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護理體溫表怎樣填寫
2.書寫規范
2.1.體溫表
2.1.1楣欄:用藍黑色筆填寫姓名、性別、年齡、入院日期、科別、床號、住院號。
a.入院日期:年份必須寫4位數。
b.床號、科別:填寫入院時安排的床號、科室,有轉床、轉科,在原床號、科室後加「→」號,並寫明轉往的床號、科室。例如:內二科→外一科,2→3。
2.1.2日期欄:用藍黒色筆填寫。每頁第一日應填寫年、月、日,中間用
短橫線隔開(如2000-2-9),其餘6天不填年、月,只填日;如在6天當中遇到新的月份或年度開始時,則應填月、日或年、月、日。年份寫4位數。
2.1.3住院日期欄:由當天第一次繪制體溫時,用藍黑筆填寫,從入院當天為第一天寫「1」,連續寫
至出院當日。
2.1.4手術後(或分娩後)日數:由當天第一次繪制體溫時,用紅筆填寫,手術當天寫「0」,手術次日為手術後第一日,寫「1」,依次填寫(分娩後日數填寫相同)。如遇第二次手術,則停寫第一次手術日期,改寫為「Ⅱ-0」,以回病室時間為手術後「0」日期,依次填寫,例如:2000-12-18號第一次術後第9天,11:45PM第二次手術結束回病室,在原來已填寫好的「9」後面加填「(Ⅱ-0)」,則寫成「9(Ⅱ-0)」;如2000-12-19號0:30AM回病室,則在12月19號手術後日數欄內寫上「Ⅱ-0」。手術(分娩)日數連續填寫到手術第10日。
2.1.5 42~40℃欄:在相應時間欄內,用紅筆縱行填寫入院/手術/分娩/轉入/出院/死亡後,用短豎線隔開(佔一格)再寫時間,按12小時記,具體到時和分,填寫死亡時間應與醫生一致。手術不寫時間。
a.轉科由接收科室填寫,如下午5時30分由內一轉入內二,由內二接受時填寫「轉入—五時三十分」。
b.急診科送「綠色通道」病人直接入手術室者,由術後接收科室按照手術護理記錄單入室時間填寫「急診入院手術」及時間,。
c.私自離院、拒絕監測體溫者護士可在體溫單42℃下註明 「外出」、「拒測」,填寫次數按照體溫監測常規,私自離院外出者需每班書寫護理記錄註明。
2.1.6 34~36℃欄:用藍色簽字筆在34℃上填寫重要診療措施和特殊用葯,停止時註明「停xxx」,例如:在使用日期填寫「冰毯」、「地高辛」、「人工輔助呼吸」;停止日期填寫「停冰毯」、「停地高辛」、「停人工輔助呼吸」。35℃下用藍色簽字筆填寫降溫方式等。
2.1.7體溫曲線的繪制:
a.用藍筆繪制符號:口溫「●」,腋溫「×」,肛溫「О」,相鄰兩次體溫用藍直線連接,在粗線上不必連線,體溫表上註明「冰毯」或私自外出未畫體溫者,相鄰兩次體溫不連線。
b.物理降溫半小時後所測得的體溫,畫在降溫前體溫的同一縱格欄內,以紅圈表示,並以紅虛線與降溫前溫度相連,下一次體溫應與降溫前體溫相連。例如:測得體溫39℃,處理後半小時復測39.5℃,則在39.5℃處用紅圈表示,紅虛線連接39℃,若處理後半小時復測體溫38.5℃,則在38.5℃處用紅圈表示,紅虛線連接39℃。在縱行35℃以下填寫降溫方式如(酒精擦浴、溫水擦浴、冰敷),如果採用兩種以上物理方式降溫的寫「物理降溫」。
c.如患者高熱經過多次採取降溫措施後仍持續不降,受體溫單記錄限制須
將體溫變化記錄在護理記錄中。
d.如體溫和脈搏重疊時,在藍叉外畫紅圓圈表示;肛溫與脈搏重疊時,在藍圓圈內畫紅圓點表示;口溫與脈搏重疊時,在藍圓點外畫紅圓圈表示。
e.如體溫不升者,不需繪制體溫,在35℃以下寫明「體溫不升」(需低溫計測試者除外),相鄰前後兩次體溫不需連線。
f.病人體溫突然上升或下降應給予復試,復試符合,在原體溫上方用藍筆以一小寫英文字母「v」表示核實。臨時外出回病房後一定要補測。
2.1.8脈搏曲線繪制:
a.脈率以紅圓點表示,相鄰的脈搏用紅線相連,心率以紅圈表示,相鄰的心率也用紅線相連。
b.脈搏短絀的病人測量脈搏的同時必須測量心率,並在體溫單上繪制,以紅圓圈表示心率,紅圓點表示脈搏,兩者之間頭尾相連。
C.如脈搏、心率超過180次/分,一律畫在180次處,並在脈搏右側同格內用紅筆畫一向上箭頭。
2.1.9呼吸用數字表示,不做常規測試,根據病情或醫囑測試並記錄。用藍黑鋼筆在呼吸欄相應時間內填寫,相鄰兩次呼吸上下錯開,先上後下。
2.1.10總入液量欄:用藍黑色筆填寫。按護理常規和醫囑要求,每24小時(7AM~次日7AM)統計一次總入量(包括輸液、飲水、食物等),下夜班把數字(不寫單位)填入前一日欄內。
