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樂音體系中,音的四大物理性質是什麼
在樂音體系中,音有四種物理性質:音高,音長,音強,音色。
音的高低取決於聲波振動的頻率。
音的長短取決於聲波振動延續的時間。
音的強弱取決於聲波振動的幅度。
音色取決於聲波振動的成分。
Ⅱ 語音的物理特性有哪四個要素,請舉例具體說明
一)音高
音高指的是聲音的高低。它取決於音波在單位時間里振動次數的多少和快慢。聲波每秒振動的周期次數就是聲波的頻率。在現代語音學中,聲波頻率這個概念很重要,許多語音現象都需要它來解釋。語音的高低,就是由聲波頻率的多少決定的。頻率與聲音的高低成正比,如果在一定的時間里發音體振動得快,次數多,頻率就高,聲音也就高。發音體振動得慢,次數少,頻率就低,聲音也就低。比如,A音每秒振動800次,B音每秒振動500次,A音就比B音高。我們還可以從物體的形態來區別物體發音的高低。一般說物體的大小、粗細、厚薄、長短、松緊直接影響物體發音的高低。大的、粗的、厚的、長的、松的東西振動慢,頻率低,聲音低。反之,小的、細的、薄的、短的、緊的東西振動快,頻率高,聲音高。樂器中的大提琴、小提琴就說明了這一點。在語音中聲音的高低取決於人的聲帶的長短、厚薄,閉合的情況和松緊的調節。一般說,成年男子聲帶長厚,聲音低,聲波頻率大約在80—200赫茲之間,成年女子聲帶相對短薄,聲音高,聲波頻率可高達400赫茲左右。如果對同一個人來說,也可以通過聲帶松緊的調節來控制聲音的高低。因為人在發高音時聲帶閉合緊,發低音時就較為鬆弛。在普通話中,陰、陽、上、去四聲調的變化就是由音高決定的。
(二)音強
音強指的是聲音的強弱,也有人稱之為「音量」。音強取決於發音體振動幅度的大小。也就是空氣質點在振動時離開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移量。計算振幅的單位是分貝(dB)。普通談話時聲音的強度大致在60—70分貝,如果超出人耳就不適應,高達120—130分貝時,人耳就會感到疼痛。振幅的大小與音強成正比,振幅大聲音就強,振幅小聲音就弱。
從發音上來說,同一個人語音的強弱是由發音時氣流沖擊聲帶力量的強弱來決定的。氣息飽滿聲音就實,氣息弱聲音就虛。從語音的性質上來講,母音普遍要比輔音的音量強,響度大。濁輔音比清輔音音量強,響度大。開口度大的母音比窄母音音量強,響度大。另外,普通話詞彙的輕重讀也主要靠音強來區別。比如,本事——本事(加點為字輕讀)由於輕重音的不同,兩個詞的意義顯然不一樣。
(三)音長
音長是指聲音的長短,也有人稱「音值」。它取決於發音體振動時間持續的久暫。振動時間長,聲音就長,振動時間短,聲音就短。比如,A音振動20秒,B音振動10秒,A音就比B音長。在語音中音長影響到每個音節音程的長短,對兩字詞、三字詞、四字詞的輕重格式變化起著重要作用。比如,愛國(中重格式),播音員(中中重格式),社會主義(中重中重格式),其中「國、員、義」這三個字的音程相對較長。如果是輕聲音節,音長相對就比較短。如,「媽媽」的後一個「媽」字念得又輕又短。其次,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延長詞重音的音長來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如:你好嗎?「好」字音程一拉長就表現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另外 通過各音節間音長的不均等變化還可以體現語言的節奏感,使其起伏跌宕,錯落有致。
(四)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本質和特色,也叫「音質」。它反映了每個人不同的聲音品質和色彩,是一種聲音區別於另一種聲音的基本特徵。音色的差別取決於振動形式的不同。或者說是音波波紋的曲折形式不同才造成不同的音色。形成不同音色的原因有三個方面:(1)發音體不同。比如,小提琴和黑管,它們的聲音不同,因為小提琴是弦樂器,黑管是管樂器;甲乙兩人說同一句話,我們可以聽出不同,這是由於兩人的發音器官不一樣,所以形成的音色就有區別。(2)發音方法不同。比如,同一把小提琴,用弓拉、用手彈撥音色就不同。同一個人發b和P音色也不同,這都是發音方法不同所致。(3)發音時共鳴器形狀不同。比如 ,不同的人發a音,音色就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共鳴器官形狀不同。而同一個人發a音和發i音音色也不一樣,這就是共鳴腔的運用不同。發a音時口腔大開,舌位低。發i音時舌位高,口腔開度較小。所以共鳴腔的形狀不一樣,音色也就不一樣。我們練習發聲就是要充分利用共鳴來擴大和美化聲音,使聲音圓潤、集中。音高、音強、音長、音色是語音物理屬性中不可缺少的四個要素,任何一種聲音都是這四要素的組合。在漢語普通話中音高特別重要,聲調主要由音高構成。音強和音長對語調和輕聲詞起作用。從聲音特性的角度看,音色無疑是用來區別意義的最重要的因素。音色與音長、音強的組合在聽覺上形成了母音和輔音音素。語音的四個物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影響了語音的變化,從聽覺上形成了語氣和節奏。我們在練習發聲吐字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這四個要素。
