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與物理有關的活動(如神州6號) 要有用的
第一宇宙速度、失重、黑障等航天常識以及相關物理現象 還有飛船返回時,要考慮的它的進入大氣的角度,如果角度太小會被彈出大氣層.
就像打水漂一樣,如果石頭飛的速度大,傾斜角度小,就可以在水面彈起幾次.石頭本身的自轉也有一定影響.
飛船的氣動力外形,在太空中與地面聯系的電磁干擾啊之類的.
Ⅱ 神州六號飛天中都涉及哪些物理知識
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包括空間站)在軌道運行的過程中,常常需要變軌。除了規避「太空垃圾」對其的傷害外,主要是為了保證其運行的壽命。
據介紹,由於受地球引力影響,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包括空間站)運行軌道會以每天 100米左右的速度下降。這樣將會影響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包括空間站)的正常工作,常此以久將使得其軌道越來越低,最終將會墜落大氣層。
據俄羅斯飛行控制中心2010年2月21日凌晨宣布,國際空間站運行軌道當天順利提升了6.2公里,為俄羅斯載人飛船及美國太空梭與空間站對接創造了條件。
此次軌道提升從莫斯科時間21日零時15分(北京時間21日5時15分)開始,對接在國際空間站「星辰」服務艙上的俄「進步 M-04M」貨運飛船的8個發動機被啟動,並工作了1557秒,從而使國際空間站運行軌道提升了6.2公里,最後到達距地球約349公里的太空軌道,整個過程是在自動狀態下完成的。
飛船的發動機向後噴氣將會獲得向前的加速度,飛船的姿態將發生變化。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來分析這個變軌過程?
按照人造衛星運行的規律,其在軌的運行速度V大小由下列公式決定:
其中G為萬有引力恆量,M為地球的質量,r為人造衛星的軌道半徑(地球半徑R + 人造衛星距地面高度h)。
從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在軌的人造衛星其速度完全由軌道半徑大小決定:與其的平方根成反比——軌道半徑越小的,其速度越大(貼地球表面飛行,其速度最大,即為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軌道半徑越大的,其速度越小。
在變軌過程中,人造衛星由低軌道調整到高軌道,其軌道半徑增加,那麼運行速度將比原來的小。根據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隨著人造衛星軌道半徑增加,其運行速度(變化)的數據:
從以上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到,隨著人造衛星軌道半徑的增加(距地面高度的增加),其運行速度越來越小。高度每增加50千米,速度約會減小28米/秒(不是線性減小)。這次國際空間站運行軌道提升了6.2公里,其運行速度只減小了3米/秒。
有人可能對此會提出疑問——明明是飛船發動機噴氣加速,那麼在變軌過程中,飛船的速度應該是逐漸增加的。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作分析:
從動力學角度分析——當飛船發動機噴氣加速,飛船的速度增加,作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增加,但是圓周運動所提供的向心力(即萬有引力)不變,飛船將會作離心運動,其運行軌道將提升,速度將會減小。
從能量角度分析——
在這里我們來作以下的估算:設人造衛星的質量為2噸,原軌道半徑為342.8公里,現變軌到349公里。
該人造衛星的重力勢能增加值為(假設該過程中重力加速度值無變化,且值為10米/秒2)
在這個過程中該人造衛星的動能減少值為(萬有引力恆量G = 6.67×10-11牛.米2/千克2,地球質量M = 5.98×1024千克)
由以上估算可以看出——該人造衛星在變軌(由低軌道升至高軌道)的過程中,重力勢能增加值遠遠大於動能減少值。也就是說,在變軌過程中,發動機消耗的能量E主要是為了增加人造衛星的重力勢能。據能量守恆關系,有 E + ΔEK = ΔEP,也就是說人造衛星調整到高軌道是以動能的損失和發動機消耗能量為代價來增加其重力勢能。
Ⅲ 有關中國神州飛船的知識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火箭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
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
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 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返回時間:
2002年4月1日 .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鍾/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七號
