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高山植物為什麼耐凍用物理化學解釋

高山植物為什麼耐凍用物理化學解釋

發布時間:2022-05-25 17:59:29

㈠ 高山植物的生長習性

  1. 高山植物的生長習性:(1)一般高山植物的根系比較粗壯深長而且柔韌。它可以穿插在礫石或岩石的裂縫之間,在粗質的土壤里吸收養分,以適應高山平脊的土壤以及寒冷,乾旱氣候。(2)高山植物有流線形(或鐵餅狀)的外表及貼地生長的習性。主要是為了抵禦大風及風雪交加的天氣的侵襲。高山植物生長緩慢、葉子細小、可以減少蒸騰作用而節省對水分的消耗,以適應高山缺水的惡劣環境。(3)高山花卉植物常有艷麗的花朵。高山上紫外線強烈,紫外線容易破壞花瓣細胞中的染色體,阻礙核苷酸的合成,對花本身有害;然而長期的適應,使花瓣產生大量類胡蘿卜素和花青素,這兩種物質可以吸收紫外線,保護染色體。例如高山花卉:杜鵑花、報春花和龍膽花。

  2. 高山植物的特徵是:莖比較粗,葉厚、根多而深。它們的莖、葉和根富含糖分和蛋白質,有的含量可達乾重的25%。這是由於植物在高山生長緩慢,而營養消耗少,但光合作用積累養分多的緣故。粗壯的莖葉中還貯存了空氣,以抵抗高山氧氣不足的惡劣環境。如千里香杜鵑(一種杜鵑花)為高山小灌木,枝細而密,高卻不足一米,葉片厚。如果切開葉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它的葉裡面有許多空隙,貯存了空氣。千里香杜鵑分布在中國青海及四川西北部的高山灌叢地帶,海拔高達4800米。

㈡ 雪蓮花為什麼凍不死,化學角度解釋一下. 謝謝

如果是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溫度,不被凍死就是溫度高一點點就熱死了,
化學角度裡面有抗凍物質,溫度高一點點抗凍物質可能就分解了,但溫度低就沒事,就凍不死

㈢ 為什麼有些植物能在寒冷的高山上生存

在我國,很多高山上常年是皚皚冰雪。這裏海拔高,風雪彌漫,人跡罕至。然而,這里卻生長著一些不畏風寒的植物,像我國西藏昌都和四川西北海拔4500~4800米的地帶,生長的細蒿草、龍膽、墊狀點地梅等。雪蓮是最著名的高山植物,它生長在大約海拔5000多米高的崖縫里,開著紫紅色的小花,迎風傲雪,品格不凡。

這些植物之所以能在冰雪高山上紮下根來,是因為它們有一套應付嚴寒環境的本領,它們抗乾旱的能力都較強。為了抵禦高山上強勁大風的摧殘,生長方向也不像其他地區植物那樣向高生長,而是橫向生長;有的高山植物還生長了禦寒的「衣服」,比如雪蓮,滿身披著白棉毛,這種白棉毛既保溫又保濕,還能對高山強烈的陽光輻射起反射作用;高山耐寒植物的花能「發熱」,這些花朵能向陽運動,並像孵卵器那樣聚集熱量,對結果和孕育種子十分有利,因此它們能很好地傳宗接代。

㈣ 簡述高山植物具有哪些生態適應性

耐低溫 耐日曬高山植物是一類生長於樹線以上至雪線的山地植物。揭示高山植物適應環境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及其內在機制,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植物對環境的響應和適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然而,國內在高山植物功能生態學的研究上相對薄弱,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報道上。結合國外高山植物的相關研究報道,從形態和解剖結構兩個方面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重點闡述了高山植物的形態、解剖結構及其與環境的適應性關系。植株矮小(有的呈墊狀)、葉片小而厚、具有通氣組織、柵欄組織多層、機械組織發達、蟲媒花性狀、線粒體數量多和葉綠體基粒片層少等是這一地區高山植物普遍具有的形態和結構特徵。高山植物形成上述結構的特異性是高山特殊綜合生態環境長期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高山植物對高山環境的高度適應。最後,對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的重點和方向進行了探討。目的是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關注,促進我國高山植物功能生態學的研究與發展。

