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什麼為「橋梁」,有運動學公式和什麼列方程求解
以加速度為橋梁,由運動學公式和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② 物理化學的所有公式
你玩啥呢?!
③ 物理化學主要公式
物理量(單位) 公式 備注 公式的變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時間
重力G (N) G=mg m:質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質量 V:體積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時,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視 G視:物體在液體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適用
物體漂浮或懸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開液體的重力
m排:排開液體的質量
ρ液:液體的密度
V排:排開液體的體積
(即浸入液體中的體積)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 F2L2 F1:動力 L1:動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輪 F=G物
S=h F:繩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體的重力
S: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h:物體升高的距離
動滑輪 F= (G物+G輪)
S=2 h G物:物體的重力
G輪:動滑輪的重力
滑輪組 F= (G物+G輪)
S=n h n:通過動滑輪繩子的段數
機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有用功W有
總功W總 W有=G物h
W總=Fs 適用滑輪組豎直放置時
機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時間
壓強p
(Pa) P=
F:壓力
S:受力面積
液體壓強p
(Pa) P=ρgh ρ:液體的密度
h:深度(從液面到所求點
的豎直距離)
熱量Q
(J) Q=cm△t c:物質的比熱容 m:質量
△t:溫度的變化值
燃料燃燒放出
的熱量Q(J) Q=mq m:質量
q:熱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與重要知識點
一.物理公式
單位) 公式 備注 公式的變形
串聯電路
電流I(A) I=I1=I2=…… 電流處處相等
串聯電路
電壓U(V) U=U1+U2+…… 串聯電路起
分壓作用
串聯電路
電阻R(Ω) R=R1+R2+……
並聯電路
電流I(A) I=I1+I2+…… 幹路電流等於各
支路電流之和(分流)
並聯電路
電壓U(V) U=U1=U2=……
並聯電路
電阻R(Ω) = + +……
歐姆定律 I=
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
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電流定義式 I=
Q:電荷量(庫侖)
t:時間(S)
電功W
(J) W=UIt=Pt U:電壓 I:電流
t:時間 P:電功率
電功率 P=UI=I2R=U2/R U:電壓 I:電流
R:電阻
電磁波波速與波
長、頻率的關系 C=λν C:
物理量 單位 公式
名稱 符號 名稱 符號
質量 m 千克 kg m=pv
溫度 t 攝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頓(牛) N G=mg
壓強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電流 I 安培(安) A I=U/R
電壓 U 伏特(伏) V U=IR
電阻 R 歐姆(歐) R=U/I
電功 W 焦耳(焦) J W=UIt
電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熱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熱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頓/千克
15°C空氣中聲速 340米/秒
初中物理公式匯編
【力 學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壓強:p=F/S
5、液體壓強:p=ρgh
6、浮力:
(1)、F浮=F』-F (壓力差)
(2)、F浮=G-F (視重力)
(3)、F浮=G (漂浮、懸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桿平衡條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輪:F=G/n
10、實際滑輪:F=(G+G動)/ n (豎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體舉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機
14、實際機械:W總=W有+W額外
15、機械效率: η=W有/W總
16、滑輪組效率:
(1)、η=G/ nF(豎直方向)
(2)、η=G/(G+G動) (豎直方向不計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熱 學 部 分】
1、吸熱:Q吸=Cm(t-t0)=CmΔt
2、放熱:Q放=Cm(t0-t)=CmΔt
3、熱值:q=Q/m
4、爐子和熱機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熱平衡方程:Q放=Q吸
6、熱力學溫度:T=t+273K
【電 學 部 分】
1、電流強度:I=Q電量/t
2、電阻:R=ρL/S
3、歐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 (純電阻公式)
5、串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壓公式)
(5)、P1/P2=R1/R2
6、並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電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電功:
(1)、W=UIt=Pt=UQ (普適公式)
(2)、W=I2Rt=U2t/R (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
(1)、P=W/t=UI (普適公式)
(2)、P=I2R=U2/R (純電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聲速:V=340m/s (15℃)
3、人耳區分回聲:≥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標准大氣壓值:
760毫米水銀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點:0℃
8、水的沸點:100℃
9、水的比熱容:
C=4.2×103J/(kg•℃)
10、元電荷:e=1.6×10-19C
11、一節干電池電壓:1.5V
12、一節鉛蓄電池電壓:2V
13、對於人體的安全電壓:≤36V(不高於36V)
14、動力電路的電壓:380V
15、家庭電路電壓:220V
16、單位換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http://jtcyh.139.com/
作者: jt礪劍 2007-2-28 20:06 回復此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回復:初中物理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匯編
【力 學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壓強:p=F/S
5、液體壓強:p=ρgh
6、浮力:
(1)、F浮=F』-F (壓力差)
(2)、F浮=G-F (視重力)
(3)、F浮=G (漂浮、懸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桿平衡條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輪:F=G/n
10、實際滑輪:F=(G+G動)/ n (豎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體舉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機
14、實際機械:W總=W有+W額外
15、機械效率: η=W有/W總
16、滑輪組效率:
(1)、η=G/ nF(豎直方向)
(2)、η=G/(G+G動) (豎直方向不計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熱 學 部 分】
1、吸熱:Q吸=Cm(t-t0)=CmΔt
2、放熱:Q放=Cm(t0-t)=CmΔt
3、熱值:q=Q/m
4、爐子和熱機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熱平衡方程:Q放=Q吸
6、熱力學溫度:T=t+273K
【電 學 部 分】
1、電流強度:I=Q電量/t
2、電阻:R=ρL/S
3、歐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 (純電阻公式)
5、串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壓公式)
(5)、P1/P2=R1/R2
6、並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電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電功:
(1)、W=UIt=Pt=UQ (普適公式)
(2)、W=I2Rt=U2t/R (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
(1)、P=W/t=UI (普適公式)
(2)、P=I2R=U2/R (純電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聲速:V=340m/s (15℃)
3、人耳區分回聲:≥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標准大氣壓值:
760毫米水銀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點:0℃
8、水的沸點:100℃
9、水的比熱容:
C=4.2×103J/(kg•℃)
10、元電荷:e=1.6×10-19C
11、一節干電池電壓:1.5V
12、一節鉛蓄電池電壓:2V
13、對於人體的安全電壓:≤36V(不高於36V)
14、動力電路的電壓:380V
15、家庭電路電壓:220V
16、單位換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
④ 求高中物理化學全部公式
高中化學所有公式
一、非金屬單質(F2 ,Cl2 、 O2 、 S、 N2 、 P 、 C 、 Si)
1.氧化性:
F2 + H2 === 2HF
F2 + Xe(過量) === XeF2
2F2(過量) + Xe === XeF4
nF2 + 2M === 2MFn (表示大部分金屬)
2F2 + 2H2O === 4HF + O2
2F2 + 2NaOH === 2NaF + OF2 + H2O
F2 + 2NaCl === 2NaF + Cl2
F2 + 2NaBr === 2NaF + Br2
F2 + 2NaI === 2NaF + I2
F2 + Cl2(等體積) === 2ClF
3F2 (過量) + Cl2 === 2ClF3
7F2(過量) + I2 === 2IF7
Cl2 + H2 === 2HCl
