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科版小學科學的物質領域包括哪些內容
一、物質存在的空間形式有 2 種:
1、實體性物質(氣、液、固態物體乃至社會組織)。
2、能量性場物質(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場等)。
實體性物質佔有排他性空間,而能量性場物質可以共享空間但同樣具有方向性等空間屬性。
二、物質存在的時間形式也有 2 種:
1、靜態存在、可以觀測的,產生「力」(如引力、電力、斥力,乃至如權力等影響力)作用的各類場、物及其一切高級形態(包括貨幣、社會組織等等)。
2、動態存在、發生、發展著,可以觀測、記錄下來,現實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過程、現象。
(1)小學是科學里哪些包含了物理擴展閱讀
學習科學的好處
自然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
小學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但涉及面很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准,小學自然課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
學科學,對小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學生最基礎的常識,避免一些因為太過無知而導致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啟發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功利一點也是為後續的學業和考試作預備。
科學的起源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
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
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
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
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斗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
硬說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證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來統治萬物,就一定讓人類的住所??
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這種荒唐說法被當作權威加以崇信之後,托勒密的學說就成為不可懷疑的結果而嚴重阻礙著天文科學的進步。
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歷在325年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歷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
葡萄牙一位親王的船長曾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事都和他說的相反。」
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1506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
154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但從宏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
例如,鍾表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鍾表運動的周期;在戰爭發射了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
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
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
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
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
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
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
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而是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
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
因為,從人的認識規律來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認識簡單事物進而深化認識復雜事物的,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
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復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
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
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運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
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恩格斯1875年為《自然辯證法》寫的一篇導言中,給予康德的星雲假說極高的評價。說它「包含著一切繼續前進的起點。」
因為既然地球是隨著太陽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麼,地球上的萬物山川、動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麼,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沖擊了形而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
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
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科學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
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
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喪鍾。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
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
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
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
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
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
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苡?831年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1845年他還發現了「磁光效應」,播下了電、磁、光統一理論的種子。但法拉弟的學說都是用直觀的形式表達的,缺少精確的數學語言。
後來,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克服了這一缺點,他於1865年根據庫侖定律、安培力公式、電磁感應定律等經驗規律,運用矢量分析的數學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電磁場方程。
以後,麥克斯韋又推導出電磁場的波動方程,還從波動方程中推論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剛好等於光速,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把電、磁、光統一起來了,這是繼牛頓力學以後又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利用赫茲的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俄國的波波夫先後分別實現了無線電的傳播和接受,使有線電報逐漸發展成為無線電通訊。
所有這些電器設備都需要大量的電,這遠遠不是微弱的電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發電機問世使電流強度大大提高。70年代,歐洲開始進入電力時代。