㈤ 如何用溶液的依數性解釋植物具有耐寒性和抗旱性

……很久沒接觸這個知識了,大概幫你解答一下吧。

首先,稀溶液中溶劑的蒸氣壓下降、凝固點降低、沸點升高和滲透壓的數值,只與溶液中溶質的量有關,與溶質的本性無關,故稱這些性質為稀溶液的依數性。

(1)植物的耐寒性,應該是指當環境溫度降低的時候,植物具有防止自身細胞因低溫而結冰(被凍傷、凍死)的能力。
細胞液可以看作是一種稀溶液。在溫度降低的時候,植物體通過一定的機制,選擇性吸收環境中的無機鹽,改變自身細胞液的某些無機鹽的濃度,讓細胞液的凝固點升高(稀溶液的凝固點比純溶液的凝固點要高!),就不容易結冰(被凍傷)了,故增加了耐寒性。

(2)植物的抗寒性,是指在環境缺水的情況下能存活的能力。
細胞液可以看作是一種稀溶液。在缺水的情況下,植物體通過一定的機制,選擇性吸收環境中的無機鹽,改變自身細胞液的濃度(讓細胞液的濃度大於環境中水分的濃度),從而調節細胞的滲透壓,以防止植物失水(或讓植物處於吸水的狀態),達到抗旱的目的。

答得不是很完美,希望可以幫到你!

㈥ 什麼是凍土

凍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圍內有永凍土壤溫度狀況,地表具多邊形土或石環等凍融蠕動形態特徵的土壤。本土綱相當於美國土壤系統分類的新成土綱(Entisol)、始成土綱(Inceptisol)、有機土綱(Histosol),聯合國土壤分類的始成土(Cambisols)、潛育土(Gleysols)、粗骨土(Regosols)、有機土。它包括的土類有冰沼土(冰潛育土)和凍漠土。

冰沼土相當於美國系統分類中新成土綱的永凍性的冷凍正常新成土(Pergelic Cryorthent)和始成土綱的冷凍潮濕始成土(Cryaquepts),有機土綱中部分冷凍有機土。聯合國土壤分類中始成土的冰凍始成土(Gelic cambisols)、潛育土中的冰凍潛育土(Gelic gleysols)、粗骨土綱中的冰凍粗骨土(Gelic regosols)、有機土綱(Histosols)中的冰凍有機土(Gelic histosols),所不同的是聯合國分類是指在2米深度內有永凍層。而凍漠土在美國、聯合國分類中還沒有相應的土類。而與美國分類的乾旱土和聯合國分類的鈣質土或石膏土有某些近似。

一、地理分布

凍土分布於高緯地帶和高山垂直帶上部,其中冰沼土廣泛分布於北極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區,包括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極北部分和北冰洋的許多島嶼,在這些地區的冰沼土東西延展呈帶狀分布,在南美洲無冰蓋處亦有一些分布。據估計,冰沼土的總面積約59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5.5%。在前蘇聯境內,各種冰沼土的總面積為1688000平方公里,占前蘇聯國土面積的7.6%,佔世界冰沼土面積的28.6%。凍漠土廣泛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區。此外,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如南美安第斯山,紐西蘭南阿爾卑斯山等亦有分布。

二、成土條件

(一)氣候

凍土分布區的環境條件存在差異。冰沼土分布區屬苔原氣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蓋,年平均溫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氣溫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溫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溫度不超過10℃,全年結冰日長達240天以上。高山凍漠土年均溫也很低,一般為-4℃至-12℃。凍土區降水很少,歐洲部分為200—300毫米,亞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凍漠土區因地勢高、遠離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於5—9月。降水雖然少,但氣溫低,蒸發量小,長期冰凍,土壤濕度很大,經常處於水分飽和狀態,夏季土壤—母質融化,砂土可達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為永凍層,高山凍漠土在寬谷、湖盆永凍層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達150厘米。

