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骨科物理檢查包括哪些

骨科物理檢查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2 08:46:22

Ⅰ 什麼是物理檢查

物理檢查就是指利用物理的方法和理論檢驗測試某種物體(氣體、液體、固體)指定的技術性能指標。物理測試的常用設備:

鐵素體測定儀 /鑲嵌機 /制樣機 /金相圖像分析/磨拋機 /切割機 /核子密度 /灰分儀 /金相顯微鏡 /晶體分析儀 /平震測試系統 /磁場測試儀 /中子水分儀 /衍射儀 /張力儀 /折光儀 /探礦磁力儀。


(1)骨科物理檢查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檢測類型:

1、實驗測試:盡可能按照當地建築規范標準的要求由第三方檢測機構獨立進行測試

2、現場檢測:由第三方檢測機構派遣自己的檢察人員進行檢測

3、工廠生產控制:按照 ISO的標准和企業的產品標准以及當地建築規范標准

驗廠檢測:

即為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工廠進行審核或評估。一般分為人權、品質、反恐驗廠等等,企業「驗廠」活動已經在中國的出口企業中鋪開,接受跨國公司和中介機構「驗廠」對我國出口生產企業,尤一、人權驗廠。

官方稱為社會責任審核、社會責任稽核、社會責任工廠評估等等。其又分為企業社會責任標准認證和客戶方標准審核。這種「驗廠」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推行。

Ⅱ 去醫院體檢要檢查哪些項目

1、一般檢查
檢查內容:身高、體重、血壓配合現場物理檢查,了解身體的基本情況。
臨床科室
2、外科常規檢查
檢查內容:皮膚、脊椎、四肢、甲狀腺、乳房、肛門、外生殖器等體檢
3、內科常規檢查
檢查內容:心、肝、脾、肺、神經系統等檢查
4、血常規
檢查內容:
血液常規18項檢測;對病毒感染、白血病、急性感染、組織壞死、敗血症、紫斑症營養不良、貧血等疾病的檢查
5、乙肝兩對半
檢查內容:HbsAg、Antia-HBs、HBeAg、Antia-HBs、HBcAg
乙肝病毒攜帶者或已受感染

Ⅲ 求 高人 實用骨科學 詳細目錄

影響骨生長的因素很多,內因如遺傳基因的表達和激素的作用等,外因如營養及維生素供應等。生長激素和甲狀腺素可明顯促進骺板軟骨生長,若成年前這兩種激素分泌過少,可致骺板軟骨生長緩慢,肢體短小而成侏儒;若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則骺板生長加速,可導致巨人症。甲狀旁腺素通過反饋機制調節血鈣水平,其調節方式是激活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通過溶骨作用分解骨鹽,釋放Ca2+入血,從而提高血鈣水平。甲狀旁腺素過多,有可能因骨鹽大量分解而導致纖維性骨炎。降鈣素能抑制骨鹽溶解,並刺激骨原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增強成骨活動,使血鈣入骨形成骨鹽。雌激素可與成骨細胞膜上的雌激素受體結合,使其成骨活躍,產生足量的鈣結合蛋白,促進類骨質的鈣化。雌激素不足往往出現骨鹽分解吸收過多,骨基質形成減少,絕經期婦女的骨質疏鬆症即起因於雌激素的不足。性腺發育不全可導致生長障礙而影響身高,腎上腺分泌的糖皮質激素對骨的形成有抑製作用。

維生素A可影響骨的生長速度,嚴重缺乏時骺板生長緩慢,以致骨生長遲緩甚至停止,維生素A過多則使破骨細胞過度活躍而易發生骨折,維生素C與成骨細胞合成膠原纖維有關,嚴重缺乏時,因骨的膠原纖維過少而易發生骨折,且骨折癒合極為緩慢。維生素D能影響骨鈣的沉積,與類骨質能否及時鈣化有關。兒童期缺乏維生素D可導致佝僂病,成人缺乏可導致骨軟化症。近年發現成骨細胞表面有1,25-羥維生素D3(簡稱D3)受體,D3既可刺激成骨細胞分泌較多的鈣結合蛋白,又能提高性鹼性磷酸酶的活性而促進骨的鈣化,臨床療效較好。

