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為什麼地球帶負電物理

為什麼地球帶負電物理

發布時間:2022-06-04 14:15:02

❶ 物理電學,如圖還是沒明白為什麼從哪辨別出地球帶負電,我只知道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因為雷電上的電可以測試出來,它是正電,所以地球帶的是佛

❷ 地球為什麼會帶負電

地球本身沒有電的存在,但是,僅僅是實體球內部,是存在的,根據左手定則判斷,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磁南N北S

❸ 為什麼地球帶負電

這是根據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地磁場方向的一種推測。已知地球的磁場方向是自北向南,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可以知道地球表面電流方向是自東向西,根據法拉第右手螺旋定則,右手四指方向為電流方向,地磁場線自北向南穿過手心,拇指指向方向為負極,即地球表面方向,所以地球帶負電。

❹ 地球為什麼帶負電

地磁場是北極是S,南極是N.所以磁感線是從南極到北極,假設地磁場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造成的,根據安培定則(右手攥拳)是正電荷自東向西運動造成的,因為地球沒有電流,地球自轉是自西向東的,所以地球只有帶負電,才能保證地北極是磁極的S,地南極是磁極的N.

❺ 大地為什麼帶負電

Atmospheric Electricity 大氣層的電性 地球大氣層的電現象,包括晴朗天氣時的地球的電場、空氣—地球間的電流,以及包括象閃電和聖艾爾摩火這樣的閃光放電現象。在天空晴朗時大氣層中也存在著穩定的電場,地球表面帶有負電,高層大氣帶有正電,貼近地面附近的大氣層的電場強度約每米10O伏特;在天空晴朗時,10公里高度上電場強度減弱到約每米5伏特。然而,在雷暴區附近以及在對流雲的下面,地面上空的電場變化非常大,不僅在強度方面有很大變化,而且在電場的方向上也有很大的變化。計算表明,如果大氣層的電場不能以某種方式維持,那麼,它就會在短短的幾分鍾內以電流的形式從帶正電的大氣層流向帶負電的地球,進行中和。在二十世紀初,英國自然科學家C.威爾遜認為,地球之所以能維持著帶負電,是由於雷暴作用的結果。在任何一個時間內,在整個地球表面都存在著2000個以上的雷暴。大多數雷暴的底部都帶有負電,據認為,正是這些底部帶負電的雷暴從地球表面把大量的正電荷攫走而使地球維持著帶負電。下述事實對這一觀點是一個支持:全球的雷暴總數在格林尼治日(格林尼治子午線時間的午夜開始的24小時)內的變化與晴天地球電流的變化是相同的。晴天地球電流在格林尼治時間19:00達到最大。

❻ 為什麼地球帶負電

這是根據地球的自轉和地磁場的一種推測.
地球的磁場是南N北S,地球是自西向東轉
根右手螺旋定則,可以電流方向應該是自東向西,也就是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
所以地球帶負電

