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水缸出汗的汗是什麼物理現象

水缸出汗的汗是什麼物理現象

發布時間:2022-06-09 23:55:50

❶ 水缸出汗

不可能。分子滲透相當慢,不僅需要時間還要很多條件,並且不可能有那麼多

❷ 為什麼夏天裡的水缸能出汗,誰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

水缸出汗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平著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現一層均勻分布的小水珠
下雨前,大氣中水蒸氣含量增加,而水缸中水面以下的部分溫度較低,水蒸氣接觸缸壁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著在水缸外表面上。
水缸出汗是大雨前的徵兆。

❸ 水缸出汗,天要落淚 請解釋這條天氣諺語所包含的科學道理

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水蒸汽很容易在冷的物體表面液化,故水缸出汗。相對濕度大,故要下雨

❹ 生活中有許多諺語和歇後語都蘊含著豐富的物理

1成語
1、坐井觀天立竿見影。 。
2鏡花水月 。
3海市蜃樓 。
4水漲船高 。
5葉落歸根
6孤掌難鳴 。
7如坐針氈 。
8掩耳盜鈴 。
9入木三分 。
10怒發沖冠 。
2諺語
12身正不怕影子歪 。
13響鼓還須重錘敲 。
14真金不怕火煉 。
15大樹底下好乘涼牆里開花牆外香 。
16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
17磨刀不誤砍柴工
18蟲蛀木斷水滴石穿 。
19秤砣雖小壓千斤 。
20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 。
3歇後語
21嗩吶里吹出笛子調響想的不一樣 。
22蛤蟆坐井底只看見碗大的天 。
23猴子撈月一場空 。
24戴眼鏡喝熱茶越喝越朦朧 。
25石頭碰石頭一碰就發火 。
26大象的屁股推不動
27啄木鳥打洞全憑嘴硬 。
28打足了氣的皮球一蹦老高 。
29穿釘子鞋拄拐杖穩上加穩 。
30按住電鈴不抬手老是響 。

23、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
雞蛋碰石頭,雖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個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一定,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可能被損壞。雞蛋能承受的壓強小,所以雞蛋將破裂。
24、紙里包不住火
紙達到燃點就會燃燒。
25、有麝自然香,何須迎風揚
氣體的擴散現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沒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線發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後,其表面平滑,光線發生鏡面反射。
27、扇子有涼風,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加快,由於蒸發吸熱,所以人感到涼快。
28、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響由高處流向低處。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擔
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
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氣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華、凝固都是放熱過程,化雪是融化過程,要吸熱。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下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
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 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33、火場之旁,必有風生
火場附近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遠處的冷空氣必將來填充,冷熱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34、一石擊破水中天
平靜的水面如一塊平面鏡,可看到天的像,石塊投入水中破壞了平靜的水面,形成層層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擊破了。
35、瞎子點燈白費蠟
人們能看到世上萬事萬物,是因為太陽光或用來照明的光照射在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後的光線進入人眼,反射光線進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見物體。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曬臉皮
我國的降雨雲大都是由西向東移動的,早晨看到的虹,是東方射來的太陽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層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顯然,西虹是本地天氣將要降雨的預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來的陽光照在東方天空降雨層的水滴上而形成的東虹,它預示著西方天空已沒有降雨雲了,天氣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
參考上則
38、虹高日頭低,早晚披蓑衣
當「日頭低」時,太陽光線和地平線是非常接近的,這時出現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線,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個圓弧.若此時空氣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間很廣,那麼除了可以看到虹外,還可以看到霓,霓頂的半圓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頂,也預示著降雨雲已經移近天頂,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顛倒黑白
照相機是應用物體放在凸透鏡兩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原理製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與人是顛倒的.底片上塗有感光劑,人照相時,由於淺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強,反射光進入相機的暗箱與底片上的感光劑發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於吸收光的能力強,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這樣淺色部位在膠片上感光強,深色部位感光弱.膠片沖洗時,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劑基本沖洗掉,所以呈淺色,而感光強的部位由於發生了光化反應沖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誤砍柴工
減小受壓面積增大壓強
41、一隻巴掌拍不響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隻巴掌要麼拍另一隻巴掌,要麼拍在其它物體上才能產生力的作用,才能拍響。
42、四兩撥千斤
杠桿的平衡條件,增大動力臂與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較小的動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體。
43、水銀落地——無孔不入
水銀的密度大於組成地面各物質的密度,水銀又具有流動性,故它總是沉在其它物質的下面。
44、泥鰍黃鱔交朋友——滑頭對滑頭
泥鰍黃鱔的表面都光滑且潤滑,摩擦力小。
45、雞蛋碰石頭——完蛋
蛋殼承受的壓強遠小於石頭能承受的壓強,雞蛋碰石頭,雞蛋先破
46、大船漏水——有進無出
液體內部存在壓強,船破後,船外的水被壓進船內,直到船內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內的水也不會向外流。
47、水上的葫蘆——沉不下去
葫蘆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❺ 急需20個物理現象