Ⅳ 實用骨科學的目錄

第一篇 骨 科 基 礎
第1章 中國骨科簡史
第2章 骨的發生和正常結構——葛寶豐
第3章 骨的生物力學——葛寶豐張功林
第4章 骨科物理檢查
第5章 骨科影像學檢查
第6章 誘發電位檢查
第7章 步態——胥少汀
第8章 四肢與脊柱手術途徑
第9章 骨科常用治療技術
第10章 關節鏡
第11章 圍手術期處理
第二篇 創 傷 骨 科
第12章 創傷的全身反應與並發症
第13章 筋膜間隙綜合征與擠壓綜合征
第14章 骨折癒合及其影響因素
第15章 骨折內固定技術
第16章 骨外固定器及其應用
第17章 上肢損傷與脫位
第18章 手外傷
第19章 頸椎和頸脊髓損傷賈連順
第20章 胸腰椎和脊髓損傷
第21章 骨盆損傷胥少汀
第22章 下肢損傷
第23章 開放性骨折與關節損傷
第24章 肌肉、骨骼火器傷
第25章 多發性創傷與多發性骨關節損傷
第26章 骨不連及骨延遲連接
第27章 骨折畸形癒合胥少汀
第28章 骨骺損傷
第29章 周圍神經損傷
第30章 四肢血管傷
第31章 斷肢、斷掌和斷指再植
第32章 大面積皮膚撕脫和壞死
第三篇 骨病
第33章 先天性疾患
第34章 代謝性骨病
第35章 骨骺疾病
第36章 畸形性骨炎與成骨不全
第37章 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
第38章 骨與關節結核
第39章 非化膿性關節炎
第40章 小兒麻痹後遺症鄔華彬
第41章 大腦性癱瘓後遺症唐農軒
第42章 骨腫瘤與腫瘤樣疾患
第43章 軟組織腫瘤
第44章 腱鞘滑囊疾病
第四篇 部位骨科
第45章 肩部疾病侯春林
第46章 肘關節疾病苟三懷
第47章 手部疾病
第48章 脊柱疾病
第49章 髖部疾病
第50章 膝部疾病時述山孫天勝
第51章 足部疾病
第五篇 修復與康復
第52章 骨移植
第53章 肌瓣和肌皮瓣在骨科的應用
第54章 顯微外科在骨科的應用
第55章 足外傷缺損的修復重建
第56章 人工關節
第57章 截肢、假肢與支具
第58章 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與功能重建
第59章 骨科康復

Ⅳ 物理體檢包含什麼項目

物理體檢內容:身高、體重、體溫、心肺聽診、測血壓、牙齒、視力等,以及心電圖、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

體檢項目:一般包括女性體檢項目和男性體檢項目,具體要作的檢查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另外體檢項目還按照公務員體檢,出國體檢,入職體檢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體檢項目。

體檢項目一般有肝功,血糖,血脂,腎功,腹部B超,男性B超,女性B超,血尿常規,肝炎篩查,胸透,心電圖,內科,外科,耳鼻喉科檢查。


(5)骨科物理檢查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體檢的注意事項:

一、心電圖檢查:檢查前應安靜休息5分鍾左右,不能在跑步、飽餐、冷飲或吸煙後進行檢查,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心電圖異常,從而影響對疾病的判斷。作飽餐試驗及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檢查前,還應於檢查當日禁食。

二、腦電圖檢查:在檢查前1天要洗頭,且不能使用發油。檢查前24小時要停止服用鎮靜劑、興奮劑及其他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葯物,以避免檢 查時形成假象,影響檢查結果的判斷。

三、甲狀腺碘試驗:檢查時必須是空腹,檢查前不能服用含碘制劑或吃含碘量豐富的食物,如海帶、海蜇、紫菜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體檢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體檢