2.1.11排出量欄:用藍黑色筆填寫,只填寫數字。
a.大便次數:每隔24小時填寫一次,記錄昨天中午12時至今天中午12時期間的大便次數。如無大便,則以「0」表示;如系灌腸後的大便次數,則以「1/E」 「0/E」表示(分子記錄大便次數);若因手術需要,對已解過大便的病人仍需灌腸者,則以「13/2E」表示,(即灌腸前已解過大便一次,經二次灌腸後又解大便三次),大便失禁或假肛則用「*」表示(無法控制大便次數者,為大便失禁),清潔灌腸後多次大便用*/E,若需要記錄大便量,畫斜線,斜線上記錄大便次數,斜線下記錄大便量。例如:2/500(g)。
b.尿量:按醫囑要求,每24小時(7AM~次日7AM)統計一次尿量,下夜班把數字填入前一日尿量欄內。導尿病人尿量以ml/c記錄,小便失禁用「*」表示。
c.排出量空白欄:每24小時(7AM~次日7AM)統計總量一次,下夜班把數字填入前一日欄內。按醫囑要求,記錄各種引流量,一條引流管記錄一欄,引
流量用詞統一,如「腹腔引流」「胃管引流」「胸腔引流(左)/(右)」「膀胱引流」「T管引流」,如2欄填滿,則在葯敏試驗欄下面填寫。根據醫囑可將24小
時的痰量、抽出液等記入空白欄。
d.按醫囑統計24小時總量者,除在體溫表上填寫一次總量外,必須在特殊觀察病人護理記錄單上分次記錄出、入量。
2.1.12血壓欄:用藍黑鋼筆填寫,血壓單位用mmHg。
a.按照醫囑測量並記錄,每周最少一次,新入院病人當天須測血壓一次。
b.醫囑每天測一次血壓,則填入上午欄,每天測二次血壓,則填入上、下午欄。
c.按醫囑要求每天測量血壓3次以上(含3次)者,除危重(特殊觀察)護理記錄單上填寫外,把8AM及4PM的血壓填入相應欄內。
2.1.13體重欄:用藍黑色筆填寫。病人入院時應測量體重一次,如不能測量時,應註明「平車」或「輪椅」。住院期間,每周測量一次,暫不能測量者,應註明「卧床」,病情需要可增加測量次數。
2.1.14葯敏試驗欄:
a.根據醫囑用藍黑色筆填寫葯物名稱,青黴素簡寫「PG」, 鏈黴素簡寫「SM」, 破傷風抗毒素簡寫「TAT」,碘過敏試驗簡寫「I」,普魯卡因、細胞色素C等無規范簡寫者均用文字填寫。例:PG皮試(-),普魯卡因皮試(-)。
b.葯敏試驗結果:藍黑色筆寫括弧,陰性結果用在括弧內寫「-」;陽性結果,用紅筆在括弧內寫「+」,並在第一頁體溫表的背面用紅筆寫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時間某葯敏試驗陽性,並註明兩個感嘆號,例「2001年4月7日10AM青黴素葯敏試驗陽性!!」。
c.記錄時間:在相應日期欄內填寫結果,同一天做兩種葯敏試驗時,一格填寫一個結果,依此縱形排列。同一天做兩種以上葯敏試驗,則在欄下加寫。
d.入院評估時,詢問病人有過敏史者,記錄方式例:第一頁體溫表背面用紅筆記錄為有某葯物過敏史,後註明兩個感嘆號,例:「有青黴素過敏史!!」。
2.1.15周數:用藍黑色筆依次序填寫。
2.1.16體溫測試要求:
❷ 物理降溫後溫度上升在體溫圖紙上怎麼表示拜託各位大神
可以在體溫單顯示出來的,如果高燒38.9,物理降溫後反而39.8°,就用紅色虛線將38.9°和39.8°垂直連起來就行,明白嗎?
❸ 物理降溫後體溫反而升高,體溫單上怎麼表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7
❹ 採取各種降溫措施後,該何時復測體溫並記錄
臨床上,遇到發熱病人,護士遵醫囑進行處理後,一般在半小時後復測體溫並記錄。然而,實際上,有些情況下半小時並不是復測體溫的最佳時機。何時復測體溫更合理?下文內容供參考。 物理降溫1《基礎護理學》提出物理降溫後30min復測體溫。但臨床上,高齡發熱患者因循環、代謝慢,物理降溫後30min體溫變化並不一致,有時體溫不降反升高,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對臨床准確判斷病情變化和診療有一定的影響。
