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毒餐具4小時內送檢如何理解
這樣檢測的數據最接近清洗後的標准吧
B. 醫院里利用高溫高壓蒸汽消毒鍋對器械進行消毒,不同的器械所要求的溫度、壓強不同.如圖為自動測量鍋內溫
解: (1)吸熱Q=cm(t 2 -t 1 )=0.46×10 3 J/(kg?℃)×5kg×(115℃-15℃)=2.3×10 5 J; (2)依題意,當鍋內氣壓不高於1標准大氣壓時,壓強感測器的電阻都為R 1 =200Ω 由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 I 1 = ![]() 由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溫度隨電阻的變化是線性的,溫度升高5℃,電阻減小10Ω 電阻由80Ω變到75Ω,電阻減小5Ω,則溫度升高2.5℃ ∴鍋內溫度為t 3 =100℃+2.5℃=102.5℃。 |
C. 消毒劑檢測的檢測項目和標準是什麼呢
消毒劑檢測的檢測項目:
理化性能測試:有效成分、穩定性試驗、pH值、重金屬(砷、鉛、汞)、金屬腐蝕性、連續使用穩定性試驗
微生物殺滅試驗: 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滅試驗、大腸桿菌殺滅試驗、白色念珠菌殺滅試驗、銅綠假單胞菌殺滅試驗、黑麴黴菌殺滅試驗、龜分支桿菌殺滅試驗、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孢殺滅試驗等
病毒殺滅試驗:脊髓灰質炎病毒滅活試驗、流感病毒滅活試驗、手足口病毒滅活試驗等
毒理學安全指標測試:急性經口毒性試驗、急性吸入毒性試驗、多次完整皮膚刺激試驗、一次完整皮膚刺激試驗、一次破損皮膚刺激試驗、皮膚變態反應試驗、眼刺激試驗、陰道粘膜刺激試驗、亞急性毒性試驗
現場試驗:現場試驗/模擬現場試驗
消毒劑檢測的標准:
GB/T36758-2018含氯消毒劑
GB/T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
GB/T 5138 工業用液氯
GB/T 5750.5—2006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方法無機非金屬指標
GB/T 10666次氯酸鈣(漂粉精)
GB/T 19106次氯酸鈉
GB 19193—2015 疫源地消毒總則
GB/T 23849 二溴海因
HG/T 2528氯化磷酸三鈉
HG/T 3263三氯異氰脲酸
HG/T 3779二氯異氰脲酸鈉
消毒技術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法監發〔2002〕282號)
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管理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監督發〔2005〕426號)
消毒劑檢測機構:
中科檢測
D. 消毒與滅菌效果的評價方法與標准有沒有最新版
第一篇壓力蒸汽滅菌效果評價方法與標准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方法規定了壓力蒸汽滅菌技術標准及其評價滅菌效果的檢測方法。
本方法適用於對壓力蒸汽滅菌設備滅菌效果的評價。
2試劑
本標准所用試劑,凡未說明規格者,均為分析純(AR),水為蒸餾水。
2.1蛋白腖。
2.2葡萄糖。
2.3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取溴甲酚紫2.0g,溶於100mL95%乙醇中。
2.4溴甲酚紫蛋白腖水培養基配製:蛋白腖10.0g,葡萄糖5.0g,溶於1000mL蒸餾水中,調pH值至7.0~7.2,然後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搖勻後,按5mL/管,分裝包口,置壓力蒸汽滅菌器中,於115℃滅菌40min後備用。
3指示菌
嗜熱脂肪桿菌芽胞(ATCC 795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為5×105~5×106cfu/片,121℃下,殺滅90%微生物所需時間D121值為1.3~1.9min,殺滅時間(KT值)為≤19min,存活時間(ST值)為≥3.9min。