Ⅵ 哪些檢查可以確定骨性關節炎的診斷各有什麼意義

1、X線檢查X線檢查是人體組織的一種影像記錄。骨結構在X線片上的顯影是最好的,軟骨和軟組織在X線上看不清楚,但是,如果一個關節 骨與骨之間的間隙變窄,通常意味著軟骨有破壞。骨性關節炎的診斷通常以病史的物理檢查結果為基礎,X 線檢查對診斷很有幫助,而且對大多數患者來說X線檢查可能是所需的惟一的特殊檢查。醫生通常將X線片和病史,物理檢查結果結合起來,綜合評估關節的病變。 骨性關節炎在X線片上的表現往往非常明顯,其最基本的X 線特徵有三點:1、關節間隙變窄,個別嚴重的病例關節間隙甚至會消失。2、軟骨下骨密度增高。3、骨贅形成,即通常所說的「骨刺」往往在關節 邊緣(其實是軟骨邊緣)或在軟組織的止點處形成骨贅。以上三點只要具備兩點即可診斷為骨性關節炎。 患者的症狀可能與X線片所見相對應,也可能不相稱,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往往在症狀出現之前,X線片上即可發現關節損害,而有的患者盡管X線片表現非常嚴重,卻沒有什麼症狀。40歲以上的人有60%~70%在X線上會有骨生關節炎的表現,然而這些人當中只有1/3會有骨性關節炎的症狀。如果X線片上懷疑是其他疾病或診斷不明確,還需要做其他檢查的。 類風濕因子檢查往往用於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化學的透明質酸也能作為判斷骨性關節炎的標記。透明質酸這種物質為健康的關節提供潤滑作用,在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當中則會分解。對這種分解的副產物進行一項簡單的血液檢查即可顯示訪病的進展情況 血液檢查會顯示一種叫做C反應蛋白因子的水平升高,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針對炎症反應而產生的,是膝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病情進展的「報警器」。 3、關節滑液檢查 只有在診斷不明確或懷疑有感染時,才需要用針管從關節內抽吸滑液進行化驗分析。一般情況下,關節內的滑液很少,難以抽出,如果能抽出就可能有問題。 滑液中含有軟骨細胞是骨性關節炎的一個徵象。白細胞計數有助於排除感染的可能,滑液中尿酸含量高是痛風的徵象,還有其他一些因子提示不同的關節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些學者希望將滑液中發現的某些物質的水平升高用於預報骨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最令人感興趣的有硫酸化的氨基葡萄糖、硫酸角質素和連接蛋白,但目前尚未進入臨床應用。 4、核磁共振檢查 一些早期骨性關節炎的患者,X線檢查還看不到骨性關節炎的典型變化,疼痛的原因也不太清楚,引起疼痛的是骨性關節炎呢,還是其他的如半月板撕裂或是髕骨的問題?有的時候需要通過核磁共振檢查來更加清楚地觀察膝關節。核磁共振檢查不僅能清楚的顯示骨組織,還能清楚的顯示韌帶、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等軟組織病變。

Ⅶ 骨科檢查有哪些

你好,骨科拍片子分X光線,CT,MRI等,其中X光線和CT是最常用的檢查手段,X光線大致是80元以內,CT的價格是400以內,MRI就比較貴不同的醫院收費不同,大致在1000左右。核磁共振(MRI)是診斷方法之一,它減少了X線檢查給患兒帶來的損害,並且在骨骼、關節軟骨、肌肉、軟組織的檢查中,均有良好的組織對比度。B超對軟組織腫瘤、關節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B超還可以引導穿刺活檢。放射性同位素檢查包括:同位素骨掃描、放射免疫測定、骨密度測定等。

Ⅷ 頸椎病都需要檢查什麼

在醫院會接受哪些檢查?
4.1 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向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4.2 頸椎病的X線檢查
X線平片舊稱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學檢查手段,價格便宜,簡單易行,能夠清楚地顯示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其缺點是難以顯現軟組織的病變,因此,對於頸椎病人脊髓神經根的變化無法顯現。
懷疑有頸椎病的病人應拍攝頸椎正、側位片,有時需要加拍頸椎過伸過屈側位片,有時還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懷疑有寰樞椎病變者還要加拍張口時的正位相。以下是各種拍攝角度所能表現的病變內容:
正位:
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側位:
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4.3 造影檢查
造影是一種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X線拍片和透視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較大的組織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對於人體大量密度相差較小的器官和組織,便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人們想到了造影檢查,即先用高於或低於人體軟組織密度的造影劑灌注需要檢查部位,然後進行X線檢查。由於已灌注造影劑的組織器官與周圍部位密度差異變大,在X線下形成鮮明對比,便可以發現形態或功能是否異常。
目前在脊柱外科領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等。
4.4 頸椎病的CT檢查
CT是從X線機發展而來的,它顯著地改善了X線檢查的分辨能力,其解析度和定性診斷准確率大大高於一般X線機,從而開闊了X線檢查的適應范圍,大幅度地提高了x線診斷的准確率。
CT適用於檢查各種原因引起的椎管狹窄、椎管內佔位性病變如椎管內腫瘤;適用於檢查脊柱外傷後有無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無椎管完整性的破壞,並推測脊柱骨折後脊柱的穩定性;適用於檢查脊柱的韌帶鈣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變等表現;還適用於檢查椎骨的腫瘤、結核、炎症等病變,檢查脊柱的先天性異常等。
隨著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應用,CT檢查在脊柱外科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小,特別是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已不是常規的檢查手段,其診斷價值遠遠低於「X線平片+核磁共振」的組合,但是由於CT對骨刺、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骨性病變顯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線平片+核磁共振」對上述情況仍然難以明確的情況下,申請CT檢查,可以更進一步提高診斷的准確性。

