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肌肉收縮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肌肉收縮的三種形式
肌肉對單個刺激發生的機械反應稱為單收縮。根據肌肉收縮時肌長度和肌張力的變化,
可將肌肉收縮分為三種形式。
1、縮短收縮(向心收縮)
特點:張力大於外加阻力,肌長度縮短。
作用:是肌肉運動的主要形式,是實現動力性運動的基礎(如揮臂、高抬腿等)。
(1)等張收縮
外加阻力恆定,當張力發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後,張力不再發生變化。但在不同的關節角度時,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則有所不同。在關節運動的整個范圍內,肌肉用力最大的一點稱為「頂點」。在此關節角度下,骨杠桿效率最差。
如:推舉杠鈴, 關節角度在120°時肱二頭肌收縮張力最大,關節角度在30°時肱二頭肌收縮張力最小。
最大等長收縮時,只有在「頂點」即骨杠桿效率最差的關節角度下,肌肉才有可能達到最大收縮。而在其他關節角度下,肌肉收縮均小於自身最大力量。
在整個關節活動的范圍內,肌肉做等張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往往不是肌肉的最大張力。
(2)等動收縮
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肌肉以恆定速度進行的最大用力收縮。但器械阻力不恆定。
等動練習器:
在離心制動器上連一條尼龍繩,由於離心制動作用,扯動繩子越快,器械產生的阻力就越大。
特點:器械產生的阻力與肌肉用力的大小相適應。
等動收縮的優點:
外加阻力能隨關節活動的變化而精確地進行調整,使肌肉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都能產生最大的肌張力。
2、拉長收縮(離心收縮)
特點:張力小於外加阻力,肌長度拉長。
作用:緩沖、制動、減速、克服重力。
如:蹲起運動、下坡跑、下樓梯、從高處跳落等動作,相關肌群做離心收縮可避免運動損傷。
3、等長收縮
特點:張力等於外加阻力,肌長度不變。
作用:支持、固定、維持某種身體姿勢。其固定功能還可為其他關節的運動創造適宜條件。
如:站立、懸垂、支撐等動作。
4、三種收縮形式的比較
(1)力量:收縮速度相同情況下,離心收縮產生的張力最大。(比向心收縮大50%,比等長收縮大25%)
(2)代謝:輸出功率時,離心收縮能量消耗低,耗氧量少。
(3)肌肉酸痛:離心收縮疼痛最顯著,等長收縮次之,向心收縮最輕。
肌收縮
肌肉對刺激所產生的收縮反應現象。狹義來說,是指脊椎動物骨骼肌靠傳播性活動電位而發生的收縮。單一的活動電位產生單收縮,反復活動電位產生強直收縮。不通過活動電位的肌肉收縮多數情況是由於非傳布性的去極化而產生的,去極化如只限於局部肌肉,且為短暫性的,稱為局部收縮。去極化如在肌肉全部而且是持續性的,則稱為拘性收縮。在平滑肌等所見到的持續性收縮一般稱為痙攣,但很多仍然是伴隨著反復活動電位或是持續性去極化。可是在雙殼貝的閉殼肌等所看到的持續性收縮並沒有電位的變化,這種收縮是出於閘式結構。肌肉收縮的記錄大致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重量負荷下記錄肌肉縮短時的長度變化――等張收縮。另一種是記錄肌肉長度保持一定時的張力變化的等長收縮。
一、骨骼肌細胞的微細結構
粗肌絲 :肌球蛋白
1.肌原纖維: 肌動蛋白
細肌絲 原肌球蛋白
肌鈣蛋白
2.肌管系統 橫管系統(T管)
縱管系統 (L管)
二、肌肉的特性
1、肌肉的物理特性
①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為肌肉的伸展性。
② 彈性:當外力消失時,肌肉又恢復到原來形狀,為肌肉的彈性。
③ 粘滯性:肌肉活動時由於肌肉內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的內部阻力為肌肉的粘滯性。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溫度的影響。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粘滯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
2、肌肉的生理特性
①興奮性:肌肉具有對刺激發生反應興奮的能力。
②收縮性
三、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1. 細胞的興奮性;興奮
2. 單一細胞的跨膜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①靜息電位:(1)概念:(內負外正)