(二)植被

由於凍土區氣候嚴寒,植被是以苔蘚、地衣為主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見的植物有:石楠屬、北極蘭漿果、金鳳花等開花植物,南緣有雲杉、落葉松、樺、白楊、柳、山梣等,生長緩慢,矮小且畸形,各種植物的年生長量均不大,苔原地帶每年有機質的增長量為400公斤/公頃,是世界各自然地帶中最少的。高山凍漠土區植被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墊狀植物和地衣,常見的有鳳毛菊屬、葶藶屬、桂竹香屬、虎耳草屬、點地梅屬、銀蓮花屬、金蓮花屬、紅景天屬等,一簇簇地生長在石隙之間,或在冰雪融水灌潤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顏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圖黃綠衣、岩表黃綠衣等則著生於石塊上面。

(三)地形、母質

凍土發育的地區,因剛脫離冰川覆蓋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當完整。凍漠土分布區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鋒、刃脊、第四紀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磧壠堤,寬谷,湖盆的湖積平原等。成土母質的差異較大,加拿大、西伯利亞地盾區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區有古生代各種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紅色鈣質砂泥岩及近代泥礫和沖積物,殘積物,冰磧物,冰水沉積物等。

三、成土過程

凍土形成以物理風化為主,而且進行得很緩慢,只有凍融交替時稍為顯著,生物、化學風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遷移不明顯,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著粗骨性。高山凍漠土粘粒的K2O含量很高,可達50克每千克,說明脫鉀不深,礦物處於初期風化階段。

凍土區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凍層。在濕凍土分布區,夏季,永凍層以上解凍,由於永凍層阻隔,融水滲透不深,致使永凍層以上土層水分呈過飽和狀態,而形成活動層,活動層厚度為0.6米至4米,若永凍層傾斜,則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凍,對下面未凍泥流產生壓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處噴出而成泥噴泉,泥流積於地表成為沼澤,因其下滲較弱,泥流、泥噴泉又混和上下層物質,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顯,而在南緣永凍層處於較深部位,水分下滲較強處,剖面層次分化較好。

在乾旱凍土分布區,白天由於太陽輻射強烈,地面迅速增溫,表土融化,水分蒸發;夜間表土凍結,下層的水汽向表面移動並凝結,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復進行著融凍和濕干交替作用,促進了表土海綿狀多孔結皮層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夜間凍結,都是由於由地表開始逐漸向下增溫或減溫總是大致平行於地表水平層次變化著的,所以,在乾旱的表土上,強烈的凍結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龜裂。

在極地冰沼土區,由於低溫,蒸發量小,地勢低平處排水不暢,土壤水分經常處於飽和狀態,致使土壤有機質和礦物質處於嫌氣條件下,雖然有機質形成數量不多,但在低溫嫌氣條件下分解緩慢,表層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機質積累。礦物質也處於還原狀態,鐵、錳多被還原為低價狀態,形成一個黑藍灰色的潛育層,在高山凍漠土分布區,降水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鹽和碳酸鈣累積,致使土體呈鹼性,表土結皮和龜裂等。

總的來說,凍土成土年齡短,處處呈現出原始土壤形成階段的特徵。

四、主要性狀

(一)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凍土具有永凍土壤溫度狀況,具有暗色或淡色表層,地表具有多邊形土或石環狀、條紋狀等凍融蠕動形態特徵。

(二)形態特徵:

土體淺薄,厚度一般不超過50厘米,由於凍土中土壤水分狀況差異,反映在具常潮濕土壤水分狀況的濕凍土和具乾旱土壤水分狀況的干凍土兩個亞綱的剖面構型上有著明顯差異,濕凍土剖面構型為O—Oi—Cg或Oi—Cg型,干凍土為J—Ah—Bz—Ck型,

(三)理化性質:

凍土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含量為10—20克每千克,腐殖質結構簡單,70%以上是富里酸,呈酸性或鹼性反應,陽離子代換量低,一般為10厘摩爾(+)每千克土左右,土壤粘粒含量少,而且淋失非常微弱,營養元素貧乏。

五、分 類

根據凍土的地理分布,成土過程的差異和診斷特徵,可分為冰沼土和凍漠土兩個土類。

(一)冰沼土(Tundra soils)

