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復習提綱
八年級物理下期知識點整理
第六章
一.透鏡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焦點: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後在F點會聚,F點叫作凸透鏡的焦點。
焦距: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鏡,會聚(或發散)作用越明顯。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質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縮小 虛像或實像
u>2f 2f>v>f 倒立 縮小 實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實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實像
u<f 正大 放大 虛像
三.常用透鏡
1.幻燈機和投影儀
成像特點:物體在凸透鏡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注意事項:幻燈片就倒著放。
2.照相機
成像物點: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3.放大鏡
成像特點:物體在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像同側。
四.眼睛
從成像的角度講,人的眼睛可以簡化為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屏幕。
明視距離:在距眼25cm處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離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視距離。
近視眼:明視距離小於25cm,可配戴凹透鏡得到矯正。
遠視眼:明視距離大於25cm,可配戴凸透鏡得到矯正。
眼鏡的度數=1/f×100(f必須用m做單位。)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符號:F
力的單位:牛頓;N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測量工具:測力計。(實驗室中用彈簧測力計)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二.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體:地球。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3.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G=mg ; g取9.8N/kg,表示:1千克物體所受的重力9.8N。
三.摩擦力
1.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壓力; 使接觸面變得粗糙;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減小壓力; 使接觸面變得光滑。
四.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F1>F2)
五.二力平衡
1.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平衡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於平衡狀態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時,物體所受合力為零。在平衡力作用下物體運動狀態不變。
六.牛頓第一定律
1.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個規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
2.物體操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第八章
一.壓力
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
2.壓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
3.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4.壓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向下。
二.壓強
1.意義: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義: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
3.公式:P=F/S;(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4.單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5.增大壓強的方法:
壓力一定,減小受力面積;
受力面積一定,增大壓力。
6.減小壓強的方法:
壓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積;
受力面積一定,減小壓力。
三.液體內部壓強
1.液體內部壓強的產生原因:液體受到重力,液體具有流動性。
2.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1) 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 在液體內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壓強相等;
(3) 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體內部的壓強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3.液體內部壓強計算工式:P=
4.連通器: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
連通器的特點:如果連通器中只裝一種液體,那麼液體靜止時連通器各容器中液面總是相平的。
連通器的應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統;水位計;牲畜自動飲水器等。
四.大氣壓強
1.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叫做大氣壓強。
2.證明大氣壓存在的著名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測出大氣壓值的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3.1個標准大氣壓=760mm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1.01×105Pa
