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壤為什麼有自凈能力
因為土壤中有許多腐食動物物和腐食微生物,它們都能分解土壤污染物
Ⅱ 土壤凈化水的原理,是什麼
建議從凈水原理上考慮,看土壤具備哪些特性,然後就能得出大概結論了。濾凈,沉積和降解。土壤孔隙的物理攔截作用,土壤礦物膠體及有機膠體的吸附作用,土壤生物體的攔截和吸附作用。這個太復雜了,可以寫一本書。地下水是可靠的給水源,但很多地下水其實就是原本地表的雨水或污水,然後經過土壤的過濾作用,吸附+截留了其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應該也會有分解作用,這些因素使得水變得澄清。至於你說的生物滯留裝置中的土壤,應該也是主要起吸附過濾作用,當吸附達到飽和後土壤要及時更換。如果用活性炭等其他物質應該也可以達到類似功效。凈水器的設計和製造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技術。凈水器的設計原則應為用戶著想。就我國各地區水質特點而言,長江沿岸和人員稠密地區有機物污染嚴重,而全國各地鄉鎮小型的供水企業和地下水使用地區存在著細菌污染的問題。因此只有部分品質優良的凈水器能適應全國各地不同的水質,所以凈水器生產廠商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質條件,精心設計出能適應不同水源,但處理效果良好的凈水器。污水中通常含有較多的懸浮物和膠體物質,通常採用混凝,沉降和過濾技術。這些技術比較成熟,具有工藝簡單,處理效果好,處理費用低,操作和管理方便的優點,通常污水中的懸浮物和膠體物質較多,水中懸浮顆粒物的粒徑大小是影響沉降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一般條件下,硫化鈉粒徑大沉降速度快,沉降去除需要的時間短。反之,硫化鈉粒徑小沉降速度慢,沉降去除需要的時間長。因此硫化鈉需要採取混凝,沉降和過濾等技術來加快沉降速度,縮短沉降時間和提高去除率。混凝的過程是破壞溶膠的穩定性,使細小的膠粒凝聚成粒徑較大的顆粒而容易沉降。
Ⅲ 如何利用土壤的凈化能力
土壤本身所具有的凈化能力是消除減緩土壤污染的一個重要特性,要預防土壤污染,需採取合理措施,提高土壤對污染物的容納量,使污染減輕到最低限度,如增施有機肥,促進土壤熟化和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加或改善土壤膠體的種類和數量,均可增加土壤容量,使土壤對有害物質的吸附能力加強,增加吸附量,從而減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分離培養和開發能分解和轉化污染物的微生物種類,以增強微生物降解作用,提高土壤凈化能力,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新途徑。
Ⅳ 土壤層的凈化作用
將兩種土壤分別填入滲透裝置(厚度依次為天然土2、1、0.5m和人工土1、 0.5m)後再在表層覆蓋少量雨落管下的泥土,因為這些泥土常期與屋面雨水接觸,土中的細菌適應屋面雨水中的有機物,有一定接種作用。最後在表層移植一些植被以改善表層土壤性能,增強滲透裝置凈化雨水的能力,模擬自然綠地條件下雨水在土壤中的下滲凈化過程,為雨水滲透工程應用及污染控制技術措施提供依據。
因城區油氈屋面的比例很大、污染較重,屬於不利條件。測定結果表明,它主要為有機污染,色度大,並含有一定量的SS,其它一些污染指標濃度很低。研究結果還表明,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初期徑流中,雨水的利用宜舍棄這部分雨水,經初期棄流後的屋面雨水水質較穩定,SS濃度很小,COD濃度一般可維持在100mg/l左右。因此,用這種屋面雨水做試驗用水,測定指標主要為COD。 2000年雨季屋面雨水滲透凈化試驗結果表明,兩種土壤對屋面雨水中的污染物均有明顯的凈化作用。經過一段土壤層滲透後,主要污染物COD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與運行條件有關。
油氈屋面雨水的BOD5/COD比值很小(0.1—0.2左右),且以溶解性有機物為主。土壤層能較大幅度地去除COD,除了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外,還有植物、土壤對污染物的吸收、過濾、吸附、分解等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綜合作用,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
人工土的滲透性能好,能獲得較大的滲透量。由於爐渣粒徑較大,還帶有較多的空隙,為土壤層構成很好的通透性,且增加吸附表面積,為土壤微生物群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試驗結果顯示,它比天然土還具有更強的凈化作用。以2007年10月20日試驗結果,當進水COD濃度保持在初期棄流後的濃度范圍時,0.5m厚的兩種土層COD去除率在30—40%左右,而1m土層的去除率提高到50—70%左右,凈化作用明顯。 及土壤再生能力的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積累及土壤凈化能力的恢復是關繫到滲透設施發揮可持續功能的一個重要的安全和工程性問題。