(2)極化、超極化、去極化(除極化)及復極化的概念
②動作電位:(1)概念:(跨膜出現短暫可逆的電位變化)
(2)產生時的電變化;(3)波形的特點(鋒電位、負後電位、正後電位);(4)產生的意義;(5)特點
3.生物電現象的產生機制
① K+平衡電位:產生的條件和產生機制
② 鋒電位和Na+平衡電位: 產生的條件和產生機制
③ Na+通道的失活和膜電位的復極
(1)絕對不應期和相對不應期
(2)Na+泵的作用
4. 動作電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
(一)閾電位和鋒電位的引起
1.閾電位的概念2.閾電位現象的原因
3.閾強度、閾刺激、閾下刺激
(二)局部興奮及其特性
(三)興奮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機制
1.局部電流學說 2.有髓神經纖維的跳躍式傳導
四、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1、 神經-骨骼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神經-骨骼肌接頭結構;興奮傳遞過程;終板電位的特點;興奮傳遞的特點
2、 運動單位的組成
3、 運動單位的動員
(4)骨骼肌收縮的分子機制
1. 滑行學說及其主要內容
2. 收縮過程的分子機制
①粗肌絲的結構及橫橋的特性
②肌絲滑行的機制
③細肌絲的結構
五、肌肉的收縮形式與力學特徵
1.縮短收縮、拉長收縮和等長收縮
縮短收縮:縮短收縮是指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大於外加的阻力時,肌肉縮短,並牽引骨杠桿做相向運動的一種收縮形式。依據整個關節運動范圍肌肉張力與負荷的關系,縮短收縮又可分非等動收縮和等動收縮兩種。
拉長收縮:當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小於外力時,肌肉積極收縮但被拉長,這種收縮形式稱拉長收縮,又稱離心收縮。
等長收縮:當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等於外力時,肌肉積極收縮但長度不變,這種收縮形式稱等長收縮。
2.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徵
(一)後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與速度關系
後負荷:後負荷是肌肉收縮開始之後所遇到的負荷。
力-速度曲線:固定前負荷不變,讓肌肉在不同的後負荷條件下進行等張收縮。把肌肉所產生的張力和縮短初速度繪成坐標曲線。
(二)前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與長度關系:見課本圖2-15
前負荷:是肌肉收縮開始前加上的負荷。
六、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
1.人類肌纖維類型的類型
依據收縮機能將骨骼肌纖維分為「慢肌」和「快肌」兩種類型的觀點。這一分類方法通常只適用於區別動物骨骼肌纖維類型,而不完全適合於區別人類的骨骼肌纖維類型。
(1)根據組織化學染色法
依據具有不同酶活性的肌原纖維ATP酶在各種不同pH環境中預孵育時染色程度的差異,可將骨骼肌纖維劃分為Ⅰ型Ⅱ型,以及Ⅰc、 Ⅱa、Ⅱb、Ⅱc、Ⅱac和Ⅱab六種亞型。其中,Ⅱc型纖維被認為是一種未分化的較原始的肌纖維。
(2)根據肌纖維代謝特徵
把骨骼肌纖維分為慢縮強氧化型、快縮強氧化酵解型和快縮強酵解型三種類型
2.兩類肌纖維的形態、代謝和生理特徵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結構特徵; ②神經支配;③肌纖維面積。
代謝特徵:① 代謝底物;② 代謝酶活性
3、生理特徵
①收縮速度:肌肉中快肌纖維百分比較高者,其收縮速度也較快。
②收縮力量:肌肉收縮力大小取決於肌肉的橫斷面積並受肌纖維類型等因素影響,多數研究認為動物快肌收縮力量明顯大於慢肌。
③ 抗疲勞性:動物和人體實驗均證明,慢肌纖維的抗疲勞能力較快肌強,故快肌纖維較慢肌纖維更易疲勞。
3.不同類型肌纖維的分布
(1)肌纖維類型的百分組成。
(2)骨骼肌纖維功能上的分布現象
(3)骨骼肌纖維類型的性別差異。
(4)骨骼肌纖維類型組成的年齡變化。
(5)遺傳因素對骨骼肌纖維類型分布的影響。
4.肌肉中感受器的結構和功能
(1)肌梭的結構與功能;脊髓前角的描述;感受裝置結構和功能的描述;γ運動纖維的作用;反饋信息的傳遞
(2)腱梭的結構與功能;感受裝置結構;反饋信息的傳遞
七、肌肉的結締組織
1、肌肉結締組織的組成:膠原是結締組織最主要成分,以膠原纖維形式存在。
2.運動對肌肉結締組織的影響
3.解釋:快速下蹲比緩慢下蹲起跳和「挺胸帶臂」比「停胸帶臂」用力效果好的原因。
4. 運動對肌肉結締組織的影響
