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拉力是什麼拉力是相互初中物理
在彈性限度以內,物體受外力的作用而產生的形變與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形變隨力作用的方向不同而異,使物體延伸的力稱「拉力」或「張力」。(推力,拉力,提力,壓力,浮力統稱為拉力)
如果物體在受到阻力和拉力兩個力的情況下,如果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麼此時F拉=F阻,拉力和阻力是一對平衡力,物體處於二力平衡狀態(合力為零)。如果物體做加速運動,則F拉>F阻。如果物體做減速運動,則F拉
評論
0
0
載入更多
❷ 物理:關於拉力
因為是勻速運動,所以動能沒變,因為斜面光滑,所以沒有摩檫力。根據能量守恆,拉力所做的功全部轉化為重力勢能。如果兩個斜面等高,那麼重力勢能變化量相同,所以拉力所做的功相同。有不懂的地方追問
❸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物理能力
高一物理學習方法探討
高一學生在進入高中學習以前,或者剛進入高中學習就聽一些高中學生或者其他一些人說:高中物理是最難學的的學科,由於先入為主的影響,一進入高中就覺得「物理難學,我可能學不好物理」,從而對物理產生了畏難情緒(特別是女生居多)。由於物理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學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有時候物理上用到的數學知識會超前於數學),同時更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很多同學都感到學好物理特別難,進入高中以後,經常可以聽到同學這樣說:「物理是『學著容易,做著難』」,不少同學對物理科的反應是:上課聽得懂,看書沒問題,書上作業易解決,但就做不起其他資料上的習題,考試成績更理想。因此,在高中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物理難,化學繁,數學作業做不完」。那麼,高中物理是不是真的難學呢?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學好它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們抓住物理學的特點,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門功課是完全可以學好的。但也有的同學認為:「我初中物理學得不錯,高中物理肯定能學好」,這樣想也是會出問題的,可以說高中物理是各學科中成績分化最早、最嚴重的學科,有許多同學在高中仍然用初中物理的學習方法,結果成績卻很不理想。其關鍵就在於一個學習方法的問題。在此,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學好高中物理。
一、高、初中物理的差異
首先要明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異,之後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改進學習方法。初中物理定性結論多,定量計算少;純理論多,聯系實際少;機械記憶多,理解較少;死搬硬套多,靈活運用少;只要把公式背住,考試就能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則不然,它要求理解的成分更多,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的物理問題較多,特別是高中物理中規律、定理公式等比較多,單純地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因為我們必須首先理解清楚這些公式、結論的適用條件或范圍,才能有效地進行運用。在初中,要求學生具備形象思維的能力,而在高中要求更多的則是抽象思維。有不少學生不理解這些,到了高中仍然靠單純地死記硬背,當然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二、如何學好高中物理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
進入高中以後,有不少同學問「怎樣學習高中物理?學習物理有沒有捷徑呢?」答案是否定的,學習物理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我們來不得半點虛假。雖然沒有捷徑,但科學的學習方法確是有的。那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嚴格按照「預習→上課→復習→作業→質疑→小結」六個環節,另外對於每一章或一單元在學習完之後還應該「系統總結」。
1、預習
高中物理與初中有差異較大,無論是從知識要求的深度和廣度,還是課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們在上課之前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每次上課前,花一定時間(時間長度沒有限制)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預先瀏覽一下,熟悉課堂上所要學習的知識,明確課堂的重點,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難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聽課;另外,也能培養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上課
上課是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習的中心環節。上課時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1) 主動聽課
在教學活動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能夠根據老師講課的程序積極主動地思考,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難點和重點進行推理性的思維和接受,以主動的態度去聽課,積極地進行思考,努力參與到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去,那麼,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
(2)注意課堂要點
要聽好課,我們應善於抓課堂的要點,上課時,我們應有意識地去注意老師講課的重點內容。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將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進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點強調;或板書綱目,仔細講解等;對於難點,就需要我們在預習時做到心中有數,到時候注意專心聽講。總之,我們要做到「會聽課」。
(3)做到聽課和做筆記兩不誤
有的同學一上課就不停的記不停的寫,結果一節課下來一點都沒有聽到,不知道這節課老師講了些什麼?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好聽課和做筆記的關系呢?我認為,上課時,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聽課上,而不是做筆記上,筆記中要記的內容應該是:課堂重點、課堂難點、課堂疑點、補充結論或例題等課本上沒有的內容,並不是教師的所有板書內容。總之,我們應該有摘要、有重點地記。有的同學從來就不做筆記,這也不好,特別是對於高中物理學習是不利的。因為我們的記憶是有限的,老師講的內容轉瞬即逝,我們對知識的記憶隨時間延長會逐漸遺忘,沒有做筆記我們以後復習有些內容就找不到。
3、復習