由於降雨的隨機性、非連續性及水質水量的波動很大,屋面雨水的滲透過程屬非穩態,每一次試驗條件或實際運行條件的不同,滲透裝置的性能會有不同的表現。但總的看,從5月至11月,各滲透裝置沒有明顯表現因污染物的累積而導致滲透凈化能力的下降。如天然土0.5m的COD去除率在30—40%左右;到11月2日的去除率仍維持在32%的正常水平;人工土0.5m的去除率在40—50%左右;11月2日試驗前50分鍾內出水COD去除率保持在40—50%的正常水平,兩個小時後維持到35%;人工土1m的去除率在60—80%左右,10月20日最後一次試驗,前50分鍾出水的去除率也保持70—80%正常水平,約3小時後維持在60%;同樣,天然土1m裝置到11月2日的去除率也能維持在63%的正常水平。
但就每一次試驗而言,各裝置也多表現出隨運行時間的延長,去除率有下降趨勢,但後續試驗時,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說明在連續運行過程中,土壤的凈化容量在減小,而在降雨間歇期,土壤中繼續存在降解作用,使其凈化能力逐步恢復。
Ⅳ 土壤物理凈化能力影響因素
土壤是一個多相的疏鬆多孔體,進入土壤中的難溶性固體污染物可被土壤機械阻留;可溶性污染物可被土壤水分稀釋,降低毒性,或被土壤固相表面吸附,但可隨水遷移至地表水或地下水層;某些污染物可揮發或轉化成氣態物質通過土壤孔隙遷移到大氣介質中。
Ⅵ 土壤有哪些基本性質
1、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主要包括土壤的容重、比重、通氣性、透水性、養分狀況、粘結性、粘著性、可塑性、耕性、磁性等。
2、土壤的理化性質就是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
(1)物理的,是指土壤的物理狀況,如含砂量,松、軟程度,紅色或黑色,等等。
(2)化學的,是指所含化學成分,如各種元素的含量,酸鹼性(PH值)等等。
3、知道土壤的理化性質,就能知道適宜栽種什麼作物。
拓展資料:
一、土壤 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二、土壤的污染源有哪些
一是污水灌溉和大氣污染。污水中還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污水沒有經過處理而直接用於農田灌溉,會將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質帶至農田,污染土壤。工業廢氣的污染大致分為兩類:氣體污染,如氧化硫、氟化物、碳氫化合物等;氣溶膠污染,如粉塵、煙塵等固體粒子及煙霧,通過沉降或降水進入土壤,造成污染。二是過量化肥和農葯。過量地使用硝態氮肥,會使飼料作物含有過多的硝酸鹽,妨礙牲畜體內氧的輸送,使其患病,嚴重的導致死亡。農葯在殺蟲、防病的同時,也使有益於農業的微生物、昆蟲、鳥類遭到傷害,破壞了生態系統,使農作物遭受間接損失。三是固體廢物。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體污染物。各種農用塑料薄膜作為大棚、地膜覆蓋物被廣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殘膜碎片散落田間,會造成農田「白色污染」。這樣的固體污染物既不易蒸發、揮發,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三、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一是運用科學技術,使用生物或化學方式來改良受污染的土壤,增加土壤環境容量,提高土壤凈化的能力和有機物含量。二是制定相關的污染土壤環境管理與綜合防治方法,加強清潔生產。三是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使某些重金屬污染物轉化為難溶態沉澱物,控制其遷移和轉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四是嚴格控制廢氣污染物的處理排放,合理使用農葯和化學肥料,科學的進行污水灌溉,減少有害物質進入到土壤中,影響土質變化。
Ⅶ 土壤的自凈能力
土壤自凈能力
概念:是指土壤對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過復雜多樣的物理過程、化學及生物化學過程,使其濃度降低、毒性減輕或者消失的性能。
類型:①物理自凈;②化學自凈;③物理化學自凈;④生物自凈。故土壤具有容納消化污染物的性能,即土壤環境容量。
土壤自凈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利用不當,例如生產生活產生的有害物質進入土壤後,就會導致土壤自凈性能的衰竭甚至喪失,形成日益嚴重的土壤污染。
土壤的自凈作用和環境容量