3Cl2 + 2P === 2PCl3
Cl2 + PCl3 === PCl5
Cl2 + 2Na === 2NaCl
3Cl2 + 2Fe === 2FeCl3
Cl2 + 2FeCl2 === 2FeCl3
Cl2 + Cu === CuCl2
2Cl2 + 2NaBr === 2NaCl + Br2
Cl2 + 2NaI === 2NaCl + I2
5Cl2 + I2 + 6H2O === 2HIO3 + 10HCl
Cl2 + Na2S === 2NaCl + S
Cl2 + H2S === 2HCl + S
Cl2 + SO2 + 2H2O === H2SO4 + 2HCl
Cl2 + H2O2 === 2HCl + O2
2O2 + 3Fe === Fe3O4
O2 + K === KO2
S + H2 === H2S
2S + C === CS2
S + Fe === FeS
S + 2Cu === Cu2S
3S + 2Al === Al2S3
S + Zn === ZnS
N2 + 3H2 === 2NH3
N2 + 3Mg === Mg3N2
N2 + 3Ca === Ca3N2
N2 + 3Ba === Ba3N2
N2 + 6Na === 2Na3N
N2 + 6K === 2K3N
N2 + 6Rb === 2Rb3N
P2 + 6H2 === 4PH3
P + 3Na === Na3P
2P + 3Zn === Zn3P2
2.還原性
S + O2 === SO2
S + O2 === SO2
S + 6HNO3(濃) === H2SO4 + 6NO2 + 2H2O
3S + 4HNO3(稀) === 3SO2 + 4NO + 2H2O
N2 + O2 === 2NO
4P + 5O2 === P4O10(常寫成P2O5)
2P + 3X2 === 2PX3 (X表示F2,Cl2,Br2)
PX3 + X2 === PX5
P4 + 20HNO3(濃) === 4H3PO4 + 20NO2 + 4H2O
C + 2F2 === CF4
C + 2Cl2 === CCl4
2C + O2(少量) === 2CO
C + O2(足量) === CO2
C + CO2 === 2CO
C + H2O === CO + H2(生成水煤氣)
2C + SiO2 === Si + 2CO(製得粗硅)
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 === Si(純) + 4HCl)
Si(粉) + O2 === SiO2
Si + C === SiC(金剛砂)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3(鹼中)歧化
Cl2 + H2O === HCl + HClO
(加酸抑制歧化,加鹼或光照促進歧化)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Cl2 + 6KOH(熱濃) === 5KCl + KClO3 + 3H2O
3S + 6NaOH === 2Na2S + Na2SO3 + 3H2O
4P + 3KOH(濃) + 3H2O === PH3 + 3KH2PO2
11P + 15CuSO4 + 24H2O === 5Cu3P + 6H3PO4 + 15H2SO4
3C + CaO === CaC2 + CO
3C + SiO2 === SiC + 2CO
二、金屬單質(Na,Mg,Al,Fe)的還原性
2Na + H2 === 2NaH
4Na + O2 === 2Na2O
2Na2O + O2 === 2Na2O2
2Na + O2 === Na2O2
2Na + S === Na2S(爆炸)
2Na + 2H2O === 2NaOH + H2
2Na + 2NH3 === 2NaNH2 + H2
4Na + TiCl4(熔融) === 4NaCl + Ti
Mg + Cl2 === MgCl2
Mg + Br2 === MgBr2
2Mg + O2 === 2MgO
Mg + S === MgS
Mg + 2H2O === Mg(OH)2 + H2
2Mg + TiCl4(熔融) === Ti + 2MgCl2
Mg + 2RbCl === MgCl2 + 2Rb
2Mg + CO2 === 2MgO + C
2Mg + SiO2 === 2MgO + Si
Mg + H2S === MgS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
2Al + 3Cl2 === 2AlCl3
4Al + 3O2 === 2Al2O3(鈍化)
4Al(Hg) + 3O2 + 2xH2O === 2(Al2O3.xH2O) + 4Hg
4Al + 3MnO2 === 2Al2O3 + 3Mn
2Al + Cr2O3 === Al2O3 + 2Cr
2Al + Fe2O3 === Al2O3 + 2Fe
2Al + 3FeO === Al2O3 + 3Fe
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Al + 6H2SO4(濃) === Al2(SO4)3 + 3SO2 + 6H2O
(Al、Fe在冷、濃的H2SO4、HNO3中鈍化)
Al + 4HNO(稀) === Al(NO3)3 + NO + 2H2O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Fe + 3Br2 === 2FeBr3
Fe + I2 === FeI2
Fe + S === FeS
3Fe + 4H2O(g) === Fe3O4 + 4H2
Fe + 2HCl === FeCl2 + H2
Fe + CuCl2 === FeCl2 + Cu
Fe + SnCl4 === FeCl2 + SnCl2
(鐵在酸性環境下、不能把四氯化錫完全
還原為單質錫 Fe + SnCl2==FeCl2 + Sn)
三、非金屬氫化物(HF、HCl、H2O、H2S、NH3)
1、還原性:
4HCl(濃) + MnO2 === MnCl2 + Cl2 + 2H2O
4HCl(g) + O2 === 2Cl2 + 2H2O
16HCl + 2KMnO4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14HCl + K2Cr2O7 === 2KCl + 2CrCl3 + 3Cl2 + 7H2O
2H2O + 2F2 === 4HF + O2
2H2S + 3O2(足量) === 2SO2 + 2H2O
2H2S + O2(少量) === 2S + 2H2O
2H2S + SO2 === 3S + 2H2O
H2S + H2SO4(濃) === S + SO2 + 2H2O
3H2S + 2HNO(稀) === 3S + 2NO + 4H2O
5H2S + 2KMnO4 + 3H2SO4 === 2MnSO4 + K2SO4 + 5S + 8H2O
3H2S + K2Cr2O7 + 4H2SO4 === Cr2(SO4)3 + K2SO4 + 3S + 7H2O
H2S + 4Na2O2 + 2H2O === Na2SO4 + 6NaOH
2NH3 + 3CuO === 3Cu + N2 + 3H2O
2NH3 + 3Cl2 === N2 + 6HCl
8NH3 + 3Cl2 === N2 + 6NH4Cl
4NH3 + 3O2(純氧) === 2N2 + 6H2O
4NH3 + 5O2 === 4NO + 6H2O
4NH3 + 6NO === 5N2 + 6H2O(用氨清除NO)
NaH + H2O === NaOH + H2
4NaH + TiCl4 === Ti + 4NaCl + 2H2
CaH2 + 2H2O === Ca(OH)2 + 2H2
2、酸性:
4HF + SiO2 === SiF4 + 2H2O
(此反應廣泛應用於測定礦樣或鋼樣中SiO2的含量)
2HF + CaCl2 === CaF2 + 2HCl
H2S + Fe === FeS + H2
H2S + CuCl2 === CuS + 2HCl
H2S + 2AgNO3 === Ag2S + 2HNO3
H2S + HgCl2 === HgS + 2HCl
H2S + Pb(NO3)2 === PbS + 2HNO3
H2S + FeCl2 ===
2NH3 + 2Na==2NaNH2 + H2
(NaNH2 + H2O === NaOH + NH3)
3,鹼性:
NH3 + HCl === NH4Cl
NH3 + HNO3 === NH4NO3
2NH3 + H2SO4 === (NH4)2SO4
NH3 + NaCl + H2O + CO2 === NaHCO3 + NH4Cl
(此反應用於工業制備小蘇打,蘇打)
4,不穩定性:
2HF === H2 + F2
2HCl === H2 + Cl2
2H2O === 2H2 + O2
2H2O2 === 2H2O + O2
H2S === H2 + S
2NH3 === N2 + 3H2
四、非金屬氧化物
低價態的還原性:
2SO2 + O2 === 2SO3
2SO2 + O2 + 2H2O === 2H2SO4
(這是SO2在大氣中緩慢發生的環境化學反應)
SO2 + Cl2 + 2H2O === H2SO4 + 2HCl
SO2 + Br2 + 2H2O === H2SO4 + 2HBr
SO2 + I2 + 2H2O === H2SO4 + 2HI
SO2 + NO2 === SO3 + NO
2NO + O2 === 2NO2
NO + NO2 + 2NaOH === 2NaNO2
(用於制硝酸工業中吸收尾氣中的NO和NO2)
2CO + O2 === 2CO2
CO + CuO === Cu + 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CO + H2O === CO2 + H2
氧化性:
SO2 + 2H2S === 3S + 2H2O
SO3 + 2KI === K2SO3 + I2
NO2 + 2KI + H2O === NO + I2 + 2KOH
(不能用澱粉KI溶液鑒別溴蒸氣和NO2)
4NO2 + H2S === 4NO + SO3 + H2O
2NO2 + Cu === 4CuO + N2
CO2 + 2Mg === 2MgO + C
(CO2不能用於撲滅由Mg、Ca、Ba、Na、K等燃燒的火災)
SiO2 + 2H2 === Si + 2H2O
SiO2 + 2Mg === 2MgO + Si
3、與水的作用: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3NO2 + H2O === 2HNO3 + NO
N2O5 + H2O === 2HNO3
P2O5 + H2O === 2HPO3
P2O5 + 3H2O === 2H3PO4
(P2O5極易吸水、可作氣體乾燥劑
P2O5 + 3H2SO4(濃) === 2H3PO4 + 3SO3)
CO2 + H2O === H2CO3
4、與鹼性物質的作用:
SO2 + 2NH3 + H2O === (NH4)2SO3
SO2 + (NH4)2SO3 + H2O === 2NH4HSO3
(這是硫酸廠回收SO2的反應.先用氨水吸收SO2、
再用H2SO4處理: 2NH4HSO3 + H2SO4 === (NH4)2SO4 + 2H2O + 2SO2
生成的硫酸銨作化肥、SO2循環作原料氣)
SO2 + Ca(OH)2 === CaSO3 + H2O
(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鑒別SO2和CO2.可用品紅鑒別)
SO3 + MgO === MgSO4
SO3 + Ca(OH)2 === CaSO4 + H2O
CO2 + 2NaOH(過量) === Na2CO3 + H2O
CO2(過量) + NaOH === NaHCO3
CO2 + Ca(OH)2(過量) === CaCO3 + H2O
2CO2(過量) + Ca(OH)2 === Ca(HCO3)2
CO2 + 2NaAlO2 + 3H2O === 2Al(OH)3 + Na2CO3
CO2 + C6H5ONa + H2O === C6H5OH + NaHCO3
SiO2 + CaO === CaSiO3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常溫下強鹼緩慢腐蝕玻璃)
SiO2 + Na2CO3 === Na2SiO3 + CO2
SiO2 + CaCO3 === CaSiO3 + CO2
五、金屬氧化物
1、低價態的還原性:
6FeO + O2 === 2Fe3O4
FeO + 4HNO3 === Fe(NO3)3 + NO2 + 2H2O
2、氧化性:
Na2O2 + 2Na === 2Na2O
(此反應用於制備Na2O)
MgO,Al2O3幾乎沒有氧化性,很難被還原為Mg,Al.
一般通過電解制Mg和Al.
