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選擇初中物理教學法
1初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學課堂枯燥乏味:在初中生初次接觸到物理知識時,他們內心充滿渴望,希望能夠見識到物理學科的神奇魅力,部分教師在物理知識的講解上沉悶不堪,導致學生很快喪失了學習興趣,更有甚者,對物理產生厭倦心理。單一的為學生講解理論,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導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在科學精神的培養上,也毫無益處。
1.2教學方法滯後: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部分教師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學生,只是單一根據教材內容來授課,照本宣科的講解,讓學生在課後練習,完成任務。從表面上來看,雖然可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這種滯後的教學方法是本末倒置的,無法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究精神。
1.3實驗設備陳舊:物理是基於實驗基礎上產生的一門學科,物理理論知識都是通過實驗與實踐得出的,因此,實驗是物理教學課堂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大多不重視實驗,實驗教學設備陳舊,扼殺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2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
2.1利用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脫離了教材都無異於紙上談兵,物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教材中的理論概念都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其中部分概念難免是抽象難懂的。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這些概念,需要藉助情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長期記憶。實踐證明,構建出適宜的學習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與教師之間達到思想的統一,這樣,教師教的輕松愉悅,學生也學得樂趣非凡。利用多媒體可以讓一些物理規律和現象,通過視頻的方式顯現,給學生更為深切的感受,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學中一些基本的規律表現出的內容。
❷ 初中物理的教學措施有哪些
(一)國內初中物理的教學措施有:
觀察法
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通過眼看、耳聞、鼻嗅、舌嘗、手摸,有目的地了解有關物理現象,然後通過思考,獲得正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叫觀察教學法,簡稱觀察法。應該指出,這里所指的觀察,不僅是用眼看,而是廣義的觀察。
觀察法的模式是:①創設情景,提出問題。②明確觀察的內容。③觀察和記錄。④分析觀察結果,得出正確結論。
觀察法的特點是:觀察對象直觀鮮明,能激發學習興趣。從觀察獲得的感性材料,需要經過思維加工,才能形成概念、規律。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實驗法
實驗教學法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儀器,取得實驗數據,通過驗證和探索,獲得科學結論的教學方法。從廣義來說,除學生分組實驗外,還包括課外科技活動、科技小製作等。
實驗法的模式是:①提出實驗目的,明確實驗原理。②選擇實驗儀器,掌握儀器使用方法。③設計實驗方案,了解實驗步驟。④進行實驗操作,記錄實驗數據。⑤分析實驗數據,得出正確結論。
實驗法的特點是: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獲得的感性材料豐富、深刻,手腦並用,有利於培養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3.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簡練、准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對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進行解釋、分析、論證,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方法。它是物理教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當然,講授與啟發並非對立,講授不一定就是注入式的。只要教師深入理解教材,抓住重點,突破關鍵,不要平鋪直敘,照本宣科,而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這樣的講授法就是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的模式是設疑→釋疑→解疑,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講授法的最大特點是信息量大、教學效率高,適用范圍廣。物理教學的各種形式及各種方法,都必須輔以講授法,使其相互配合。
4.自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或教學參考資料,獨立地進行學習以獲得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叫自學法。
自學法的模式是:提出提綱→閱讀教材→解疑析難。
自學法的特點是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能有效地培養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但是,中學生往往不善於自學,不喜歡閱讀自然科學的教材。因此,教師要循循善誘,耐心地給予具體指導,如編寫自學提綱、編擬思考題,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增強自學能力。
5.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討論,並加以總結,從而獲得知識、訓練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叫討論法。
討論法的模式是: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得出結論。
討論法的特點是:通過對教師布置問題的討論,可以分清是非、糾正錯誤、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與綜合的能力。討論法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主體的地位。
(二)國外流行的教學措施:
1.發現法
發現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首先提出來的,其理論基礎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在教帥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親自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的習慣和能力。發現法的模式是由四個階段組成的:①自覺階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②探索階段:提出問題,明確要求,使問題具體化。③整理階段:理解感知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提出假設。④發展階段:運用探索所得的結論,加以鞏固、深化和創新。
發現法的特點是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重視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但是,發現法忽視學生主要是學習間接知識這一教學特點,把科學研究中的發現方法移植到教學活動中,把教學按照「再發現」的步驟進行,勢必加重師生負擔,削弱基礎知識的完整性,影響教學的進度。