4化學指示劑
需用衛生部批準的化學指示劑。
5技術要求
photo-1
6檢測方法
6.1生物學指標(用作壓力蒸汽滅菌設備滅菌效果的依據)。
6.1.1將嗜熱脂肪桿菌芽胞菌片兩個分別放入滅菌小紙袋內,置於標准試驗包中心部位。
6.1.2滅菌櫃室內,上、中層中央和排氣口處各放置一個標准試驗包(由3件平紋長袖手術衣,4塊小手術巾,2塊中手術巾,1塊大手術巾,30塊10cm×10cm、8層紗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手提壓力蒸汽滅菌器用通氣貯物盒(22cm×13cm×6cm)代替標准試驗包,盒內盛滿中試管,指示菌片放於中心部位兩只滅菌試管內(試管口用滅菌牛皮紙包封),將盒平放於手提壓力蒸汽滅菌器底部。
6.1.3經一個滅菌周期後,在無菌條件下,取出標准試驗包或通氣貯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中,56℃培養48h,觀察培養基顏色變化。
6.2化學指標
在物品包外用化學指示膠帶,可作為物品是否經過滅菌的處理標志。在物品包內中心部位用化學指示劑,可作為物品是否滅菌的參考標志。
7結果判定及評價
7.1同次檢測中,標准試驗包或通氣貯物盒內,每個指示菌片接種的溴甲酚紫蛋白腖水培養基全部不變色,判定為滅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種的溴甲酚紫蛋白腖水培養基由紫色變為黃色時,判定為滅菌不合格。
7.2化學指示劑的顏色變為與滅菌合格標准色相同時,或熔化時作為滅菌合格的參考標准。
第二篇紫外線表面消毒效果評價方法與標准
8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方法規定了物體表面消毒用紫外線的波長、強度及評價其消毒效果的物理學指標和生物學檢測方法。
本方法適用於紫外線直接照射到的物體表面消毒效果評價。
9指示菌
9.1大腸桿菌(8099或ATCC 25922)。
9.2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胞(ATCC 9372)。
10物理學指標
10.1在電壓220V時,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線燈,在室溫為20~25℃的使用情況下,253.7nm紫外線輻射強度(垂直1m處)應≥70μW/cm2。
10.2在電壓220V時,高強度紫外線燈,在室溫為20~25C的使用情況下,253.7nm紫外線輻射強度(垂直1m處)應≥200μW/cm2。
10.3照射劑量按式(1)計算:
劑量(μW·s/cm2)=強度(μW/cm2)×時間(s)………………………(1)
11檢測方法
11.1物理學檢測方法
11.1.1燈管的紫外線強度(μW/cm2)用中心波長為253.7nm的紫外線強度測定儀(標定有效期內),在燈管垂直位置1m處測定。
11.1.2在實際應用中消毒表面的照射強度應以燈管與消毒對象的實際距離測定。
11.1.3表面消毒接受的照射劑量,應達殺滅目標微生物所需。對大腸桿菌,照射劑量應達到20000μW·s/cm2,對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胞應達到100000μW·s/cm2。
11.2生物學檢測方法
11.2.1採用載體定量消毒試驗。載體制備按本標准附錄C進行。
11.2.2開啟紫外線燈5min後,將8個染菌玻片平放於滅菌器皿中,水平放於適當距離照射,於4個不同間隔時間各取出2個染菌玻片,分別投入2個盛有5mL洗脫液(1%吐溫80,1%蛋白腖生理鹽水)試管中,振打80次。
11.2.3經適當稀釋後,取0.5mL洗脫液,作平板傾注,每個染菌玻片接種兩個,放37℃培養48h作活菌計數。
11.2.4陽性對照,除不作照射處理外,取2個染菌玻片分別投入2個盛有5mL洗脫液中振打80次,余按4.2.3進行。
11.2.5計算殺滅率
12判定標准
12.1對指示菌殺滅率≥99.9%判為消毒合格。
12.2達物理學檢測標准時,作為消毒合格的參考標准。
第三篇液體消毒劑消毒效果評價方法與標准
13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方法具體規定了消毒劑消毒效果生物學檢測方法及其評價標准。