Fe2O3 + 3H2 === 2Fe + 3H2O (制還原鐵粉)
Fe3O4 + 4H2 === 3Fe + 4H2O
3、與水的作用:
Na2O + H2O === 2NaOH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此反應分兩步:Na2O2 + 2H2O === 2NaOH + H2O2 ;
2H2O2 === 2H2O + O2. H2O2的制備可利用類似的反應:
BaO2 + H2SO4(稀) === BaSO4 + H2O2)
MgO + H2O === Mg(OH)2 (緩慢反應)
4、與酸性物質的作用:
Na2O + SO3 === Na2SO4
Na2O + CO2 === Na2CO3
Na2O + 2HCl === 2NaCl + H2O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Na2O2 + H2SO4(冷、稀) === Na2SO4 + H2O2
MgO + SO3 === MgSO4
MgO + H2SO4 === MgSO4 + H2O
Al2O3 + 3H2SO4 === Al2(SO4)3 + 3H2O
(Al2O3是兩性氧化物:
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FeO + 2HCl === FeCl2 + 3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g) === Fe2S3 + 3H2O
Fe3O4 + 8HCl === FeCl2 + 2FeCl3 + 4H2O
六、含氧酸
1、氧化性:
4HClO3 + 3H2S === 3H2SO4 + 4HCl
HClO3 + HI === HIO3 + HCl
3HClO + HI === HIO3 + 3HCl
HClO + H2SO3 === H2SO4 + HCl
HClO + H2O2 === HCl + H2O + O2
(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
但濃、熱的HClO4氧化性很強)
2H2SO4(濃) + C === CO2 + 2SO2 + 2H2O
2H2SO4(濃) + S === 3SO2 + 2H2O
H2SO4 + Fe(Al) 室溫下鈍化
6H2SO4(濃) + 2Fe === Fe2(SO4)3 + 3SO2 + 6H2O
2H2SO4(濃) + Cu === CuSO4 + SO2 + 2H2O
H2SO4(濃) + 2HBr === SO2 + Br2 + 2H2O
H2SO4(濃) + 2HI === SO2 + I2 + 2H2O
H2SO4(稀) + Fe === FeSO4 + H2
2H2SO3 + 2H2S === 3S + 2H2O
4HNO3(濃) + C === CO2 + 4NO2 + 2H2O
6HNO3(濃) + S === H2SO4 + 6NO2 + 2H2O
5HNO3(濃) + P === H3PO4 + 5NO2 + H2O
6HNO3 + Fe === Fe(NO3)3 + 3NO2 + 3H2O
4HNO3 + Fe === Fe(NO3)3 + NO + 2H2O
30HNO3 + 8Fe === 8Fe(NO3)3 + 3N2O + 15H2O
36HNO3 + 10Fe === 10Fe(NO3)3 + 3N2 + 18H2O
30HNO3 + 8Fe === 8Fe(NO3)3 + 3NH4NO3 + 9H2O
2、還原性:
H2SO3 + X2 + H2O === H2SO4 + 2HX
(X表示Cl2、Br2、I2)
2H2SO3 + O2 === 2H2SO4
H2SO3 + H2O2 === H2SO4 + H2O
5H2SO3 + 2KMnO4 === 2MnSO4 + K2SO4 + 2H2SO4 + 3H2O
H2SO3 + 2FeCl3 + H2O === H2SO4 + 2FeCl2 + 2HCl
3、酸性:
H2SO4(濃) + CaF2 === CaSO4 + 2HF
H2SO4(濃) + NaCl === NaHSO4 + HCl
H2SO4(濃) + 2NaCl === Na2SO4 + 2HCl
H2SO4(濃) + NaNO3 === NaHSO4 + HNO3
3H2SO4(濃) + Ca3(PO4)2 === 3CaSO4 + 2H3PO4
2H2SO4(濃) + Ca3(PO4)2 === 2CaSO4 + Ca(H2PO4)2
3HNO3 + Ag3PO4 === H3PO4 + 3AgNO3
2HNO3 + CaCO3 === Ca(NO3)2 + H2O + CO2
(用HNO3和濃H2SO4不能制備H2S,HI,HBr,(SO2)
等還原性氣體)
4H3PO4 + Ca3(PO4)2 === 3Ca(H2PO4)2(重鈣)
H3PO4(濃) + NaBr === NaH2PO4 + HBr
H3PO4(濃) + NaI === NaH2PO4 + HI
4,不穩定性:
2HClO === 2HCl + O2
4HNO3 === 4NO2 + O2 + 2H2O
H2SO3 === H2O + SO2
H2CO3 === H2O + CO2
4SiO4 === H2SiO3 + H2O
七、鹼
低價態的還原性: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與酸性物質的作用:
2NaOH + SO2(少量) === Na2SO3 + H2O
NaOH + SO2(足量) === NaHSO3
2NaOH + SiO2 === NaSiO3 + H2O
2NaOH + Al2O3 === 2NaAlO2 + H2O
2NaOH + Cl2 === NaCl + NaClO + H2O
NaOH + HCl === NaCl + H2O
NaOH + H2S(足量) === NaHS + H2O
2NaOH + H2S(少量) === Na2S + 2H2O
3NaOH + AlCl3 === Al(OH)3 + 3NaCl
NaOH + Al(OH)3 === NaAlO2 + 2H2O
NaOH + NH4Cl === NaCl + NH3 + H2O
Mg(OH)2 + 2NH4Cl === MgCl2 + 2NH3.H2O
Al(OH)3 + NH4Cl 不溶解
3、不穩定性:
Mg(OH)2 === MgO + H2O
2Al(OH)3 === Al2O3 + 3H2O
2Fe(OH)3 === Fe2O3 + 3H2O
Cu(OH)2 === CuO + H2O
八、鹽
1、氧化性:
2FeCl3 + Fe === 3FeCl2
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
(用於雕刻銅線路版)
2FeCl3 + Zn === 2FeCl2 + ZnCl2
FeCl3 + Ag === FeCl2 + AgC
Fe2(SO4)3 + 2Ag === FeSO4 + Ag2SO4(較難反應)
Fe(NO3)3 + Ag 不反應
2FeCl3 + H2S === 2FeCl2 + 2HCl + S
2FeCl3 + 2KI === 2FeCl2 + 2KCl + I2
FeCl2 + Mg === Fe + MgCl2
2、還原性:
2FeCl2 + Cl2 === 2FeCl3
3Na2S + 8HNO3(稀) === 6NaNO3 + 2NO + 3S + 4H2O
3Na2SO3 + 2HNO3(稀) === 3Na2SO4 + 2NO + H2O
2Na2SO3 + O2 === 2Na2SO4
3、與鹼性物質的作用:
MgCl2 + 2NH3.H2O === Mg(OH)2 + NH4Cl
AlCl3 + 3NH3.H2O === Al(OH)3 + 3NH4Cl
FeCl3 + 3NH3.H2O === Fe(OH)3 + 3NH4Cl
4、與酸性物質的作用:
Na3PO4 + HCl === Na2HPO4 + NaCl
Na2HPO4 + HCl === NaH2PO4 + NaCl
NaH2PO4 + HCl === H3PO4 + NaCl
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3Na2CO3 + 2AlCl3 + 3H2O === 2Al(OH)3 + 3CO2 + 6NaCl
3Na2CO3 + 2FeCl3 + 3H2O === 2Fe(OH)3 + 3CO2 + 6NaCl
3NaHCO3 + AlCl3 === Al(OH)3 + 3CO2
3NaHCO3 + FeCl3 === Fe(OH)3 + 3CO2
3Na2S + Al2(SO4)3 + 6H2O === 2Al(OH)3 + 3H2S
3NaAlO2 + AlCl3 + 6H2O === 4Al(OH)3
5、不穩定性:
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 + SO2 + H2O
NH4Cl === NH3 + HCl
NH4HCO3 === NH3 + H2O + CO2
2KNO3 === 2KNO2 + O2
2Cu(NO3)3 === 2CuO + 4NO2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 2KCl + 3O2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Ca(HCO3)2 === CaCO3 + H2O + CO2
CaCO3 === CaO + CO2
MgCO3 === MgO + CO2
高中物理公式總結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餘弦定理) 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註:
(1)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是等效替代關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此時要選擇標度,嚴格作圖;
(4)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簡為代數運算。
四、動力學(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別,實際應用:反沖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F合=0,推廣 {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動頻率特點:f=f驅動力
4.發生共振條件:f驅動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應用〔見第一冊P175〕
5.機械波、橫波、縱波〔見第二冊P2〕
6.波速v=s/t=λf=λ/T{波傳播過程中,一個周期向前傳播一個波長;波速大小由介質本身所決定}
7.聲波的波速(在空氣中)0℃:332m/s;20℃:344m/s;30℃:349m/s;(聲波是縱波)
8.波發生明顯衍射(波繞過障礙物或孔繼續傳播)條件:障礙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長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條件:兩列波頻率相同(相差恆定、振幅相近、振動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應:由於波源與觀測者間的相互運動,導致波源發射頻率與接收頻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頻率增大,反之,減小〔見第二冊P21〕}
註:
(1)物體的固有頻率與振幅、驅動力頻率無關,取決於振動系統本身;
(2)加強區是波峰與波峰或波谷與波谷相遇處,減弱區則是波峰與波谷相遇處;
(3)波只是傳播了振動,介質本身不隨波發生遷移,是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
(4)干涉與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動圖象與波動圖象;
(6)其它相關內容:超聲波及其應用〔見第二冊P22〕/振動中的能量轉化〔見第一冊P173〕。
六、沖量與動量(物體的受力與動量的變化)
1.動量:p=mv {p:動量(kg/s),m:質量(kg),v:速度(m/s),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
3.沖量:I=Ft {I:沖量(N?s),F:恆力(N),t:力的作用時間(s),方向由F決定}
4.動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動量變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動量守恆定律:p前總=p後總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彈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統的動量和動能均守恆}
7.非彈性碰撞Δp=0;0r0,f引>f斥,F分子力表現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勢能≈0
5.熱力學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對物體做的正功(J),Q:物體吸收的熱量(J),ΔU:增加的內能(J),涉及到第一類永動機不可造出〔見第二冊P40〕}
6.熱力學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熱量由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熱傳導的方向性);
開氏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並把它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它變化(機械能與內能轉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類永動機不可造出〔見第二冊P44〕}
7.熱力學第三定律:熱力學零度不可達到{宇宙溫度下限:-273.15攝氏度(熱力學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溫度越高越劇烈;
(2)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3)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隨分子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勢能減小,在r0處F引=F斥且分子勢能最小;
(5)氣體膨脹,外界對氣體做負功W0;吸收熱量,Q>0
(6)物體的內能是指物體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對於理想氣體分子間作用力為零,分子勢能為零;
(7)r0為分子處於平衡狀態時,分子間的距離;
(8)其它相關內容:能的轉化和定恆定律〔見第二冊P41〕/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環保〔見第二冊P47〕/物體的內能、分子的動能、分子勢能〔見第二冊P47〕。
九、氣體的性質
1.氣體的狀態參量:
溫度:宏觀上,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物體內部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的標志,
熱力學溫度與攝氏溫度關系:T=t+273 {T:熱力學溫度(K),t:攝氏溫度(℃)}
體積V:氣體分子所能占據的空間,單位換算:1m3=103L=106mL
壓強p:單位面積上,大量氣體分子頻繁撞擊器壁而產生持續、均勻的壓力,標准大氣壓: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氣體分子運動的特點:分子間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間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運動速率很大
3.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p1V1/T1=p2V2/T2 {PV/T=恆量,T為熱力學溫度(K)}
注:
(1)理想氣體的內能與理想氣體的體積無關,與溫度和物質的量有關;
(2)公式3成立條件均為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使用公式時要注意溫度的單位,t為攝氏溫度(℃),而T為熱力學溫度(K)。
⑤ 阿累尼烏斯方程
阿倫尼烏斯方程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提出的關於化學反應的速率常數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式。
阿倫尼烏斯方程可以表示為以下形式:
lnk=lnk0-Ea/RT
Ea 表示活化能。
阿倫尼烏斯方程為:
式中:k - 反應速率常數,min-1
k0 - 頻率因子常數,min-1
Ea - 反應活化能,J/mol
R -摩爾氣體常數,8.314J/(mol×K)
T - 絕對溫度,K阿侖尼烏斯是瑞典傑出的物理化學家,電離學說的創立者,也是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
.
