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有哪些教授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有哪些教授

發布時間:2022-06-07 12:06:32

Ⅰ 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態專業軟物質方面有名的導師怎麼樣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的兩院院士

趙忠賢
物理學家。遼寧新民人。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198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一直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1967-1972年參加幾項國防任務。1976年開始從事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所發表的論文包括第Ⅱ類超導體的磁通釘扎與臨界電流問題;非晶態合金的超導電性。198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1986年底在Ba-La-Cu-O系統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並於1987年參與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 。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郭光燦
光學和量子信息專家。1942年生於福建惠安。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現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物理系教授。
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導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實驗上研製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機和普適量子克隆機。發現在環境作用下不會消相乾的「相干保持態」,提出量子避錯編碼原理,被實驗證實。提出一種新型可望實用的量子處理器,被實驗證實。在實驗上實現遠距離的量子密鑰傳輸,建立基於量子密碼的保密通信系統,並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獨特的安全保密優點。在實驗上驗證了K-S理論,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學理論。發現奇偶相干態的奇異特性等。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侯建國
物理化學家。1959年生於福建平潭。198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89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至1995年在美國Oregon州立大學化學系做助理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副校長、理化科學中心主任。
主要從事結構分析、表面物理化學和無機材料制備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自組裝技術,獲得了能夠分辨碳—碳單鍵和雙鍵的分子圖像,並從實驗和理論上分別論證了掃描隧道顯微術對單分子直接成像的可能性與限制因素,並進而確定了C 表面晶格的取向特徵。此外,發展了確定單分子在固體表面吸附取向與局域電子態的方法,提出了制備具有特殊性能的同質分子超晶格的新途徑。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饒子和
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1950年生於江蘇南京。1977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82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89年獲墨爾本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在《Nature》上發表了SIV-MA的晶體結構,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裝配模型;在《Cell》上發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與Ca++結合復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結果,揭示了該復合物的生物學機理;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成功地解析出第一個SARS病毒的蛋白質-3CLPRO及其與抑制劑復合物的晶體結構,為抗SARS葯物的發現奠定了重要的結構基礎,論文在《PNAS》上發表。其研究組已經系統地表達出200餘個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重要蛋白質,解析出50多個重要蛋白質的結構。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震西
磁性及非晶態材料專家。江蘇省海門市人。1942年9月3日出生。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北京三環新材料高技術公司總經理、研究員。長期從事磁性非晶態材料的研究及應用推廣。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國防用多種微波鐵氧體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態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發現並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結構。研製成功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低純度釹稀土鐵硼永磁合金,系統地解決了大規模工業生產中整套關鍵技術、工藝和設備,並積極推廣。創建產業型三環新材料高技術公司,經濟效益顯著。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quot;低純度釹稀土鐵硼永磁合金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發表學術論文數十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祖彥
1940年2月生,1963年中國科大技術物理系畢業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從事激光物理與激光技術研究至今。主要研究方向為可調諧激光,全固態激光和超快激光的研究與應用。研究有機染料可調諧激光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電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研究非線性光學和光參量寬調諧激光,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研究大功率全固態激光,取得多項國內外領先成果和發明。研究超快激光,國內首創全固態飛秒光源和國際領先寬調諧飛秒激光器等。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立泉
1940年生於四川南充,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間1976~1978年赴西德馬普協會固體所進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別在法國科研中心波爾多固體化學研究所、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納米離子: 納米離子材料和離子電子混合導電材料的制備和表徵;納米離子材料和離子電子混合導電材料的離子和電子的輸運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質。高能電池和燃料電池中的物理化學過程。發表論文下23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13項。長期從事固態離子學的研究,是我國固態離子學的創始人之一,長期從事鋰電池、鋰離子電池及可持續能源領域內的研究工作,在固態離子學及可持續能源領域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現擔任國際固態離子學學會的委員、「 Solid State Ionics 」國際雜志的編委,中國固態離子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中國固態離子學學會理事長。發表論文230餘篇,申報發明專利13項。曾是國家863計劃二次鋰電池專題負責人並參加了課題研究,主持了專題研究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及全國11個子課題研究的協調。近年來取得納米金屬儲鋰合金負極材料等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被美國能源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引用的唯一一篇中國的文獻。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Ⅲ 請列舉出中國現當代最有名的十個物理學家

1,吳有訓 (1897-1977),江西高安人,吳有訓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物理學家,任過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教授,楊振寧、李政道當時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1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隨康普頓教授從事物理學研究,1926年獲博士學位。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參與了康普頓教授領導下的X射線散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他在國際物理學界一舉成名。
1977年12月7日我國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在京逝世,終年80歲。
2,錢三強,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3,黃昆院士 男 1919年9月出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45年赴英國留學,1948年獲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1951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任博士後研究員,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77-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1983年至今,任名譽所長。1987-1991年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他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