2.掌握學習法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法」,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廣為使用,也被我國廣大中學物理教師所關注。這一教學方法的基本精神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分類學理論制定教學目標,並按此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測試、評價和矯正。
掌握學習法的模式由四個環節組成:①制定教學目標;②測試;③評價;④矯正。
掌握學習法的特點是教學目的具體、明確、重視反饋和調控,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❸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說課還是試講,物理學科中的教學方法常常是廣大考生頭疼的一關,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若能巧用各種教學方法,必能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它對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談談幾點方法。
一、以實驗激發興趣
物理實驗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趣味性,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實驗演示都非常的感興趣,在教學中如果能精心設計實驗,並巧妙地進行演示,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大氣壓》這一節時,我讓學生觀察一個中上部挖有一個小孔的礦泉水瓶,教師先用手壓住小孔,往瓶中灌滿水,再旋緊瓶蓋後問:「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會不會從小孔中流出來呢?」,學生們根據以往經驗,異口同聲地答:「會」。當教師把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並沒有從小孔流出來,學生們個個都感到很驚奇,引起學生興趣後,接著再讓學生裝觀察,打開瓶蓋後,高出小孔的水往外流的情形,再問:「為什麼旋緊瓶蓋,高出小孔的水就不會往外流呢?瓶蓋在這里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秒,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利用好實驗,它就會象「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這樣課堂教學效果肯定是很棒的。
二、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或通過生動的文字敘述為學生創設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講授《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後,我播放了好萊塢大片《生死時速》中的一個片段,大意是「在某天,一輛公共汽車上載滿乘客,其中一名乘客是位出色的警探,可是車到站了卻不能停車,個個神情慌張,因為車上被恐怖分子裝了炸彈,車一減速就會爆炸,(拆彈的可能性已排除)」暫停播放後,我說:「若你是那位警探,應怎樣才能方便、安全地救出車上的乘客?」學生們了解題意後,顯得特別來勁,在正義感、責任感的驅使下,同學們都想救出車上的乘客,不一會兒,就議論起來,接著踴躍舉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預想的效果。
三、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
筆者在《壓力和壓強》一節的教學中,曾出過這樣一道題:「如圖,長方體A重10N,底面積為10平方厘米, 長方體B重20N,底面積為20平方厘米, 求A對B的壓強和B對地面的壓強。」
我發現學生對第一問的解答全部正確,對第二問的解答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出現了同樣的錯誤,他們都誤認為B對地面的壓力F=GB。針對學生們的失誤,我講了一則笑話:從前有一個人騎馬去買米,他很愛惜這匹馬,回來時為了不壓壞他的馬,那個人就背著米騎馬回家了。學生們聽後哈哈大笑,經討論後,他們很快就明白,求B對地面的壓力F=GA+GB。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讓學生在笑聲中認識到錯誤,在快樂中學到知識。
四、善於聯系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為學生學好物理插上翅膀
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要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如在上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在騎自行車時,前方是上坡路時,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出預想中的答案後,我接著問:那你們知道這樣做的道理嗎?;又如在講授壓強這一節時,我指著教室的窗框,問:「同學們,以前我們教室的窗框是用木柴做的,現在用的是鋁合金,除了美觀之外,大家說說看還有什麼好處?」事實上,以上事例也是STS教育的有機滲透,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而且是學之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物理的熱情。
實踐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愛學物理,學好物理。
❹ 作為中學物理教師,選擇教學模式的依據是什麼
初中物理教師是以通過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更加有效的學習相關的物理知識,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效果為依據。
一、初中物理課的特點
對於初中物理來說,其課程內容可以總結為科學性、整體性、
創造性以及發展性這四個特點。物理課是初中生的基礎性課程,通過教學要能夠使學生明白相關的物理概念及基礎知識,幫助初中生建立起科學的觀念。同時,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會隨著社會及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產生一定的變化,並在改革與變化的過程中不斷的實現全面性與綜合性的特徵。因此,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能力,通過開展有效性的教學措施來提升初中生的相關技能及方法,進而突出物理學科較強的整合性與發展性的特點與意義。
二、探究式教學概述(一)探究式教學的含義
探究式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來尋求相關問題的答案,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及合作,以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為基礎,並結合學生周圍環境,進而讓學生通過進行自由的分析、表達、討論等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初中生將相關物理現象與自身的生活實際相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探究式教學原則
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時候,所開展的相關活動都需要從教師、學生以及教材的角度出發,通過對這些因素有一個適當的安排與設計,使其能夠符合學生綜合發展的能力與需求,進而構成一個系統性的教學。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堅持民主性的原則,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注重對學生情感思想的關注及培養,適時的對學生進行一些鼓勵。此外,教師還需要在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強調過程性的原