80年代還建成了中心發電站,並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繼蒸汽機之後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磁學的發展為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被迅速應用於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蓬勃興起。
19世紀,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物理學中一切基本問題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決,科學家們給牛頓力學本來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了一個物質承擔者--以太。
把電磁現象歸結為以太的機械運動,他們認為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歸結為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禁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始原。
正當古典物理學達到頂峰,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的境界時,卻出人意料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重大事件。
首先是邁克耳遜和莫雷為了尋找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進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實驗,但實驗結果卻同古典理論的預測相反;在對比熱和熱輻射的研究中又出現了「紫外災難」等古典理論不可克服的矛盾。
古典物理學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第三次面臨重大的危機。
十九世紀未,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
居里夫婦受貝克勒爾啟發,發現了釙、鐳的放射性,並在艱苦的條件下提煉出輻射強度比鈾強200萬倍的鐳元素。
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內部,這就為量子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量子論是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與此同時,在對電磁效應和時空關系的研究中相對論產生了。
相對論將力學和電磁學理論以及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聯系了起來。這是繼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以後的又一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綜合。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發展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
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技術發明大都是延長人的四肢與感官功能,解放人的體力,而電子計算機卻是延長了人的腦的功能。
它開始替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並放大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在更是廣泛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群體化、社會化、高速化的趨勢和特徵異常明顯,我們隨時可能面臨新的危機,新的挑戰,只要我們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科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B. 科學包括哪些 基礎科學包含哪些
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基礎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邏輯學七門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邊緣科學有物理化學、化學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球生物等。
1、科學是小學、初中和高中的一門重要的學科,2017年9月1日開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未分科)。
在小學,科學課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興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將科學作為基礎性課程。
在中考中佔有較高的分值(各地的分值不同),其主要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內容;高中將科學細分成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在高考中(理科)佔300分。
2、基礎科學以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研究成果是整個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對技術科學和生產技術起指導作用。
(2)小學是科學里哪些包含了物理擴展閱讀:
根據當前我國基礎研究的現狀和科學發展趨勢,學科發展布局的主要思路是立足於中國現狀,以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全面布局,協調發展,建立靈活柔性的調節機制。
因地、因時制宜地確定投入重點,穩步推進基礎學科的發展,大力培育新興與交叉學科,高度重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
1、數學
數學是對現實世界數與形簡潔、高效、優美的描述,是有內部抽象性和外部有效性的學科。一個國家的數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
應用數學是數學應用於科學與技術的紐帶,包括:計算數學、概率論、數理統計、運籌學、微分方程與數學物理、控制理論、工業應用數學、組合數學、離散數學、計算機數學等。
2、物理學
物理學研究物質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其研究成果推動著現代技術的發展。21世紀物理學面臨著粒子物理理論、統一所有作用力的理論、暗物質、暗能量等重大科學問題的重大挑戰。
3、化學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層次研究物質的合成與轉化、分離與分析、結構與形態、功能與理論以及相關復雜體系化學過程的科學。
4、天文學
天文學研究宇宙中天體和天體系統的形成、結構、活動和演化。21世紀天文學與物理學等學科的結合,使人類開始有條件向「最大」尺度的物理規律、「最深」層次的物質結構等重大科學問題發起沖擊。
5、地球科學
地球科學研究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球,對解決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環境、災害等問題至關重要。當代地球科學研究的特徵,一是對地觀測的迅速發展,二是地球系統科學的形成。
6、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過程的基礎科學,包括生物的結構、分類、形態、生理、遺傳、發育、進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
7、邏輯學
是研究推理形式有效性的學科。它是構造形式系統、表達知識、研發智能系統的必要工具。
8、邊緣科學
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邊緣交叉領域生成的新學科的統稱。邊緣學科的生成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某些重大的科研課題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領域。
在研究過程中,便在這些相關領域的結合部產生了新興學科。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力學、技術經濟等。
另一種情況,是運用一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另一學科領域的問題,也會形成一些邊緣學科。諸如射電天文學和天體物理等。
C. 小學科學教育學科課程體系包括哪兩類課程
簡單地說,小學科學包括簡單的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自然學科的知識。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探究--用實驗證實或證偽。小學階段的實驗以定性探究為主,含有少量的定量探究,從五年級開始,對比試驗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實驗方法。
整個教學應該嚴格依據小學課程標准進行,不可隨意拔高教學難度--本來我國小學生的學習難度就已經很高了。
D. 小學的科學是囊括地理生物化學物理嗎