①長期運動可提高肌腱的抗張力量和抗斷裂力量。
②長期運動可使肌中結締組織肥大。
八、肌電圖的應用
1、肌電的引導
表面電極所引導的是整塊肌肉的綜合電活動,它具有操作簡便,無損傷和無痛苦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體育科學研究,缺點是不能記錄深層肌肉電活動。
2、正常肌電圖
正常肌肉在完全鬆弛情況下不出現電活動,引導電極插入肌肉後,在記錄儀上僅描記出一條平穩的基線。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幅代表放電的強度,其大小取決於興奮的運動單位大小或活動肌纖維數目。
3、肌電圖的應用
①利用肌電圖分析技術動作,了解完成該項動作的主要肌群,及其用力程度和順序,為體育教學與訓練提供依據。
②利用肌電圖解決體育基礎學科(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和運動醫學)中某些理論與實踐問題。
③利用肌電圖了解訓練對神經肌肉的影響,為評定運動員訓練水平提供依據
2. 簡述肌肉的物理特性及其體育運動動作的關系
1、肌肉的物理特性
①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為肌肉的伸展性.
② 彈性:當外力消失時,肌肉又恢復到原來形狀,為肌肉的彈性.
③ 粘滯性:肌肉活動時由於肌肉內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的內部阻力為肌肉的粘滯性.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溫度的影響.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粘滯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
2、肌肉的生理特性
①興奮性:肌肉具有對刺激發生反應興奮的能力.
②收縮性
體育具有強身健體、娛樂,另外還有教育、政治、經濟等功能.也可以說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體育就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自從體育產生以來,槍身健體及其娛樂自始至終是體育的主要功能.體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以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及其培養人的各種心理品質為目的.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們對精神方面的需要高於對物質方面的需要.人們對於體育的認識不只限於強身健體的方面,希望通過體育活動的參與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例如,人們觀看體育比賽,優美的體育動作,扣人心懸的競賽等都給人們以美的享受,還有在比賽現場,隨著比賽的進行,人們可以大聲的叫喊,可以盡情的發泄自己的情感,使人們在精神上有一種輕松感.一次成功的射門,一個漂亮的投籃,隨著快節奏的音樂跳健美操等,不只是健身,更重要的是給人們的一種快感、成就感和心情的舒暢感.這些都是體育帶給人們精神方面的價值.生活水平越高,人們越是注重體育精神層面的價值.另外,體育也有助於培養人們勇敢頑強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質、迎接挑戰的意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一些體育活動和體育賽事對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3. 肌肉有哪些物理特徵了解這些特徵對體育運動有何實際意義
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彈性、黏滯性。生理特性:興奮性、收縮性。
了解肌肉的特性可以防止運動中的運動損傷,還能有針對性的鍛煉肌肉。
4. 什麼是肌肉的物理特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為肌肉的伸展性。 彈性:當外力消失時,肌肉又恢復
到原來形狀,為肌肉的彈性。
粘滯性:肌肉活動時由於肌肉內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的內部阻力為肌肉的粘滯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溫度的影響。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粘滯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