❼ 地球為什麼帶負電

地球帶負電,這從地球的磁場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地球是自西向東旋轉的,我們就可以看成電流(正電)是自東向西流動,根據右手螺旋法則,大拇指是向下,所以大拇指指的北磁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南磁極在地理北極附近。通過反證,既然有南北磁極的存在,就可以證明地球是長期穩定的帶電的。
那麼,地球為什麼會長期穩定地帶電、並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電流呢?據分析,地球內部地幔的半徑約為2900公里,溫度大約在1500~3000℃之間,壓力為50萬~150萬個大氣壓,地核的半徑約為3500公里,溫度在5540℃左右,壓力大約為350萬個大氣壓。在通常情況下,構成宏觀物體的每個原子所帶的正電量和負電量是等值的,這樣,經中和後的宏觀物體就不帶電了。但由於地核及地幔下部物質受到的壓力作用較大,溫度也較高,筆者認為,一個在常溫低壓狀態下被公認的常識,宏觀物體不能自發地穩定帶電的觀點將不再成立,即在天體內部的高壓狀態下,物質都是帶電量不等的離子體,高溫等離子體、低溫等離子體的「相等」是不可能的。
磁流體發電的實驗表明,在上千度以上的溫度狀態下,物質中少量原子中的電子可以克服原子核引力的束縛而變成自由電子,同時原子則因失去電子變成帶正電的離子,這種狀態稱之為低溫等離子狀態。地核的溫度在5540℃左右,如此高的溫度勢必會使地核中少量原子的電子克服原子核引力的束縛,變成自由電子,同時令構成地核的少量原子失去電子變成帶正電的離子,在壓力不是很高的狀態下,失去電子的原子及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縛的自由電子通常以等離子狀態存在,原子核的引力作用及熱運動使自由電子不能長期與失去電子的原子脫離開來。但是,當物質是在超高壓作用下以密度極大的狀態存在時,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縛的電子,將在地核壓力產生的巨大擠壓力作用下,趨於飄浮到地核與地幔的交界處,造成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縛的自由電子與失去電子的原子長期脫離開來,筆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熱壓電效應。由於地核內部的原子總量非常巨大,可以產生大量的被分離電荷。
原子最外層電子雲的分布幾率,會受到鄰近原子中電子的靜電排斥作用,由於地核中物質所受壓力作用較高,物質密度較大,受到鄰近原子中電子的靜電排斥作用也相應較強,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雲會部分地失去圍繞原子核運動的空間,使原子最外層電子的分布向原子外擴張。與常壓狀態下金屬中可自由運動的自由電子不同,在超高壓壓力作用下失去圍繞原子核運動空間的電子,也不能在地核中其它鄰近原子之間自由運動。由於整個地核的壓力都較高,因此,地核中少量原子最外層電子雲的分布幾率將一直延伸到壓力較低的地核與地幔交界處甚至地幔中上部。地核中部分以自由電子狀態存在的電子在壓力作用下,趨於朝壓力較低的地核與地幔交界面附近甚至地幔中上部分布,使宏觀的地核處於帶正電狀態,地核與地幔的交界面附近以及地幔中上部處於帶負電狀態,即發生熱壓電效應。
原子的基態通常處於較深的負能級狀態,較弱的壓力作用不能將其激發或電離,但較強的壓力作用會以一種令原子最外層電子雲運動空間減少的形式,改變原子最外層電子雲的分布幾率。由於更低的能態已經被其它電子占據,原子最外層電子雲只能朝外擴張,使原子最外層電子雲的分布幾率可以延伸到地核與地幔的交界處甚至地幔中上部,並在地核與地幔的交界處外部形成一個電子殼層。
天體內部的熱壓電效應主要是將與原子分離的電子擠壓出天體內部的高壓區,如果電子沒有與原子分離,則很難被大量地擠壓出天體內部的高壓區。
將地核視為一個巨大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將地核與地幔的交界處外部覆蓋整個地核的帶負電荷的電子殼層視為一個巨大的帶負電荷的電子氣海洋,地核所帶的正電量和地核周圍電子殼層所帶的負電量是等值的,這樣,經中和後的宏觀地球外表就不帶電了。電子氣的比重極小,在超高壓與高溫共同作用產生的強大浮力作用下,地核中以離子狀態存在的電子克服原子核的庫侖作用,趨於飄浮到地核外部,並在浮力作用與地核中所有失去電子的原子的庫侖作用相平衡的位置,也即在地核與地幔的交界面附近,形成一個覆蓋地核的電子殼層。將地核與電子殼層視為一個巨大的「原子」,地球磁場的產生就與這個巨大 「原子」的存在有關。
必須強調,由於電子具有波動性,每個飄浮到地核外部的電子的分布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圍,其飄浮的范圍甚至有可能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上來,也就是說地球的表面有可能帶有負電荷,在我們的周圍也應該存在一個可以測量到的電勢梯度,但不知為何沒有被測量到。
由於電子氣海洋的存在,產生了地核與地幔的交界面層。美國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觀察發現,地核的自轉與地殼和地幔並不同步。地核與地幔之間接觸面積非常巨大,按照「常識」,充滿液態岩漿的地核與地幔之間接觸面上產生的摩擦力應非常巨大,足以使質量巨大的地核與地幔之間的相對運動在幾小時或幾分鍾的「瞬間」趨於同步,並將其相對運動所具有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和沖擊波,同時在地球內部產生巨大的震動,由於地殼的厚度只有微不足道的幾十公里,地核與地幔所具有的動能足以沖破地殼,產生直沖大氣層的岩漿巨浪,可地核的旋轉運動竟然能在上億年的時間里與地幔不同步,這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當原子相互作用形成離子或分子時,有獲得特殊穩定構型的傾向,其中最重要的是惰性氣體結構。在通常情況下,非惰性氣體結構的元素只能以原子結合成分子來形成惰性氣體結構,但在大量電子以自由狀態存在的電子殼層中,原子會趨於直接與電子結合成具有惰性氣體結構的帶電粒子,以使系統處於相對較低能量狀態。