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日語物性物理學什麼意思

日語物性物理學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26 17:07:29

⑴ 物理學是什麼(有什麼含義或是歷史背景)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 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化學、地理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系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質學要用到物理的力學,氣象學和熱學有關。 「物理」二字出現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日本學者指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近世中國的漢譯著述成為日本翻譯西洋科學譯字的依據.」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明代呂坤(1536—1618)著有《呻吟語》,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為「物理」,大體是有關物性學的,並用以引申一些關於人文及世界的觀點.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詞.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說明物理一詞在盛唐即已出現。其實在中科院哲學研究所和北大哲學系編著的《中國哲學史資料簡編》(中華書局)「兩漢—隋唐」部分中就記載了三國時吳人楊泉曾著書《物理論》,是研究和評論當時有關天文、地理、工藝、農業及醫學知識的著作.更久遠的,在約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引鐵,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之論述。中國古代的「物理」,應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詳見參考資料,敬請採納

⑵ 東京大學留學

1.東大不接收個人申請,只能通過中介或者學校;
2.東大有英文的課程,但是最好還是會日語。
東京大學要校長推薦的。而且只收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交大科大南大的校長推薦。每年一共只收二三十個中國留學生,要求是最優秀的。東京大學是亞洲最好的高校,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頂級高校。每年sci和na那可是一百多篇啊,比我們這里幾所名校的總和還多。你如果不是那些學校的機會可能就不是很大了。

這個和你會日語以及已經獲得日本國的簽證沒有任何關系。

當然你可以去日本念高中再考東大的啊!

呵呵 祝好運。

(1)口述試験
口述試験では,科學技術や専門分野に対する質疑を行います.口述試験合格者は,次の筆答試験/口頭試問が免除されます.

(2)筆答試験/口頭試問
上記口述試験合格者以外の全志願者が受験します.材料工學専攻の試験科目は以下の通りです.材料工學A分野(金屬材料系)の志願者は,「基礎物理學」,「物性物理學」,「応用化學」,「化學工學」,「機械物理工學」,「機械制御システム」,「機械宇宙システム」,「電気電子工學」,「電子物理工學」,「土木工學」の専門科目を受験してもかまいません.基礎物理學専攻及び物性物理學両専攻の共通の専門科目を選択するものは,「物理學I」を受験すること.(試験日時に注意)材料工學専攻を受験するもので,物質化學専攻を並願するものは,材料工學専攻のA分野ないしはB分野で受験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本専攻の志願者は受験する試験問題や並願先に條件があるので,第一志望の指導教員と予め相談してから出願すること.

○外國語
(英語)
TOEFLまたはTOEICのスコアの提出による(5年間有効)

○専門科目
(午前)
主に大學の理工系基礎科目として學習する數學,物理,化學が出題されます.

○専門科目
(午後)
両分野ともそれぞれの専門科目が出題されます.

○口頭試問
(面接)
科學技術や専門分野に対する知識を質疑します.