5. 肌肉的物理特性有三個:彈性、伸展性、粘滯性。從生理學角度該如何理解「粘滯性
1、肌肉的物理特性
①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為肌肉的伸展性。
② 彈性:當外力消失時,肌肉又恢復到原來形狀,為肌肉的彈性。
③ 粘滯性:肌肉活動時由於肌肉內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的內部阻力為肌肉的粘滯性。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溫度的影響。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粘滯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
2、肌肉的生理特性
①興奮性:肌肉具有對刺激發生反應興奮的能力。
②收縮性
6. 20. 簡答題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及生理特性是什麼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興奮性和收縮性;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
7. 什麼是器官組織的物理特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為肌肉的伸展性。 彈性:當外力消失時,肌肉又恢復
到原來形狀,為肌肉的彈性。
粘滯性:肌肉活動時由於肌肉內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的內部阻力為肌肉的粘滯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溫度的影響。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粘滯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健康男女老幼人體全身的肌肉共有639塊。一般人的肌肉占體重的百分之35--45。人類全身上下,最強韌有力的肌肉,是舌頭。
骨骼肌是可以看到和感覺到的肌肉類型。當健身者通過鍛煉增加肌肉力量時,鍛煉的就是骨骼肌。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且成對出現:一塊肌肉朝一個方向移動骨頭,另外一塊朝相反方向移動骨頭。這些肌肉通常隨意志收縮,意味著想要收縮它們時,神經系統會指示它們這樣做。骨骼肌可以做短暫單次收縮(顫搐)或長期持續收縮(破傷風)。存在於消化系統、血管、膀胱、呼吸道和女性的子宮中。平滑肌能夠長時間拉緊和維持張力。這種肌肉不隨意志收縮,意味著神經系統會自動控制它們,而無需人去考慮。例如,胃和腸中的肌肉每天都在執行任務,但人們一般都不會察覺到。只存在於心臟,它最大的特徵是耐力和堅固。它可以像平滑肌那樣有限地伸展,也可以用像骨骼肌那樣的力量來收縮。它只是一種顫搐肌肉並且不隨意志收縮
8. 骨骼肌的三種物理屬性是什麼有一個是收縮性。令外兩個是什麼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牽拉或負重時可被拉長的特性
彈性:當外力或負重取消後,肌肉的長度又可恢復的特性
粘滯性:由於肌漿內各分子之間的相互摩擦作用所產生的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興奮條件
興奮性:骨骼肌是可興奮組織,受到刺激後可產生興奮(即產生動作電位)的特性。
收縮性:肌肉受到刺激產生興奮後,立即產生收縮反應的特性
9. 肌肉收縮分為哪三類
肌肉收縮的三種形式
肌肉對單個刺激發生的機械反應稱為單收縮。根據肌肉收縮時肌長度和肌張力的變化,
可將肌肉收縮分為三種形式。
1、縮短收縮(向心收縮)
特點:張力大於外加阻力,肌長度縮短。
作用:是肌肉運動的主要形式,是實現動力性運動的基礎(如揮臂、高抬腿等)。
(1)等張收縮
外加阻力恆定,當張力發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後,張力不再發生變化。但在不同的關節角度時,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則有所不同。在關節運動的整個范圍內,肌肉用力最大的一點稱為「頂點」。在此關節角度下,骨杠桿效率最差。
如:推舉杠鈴, 關節角度在120°時肱二頭肌收縮張力最大,關節角度在30°時肱二頭肌收縮張力最小。
最大等長收縮時,只有在「頂點」即骨杠桿效率最差的關節角度下,肌肉才有可能達到最大收縮。而在其他關節角度下,肌肉收縮均小於自身最大力量。