則,通過開展「學中做、做中學」等方式來培養並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鍛煉學生對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最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堅持主體性與發展性的原則,通過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出學生主體來有效的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更多思考及形象的空間,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對於初中物理來說,滑輪組的教學是其中的重難點內容,據此,將探究式教學模式應用到滑輪組的教學過程中。
❺ 幾種常見物理課型的教學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熟悉物理教學中的一些基本課型,才能很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物理教學的特點,我們把物理教學中的課的類型主要劃分為三種,即實驗教學課,知識教學課和習題教學課。 (一) 實驗教學課 物理實驗教學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隨堂實驗和課外實驗。 1. 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是指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為配合教學內容而演示給學生看的實驗。因此主要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引起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範作用。為了確保演示實驗成功,並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課堂演示實驗要首先做好准備,力求演示的現象清楚,並配合必要的說明和講解。 2. 學生實驗 學生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掌握實驗技能,使學生受到物理學研究的實驗方法的初步訓練的主要措施。進行學生實驗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努力創造條件,開出物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所有實驗。 第二、關於實驗能力的培養要具體落實,要明確要求,嚴格訓練,逐步做到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並完成實驗報告。 第三、實驗中要及時給學生以具體指導,巡迴檢查,及時發現並幫助學生解決操作中的問題,糾正實驗上的錯誤。 3. 隨堂實驗 這種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補充形式,可作為實驗作業布置給學生,也可作為建議,由有興趣的學生自願進行。 (二) 知識教學課 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並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一般要經過以下四個環節: 1. 引入物理概念和規律 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創設物理環境,提供感性認識。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運動變化規律及概念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行研究歸納,就形成了物理規律。因此教師必須在一開始就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常用的方法有: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直觀教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 為形成概念、掌握規律而選用的事例和實驗事實,必須是包括主要類型的、本質聯系明顯的、與日常觀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進行杠桿教學中,關鍵在於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師在選擇事例時,必須包含力的作用點不垂直於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聯線這一情況。 2. 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其關鍵是通過對由演示實驗和列舉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認識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這一本質。但是這一本質卻被許多非本質聯系所掩蓋著,如,當外力停止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便歸於停止;恆定外力作用是維持物體勻速運動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才能順利建立牛頓第一定律。 3. 討論物理概念和規律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以後,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認識。一般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一是討論其物理意義,二是討論其適用范圍和條件,三是討論有關概念和規律間的關系。在討論過程中,應當注意針對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便使學生獲得比較正確的理解。 4. 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 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的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組織學生進行運用知識的練習,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 習題教學課 習題教學,也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講述若乾重要概念和規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學單元之後,一般要安排以解題指導為中心的習題課,及時而有重點地進行復習和解題訓練。要上好一堂習題課,重要的是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程度,選編好例題和習題,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把復習講評、示範解題和學生練習等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以上我們對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三種課型,即實驗教學、知識教學和習題教學進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師必須熟悉這三種課的教學。
❻ 如何選擇初中物理的教學方法
1初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學課堂枯燥乏味:在初中生初次接觸到物理知識時,他們內心充滿渴望,希望能夠見識到物理學科的神奇魅力,部分教師在物理知識的講解上沉悶不堪,導致學生很快喪失了學習興趣,更有甚者,對物理產生厭倦心理。單一的為學生講解理論,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導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在科學精神的培養上,也毫無益處。
1.2教學方法滯後: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部分教師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學生,只是單一根據教材內容來授課,照本宣科的講解,讓學生在課後練習,完成任務。從表面上來看,雖然可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這種滯後的教學方法是本末倒置的,無法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究精神。