本方法適用於消毒劑對各種物體的消毒效果評價。
14理化指標
將消毒劑置20±2℃水浴中,測定在使用濃度下殺滅指示微生物達到消毒或滅菌所需的最短時間(min)。
15指示微生物
15.1細菌
15.1.1細菌繁殖體: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腸桿菌(8099或ATCC 25922)。
15.1.2細菌芽胞: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胞(ATCC 9732)。
15.2真菌: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
15.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純化抗原(1.0mg/mL)。
16檢測方法
16.1中和試驗(見附錄 A)。
16.2消毒劑定性消毒試驗(見附錄 B)。
16.3消毒劑定量消毒試驗(見附錄 C)。
16.4消毒劑殺菌能量試驗(見附錄 D)。
16.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原性破壞試驗(見附錄 E)。
17消毒效果評價標准
17.1對細菌和真菌的殺滅率≥99.9%,對HBsAg,將檢測方法靈敏度104倍或5×104倍(載體試驗)的HBsAg抗原性破壞,可判為消毒合格。
17.2對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胞全部殺滅,可判為滅菌合格。
17.3在實際應用中消毒效果評價以有機物保護試驗的最低濃度和最短時間為該消毒劑達到實用消毒所需的濃度和時間。
E. 高壓消毒鍋的滅菌監測包括3點。
1, 生物學監測:使用活的細菌芽孢製成生物指示劑,其抗力均大於或等於各種致病微生物。在第 1個滅菌周期(滅菌時間3 min)對嗜熱脂肪桿菌(ATCC7953)芽孢未全部殺滅。經過第 1個周期後(滅菌時間5、7、9min)對嗜熱脂肪桿菌(ATCC7953)芽孢全部殺滅。
用生物指標劑來證明滅菌物品內微生物是否全部死亡,是判斷滅菌是否合格的直接指標,也是最可靠的監測方法。高壓蒸汽滅菌所用生物指示劑是用嗜熱脂肪桿菌芽孢制備,乾熱滅菌和環氧乙烷滅菌所用生物指示劑則是以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孢制備的。
但由於使用生物指示劑操作復雜,幾天後才能出結果,不適於日常監測。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要求,使用生物法監測高壓蒸汽消毒鍋每月1次。監測使用的生物指示管必須放於標准包內,標准包放在消毒鍋的最低層,主要考慮蒸汽穿透物品的時間和高壓蒸汽消毒鍋溫度最低處,具有代表性。
2,化學監測:用某些熱敏化學物質配成印墨印製而成。在一定溫度的飽和蒸汽條件下作用一定時間,使其顏色改變,再根據標准色來判斷是否達到滅菌條件,因此是間接指標,種類有B—D試驗指標圖、化學指示膠帶和化學指示卡。
B-D測試(Bowie—Dick test) 專門用於預真空(包括脈動式噴射式等)高壓蒸汽消毒鍋空氣排除效果的監測。預真空不可能達到絕對真空(約有 2%空氣)。因此,空氣的存在影響蒸汽對物品的穿透和殺菌效果,可導致滅菌失敗。所以,高壓蒸汽滅菌時以物品包中是否有空氣團的存在作為滅菌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要求:每日進行一次B-D測試。如B—D測試失敗,須仔細查找原因,直至B-D測試通過後,該消毒鍋方能使用。B-D測試設計原理是使試驗包成為消毒鍋內殘留空氣的聚焦點,因為熱蒸汽進入櫃內時,它相對較大的體積和可透氣性布料極易吸附、「捕捉」殘留空氣。真空測試圖上的化學指示劑對殘留空氣具有敏感性,能檢測出殘留空氣在試驗包中是否存在。
化學指示膠帶 (包外指示膠帶) 用於每個包裹的包外,指示已暴露於某種滅菌過程,以區分滅菌和未滅菌的物品,而不能作為滅菌可靠與否的指示劑。
化學指示卡(包內指示卡) 是對消毒鍋滅菌溫度、時間、飽和蒸汽的綜合反映,用於考核每個包裹內部滅菌情況,如果滅菌過程中出現消毒鍋,蒸汽質量和人為因素都會使監測結果不準。
F. 高壓消毒鍋物理監測是什麼
壓力蒸汽滅菌的物理監測是指在消毒滅菌過程中對滅菌器的溫度、壓力以及作用時間等指標的監測。與之相對應的化學監測,是指對置於滅菌器內化學指示卡(膠帶)的顏色變化情況進行監測,以判定滅菌過程中的相關指標是否符合要求。