⑶ 天天學物理,什麼叫物理

什麼是物理 這是一個十分基礎的問題。翻開任何一本物理教科書,都不難找到這樣的定義: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但這只是對於物理這門科學在學術意義上的一種界定。而我們所面對的「物理」,它同時又是一門課程,於是就有必要從教育意義的層面上去進行一番再認識、再分析,以挖掘蘊含在其中的豐富內涵。 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什麼21世紀呢?有一種流行的說法: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其實,這句話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21世紀是物理科學全面介入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只有與物理相結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展望物理學的未來,充滿著機遇與挑戰。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戰》一文中,曾提出21世紀物理領域所面對的四大難題:為什麼一些物理現象在理論上對稱但實驗結果不對稱?為什麼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單獨存在而且看不見?為什麼全宇宙90%以上的物質是暗物質?為什麼每個類星體的能量竟然是太陽能量的1015倍?這些問題極大地激勵著人們不懈探索的勇氣與熱情。可以預見,一旦撥去這幾朵籠罩在物理天空中的烏雲,物理學將會展現出更加燦爛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能。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能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當今,物理學的觸角已經伸向眾多領域,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以至我們很難再用傳統的眼光去界分什麼是物理學了。1995年在我國廈門舉行了第十九屆國際統計物理學大會,會上交流論文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諸如植物的花序、DNA葯物系統、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儲等等,光看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麼,究竟什麼是物理呢?幾年前,美國《今日物理》雜志,曾就此問題向讀者廣泛徵求意見。最後,他們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學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學。這話乍聽似覺偏頗,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在今天看來,物理學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智能,「代表著一套獲取知識、組織和應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把這套方法用到什麼問題上,這問題就變成了物理學。」(趙凱華語) 再次,物理還是一種文化。 從廣義來說,文化指的是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樣地,物理學家在長期科學實踐中所創造的大量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也就構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實踐,因而在客觀性上表現為「真」;物理學創造的成果最終是為了造福於人類,它在目的性上體現出「善」;另外,物理學還在人的情感、意識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為物理學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屬性,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物理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學是求真的。物理最講究實證,物理學家在科學研究活動中最基本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堅守「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的原則。正如物理學家費曼所說:「不論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論你什麼聰明,更不論你名氣有多大,只要與實驗不符便是錯了,簡簡單單,這就是科學」。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修正錯誤、不斷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學是從善的。物理學致力於將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幫助人們不斷認識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趨於高尚。這是物理學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因而物理學的本質是從善的;另外,物理學家的行為也是從善的。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和以她為代表的傑出物理學家:「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更大」。他們那種嚴謹求實的態度、獻身科學的精神,熱愛人民的情懷等等,對於後人無疑是一份尤為珍貴的人文財富。 物理學是至美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說過:美是真理的光輝;羅馬哲學家普洛丁又說過: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學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屬於科學美,主要體現於簡單、對稱和統一;對稱則統一,統一則簡單,它們構成了物理學的基本美學准則。 翻開物理學的篇章,可以發現到處都跳動著美的音符,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創造。僅以統一性為例。當代物理學的發展,正朝著兩個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與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它們兩者並非是分道揚鑣、越走越遠,反倒顯示出不少殊途同歸、相反相成的跡象。例如,粒子物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體物理學家所借鑒,用來探尋宇宙早期演化的圖象;(正由於此,粒子物理學在某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宇宙考古學」。) 反過來,宇宙物理學的研究也為粒子物理學家提供了豐實的信息與印證。於是,物理學中兩個截然相反的分支,就這般奇妙地銜接在了一起——猶如一條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又如,英國物理學家狹拉克首先發現,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間存在著下列引人注目的關系: 宇宙半徑/電子半徑≈1040,宇宙年齡/強衰變粒子壽命≈1040, 氫核與電子的電力/氫核與電子的引力≈1040,…… 在上述比數中,宇宙這個最大的系統,與基本粒子這個最小系統之間,竟然珠聯璧合達到了如此完美的統一,讓我們再次領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種動人心弦的壯麗的美。正是這許多美不勝收的事例,激發起人們對大自然由衷的贊嘆與敬畏,難怪愛因斯坦會說:「宇宙間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於物理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智能,更是一種文化。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能對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審視與剖析,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們看到,物理原來有著如此豐富的的內涵,從而會更自覺、有意識的去挖掘和開發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又使我們看到,物理原來有著如此美好的稟性,從而會更加鍾愛物理,更有激情地去從事物理教學。我以為,只有真正熱愛物理的物理教師,才能做到不僅教會學生理解物理、應用物理,而且還進一步引導他們去感悟物理、欣賞物理。 二、為什麼教物理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根本的問題,要正確回答並非易事。筆者對此問題的認識,就經歷過從「知識本位」到「學科本位」,最後又回歸到「學生本位」這樣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有很長一段時期,我都把物理教學的目標鎖定在知識層面上,認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識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以供他們今後一生的受用。