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導體都有哪些
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酸、鹼、鹽的水溶液等。
2. 初中物理導電體有哪些
金屬、可電離溶液、石墨
3. 初中物理學中什麼是半導體什麼是超導體
導電的啊。
一、半導體
1.概念:導電性能介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它們的電阻比導體大得多,但又比絕緣體小得多.這類材料我們把它叫做半導體.
2.半導體材料:鍺、硅、砷化鎵等,都是半導體.
3. 半導體的電學性能:
例如:光敏電阻、熱敏電阻、壓敏電阻.
二、超導體
1.概念:
一些物質當溫度下降到某一溫度時,電阻會變為零,這種現象叫做超導現象.
能夠發生超導現象的物質,叫做超導體.
2.超導體的優缺點:
如果超導體能應用於實際會降低輸電損耗,提高效率及在其他方面給人類帶來許多好處.
目前超導體還只應用在科學實驗和高新技術中,這是因為一般的金屬或合金的超導臨界溫度都較低.
3. 我國的超導體研究:
我國的超導體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已找到超導臨界溫度達132K的超導材料.
4. 什麼叫做物體的物理屬性物理屬性有哪些
顏色、氣味、味道,是否易升華、揮發等,都可以利用人們的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還有些性質如熔點、沸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儀器測知。還有些性質,通過實驗室獲得數據,計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在實驗前後物質都沒有發生改變。這些性質都屬於物理性質。
5. 物質的物理屬性都有哪些
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是否易融化、凝固、升華、揮發,還有些性質如熔點、沸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儀器測知。
還有些性質,通過實驗室獲得數據,計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在實驗前後物質都沒有發生改變。這些性質都屬於物理性質。
如水的蒸發;蠟燭質軟,不易溶於水,一般石蠟成白色;紙張破碎等。不通過化學變化就可以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物理性質。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化學性質。
(5)哪些屬於物理導物擴展閱讀:
特點
物理性質屬於統計物理學范疇,即物理性質是大量分子所表現出來的性質,不是單個原子或分子所具有的。
例如:物質的顏色是大量分子集體所具有的性質,是單個分子所不具有的。
研究方法
通常用觀察法和測量法來研究物質的物理性質,如可以觀察物質的顏色、狀態、熔點和溶解性;可以聞氣味(實驗室里的葯品多數有毒,未經教師允許絕不能用鼻子聞和口嘗);也可以用儀器測量物質的熔點、沸點、密度、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溶解性和揮發性、吸附性、磁性。
6. 物理學中導體是什麼意思
可以導電的物體,比如,鐵 銅等金屬以及由它們製成的導線
7. 基本的物理量,它是由哪些基本物理量導
獨立做題。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完成一些題目。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對於完成作業要有如下的五點要求:①書寫工整;②作圖規范;③表達清楚;④推理嚴密;⑤計算準確。還有作業批改完發下去以後,有錯的要認真訂正並裝訂保存好,留待以後復習時用。
8. 初中物理概念有哪些
物理是一種理科課程.初中物理呢,是應用物理的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當中的許多現象的學科.比較貼近於生活.也來自生活.要是想學好物理呢,就必須有合適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方式方法的話.你根本就學不會物理的,因為物理是有邏輯性的.那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這門學科呢?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學好物理呢?
初中物理思維導圖
第五、不懂就問
發現自己有不會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的問同學或者是老師.不懂就問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就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放在你的腦子里邊了.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而不是別人的東西.
關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的方法技巧已經告訴給大家了,希望同學們能夠按照上面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對於你們提高成績是很有幫助的.