G. 餐具消毒衛生標準是什麼
GB14934-94食(飲)具消毒衛生標准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家 標 准
食( 飲)具 消 毒 衛 生 標 准 GB 14934—94
Hygienic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dinner and drinking set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食(飲)具消毒的感官指標、理化指標、細菌指標、采樣方法及衛生管理規范。
本標准適用於賓館、飯店、餐廳、食堂等飲食企業的食(飲)具,也適用於個體攤點的食(飲)
具。
2 引用標准
GB 4789.1~4789.2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GB 5750 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法
3 感官指標
3.1 物理消毒(包括蒸汽、煮沸等熱消毒):食(飲)具必須表面光潔、無油浸、無水漬、無異味。
3.2 化學(葯物)消毒:食(飲)具表面必須無泡沫、無洗消劑的味道,無不溶性附著物。
4 理化指標
採用化學消毒的食(飲)具,必須用潔凈水清洗,消除殘留的葯物。用含氯洗消劑消毒的食(飲)
具表面殘留量,應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項 目 指 標
游離性余氯,mg/L
<
0.3
烷基(苯)磺酸鈉,mg/100cm
2
<
0.1
5 細菌指標
採用物理或化學消毒的食(飲)具均必須達到表 2 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1994-01-24 批准 1994-08-01 實施
GB 14934—94
表2
項 目 指 標
大腸菌群 發酵法,個/100cm
2
<
3
紙片法,個/50cm
2
不得檢出
致病菌 不得檢出
註:發酵法與紙片法任何一法的檢驗結果均可作為判定依據。6 采樣與檢驗方法
6.1 發酵法采樣與檢驗
6.1.1 采樣方法
食(飲)具抽檢碗、盤、口杯,將 2.0cm×2.5cm(5cm
2
)滅菌濾紙片緊貼內面各 10 張(總面
積 50cm
2
)、碟、匙、酒杯以每 5 件為 1 份,每件內面緊貼滅菌濾紙片各 2 張(總面積 50cm
2
/份),
經 1min,按序取置入 50mL 滅菌鹽水試管中,充分振盪後,製成原液。
筷:取每雙的下段 12cm 處約 50cm
2
(12cm×2cm×2cm),置入 50mL 滅菌鹽水試管中,充分
振盪 20 次,製成原液。
6.1.2 檢驗方法
按GB 4789.1~4789.28 執行。
6.2 紙片法采樣與檢驗
食(飲)具消毒採用專用的大腸菌群快速檢驗紙片。
6.2.1 采樣方法
隨機抽取消毒後准備使用的各類食具(碗、盤、杯等),取樣量可根據大、中、小不同飲食行
業,每次采樣 6~10 件,每件貼紙片兩張,每張紙片面積 25cm
2
( 5cm×5cm)用無菌生理鹽水濕潤大腸
菌群檢測用紙片後,立即貼於食具內側表面,30s 後取下,置於無菌塑料袋內。
筷子以 5 只為一件樣品,用毛細吸管吸取無菌生理鹽水濕潤紙片後,立即將筷子進口端(約
5cm)抹試紙片,每件樣品抹拭兩張,放入無菌塑料袋內。
6.2.2 檢驗方法
將已采樣的紙片置 37℃培養 16~18h,若紙片保持紫藍色不變為大腸菌群陰性,
紙片變黃並在黃色背景上呈現紅色斑點或片狀紅暈為陽性。
6.3 洗消劑殘留量采樣與檢驗
6.3.1 采樣方法
消毒食(飲)具碗、盤、碟、口杯、酒杯,用蒸餾水 100mL 沖洗整個內表面,至少
2~ 3 次;匙(不包括匙柄)、筷下段置入 100mL 蒸餾水中,充分振盪 20 次,製成樣液。立即取
樣測定余氯,餘下樣液裝入 50mL 試管中,做烷基(苯)磺酸鈉含量測定。
采樣同時計算被檢食(飲)具的表面。
GB 14934—94
6.3.2 檢驗方法
按GB 5750 執行。
7 食(飲)具消毒衛生管理規范
7.1 食(具)消毒設施的衛生要求
7.1.1 食(具)消毒間(室)必須建在清潔、衛生、水源充足,遠離廁所,無有害氣體、煙霧、灰
沙和其他有毒有害品污染的地方。嚴格防止蚊、蠅、鼠及其他害蟲的進入和隱匿。