因為我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們授予學生什麼多的物理知識,其中不乏象「F=ma」這類極其重要的知識,但在他們往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卻很少顯示出有什麼直接的功用。以至過了若干年後,許多學生把所學的物理知識幾乎忘得一干二凈,用他們的話說,「全部都還給老師了」。我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當我向他們提出「高中三年豈不白讀了」的反詰時,這些離開學校多年的學生,卻又都會異口同聲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對於他們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說不清究竟是哪些具體知識所起的作用。我想,這大概好比晚飯,誰都不會否認吃飯對於生存的意義,然而誰又都說不清楚,吃了這頓飯究竟是在身上的什麼地方長了塊肉。 一位畢業已有二十餘年的學生,曾與筆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課。原來那堂課講的是重力勢能。當時為了說明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我曾向學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有人站在五樓的窗檯上要往下跳,你說危險嗎?開始大家都認為這太玩命了,後來仔細一琢磨,又全都樂了:你別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沒事了嗎?這位學生覺得這個例子特有意思,於是經久不忘;但問他該例說明了什麼物理知識時,他說忘了。正當我面露憾色時,他緊接著的一番話卻令人寬慰,他說:「這個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對的,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盡管這堂課所傳授的物理知識,這位學生已經遺忘殆盡,但通過有關知識的學習而凝煉成的思想、方法等,卻在他的心裡銘刻上深深的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多年前的這堂物理課,對他不也是極有價值的嗎?學生從高中畢業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將告別物理,所學的物理知識終究會被忘記,到那時再回頭審視一下:物理教學留給他們的還有些什麼呢?如果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不出物理所給予的才智與啟迪,那將是物理教學的失敗。由此看來,具體的知識通常只是作為教學的載體,在知識的背後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東西。正如我國資深科學家錢偉長教授說的:「我在大學里學的是物理學,……. 以物理學為對象我學到了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物理學的知識有時是很有用的,但通過物理學學到的這些能力,比物理學知識更有用。」錢老在讀書時就是通過「物理學」這個載體,獲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種將物理教學等同於物理知識教學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識本位」來確立物理教學目標取向的做法同樣是短視的。 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教師一般都會對自己所任教的學科日臻熟悉,從而格外鍾愛。可能是受了這種職業情感的影響,我還一度把物理教學的目標,定位於「將盡可能多的學生培養成為物理學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當我從農村普通中學調入重點高中,面對的是一個個聰穎好學的學生時,這種願望愈顯強烈。但我不久就發現,其它學科的教師大概也出於各自的職業偏好,都對學生有著與我類似的期望。這樣一來,大家自掃門前雪,各唱各的調,沒能將各學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實際效果當然就差強人意了。尤其令我沮喪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學習優秀的「得意門生」,日後直接從事物理專業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當我陷於迷惘之時,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先生的一則事例給了自己極大的啟迪。當年復旦大學曾對核物理專業的畢業生的去向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畢業後從事與核物理有關的工作,其餘的都紛紛改行,活躍在金融、企業或行政等崗位上。對此,多數人都斷言這是物理系的失敗,而楊福家卻認為這正是「復旦」的成功。因為,通過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素質,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於是畢業後都能很快適應各種不同領域的工作。這也印證了趙凱華先生的話:「一個人學了物理之後干什麼都可以,他的物理沒有白學。在我看來,對於學物理的人無所謂『改行』……。」 經過上述曲折的認識歷程,使我逐漸看清了物理教學最終目標的聚焦點,既不在知識的本位上,也不在學科的本位上,而應該落實在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的本位上。 對於「為什麼教物理」這個問題,也可以反過來設問:「如果我們不教物理,學生不學物理,將會對他們今後的發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種顯而易見的回答是,學生將因此學不到許多重要的物理知識。這話沒錯,但不夠全面。因為除此之外,學生還將失去更為重要的,有關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培養與熏陶,從而最終影響他們的科學素養的提高。當前,物理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每一位有教養的公民都必須懂得的知識。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他今天學習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為了明天去進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於他去面對或決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質量的生活奠定基礎。正如《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一書中所說的:「教育的最高目標是為了使人們能夠過一個實現自我和負責任的生活作準備。」 據此,對於「為什麼教物理」這個問題,最確切的答案就是: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而教。——這應該成為我們的物理教學觀。 眾所周知,生物基因對於生物進化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極其細微的基因差異,往往會導致生物之間的巨大差別。受此啟發,有不少社會學者正致力於尋求在人類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有著哪些最為核心的要素,從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人類文化系統中的「遺傳密碼」。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人類的進化比一般的生物進化更為復雜,它具有雙重進化機制,除了生物基因進化機制外,還有文化基因進化機制。教育正是推動文化基因機制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的要義,不只是文化現象的展示與詮釋,而在於文化基因的傳承和發展。物理教育當然也不例外。什麼,蘊含在物理教學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麼呢?筆者以為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因為這三者是構成科學素養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將科學素養比擬為一座金字塔,什麼科學知識猶如塔基,科學方法就是塔身,科學精神則是塔尖。物理教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了構建這座宏偉的科學素養之塔而添磚加瓦。換言之,物理教學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促進學生實現三個轉化:一是把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使他們知識世界是什麼樣的,成為一個客觀的人;二是把前人從事智力活動的思想方法轉化為學生認識能力,使他們明白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三是把蘊含在知識中的觀念、態度等轉化為學生的行為准則,使他們懂得怎樣使世界更美好,成為一個創造的人