化學基本上沒有囊括,地理生物和物理囊括得較多
E. 小學科學知識中有哪些物理知識
我們任選了一套小學科學教材,當然小學的科學課程涉及到了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各方面的知識,我們僅研究物理部分,不難發現,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已經相當全面了,那麼我們分著來看一下,力與生活儼然在小學過程中,向學生介紹了推力和拉力、浮力、摩擦力以及我們身邊的力;在聲與生活中介紹了聲音的產生、傳播、變化以及燥聲與防止;機械與工具中介紹了杠桿、滑輪、輪軸以及斜面;熱與生活中介紹了物體的熱脹冷縮,勺柄是怎麼熱的,暖和的房間,以及介紹了太陽怎樣向地球傳熱、保溫和散熱的相關問題;在光與生活中介紹了光和色、光的傳播、光的反射、折射以及透鏡;在電與生活中介紹了正電和負電、電池、點亮的小電珠、導體和絕緣體;磁與生活中介紹了磁鐵的性質、指南針、電磁鐵,以及讓學生親手製作一個磁控玩具;在能源與生活中介紹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規能源同時介紹了太陽能和風能;在飛行與空間技術一章中,介紹了降落傘、飛機、人造潛艇;在設計與製作中,專門就自行車的問題,介紹了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究竟涉及到了哪些相關的物理知識,應該說很好的把物理與生活結合在了一起,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盡管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自行車,其中涵蓋的物理知識就已經很多了。
F. 小學科學學科是什麼
科學是小學、初中和高中的一門很重要的學科。
2017年9月1日開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未分科);在小學,科學課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興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將科學作為基礎性課程。
在中考中佔有較高的分值(各地的分值不同),其主要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科內容。
高中將科學細分成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科,在高考中(理科)佔300分。
發展歷史: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G. 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學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1、科學課程內容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發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了。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同時發布。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變化之一: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保障一二年級學生每周至少一課時,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學時保持不變。這不僅對於從小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與國際上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科學教育的主流一致。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
也就是說,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變化之二:科學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探究過程,單獨強調了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基於科學教育研究專家諾曼·萊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學探究一定是從問題開始,探究過程以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開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樂於發問、善於發問、提出可通過探究來回答的科學問題。單獨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實踐探究過程,這些對於提升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等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問題是困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瓶頸,不少地區都面臨小學科學教師缺乏理科背景和職業發展受限的問題。而課程內容的擴充和實踐探究的強化很可能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對於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也是新的課程標准順利推進實施的重要保障。這意味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加大經費投入將能夠保證滿足孩子們開展科學實驗的需要。
應該說,《通知》對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教學實施及師資環境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必將引發小學科學教育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拭目以待,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
H. 小學科學(信息技術)是指哪一科 是指科學嗎
摘要 是科學
I.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9)小學是科學里哪些包含了物理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J. 蘇教版小學科學物質科學領域都包含哪些內容
小學科學《物質世界》領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物質變化 1.物質的材料與結構 ·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大類。 ·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不同的材料,它們的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情況等物理性質是不同的。 ·根據材料的形成方式,可以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材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關,材料越厚,抗彎曲能力越強。 ·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 ·圓頂形和球形是拱形的組合,所以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 ·三角形和四邊形是最基本的框架,三角形框架的穩定性最好。 ·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不容易倒。 ·現代大橋有各種不同的結構,各具特點。有的大橋綜合利用了拱形、框架、拉索各種結構 的特點。 ·橋的設計和建造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材料的特性和數量、形狀和結構等。 2.水及其變化 ·水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的液體。 ·量筒是一種標准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水降到 0℃時會開始凝固成冰。 ·固態的冰升到 0℃時會開始融化成水。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之後會凝結成小水滴。 ·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做蒸發。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做凝結。 ·水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態,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 3.物質的溶解 ·食鹽、白糖等固體物質的顆粒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稱為晶體。 · 物體在水中溶解後就化成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 並且不能用過濾或沉澱 的方法分離出來。 ·水能溶解一些固體、液體,也能溶解一定的氣體。