早晚的天空為什麼是紅色的?
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後的天邊,時常會出現五彩繽紛的彩霞。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由於空氣對光線的散射作用。當太陽光射入大氣層後,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就會發生散射。這些大氣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會發光的,但由於它們散射了太陽光,使每一個大氣分子都形成了一個散射光
源。根據瑞利散射定律,太陽光譜中的波長較短的紫、藍、青等顏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來,而波長較長的
紅、橙、黃等顏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強。因此,我們看到睛朗的天空總是呈蔚藍色,而地平線上空的光線只剩波長較長的黃、橙、紅光了。這些光線經空氣分子和水汽等雜質的散射後,那裡的天空就帶上了絢麗的
色彩。 俗話說"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就是說,早晨出現鮮紅的朝霞,說明大氣中水滴已經很多,預示天氣將要轉雨。如果出火紅色或金黃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經沒有雲層,陽光才能透射過來形成晚霞,因此預示天氣將要轉晴。

為什麼拉車比推車省力?

手推車,使用方便,既可以推又可以拉。推和拉的用力方向跟水平線的夾角一樣,是推車省力還是拉車省力?省力不省力,主要看車輪受到的阻力有多大。因為克服了阻力,車子才能前進。在地面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車輪對地面的壓力越大,阻力越大,阻力大就費勁。反過來,壓力小,阻力小,省力。推車的時候,用力的方向指向斜下方,它產生兩個效果:一個分力向前,用來克服阻力,使車勻速前進;另一個分力豎真向下,加大了車對地面的壓力,使阻力加大。拉車的時候,用力的方向指向斜上方,也產生兩個分力;一個向前用來克服阻力;另一個豎直向上,減小了車對地面的壓力,使阻力減小。因此,拉車的時候,需要克服的阻力小,也就省力一些。
挑重擔的人走路為什麼像小跑步

人在步行的時候,是左右腳交替著向前的,如果說得正確些,人的步行可以認為是一個接替一個跌倒動作。人在站立不動的時候,從人體重心引下的垂直線,總是在兩腳形成的面積里,這叫做處於站立時的平衡狀態。人在起步向前的時候,總是身體先向前傾,使從人體重心引下的垂直線越出底面,形成向前傾跌的趨勢,接著立刻把後腳跨向前來維持新的平衡。所以我們說,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是作一次一次的向前傾跌。這種傾跌趨勢,跟人體的重量和跨出步子的大小是有關的。向前傾跌的趨勢越厲害,邁出的那隻腳,在著地時與地面沖擊得越重,這樣不但人要感到吃力,步子也不容易跨穩。挑著重擔走路,等於人體的重量突然增加了許多,向前移步時的傾跌趨勢就很厲害。縮小跨出的步子,可以適當減小這種傾倒趨勢;迅速邁出後腳,可以防止真的跌倒。因此挑重擔的人,走路的步子總是又小又急,這就成了小跑步了。還有,挑重擔時步子短促,可以使速度均勻,這樣擔子也可以勻速地跟著人向前移動。如果步子又大又慢,擔子就產生擺而不好挑了。

為什麼灌滿水的瓶子不易破?

有兩個相同的玻璃瓶,一個空著,一個灌滿了水,同時從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個瓶子容易破?一般說重的瓶子容易破。可是,當瓶子灌滿水後,瓶子里的水還有另外一個作用,能減少瓶子的形變,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了。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於形變引起的。空瓶子落地,地對瓶子產生一個壓力,瓶子從外向里形變,終於破裂。瓶子裝滿水,由於水是不可壓縮的,從而減少了形變,使得瓶子不易破裂。瓶子里裝滿水,再擰緊瓶蓋,就更不容易摔破了。

我們吸汽水是"吸"上來的嗎?