⑷ 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稱物理學。物理學是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的自然科學。在現代,物理學已經成為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經過大量嚴格的實驗驗證的物理學規律被稱為物理學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學理論一樣,這些定律不能被證明,其正確性只能經過反覆的實驗來檢驗。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 之恩和我對您的懷念之情,深深痛恨子欲

⑸ 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化學、地理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系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質學要用到物理的力學,氣象學和熱學有關.

⑹ 物理是指什麼

、電腦中的物理是指物理地址,也就是MAC 地址 2、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英文:physics全稱物理學。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什麼21世紀呢?有一種流行的說法: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其實,這句話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21世紀是物理科學全面介入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只有與物理相結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 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化學、地理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系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質學要用到物理的力學,氣象學和熱學有關。 「物理」二字出現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日本學者指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近世中國的漢譯著述成為日本翻譯西洋科學譯字的依據.」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明代呂坤(1536—1618)著有《呻吟語》,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為「物理」,大體是有關物性學的,並用以引申一些關於人文及世界的觀點.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詞.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說明物理一詞在盛唐即已出現[4].其實在中科院哲學研究所和北大哲學系編著的《中國哲學史資料簡編》(中華書局)「兩漢—隋唐」部分中就記載了三國時吳人楊泉曾著書《物理論》,是研究和評論當時有關天文、地理、工藝、農業及醫學知識的著作.更久遠的,在約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引鐵,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之論述.中國古代的「物理」,應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物理學分支 閃電經典力學及理論力學 (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的規律 電磁學及電動力學 (Electromagnetism and Electrodynamics)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 (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相對論 (Relativity)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以及相關的動力學規律以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量子力學 (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物理學發展史 從古時候起,人們就嘗試著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物體會往地上掉,為什麼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性質等等。宇宙的性質彩虹同樣是一個謎,譬如地球、太陽以及月亮這些星體究竟是遵循著什麼規律在運動,並且是什麼力量決定著這些規律。人們提出了各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是錯誤的。這些早期的理論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些哲學理論,它們不像今天的理論通常需要被有系統的實驗證明。像托勒密(Ptolemy)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論,其中有些與我們日常所觀察到的事實是相悖的。當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學家和天文學家在原子論和天文學方面所給出的許多描述是正確的,再舉例如希臘的思想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學方面導出了許多正確的結論,像我們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總之物理學是概括規律性的總結,是概括經驗科學性的理論認識。