.
1859年2月19日,他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的大學教師家庭,6歲時就能進行復雜的計算,少年時期顯出數、理、化方面的特長,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大學時被校方認為是奇才。他用法文寫的博士論文題為"電解質的電導率研究"和"電解質的化學理論",首次提出了電離學說。但當時在本校未獲重視,他將論文分寄給當時有名的化學家,得到奧斯特瓦爾德的推崇,邀請他到俄國里加工學院當副教授,後來又得到科爾勞烏施和范霍夫的指點,於1887年用德文發表了"論水溶液中物質的電離"一文。1889年,他到德國奧斯特瓦爾德實驗室作實驗,提出了反應速率的指數定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阿倫尼烏斯的最大貢獻是1887年提出電離學說:電解質是溶於水中能形成導電溶液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水溶液中時,一部分分子離解成離子;溶液越稀,離解度就越大。這一學說是物理化學發展初期的重大發現,對溶液性質的解釋起過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和化學之間的一座橋梁(見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阿倫尼烏斯的研究領域廣泛。1889年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熱概念,導出化學反應速率公式(阿倫尼烏斯方程)。他還研究過太陽系的成因、彗星的本性、北極光、天體的溫度、冰川的成因等,並最先對血清療法的機理作出化學上的解釋。阿倫尼烏斯因創立電離學說而獲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1902年還曾獲英國皇家學會戴維獎章。著有《宇宙物理學教程》、《免疫化學》、《溶液理論》和《生物化學中的定量定律》等。
⑥ 急求!!簡明物理化學的全部公式!!在線等!!
有些人簡直就是亂來,初中物理都來了~~~~~~~~亂搞
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化學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緊密的聯系。化學現象伴生有物理現象;物理因素可以引起或加速化學變化;化學反應能力與物理運動之間有本質聯系,由大量實驗事實,經過歸納總結出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是:從物理現象與化學現象的相互聯系入手,應用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學變化的普通規律性的一門科學。
物理化學的只要內容和任務:
(1)化學熱力學——研究化學的能量轉換關系,即計算化學反應的熱效力;研究化學反應及物理過程的方法和限度。
(2)化學動力學——研究化學反應的速率和反應歷程,以及溫度、壓力、濃度、催化劑等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學習物理化學的任務在於對各種化學現象的一般規律提出更深刻、更本質的探索;在於對化工、冶金以及其它有關工業部門的產生,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性理論。
對於中學生來說,學習和了解一些物理化學知識也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幫助同學們對中學化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本質的理解,而且對於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4—1 熱力學第一定律與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一、 熱力學第一定律
熱力學第一定律即宏觀領域里的能量守恆與轉換定律。對於封閉體系,數字表達式為:
ΔU = Q – W
式中ΔU = U2 – U1 ,U為體系處於某一狀態時,貯存於體系內部能量的總和。它是體系的一種容量性質,是狀態函數。其值只與體系當時所處的狀態有關;其改變值ΔU只與始、終態有關,內能的絕對值無法測定。Q為體系所吸收或放出的熱,其值與過程進行的途徑有關,為過程量。W為體系所做或接收的功,也是過程量。
(1) 式對於只做體積功的過程可寫為
ΔU – Q – P外 ΔU
若為等容過程ΔU = Q V
涵義:體系的等容熱等於內能的增量。
若為等壓過程ΔU = Q P – PΔV 即U2 – U1 = Q P – P2V2 + P1V1
定義:H ≡ U + PV 稱H為焓,它也是體系的一種容量性質。因此上式可寫成H 2 – H 1 = QP 即
ΔH = QP
涵義:體系的等壓熱等於焓的增量。
Q V 及 Q P 可通過實驗測定,也可通過下式計算:
Q V = C V (T2 - T1)或Q V = n C v ,m(T 2 - T 1)
Q P = C P (T 2 - T 1 )或Q P = nCP ,m(T2 – T1)
上面式中Cv ,m ,CP ,m分別稱為摩爾等容熱容與摩爾等壓熱容(在這里設為與溫度無關,n為物質的量)。
二、 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1、等壓與等容熱效應
熱效應指化學反應體系在不作其它功的等溫過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熱,也叫反應熱,若化學反應體系在不作其它功的等溫等壓(或等容)過程中的反應熱,則分別叫等壓(或等容)熱效應。
Q P 與QV 的關系為 Q P = Qv + PΔV
對於有氣體參與的反應,若氣體可視為理想氣體,則(6)式可寫為:
Q P = Q v +Δng RT
式中Δng為反應中氣體產物與氣體反應物的物差的量之差。
2ּ 蓋斯定律
「任一化學反應,無論是一步完成或幾步完成,其熱效應相同」。蓋斯定律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必然結果。因為QP = ΔH,Q v =ΔU。蓋斯定律是計算熱效應的基礎。其意義在於:可以從一些已知熱效應的反應,通過代數組合方法計算實驗測定熱效應的反應之反應熱。
例一、 求反應C(固)+ 1/2 O 2 (g)→CO(g)的反應熱(Δr H m )
解:已知(I) C(固)+ O 2 (g)→CO2(g) Δr H m (I)= - 393ּ5 KJ/moI
(II)CO(g)+ 1/2 O2 (g)→CO2 (g) Δr H m (II) = - 282ּ8 KJ/mol
由(I)— (II)式得 C(固)+ 1/2 O2 (g)→ CO(g)
Δr H m = (I) - Δr H m (II)
= - 393ּ5 - ( - 282ּ8 )= - 110ּ7(KJ/mol)
(結合此例復習熱化學方程的寫法)
3ּ 標准生成熱(Δf H Øm )與標准燃燒熱(ΔC H m)
規定:穩定的單質的標准生成熟為零。
定義:在標准壓力(P ø)指定溫度下,由穩定單質生成一摩爾化合物的等壓熱效應,叫做該化合物的標准生成熟(Δf H øm )。
用Δf H øm 計算25OC(即298K)時反應熱公式為:
ΔrH mø = (∑νjΔfHmø)產物 - (∑νjΔfHmø)反應物
定義:在Pø和T下,一摩爾物質完全氧化,使所含元素生成指定的穩定產物時的等壓
熱效應,叫做該物質的標准燃燒熱(Δc H mø)。
用Δc H mø計算25OC時反應熱公式為:
ΔrH mø = (∑νjΔcHmø)反應物 - (∑νjΔcHmø)產物
4. 基爾霍夫定律
此定律是從已知某一溫度時反應熱,計算同一反應在另一溫度時反應熱的定律。基爾霍夫定律用方程表示為:
ΔrH(T2) = ΔrH(T1)+ ΔCP(T2 - T1)
式中ΔCP = 常數,ΔCP = (∑νjC P)產物 - (∑νjC P)反應物。ΔrH(T1)- 一般可通過(7)或(8)式求得。有了ΔrH(T1)就可求同一反應在另外溫度T2時之反應熱。
例二、
§4-2 熱力學第二定律與化學平衡
一.自發變化的共同特徵——不可逆性
1.所謂「自發變化」是指能夠自動發生的變化,即無需外力幫忙,任其自然,不去管它,即可發生的變化。而自發變化的逆過程則不能自動進行。
(1)氣體向真空膨脹(自發進行),它的逆過程即氣體的壓縮過程不會自動進行;
(2)熱量由高溫物體傳入低溫物體,它的逆過程是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入高溫物體;
(3)各部分濃度不同的溶液,自動擴散,最後濃度均勻,而濃度已經均勻的溶液,不會自動變成濃度不均勻的溶液;
(4)鋅片投入CuSO4溶液引起置換反應,它的逆過程也是不會自動發生。
2.一切自發變化都有一定的變化方向,而且都是不會自動逆向進行的。這就是自發變化的共同特徵。簡單地說:「自發變化是熱力學的不可逆過程」。這個結論是經驗的總結,也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礎。
*熱力學第二定律
一切實際過程都是熱力學的不可逆過程。人們又發現這些不可逆過程都是互相關聯的。克勞修斯的說法:「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變化。」
開爾文的說法:「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出熱使之完全變為功,而不引起變化。」
自發變化都不會自動逆向進行,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根本不可能倒轉,藉助於外力是可以使一個自動變化逆向進行的。(但不可避免地要在環境中留下影響)
人們對自發過程之所以感興趣,是因為一切自發過程在適當地條件下可以對外作功,而非自發過程則必須依靠外力,即環境要消耗功才能進行。
二、自由能(G)、熵(S)
1. 吉布斯自由能(G、△G)
化學反應的方向和化學反應體系跟環境之間的做有用功(例如電功)的方向一致。當某化學反應體系能夠向環境做有用功時,體系中的化學變化將會自發進行。
等溫等壓,封閉體系
W』≤△G(自發不可逆,可逆)
若W』=△G 則
△G≤0(自發不可逆,可逆)
熱力學理論證明:體系與環境之間的做有用功的最大值相等於體系狀態函數自由能變化(△G)。(條件:等溫等壓,封閉體系)
原電池放電作功 △G◎=-nE◎F △rG=-nEF
2. 熵(S,△S)
(1)可逆過程:某一體系經過某一過程,由狀態(A)
到狀態(B)之後,如果能使體系和環境都完全復原(即體系回到原來的狀態,同時消除了原來過程對環境所產生的一切影響,環境也復原),則這樣的過程就稱為可逆過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體系和環境完全復原,則稱為不可逆過程。
(2)可逆過程中熱溫商之和:
可逆過程中的熱溫商∑(Qi/Ti)R,與A、B之間的可逆途徑無關,而僅由始終狀態所決定,顯然它具有狀態函數變化的特點,克勞修斯據此定義了一個熱力學狀態函數稱為熵,並用符號S表示。
△S=SB-SA=∑(Qi/Ti)R
(3)克勞修斯不等式——熱力學第二定律
△SAB≥∑(Qi/Ti)R (不可逆,可逆)
(4)熵增加原理
絕熱體系: △S≥0 (不可逆,可逆) △S<0 (不發生)
隔離體系:△S隔離≥0 (不可逆,可逆) △S隔離=△S體系+△S環境≥0
任何自發過程都是由非平衡態趨向平衡態,到了平衡態是時熵函數達到最大值年。因此,自發的不可逆過程進行的限度以熵函數達到最大值為准則,所以熵的數值就表徵體系接近平衡態的程度。
(5)熵的統計意義:
熵函數可以作為體系混亂度的一種量度。
對某一體系而言:S氣>S液>S固
對某一物質的某一聚集態而言:S高溫>S低溫
3. 自由能和熵
定義:G=H-TS
等溫 △G=△H-T△S
標准狀態:△G◎=△H◎-T△S◎
練習3:1mol CH3C6H5在其沸點383.15K時蒸發為氣體,求該過程的△VAPH◎、Q、W、△VAPU◎、△VAPG◎。已知該溫度下甲苯的汽化熱為362Kj.Kg-1。
解:等溫(正常熔、沸點)。等壓(P◎)下的相變是可逆過程,此時體系應處於一平衡態(△G=0),當一個體系已達到平衡時,則其中任何過程都是可逆的。
CH3C6H5 M=92
Q==△VAPH◎=362÷(1000÷92)=33.30(KJ.mol-1)
△VAPG◎=0 (等溫等壓下可逆相變——平衡態)
V氣=nRT/P=(1×8.314×383.15)÷101325=0.03144(m3)
W=P△V=PV氣=101325×0.03144=3186(J)
△ VAPU◎=Q-W=33.30-3.186=30.114(J.MOL-1)
△ VAPS◎=(Q/T)R=33300÷383.15=86.91(J.K-1)
三、化學平衡
1.化學反應的△rGm和△rG m◎
(1) aA+bB→gG+Hh
△rGm=(gGm,G+hGm,H)-(aGm,A+bGm,B)=( ∑νiGm,i◎) 產物 -(∑νiGm,i◎)反應物
△rGm<0 反應自發進行
△rGm=0 化學平衡
△rGm>0 反應不能自發進行(逆反應自發進行)
(2)當反應處在標准狀態下進行時(反應溫度T和P◎狀態)
△ rG m◎=( ∑νiGm,i◎) 產物 -(∑νiGm,i◎)反應物
(3)△rG m◎的重要應用
a.計算平衡常數:△rG m◎=-RTLnK(△rG m◎=-RTLnKa)
b.從某一些反應的△rG m◎,計算另一些反應的△rG m◎:
①C(s)+O2(g) →CO2(g) △rG m◎(i)
②CO(g)+1/2O2(g) →CO2(g) △rG m◎(ii)
①-②=③ ③C(s) +1/2O2(g) →CO (g) △rG m◎(iii)
△rG m◎(iii)= △rG m◎(i)-△rG m◎(ii)
且-RTLnK◎(iii)= -RTLnK◎(i)- -RTLnK◎(ii)
K◎(iii)= K◎(i)/ K◎(ii)
利用可以大體估計反應的可能性
2.標准生成自由能(標准摩爾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G m◎
△rG m◎= ∑νiGm,i◎ (Gm,i◎=?)
在標准壓力下,由穩定的單質生成一摩爾化合物的反應的標准吉布斯自由能變化值即△rG m◎稱為該化合物的標准摩爾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並用符號△fG m◎表示。