又稱苔原土,我國把冰沼土這一土壤名稱,改為冰潛育土,分布於極地苔原氣候區和我國黑龍江北部。

冰沼土是凍土中具有常潮濕土壤水分狀況,具有碳氮比>13的潛育暗色表層和pH<4.0的斑紋AB層的土壤。

冰沼土土層淺薄,剖面由泥炭層和潛育層組成,土體構型為O-Oi-Cg或Oi-Cg型。

冰沼土的有機質含量低,陽離子代換量低,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營養元素缺乏。

按布里奇斯(E.M. Bridges:World Soils)的材料歸納成以下幾個亞類:

1.極地荒漠土(Arctic desert soils) 相當於原始冰沼土。美國分類中的典型冰凍潮濕新成土(Typic cryaquent),聯合國分類中的冷凍粗骨土。

分布於北半球最高緯度地帶,在北美的北極島群北端、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北部、亞洲的北地群島北部等都有分布。土壤粗骨性強,表層有極薄的粗腐殖質層(Ah),其下即為礫石或岩石(R),沒有明顯潛育化現象,由於岩石風化以冰凍風化為主,表土多裂為多邊形,因此,也稱多邊形冰沼土。

2.極地潛育土(Arctic gley soils) 相當於典型冰沼土,我國分類的典型冰潛育土,美國分類中的冷凍潮濕新成土(Cryaquents),部分冷凍有機土,聯合國分類中的冷凍潛育土,冰凍有機土。

廣泛分布於前蘇聯、加拿大北部,系低地永凍層上發育而成。具有泥炭層(Oi),厚約8厘米左右,其下為帶有赭色斑點和暗色有機質花紋的淺藍色潛育層(Bgsh),母質富含粘粒。荷蘭格爾島的極地潛育土的潛育層可厚達44厘米,A層有機質含量達50克每千克。

3.極地棕色土(Arctic brown soils) 相當於灰化冰沼土。美國分類中的冷凍淡色始成土(Cryochrept),聯合國分類中的冰凍始成土。

在地勢較高處,發育程度稍高,除了泥炭層和潛育層之外,還有灰化現象,土體構型為Oi(Ah)-E-Bhs-Bg型。阿拉斯加極地棕色土,土色暗棕色,A層細碎屑呈塊狀結構,B層是暗黃棕色的砂壤土,其下是破碎砂岩。

(二)凍漠土(Frozen desert soil) 包括高山荒漠土(Alpin desert soil)、高山寒凍土(Alpine frozen soil)。該土壤主要發育在我國青藏高原等高山區冰雪活動帶的下部。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凍漠土是凍土中具有乾旱土壤水分狀況,具有淡色表層,無鹽積層和石膏層的土壤。

凍漠土的土層淺薄,石多土少,剖面發育弱,地表多礫石,有多邊形裂隙,具有0.5~1.5厘米厚的灰白色結皮層,有鹽斑,結皮層下有淺灰棕色或棕色微顯片狀或層片狀結構,礫石腹 面有石灰薄膜,剖面構型為J—Ah—Bz—Ck型。

凍漠土有機質含量低,一般小於10克每千克,pH8.0~8.5,強石灰反應,CaCO3含量約50克每千克,石膏約5~10克每千克,易溶鹽、石膏明顯富集在地面結皮內,而碳酸鈣則多在剖面的下層,表層的細土多被風吹失,亞表層粘粒含量相對增高。

我國把凍漠土分為三個亞類:

1.典型凍漠土(Typic frozen desert soils) 具凍漠土類的典型特徵。

2.鹽化凍漠土(Salinized frozen desert soils) 凍漠土中具鹽積特性的土壤。

3.龜裂凍漠土(Takyric frozen desert soils) 凍漠土中具有龜裂特徵的土壤,主要分布於西藏羌塘高原北緣,帕米爾高原及昆侖山內部山脈,一般在海拔4200~4500米之間,成土母質中富含碳酸鈣,湖泊周圍淀積物中含鹽量較高,氣候非常乾燥寒冷,地表有鹽斑,小礫石和薄的龜裂結皮,碳酸鹽沿剖面分布比較均一。