我們用吸管吸汽水,總以為是嘴把汽水吸上來的。其實不是,用嘴吸,只吸走了吸管中的空氣,至於汽水嘛,那是大氣把它壓到嘴裡去的。原來,吸管中的空氣被吸走後,管裡面的汽水受到空氣的壓強變小,而瓶子里(吸管外)的汽水受到的壓強是大氣壓強,這兩個壓強是不相等的,大氣壓強較大,就會把汽水壓到嘴裡去了。如果汽水瓶口蓋一個塞緊了的軟木塞,木塞中插著一根玻璃管,那末,你從玻璃管里吸汽水,至多能吸上一兩口,就再也吸不到瓶里的汽水了。這個道理也簡單,因為瓶外的大氣無法進入汽水瓶,大氣也就無法把汽水壓到嘴裡去了。不拔掉瓶塞,還能喝到汽水嗎?雖然吸不上來,但能不能吹上來?對著玻璃管向瓶子里吹氣是個辦法。吹氣,增加瓶內的氣體,增加了瓶內氣體的壓強。瓶內的氣體壓強變大以後,就會把汽水從玻璃管里壓出來,這時,只要嘴不離開玻璃管,就能喝到汽水。往瓶里吹氣越多,壓強增加得越多,就可以順利地喝到汽水。喝掉一些汽水以後,瓶內的氣體體積變大、壓強降低,就喝不到汽水了。再吹氣,又能繼續喝到汽水。

輪胎的花紋

你一定注意到汽車、自行車等橡膠輪胎上都有凸凹不平的花紋。加這些花紋,目的是增加輪子與地面間的摩擦力,防止輪子在地面打滑。早在1892年前後,人們製造車輪時就開始在輪胎上加花紋了,當時的花紋都很簡單,隨著車輛速度、載重量的提高,路面的改進,輪胎花紋也在不斷變化,以適應新的要求。現在的輪胎花紋大致分為通用、高越野性和聯合式花紋三大類。而它們的幾何形狀有縱向直線、橫向直線、斜線、塊形和混合式等五種,各種花紋適合不同的行駛情況。例如,公共汽車輪胎上常見的是縱向直線型和鋸齒型花紋,適合在硬性路面上行駛,可以消除雜訊,也稱無聲花紋。車輛在荒野及松軟土地上行駛,適宜使用高越野花紋,它塊大、溝深,行駛時不容易陷在溝里,卻很能"啃泥",使輪子不打滑,拖拉機、起重機常在較疏鬆的泥地行駛,特別適合選用這類花紋的輪胎。聯合式花紋輪胎適應性強,既能在硬性路面上行駛又可在松軟路面上行駛,甚至可以在冰雪路面上行駛,因此使用最為廣泛。

參考:http://hi..com/zhuomouniaojiayuan/blog/item/21e108338728edf81a4cff89.html
民諺俗語中的物理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民諺、俗語,這些民諺、俗語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我們平時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諺、俗語,就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深化知識,活化知識,這對培養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幫助的。下面列舉幾例:
1、小小稱砣壓千斤——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分之一,則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倍。如果稱砣的力臂很大,那麼"一兩撥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鏡不能重圓——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大於幾百埃),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所以破鏡很難重圓。
3、摘不著的是鏡中月 撈不著的是水中花——平面鏡成的像為虛像。
4、人心齊,泰山移——如果各個分力的方向一致,則合力的大小等於各個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在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小,則壓強就大。
6、真金不怕火來煉,真理不怕爭辯——從金的熔點來看,雖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溫度為800℃左右,由於火焰的溫度小於金的熔點,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大風來臨時,高空中氣溫迅速下降,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相當於許多三棱鏡,月光通過這些"三棱鏡"發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暈,故有 "月暈而風"之說。礎潤即地面反潮,大雨來臨之前,空氣濕度較大,地面溫度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鹽分容易吸附潮濕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預示大雨將至。
8、長嘯一聲,山鳴谷應——人在崇山峻嶺中長嘯一聲,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迴音,經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迴音。
9、但聞其聲,不見其人——波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障礙物的尺寸小於波長時,可以發生明顯的衍射。一般圍牆的高度為幾米,聲波的波長比圍牆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繞地高牆,使牆外的人聽到;而光波的波長較短(10-6米左右),遠小於高牆尺寸,所以人身上發出的光線不能衍射到牆外,牆外的人就無法看到牆內人。
10、開水不響,響水不開——水沸騰之前,由於對流,水內氣泡一邊上升,一邊上下振動,大部分氣泡在水內壓力下破裂,其破裂聲和振動聲又與容器產生共鳴,所以聲音很大。水沸騰後,上下等溫,氣泡體積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開來,因而響聲比較小。
1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根據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平面鏡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對稱,因此豬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樣",仍然是個豬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質燃燒,必須達到著火點,由於水的比熱大,水與火接觸可大量吸 收熱量,至使著火物溫度降低;同時汽化後的水蒸氣包圍在燃燒的物體外面,使得物體不可能和空氣接觸,而沒有了空氣,燃燒就不能進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中航行,時間的流逝會比地球上慢得多,在這個"洞中"生活幾天,則地球上已渡過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
14、千里眼,順風耳——人們利用電磁波傳送聲音和圖像信號,使古代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為現實。並且人類的視野已遠遠超過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萬里——由於地球的半徑為6370千米,地球每轉一圈,其表面上的物體"走"的路程約為40003.6千米,約8萬里。這是毛澤東吟出的詩詞,它還科學的揭示了運動和靜止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體沸騰有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繼續吸熱。如果"抽薪"以後,便能制止液體沸騰。