(不同溫度T時,△fG m◎值不同,一般手冊中給出的298K時的值。)
規定:穩定單質的標准摩爾生成吉布斯自由能都等於零。
例8.已知298K時,NH3的△fG m◎=-16.635KJ.MOL-1,求在常溫常壓(298K,P◎)下,反應 1/2N2(g)+3/2H2(g)→NH3(g)的△rG m◎?
解:△rG m◎=△fG m,NH3◎-(△fG m,N2◎+△fG m,H2◎)=-16.635 KJ.MOL-1
△rG m◎<0,說明常溫常壓下H2和N2有可能合成NH3。
3. 化學反應等溫式:
aA+bB→gG+Hh
△rGm=△rG m◎+RTLnQa
活度熵:Qa=(aGgaHh)/(aAaBb)任意狀態
化學平衡狀態:△rGm=0
△rG m◎=-RTLnQa『=-RTLnKa (Ka=Qa』)
平衡常數:Ka=(aGgaHh)/(aAaBb)平衡態
△rG m=-RTLnKa +RTLnQa
討論:a.若Ka>Qa,則△rG m <0,反應向右自發進行
b. 若Ka=Qa,則△rG m =0,反應處於平衡態
c. 若Ka<Qa,則△rG m >0,反應不能向右自發進行
4. 平衡常數表達式:
Ka=(aGgaHh)/(aAaBb)
(!)氣相反應:(理想氣體)
( PG/P◎)g(PG/P◎)h ( PG)g(PG)h
Ka= Kp= ——————————— = ————————————(P◎)-∑νi
(PG/P◎)a(PG/P◎)b (PG)a(PG)b
( PG)g(PG)h
令 Kp= ——————————— (經驗平衡常數)
(PG)a(PG)b
故 Kp◎= Kp(P◎)-∑νi (熱力學平衡常數)
(2)復相反應(氣—固相反應)
純固相的活度均看作1,即a固=1,氣相均看作理想氣體,活度即以壓力代替,即a氣=P氣 ,故表達式僅與氣相各物質的分壓有關。
練習5.電解水是得到純氫的重要來源之一。問能否用水直接加熱,分解得到氫?
H2O(g)=H2(g)+1/2O2(g)
利用 △rGm◎=△rHm◎-T△rSm◎式估算反應的轉折溫度。已知H2O(g)的△fH m◎=-241.83(KJ.MOL-1),H2O(g),O2(g),H2(g)的規定熵分別為Sm◎=188.72,Sm◎=205.03,Sm◎=130.59(單位:J.MOL-1.K-1),以及H2O(g)的△fG m◎=-228.59(KJ.MOL-1)。
§4-3 電化學基礎知識簡介
電化學是研究化學變化與電現象之間關系的學科,這種關系總括起來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當體系內自動發生一個化學變化時,體系產生電池———實現這種變化的裝置稱為原電池;第二方面,在外加電壓作用下體系內發生化學變化———實現這咱變化的裝置稱為電解池。在第一種變化中化學能轉變化為電能,在第二種變化中電能轉變為化學能。因此,可以說電化學是研究電能與化學能之間相互轉化及其規律的學科。這里我們首先介紹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規律,然後介紹電化學平衡。
一. 第二類導體的導電機理及法拉第定律
能夠導電的物體稱為導體,導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導體和第二類導體,前者包括金屬,石墨,合金等,它是依靠電子的遷移來傳導電流;後者包括電解質溶液和熔融電解質,它是依靠正,負離子的遷移來傳導電流。
1. 解質溶液的導電機理
在一個電解質溶液中放置兩惰性電極(如Pt)通電進行電解,溶液中正,負離子在電場力的作用下會分別向兩電極遷移:正離子向陰極遷移,負離子向陽極遷移,並且在兩電極上分別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例如電解CuCl2的水溶液時發生如下反應:
陰極: Cu2++2e- Cu
陽極: 2Cl- Cl2+2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解反應:Cu2++2Cl- Cu +Cl2
陰極發生還原反應故陰極又稱還原極;陽極發生氧化反應故陽極又稱為氧化極。可見電解質溶液導電是由兩個步驟構成的:正,負離子在電聲力的作用下作定向移動,在兩個電極上分別發生氧化和還原反應。
2. 法拉第定律
法拉第在1833年從實驗中總結出:
1) 流通過電解質溶液時在兩電極上發生反應的物質的物質的量與通過溶液的電量成正比。
2) 當以相同電量通過含有不同電解質溶液的電解池時,在各電極上發生反應的物質得失電子數相同。
1個電子荷電1.6022 *10-9C,1mol 電子荷電稱為一個法拉第用「F」表示。
F=Le-=6.023 *1023 *1.6022 *10-19 =96487=96500C .mol-1
F稱為法拉第常數。
假定在陰極上發生還原反應:
MZ+ + Ze- M
在電有為上析出1mol金屬M通過的電量為ZF,Z為電及反應中得失電子的計量系數,若電極上析出該金屬的物質的量為n mol,則通過溶液的總電量為:
Q =n Z F (2.1)
此式即為法拉第定律的數學形式。法拉第定律不僅適用於電解過程也適用於原電池放電過程。
3. 電流效率
實際電解時由於電極上常發生副反應或次級反應,因此,電解析出某一物質實際消耗的電量要比按法拉定律計算所需的理論電量多一些,二者之比稱為電流效率η。
理論電量(按法拉第定律計算)
η=—————————————————— * 100%
實際消耗的電量
二、電解質溶液理論
⒈ 電解質的離子平均活度和離子平均活度系數
離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數
m+
a+ === γ+ ——
mθ
m-
a+ === γ- ——
mθ
a+,a-分別稱正、負離子的活度,而γ+ , γ-分別稱正、負離子的活度系數。雖然,我們仿照非電解質溶液的活度及活度系數,但是,我們確無法得到僅含有一種離子的溶液,因此無法通過實驗的方法確定出單種離子的活度系數來。電源質溶液表現出來與理想溶液的偏差,總是正、負離子共同表現出來的一種平均行為,為此,我們定義電解質離子的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數:
α±===ν α+ν+α-ν- ν=ν++ν-
a± ,γ± 、m±分別稱為電解質離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數和平均質量摩爾濃度。
⒉ 離子強度
離子平均活度系數γ+的大小反應了電解質溶液與理想溶液的偏差大小,偏差大小的來源,是由於電解質離子帶電存在相互靜電作用。於是我們定義
I=1/2∑miZi2 mol.kg-1
「I」稱為離子強度,它是溶液中離子電荷所形成的靜電場強度的度量。
⒊ Debye – Huckel極限公式
Debye – Huckel根據離子氛的概念,應用物理學原理推出了電解質溶液中,電解質離子平均活度系數γ±與離子強度的關系:
lgγ±=-A|z+z-|I1/2
此時稱為Debye – Huckel極限公式,只能應用於極稀的電解質溶液,在25℃的水溶液中:A = 0.509kg1/2•mol -1/2,故
lgγ±=-0.509|z+z-|I1/2
三、可逆電池電動勢
上面我們介紹了有關電解質溶液的一些導電規律,下面我們重點討論電化學平衡。
熱力學原理指出:在恆溫、恆壓的可逆變化中Gibbs函數的減少值等於體系對環境所作的最大非體積功。
ΔrGm = - Wf
當非體積功僅有電功時,W電 = ZFE,故ΔrGm = - ZFE
式中E為可逆電池電動,Z為電極反應中得失電子的數目,F為法第常數。
這個式子是聯系熱力學和電化學之間的重要橋梁。它只有在可逆條件下才能成立。所以,下面我們首先介紹可逆電池的概念:
⒈ 可逆電池與不可逆電池
可逆電池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電池反應必須是可逆的:即電池在自發放電或對電流充電時,電池反應必須互為逆反應。例如Daniell電池,如圖所示:該電池是將Cu片插入CuSO4溶液、鋅片插入Z nSO4溶液中,兩電解溶液用鹽橋連接起來,如果用負載電阻R把兩極連接起來組成迴路,則迴路中就有電流流過,外電路中電流從銅電極向鋅電極,兩電極上分別發生氧化和還原反應:
Zn極:Zn(s)→Zn2+ n+)+ 2e-
+)Cu極:Cu2+(au2+)+ 2e-→Zn(s)
---------------------------------------------------
電池反應:Zn(s)+ Cu2+(aCu2+)→ Cu + Zn2+
如果外加一個電動勢為E外的電池對抗相接Zn2+,當E外 >E時,則電池被充電,變成了電解池,其電解反應為:
Zn極:Zn2+(aZn2+)+ 2e-→Zn(s)還原極,
陰極+)Cu極:Cu(s)→Cu2+(aCu2+)+ 2e- 氧化極 ,陽極
———————————————------------
電解反應 Zn2+(aZn2+)+ Cu(s)→Cu2+(aCu2+)+ Zn(s)
可見,電池充電時反應為電池自發放電的逆反應,電池反應式互為逆反應。此時,稱電池反應是逆反的。但是,如果把Z nSO4 、CuSO4溶液換成HCl溶液,則電池在充電、放電時的反應就不是互為逆反應了:
放電時:Zn極:Zn → Zn2++ 2e-
+)Cu極:2H+ + 2e-→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池反應:Zn + 2H+→Zn2++ H2
充電時:Zn極:2H+ + 2e-→H2
+)Cu極:Cu→Cu2++ 2e-
————————————
電解反應:Cu + 2H+→Cu2++ H2
可見該電池充電和放電時,電池反應不是互為逆反應,故此電池為不可逆電池。
(2)電池在充電、放電過程必須是可逆的,即電池充電或放電過程無限接近於平橫態,通過電池的電流無限小,速率無限慢,時間無限長。
⒉ 對消法測定電池電動勢 標准電池
可逆電池電動勢可以用對消法進行測定,其原理圖如圖2.3:EW工作電池,A B為均勻的滑線電阻,G為檢流計,K為雙向開關。測定步驟是:先將接觸點移到C1點,使滑線電阻A B上的讀數與標准電池E標的電動勢相等將雙向開關K接通E標,迅速調節可變電阻R使檢流計G無電流通過,則工作電池在AC1上的電位降正好等於標准電池電動勢。然後固定R不變,將雙向開關K接通待測電池EX,移動接觸點至C2使檢流計G中無電流通過,則AC2上的電位降即為待測電池的電動勢EX。
測電池電動勢需用一個電動勢為已知的標准電池,通常採用韋斯登標准電池,其構造如圖2.4:正極是Hg和H g2SO4的糊狀物,負極是含12.5%的鎘汞齊,上面是CdSO4的飽和溶液,電極反應為:
負極:Cd(Hg)→Cd2+ + 2e+
+)正極:Hg2SO4(S)+ 2e+→2Hg(1) + SO42-
————————————————
電池反應:Cd(Hg)+ Hg2SO4→CdSO4 + 2Hg(1)
20℃時電池的電動勢E = 1.01845V,25℃時為1.01832V,其它溫度下E為:
E = 1.01845 - 4.05×10-5 3(T - 293.15)- 9.5×–7(T - 293.15)2 + 1×10–8
(T - 293.15)3
⒊ 電池表達式及電池電動勢的符號規約
上面介紹的Daniel銅鋅電池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Zn(s)∣ZnSO4(a1)||CuSO4(a2)∣Cu(s)
而韋斯登標准電池可表示為:Cd(Hg)∣CdSO4•3/8H2O飽和溶液∣Hg2SO4(s)∣Hg(1)
這種式子稱為電池表達式,第一個電池為雙液電池,第二個電池為單液電池,正確書寫電池表達式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按電池表達式的規定:左邊電極進行氧化反應為負極(氧化極),右邊電池進行還原反應為正極(還原極)。
(2)電池中兩相界面用「∣」表示,而「∣∣」則表示兩電解質溶液用鹽橋連接,兩液體之間的液體接觸電勢已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3)電池中各物質要註明物態(S,I,g)、濃度、氣體要註明壓力。
(4)氣體不能直接作為電極,需用不活潑金屬如Pt、Au、C等作為依附,不活潑金屬起傳導電流的作用。
按照上面規定寫出的電池表達式,如果左邊電極確實發生氧化反應,右邊電極確實發生還原反應,則稱電池為自發電池,電池電動勢E規定為正值(E>0);反之,E<0。
按上面規定,電池電動勢E等於右邊電極的電動勢ψ右減去左邊電極的電極勢ψ左,即
E =ψ右-ψ左
4.可逆電池電動勢E與各物質活度aB的關系——電池電動勢的Nernst方程
例如,對於電池:Pt∣H2(PH2 )∣HCI(a1)∣Cl2( PCl2 )∣Pt
負極:H2( PH2 )→2H+(aH+)+ 2e+
正極:Cl2(PCl2 )+ 2e+→2Cl+( aCl- )
電池反應:H2( PH2 )+ Cl2( PCl2 )→2H+(aH+)+2CI+(aC1-)
根據化學反應的等溫方程式
△rGm=△rG m◎+RTLnQa
又 ΔrGm = - ZFE
代入上式
如果各物質處於標准態,aB = 1,這時電池稱為標准電池,其電動勢用符號「E 」表示,故:
RT aH+2 aCl-2
E=Eo- ———— ln——————————
ZF (PH2/Po)( PCl2/Po)
(2.16)式稱為電池反應的Nernst方程式。可見如果知道了各物質的濃度mB,又知道了標准電極電勢 ,就可以由上式求算出電池電動勢E來。由電池表達式寫電池反應式要注意以下幾點:
a)按電池表達式的規定,左電極發生氧化反應,在右電極發生還原反應,在反應方向已確定時,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式用「→」表示。
b)兩電極得、失電子數必須相同,保持電荷平衡。
C)一般情況下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式都寫成離子反應式,並且不要輕易的把離子合並寫成分子。
⑦ 求人教版初中物理化學的公式及個符號的意義。最好整理齊全,工整。
網上一搜很多
⑧ 初中物理化學詳細公式
物理量 單位 公式
名稱 符號 名稱 符號
質量 m 千克 kg m=pv
溫度 t 攝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頓(牛) N G=mg
壓強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電流 I 安培(安) A I=U/R
電壓 U 伏特(伏) V U=IR
電阻 R 歐姆(歐) R=U/I
電功 W 焦耳(焦) J W=UIt