現在神舟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按照計劃是在2008年實現發射。屆時,神舟七號將重點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技術。
原訂2007年發射,但由於部件的技術問題被推遲了半年,計劃今年發射。
Ⅳ 神州6號與物理有關的知識有哪些
第一宇宙速度、失重、黑障等航天常識以及相關物理現象
Ⅳ 神舟六號返回艙下落過程中機械能與內能的變化
中考試題中的神舟飛船
作者:鄭中全 王… 文章來源:《物理教學探討》2005年第2期
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載人航大城發射成功後,2004年中考許多省市就有關於「神五」的不少試題。後知「神舟」六號將於2005年發射,與「神五」相比,「神六」有三變(飛行天數肯定要超過一天,搭載航天員肯定要超過一人,飛行時航大員將進入軌道艙做太空科學實驗),三不變(船型質量不變、設備安排不變、發射地點不變),而且「神七」飛天也己列入計劃。 我們通過有關「神五」的中考試題分析,初步了解神舟飛船的一些知識,以便在今後的考試中對此類問題迎刃而解。
典型示例(一)
1. (2004,哈爾濱市) 2003年10月15日,我國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飛船隨火箭一起離開發射塔飛向太空,下列表述中錯誤的是
A.飛船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火箭推力對飛船做了功。
C.飛船的動能和勢能不斷增加。
D.燃料的化學能最終會轉化成為火箭的機械能。
2. (2004,黑龍江省)「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完成了第一次載人航大飛行,實現了中國人民的航天夢想,飛船環繞地球飛行時,如果在艙內進行下列實驗,其中不能完成的是
A.用大平測礦石樣品的質量。
B.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C.用溫度訓一測溫度。
D.用彈簧測力訓一測物體的幣力。
3. (2004,江西省)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返航,實現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當飛船減速著陸時,「航天英雄」楊利偉的
A.動能增加,幣力勢能減少。
B.動能減少,幣力勢能減少。
C.動能不變,幣力勢能不變。
D.動能不變,幣力勢能減少。
1 相關知識
「神舟」五號是由我國的「長征二號F」大椎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火箭是人類進行航天活動的基本動力裝置,火箭發動機工作時,燃料和氧化劑在燃燒室內燃燒,產生高溫燃氣,燃氣通過噴管向後高速噴出,對火箭產生推力,把火箭發射升空,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內能又轉化成火箭的機械能。
飛船在整個航天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力(如地球引力,燃料燃燒的推力等等) ,火箭升空後所做的運動,就是機械運動。飛船上升階段,在火箭的推力下做加速運動,這時航天員要承受 4 ~ 5 個g (g = 9. 8N/ kg) 的「超重」, 相當於四、五個與他同樣的人壓在了他的身上。飛船進入繞地軌道時,只受到地球引力作用,使之繞地球做圓周地運動,又進入失重狀態。當同學們坐過山車從最高處往下急沖時的感覺,就近似於失重了。
飛船從發射升空到成功返回,飛船在太空中完成數百個運行動作,是通過噴射燃氣來實施變軌調整姿態(即改變飛行高度,運行方向) ,這是應用了物理學中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原理。飛船返回時,需要反向施力(這時啟動反推力火箭) 以減小速度,這樣飛船就會落回地面。
2 有關數據
「神五」繞地球 14 R ,歷時 21h ,航程 60 萬km。飛船升空後進入距地球表面近地點高度約200km ,遠地點約 350km 的橢圓形軌道 ,實施變軌後進入距地表約 343km的圓形軌道。
3 示例分析
示例 1 中飛船升空受火箭推力作用,做加速度運動不可能受平衡力作用,這時飛船的動能和勢能不斷增大,所增大的機械能是火箭燃料的化學能轉化而來的,故選 D 。示例 2 中,如果在艙內做實驗,由於產生失重現象,則不能用天平測質量,同樣也不能用測力計測物體的重力 (但用測力計可測量手的拉力大小) ,故答案為 A、D 。示例3 中 ,飛船返回時已啟動反推力火箭以減小速度 ,動能減少,重力勢能減少,故選 B 。
典型示例(二)
4. (2004 ,大連市課改實驗區) 2003 年 10 月 15 日至16 日 ,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1) 火箭發射時 ,高溫的火焰向下噴射 ,大量的「白氣」從發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湧出, 這些「白氣」是怎樣產生的 ?