17、牆內開花牆外香——由於分了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牆內的花香就會擴散到牆外。
18、坐井觀天 所見甚少——由於光沿直線傳播,由幾何作圖知識可知,青蛙的視野將很小。
19、如坐針氈——由壓強公式可知,當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越小,則壓強越大。人坐在這樣的氈子上就會感覺極不舒服。
20、瑞雪照豐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許多鬆散的空隙,裡面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當它覆蓋在農作物上時,可以很好的防止熱傳導和空氣對流,因此能起到保溫作用。
21、霜前冷,雪後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氣溫度驟然變冷(溫度低於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成小冰晶,附著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覺。雪熔化時要需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降低,所以我們有"雪後寒"的感覺。
22、一滴水可見太陽,一件事可見精神——一滴水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透過一滴水可以有太陽的像,小中見大。
23、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雞蛋碰石頭,雖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個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一定,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可能被損壞。雞蛋能承受的壓強小,所以雞蛋將破裂。
24、紙里包不住火——紙達到燃點就會燃燒。
25、有麝自然香,何須迎風揚——氣體的擴散現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沒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線發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後,其表面平滑,光線發生鏡面反射。
27、扇子有涼風,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加快,由於蒸發吸熱,所以人感到涼快。
28、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響由高處流向低處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擔——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氣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華、凝固都是放熱過程,化雪是融化過程,要吸熱。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下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 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33、火場之旁,必有風生——火場附近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遠處的冷空氣必將來填充,冷熱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34、一石擊破水中天——平靜的水面如一塊平面鏡,可看到天的像,石塊投入水中破壞了平靜的水面,形成層層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擊破了。
35、瞎子點燈白費蠟——人們能看到世上萬事萬物,是因為太陽光或用來照明的光照射在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後的光線進入人眼,反射光線進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見物體。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曬臉皮——我國的降雨雲大都是由西向東移動的,早晨看到的虹,是東方射來的太陽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層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顯然,西虹是本地天氣將要降雨的預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來的陽光照在東方天空降雨層的水滴上而形成的東虹,它預示著西方天空已沒有降雨雲了,天氣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參考上則)
38、虹高日頭低,早晚披蓑衣——當「日頭低」時,太陽光線和地平線是非常接近的,這時出現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線,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個圓弧.若此時空氣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間很廣,那麼除了可以看到虹外,還可以看到霓,霓頂的半圓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頂,也預示著降雨雲已經移近天頂,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顛倒黑白——照相機是應用物體放在凸透鏡兩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原理製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與人是顛倒的.底片上塗有感光劑,人照相時,由於淺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強,反射光進入相機的暗箱與底片上的感光劑發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於吸收光的能力強,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這樣淺色部位在膠片上感光強,深色部位感光弱.膠片沖洗時,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劑基本沖洗掉,所以呈淺色,而感光強的部位由於發生了光化反應沖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誤砍柴工——減小受壓面積增大壓強
41、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雞蛋碰石頭,雖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個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一定,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可能被損壞。雞蛋能承受的壓強小,所以雞蛋將破裂。
42、一隻巴掌拍不響——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隻巴掌要麼拍另一隻巴掌,要麼拍在其它物體上才能產生力的作用,才能拍響。
43、四兩撥千斤——杠桿的平衡條件,增大動力臂與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較小的動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體。
44、水銀落地——無孔不入——水銀的密度大於組成地面各物質的密度,水銀又具有流動性,故它總是沉在其它物質的下面。
45、泥鰍黃鱔交朋友——滑頭對滑頭——泥鰍黃鱔的表面都光滑且潤滑,摩擦力小。
46、雞蛋碰石頭——完蛋——蛋殼承受的壓強遠小於石頭能承受的壓強,雞蛋碰石頭,雞蛋先破。
47、大船漏水——有進無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船破後,船外的水被壓進船內,直到船內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內的水也不會向外流。
48、水上的葫蘆——沉不下去——葫蘆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6989d8010008uj.html#

