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初中物理可以研究哪些課題

初中物理可以研究哪些課題

發布時間:2022-06-07 23:20:31

① 初中物理探究性課題都有哪些

1.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3.探究滑輪的作用。
PS:是這些嗎?

② 不知道物理小課題研究(初中)選什麼題目,請給些建議,謝謝

如果是教師小課題,可選實驗探究方法、課堂提問技巧,不同課型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在實驗中的嘗試……如果是學生小課題,可選物體導電性、蒸發快慢因素,物質吸熱能力,浮力浮沉條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初中物理課題深度學習課題研究方向怎麼寫

摘要 初中物理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從世界范圍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些國家開始明確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國的傑唐納華特士於1968年開始第一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亞於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也感到教育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提出了諸多生命教育的見解。生命課堂是人文性的課堂,反映的是教師與學生在感悟文本過程中顯現出的情感,使師生生命價值得到了體現,心靈得到了豐富發展。教學既是一種科學活動,又是一種藝術活動。科學講究規則,藝術則講究創造。教學需要遵循教學規則,如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但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而這些因素又是隨時會變動的,所以教學要創造;創造並非不要規則,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學和藝術都需要精神,教學也需要精神,教學的精神就體現在教育的理念中,體現在教師的觀念和智慧中;科學是可以重復的,可以借用的,藝術是不能重復和借用的,需要自己去創造,就像藝術家作一幅畫,哪裡需要濃墨渲染,哪裡只是輕描淡寫,只有藝術家自己構思,自己運筆,別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設計一堂好課首先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不斷鑽研,不斷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時而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這就是創造,這就是教學藝術。 通過課題研究,探究構建一種以合作學習為主的初中物理生命課堂教學模式。針對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大膽革新。在近兩年的時間里,課題組緊緊圍繞課題、結合學校實際深入開展生命化課題研究,積極探索物理生命化課堂在實踐中的應用。本著邊實驗、邊研討、邊反思、邊總結、邊提高的研究方針,從課堂生命的生長性、情感性、個體性、靈活性、求美性、求趣性、藝術性等特徵出發,逐步探索出適合學生實際的生命化課堂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特色。生命化課堂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組教師思想發生巨大變化,提升了教師自身 職業的生命價值,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的生命質量,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順利實現師生互動雙贏。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一)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及新課標,探究新課程的特徵。 (二)研究學生的身心成長特徵及學習內容,設計具體准確的、有價值的、可操作的