記得採納啊

⑺ 化學、物理,這兩個詞是從日語中來的嗎是日本最先使用的嗎

「化學」一詞的由來
拉丁文chemia是從阿拉伯文的「煉金術」一詞演變而來的,後者則可能來源於希臘語「澆鑄」(或「浸液」)、埃及語「黑色」或漢語「金液」。漢譯名「化學」一詞首見於偉烈亞力主編的《六合叢談》(1857年~1858年),它得自王韜,是來華傳教士戴德生所創並口授於王韜的。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BC369—BC286)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運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里「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物理」一詞後來出自《淮南鴻烈 覽冥訓》(《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曾經召集眾人一起編撰);:「夫燧之取火,磁石之引針,蟹之敗漆。葵之鄉(向)日,感慨道:「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物理」二字最早正式出現在中文中,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物理」一詞後來再見於三國時期楊泉的《物理論》(雖然由於當時對世界認知的局限性,很多理論現在看來是不正確的;比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大概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水,水,是地之根本,水蒸汽=雲(吐元氣),水蒸汽越過日月,直通星辰所在之地的天,而日月星辰的運作都是因為水蒸汽)《物理論》力圖從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水平.去解釋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即自然之理。相當於自然哲學,當屬大物理范疇。
「物理」《名理探》(1628完成翻譯)原名為《亞里士多德辯證法概論》,是由李之藻(1569—1630)翻譯的書籍。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范疇!因而這種翻譯是准確的。
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7]。可見法國直到1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再後來是明末學士王宣《物理所》(資料缺乏,是方以智的師塾),以及對此書進行模仿借鑒的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著作的《物理小識》
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的《物理小識》被收入了《四庫全書》,終清之世,不乏被人引用,而且在17世紀晚期傳入日本,為知識階層爭相閱讀。此書並影響到日本學者把「物理學」作為Physics的譯名。所以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物理小識》裡面的物理指的是萬物之理,但是方以智首先將學科分為自然科學(物理),社會科學(宰理),哲學(物之至理)三類。日本人的翻譯,溯及辭源也是這本書。
1839年渡邊喀山在他的《外國情況書》中使用了「物理の學<ウェースベゲールデ>」,但是荷蘭語wijsbegeerte對應於當今的「哲學」。 西周將physics翻譯為「格物學」,但他是將「天文學」和「化學」所共有的物理學稱為「物理學」。
1851年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翻譯了第一本中文電學著作《博物通書》:電器通標序二:……見東土人士博稽典墳,鮮究「物理」……這應該的近代中文可查證的第一次物理對應現代含義的使用。
1875年日本出版的小學教材《物理階梯》使用了「物理」一詞。
1876年<片山淳一>對物理一詞進行了注釋:「物理學有必要解釋萬物的特性以及物質世界中發生的各種變化的原因。」
因為日本人不懂物理一詞的含義,所以有人就說因為日本人對物理一詞進行了注釋;所以物理一詞是日本人翻譯的。個人認為這明顯是不正確的,畢竟從詞義上來講瑪高溫早已經使用了。如果從分類含義上來講,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也早就將物理從自然哲學里分類出來了;而且方以智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物理從自然哲學裡面分類出來的科學家。此前無論東西方,都是將物理歸類於自然哲學的。晚了方以智幾十年的牛頓也是如此。
(在1687年牛頓發表其運動定律時還是用自然哲學來命名的,他當時的書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用拉丁文所寫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φυσιкα」)

⑻ 什麼叫物理

物理學
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物體運動最一般規律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研究的范圍 —— 物質世界的層次和數量級物理學 (Physics)質子 10-15 m空間尺度:物 質 結 構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運動規律微觀粒子Microscopic介觀物質mesoscopic宏觀物質macroscopic宇觀物質cosmological類星體 10 26 m時間尺度:基本粒子壽命 10-25 s宇宙壽命 1018 s緒 論E-15E-12E-09E-06E-031mE+03E+06E+09E+12E+15E+18E+21E+24E+27最小 的細胞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長度星系團銀河系最近恆 星的距離太陽系太陽山哈勃半徑超星系團人蛇吞尾圖,形象地表示了物質空間尺寸的層次物理現象按空間尺度劃分:量子力學經典物理學宇宙物理學按速率大小劃分: 相對論物理學非相對論物理學按客體大小劃分: 微觀系統宏觀系統 按運動速度劃分: 低速現象高速現象 實驗物理理論物理計算物理今日物理學物理學的發展

● 牛頓力學 (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 電磁學 (Electromagnetism)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 熱力學 (Thermodynam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 相對論 (Relativity)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以及相關的動力學規律

● 量子力學 (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二.物理學的五大基本理論物理學是一門最基本的科學;是最古老,但發展最快的科學;它提供最多,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手段.物理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物理學派生出來的分支及交叉學科物理學構成了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基礎,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技術被應用到所有自然科學之中.物理學與數學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宇宙射線物理學三. 物理學是構成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四. 物理學與技術20世紀,物理學被公認為科學技術發展中最重要的帶頭學科

● 熱機的發明和使用,提供了第一種模式:

● 電氣化的進程,提供了第二種模式:核能的利用激光器的產生層析成像技術(CT)超導電子技術技術—— 物理—— 技術物理—— 技術—— 物理粒子散射實驗X 射線的發現受激輻射理論低溫超導微觀理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 1947年 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來發明了晶體管,標志著信息時代的開始

● 1962年 發明了集成電路

● 70年代後期 出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 1925 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

● 1926年 建立了費米 狄拉克統計

●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

●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

● 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

● 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晶體晶體管的發明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工程

● 幾乎所有的重大新(高)技術領域的創立,事先都在物理學中經過長期的醞釀.