六、利用與改良

凍土分布區氣候嚴寒或干寒,且有永凍層,土壤自然肥力很低,不經改造不宜於農用,冰沼土上生長有鹿的主要飼料——地衣,所以發展養鹿業乃是利用冰沼土的重要途徑之一。

㈦ 冬天凍不死的常綠植物 植物為什麼凍不死

常綠植物特別耐寒的原因:

1、植物的抗寒性。

2、低溫下植物的適應性生理生化變化。在冬季嚴寒來臨之前,隨著日照的縮短和氣溫的降低,植物體內會發生一系列適應低溫的生理生化變化,從而提高了植物的抗寒性.這種逐步提高抗寒能力的適應過程稱為抗寒鍛煉或低溫訓化。

3、經適當的抗寒鍛煉過程,植物逐漸完成適應低溫的一系列代謝變化,獲得較強的抗寒性。



(7)高山植物為什麼耐凍用物理化學解釋擴展閱讀:

綠色植物的作用是:

1、合成有機物

地球全部植物每年凈生產的有機物約為1500-2000億噸,這是全球人類和異養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物質。

2、制氧功能

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和公園綠地,夏季每天分別釋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氣。全球綠色植物每年放出的氧氣總量約為1000多億噸。

3、防風固沙

在風害區營造防護林帶,在防護范圍內風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護林帶的農田比沒有的要增產20%左右。

4、調節氣候

據測定,夏天綠地中地溫一般要比廣場中白地低10-17度,比柏油路低12-22度;冬季草坪地表平均氣溫高3-4度。據統計,林地的降雨量比無林地平均高16-17%,最低多3-4%。

5、保持水土

科學家們觀測發現森林覆蓋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無林地減少60%;還有人對坡度為13度的山地做過觀測,發現每年流失的土沙量,裸地是林地的48倍。

6、吸收毒氣

已發現有300多種植物能分泌出揮發性的殺菌物質,如新鮮的桃樹葉可驅殺臭蟲;黃瓜的氣味可使蟑螂逃之夭夭;洋蔥和番茄植株可趕走蒼蠅;木本夜來香或羅勒能驅蚊。

㈧ 高山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類型不同,到底是水平還是垂直結構

類型不同指的是水平結構,例如,在森林中,在喬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樹冠遮住的地方,光線較暗,適於苔蘚植物生存,而屬管轄的間隙或其他光照較充足的地方,則有較多的灌木和草叢。

垂直結構是群落在空間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層現象,指的是某一類的不同分層現象,比如林中有林冠、下木、灌木、草本和地被等層次。

(8)高山植物為什麼耐凍用物理化學解釋擴展閱讀

成層現象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決定地上部分分層的環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溫度等條件,而決定地下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特別是水分和養分。多層次結構的群落中,各層次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各層中植物種類的生態習性也是不同的。

㈨ 為什麼有些植物能耐寒

當嚴寒到來,許多動物都加厚了它們的「皮袍子」,深居簡出,或者乾脆鑽到溫暖的地下深處去「睡覺」的時候,不少植物卻依舊精神抖擻地屹然不動,若無其事地伸出它那綠油油的葉子,好像並沒有「感覺」到嚴寒的來臨。

難道植物當真「麻木不仁」,對寒冷完全無動於衷嗎?不!過度的寒冷一樣可以將植物「凍死」。比如,當植物細胞中的水分一旦結成冰晶後,植物的許多生理活動就會無法進行。更要命的是,冰晶會將細胞壁脹破,使植物遭致「殺身之禍」。經過霜凍的青菜、蘿卜吃起來不是又甜又軟嗎?甜是因為它們將一部分澱粉轉化成了糖,而軟就是細胞組織已被破壞的緣故。

不過要使植物體內的水分結凍,並不太容易。比如嬌嫩的白菜,要在-15℃才會結冰,蘿卜等可以經受-20℃而不結冰,許多常綠樹木,甚至在-45℃還依然不會結冰,秘密何在呢?