④ 關於物理的,有哪些可以研究的課題

按照大綱的規定,新編高中物理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物理》)設立了「課題研究」項目並列出了大綱給出的課題示例. 在高級中學開展課題研究,是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的重要環節.這項活動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課題研究主要著眼於這些能力與意識的培養,而不在於某項具體知識的學習. 教師應該對課題研究進行指導,但要避免給出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要鼓勵學生採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見解. 研究課題可以大致分為探索性物理實驗、科技製作、新科技問題的學習報告、社會調查、擴展性學習等幾個不同的類型.課本中給出的只是研究課題的若干示例,教師和學生可以從中選用,也可以提出其他課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向學生推薦,不能要求全班學生做同樣的課題. 課題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小論文、科學報告,也可以是製作的儀器、設備. 課題研究應該以課內課外結合的形式進行.大綱為每個課題劃出了4個課時,教學中必須保證,其中應有兩個課時用於學生間的匯報和交流. 有關課題研究的一些問題說明如下. 1�課題中有一些探索性實驗 以往的學生實驗,除了某些單純的技能訓練性實驗外,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驗證性實驗,即在學過相應的知識之後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例如「驗證牛頓第二定律」、「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另一類則是知識的應用,例如「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這兩類實驗的前提都是認為學生已經掌握所涉及的知識,因此實驗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識.這些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沒有很大的作用. 探索性實驗課題是為彌補這些不足而設立的.以「研究彈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質量的關系」為例.教學大綱並不要求學生學習 這個知識點,因此實驗的前提是學生不知道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質量的定量關系.做這個實驗時,學生在測出若干組數據後列表,在坐標紙上描點,作出擬合曲線,用相應的函數表達這條曲線.如果再換其他幾個彈簧做這個實驗,還可以進一步解釋函數式中參數的物理意義…… 按照過去對於驗證性實驗的處理,必須先學習這個知識點,讓學生在實驗前就知道相應曲線的形狀,實驗後假若有的點不在這條曲線上,則要分析出現誤差的原因.但是,在這個研究課題中,學生事先並不知道它的圖象是什麼樣的,只是在看到這些點的分布和走向之後才意識到它也許能用某個二次函數來近似地表示.在這種想法的鼓舞下,有些學生會嘗試作出T2和m的關系曲線,在這之後就會明確地得到周期與小球質量的定量關系. 在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這兩種不同的作法中,實驗內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兩種不同的思路去設計,學生的心理活動不一樣,得到的訓練也不一樣.中學階段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彈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質量的關系,但是這個實驗所用的方法卻是科學研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方法,學會這個方法將使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受益無窮.大綱安排這個實驗,目的是進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為了多學一個知識點.「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溫性能」也是這樣的課題. 2�許多課題沒有惟一正確的答案 實踐中的技術問題大多沒有惟一正確的答案,只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權衡利弊進行評價.我們過去的科學技術教育卻把這樣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了:要麼對,要麼錯,沒有選擇.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脫離實際,思想方法絕對化,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大綱有意識地選取了一些沒有惟一正確答案的課題,目的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估測壓力鍋內水的溫度」可以通過測量限壓閥的質量而知鍋內的壓強,進而查表得知水的溫度;但是也可以把熱敏元件貼在鍋外,其外再加保溫層來直接測得,還可以把熱敏元件直接放入水中;還可能有別的辦法.在這些方案中,熱敏元件的耐高溫問題、直接放入水中時鍋的密封問題,等等,都要研究.不同方案測得的水溫肯定不會完全相同,這就需要討論、評價.這些工作在以往的中學科學教育中從未有過. 過去我們認為科學界沒有定論的內容不應在中學課程中涉及,其實不能一概而論.讓高中學生接觸一些目前還有不同認識的課題,有助於使學生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探索的熱情,培養創新精神,避免思維的片面化.例如在「科普報告:從電冰箱到臭氧層」中可以討論造成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氟利昂還是噴氣式飛機;在「科普報告:溫室效應」中可以分析造成氣溫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還是地球本身的周期性變化這樣兩種學術觀點…… 實驗性課題中有一些技術問題,學生們的處理方法也肯定不會一致.例如在「研究彈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質量的關系」中,由於課堂演示所用振子的周期太小,阻尼太大,不能用來進行這個實驗.