9. 物理學具體有那些分類
丹皮爾在其《科學史》一書中寫道:「恆星所發的光,達到我們的眼中時,這就是物理學可以追蹤的一串事件的結束。但在這整個一串事件中,只有視覺的感覺,是我們可以具體描述的,其他事件就只能用純粹抽象的與數學的方式加以描述。」[4]這段話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世紀由量子力學、相對論為代表的科學革命的巨變給人們的意識、觀念帶來的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動搖了我們自十七世紀以來逐步形成的穩固的物質觀念。現代物理學把物質析為原子,原子又被析為質子與電子。最後又將這些分解為輻射之源或波群:分解為由一中心向外進行的一組「事件」了。至於存在於中心的是什麼,載波而行的介質是什麼,我們卻不得而知。並且關於這些組成電子的波系的可能的知識的精確性,似乎也有一個「測不準」[5]的極限。通過相對論也得出相似的結果,過去我們認為物質在實質上是佔有空間的東西,而空間是通過時間經久不變的。但是現在則認為空間和時間對於觀察者來說是相對的,沒有一個宇宙的空間,也沒有一個宇宙的時間。三維空間中不滅的物質團或電子沒有了,只有四維時空中一串串的「事件」。物理實在歸結為一組哈蜜頓方程式,只有微分的關系,聯系著時空中鄰近的事件。「舊的唯物論死亡了;而甚至一度取代物質微粒的電子,也已變成了失落肉體的靈魂——僅不過是波動形式而已……並且,即令作為失落肉體的靈魂,它們的生涯仍很短促。……可以解釋太陽及其他恆星所放出巨量輻射能量的唯一已知的原因,就是質子與電子的相互毀滅或氫值變為其他原子。我們地上的物質,也許是由不能復燃的死灰組成的,但在恆星和星際空間里,這些變化是可以發生的,而宇宙中一部分物質也許正在化為輻射。因此,過去似乎如此熟悉,如此富於抵抗力,如此永存不朽的物質,今天已變得不可思議的復雜了。它以微小電子或其他種粒子的形式,散布於空間或原子核周圍;或以波群的形式浸透於原子的全部,而且更化作輻射而不斷消失;即專以太陽而論,也以每分鍾二萬萬五千萬噸的速率在消失。」[6]現代物理學所揭示出來的這樣一幅物質的「世界末日」對現代思想界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上述新實在主義的「實在觀」正是現代物理學的新的「物質觀」在哲學思想上所引起的深刻變化的反映。這種哲學變革的代表人物是羅素,「理論物理學已經不象在第十七世紀的時候能講得那樣非常肯定清楚了。牛頓用四個基本概念來講:空間、時間、物質和力。這四個概念都被現代物理學掃進了廢物箱」。[7]學術界公認,羅素的哲學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是新實在論時期以及邏輯構造主義時期,所謂構造主義就是:「只要可能,就用由已知實體組成的構造來代替推導出未知實體的推論」。正是在這個時期,羅素採用了「中立一元論」的立場。邏輯構造主義是講認識論的;如果從本體論講就是邏輯原子主義。
羅素認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翻了關於「物質實體」、「微粒」等傳統的物的概念,而代之以事件[8]。他說,「物理學的『素材』應當是事素,而不是微粒。過去被設想成一個微粒的東西,將應當被設想為一個事件系列。這個代替微粒的事件系列是具有某些重要的物理屬性的,因此要求我們加以注意;但是它並不比我們可以任意選出的任何其他事件系列具有更多的實體化。這樣,『物質』就不是世界的原材料的一部分,而只是把事件集合成束的一種方便的方式。」[9]羅素在此所講的事件,實際上就是馬赫所講的要素,它既有物理屬性,但又有心理屬性,而物理屬性並不比心理屬性更實在。世界的物質性被換一種說法,代之以事件第一性。物質和精神都是事件的「集合成束的一種方便方式。」這就是說,事件是中性的東西。羅素接著說,「物理學曾經使物質的物質性削弱,心理學則使精神的精神性削弱了……。這樣,物理學和心理學就從兩個極端相互靠攏了,並且使威廉-詹姆士通過批判『意識』而提出的那種『中立一元論』學說的可能性加大了。……我認為精神和物質只不過是兩種把事件結合起來的方便方式。」[10]顯而易見,羅素的事件論同馬赫的中立要素論、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論是完全一致的,即認為作為物質和精神的材料的事件是中立的。
「中立一元論」的提出,為哲學唯光論的建構提供了理論支持。哲學唯光論的「光」經過了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執兩用中」的改造,「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光是對中國古典傳統思想「天人合一」的最為中肯的詮釋。一個原始的人類學與一個原始的宇宙學總是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問題與人的起源問題也總是難分難解地交織在一起,執兩用中,便是光。天人合一的「一」,便是執兩用中的「光」。光是對無限大的宇宙和無限小的離子的執兩用中,從而是對物質概念的執兩用中,是對所謂實物范疇和虛物范疇的執兩用中。光是對本體論生成論的執兩用中,是對自然本體論與人的本體論的執兩用中。是對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執兩用中——既是對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執兩用中,又是對自在的客體性原則與自為的主體性原則的執兩用中——它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它是唯光的。光乃執兩用中之中庸之道,極高明而道中庸,無過之無不及,所以能盡人之性、能盡物之性,「渾然與物同體」。