土壤是一個半穩定狀態的復雜物質體系,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外來的物質有很大的 緩沖能力。從廣義上說,土壤的自凈作用是指污染物進入土壤後經生物和化學降解變為無毒害物質,或通過化學沉澱、絡合和螯合作用、氧化還原作用變為不溶性化合物,或為土壤膠體牢固地吸附,植物難以利用而暫時退出生物小循環,脫離食物鏈或排出土壤。狹義的土壤自凈能力則主要是指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使污染化合物轉變為難溶性化合物的作用。但是,土壤在自然凈化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本身也會遭到嚴重污染。因為土壤污染及其去污,決定於污染物進入量與土壤天然凈化能力之間的消長關系,當污染物的數量和污染速度超過了土壤的凈化能力時,破壞了土壤本身的自然動態平衡,使污染物的積累過程逐漸占優勢,從而導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調,土壤質量下降。在通常情況下,土壤的凈化能力決定於土壤物質組成及其特性,也和污染物的種類和性質有關。不同土壤對污染物質的負荷量(或容量)不同,同一土壤對不同污染物的凈化能力也是不同的。應當指出,土壤的凈化速度是比較緩慢的,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特別是對於某些人工合成的有機農葯、化學合成的某些產品以及一些重金屬,土壤是難以使之凈化的。因此,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護土壤的自凈作用。
土壤環境容量是指土壤生態系統中某一特定的環境單元內,土壤所允許容納污染物質的最大數量。也就是說在此土壤時空內,土壤中容納的某污染物質不致阻滯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不引起植物可食部分中某污染物積累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壤的凈化功能。
土壤環境容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Q=(Ck-B)x105
式中:Q=土壤環境容量(kg/hm2)
Ck=土壤環境標准值(mg/kg)
B=區域土壤背景值(mg/kg)
105=將mg/kg換算成kg/hm2的系數
上式可見,在一定區域的土壤特性和環境條件下,B值是一定的,Q的大小決定於CK。土壤環境標准值大,土壤環境容量也大;反之容量則小。土壤環境標準的制定,一般根據田間采樣測定統計和盆栽試驗,求出土壤中不同污染物使某一作物體內殘毒達到食品衛生標准或使作物生育受阻時的濃度,以此作為土壤環境標准。根據土壤環境容量與實際含量相比較,可以深刻反映區域內的污染狀況和環境質量水平,從總量控制上提出環境治理和管理的具體措施。
Ⅷ 你認為土壤凈化水的原理是什麼
土壤凈化,是指通過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作用達到降低或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和毒素的措施和過程。土壤本身通過吸附、分解、遷移、轉化,而使土壤污染濃度降低而消失的過程。土壤凈化功能是利用其內部的各種機制對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質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消除土壤環境污染的能力。和肥力功能一樣,土壤凈化功能的物質基礎仍然是土壤的「三相」組成,其中,以固相成分最為重要。土壤的固相是土壤中最活躍的部分,它包括無機礦粒、有機腐殖質、有機無機復合膠體、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等,這些成分通過一系列相互交織的復雜過程共同對污染物起作用,使土壤成為一個巨大的「污染處理場」。土壤的凈化過程既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又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作用,即有土壤的過濾、截留、滲透、物理吸附、化學吸附、化學分解、中和、發揮、生物氧化,以及微生物及植物的攝取等過程。土壤具有凈化功能,這是由於土壤在環境中起著三方面的作用:
1)由於土壤中含有各種各樣的微生物與土壤動物,對外界進入土壤的各種物質都能分解轉化。
2)由於土壤中存在有復雜的土壤有機膠體與土壤無機膠體體系,通過吸附、解吸、代換等過程,對外界進入土壤中的各種物質起著「蓄積作用」,使污染發生形態變化。
3)土壤是綠色植物生長的基地,通過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質發生遷移轉化的作用。
因此,某些性質不同的污染物在土體中可通過揮發、擴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濃度,減少毒性或被分解成無害的物質;經沉澱、膠體吸附等作用可使污染物發生形態變化,或通過生物降解與化學降解,污染物變為毒性較小或無毒性, 甚至有營養的物質。有些污染物在土體中還會被分解氣化,遷移至大氣中。這些現象,從廣義上都可理解為土壤的凈化過程。只要污染物濃度未超過土壤的自凈容量,就不會造成污染。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積與凈化是同時進行的,是兩種相反的作用的對立統—過程,兩者處於—定的相對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