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可以選用較軟的彈簧,並去掉滑動軸.但這時如果水平放置就要解決小球的支撐問題,如果豎直放置則應解決彈簧下垂的補償問題.學生可以想出多種辦法,這些辦法各有特點,需要討論和評價. 3�一些課題是跨學科的 氟利昂不是一種單純的化學物質,其中有的成份能夠破壞臭氧層,有的不能.無氟冰箱中製冷劑的化學成份是什麼?它有什麼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製冷的機理是什麼?學生們在「科普報告:從電冰箱到臭氧層」中可以進行討論. 「調查研究:灶具的演變」要求研究柴灶、煤球爐、蜂窩煤爐、液化氣灶、煤氣灶(天然氣灶)、電爐、電磁灶、微波爐的燃燒原理(加熱原理)和效率,比較燃料的燃燒值.「用電解法測定元電荷」要用化學課中學到的知識測量基本物理常量.這些也是跨學科的課題. 大綱列入了這些課題,希望有助於使學生加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4�與新科學技術相銜接 怎樣縮小中學物理課程與當代新科技的距離,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有幾個研究課題打算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剎車防抱死系統(ABS)是近年來的一項新技術,它在汽車剎車時自動控制摩擦片與輪盤(輪轂)的壓力,使車輪不與地面產生滑動摩擦,這樣司機仍然能夠控制車的運動方向.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機械能消耗在摩擦片與輪盤的摩擦上.這項技術雖然很新,但是它的物理模型並不復雜,利用高中物理知識可以做些較為深入的研究.「剎車時車輪被抱死的利與弊」就是基於這種考慮設計的. 「科普報告:從電冰箱到臭氧層」、「科普報告:溫室效應」、「科普報告:阿爾法磁譜儀與反物質」等幾個課題也都和科技與環境的最新熱點有關. 5�拉近了物理學與實際問題的距離 我們的中學物理教育一直重視理論知識在技術中和解釋自然現象中的應用,但是仍然存在某些脫離實際的傾向,表現之一是對於物理規律、物理量的認識的絕對化、理想化.實際上,物理學中的實驗定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似規律.例如,教科書一直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與接觸面積無關,但是通過「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這個課題就會看到,實際情況與這種說法是有較大偏差的. 改變電流表的分流電阻可以改變它的量程,這是歐姆定律的典型應用.但是,學生設計的原始電路往往考慮不到表頭的保護措施,實際上是不能用的.「把靈敏電流表改裝成多用電表」這個課題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理論和實際的差距. 6�一些課題與社會問題密切相關 大綱修訂版在選擇研究課題時注意了科學技術與社會問題的聯系.例如,臭氧層的保護涉及無氟冰箱的推廣,但是無氟冰箱比氟利昂製冷的冰箱成本高,消費者花較多的錢但本人並不直接受益,對這個問題應該採取什麼宣傳策略?許多報導說臭氧層的破壞使得皮膚癌的發病率上升,其實皮膚癌主要是白色人種生的病,黃種人很少有這種病,黑種人更是與它無緣.當今世界上的醫學資料大部分來源於西方國家,國際傳播媒體也基本上由他們控制,事情的嚴重性會不會被誇大了?這裡面是否也有某種形式的種族偏見?研究課題為這類問題的深入討論留出了很大的空間. 氣體燃料比固體燃料更方便,然而使用不當容易引起爆炸和火災,還可能使人中毒.使用氣體燃料是否利大於弊?天然氣比焦爐煤氣貴,但是燃燒值高,實際使用時哪種燃料更經濟?對於不同地區,用電燒飯和用燃氣燒飯哪種燃料更經濟,對環境的影響更小,並且更能符合中國人的烹調習慣?這些都可以在「調查研究:灶具的演變」中討論.過去在物理課中只講物理原理,最多講一講技術應用,但是科學原理的應用及其評價一定涉及社會問題,二者密不可分,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為學生做這方面的准備. 7�要用新的標准來評價課題研究 學生對於物理題的習慣反應是「會」與「不會」,物理教師對學生的試卷、作業則總以「對」「錯」來評判.這次大綱推薦的研究課題對於不同學生的區分不是會不會做,也不是做對還是做錯,而是表現在所作研究的不同深度.例如「菜刀上的力學知識」這個課題,要解釋刀刃為什麼能夠切開物體,只用到合力和分力的知識,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但是,還有其他方面的問題:細長的刀和短寬的刀用起來是不一樣的;用刀時刀把的長短也涉及一些力學問題……學生的觀察要有一定的敏銳性才會發現這些問題,如果能夠進行一定的定性與定量的分析,那就更好了.更進一步,如果用刀「剁」骨頭,當刀的前端接觸骨頭時,手會感到刀把向下震,反之則向上震.有那麼一個位置,刀上的這一點剁到物體上時,手感十分輕松.學生能夠發現這一點,已經很不簡單;如果還能自己找些書來讀,學習一點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並正確分析了這個現象,那就很了不起了.這樣的研究課題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同時又給各種程度學生的發展留出了很大的空間. 針對研究課題的這種特點,對學生所做工作的評價要有新的標准.例如,要考慮是否提出了新的有意義的問題,對課題的分析是否有獨立的見解,所用資料有多少是自己收集的,是否用到了課堂上、課本上沒有講到的知識,對課題是否作了定量的分析……對學生的工作應該給予總體的評價,指出其特點與不足,不能只給一個簡單的分數. 8�教學相長 許多教師看到這些課題時的頭一個反應是:我們自己還不懂,怎麼教學生?這里有一個教育思想轉變的問題.研究課題本來就沒有惟一正確的答案,它的解答會因場合不同、時代不同、要求不同、觀念不同、學生不同而有變化,要讓教師精通所有這些課題本來就是不可能的.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導師,能對學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給予指導,但是教師不是回答一切問題的網路全書.要相信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教師的任務是把它們開發出來,同時自己也從中汲取營養. 研究課題涉及的物理知識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重點知識、主幹知識,有的課題甚至不是純粹的物理學問題,它們只能說是與物理學相關的.提出這些問題的著眼點是培養學生的某些意識和能力,主要不是為使學生學到某些具體的知識.在帶領學生做課題研究時,這點應該十分明確.