7.1.2 食(具)洗滌、消毒、清洗池及容器應採用無毒、光滑、便於清洗、消毒、防腐蝕的材料。
7.1.3 消毒食(飲)具應有專門的存放櫃,避免與其他雜物混放,並對存放櫃定期進行消毒處理,
保持其乾燥、潔凈。
7.1.4 有條件的單位和個體攤販,應配備食(飲)具消毒設備,並嚴格按操作規程使用。
7.2 消毒方法與衛生要求
7.2.1 熱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紅外線消毒等。煮沸、蒸汽消毒保持 100℃作用 10min;紅外線
消毒一般控制溫度 120℃,作用 15~20min;洗碗機消毒一般水溫控制 85℃,沖洗消毒 40s 以上。
7.2.2 用於食(飲)具消毒的洗消劑如含氯制劑,一般使用含有效氯 250 mg/L 的濃度,食(飲)具全部浸泡入液體中,作用 5min 以上。
7.3 洗消劑、消毒器械衛生管理
7.3.1 食(飲)具洗消劑、消毒設備應符合國家有關衛生法規。
7.3.2 飲食企業所使用的食(飲)具無法進行煮沸或蒸汽消毒或在食品衛生監督機構指定情況下,
方可用化學洗消劑進行洗滌和消毒。
7.3.3 食(飲)具洗消劑、消毒器械,必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衛生
監督機構報衛生部批准後,並註明可用於食品消毒字樣,方可投產、銷售、刊登廣告。在國家尚未
批准前,可在當地試產試銷,並報衛生部備案。
7.3.4 使用洗消劑,應注意失效期,有條件的單位可定期測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並應有專人負責
保管。
7.4 食(飲)具消毒程序
7.4.1 食(飲)具根據不同的消毒方法,應按其規定的操作程序進行消毒、清洗。嚴格執行一洗、
二清、三消毒、四保潔制度。
7.4.2 食(飲)具熱力消毒一般按除渣-→洗滌-→清洗-→消毒程序進行。
7.4.3 食(飲)具化學消毒,消毒後必須用潔凈水清洗,消除殘留的葯物。一般按除渣-→洗滌-→
消毒-→清洗程序進行。
7.5 水質衛生要求
GB 14934—94
食(飲)具消毒用水必須符合 GB 5749 的規定。
7.6 個人衛生與健康要求
7.6.1 各飲食企業及個體攤點,應對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教育,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
衛生法》和本標準的有關規定。
7.6.2 食(飲)具洗滌、消毒員及有關人員,應勤洗澡、理發、剪指甲、洗衣服,工作時應穿戴白
工作衣(白圍裙)、帽,上班前,大、小便後,堅持洗手消毒。
7.6.3 消毒員應進行健康檢查和預防注射。患有痢疾、傷寒、傳染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包括帶
菌者)和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滲出性皮膚病者,不得從事此項工作。
7.7 消毒效果的要求
7.7.1 消毒後的食(飲)具必須用下列兩種辦法進行消毒效果的檢驗;
a. 指定生產的大腸菌群紙片;
b. 發酵法。
7.7.2 食品生產經營者或單位應進行自檢,以保證每天所用食(飲)具的安全。地方食品衛生監督
機構進行有償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每周至少協助檢驗一次,每次 6~10 件樣品。
7.7.3 地方食品衛生監督機構應進行經常性食品衛生監督,每月至少一次,每次取樣 6~10 件。可
與 7.7.2 同時進行或單獨進行。GB 14934—94
附 錄 A
個體攤點食(飲)具消毒衛生要求
(補充件)
A1 為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切實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和本標准,加強對個體攤點食
(飲)具消毒的衛生管理,保證消毒質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特提出本要求。
A2 凡從事飲食經營的個體商販,在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必須具備有專用的煮沸消