原子直接與以自由狀態存在的電子結合成具有惰性氣體結構的帶電粒子,造成電子殼層中大量原子處於特殊穩定構型的負離子狀態。電子殼層中大量電子的靜電屏蔽作用,還能令電子殼層中原子之間失去相互作用,不能相互結合生成分子。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存在於具有惰性氣體結構原子軌道上的電子的排列不是任意的,電子將趨於由自旋平行且反向的自由電子雙雙組成電子對。具有惰性氣體結構的金屬陰離子物質在常溫常壓下是不存在的,但由於地核與地幔交界面上電子殼層的存在,令地核與地幔接觸面上充滿了具有惰性氣體結構的鐵、鎳等負離子物質。帶有電子的鐵、鎳等元素的性質非常特殊,由於元素之間沒有相互作用,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作用極小,具有惰性氣體結構的鐵、鎳等負離子物質就如同是具有超流動性的液氦。在地核與地幔的接觸面上充滿了具有超流動性潤滑劑的狀態下,地核的旋轉運動即使與地幔不同步,地核與地幔在「接觸面」上產生的摩擦力也是微不足道的。由於具有惰性氣體結構的負離子物質具有超流動性,使電子殼層底部的物質不隨地幔或地核作同步旋轉運動。
有證據表明,地殼及地幔的旋轉速度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會發生變化,但影響地殼及地幔旋轉速度的各種因素,有些對地核的旋轉運動並不產生同樣影響。此外,由於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內部的鐵核、鈷核中的穩定同質異能素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發生同質異能素轉化核反應時釋放核能的不均勻性,造成覆蓋地核表面的電子殼層不同區域存在較大溫差,使電子殼層底部的負離子物質發生大規模定向運動,盡管巨大的負離子物質風暴的摩擦力對地核與地幔都微不足道,但由於電子氣海洋中的鐵、鎳等金屬負離子物質風暴,造成地核與地幔都不斷地有大量物質與電子殼層底部中物質進行交換,並給地核與地幔的旋轉運動帶來不同影響,經過幾十億年的漫長歲月,就會造成地幔與地核之間的旋轉運動不同步。因此,地幔與地核男碩煌劍勻灰簿筒黃婀至恕?
不難想像,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內部的鐵核、鈷核中的穩定同質異能素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發生同質異能素轉化核反應時釋放核能的不均勻性,會造成電子殼層中具有超流動性物質的密度及分布發生巨大波動,由此產生的在地核與地幔之間的電子殼層底部中負離子物質大風暴會非常強烈,強烈的負離子物質大風暴又會產生強大的交變電磁場。
將電子殼層中的多餘電子視為超自由電子,由於有大量超自由電子和自由電子的存在,按金屬導電的經典電子說,電子殼層的電阻由於電子殼層中的原子與超自由電子之間不存在固有的庫侖作用聯結。當超自由電子和自由電子在外電場的作用下作定向運動時,超自由電子不會通過電磁相互作用將定向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傳遞給電子殼層中的原子物質,構成電子殼層的原子物質的無規則熱運動也不會影響到超自由電子在外電場的作用下的定向運動,因此,地球內部地核與地幔之間的電子殼層是一個沒有電阻的高溫超導地層。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電子具有波動性,具有波動性的超自由電子在電子殼層中傳播時,由於波長與電子殼層中物質自由電子相差極大,其波長要比電子殼層中物質自由電子大很多,傳播時不會受到電子殼層中原子物質散射(或偏析),使超自由電子在電子殼層中的傳播不會受到阻礙,因此,電子殼層中的「固有」電阻對波長與其自身的自由電子相差極大的超自由電子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存在於具有惰性氣體結構原子軌道上的電子的排列不是任意的,超自由電子將趨於由自旋平行且反向的電子雙雙組成電子對。將地核與電子殼層視為一個巨大的「原子」,電子殼層中大量的超自由電子會雙雙組成大量的電子對,這種電子對組態可使系統的能量降低,形成穩定的結合。於是,在電子殼層中大量的超自由電子將趨於形成電子對組態。由於電子對的慣性質量極小,其熱運動不會與電子殼層中的原子產生熱能交換,換句話說,超自由電子形成的電子對的熱運動不受電子殼層中原子熱運動的影響,故利用電子殼層中大量的超自由電子和/或超自由電子組成的超自由電子對來傳輸電磁場能量,則電子殼層的電阻率將與電子殼層中超自由電子組成的電子對的密度成反比。由於地核的體積極大,溫度和壓力又相對較高,熱壓電效應造成電子氣海洋中超自由電子組成的超自由電子對的密度極大,電子殼層的導電率極高,堪稱是高溫超導地層,使得存在於其中的電流就如同存在於超導線圈中的電流那用,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動,也使得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個磁場強度較穩定的南北磁極。如上所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內部釋放核能的不均勻性,會造成電子殼層中具有超流動性物質的密度及分布發生巨大波動,由此產生的在地核與地幔之間的負離子物質大風暴會非常強烈,強烈的負離子物質大風暴又會產生強大的交變電磁場,使得存在於電子殼層的電流分布發生變化,造成地球磁場的南北磁極發生一種低速運動,這種低速運動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造成地球的南北磁極翻轉。

❽ 地球為什麼帶負電

不是說地球的磁場導致了地球帶電
而是地球帶電旋轉導致了地球擁有磁場
因此我們根據地球磁場的方向判斷地球應當是帶負電的(右手定則)

❾ 大地為什麼帶負電

由於地球自轉,加之有地磁場,地球上的電荷產生電感,感應電動勢方向向外,地球上的正電賀易失去,易得負電荷.{可能是這樣.}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地球帶負電物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