⑤ 誰幫忙想一個初中物理課題題目,最好新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有別於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互相滲透的,在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研究課題,對這些課題研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識、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非常好把握。1、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拓展視野,選擇物理學史作為學生課外研究的課題選擇這類課題可以使學生心理放鬆,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例如:指導學生把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物理學家的成長過程;牛頓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重大理論的發現過程等內容作為研究的課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每個小組接受一個課題,然後再在組內分解成若乾子課題,學生可以在課外花費不太多的時間,通過網路、圖書館、家長和老師就很容易搜集到這方面的內容。

⑥ 請選擇一個中學物理教學研究的課題,闡述研究目的、意義、方法和過程

中學物理較為簡單,如若沒有要求的話,光學是最好演示的,因為可以直觀的看到實驗現象並且較為直觀,比其他抽象的力學要易講授許多。

⑦ 誰幫忙想一個初中物理課題題目,最好新穎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有別於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互相滲透的,在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研究課題,對這些課題研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識、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非常好把握。1、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拓展視野,選擇物理學史作為學生課外研究的課題選擇這類課題可以使學生心理放鬆,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例如:指導學生把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物理學家的成長過程;牛頓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重大理論的發現過程等內容作為研究的課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每個小組接受一個課題,然後再在組內分解成若乾子課題,學生可以在課外花費不太多的時間,通過網路、圖書館、家長和老師就很容易搜集到這方面的內容。

⑧ 初中物理研究性學習如何選題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有別於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互相滲透的,在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研究課題,對這些課題展開研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識、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非常好把握。1、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拓展視野,選擇物理學史作為學生課外研究的課題選擇這類課題可以使學生心理放鬆,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例如:指導學生把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物理學家的成長過程;牛頓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重大理論的發現過程等內容作為研究的課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每個小組接受一個課題,然後再在組內分解成若乾子課題,學生可以在課外花費不太多的時間,通過網路、圖書館、家長和老師就很容易搜集到這方面的內容。

⑨ 初中物理的16個研究方法!!!