1.3實驗設備陳舊:物理是基於實驗基礎上產生的一門學科,物理理論知識都是通過實驗與實踐得出的,因此,實驗是物理教學課堂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大多不重視實驗,實驗教學設備陳舊,扼殺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2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
2.1利用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脫離了教材都無異於紙上談兵,物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教材中的理論概念都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其中部分概念難免是抽象難懂的。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這些概念,需要藉助情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長期記憶。實踐證明,構建出適宜的學習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與教師之間達到思想的統一,這樣,教師教的輕松愉悅,學生也學得樂趣非凡。利用多媒體可以讓一些物理規律和現象,通過視頻的方式顯現,給學生更為深切的感受,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學中一些基本的規律表現出的內容。
2.2巧用多媒體來展示物理現象:部分物理概念晦澀難懂,物理規律與概念的掌握十分困難,需要進行演示讓學生進行理解,有時依靠實驗是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此時,即可藉助多媒體來為學生進行展示,多媒體靈活、生動,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影響,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記憶,在現代化教學模式的發展下,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利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更多的知識,讓物理教學變得生動,讓學生真正的喜歡物理,實現主動學習。
2.3重視物理實驗教學: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慾望,利用物理實驗可以讓學生對物理學習有親身體驗,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操作,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領悟到物理的美,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學知識與規律。如,在光反射成像教學中,可以提前讓學生准備好金屬勺,作為凸面鏡與凹面鏡來觀察,這一簡單的實驗讓學生感到親切無比,很快就理解了光反射成像的原理。再如,在凝化、液化現象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在冰箱中冰凍半瓶水,再放到解凍室中,拿出來讓學生觀察「霜」和「露」的形成原理。這種簡單的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初中物理實驗不需要局限在實驗室中進行,利用簡單的器具,也可以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尋找生活中的器具來完成實驗,「玩中學」、「學中玩」,這是新課改的客觀要求,也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
2.4營造探究性的學習氛圍: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對於未知的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要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鼓勵他們積極主動的來創新。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多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論怎樣,學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抵觸心理,無法讓學生探究更多的物理知識。創新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起對物理的興趣。而創新教學必須在學生與教師有著相同的思想基礎上,能夠分析誰的觀點是正確的,形成師生探討模式。讓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就會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更深,對總結出學習物理知識的規律有著很大幫助。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初中物理教學還可以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利用整合法整合物理教學的內容,前後章節的內容之間的聯系可以整合起來,電和磁、凹透鏡和凸透鏡的原理都可以通過整合來建立更為科學的體系,給學生留下深刻影響。再如,要及時刪減一些難度比較大的物理知識,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增加一些合理使用的教學內容。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利用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情景創設法、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
❼ 高中物理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物理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我認為多利用生活中的實例與物理定律、規律結合,多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實驗,老師給與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指導。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若能巧用各種教學方法,必能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它對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談談幾種方法。
一、以實驗激發興趣
物理實驗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趣味性,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實驗演示都非常的感興趣,在教學中如果精心設計實驗,並巧妙的進行演示,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的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或通過生動的文字敘述為學生創設誘人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善於聯系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為學生學好物理插上翅膀
教師要巧妙的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要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實踐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愛物理,進而學好物理。
❽ 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有演示法,實驗法,這最主要的一些方法!