有的同學只要老師一布置了作業就會馬上去做,覺得完成了作業,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就掌握了知識,結果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翻課本、筆記,到頭來知識沒有掌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將每課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認真思考、回顧,在此基礎上再去完成作業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在學習最初的兩三天內遺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們只有對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才能減少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4、作業
在復習的基礎上,我們再做作業。做作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二是運用課上所學來知識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因此,做作業時,應該認真對待,獨立完成,積極思考,注意總結。應該明確 「做題的目的是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切忌「為了做題而做題」。
5、質疑
在預習、聽課、復習、作業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疑難問題和解題錯誤。及時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分析錯誤的原因,對我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於疑難問題,我們應該及時想辦法(如請教同學、老師或查閱資料等)解決,對錯題則應該注意分析錯誤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錯還是計算粗心致錯,是套用公式致錯還是題意理解不清致錯等等。如果不注意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對錯誤也不及時糾正,其結果是問題越積越多,影響學習信心,甚致無法有效地進行下去。為此我要求每位同學都准備一個「疑難、錯題記載本」,專門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和典型錯誤,這也可以為我們今後對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提供有效的依據。另外,我們還應該積極思考,逐步培養自己善於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良好習慣。
6、小結
小結是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小結的常用方法是列提綱,將所學的知識要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使零散的知識形系統化、條理化,使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掌握起來更容易;其實,小結的過程,也是認識再提高的過程,經過認真小結的知識,既容易融會貫通,又便於理解和記憶。
以上六個環節是學習新課的基本進程,每一環都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環,都會對學習的進程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在學完每一章後,我們就應該對這一章的知識進行系統總結,把所學的物理概念、物理知識、物理規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要學會總結,提綱挈領,把「厚」書變「薄」,又要學會能舉一反三,聯系實際,將「薄」書變「厚」。這樣,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常用的方法是畫該章的知識結構圖,它可以使我們對該章的知識有一系統、全面的了解,讓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重新認識該章,實現對知識掌握的「升華」。當然,為了拓展知識面,在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的同時,適當的看一些參考書、課外資料,以開闊我們的視野,這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善於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習物理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產和生活物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力現象、聲音現象、熱現象、電和磁現象、光現象、原子和原子核的運動變化等現象。學習物理的主要任務就要研究這些現象,了解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規律,以便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要學好物理,就要認真觀察周圍存在的各種物理現象。
觀察首先要廣泛,全面。物理學得比較好的同學,大多是勤於觀察,善於觀察的。因而,這些同學往往興趣廣泛,視野開闊,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在學習物理時,思維活躍,思路開闊,比較容易掌握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從而建立起正確的物理情景,進行正確的分析。例如,在緒言課中,我們演示了光的色散現象,有的同學不單純地觀察到了五彩斑斕的色彩,而且注意觀察了裡面有幾種顏色?以及這幾種顏色的排列順序。勤於觀察,善於提出問題必將使自己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自己去看書,去研究,去探索。這樣才能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
觀察要有針對性。同學們在廣泛觀察的基礎上,應該重點觀察與已學的知識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高一學習了摩擦力之後,就應重點觀察接觸物體接觸面的情況(粗糙程度,有沒有花紋等),有沒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等,並與摩擦力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大腦中必然存儲了大量的物理現象以及與之有關的物理知識。
觀察還必須目的明確。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看到的現象,不應只注意到它的新奇,應當找出這些現象所隱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規律。例如:汽車啟動或剎車時,車上的人向後或向前傾倒,或者,汽車轉彎時,車上的人向彎外傾斜,看到這一現象就應當與慣性憐惜起來。只有這樣,我們觀察的目的才算達到。
我們千萬不要對周圍的一些現象不關心,不觀察,不思考,這對學習物理是不利的。其實,物理學上許多定律的發現都是源於觀察。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細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的基礎上的。過去一些同學進入高中以後往往覺得物理越學越難,這和他們長期不注意觀察周圍的生活現象,有著直接的關系。