在整個關節活動的范圍內,肌肉做等張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往往不是肌肉的最大張力。
(2)等動收縮
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肌肉以恆定速度進行的最大用力收縮。但器械阻力不恆定。
等動練習器:
在離心制動器上連一條尼龍繩,由於離心制動作用,扯動繩子越快,器械產生的阻力就越大。
特點:器械產生的阻力與肌肉用力的大小相適應。
等動收縮的優點:
外加阻力能隨關節活動的變化而精確地進行調整,使肌肉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都能產生最大的肌張力。
2、拉長收縮(離心收縮)
特點:張力小於外加阻力,肌長度拉長。
作用:緩沖、制動、減速、克服重力。
如:蹲起運動、下坡跑、下樓梯、從高處跳落等動作,相關肌群做離心收縮可避免運動損傷。
3、等長收縮
特點:張力等於外加阻力,肌長度不變。
作用:支持、固定、維持某種身體姿勢。其固定功能還可為其他關節的運動創造適宜條件。
如:站立、懸垂、支撐等動作。
4、三種收縮形式的比較
(1)力量:收縮速度相同情況下,離心收縮產生的張力最大。(比向心收縮大50%,比等長收縮大25%)
(2)代謝:輸出功率時,離心收縮能量消耗低,耗氧量少。
(3)肌肉酸痛:離心收縮疼痛最顯著,等長收縮次之,向心收縮最輕。
肌收縮
肌肉對刺激所產生的收縮反應現象。狹義來說,是指脊椎動物骨骼肌靠傳播性活動電位而發生的收縮。單一的活動電位產生單收縮,反復活動電位產生強直收縮。不通過活動電位的肌肉收縮多數情況是由於非傳布性的去極化而產生的,去極化如只限於局部肌肉,且為短暫性的,稱為局部收縮。去極化如在肌肉全部而且是持續性的,則稱為拘性收縮。在平滑肌等所見到的持續性收縮一般稱為痙攣,但很多仍然是伴隨著反復活動電位或是持續性去極化。可是在雙殼貝的閉殼肌等所看到的持續性收縮並沒有電位的變化,這種收縮是出於閘式結構。肌肉收縮的記錄大致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重量負荷下記錄肌肉縮短時的長度變化――等張收縮。另一種是記錄肌肉長度保持一定時的張力變化的等長收縮。
一、骨骼肌細胞的微細結構
粗肌絲 :肌球蛋白
1.肌原纖維: 肌動蛋白
細肌絲 原肌球蛋白
肌鈣蛋白
2.肌管系統 橫管系統(T管)
縱管系統 (L管)
二、肌肉的特性
1、肌肉的物理特性
①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為肌肉的伸展性。
② 彈性:當外力消失時,肌肉又恢復到原來形狀,為肌肉的彈性。
③ 粘滯性:肌肉活動時由於肌肉內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的內部阻力為肌肉的粘滯性。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溫度的影響。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粘滯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
2、肌肉的生理特性
①興奮性:肌肉具有對刺激發生反應興奮的能力。
②收縮性
三、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1. 細胞的興奮性;興奮
2. 單一細胞的跨膜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①靜息電位:(1)概念:(內負外正)
(2)極化、超極化、去極化(除極化)及復極化的概念
②動作電位:(1)概念:(跨膜出現短暫可逆的電位變化)
(2)產生時的電變化;(3)波形的特點(鋒電位、負後電位、正後電位);(4)產生的意義;(5)特點
3.生物電現象的產生機制
① K+平衡電位:產生的條件和產生機制
② 鋒電位和Na+平衡電位: 產生的條件和產生機制
③ Na+通道的失活和膜電位的復極
(1)絕對不應期和相對不應期
(2)Na+泵的作用
4. 動作電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
(一)閾電位和鋒電位的引起
1.閾電位的概念2.閾電位現象的原因
3.閾強度、閾刺激、閾下刺激
(二)局部興奮及其特性
(三)興奮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機制
1.局部電流學說 2.有髓神經纖維的跳躍式傳導
四、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1、 神經-骨骼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神經-骨骼肌接頭結構;興奮傳遞過程;終板電位的特點;興奮傳遞的特點