(2) 返回艙返回地球時 , 在距地面 1. 2 m 高處,反沖發動機向地面噴火,飛船進一步減速,最後落地,請你寫出在這一過程中包含的兩條力學知識。
第一條:
第二條:
5. (2004 , 遼寧省) 如圖 1 所示 ,2003 年10 月15 日9 時整 ,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 F 型火箭載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入太空,繞地球飛行數圈後又於10月16日 6 時54 分順利返回地面,實現了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根據你對這一過程的了解,列舉出與此事件相關的兩個不同的物理知識。
(1)
(2)
1 相關知識
火箭發射台底建有一個大水池,火箭發射時水池中的水遇高溫火焰汽化變成水蒸氣,高溫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氣。火箭在大氣中飛行的時候,摩擦生熱,機械能轉化為內能,頭部溫度可達幾千攝氏度,為防止火箭燒壞,火箭頭上塗有一層特殊材料,這種材料在高溫下熔化並汽化、吸熱。
隨著飛船脫離運載火箭順利進入太空,展開後的太陽帆板(即太陽能電池翼) 就像是飛船長出兩對碩大的翅膀。太陽帆板有充電和供電兩大功能,相當於一個小型發電站,通過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來為飛船上的電器設備提供能源,飛船上雖備有應急電源,但支持的時間有限,主要還是依靠太陽帆板提供電能。
飛船進入軌道後每繞地球飛行一周,必經過一小時的陽光區和三、四十分鍾的陰影區,由此外表面要經歷起碼 180 ℃的溫差考驗。當飛船返回艙在返回時,常常可以看到外表面被燒蝕的痕跡,這是飛船以高速進入大氣層,和大氣摩擦(溫度可達兩千攝氏度) 被燒蝕而成的。返回艙採用的燒蝕材料在高溫時能發生分解、融化、蒸發和升華等物理和化學變化,這樣可借材料的質量消耗帶走大量的熱,以達到阻止熱流傳入返回艙內 部的目的。常用的燒蝕材料有聚四氟乙烯、石墨、碳以及碳復合材料、石英和玻璃類材料及增強酚醛材料。
「神舟」系列的發射時間是有選擇的,一至四號發射時間都是在夜晚,主要是便於飛船發射升空時,地面的光學跟蹤測量儀易於捕捉到目標。「神舟」五號飛船首次載人飛行,為了充分保障航天員的安全,發射時間卻選在了白天。
2 「長征」二號 F 火箭結構如圖 2 所示
3 示例解析
示例 4 中。(1) 火箭發射台底有一個大水池,火箭發射時水池中的水遇高溫火焰汽化變成水蒸氣, 高溫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氣。(2) ①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示例 5 中, (1) 火箭燃料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2) 火箭頭部做成尖的是為了減小空氣阻力; (3) 火箭上升過程中,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 火箭頭部的特殊物質在高溫下熔化並汽化吸熱。保護火箭頭部,溫度不致太高; (5) 發射架底部產生大量白氣,有汽化和液化現象; (6) 加速上升過程中航天員處於超重狀態; (7) 入軌後航天員處於失重狀態; (8) 在空中太陽能帆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9) 上升、下落、變軌利用了反沖作用原理; (10) 楊利偉若不穿太空服,只帶氧氣瓶,則不能走出艙外是因為艙外太空沒有大氣壓(或太空溫度太低) ; (11) 返回艙下降到80 km時,艙外燒得紅紅的,是因為船艙與空氣摩擦生熱,產生很高的溫度,而艙內溫度沒有變化, 是因為艙體材料的隔熱性能好;(12)「神五」選在白天發射是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在飛船進入太空後,使光電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以維持飛船的正常工作。
評注:中考中常出現與科技新成果相結合的試題,這類題立意高、落點低、信息新,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旨在引導同學關心科技發展動向,關心社會進步,熱愛科學知識。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應努力拓展知識面,充分利用所學過的知識去推理變通解決沒有接觸過的實際問題。
Ⅵ 關於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的資料
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道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征2F火箭發射。
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飛船以平均每90分鍾繞地球1圈的速度飛行.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經過二十一小時十一分的太空飛行,「神舟」一號順利返回地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
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二00一年一月十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七天、環繞地球一百零八圈後返回。這是新世紀全世界第一次航天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00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神舟」三號無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四月一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艘完全處於載人狀態的正樣無人飛船,表明中國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術,並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2002年12月30日凌晨零時四十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從酒泉起航,十多分鍾後成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行的第四次無人飛行試驗,也是「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
2003年10月15日九時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起航,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
2005年10月12日九時,「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承載兩名航天員從酒泉發射升空.5日後返回.2003年10月15日。
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載人飛船工程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及技術實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階段)應用系統的目標是大力推進和發 展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應用技術,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有重要價值的貢獻,同時為今後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打下基矗。
其中,「對地觀測任務」是以與國際同步發展先進空間遙感器及開拓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為目的,確定了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器、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計、輻射計和散射計)、地球環境監測和遙感應用研究等在軌實驗和應用任務。地球環境監測包括太陽常數監測、太陽和地球紫外輻射監測以及地球輻射收支探測。遙感器應用研究為我國遙感應用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開展成像光譜技術和微波遙感技術在海洋、陸地和大氣方面的應用研究和應用示範。
「空間科學研究」安排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包括空間材料科學項目,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項目),還有空間天文項目、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任務,目標是全面提高我國空間科學水平。「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製了多種空間實驗設備,開展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空間蛋白質結晶、空間細胞培養、空間細胞電融合以及空間蛋白質和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等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研製多工位晶體生長爐和晶體生長觀測裝置,開展二元和三元半導體光電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體、金屬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間生長,研究空間晶體生長動力學;「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研究可以建立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長期、中期、短期空間環境預報和警報,進行效應預測,保障航天員、載人航天器和空間設備安全。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藉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一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Ⅶ 神舟六號物理知識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
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
,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
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
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
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
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