1. 觀察法:
觀察法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自然發生條件下所顯現的有關事物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是人們收集獲取記載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簡單的講觀察法就是看仔細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觀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腦的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組織的感知活動。因此,亦稱科學觀察。

實例:水的沸騰:在使用溫度計前,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刻度值。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上升過程的兩種情況,溫度計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的示數變化;在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可讓學生觀察小紙片在揚聲器中的運動狀態,觀察正在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觀察蟋蟀知了鳴叫是的情況,就會發現發出聲音的物體都在振動;除此之外還有光的反射規律;光的折射規律;凸透鏡成像;滑動摩察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等。
2. 放大法
放大法是物理實驗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測量。為提高測量精度,常需要採用合適的放大方法,選用相應的測量裝置將被測量進行放大後再進行測量。常用的放大法有累計放大法、形變放大法、光學放大法等。

(1)累計放大法:在被測物理量能夠簡單重疊的條件下,將它展延若干倍再進行測量的方法,稱為累計放大法(疊加放大法)。如測量紙的厚度、金屬絲的直徑等,常用這種方法進行測量;累計放大法的優點是在不改變測量性質的情況下,將被測量擴展若干倍後再進行測量,從而增加測量結果的有效數字位數,減小測量的相對誤差。在使用累計放大法時,應注意兩點,一是在擴展過程中被測量不能發生變化;二是在擴展過程中應努力避免引入新的誤差因素。

(2)形變放大法:形變是力作用的效果,在力學中形變的基本表現形式為體積、長度、角度的改變。而顯示形變的方法可用力學的方法,也可用電學、光學的方法,如:體積的變化:由液柱的長度的變化顯示;熱膨脹:杠桿放大法顯示。

(3)光學放大法:常用的光學放大法有兩種,一種是使被測物通過光學裝置放大視角形成放大像,便於觀察判別,從而提高測量精度。例如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另一種是使用光學裝置將待測微小物理量進行間接放大,通過測量放大了的物理量來獲得微小物理量。例如測量微小長度和微小角度變化的光杠桿鏡尺法,就是一種常用的光學放大法。
3. 控制變數法
控制變數法是指討論多個物理量的關系時通過控制其幾個物理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物理量從而轉化為多個單一物理量影響某一個物理量的問題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在實驗數據的表格上的反映為某兩次試驗只有一個條件不同,若兩次試驗結果不同則與該條件有關。否則無關。反之,若要研究的問題是物理量與某一因素是否有關則應只使該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應相同。

實例:在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哪些因素有關時,為了研究方便採用控制變數法。即每次須挑選兩根合適的導線,測出它們的電阻,然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長度的關系,應選用材料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系,應選用長度和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的關系,應選用材料和長度相同的導線。研究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研究動能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弦粗細、松緊、長短的關系;研究物體吸收的熱量與物質的種類質量溫度的變化的關系;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研究電功或電熱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影響感應電流的方向的因素採用此法。

4. 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從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較復雜的實驗和較難的物理知識。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不同事物在屬性、數學形式及其他量描述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可以來用類比推理。類比法是提出科學假說做出科學預言的重要途徑,物理學發展史上的許多假說是運用類比方法創立的,開普勒也曾經說過:「我們珍惜類比推理勝於任何別的東西」。
實例:電壓與水壓;電流與水流;內能與機械能;原子結構與太陽系;水波與電磁波;通信與鴿子傳遞信件;功率概念與速度概念的形成。在物理學中運用類比方法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有助於提出假說進行推測,有助於提出問題並設想解決問題的方向。類比可激發學生探索的意向,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使學生成為自覺積極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類比是科學家最常運用的一種思維方法,由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在邏輯中卻富有創造性。類比的事例很多這就需要平時多留心不斷地總結找到比較恰當的事例做類比。

5. 等效替代法
所謂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變換成熟悉簡單的模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維方法,它在物理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實例:研究串聯並聯電路關系時引入總電阻(等效電阻)的概念,在串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串聯起來,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長度,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串聯電阻都大,把總電阻稱為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並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並聯起來,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並聯電阻都小,把總電阻稱為並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電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復雜電路簡化成為較為簡單的等效電路;在研究同一直線上的二力的關系時引入合力的概念也是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6. 比較法
比較法是確定研究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都可以通過比較確定它們的差異點和共同點。比較是抽象與概括的前提,通過比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利用比較又可以進行鑒別和測量。因此,比較法是物理現象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較法有三種類型:①異中求同的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同點。②同中求異的比較。即指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異點。③同異綜合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的相同點相異點。