如果說,粗大的樹木可以用寒氣不易侵入來解釋,那麼,細小的樹枝和樹葉、嬌嫩的蔬萊何以也不易結冰呢?白菜、蘿卜、香薯等遇上寒冷時,會將貯存的部分澱粉轉化為糖分,植物體內的水中溶有糖後,水就不易結冰,這也確是事實。但如果我們仔細一算,就知道這並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1千克水中溶解180克葡萄糖後,水的結冰溫度才會下降1.86℃,即使這些糖溶液濃到像糖漿一樣,也只能使結冰溫度下降7℃~8℃。可見這其中一定另有緣故。

原來植物體內的水分有兩種,一種為普通水,還有一種叫「結合水」。所謂「結合水」,按它的化學組成而言,和普通水並無兩樣,只是普通水的分子排列比較凌亂,可以到處流動,而結合水的分子卻以十分整齊的「隊形」排列在植物組織周圍,和植物組織親密地「結合」在一起,不肯輕易分開,因此被叫做結合水。有趣的是,化學家發現結合水的「脾氣」和普通水大不相同,比如普通水在100℃沸騰,0℃結冰。冬天,植物體內的普通水減少了,結合水所佔的比例就相對增加。由於結合水要在比0℃低得多的溫度才結冰,植物當然也就比較耐寒了。

㈩ 冬天凍不死的常綠植物植物為什麼凍不死

1、它們蓄積物質和能量,減少消耗,休眠。

植物的生長發育、傳種接代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種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凍能力也不一樣,在夏季活動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則更為耐寒。這是因為春夏季節,植物生長旺盛,養分消耗多於積累,因而其抗凍能力較弱。

耐凍植物都有休眠的特點,它們常使用「沉睡」的妙法來對付冬寒。這其實也是植物面對寒冷做出的應對法,「沉睡」可大大減少減少消耗,抗寒能力自然加強。

2、有木栓層的保護。

每一棵樹木都有一副「甲胄」,保護它們嬌嫩的組織不受寒氣侵襲。這副「甲胄」就是木栓層。

每年夏天,樹木都在樹乾和樹枝的皮下儲存木栓組織。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氣。停滯在其氣孔中的空氣能夠阻擋樹木的熱量向外散發。樹木年齡越大,木栓層越厚。因此,老樹、粗樹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細的小樹強。常青綠樹也會採取「穿甲戴盔」的方法對抗嚴寒,如松樹、柏樹會在其樹皮和葉表面分泌出一層蠟質,既可防止自身水分蒸發,又可禦寒;其他如椿樹、杏樹等,則分泌出膠狀物質,以禦寒防凍。

3、一般來說,在寒冬來臨之前,園林部門都會提前對樹木進行「刷白」「穿冬衣」,這是冬季前為樹木進行養護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能使樹木免受凍害和病蟲害,提高樹木的抗寒性和抗蟲性。

(10)高山植物為什麼耐凍用物理化學解釋擴展閱讀

室外花木防寒防凍法

一、注意修剪

由於冬天寒冷,冬季休眠花木的修剪(如月季、紫薇等)時間宜適當推遲至春季氣溫回升、花木尚未萌芽前進行,以防枝條被凍傷,影響生長。當年修剪也可現在進行,只是枝條要適當留長一些,等氣溫回升再進行一次復剪,剪除過長及凍傷部分。常綠花木(瓜子黃楊、龍柏)應及時修剪,可提高冬季觀賞價值,還能減少蒸騰,提高植株抗寒性。

二、增施有機肥

室外越冬花木的施肥,冬天一般花木都處於休眠狀態,不需施肥。但有些花木在冬季或翌年早春孕蕾開花,如蠟梅、梅花、碧桃、連翹等,對這些花木可在初冬時施些有機肥,一可保暖,二可增加肥力,給孕蕾、開花的花木增加營養,孕蕾開花好。有機肥分解可釋放熱量並增加土壤肥力。結合施肥對植株進行培土,以蓋過根基處為宜,形成一圓錐狀的小土丘,可保護容易發生凍害的根基處安全越冬。

三、增加覆蓋物

夜間或霜雪天,在低矮的花木(如瓜子黃楊、矮化海桐等)上方覆蓋遮陽網,可避免苗木枝葉與霜雪直接接觸,減輕凍害,還能增溫1至2℃。有條件的地區可在遮陽網下面加一層薄膜,起擋風作用,效果更好。

閱讀全文

與高山植物為什麼耐凍用物理化學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