黃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昆於2005年7月6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6歲。
4,(1891—1968)
饒毓泰,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放電機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倒斯塔克效應、分子光譜等方面取得很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畢生致力於我國物理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創辦南開大學物理系;長期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設研究實驗室,使北京大學物理系迅速位居國內物理教學和研究的前列。執教40餘年,培養了吳大猷、馬仕俊、馬大猷、郭永懷、虞福春、黃昆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物理學家,為我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5,王淦昌 (1907~),中國核物理學家。生於中國江蘇常熟。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34年至1936年任山東大學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50年任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並曾任系主任。1950年至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1年後兼任副所長。1956年至1960年任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至1960年兼任副所長,直到1960年底回國。1961年至1978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研究院副院長。1978年至1982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1982年任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譽所長和研究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院士)。
6,周光召(1929~),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院。曾先後在前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和日內瓦歐洲核子中心長期工作和訪問。他在理論物理學領域作出過許多重要貢獻。在粒子物理學方面,嚴格證明CP破壞的一個重要定理,1960年推導出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PCAC),這對弱相互作用理論起了重大推進作用,因此世界公認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應的數學描述;他還用色散關系理論對非常重要的光核反應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工作。他組織領導了許多中青年對相互作用統一、CP破壞、陪集規范場、非線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論、超對稱性破缺、量子場論的大范圍拓撲性質及其與反常的聯系等等方面作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態物理方面,他領導的小組發展了非平衡態統一理論中的數學形式——閉路格林函數方法。他還參加並組織領導了中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和試驗工作。1985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等職。7,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8黃祖洽先生1924年10月出生於湖南長沙,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是中國核反應堆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現為中科院院士、北師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9,錢學森(1911.12.11-)。 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科學家。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38年獲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曾任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現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研究員。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0,物理界-中國著名女物理學家-----吳健雄
吳健雄(1912-1997)江蘇太倉人。女。1930-1934年就讀於中央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獲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5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1982年受聘為母校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又被南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每次回國,必到南大訪問、講學,並在南大設立有「吳健雄、袁家騮獎學金」。先後以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和「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1994年首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Ⅳ 中國科學院教授艾印雙

艾印雙,男,1966年出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台陣觀測、地震震源破裂過程、上地幔結構、地球內核邊界結構
工作經歷
1988.07-1994.09 大慶石油學院,助教
1994.09-1995.05 大慶石油學院,講師
1998.07-2003.1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4.01-2005.01日本愛媛大學訪問學者
2004.01-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8.1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Ⅳ 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組織領域

實驗室主任: 周興江 研究員 副主任: 鄭東寧 研究員 周 放 研究員 行政秘書: 徐 四 學術委員會 主 任: 趙忠賢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學術秘書: 朱北沂 博士 中科院物理所 委 員: 甘子釗 院士 北京大學 李方華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蘇肇冰 院士 中科院理論所 楊國楨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於 淥 院士 中科院理論所 張殿琳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周 廉 院士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朱道本 院士 中科院化學所 龔昌德 院士 南京大學 吳培亨 院士 南京大學 邢定鈺 院士 南京大學 張裕恆 院士 中國科技大學 陳仙輝 教授 中國科技大學 丁 洪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封東來 教授 復旦大學 馮世平 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 何豫生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金 鐸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呂 力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邱祥岡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聞海虎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王楠林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王亞愚 教授 清華大學 翁征宇 教授 清華大學 熊光成 教授 北京大學 肖立業 研究員 中科院電工所 向 濤 研究員 中科院理論所 許祝安 教授 浙江大學 楊乾聲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張廣銘 教授 清華大學 張平祥 教授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鄭東寧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周興江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周 放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所 戴鵬程 教授 IOP/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鄭國慶 研究員 IOP/Okayama University 潘庶亨 教授 University of Houston, USA 郗曉星 教授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林海青 教授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Ⅵ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趙宗溥教授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趙宗溥研究員根據對喜馬拉雅山系構造特徵和造山體制的分析,批評將喜馬拉雅山系作為碰撞造山的樣板「是一種想當然的臆說」。
在分析了大陸內部,尤其是中國大陸造山帶的地層、化石等資料後進一步指出:「碰撞造山學說在世界各國早已流行,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碰撞造山作用描敘某個造山帶或造山作用。殊不知碰撞造山說法,根本是沒有地質事實根據的臆說。」對這種理論和實踐本末倒置的學風,趙宗溥研究員疾呼:「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就地質來說,無論部分或全部的板塊構造學說,不合於實際,必然是錯誤的。」

