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教好初中物理
當好物理老師,首先要當好老師。老師就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那麼要當好老師,就要把你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你又不能讓學生上課感到枯燥,怎麼辦?這就需要你把你學到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引導著學生去學,引導著他們問為什麼,引導著讓他們嘗試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在限定的時間內,如果他們不能解決問題,你再來給他們解答。另外要多表揚他們,而不是多批評他們,鼓勵他們自學,給他們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便利。跟他們交心,做朋友。
目前我作為一個學生,覺得現在的物理老師的問題、在於沒有真正用自己的熱情帶動學生喜歡物理,物理在他們的教授過程中只被當作是應試的組成部分,而非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學科。這樣學生也只會把學習物理當作一種負擔與機械地應試,不會去主動地、獨立地、深入地思考問題,那麼好的物理成績自然是鏡花水月。所以我認為對於初中的物理老師來說,他的知識水平高低都不是問題,畢竟初中這點東西多數都是很常識性的,最為重要的是這個老師的教學態度。當你從內心把物理當作一門高尚的學科、把每節物理課當作一次頭腦的風暴,用你對物理的熱愛與執著去帶動和感染你的學生時,好的教績自然會主動追上你。對一次物理課成功與否的標准就是,下課鈴響時,學生們依然置若罔聞,意猶未盡,集體抱怨這節課怎麼過得這么快。
既然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內心的責任感是在驅使你不斷完善自己做一名好老師的。加油,希望你能帶動好自己的學生,成為物理老師們的楷模!!!
⑵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對於奇差的,你可以鼓勵他們多看書就好了
對於一般的,你就平時那麼教,上課、作業
對較聰慧的,你可以暗地裡鼓勵啊,培訓啊什麼的
選拔人才那是學校的事情了,一般不會看走眼的。。。
⑶ 求個初中物理「立德樹人」的個案敘寫。
初中物理裡面要立德樹人的話,那麼通過物理教學裡面的內容可以做這樣的處理。因為很多人在這個物理處理方面呢有很多的方法的,例如在學歐姆定律的時候呢,歐姆在一直在研究他的這個電流與電壓關系的時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可以作為立德樹人的一個個案續寫了。
⑷ 初中物理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轉換教師角色
首先,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更要做信息的引導者。教師要勇敢地從「聖壇」上走下來,平等地站在學生之間,當好一個長者或首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和指導者,要與學生心靈相通,感情相融;在學習上互動、管理上互補;催生學生的求知慾、探索欲和創造欲;激活學生每一根沉睡的神經。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如牛頓網這樣的,可以給學生多做題。
其次,教師不僅要做教育者,更要做研究者。當今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廣泛,學生的求知慾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因此,教師要從單純地教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知識,就一定要從學者型向研究型轉變,教師要改變自己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設計,放下架子,既當指導者,又當學習者和探究者。所以,我們每一位物理教師都要保持一顆「童心」,視終身學習為己任。
⑸ 初中物理學科教學素養是什麼
以下是初中物理教學素養
一、形成物理基本觀念。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在學校所學的大量學科知識都將逐漸淡化甚至遺忘,真正伴隨我們一生發展並持續發揮作用的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而是知識升華後留存在我們思想意識層面的東西。當學生將具體的物理知識都忘掉的時候,在他的頭腦中「剩下的東西」是什麼呢?應該是學生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所形成的從物理的視角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觀點,即植根於學生頭腦中的物理基本觀念。物理基本觀念包括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物理價值觀。
二、掌握科學探究方法。
學生的能力與過程方法是不可分離的,能力必須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訓練才能得到。科學探究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在物理學科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與科學工作者相似的探究過程,從而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養成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學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的過程。科學思維是形成並運用於科學認識活動、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體系。物理學科教學要通過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四、培養正確科學態度。
何謂科學態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並據此在言行中有相應的表現,即包括正確的認識、健康的情感和科學的行為方式. 物理教學不能「為知識而知識」,而應將知識作為育人的載體,充分挖掘知識建構過程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和內在價值,通過相應活動培養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積極的人生態度,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⑹ 如何培養初中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黨的教育方針從宏觀層面規定了教育的培養目標,對於我國的人才培養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把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更有利於其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二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各國都在思考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才能成功適應未來社會這一前瞻性戰略問題,核心素養研究浪潮席捲全球。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升教育國際競爭力,也必須解決這一關鍵問題。三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來,素質教育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等具體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進一步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建立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統領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准,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