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冰毯降溫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為降溫後60 min,溫水、酒精擦浴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為降溫後90min,冰袋降溫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為降溫後120min。也有文獻研究顯示,成人物理降溫後最佳復測體溫時間為30min。存在差異可能與年齡有關,高齡患者循環代謝相對較慢。
雖然時間存在差異,但是降溫原理都一致,可能是溫水、酒精擦浴降溫接觸患者體表面積大,通過散熱方式降低溫度,但無法持續降溫;冰袋冷敷法由於局部接觸面積小,降溫速度較慢,且高齡發熱患者皮膚感覺功能較低,應特別注意觀察冷敷部位皮膚,防凍傷;冰毯降溫解決了以上降溫法難以維持的弊病,使患者持續穩定的降溫得到保證,降低了護士的工作量,克服了傳統降溫所需護理時間長、降溫效果不穩定的缺點,值得臨床使用。
葯物降溫2應用賴氨匹林注射液通過莫菲氏管滴入降溫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葯後 60min;使用賴氨匹林注射液靜脈輸注降溫的發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葯後 90min;使用賴氨匹林、柴胡、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降溫的發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時間均為給葯後 120min。
給葯方式不同可造成降溫速度不同, 肌肉注射葯物通過組織間隙,進入毛細血管,再經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後,通過血腦屏障,血葯濃度達到一定濃度時,作用於下丘腦後部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擴張皮膚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機體散熱,減少機體產熱,使體溫下降; 大多數高齡病人有基礎病或慢性病,從而降低了葯物的生物利用度,導致高齡發熱病人針劑給葯降溫最佳復測時間點均遠遠晚於給葯後30min。靜脈輸注降溫葯物,葯液可直接進入血液,因而作用速度較肌肉注射快,其中莫菲氏管給葯,可迅速達到血葯濃度,因而降溫速度較其他途徑給葯快。
聯合使用3聯合降溫在30min可起效,在60min時降溫效果優於單純物理降溫或單純葯物降溫。
綜上,能夠獲得一個精確的溫度在為病人進行評估、診斷、治療中至關重要。如果測量時間早於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則不能反映降溫療效,需再次測量,甚至反復多次測量,不僅造成護理人力資源的浪費,甚者可能引起病人及家屬緊張,影響醫患關系;復測體溫時間若晚於最佳復測體溫時間點,則不利於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延誤診斷和治療,僅在用30min 復測體溫缺乏准確性和連貫性,甚至可能造成重復用葯。
❺ 物理降溫後怎麼在護理記錄中寫
一、總體要求
客觀、准確、及時、完整、連續、合法。內容上要求:詳略得當、條理清晰、用詞恰當。
二、客觀性
要求做到:看到什麼記什麼,做什麼記什麼,有什麼記什麼,流水賬,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要硬性找問題。不對病人情況進行主觀分析,記錄患者的客觀資料。
三、准確性
要求數據准確,葯物的量,引流液的色量,生命體征的數據均要准確無誤。
需要准確記錄的內容
❻ 體溫怎麼寫正規
體溫按實際測量讀數記錄,不得折算。體溫單內每小格為0.2℃,5小格為1℃。
一般人體的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37.3℃就是發熱,37.3-38℃是低燒,38.1-40℃是高燒。除此之外,口腔的正常體溫為36.3-37.2℃,而直腸正常溫度是36.3-37.5℃。
正常體溫的標準是根據多數人的數值,並非為個體的絕對數值。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恆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