當然,講解法也非常多,畢竟比較生澀難懂,很多的時候靠老師講!
❾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物理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
一.對比(比較法):
尋找幾個事物共同點或不同點的研究方法叫對比,這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例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及不同顏料混合;研究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研究蒸發快慢的決定因素時,在應用控制變數的同時,也採用了對比的方法,比較哪一個蒸發快。
二.控制變數法
當研究的一個物理量與2個或2個以上的其它物理量有關時,常採用只改變一個物理量,而使其餘物理量保持不變,從而得出被研究物理量和改變數的關系。
如研究蒸發快慢決定因素;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研究壓強和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液體壓強和液體密度、深度的關系;浮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動能大小和物體質量、速度的關系;重力勢能大小和質量、舉高高度的關系;物體吸熱多少和物質種類、質量、升高溫度三者之間的關系;電流和電壓及電阻之間的關系;電功和電流、電壓、及通電時間的關系。
三.等效替代法
根據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我們可以用一個合力來代替它。這種「等效方法」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使我們將研究的問題得到簡化。
四.實驗推理法(理想化實驗)
人們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在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時,伽利略通過如圖實驗和對實驗結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結論:運動著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並且一直運動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樣可以用在「研究聲音的傳播」實驗中。實驗中,現有的抽氣設備總是很難將玻璃罩內抽成真空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怎樣通過實驗現象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這下結論的?
五.轉換法
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或不易直接觀察認識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它所產生的作用或其他途徑來認識它,這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轉換法
六.類比的方法
兩類不同事物之間某種關繫上的相似叫類似,從兩類不同事物之間找出某些相似的關系的思維方法,叫類比。藉助類比,常能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難的問題,在物理學中,現象、屬性、概念、規律、理論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種種關系,都可以是類比的對象。
七、模型法
①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實體或物理過程經過科學抽象轉化為一定的模型,這種轉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這種模型叫「假想模型法」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可使物理教學簡單化,形象直觀化,又可使具體問題普遍化,便於學生發揮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
②建立模型可以幫助人們透過現象,忽略次要因素,從本質認識和處理問題;建立模型還可以幫助人們顯示復雜事物及過程,幫助人們研究不易甚到無法直接觀察的現象。例如:①研究分子、原子結構時,提出一種結構模型的猜想——原子核式模型(行星模型);②研究撬棒撬石塊時,把撬棒當做是杠桿模型。
八、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實驗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對有關物理現象,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九、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用科學的方法深入探討、反復研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十、累積法:
在測量的量很小時,將很多規格、性質相同的物體累加起來測量,然後除以個數算出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的方法就叫累積法。
十一、比值法
17. 物理學常用「比值法」來定義物理量。請你參照下面給出的題例再舉兩個例子 (需說明定義的物理量名稱及其數學表達式,講明是什麼物理量與什麼物理量的比值及這個比值的物理意義)
例 速度 ,是路程與時問的比值;它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十二、分析歸納法
歸納方法是透過現象抓本質,將一定的物理事實(現象、過程)歸入某個范疇,並找到支配的規律性。完成這一歸納任務的方法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審慎地考察各種事例,並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關系等一系列邏輯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說,然後再運用演繹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直至最後得到物理學的普遍性結論。
十三、假設法
物理解題中的假設,從內容要素看有參量假設、現象假設和過程假設等,從運用策略看有極端假設、反面假設等.利用假設,我們可以方便地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恰當地運用假設,可以起到化拙為巧、化難為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