不同的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物質在水中溶解速度有快有慢,受到顆粒大小、水的溫度及是否攪拌三個因素的影響。 ·同一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定的。 ·溶解在水中的物質可以採用蒸發水分的方式分離出來。 4.物體的運動和力 ·橡皮筋、彈簧等物體被拉長或絞緊時會產生彈力。 ·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氣球動力小車是被反 沖力推動而前進的。 ·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長度就越長。彈簧秤又叫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大小的工具。 力的大小用「牛頓」來表示。 ·運動的物體因為摩擦而受到的阻力稱為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狀況、運動物體 的重量等因素有關。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一定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 摩擦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利也有害。當人們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增大它;當人們不需 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減小它。 ·動力、摩擦力等因素都會影響小賽車的性能。 5.物體的沉浮 ·體積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 ·物體的沉浮狀態可以通過改變物體本身的體積大小(排開的水量)來實現。 ·船是利用物體的沉浮原理製作的。材質輕、排水量大的船,載重量就大。 ·在水面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量有關。 ·物體的沉浮與所浸液體有關。液體溶解了其他物質後,浮力會發生變化。 ·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液體重時,會下沉,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液體輕時,會上浮。 6.工具和機械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我們應選擇合適的工具。 ·杠桿省力與否與杠桿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的相對位置有關。 ·杠桿按是否能省力可分成三類: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輪軸由輪和軸固定在一起而組成的,在輪上用力可以省力。 ·滑輪有定滑輪和動滑輪兩類。定滑輪不省力但可改變用力方向;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 用力方向。 ·滑輪組由若干個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滑輪組能省力,能改變用力方向。 ·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在提升重物時,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自行車上使用了一些不同的簡單機械,並通過不同的傳動方式傳遞力量。 7.物質的變化 .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都會發生變化。 ·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化學變化。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以後,會產生新物質——二氧化碳。 ·鐵會生銹,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著種種可見的現象,如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澱 等。 ·鐵生銹給人類造成了巨大損失,人們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發生了物理變化。
能量表現形式 1.聲音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聲音的強弱用音量來描述,音量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聲音的高低用音高來描述,音高 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 ·聲音傳播到我們的耳朵,使鼓膜產生振動,通過神經傳到大腦,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有可能損傷我們的聽力。 2.光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等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離有關。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 ·光遇到物體後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陽光下的物體溫度與物體受到的光照強度有關。光線越強烈,物體的溫度就越高。 ·人們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將光線會聚起來,形成強光和高溫。 ·陽光下的物體溫度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關。 ·物體的顏色越淺、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溫度就越低。 ·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了材料的吸熱和保溫等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能裝置。 ·放大鏡是一種凸透鏡,它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 ·簡易的顯微鏡是由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組合而成的。 ·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能夠觀察到非常小的物體以及物體的精細結構。 3.電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靜電。 ·從電源中流出的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就會發光。 ·導線、電池(電源)和小燈泡(用電器)可以組成一個簡單電路。 ·電流從電池的一端經導線流出,通過小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完整的迴路, 叫做電路。 ·容易導電的物體稱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絕緣體。 ·開關是電路中控制電流通斷的元件。 ·電路根據不同的需要,有串聯和並聯兩種連接方式。 4.熱 . ·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通常用攝氏度(℃)來表示。 ·物體溫度的上升或下降,說明了物體的熱量在增加或減少。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為 37℃、水結冰的溫度為 0℃、水沸騰的溫度為 100℃。 ·水受熱體積膨脹,受冷體積縮小,水的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空氣以及許多液體、固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這種傳熱的方式叫熱傳遞。 ·不同的物體傳熱性能是不同的。金屬的傳熱性能比較好。 ·各種不同材料的吸熱和散熱能力是不同的。 5.磁 ·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磁鐵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多塊磁鐵組合在一起,磁鐵的磁力會發生變化。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磁鐵摩擦鋼針能使鋼針具有磁性。 6.能量轉化 ·通電後的導線會產生磁力,能使指南針的磁針產生偏轉。 ·電磁鐵是由線圈和鐵芯兩部分組成的。電磁鐵的南北極與繞線方向有關。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以改變,通過增加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能夠增強電磁鐵的磁力。 ·電動機是利用電產生磁以及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原理產生動力的。 ·聲、光、電、熱、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發電機是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 ·煤是由億萬年前的植物經過復雜變化而形成的,可以通過煤的特點和地層特點推測出來。 ·煤、石油和天然氣中貯存的能量來自於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