Ⅶ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有誰

1,吳有訓 (1897-1977),江西高安人,吳有訓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物理學家,任過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教授,楊振寧、李政道當時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2、錢三強,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3,黃昆院士 男 1919年9月出生於北京,黃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昆於2005年7月6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6歲。
4,(1891—1968) 饒毓泰,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放電機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倒斯塔克效應、分子光譜等方面取得很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畢生致力於我國物理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創辦南開大學物理系;長期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設研究實驗室,使北京大學物理系迅速位居國內物理教學和研究的前列。執教40餘年,培養了吳大猷、馬仕俊、馬大猷、郭永懷、虞福春、黃昆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物理學家,為我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5,王淦昌 (1907~),中國核物理學家。生於中國江蘇常熟。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34年至1936年任山東大學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50年任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並曾任系主任。1950年至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1年後兼任副所長。1956年至1960年任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至1960年兼任副所長,直到1960年底回國。1961年至1978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研究院副院長。1978年至1982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1982年任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譽所長和研究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院士)。
6,周光召(1929~),他在理論物理學領域作出過許多重要貢獻。在粒子物理學方面,嚴格證明CP破壞的一個重要定理,1960年推導出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PCAC),這對弱相互作用理論起了重大推進作用,因此世界公認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應的數學描述;他還用色散關系理論對非常重要的光核反應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工作。他組織領導了許多中青年對相互作用統一、CP破壞、陪集規范場、非線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論、超對稱性破缺、量子場論的大范圍拓撲性質及其與反常的聯系等等方面作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態物理方面,他領導的小組發展了非平衡態統一理論中的數學形式——閉路格林函數方法。他還參加並組織領導了中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和試驗工作。1985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等職。
7,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8黃祖洽先生1924年10月出生於湖南長沙,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是中國核反應堆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現為中科院院士、北師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9,錢學森(1911.12.11-),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0,物理界-中國著名女物理學家-----吳健雄
吳健雄(1912-1997)江蘇太倉人。女。1930-1934年就讀於中央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獲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5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1982年受聘為母校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又被南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每次回國,必到南大訪問、講學,並在南大設立有「吳健雄、袁家騮獎學金」。先後以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和「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1994年首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Ⅷ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院士有誰

王貽芳,陳建剛,

Ⅸ 陳小龍 51

陳小龍
1.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小龍
簡歷:男,1964年5 月生,1984年7月,山東工業大學材料系,本科畢業;1988年7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工學碩士;1991年7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1993年,副研究員;1997年,研究員;洪堡學者;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第三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博士生導師。中國晶體學會副理事長,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中國區主席,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新光電功能材料探索及晶體生長。
過去的主要工作及獲得的成果:曾長期從事高溫氧化物超導體、相關系、晶體結構和物性的研究及多晶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方面的研究。1997年至今開展了寬頻隙半導體單晶,激光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生長,低維材料制備和物性方面的研究。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有40個化合物的衍射數據被國際衍射數據中心收為標准衍射數據。1999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3年轉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合著 「 高Tc氧化物超導體系的相關系和晶體結構 」 一書,獲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提名一等獎,第七屆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1.寬頻隙半導體GaN,SiC等晶體生長及其低維材料的制備和物性;2.新型激光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晶體生長和物性;3.多晶X射線結構分析和應用。4.晶體生長機理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國家863計劃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項目。

2 同濟大學副校長陳小龍
1952年4月出生於上海市,1976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電機系,1994年至1997年在同濟大學建築工程管理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小龍於1968年至1973年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到農場參加農業勞動,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同濟大學電氣工程系任教,其間主講電氣自動化專業的相關基礎和專業課程,並完成數項科研攻關課題。1983年之後先後任校動力科副科長、科長,校基建處副處長、處長等職。1996年任校長助理,2000年1月任副校長。
陳小龍同志多年從事電氣工程教學、科研、設計和建設工程管理以及校園規劃和建設工作,先後完成數十篇論文和相關國家專利的申請,主要包括電氣工程,網路技術、校園規劃、基建管理、後勤社會化等方面。現兼任教育部校園建設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建築業聯合會副會長。在工程設計和項目管理中多次受教育部、建設部和上海市教委、建委的嘉獎。

Ⅹ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叫什麼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恩哥
王恩哥,男,1957年生,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時任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以及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表面與界面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凝聚態理論與統計物理專業委員會常委,《Materials Science Foundation》、《物理學報》、《化學物理學報》等雜志的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表面物理與薄膜生長動力學;水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輕元素化合物薄膜的制備與物性分析。
過去的主要工作及獲得的成果:他與合作者提出了表面活性劑作用下的反應限制集聚理論;發現了吸附分子導致二維島對稱性轉變的規律,以及潛能對原子島形狀演變的控制;探討了表面納米結構的穩定性機理;建立了水與固體表面相互作用的雙輕鍵模型;合成了CN納米鍾、BCN納米管和C納米錐,並研究了它們的物理性質。在國際一流學術雜志(包括Science, Phys.Rev.Lett等)上發表論文14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兩項。1996年獲香港「求是」青年學者獎;1997年獲中科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同年獲中科院「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99年獲中科院盈科優秀青年學者獎。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有:國家「973」計劃《材料的計算設計與性能預測基礎問題》(子課題);國家「863」計劃《光電子材料及器件的微觀結構設計與性能預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點項目《表面原子過程和表面小系統量子效應問題》和「創新研究群體」《極限功能薄膜的生長機理和原子尺度的控制》等。主要從事表面納米結構的形成和穩定性機理、輸運特性、制備和物理性質等表面物理研究的前沿課題。

閱讀全文

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有哪些教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