實例:象汽車輪船火車飛機它們的發動機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燒時釋放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裝置。而汽油機和柴油機雖然都是內燃機但是從它們的構造、吸入的氣體、點火方式、使用范圍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發與沸騰的比較兩者的相同點都是汽化過程。不同點從發生時液體的溫度、發生所在的部位及現象都不同。還可以用比較法來研究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重力與壓力;電功與電功率等。

7. 轉換法
物理學中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多處應用了這種方法。

實例: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可證明一些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馬德堡半球實驗可證明大氣壓的存在;霧的出現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影子的形成可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月食現象可證明月亮不是光源;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指南針指南北可證明地磁場的存在;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鉛塊實驗可證明分子間存在著引力;運動的物體能對外做功可證明它具有能等。

8. 理想實驗
理想實驗又叫「假想實驗」「抽象的實驗」或「思想上實驗」,它是人們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過程,是一種邏輯推理思維過程和理論研究重要方法。理想實驗雖然叫實驗,但它同所說的真實科學實驗是有原則區別的,真實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活動,前者是可以將設計通過物理過程而實現的實驗,後者則是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但是,理想實驗並不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想。首先,理想實驗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所謂的理想實驗就是在真實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做出更深入一層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實驗的推廣過程是以一定的邏輯法則為根據的,而這些邏輯法則都是從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並為實踐所證實了的。

理想實驗在自然科學的理想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理想實驗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理想實驗只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它的作用只限於邏輯上的證明與反駁,而不能用來作為檢驗正確與否的標准。相反,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任何推論都必然由觀察實驗的結果來檢驗。

實例:研究真空是否能夠傳聲;牛頓第一定律等。

9. 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和形態用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說理論加以形象化,便於想像和思考研究問題。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不斷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舊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過程。

實例:研究肉眼觀察不到的原子結構時,建立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研究光現象時用到光線模型;研究磁現象是用到磁感線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是實際物體和作用力的模型;電路圖是實物電路的模型;研究發電機的原理和工作過程用掛圖及手搖發電機模型;研究內燃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用掛圖及汽油機柴油模型。

10. 平衡法
平衡,是相對於兩個以上物體組成的一個物理組合而言的,在物理變化過程中,組合中各物體的一些物理量在一定條件下保持相等,這時,我們就把這些物體所處的這種狀態稱之為平衡態,初中物理研究的平衡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如下三大類:一是在平衡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二是杠桿的平衡:三是溫度不同的物體混合後達到的熱平衡,有關這三類問題都必須用平衡原理去解。
實例:你在玩木板小車模型的時候,讓小錘自由下落,拉著小車向前走,其中,小車與木板有摩擦,這時測的小車速度是有誤差的,所以你現在可以用平衡法來平衡小車的摩擦力,比如把木板墊高。
11. 留跡法
在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現象瞬息即逝,實驗者難以在此瞬間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測量。如運動物體所處的位置、軌跡、圖像等。但我們可用一定的方法將有關信息記錄下來,然後通過測量或觀察來進行研究,這種方法就是留跡法。
實例:沙擺描繪單擺的振動曲線;用打點計時器記錄物體位置;用頻閃照相機拍攝平拋的小球位置;用示波器觀察交流信號的波形等。
12. 累積法
把某些難以用常規儀器直接准確測量的物理量用累積的方法,將小量變大量,不僅可以便於測量,而且還可以提高測量的准確程度,減小誤差。這種方法稱為累積法。
主要累積方法:(1)時間累積法:對時間累積後進行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2)空間累積法:對空間進行累積後求平均值的方法。
實例:在「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調節並測量水龍頭到盤子的高度差h;讓前一滴水滴到盤子聽到聲音時,後一滴恰離開水龍頭;再測出n次水擊盤聲的總時間tn,則下落h高度用時。又如在「測定金屬電阻率」的實驗中,若沒有螺旋測微器,可把金屬絲繞在鉛筆上若干圈,由金屬線圈的總長度除以圈數來測量金屬絲的直徑。
13. 外推法:
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觀察或測量,作為它的極端情況,不易直觀觀測,如果把這局部觀察測量得到的規律外推到極端,可以達到目的。例如在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中,無法直接測量I=0(斷路)時的路端電壓(電動勢)和短路(U=0)時的電流強度,通過一系列U、I對應值點畫出直線並向兩方延伸,交U軸點為電動勢,交I軸點為短路電流