毒爐具和洗消劑等。
A3 使用的各類食(飲)具必須消毒。採用煮沸消毒時,應煮沸持續 10min。在無法進行熱力消毒
情況下,可採用化學消毒如含氯洗消劑,使用濃度應含有效氯 250mg/L 食(飲)具應全部浸泡在
液體中,作用 5min 以上,並必須用潔凈水清洗後,方可使用。
A4 個體攤點採用化學消毒時,必須使用經衛生部門批准,並指明可用於食品消毒的洗消劑產品。
A5 盛裝食(飲)具消毒容器應採用無毒無害材料,並定期進行洗滌、消毒。
A6 消毒食(飲)具應放置專門的存放櫃或其他清潔的容器中,一次存放時間一般不宜超過 1d,若有
污染情況應再行消毒。食(飲)具存放櫃或容器應經常消毒,並注意保潔。
A7 對於一次性的食(飲)具,用後必須廢棄,不得回收再用。
A8 個體攤點較集中的地方,各地可結合具體情況,採取集中式的消毒方法。
A9 由於食(飲)具消毒不嚴,造成疾病傳染與流行,食品衛生監督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食品衛生法》酌情給予處罰。
附 錄 B
本標准用詞說明
(補充件)
B1 對本標准條文用詞採用以下寫法
B1.1 「必須」、「不得」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
B1.2 「應」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應該這樣做的用詞。
B1.3 「一般」表示首先這樣做,但在特殊情況下,允許有相應選擇的用詞。
B1.4 「洗消劑」系指食(飲)具消毒劑、洗滌消毒劑總的簡稱。
B1.5 「潔凈水」指符合國家規定的城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用水。
GB 14934—94
附加說明:
本標准由衛生部衛生監督司提出。
本標准由武漢市衛生防疫站、廣東省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負責起
草。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李志剛、梁建生、定光麗、戴昌芳、周桂蓮。本標准由衛生部委託技術歸口單位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負責解釋。
H. 醫用高壓鍋物理方法怎麼做質控
檢測方法:將壓力蒸汽滅菌生物指示劑放於標准測試包中,分別將測試包放於鍋內不同位置,滅菌完畢,取出該生物指示劑,擠破內含的安瓿,於56℃培養鍋內培養,48小時後閱讀結果。
2、結果判定:每個指示劑接種的溴甲酚紫蛋白腖水培養基都不變色,判定為滅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種的溴甲酚紫蛋白腖水培養基,由紫色變為黃色時,則滅菌過程不合格。
I. 消毒鍋上的test是什麼
你好朋友,test是英文,意思是測試、試驗,可能消毒鍋有這樣一個功能,但是正常使用時不需要這個功能的,謝謝 。
J. 高壓滅菌的溫度,時間,適用范圍,如何對高壓滅菌效果進行監測
壓力蒸汽滅菌效果監測包括物理監測、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
(1)物理監測:每次滅菌應連續監測並記錄滅菌時的溫度、壓力和時間等滅菌參數。溫度波動范圍在+3℃以內,時間滿足最低滅菌時間的要求,同時應記錄所有臨界點的時間、溫度與壓力值,結果應符合滅菌的要求。
(2)化學監測:包括包外、包內化學指示物監測。具體要求為滅菌包包外應有化學指示物,高度危險性物品包內應放置包內化學指示物,放於包內最難滅菌的部位。通過觀察化學指示物顏色的變化,判定是否達到滅菌合格要求。採用快速壓力蒸汽滅菌程序滅菌時,應直接將包內化學指示物置於待滅菌物品旁進行化學監測。
(3)生物監測:將嗜熱脂肪桿菌芽孢片製成標准生物測試包、生物PCD(滅菌過程驗證裝置),或使用一次性標准生物測試包,對滅菌器的滅菌質量進行生物監測。將生物監測包置於滅菌器最難滅菌的部位,並設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根據微生物芽孢的死亡情況來判斷滅菌是否成功,考核滅菌器負荷是否達到無菌保障水平,這是確定壓力蒸汽滅菌是否有效的最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