4.影響大氣壓的因素
①大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減小;〔在海拔2000m以內,每升高12m,大氣壓約下降133Pa(1mm水銀柱)〕
②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就增大,體積增大壓強就減小。
③大氣壓還與天氣,溫度等條件有關。
5.大氣壓的應用:
活塞式抽水機;離心式
B. 初三上學期物理期中考試備考方法及注意事項
首選分析力學部分。本次考試最後一道力學計算題會有一定難度。例如:這是2010年海淀初三期中考試力學計算題圖形,本題解法與經典力學大題相似,但是對於滑輪組的分析卻略有區別,這里再次強調同學們做這樣題干字數較多,比例關系多,圖形陌生的題時一定要有耐心,本題的滑輪組繞線方式很不常見,但只要略微分析即可分析出重物端和自由端的關系。在此再次強調三個受力分析:動滑輪受力分析,人受力分析,重物或配重受力分析。在做比較復雜的力學計算題時常常會告訴我們兩個比值關系,看到兩個比值關系肯定是兩個等式兩個未知數,這樣未知量即可迎刃而解,進來通過觀察大家做題發現,思路人人有,滿分的沒幾個,最易丟分的是最後的計算,所以臨近考試,希望大家多練一下計算。
近幾年力學圖像題登上了中考的舞台,而平時出題老師也加強了這種題型的考察,這是去年期中考試的一道計算題,題不是很難但卻很新穎,圖像題其實就是間接的給我們已知量,做這樣的題首先要讀出圖像中蘊含的已知條件,其它後面步驟與常見題相同。再說下選擇題:進入初三,大型考試大多是中考模式,期中考試的12題和16題應該類似於中考的選擇壓軸題。最易出現的就是浮力,壓力壓強變化量問題,因為中考對這部分考察較為深入,靈活性很強,所以平時也要注重這方面的練習。
再來分析下電學部分。由於電學為本學期的新知識,重點內容歐姆定律還沒學完,因此本次考察的知識不會太難,復雜電路分析和電學實驗是考點,復雜電路分析還是希望大家運用兩個經典的方法:電流的流向法和節點法。而實驗題也許會出現電路設計題,這類題型靈活性很強,對電路圖的畫法,基礎知識要求很高,希望大家多練一下這種題型,尤其注意對串並聯現象的歸納總結。
C. 物理怎麼復習
找到自己的習題本,試卷,把所有的錯過的題目重新刷一遍。做時注意總結經驗,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公式一定要記牢,記住是什麼情況時使用以及使用條件。
D. 求八年級上冊物理期中復習提綱
八年級上冊期中物理復習提綱
1)聲現象
1.物理學是研究聲、光、熱、電、力等的物理現象。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遞聲音。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速是聲音在介質中單位時間內傳播的距離。與傳播的介質、介質的溫度有關。在15攝氏度的空氣中 傳播的速度是340m/s。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秒以上就可辨別回聲。
回聲測距的計算公式 s=vt/2
3.聲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調: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快,音調越高。
②響度: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體的材料和結構決定,不同物體的音色不同。
4.人們聽到聲音的基本過程:
①鼓膜的振動 → 聽小骨及其他組織 → 聽覺神經→ 大腦
②頜骨、頭骨 → 聽覺神經 → 大腦
5.聲音的作用:傳遞信息和傳遞能量(能舉例說明)
6.凡是影響人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聲音都是雜訊。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 dB。控制:(1)在雜訊產生處,比如說消音手槍;(2)在雜訊的傳播過程中,比如說告假快速幹道系統;(3)在雜訊接受處,比如捂住雙耳。
10)哪四大污染?
答:雜訊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水污染。
11)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
答:20Hz~20000Hz。
12)什麼是超聲?超聲有何特點?有哪些應用?
答:超聲是高於20000Hz的聲音;特點:(1)超聲具有頻率高的特點,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可以用B超來檢查、治療人體疾病、超聲金屬探傷儀能探測金屬內部存在的缺陷。(2)超聲對物體還有很強的破碎能力。它能將一般情況下不能湖北和的液體(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還能破壞細菌結構,因此用來對醫療器械和事物等進行殺菌消毒。(3)用超聲處理過的種子可以縮短發芽時間,提高發芽率。
13)什麼是次聲?次聲有何特點?哪些現象可以產生次聲?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答:低於20Hz的聲音;特點:具有很大的破壞里。自然界中,地震、火山爆發、核爆炸、導彈發射等都能產生次聲。危害:強次聲能使機器設備破裂、飛機解體、建築物倒塌。使人的平衡功能受到破壞,從而產生暈眩、惡心、旋轉等。
(2)物態變化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單位:攝氏度( ℃ ) 規定:冰水混合物的溫度 —— 0℃ ; 沸水的溫度 —— 100℃
2.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製成的。常用的液體有水銀、酒精、煤油等。 3.溫度計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沒在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讀:
○1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後再讀數;
○2讀數時玻璃泡不能離開液面;
○3讀數時眼睛要與溫度計液柱上表面相平。
4.體溫計: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將水銀甩下去。
5.物態變化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 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 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熱。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升華要吸熱。物質由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凝華要放熱。
6.常見的晶體有冰、海波、各種金屬;非晶體有蠟、瀝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別出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圖象。