2、 運動單位的組成
3、 運動單位的動員
(4)骨骼肌收縮的分子機制
1. 滑行學說及其主要內容
2. 收縮過程的分子機制
①粗肌絲的結構及橫橋的特性
②肌絲滑行的機制
③細肌絲的結構
五、肌肉的收縮形式與力學特徵
1.縮短收縮、拉長收縮和等長收縮
縮短收縮:縮短收縮是指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大於外加的阻力時,肌肉縮短,並牽引骨杠桿做相向運動的一種收縮形式。依據整個關節運動范圍肌肉張力與負荷的關系,縮短收縮又可分非等動收縮和等動收縮兩種。
拉長收縮:當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小於外力時,肌肉積極收縮但被拉長,這種收縮形式稱拉長收縮,又稱離心收縮。
等長收縮:當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等於外力時,肌肉積極收縮但長度不變,這種收縮形式稱等長收縮。
2.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徵
(一)後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與速度關系
後負荷:後負荷是肌肉收縮開始之後所遇到的負荷。
力-速度曲線:固定前負荷不變,讓肌肉在不同的後負荷條件下進行等張收縮。把肌肉所產生的張力和縮短初速度繪成坐標曲線。
(二)前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與長度關系:見課本圖2-15
前負荷:是肌肉收縮開始前加上的負荷。
六、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
1.人類肌纖維類型的類型
依據收縮機能將骨骼肌纖維分為「慢肌」和「快肌」兩種類型的觀點。這一分類方法通常只適用於區別動物骨骼肌纖維類型,而不完全適合於區別人類的骨骼肌纖維類型。
(1)根據組織化學染色法
依據具有不同酶活性的肌原纖維ATP酶在各種不同pH環境中預孵育時染色程度的差異,可將骨骼肌纖維劃分為Ⅰ型Ⅱ型,以及Ⅰc、 Ⅱa、Ⅱb、Ⅱc、Ⅱac和Ⅱab六種亞型。其中,Ⅱc型纖維被認為是一種未分化的較原始的肌纖維。
(2)根據肌纖維代謝特徵
把骨骼肌纖維分為慢縮強氧化型、快縮強氧化酵解型和快縮強酵解型三種類型
2.兩類肌纖維的形態、代謝和生理特徵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結構特徵; ②神經支配;③肌纖維面積。
代謝特徵:① 代謝底物;② 代謝酶活性
3、生理特徵
①收縮速度:肌肉中快肌纖維百分比較高者,其收縮速度也較快。
②收縮力量:肌肉收縮力大小取決於肌肉的橫斷面積並受肌纖維類型等因素影響,多數研究認為動物快肌收縮力量明顯大於慢肌。
③ 抗疲勞性:動物和人體實驗均證明,慢肌纖維的抗疲勞能力較快肌強,故快肌纖維較慢肌纖維更易疲勞。
3.不同類型肌纖維的分布
(1)肌纖維類型的百分組成。
(2)骨骼肌纖維功能上的分布現象
(3)骨骼肌纖維類型的性別差異。
(4)骨骼肌纖維類型組成的年齡變化。
(5)遺傳因素對骨骼肌纖維類型分布的影響。
4.肌肉中感受器的結構和功能
(1)肌梭的結構與功能;脊髓前角的描述;感受裝置結構和功能的描述;γ運動纖維的作用;反饋信息的傳遞
(2)腱梭的結構與功能;感受裝置結構;反饋信息的傳遞
七、肌肉的結締組織
1、肌肉結締組織的組成:膠原是結締組織最主要成分,以膠原纖維形式存在。
2.運動對肌肉結締組織的影響
3.解釋:快速下蹲比緩慢下蹲起跳和「挺胸帶臂」比「停胸帶臂」用力效果好的原因。
4. 運動對肌肉結締組織的影響
①長期運動可提高肌腱的抗張力量和抗斷裂力量。
②長期運動可使肌中結締組織肥大。
八、肌電圖的應用
1、肌電的引導
表面電極所引導的是整塊肌肉的綜合電活動,它具有操作簡便,無損傷和無痛苦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體育科學研究,缺點是不能記錄深層肌肉電活動。
2、正常肌電圖
正常肌肉在完全鬆弛情況下不出現電活動,引導電極插入肌肉後,在記錄儀上僅描記出一條平穩的基線。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幅代表放電的強度,其大小取決於興奮的運動單位大小或活動肌纖維數目。
3、肌電圖的應用
①利用肌電圖分析技術動作,了解完成該項動作的主要肌群,及其用力程度和順序,為體育教學與訓練提供依據。
②利用肌電圖解決體育基礎學科(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和運動醫學)中某些理論與實踐問題。
③利用肌電圖了解訓練對神經肌肉的影響,為評定運動員訓練水平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