電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熱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熱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頓/千克
15°C空氣中聲速 340米/秒
安全電壓 不高於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測量
⒈長度L:主單位:米;測量工具:刻度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單位是長度單位。
⒉時間t:主單位:秒;測量工具:鍾表;實驗室中用停表。1時=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質量m:物體中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主單位:千克; 測量工具:秤;實驗室用托盤天平。
二、機械運動
⒈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
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運動必須選取另一個物體作標准,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⒉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a 比較在相等時間里通過的路程。b 比較通過相等路程所需的時間。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時。
三、力
⒈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力的單位:牛頓(N)。測量力的儀器:測力器;實驗室使用彈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是指物體的速度大小或運動方向改變。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⒊重力G: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和質量關系:G=mg m=G/g
g=9.8牛/千克。讀法:9.8牛每千克,表示質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線上。
物體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靜止,也可以作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的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與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接觸面材料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7.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公式: m=ρV 國際單位:千克/米3 ,常用單位:克/厘米3,
關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讀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3千克。
⒉密度測定:用托盤天平測質量,量筒測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面積單位換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壓強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單位:牛/米2;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2。】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部壓強:【測量液體內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
產生原因:由於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生壓強;由於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生壓強。
規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h h:單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管傾斜後,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准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產生原因: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原因:液體對物體的上、下壓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3.浮力計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壓力差
4.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懸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上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下沉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簡單機械
⒈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通過調節杠桿兩端螺母使杠桿處於水位置的目的:便於直接測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長度。
定滑輪:相當於等臂杠桿,不能省力,但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動滑輪:相當於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桿,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⒉功:兩個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方向上通過距離。W=FS 功的單位:焦耳
3.功率:物體在單位時間里所做的功。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體做功快。
W=Pt P的單位:瓦特; W的單位:焦耳; t的單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側三等大。【入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線和法線間夾角是反射角。】
平面鏡成像特點:虛像,等大,等距離,與鏡面對稱。物體在水中倒影是虛像屬光的反射現象。
⒊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 看到水中筷子、魚的虛像是光的折射現象。
凸透鏡對光有會聚光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光線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側三隨大四空大。
⒋凸透鏡成像規律:[U=f時不成像 U=2f時 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質 光路圖 應用
u>2f f<v<2f 倒縮小實 照相機
f<u<2f v>2f 倒放大實 幻燈機
u<f 放大正虛 放大鏡
⒌凸透鏡成像實驗: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個高度上。
九、熱學:
⒈溫度t: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是一個狀態量。】
常用溫度計原理:根據液體熱脹冷縮性質。
溫度計與體溫計的不同點: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彎曲細管,④使用方法。
⒉熱傳遞條件:有溫度差。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熱的多少。【是過程量】
熱傳遞的方式:傳導(熱沿著物體傳遞)、對流(靠液體或氣體的流動實現熱傳遞)和輻射(高溫物體直接向外發射出熱)三種。
⒊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方式:蒸發和沸騰,汽化要吸熱。
影響蒸發快慢因素:①液體溫度,②液體表面積,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蒸發有致冷作用。
⒋比熱容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單位:焦/(千克℃) 常見物質中水的比熱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讀法:4.2×103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物理含義:表示質量為1千克水溫度升高1℃吸收熱量為4.2×103焦。
⒌熱量計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與c、m、⊿t成正比,c、m、⊿t之間成反比。⊿t=Q/cm
6.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內能單位:焦耳
物體的內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能量即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十、電路
⒈電路由電源、電鍵、用電器、導線等元件組成。要使電路中有持續電流,電路中必須有電源,且電路應閉合的。 電路有通路、斷路(開路)、電源和用電器短路等現象。
⒉容易導電的物質叫導體。如金屬、酸、鹼、鹽的水溶液。不容易導電的物質叫絕緣體。如木頭、玻璃等。
絕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導體。
⒊串、並聯電路的識別:串聯:電流不分叉,並聯:電流有分叉。
【把非標准電路圖轉化為標準的電路圖的方法:採用電流流徑法。】
十一、電流定律
⒈電量Q:電荷的多少叫電量,單位:庫侖。
電流I:1秒鍾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叫做電流強度。 Q=It
電流單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方向。
測量電流用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並考慮量程適合。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⒉電壓U: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作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單位:伏特(V)。
測量電壓用電壓表(伏特表),並聯在電路(用電器、電源)兩端,並考慮量程適合。
⒊電阻R:導電物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符號:R,單位:歐姆、千歐、兆歐。
電阻大小跟導線長度成正比,橫截面積成反比,還與材料有關。【 】
導體電阻不同,串聯在電路中時,電流相同(1∶1)。 導體電阻不同,並聯在電路中時,電壓相同(1:1)
⒋歐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跟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導體電阻R=U/I。對一確定的導體若電壓變化、電流也發生變化,但電阻值不變。
⒌串聯電路特點: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電阻不同的兩導體串聯後,電阻較大的兩端電壓較大,兩端電壓較小的導體電阻較小。
例題:一隻標有「6V、3W」電燈,接到標有8伏電路中,如何聯接一個多大電阻,才能使小燈泡正常發光?
解:由於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於總電壓8伏大於電燈額定電壓6伏,應串聯一隻電阻R2 如右圖,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歐。答:(略)
⒍並聯電路特點: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電阻不同的兩導體並聯:電阻較大的通過的電流較小,通過電流較大的導體電阻小。
例:如圖R2=6歐,K斷開時安培表的示數為0.4安,K閉合時,A表示數為1.2安。求:①R1阻值 ②電源電壓 ③總電阻
已知:I=1.2安 I1=0.4安 R2=6歐
求:R1;U;R
解:∵R1、R2並聯
∴I2=I-I1=1.2安-0.4安=0.8安
根據歐姆定律U2=I2R2=0.8安×6歐=4.8伏
又∵R1、R2並聯 ∴U=U1=U2=4.8伏
∴R1=U1/I1=4.8伏/0.4安=12歐
∴R=U/I=4.8伏/1.2安=4歐 (或利用公式 計算總電阻) 答:(略)
十二、電能