● 當今物理學和科學技術的關系兩種模式並存,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沒有昨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今日的技術革命". —— 李政道量子力學能帶理論人工設計材料五. 物理學的方法和科學態度提出命題推測答案理論預言實驗驗證修改理論現代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確科學從新的觀測事實或實驗事實中提煉出來,或從已有原理中推演出來建立模型;用已知原理對現象作定性解釋,進行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算新的理論必須提出能夠為實驗所證偽的預言一切物理理論最終都要以觀測或實驗事實為准則當一個理論與實驗事實不符時,它就面臨著被修改或被推翻 六. 怎樣學習物理學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是一種方法.它教導人們:一些事物是怎樣被了解的,什麼事情是已知的,現在了解到了什麼程度,如何對待疑問和不確定性,證據服從什麼法則;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斷,如何區別真偽和表面現象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地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

● 學習的觀點:從整體上邏輯地,協調地學習物理學,了解物理學中各個分支之間的相互聯系.
● 物理學的本質:物理學並不研究自然界現象的機制(或者根本不能研究),我們只能在某些現象中感受某些自然界的規則,並試圖以這規則來解釋自然界所發生任何的事情。我們有限的智力總試圖在理解自然,並試圖改變自然,這是我們物理,甚至是所有學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

⑼ 科目名稱用日語怎麼說!

「科目名稱」日語:科目コード

「語文」日語:言語

「數學」日語:數學

「英語」日語:英語

「政治」日語:政治

「物理」日語:物理

「化學」日語:化學

「歷史」日語:歴史

「地理」日語:地理

「生物」日語:生物

「信息技術」日語:情報技術

「美術」日語:美術

(9)日語物性物理學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日語詞彙構成

1、固有詞

固有詞是日本民族原來的詞彙,又稱「和語」,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動詞和具象的名詞。

2、漢字詞

日語受到漢語的影響很大。在日語里,有語法實意的詞都含有漢字且大部分與實意相關。所以通常懂漢語的朋友,即便不懂日語,看到一個短句也能大概明白意思。不過因為影響日語的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話文,所以有些詞也不能以現代漢語的角度去理解。

還有一些詞語雖然也含有漢字(而且有的是日本人自造的漢字),不過意思卻相差很多。如:「時間」(時間、じかん)不等於漢語中的時間,代表是一個時間段,類似這種的還有「年間」(年間、ねんかん)。

⑽ 什麼事物理學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10、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物理學簡介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
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化學、地理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系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質學要用到物理的力學,氣象學和熱學有關。
「物理」二字出現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日本學者指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近世中國的漢譯著述成為日本翻譯西洋科學譯字的依據.」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明代呂坤(1536—1618)著有《呻吟語》,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為「物理」,大體是有關物性學的,並用以引申一些關於人文及世界的觀點.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詞.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說明物理一詞在盛唐即已出現。其實在中科院哲學研究所和北大哲學系編著的《中國哲學史資料簡編》(中華書局)「兩漢—隋唐」部分中就記載了三國時吳人楊泉曾著書《物理論》,是研究和評論當時有關天文、地理、工藝、農業及醫學知識的著作.更久遠的,在約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引鐵,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之論述。中國古代的「物理」,應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物理學分支
● 經典力學及理論力學(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的規律
● 電磁學及電動力學(Electromagnetism and Electrodynamics)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 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 相對論和時空物理(Relativity)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相關的動力學規律以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此外,還有: 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聲學、電磁學、光學、無線電物理學、熱學、量子場論、低溫物理學、半導體物理學、磁學、液晶、醫學物理學、非線性物理學、計算物理學和空氣動力學等等。
通常還將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量子力學統稱為四大力學。

閱讀全文

與日語物性物理學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