⑩ 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現某個問題或專題,用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認識問題,獲取知識,以達到問題的認識深化或者最終解決,這就是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研究方案的確定,資源的開發利用,合作者的確定均由學生自主解決。
研究性學習能突出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優化學生的智能結構,在當前,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麼,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開發和實施研究性的學習呢?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物理研究性學習中,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研究課題的提出,下面,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我認為研究性學習應包括課題的提出,課題的選擇,探索課題和教師原則指導四個環節。
一、 課題的提出
由於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我們往往是首先尋找課題,簡單的說,就是提出問題。我認為,它大致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物理教材內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性學科,在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義是:研究的是關於力的、聲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找出它們發生的原因,並研究怎樣利用它們來為人類服務。在課本上,很多實驗或問題的探究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下面我列舉一些初二物理課本上出現的研究性課題:

類 別

頁 面

課 題

實驗

11

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硬幣的直徑

小實驗

13

用自製的捲尺測量身高,要求比較起床後和臨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

習題

14

怎樣用刻度尺測乒乓球的直徑

小實驗

27

測自己的步行速度

小實驗

42

用燒瓶和鈴鐺做真空不能傳聲實驗

小實驗

60

紙鍋燒水

小實驗

78

製作針孔像機和潛望鏡

習題

79

用手電筒和平面鏡白紙做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實驗

小實驗

97

自製平行光源和磨製冰透鏡、研究物體的顏色

小實驗

112

自製天平和量筒

小實驗

129

橡皮筋測力計

小實驗

142

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小實驗

158

個人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小實驗

173

觀察大氣壓強隨高度的變化

小實驗

188

自製潛水艇模型和密度計

小實驗

201

研究自行車的構造

小實驗

218

比比誰的功率大

以上我列出了初二物理課本將近二十個實驗,都是課本提出來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後,能夠嘗到成功的喜悅。
2. 物理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匯點
由於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有許多可供研究的課題。這也與當前的跨學科綜合不謀而合。例如,我們可以讓初中學生適當的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由老師布置題目,如:21世紀的交通、航天技術的發展、空間技術和我們的生活等為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研究,從而寫出這些方面的小論文和自己對未來的設想。
3. 物理學科與新技術的交匯點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總離不開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講授第一章測量,講到納米這個單位,我們可以借機介紹一下納米技術。並建議同學們努力學習本領,立志探究這一高科技領域。
4. 物理學與社會生活的交匯點
學生學習了第3章雜訊之後,知道了人類的四大公害:水污染、雜訊、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會公德,共同保護環境,我們的家園才會藍天碧水。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課題:①研究我們家鄉瀏陽河的污染情況;②我們學校有哪些雜訊;③我們平常有哪些對環境污染的不良習慣;④農村對垃圾的處理的方式科學嗎?等。
5. 物理學與生活的交匯點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研究性學習應成為聯系物理學和日常生活的紐帶。如吹肥皂泡,細心的人便會觀察:肥皂為什麼是球形的,吹出後為什麼總是先升後降,為什麼有時無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學習了「光的反射與折射」後可讓學生以肥皂泡為題,

閱讀全文

與初中物理可以研究哪些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