4.5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不僅能分辨人體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經及骨骼等組織,還能分辨腦脊髓的灰質和白質、腎皮質和腎髓質以及腎周圍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應用的范圍很廣。 目前,在臨床上已用於腦、脊髓、心臟、肌肉、肺、肝、腎、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腫瘤等器官和組織病變的診斷,並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有了新的發展。對於顱腦、脊髓等疾病來說,核磁共振是當今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與X線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夠准確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結構及各種病理改變,其密度分辨力強,不僅能區分脊髓與腦脊液,並且能直接顯示出脊髓內的病變。在顯示脊髓先天異常、脊髓缺血變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術後椎管內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
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顯示椎間盤脫出、退行性病變等非常清晰,椎間盤脫出壓迫神經根也可顯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確能清晰地顯示每一個椎間盤病變的類型,有無椎間盤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顯示有無骨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否對脊髓及神經根造成壓迫、壓迫的程度;可以顯示脊髓的形態,脊髓有無受壓變形、脊髓內部結構有無變化,包括脊髓有無缺血、水腫,有無脊髓腫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還可以顯示頸椎手術後脊髓神經根減壓的情況,手術後是否有瘢痕、血腫等新的壓迫因素存在的情況。核磁共振為頸椎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對於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來說,核磁共振是手術前病情的估計、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方案和步驟的擬定、手術中困難的預先判斷、預後的判斷估計以及手術後脊髓神經根減壓情況觀察等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
在頸椎核磁共振檢查時,使用特殊的成像技術,還可以清楚地顯示雙側椎動脈的走行、形態、有無受壓、扭曲、痙攣以及阻塞等情況,稱為核磁共振動脈顯影術(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選擇性椎動脈造影技術。而且因為檢查時無需向病人體內注入造影劑,沒有椎動脈造影術可能給病人造成的各種並發症,如刺激而使椎動脈痙攣從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造影劑過敏、過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損傷等。核磁共振椎動脈顯影術對病人無損害,是屬於無創性的檢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頸椎病的診斷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骨科醫生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而且由於它是無創性的檢查,更顯現出其優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對骨的細微結構的顯示遠遠不如X線平片及CT清晰,所以,對於頸椎骨質增生、骨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及黃韌帶鈣化的形態顯示方面遠遠遜色於X線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價格昂貴,尚未成為常規檢查項目,特別是在廣大基層地區目前還未普及。
一般說來,在骨科特別是脊柱外科領域的影像學檢查中,由於核磁共振在顯示骨組織方面不如X線平片清楚,所以,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之前應當先拍X線平片,應當綜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線平片的圖像,以互相對照、印證和補充,取長補短,從而提高核磁共振診斷的准確性。

4.6 肌電圖檢查
肌肉運動時可以產生生物電活動,將此生物電用針狀電極和表面電極作為引導,通過一定儀器的放大、顯示、監聽、攝影等步驟,從而顯示出一定的波形,稱之為肌電圖。
當神經、肌肉發生病變時,肌肉的生物電位活動、神經傳導過程、神經和肌肉對電刺激的反應都可以發生變化。結合臨床分析,肌電圖不但能夠精確地區分神經肌肉疾病的病損部位和損傷程度,同時對肌肉的無力、癱瘓、萎縮、異常收縮及感覺障礙、疼痛等症狀,也可以提供客觀的資料,以判明病變的程度,估計預後,判斷恢復的情況。其主要缺點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診斷,如果出現檢查結果異常則意義較大,而檢查結果正常則意義較小。
在臨床上,肌電圖是鑒別運動神經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縮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與頸椎病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有時甚至是運動神經元疾病與頸椎病相鑒別惟一的輔助檢查手段。
在進行肌電圖檢查時,需要將針狀電極插入病人體內的肌肉中,會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

Ⅸ 常用的物理檢驗方法有哪些,如何進行測定

物理檢驗法

物理檢驗法大體有:物理量測定、不可見光檢驗、熒光檢驗、吸附與轉移。

1、度量衡檢驗法:幾何形狀及尺寸精度、質量、密度、粒度、粘度等。

2、光學檢驗法:利用光學原理採用各種光學儀器檢測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及組分。

3、電性能檢驗法:利用電工原理採用電工、電子儀器檢測材料的各項電性能和電參數。

4、機械性能試驗法:利用物理力學原理對材料的力學和機械性能進行檢測。這是金屬和非金屬材料最常用最基本的檢驗方法,如拉伸強度、疲勞強度、硬度等。

5、無損檢測:在不損壞被檢材料的前提下,對材料表面或內部的缺陷、性能、狀態、結構進行檢測,主要有射線、超聲波、磁粉、滲透、渦流等探傷方法。

閱讀全文

與骨科物理檢查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