❻ 夏天水缸出汗是什麼物理現象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滴 屬於液化現象

❼ 物態變化現象

一、讀諺語,解釋物態變化

1. 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答: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 水缸出汗,不用挑擔(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答: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著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水蒸氣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用挑水澆地了。

3. 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答:因為燒水時水中的氣泡上升會發出響聲,氣泡上升得越快,發出的響聲越大,氣泡上升的快慢與水壺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溫差有關,溫差越大,氣泡上升越快。開始燒水時,接觸壺底的水溫度較高,表面的水溫度較低,溫差較大,氣泡上升快,故「響水不開」。當水沸騰時,壺底的水與表面的水溫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氣泡上升變慢,故「開水不響」。

4.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答:結冰是水的凝固現象,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反常膨脹,即熱縮冷脹。冬天,當氣溫下降時,上層河水的溫度較低,密度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溫度高,密度較小,就要上升,形成對流,使全部河水不斷冷卻。當整個河水的溫度都降到4℃時,對流就停止了。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河水的溫度繼續下降,河底水的溫度仍保持4℃。當上層的河水溫度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河面開始結冰。從這以後,由於水和冰都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輻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需要時間很長,所以才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說法。

5. 下雪不冷,化雪冷。
答:雪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或小水珠凝固而形成的,由於凝華和凝固都是放熱過程,所以感覺不冷,而雪融化是吸熱過程,所以感覺冷。

6. 霜前冷,雪後寒。
答:霜的形成是凝華過程,而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所以霜前的氣溫要很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才能放熱而凝華形成霜;下雪後,在雪的熔化或升華過程中都要吸收大量的熱,所以下雪後,室外的氣溫會很低。

❽ 關於物理物態變化的諺語有哪些

1.水缸出汗,不用挑擔(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2.霜前冷,雪後寒(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在較低溫度下放熱凝華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溫度一定較低.雪下後,要融化,融化是吸熱過程,所以雪後寒.

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氣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華、凝固都是放熱過程,化雪是融化過程,要吸熱.

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5.瑞雪兆豐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許多鬆散的空隙,裡面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它能較好地防止地里熱量的散失,保護農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凍壞.

6.凍三盡,非一日之寒(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7.開水不響,響水不開(在水升溫過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氣形成一個個的小氣泡,氣泡的體積隨蒸氣進入而不斷增大上,但上部水的溫度較低,上升的氣泡內一部分蒸氣又凝結成水使得氣泡變小或破碎,這樣許多氣泡這種變化引起振動,發出響聲,即「響聲不開」.

8.當水溫上升到沸點時,上下水溫一致,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有更多的蒸汽進入氣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沒有響聲,即「開水不響」.

❾ 自然界中5個有趣的物理現象

一、做飯時,廚房有很多「白氣」——先是水汽化產生的大量水蒸氣,水蒸氣在上升的過程遇冷又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二、鍋鏟、手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炳都是木頭或塑料——木頭、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飪過程中不燙手。
三、汽車急剎車(減速)時:
1、司機踩剎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乘客會向車行方向傾倒——慣性。
3、司機用較小的力就能剎住車——杠桿原理。
四、鋼筆吸取墨水是利用大氣壓,吸墨水時先用力擠壓筆囊,排除裡面得空氣,然後將筆尖放入墨水中,放開手,大氣壓就將墨水壓入筆囊。
五、飛機為什麼能夠飛上天?因為機翼受到向上的升力。飛機飛行時機翼周圍空氣的流線分布是指機翼橫截面的形狀上下不對稱,機翼上方的流線密,流速大,下方的流線疏,流速小。由伯努利方程可知,機翼上方的壓強小,下方的壓強大。這樣就產生了作用在機翼上的方向的升力。
六、燈絲用鎢絲——鎢絲的熔點高,高溫下不易熔化。

❿ 我國民間有句預示天氣的謎語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其中水缸出汗是指在

水缸出汗: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發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這時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就大。

閱讀全文

與水缸出汗的汗是什麼物理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