⒈電功W: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電流作功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單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庫 P瓦特
⒉電功率P: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作的電功,表示電流作功的快慢。【電功率大的用電器電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2/R P=I2R) 單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庫 P瓦特
⒊電能表(瓦時計):測量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儀表。1度電=1千瓦時=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電可使二隻「220V、40W」電燈工作幾小時?
解 t=W/P=1千瓦時/(2×40瓦)=1000瓦時/80瓦=12.5小時
十三、磁
1.磁體、磁極【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物體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質叫磁體。磁體的磁極總是成對出現的。
2.磁場:磁體周圍空間存在著一個對其它磁體發生作用的區域。
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磁場方向: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磁體周圍磁場用磁感線來表示。
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
3.電流的磁場:奧斯特實驗表明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通電螺線管對外相當於一個條形磁鐵。
通電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與螺線管兩端極性的關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則來判定。
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運動必須選取另一個物體作標准,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⒉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a 比較在相等時間里通過的路程。b 比較通過相等路程所需的時間。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時。
三、力
⒈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力的單位:牛頓(N)。測量力的儀器:測力器;實驗室使用彈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是指物體的速度大小或運動方向改變。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⒊重力G: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和質量關系:G=mg m=G/g
g=9.8牛/千克。讀法:9.8牛每千克,表示質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線上。
物體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靜止,也可以作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的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與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接觸面材料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7.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公式: m=ρV 國際單位:千克/米3 ,常用單位:克/厘米3,
關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讀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3千克。
⒉密度測定:用托盤天平測質量,量筒測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面積單位換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壓強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單位:牛/米2;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2。】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部壓強:【測量液體內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
產生原因:由於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生壓強;由於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生壓強。
規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h h:單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管傾斜後,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准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產生原因: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原因:液體對物體的上、下壓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3.浮力計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壓力差
4.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懸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上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下沉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簡單機械
⒈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通過調節杠桿兩端螺母使杠桿處於水位置的目的:便於直接測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長度。
定滑輪:相當於等臂杠桿,不能省力,但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動滑輪:相當於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桿,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⒉功:兩個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方向上通過距離。W=FS 功的單位:焦耳
3.功率:物體在單位時間里所做的功。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體做功快。
W=Pt P的單位:瓦特; W的單位:焦耳; t的單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側三等大。【入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線和法線間夾角是反射角。】
平面鏡成像特點:虛像,等大,等距離,與鏡面對稱。物體在水中倒影是虛像屬光的反射現象。
⒊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 看到水中筷子、魚的虛像是光的折射現象。
凸透鏡對光有會聚光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光線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側三隨大四空大。
⒋凸透鏡成像規律:[U=f時不成像 U=2f時 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質 光路圖 應用
u>2f f<v<2f 倒縮小實 照相機
f<u<2f v>2f 倒放大實 幻燈機
u<f 放大正虛 放大鏡
⒌凸透鏡成像實驗: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個高度上。
九、熱學:
⒈溫度t: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是一個狀態量。】
常用溫度計原理:根據液體熱脹冷縮性質。
溫度計與體溫計的不同點: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彎曲細管,④使用方法。
⒉熱傳遞條件:有溫度差。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熱的多少。【是過程量】
熱傳遞的方式:傳導(熱沿著物體傳遞)、對流(靠液體或氣體的流動實現熱傳遞)和輻射(高溫物體直接向外發射出熱)三種。
⒊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方式:蒸發和沸騰,汽化要吸熱。
影響蒸發快慢因素:①液體溫度,②液體表面積,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蒸發有致冷作用。
⒋比熱容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單位:焦/(千克℃) 常見物質中水的比熱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讀法:4.2×103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物理含義:表示質量為1千克水溫度升高1℃吸收熱量為4.2×103焦。
⒌熱量計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與c、m、⊿t成正比,c、m、⊿t之間成反比。⊿t=Q/cm
6.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內能單位:焦耳
物體的內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能量即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十、電路
⒈電路由電源、電鍵、用電器、導線等元件組成。要使電路中有持續電流,電路中必須有電源,且電路應閉合的。 電路有通路、斷路(開路)、電源和用電器短路等現象。
⒉容易導電的物質叫導體。如金屬、酸、鹼、鹽的水溶液。不容易導電的物質叫絕緣體。如木頭、玻璃等。
絕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導體。
⒊串、並聯電路的識別:串聯:電流不分叉,並聯:電流有分叉。
【把非標准電路圖轉化為標準的電路圖的方法:採用電流流徑法。】
十一、電流定律
⒈電量Q:電荷的多少叫電量,單位:庫侖。
電流I:1秒鍾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叫做電流強度。 Q=It
電流單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方向。
測量電流用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並考慮量程適合。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⒉電壓U: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作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單位:伏特(V)。
測量電壓用電壓表(伏特表),並聯在電路(用電器、電源)兩端,並考慮量程適合。
⒊電阻R:導電物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符號:R,單位:歐姆、千歐、兆歐。
電阻大小跟導線長度成正比,橫截面積成反比,還與材料有關。【 】
導體電阻不同,串聯在電路中時,電流相同(1∶1)。 導體電阻不同,並聯在電路中時,電壓相同(1:1)
⒋歐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跟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導體電阻R=U/I。對一確定的導體若電壓變化、電流也發生變化,但電阻值不變。
⒌串聯電路特點: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電阻不同的兩導體串聯後,電阻較大的兩端電壓較大,兩端電壓較小的導體電阻較小。
例題:一隻標有「6V、3W」電燈,接到標有8伏電路中,如何聯接一個多大電阻,才能使小燈泡正常發光?