7.晶體在熔化過程中要吸熱,但溫度不變;在凝固過程中要放熱,但溫度不變;同種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要吸熱,溫度不斷上升;在凝固過程中要放熱,溫度不斷下降。
8.汽化有兩種方式:沸騰和蒸發。
○1沸騰:
a.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b.沸騰條件:①達到沸點; ②繼續加熱。
c.沸騰時的特點:液體在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不變
○2蒸發:
a.定義:在任何溫度下,只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氣化現象。
b.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空氣流動越快,蒸發越快; 液體溫度的高低:溫度越高,蒸發越快; 液體表面積的大小: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
c.蒸發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兩種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9.能解釋日常生活中各種物態變化現象。如:霧、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種「白氣」、窗邊的冰花、衛生球變小、燈管變黑、燈絲變細、冰化成水、鐵水濤成鋼件等。
10.水的沸點與大氣壓有關:氣壓越高,沸點越高。(海拔越高,氣壓越高,沸點越高。)
(3)光現象
1.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 v = 340 m/s
3.元電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點知識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如:激光引導掘進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準時用到的「三點一線」、小孔成像等都是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陽、螢火蟲等。
○2人造光源:如電燈、手電筒、蠟燭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8.紅外線的作用 紫外線的作用。
① 紅外線搖控
①殺菌作用
②紅外線夜視儀
②使熒光物質發光來判斷物質的真假
③探測病人的健康情況
③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幫助鈣的吸收
9.光譜太陽光分解成為:紅、橙、黃、綠、藍、靛、紫。
E. 中考物理如何復習效果最好
把課本的知識面連貫起來,然後多做練習就好了
F. 怎樣才能高效的復習物理呢
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去掌握,然後多做點題,多問人家
G. 初2物理期中復習資料
《物質的物理屬性》
物體含物質的多少叫做物體的質量,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常用的質量單位還有 噸(t),克(g),毫克(mg) .一隻雞蛋約50克,物理課本約200克,一元硬幣約6g,一隻蘋果約150g,一個成年人約60kg.1kg=1000g,1g=1000mg,1t=1000kg,
1m3=103dm3=106cm3,1L=1000mL,1L=1dm3,1mL=1cm3
2.質量測量工具有桿秤, 台秤,案稱,物理天平等.實驗室常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3.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地理位置改變而改變.
4.使用天平時,應先將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將游碼移到左端零刻度線處 然後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對准分度盤中央的刻度線處,測量時,應將物體放在天平的左盤,用鑷子向 右 盤加減砝碼;移動標尺上的游碼,直到橫梁平衡.此時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與游碼所對的刻度值之和,即等於物體的質量.使用天平時,還應注意不能用天平直接測量液體或化學葯品的質量,向右盤里加減砝碼時,要輕拿輕放,天平要保持乾燥,清潔.
5.微小質量的測量用"測多算少"法測量.測量液體質量時要用到燒杯,測粉沫狀物品可在天平盤里兩邊各放一張相同的紙.
6.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計算密度公式是ρ=m/v;密度主單位是Kg/m3,常用的還有g/cm3,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3;
7,密度是物質的物理屬性,同種類的物質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種類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物質的狀態變化它的密度會發生變化. 水的密度ρ水=1.0×103千克/米3 =1 g/cm3 ;空氣的密度是1.29千克/米3=1.29×10—3g/cm3 ;冰的密度ρ=0.9克/厘米3;
8.密度知識的應用:(1)鑒別物質:用托盤天平測出質量m和用量筒測出體積V就可據公式:ρ=m/v ,求出物質密度.(2)求質量:m=ρv (3)求體積:V= m/ρ.
9.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比熱的單位是 J/(kg.℃).比熱是物質 的物理屬性,同一種物質比熱是一般是相同的 ,不同種物質的比熱 一般不同.同種物質的比熱會隨物質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10.水的比熱最大為4.2×103J/(kg.℃).其含義是1kg的水溫度升高1℃所吸收的熱量是
4.2×103J,水的比熱大有許多的應用.如 :用水取暖 ,用水冷卻.物質的物理屬性除密度,比熱外包括:硬度,彈性,導電性,導熱性,磁性,透明度,延展性.
11.①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小石塊的密度實驗原理:ρ=m/v;
實驗步驟: ①用天平測量小石塊的質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適量的水體積位v1 ③ 用繩子系住小石塊放入量筒中,讀出量筒中水和小石塊的體積v2 ④ρ=m/(v2 -v1)
②用天平和量筒測量某種的密度實驗步驟:① 稱出容器和液體的總質量m1 ②把容器中的一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讀出量筒中液體的體積v,稱出容器和剩餘液體的質量m2 ③ ρ=(m1-m2)/v
12,實驗室用量筒和量杯測量液體的體積,量筒刻度均勻,量杯刻度上密下疏,讀數時,視線與液體凹面相平.