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軌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
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
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
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
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
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
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
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
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
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
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
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
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
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
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
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
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
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
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
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
。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策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
那間,艙上的切割器會自動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
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
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座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
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
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
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
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
,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
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
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
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
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
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
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
「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
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
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
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
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
,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里
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
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
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
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
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
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
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
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
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
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國和
平統一。
飛船數據
飛船名稱: 神舟六號
發射: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飛: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著陸: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飛行時間: 115小時32分鍾
軌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Ⅷ 有關「神州」號的回收的相關物理學知識
背景材料】: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在灑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被順利送入太空,並於次日6時左右成功返回,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的第三個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
【中考鏈接】:
「神州五號」成功地發射與回收,標志著我國航天技術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這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的事件必然是2004年的中考熱門材料。我們學校在省示範初中驗收時,我正好是「神州五號」負責人,因而搜集了很多有關「神五」材料,並以飛船的發射運行和回收為背景編寫了一組題目,和大家一道賞析。
【賞析過程】:
一、飛船的發射
1、飛船的運載火箭在技術廠房完成准備工作後,並進行最後的功能檢查,待發升空,這時發射架對火箭的支持力與火箭對發射架的壓力是一對_____,而發射架對火箭的支持力和火箭及飛船受到的重力則是一對_______。
2、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身著乳白色的宇航服作用很多,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火箭點火後,離開發射台升空的瞬間,只見火箭底部湧出龐大的白色氣團,這不是火箭噴出的廢氣。我們知道,當火箭剛點火發射時,高溫的火焰向下噴到發射台的地面,此時任何物質遇到如此高溫的火焰都要熔化。為了保護發射台的台底,航天工程師在台底建了一個大水池,就巧用水的特性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①火箭升空瞬間,產生的龐大的白色氣團實質是_______________②大水池只所以能保護發射台,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4、「神州五號」飛船騰空而起,疾速飛向太空。在上升的過程中,若以「神州五號」為參照物,則楊利偉是______,若一地面為參照物,則楊利偉是_______,「神五」飛船在與火箭未脫離之前以_______為參照物飛船是靜止的。
5、火箭的質量約為4.85×105kg,起飛時受到豎直向上的推力為6.13×106N,則在不計空氣阻力時,該火箭起飛時所受到合力_____。
6、火箭的燃料主要使用液態氫,是因為它的______,為了便於儲存應將氫氣______成液態後裝入火箭里。(填物態變化名稱)
7、火箭剛離開地面上升的過程中,「神州五號」飛船的動能______,重力勢能______,火箭內部燃燒燃料,由燃料的___能轉化為____能,這些能主要是用來對飛船______。
二、飛船的運行
1、飛船送入太空後,首先在軌道傾斜42.40近地點高度200KM,遠地點高度350KM的橢圓軌道上平穩運行,機械能不變,發生了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飛船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時,勢能____,動能____,速度______;反之,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時, 勢能____,動能____,速度______。
2、「神州五號」發射升空後,由北京航天指揮中心果斷地發出調度號令,完成了數百個運動動作,是通過噴射燃氣來實施變軌控制,這應用了物理學中____________的原理。
3、楊利偉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此時好象不存在重力一樣),他的質量_____(填「變大」或「變小」或「不變」),他_____慣性(填「有」或「無」)。
4、楊利偉在太空中可以為我們中學生演示下面哪些實驗?( )
A、馬德褒半球實驗 B、托里拆利實驗
C、奧斯特實驗 D、摩擦起電實驗
5、「神州五號」飛船軌道艙的內部安裝了各種儀器,可以用於科學實驗及對地觀測,下列儀器在「神州五號」飛船中不能使用的是( )
A、刻度尺 B、溫度計 C、天平 D、驗電器
三、飛船的回收
1、根據你學過的聲學知識,假如你和楊利偉在太空中合作,你應該通過哪些方式和他進行交談?(說出兩條即可)
2、宇航員在太空中用水很節約,水源主要是呼吸產生的濕氣經過再生處理供給宇航員使用,在對濕氣處理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物態變化是______________。
3、「神州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還搭載了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農作物種子帶到宇宙有何目的?