「萬物皆備於我」,(孟子語)「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語),《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中立」於天地之間,此「中立」也是「一」(元),「中立」「一元」的思想貫穿於中國古代的道家思想之中,《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韓非子:揚權》:「 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聖人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淮南子 原道訓》:「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老子》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所以聖人執一用以觀察天下大勢的工具。「抱一」也即「執一」也即「執中」,「道恆尚中」的思想貫穿於中國文化思想史,哲學唯光論已做過總結性論述。[11]《論語》:「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執兩用中之「執中含和」,(《淮南子·泰族訓》)《老子》五十五章:「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所以老子說「知和曰常」,「和」乃是自然「常道」。知「和」即「執」道。老子又說,「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十六章)恢復道的本性就叫做自然,認識到自然乃中和之道就是明智的。哲學唯光論已經將「道」進行哲學改造,「取實予名」為「執兩用中」的「光」,所以「光」的含義與「中立一元論」甚通。[12]
「執兩用中」的「光」與「中立一元論」無疑是中西哲學接軌的一個接合部。為了進一步溝通兩者的關系,結合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羅素哲學變革的再認識,唯光學派進一步論述哲學唯光論與在西方頗具代表性的羅素哲學的總體關系。
在《我的哲學的發展》一書中,羅素寫道:「我的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只有一件我念念不忘的事,沒有改變:我始終是急於要發現,有多少東西我們能說是知道,以及知道的確定性或未定性究竟到什麼程度。在我的哲學的研究中,有一個主要的分界:在一八九九——一九○○這兩年中,我採用了邏輯原子主義哲學和數理邏輯中的皮亞諾技術。這個變革是太大了,簡直使我前此所做的研究(除去純數學的以外)對於我後來所做的一切,全不相干。這兩年的改變是一次革命,以後的一些改變則屬於演進的性質。」[13]此前羅素對哲學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宗教信仰;一方面是純數學的東西。而在劍橋里所接受的是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他更加關心的是純邏輯的東西,其中最重要並且在他後來的哲學中占優勢的是所謂「外在關系學說」。他認為,一元論所主張的兩個項之間的關系由這兩個分離的項的性質所構成——或者嚴格地說這兩個項之間的關系由這兩個項組成的整體的性質所構成——這種觀點在數學上無法得到解釋。他的結論是,「關系並不意味著相關的項中有任何相應的復雜性,並且,一般說來,不等於兩項所構成的整體的任何性質。」後來——具體說是從一九一○年到一九一四年,羅素開始對物理世界發生的變化感興趣,從那時起,知覺和物理學的關系一直是他研究的課題,他說,「我的哲學經歷其最後重大的變化正是和這個問題有關。」在此之前,他一直認為,知覺是主體和客體兩項的一種關系,這樣一種關系容易了解知覺如果能夠提供關於主體以外的事物的知識。因為受了威廉詹姆士的影響,他發現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或者說,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了。至少感覺甚至視覺或聽覺,在其本質上不是關系性的事件。他的意思並不是說,在「我」和「我所看見的東西」之間沒有關系,而是說,這種關系比我們原來所想的要間接的多,並且,當我們看見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之所感,就其邏輯結構而論,即使在我們之外並沒有任何我們可看見的東西,也很可以發生。羅素說,「我的意見的這種變化對於連結經驗和外在世界所牽涉到的那些問題,大大地增加了困難。」[14]大約在同時,還有一個問題使他同樣感興趣,這就是語言與事實之間的關系問題。此前他一直認為語言是透明的,也就是說,語言是一種中介物,我們可以使用這個中介物而不去注意它。通過對語言的「詞彙」和「造句法」的研究,他認為,語言是具有意義的,也就是說,語言是和它以外的某種東西有關,那種東西一般說來是非語言性的。自從他放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以後,他一直是用分析的方法來尋求哲學問題的解決。雖然近代有與此相反的傾向,但他仍然堅信,只有用分析的方法才能有進步。他說,「舉一個重要的例子,我發現,借分析物理學和知覺,心和物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可以完全得到解決。不錯,我所認為的這個解決還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承認,但是我相信,並且希望,這只是因為我的學說還沒有為人所了解。」[15]
10. 常用物理導出物理量,導出單位各有哪些
面積
平方米
m2
體積
立方米
m3
摩爾體積
立方米每摩爾
m3/mol
比容
立方米每千克
m3/kg
頻率
赫茲
Hz(1/s)
密度
千克每立方米
kg/m3
摩爾質量
千克每摩爾
kg/mol
速度
米每秒
m/s
角速度
弧度每秒
rad/s
力
牛頓
N
壓強
帕斯卡
Pa(N/m2)
表面張力
牛頓每米
N/m
沖量、動量
牛頓秒
N·s
功、能量、熱量、焓
焦耳
J(N·m)
摩爾內能、摩爾焓
焦耳每摩爾
J/mol
功率
瓦特
W(J/s)
熱容量、熵
焦耳每開爾文
J/K
摩爾熱容量、摩爾熵
焦耳每摩爾開爾文
J/(mol·K)
比熱
焦耳每千克開爾文
J/(kg·K)
粘滯系數
牛頓秒每平方米
N·s/m2
導熱系數
瓦特每米開爾文
W/(m·K)
擴散系數
平方米每秒
m2/s
電量
庫侖
C(A·s)
電壓、電動勢
伏特
V(W/A)
電阻
歐姆
Ω(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