《從粒子到宇宙》
1.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叫分子,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組成,分子間有 空隙,構成物質的分子一直處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由原子組成,不同原子組成的分子構成化合物,相同原子組成的分子稱為單質分子.
3.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構成,而原子核又是不帶電電的中子和帶 正電的質子組成.原子不帶電是因為組成原子的電子數等於核電荷數.
4盧瑟福建立了原子行星模型,湯姆遜發現了電子,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盧瑟福發現了質子,蓋爾曼提出了誇克的設想.
5.微小粒子等從大到小的排序是:分子,原子,質子,中子,誇克,電子.
6.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 由近及遠 的, 托勒密 的"地心說"認為 地球 是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 太陽 是宇宙的中心.
7.人們觀察發現,大部分星的相對位置似乎不變.我們稱這些星為 恆星 .用精密的天文儀器觀察它們實際也是 運動 的.
8.太陽是銀河系中數千億顆恆星中的一顆普通的恆星.與銀河系緊靠的是 仙女星系 ,它距我們超過200萬光年.地球是銀河系中太陽的行星,月亮是地球的衛星.
9.光年(l.y)是長度單位.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進一年所經過的距離,我們把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稱為一個天文單位(1 AU).
10.宇宙是一個有層次的天體結構系統.目前大多數宇宙科學家都認定:宇宙是來源於"原始火球"——誕生於"宇宙大爆炸".
11.摩擦起電的實質是 電子的轉移 .毛皮與橡膠棒摩擦,橡膠棒帶 負 電.玻璃棒與絲綢摩擦,玻璃棒帶 正 電.
12.當一列火車迎面開來時,聽到的汽笛聲音音調升高,當它遠離我們而去時,聽到的汽笛聲音調明顯降低,這叫多普勒效應;譜線紅移這一現象說明星系在遠離我們而去.
13.分子運動論的初步內容為:(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2)分之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如:擴散現象);(3)分子間存在空隙(如: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變小)
《力》
1.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叫做彈力. 拉力 ,壓力 屬於彈力.
2.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的形變就越大,根據這個特性製成彈簧測力計.
3.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托兩只雞蛋的力約為1牛頓.物理課本重約2N.
4.彈簧秤的使用方法: (1):了解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使用時不能測量超過量程的力.(2):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 (3):校正零點:將彈簧測力計按測量時所需的位置放好,檢查指針是否在零刻度處,若不在,應調零. (4):測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受力方向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觀察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
5.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能量,這種能叫做彈性勢能.
6.彈簧秤的用法:(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2)認清量程 和分度值;(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鬆手後,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4)完成上述三步後,即可用彈簧秤來測力了,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秤的量程.
7.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大小簡稱為物重.符號"G",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8.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G=mg ,其中常數用"g=9.8N/Kg "表示: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重為9.8牛頓.
9.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利用這個特點可製成重垂線或水平儀 .
10.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大小與重力和高度有關.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合稱為勢能.
11.接觸面阻礙物體運動的力統稱為摩擦力,物體將要運動時,接觸面上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靜摩擦力;物體滑動過程中,接觸面上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12.滑動摩擦的大小跟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它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相反.物體間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 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把滑動變為滾動,物體間的摩擦力變小.
13.生活中的摩擦很多,卷筆刀卷鉛筆是滑動摩擦;鞋底制有花紋目的是增大摩擦,採用的方法是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脫粒時張緊皮帶,剎車時握緊剎把目的是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機器相對滑部分加潤滑油目的是通過使接觸面分開來減小摩擦;安裝滾珠軸承目的是把滑動變為滾動來減小摩擦.自行車中摩擦力方向是前輪向後,後輪向前.
14.氣墊船和磁懸浮列車使用使接觸面分開的方法減小摩擦的.
15.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叫做力,產生力的作用至少必須兩個物體,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6.當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時,可以判斷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稱力的三要素.又叫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17.力的示意圖是一根帶有箭頭的線段,其中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箭頭 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若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H. 初二下學期期中物理復習提綱
網路文庫里有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