4、當飛船返回時,進入大氣層後與大氣層劇烈摩擦,其表面溫度可達到七八千攝氏度,是因為___能轉化為____能,為了防止飛船成為一顆流星而被燒毀,在飛船的表面塗上一層特殊的材料,利用材料的_____和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等方式____熱,從而降低飛船表面的溫度,達到保護飛船目的。
5、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艙安全著陸,在距離地面約10KM時分別拉出引導傘、牽引傘、減速傘,展開足有1200m2的大降落傘,同時緩沖發動機工作向下噴出高溫高壓的氣體,使得返回艙的動能______,重力勢能______,機械能_________。
6、為了保證宇航員的安全,「神州五號」的護人法寶之一是在船中備有充氣伐和染色劑等物質;萬一飛船降落在海上時,可使周圍的海水染色,你認為這里涉及到物理知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結】:
這節課我和大家共同隨楊利偉乘坐「神五」到太空旅遊一趟,從發射、運行,到回收我們發現處處都涉及到物理知識,例如力學、熱學、聲學、能量等等,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的身邊處處離不開物理,我們大家都要做有心人,用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釋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現象。
Ⅸ "嫦娥奔月""神州6號"這方面內容屬於物理學的范疇嗎
只能說主要是屬於物理學范疇,因為這實際上是一個復雜而綜合的問題。像升空、定軌、換軌等除了物理外,還涉及大量而精確的數學計算。所用的燃料等又是一個化學問題,發射時間地點的選擇,還要考慮地理、天氣的影響,等等。
Ⅹ 神舟6號火箭是利用什麼原理飛行的
內蒙古四子王旗10月17日電 因與大氣的劇烈摩擦而被燒蝕成深褐色的神舟六號返回艙靜靜地躺在草原上,艙體上還帶著上千度高溫發熱後的余溫。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侯鷹告訴新華社記者,飛船返回艙返回最大技術難點之一就是飛船的降溫,必須給飛船穿上一件「隔熱衣」。
當返回艙在距離地面80公里-40公里的高度以數千米每秒的速度穿越稠密大氣層時,返回艙表面溫度會達到攝氏1000-2000攝氏度,如果不採取有效的防熱降溫措施,整個返回艙將會像隕石一樣被燒為灰燼。這時必須給飛船穿上一層「防熱衣」,使飛船內部的溫度控制在航天員可以忍受的40攝氏度以下。
侯鷹介紹,飛船返回艙的降溫主要通過三種方法:一是吸熱式防熱,在
返回艙的某些部位,採用導熱性能好、熔點高和熱容量大的金屬吸熱材料來吸收大量的氣動熱量;二是輻射式防熱,用具有輻射性能的鈦合金及陶瓷等復合材料,將熱量輻射散發出去;三是燒蝕防熱,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溫加熱時表面部分材料融化、蒸發、升華或分解汽化帶走大量熱量的方法散熱。
由於飛船重量的限制,防熱材料要求是重量盡可能輕的低密度燒蝕材料。神舟六號飛船的防熱材料,就是按照這一標准從幾十種材料中嚴格篩選出來的。為進一步將重量降下來,在材料的使用上採用了蜂窩格的設計,這種既有密度又有疏鬆的設計,保證了神舟飛船穿上的是輕薄的「防熱衣」。直徑2.5米的返回艙表面積為22.4平方米,目前使用的防熱材料總重量約500千克。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直徑是2米,表面積是17平方米,而它的防熱材料重達700千克。侯鷹說:「可以看出,我國飛船的防熱技術具備了世界先進水平。」
運載火箭的燃料由什麼成分組成?
運載火箭使用什麼動力把航天器送上太空的呢?早在運載火箭發明前,人們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車、輪船和飛機就是靠這些燃料來行駛的。後來,科學家發明了靠化學能來產生動力的運載火箭。運載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態氫等作為燃燒劑,而用硝酸、液態氮等提供的氧化劑幫助燃燒的,人們習慣上把燃燒劑和氧化劑通稱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或推進劑。
從物理形態上講,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液態物質,另一種是固態物質。燃燒劑和氧化劑都是呈液體形態的發動機則稱為液體燃料發動機,或稱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兩者都是呈固體狀態,則稱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發動機。如果在兩種燃料中,一種為固體,一種為液體,則稱為固-液火箭發動機或直接稱其物質名稱的火箭發動機。如,氫氧火箭發動機。由於固態燃燒劑產生的能量比液體氧化劑發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製的火箭發動機多是固-液火箭發動機,兩種燃料相遇燃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氣體從噴口噴出,產生巨大推力而把運載火箭送上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