱讀

1、速率

瞬時速度的數值大小叫做瞬時速率。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而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

2、瞬時速度

是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個位置,或在某一個時刻的速度。也可以說它是指運動物體經過某一點或在某一瞬時的速度。速度公式v=ds/dt,它是對物體運動情況的一種細致描述。

3、平均速度

物體通過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無論做任何形式的運動)。是物體位移跟發生這個位移所用的時間間隔之比, 速度公式v=s/Δt只能大體反應變速運動物體的快慢,它是對物體運動情況的一種粗略描述。

在勻加速直線運動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與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相等,也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10. 1千米等於多少分米(物理科學計數法)

1千米=10000分米,用科學計數法表示為1.0x10^4分米。

科學記數法的表示形式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為整數.確定n的值時,要看把原數變成a時,小數點移動了多少位,n的絕對值與小數點移動的位數相同.當原數絕對值>10時,n是正數;當原數的絕對值<1時,n是負數。

例如:19971400000000=1.99714×10^13。計算器或電腦表達10的冪是一般是用E或e,也就是1.99714E13=19971400000000。

千米又稱公里,是長度單位,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國際標准長度計量單位,符號 km,這源自於kilometre這個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

,其中m為x的位數,m₁為x的有效數位。

2、精確度

運用科學記數法a×10^n的數字,它的精確度以a的最後一個數在原數中的數位為准。

如:1.32X10^4,精確到百位

322000,精確到千位,記作:3.22X10^5

閱讀全文

與物理中的公里怎麼表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