解:由於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於總電壓8伏大於電燈額定電壓6伏,應串聯一隻電阻R2 如右圖,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歐。答:(略)
⒍並聯電路特點: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初中化學公式大全
化合反應
1、鎂在空氣中燃燒:2Mg + O2 點燃 2MgO
2、鐵在氧氣中燃燒:3Fe + 2O2 點燃 Fe3O4
3、鋁在空氣中燃燒:4Al + 3O2 點燃 2Al2O3
4、氫氣在空氣中燃燒:2H2 + O2 點燃 2H2O
5、紅磷在空氣中燃燒:4P + 5O2 點燃 2P2O5
6、硫粉在空氣中燃燒: S + O2 點燃 SO2
7、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C + O2 點燃 CO2
8、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2C + O2 點燃 2CO
9、二氧化碳通過灼熱碳層: C + CO2 高溫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氣中燃燒:2CO + O2 點燃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應(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於水:CaO + H2O === Ca(OH)2
13、無水硫酸銅作乾燥劑:CuSO4 + 5H2O ==== CuSO4•5H2O
14、鈉在氯氣中燃燒:2Na + Cl2點燃 2NaCl
分解反應
由於字數限制剩下的輸不上去,你追問一下,我把剩下的給你弄上去。
⑨ 初中物理化學公式齊全的
初中物理公式匯總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時間:t=s/v
2、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s/t
3、物體的物重與質量的關系:G=mg (g=9.8N/kg)
4、密度的定義式
求物質的密度:ρ=m/V
求物質的質量:m=ρV
求物質的體積:V=m/ρ
4、壓強的計算。
定義式:p=F/S(物質處於任何狀態下都能適用)
液體壓強:p=ρgh(h為深度)
求壓力:F=pS
求受力面積:S=F/p
5、浮力的計算
稱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懸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7、功的定義式:W=Fs
8、功率定義式:P=W/t
對於勻速直線運動情況來說:P=Fv (F為動力)
9、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
對於提升物體來說:
W有用=Gh(h為高度)
W總=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體溫度變化時的吸熱放熱情況
Q吸=cmΔt (Δt=t-t0)
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燒放出熱量的計算:Q放=qm
13、熱平衡方程:Q吸=Q放
14、熱機效率:η=W有用/ Q放 ( Q放=qm)
15、電流定義式:I=Q/t ( Q為電量,單位是庫侖 )
16、歐姆定律:I=U/R
變形求電壓:U=IR
變形求電阻:R=U/I
17、串聯電路的特點:(以兩純電阻式用電器串聯為例)
電壓的關系:U=U1+U2
電流的關系:I=I1=I2
電阻的關系:R=R1+R2
18、並聯電路的特點:(以兩純電阻式用電器並聯為例)
電壓的關系:U=U1=U2
電流的關系:I=I1+I2
電阻的關系:1/R=1/R1+1/R2
19、電功的計算:W=UIt
20、電功率的定義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對於純電阻電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電路的總功率的計算:P=P1+P1+……
初中所有化學公式
化合反應
1、鎂在空氣中燃燒:2Mg + O2 點燃 2MgO
2、鐵在氧氣中燃燒:3Fe + 2O2 點燃 Fe3O4
3、鋁在空氣中燃燒:4Al + 3O2 點燃 2Al2O3
4、氫氣在空氣中燃燒:2H2 + O2 點燃 2H2O
5、紅磷在空氣中燃燒:4P + 5O2 點燃 2P2O5
6、硫粉在空氣中燃燒: S + O2 點燃 SO2
7、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C + O2 點燃 CO2
8、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2C + O2 點燃 2CO
9、二氧化碳通過灼熱碳層: C + CO2 高溫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氣中燃燒:2CO + O2 點燃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應(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於水:CaO + H2O === Ca(OH)2
13、無水硫酸銅作乾燥劑:CuSO4 + 5H2O ==== CuSO4·5H2O
14、鈉在氯氣中燃燒:2Na + Cl2點燃 2NaCl
分解反應
15、實驗室用雙氧水制氧氣: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熱高錳酸鉀:2KMnO4 加熱 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電 2H2↑+ O2 ↑
18、碳酸不穩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溫煅燒石灰石(二氧化碳工業製法):CaCO3 高溫 CaO + CO2↑
置換反應
20、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 + CuSO4 == FeSO4 + Cu
21、鋅和稀硫酸反應(實驗室制氫氣):Zn + H2SO4 == ZnSO4 + H2↑
22、鎂和稀鹽酸反應:Mg+ 2HCl === MgCl2 + H2↑
23、氫氣還原氧化銅:H2 + CuO 加熱 Cu + H2O
24、木炭還原氧化銅:C+ 2CuO 高溫 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氣中燃燒:CH4 + 2O2 點燃 CO2 + 2H2O
26、水蒸氣通過灼熱碳層:H2O + C 高溫 H2 + CO
27、焦炭還原氧化鐵:3C+ 2Fe2O3 高溫 4Fe + 3CO2↑
其他
28、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氣中燃燒:CH4 + 2O2 點燃 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氣中燃燒:C2H5OH + 3O2 點燃 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CO+ CuO 加熱 Cu + CO2
32、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3CO+ Fe2O3 高溫 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過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34、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5、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6、碳酸鈉與濃鹽酸反應(泡沫滅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一. 物質與氧氣的反應:
(1)單質與氧氣的反應:
1. 鎂在空氣中燃燒:2Mg + O2 點燃 2MgO
2. 鐵在氧氣中燃燒:3Fe + 2O2 點燃 Fe3O4
3. 銅在空氣中受熱:2Cu + O2 加熱 2CuO
4. 鋁在空氣中燃燒:4Al + 3O2 點燃 2Al2O3
5. 氫氣中空氣中燃燒:2H2 + O2 點燃 2H2O
6.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4P + 5O2 點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氣中燃燒: S + O2 點燃 SO2
8. 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C + O2 點燃 CO2
9. 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2C + O2 點燃 2CO
(2)化合物與氧氣的反應:
10. 一氧化碳在氧氣中燃燒:2CO + O2 點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氣中燃燒:CH4 + 2O2 點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氣中燃燒:C2H5OH + 3O2 點燃 2CO2 + 3H2O
二.幾個分解反應:
13. 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電 2H2↑+ O2 ↑
14. 加熱鹼式碳酸銅:Cu2(OH)2CO3 加熱 2CuO + H2O + CO2↑
15. 加熱氯酸鉀(有少量的二氧化錳):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熱高錳酸鉀:2KMnO4 加熱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穩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 高溫 CaO + CO2↑
三.幾個氧化還原反應:
19. 氫氣還原氧化銅:H2 + CuO 加熱 Cu + H2O
20. 木炭還原氧化銅:C+ 2CuO 高溫 2Cu + CO2↑
21. 焦炭還原氧化鐵:3C+ 2Fe2O3 高溫 4Fe + 3CO2↑
22. 焦炭還原四氧化三鐵:2C+ Fe3O4 高溫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CO+ CuO 加熱 Cu + CO2
2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3CO+ Fe2O3 高溫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還原四氧化三鐵:4CO+ Fe3O4 高溫 3Fe + 4CO2
四.單質、氧化物、酸、鹼、鹽的相互關系
(1)金屬單質 + 酸 -------- 鹽 + 氫氣 (置換反應)
26. 鋅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鐵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鎂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鋁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鋅和稀鹽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鐵和稀鹽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鎂和稀鹽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鋁和稀鹽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屬單質 + 鹽(溶液) ------- 另一種金屬 + 另一種鹽
34. 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鋅和硫酸銅溶液反應: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銅和硝酸汞溶液反應:Cu + Hg(NO3)2 === Cu(NO3)2 + Hg
(3)鹼性氧化物 +酸 -------- 鹽 + 水
37. 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鎂和稀硫酸反應: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鹼 -------- 鹽 + 水
43.苛性鈉暴露在空氣中變質: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鈉吸收二氧化硫氣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鈉吸收三氧化硫氣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氣中變質: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鹼 -------- 鹽 + 水
48.鹽酸和燒鹼起反應:HCl + NaOH ==== NaCl +H2O
49. 鹽酸和氫氧化鉀反應:HCl + KOH ==== KCl +H2O
50.鹽酸和氫氧化銅反應: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鹽酸和氫氧化鐵反應: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氫氧化鋁葯物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燒鹼反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氫氧化鉀反應: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氫氧化銅反應: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氫氧化鐵反應: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燒鹼反應: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鹽 --------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59.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鎂與稀鹽酸反應: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鹽酸和硝酸銀溶液反應: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鈉反應: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鹼 + 鹽 -------- 另一種鹼 + 另一種鹽
65.氫氧化鈉與硫酸銅: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氫氧化鈉與氯化鐵: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氫氧化鈉與氯化鎂: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氫氧化鈉與氯化銅: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氫氧化鈣與碳酸鈉: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鹽 + 鹽 ----- 兩種新鹽
70.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鈉和氯化鋇: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