Ⅲ 聲音的四種物理屬性分別是什麼
高低,強弱,音色,音質
Ⅳ 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
物理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物體在一秒鍾之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聽到20~20000Hz的聲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間的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一般是固體>液體>氣體(例外如:軟木 500m/s,小於煤油(25℃)、蒸餾水(25℃)等),聲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聲音在各類物體中的傳播速度:
真空 0m/s(也就是不能傳播)
空氣(0℃) 331m/s[1]
空氣(15℃) 340m/s
空氣(25℃) 346m/s
軟木 500m/s
煤油(25℃) 1324m/s
蒸餾水(25℃) 1497m/s
海水(25℃) 1531m/s
冰 3230m/s[1]
銅(棒) 3750m/s
大理石 3810m/s
鋁(棒) 5000m/s
鐵(棒) 5200m/s
物理中,音調指樂音的高低,響度指聲音的大小強弱,音色指聲音的特色,要區分開。
有時,我們站在山上高呼,會聽到我們的回聲,是因為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障礙,會反彈回來,再次被我們聽到。當兩種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里時,時差小於0.1秒時,我們就區分不開了。當聲源停止振動後,聲音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現象叫做混響。當然,在一個有障礙物、阻擋物的空間內發出聲音,就會有回聲,也就是說,只要聲音在傳遞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彈,發生回聲現象。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較大分貝的聲音在空曠環境下,人耳才會分辨出回聲,而日常生活中人耳也經常收集到回聲,但由於回聲的分貝低或者在嘈雜環境下,所以人耳分辨不出回聲,所以不能產生「日常生活中沒有回聲」這樣的誤解,其實,只是我們的耳朵分辨不出這樣的聲音,或者說是大腦接受到但分辨不出而已。
自然界中,有光能、水能,生活中有機械能、電能,其實聲也有能量。例如,兩個頻率相同的物體,敲擊其中一個物體,另一個物體也會振動發聲,這種現象叫做共鳴。聲音傳播是帶動了另一個物體的振動,說明聲音也有能量。
人們以分貝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符號為dB。0分貝剛剛引起聽覺。人們把頻率高於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叫做超聲波,把頻率低於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叫做次聲波。
原理
聲音是一種壓力波:當演奏樂器、拍打一扇門或者敲擊桌面時,他們的振動會引起介質——空氣分子有節奏的振動,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疏密相間的縱波,這就產生了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延續到振動消失為止。
Ⅳ 聲音有哪些物理特性,分別對應著人耳的哪些聽覺特性
人耳對聲音的方位、響度、音調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較大的差異。 1.方位感:人耳對聲音傳播方向及距離、定位的辨別能力非常強。人耳的這種聽覺特性稱之為「方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