(6)物理降溫的體溫怎麼記錄擴展閱讀
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范圍內。
1、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孕激素分泌周期有關, 女性的體內脂肪較男性為高這也應該是一個原因。
2、年齡因素
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皮膚汗腺發育又不完全,從而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容易波動。兒童代謝率高,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❼ 物理降溫半小時後所測體溫,在體溫單上以什麼符號表示
單位符號為 ℃。
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後30分鍾所測的體溫,繪制在降溫前體溫的相應縱格內,以紅「○」表示,並用紅色虛線與降溫前的體溫相連。下一次體溫應與降溫前體溫相連。
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後30分鍾所測的體溫,繪制在降溫前體溫的相應縱格內,以紅「○」表示,並用紅色虛線與降溫前的體溫相連。就是小寫的(t)即可。
物理降溫還由於其具有揮發性,可吸收並帶走大量的熱量,使體溫下降、症狀緩解。具體方法是:將紗布或柔軟的小毛巾用酒精蘸濕,擰至半干輕輕擦拭患者的頸部、胸部、腋下、四肢、手腳心。擦浴用酒精濃度不可過高,否則大面積地使用高濃度的酒精可刺激皮膚,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
(7)物理降溫的體溫怎麼記錄擴展閱讀:
物理降溫是高熱患者除葯物治療外,最簡易、有效、安全的降溫方法。
濕敷幫助降低體溫。熱的濕敷可退燒。但是當病人覺得熱得很不舒服時,應以冷濕敷取代。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
假使體溫上升到39.4C以上,切勿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應換一次,反復做到燒退為止。以海綿擦拭全身蒸發也有降溫作用。
護理專家潘瑪麗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攝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溫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後,一次攝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於散熱。
醫生們警告,雖然酒精比水還容易蒸發,但它對發燒的病人可能引起不適。再者,吸入酒精蒸氣或甚至經由皮膚吸收酒精都對病人不利。
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其實,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發燒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較不具傳染性。這些能力應可以抵消發燒時所經歷的不舒服。
參考資料:網路-物理降溫
❽ 物理降溫後體溫反而升高,體溫單上怎麼表示
要標注 。 藍筆直接連 ,升到多少度就連多少度 紅燈籠標到那個升高的溫度點上面就是了 紅燈籠畫法一樣 就是方向向上
❾ 測量物理降溫後的體溫的符號是什麼
測量物理降溫後的體溫的符號是攝氏度(°C)
溫度: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
體溫計測量人體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用°C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