(三)要勤於思考, 注意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由於高中物理是一門規律性很強、邏輯性非常強,聯系實際多,靈活性強,數學基礎知識要求較高的一門學科,學好物理單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勤於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規律。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勤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勤於思考,首先要善於思考。善於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體的實際中加以培養和訓練。每學過一個概念,要力圖弄清:這個概念是怎麼得來的?如何定義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和其他物理量之間有什麼關系?…… 每學過一個規律,要力圖搞清:這個規律是如何得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是什麼?和其他規律之間有什麼關系?…… 每做一道習題,要力圖搞清:這題描述的是什麼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如何?該用哪個規律去解題?…… 只要同學們能夠改變「上課記筆記,復習背筆記,」的機械學習方法,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就一定會不斷提高分析、判斷、推理、歸納和想像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學習物理。
物理學習切忌張冠李戴,不注意規律的應用范圍和條件,拿起題目就去「套公式、套類型」、「依葫蘆畫瓢」,結果往往要出錯。做物理題目首先要弄清它的物理過程,建立起正確地物理情景,分析它滿足的條件,從而正確的選用物理規律,不能把物理題簡單當作數學題去解。
(四)要重視實驗,,手腦並用,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物理規律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都是從自然現象的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多做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要獲得知識,僅靠書本上的知識不夠的,還必須我們親身實踐,做到手腦並用。
中學物理中,有不少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對於演示實驗,一定要創造條件開設,在老師演示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弄清每個實驗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儀器的性能與使用,明確實驗的步驟。對於學生實驗一定要強調人人動手,不能做「觀眾」;做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依據步驟,認真實驗,仔細紀錄,通過正確的處理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課後適當布置一些教材上的小實驗(如:「懸掛法」找重心)或課外小實驗、課外小製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上課或看書時,要求每個同學隨時都有一本草稿本,一支筆,便於邊聽課或邊看書,邊在草稿紙上演算、分析,做到手腦並用。解題時要讓同學養成邊思考邊畫草圖的習慣,提高利用圖形、圖象、框圖進行分析的能力。
(五)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在實踐的基礎上學好物理
很多生產和生活現象都是物理現象,很多物理知識都來於生產生活,反過來又指導我們改進生產生活。因此,物理這一門自然科學,其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不應當作為一門純理論來學習,如果作一門純理論來學習與研究,那樣自然就會覺得枯燥無味。如果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起來,更能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六)指導學生解題的正確方法及規范解題
做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復習、鞏固應用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指導學生解題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運用正確解題的方法。例如:在指導學生解答問答題時,要求學生按三步進行:講道理、擺事實、得結論。如游泳時用手和腳向後劃水,人就能前進,這是為什麼?答: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和腳向後劃水,手和腳給水一個向後的力,由牛頓第三定律水則給人一個向前的力,故人就能前進。通過訓練,學生就能掌握這一類題目的一般解題方法;再如:在做力學題時要求學生必須畫受力圖等等。
同時,解物理題時要規范、全面,符合要求。計算題要寫明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原始公式,導出式,代入數據要有單位,最後得出結果。教師在上新課時,除把知識要點和概念講清楚外,在講解例題時注意解題的方法和書寫格式,對學生的作業嚴格要求。通過歸類講解、認真分析、規范訓練、嚴格要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養成規范解題的習慣。
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不是一成不變的,因人而異,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需要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總結。同學們經過幾年的學習也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經驗,如能再加上做到上述幾點。我想,學好物理這門學科也將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❹ 初中的物理力學的地方怎麼讓學生理解的更透徹
如果實在沒有什麼好方法的話,三個字:多練題。適當採用題海戰術。當然要讓學生自己有恆心。幾年前,我們有個中等成績的同學在大家都沒怎麼練題的情況下,他練了。後面數學成績就考試來說在班上數一數二了。當然這只是應付初中的考試。關鍵還是要自己把問題思考透徹,掌握一類題型的解題思路與一些技巧,自然就好了。
至於書籍,這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些同學喜歡深難題,他的書肯定不一樣。不過幾年前。
覺得有幫助的話就採納吧!~
覺得力學還是讓學生多對於題目進行分析。找到解題思路
❺ 物理怎樣啟蒙或入門
要點:1、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2、養成善於觀察,樂於思考,勤於動手的好習慣!
怎樣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整個階段的物理教學,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階段,對於啟蒙階段的教學,應該特別重視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應該特別重視的是學習興趣的培養。從初中生的心理狀態看,他們的學習活動最容易從興趣出發,最容易被興趣所左右,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記憶力都和興趣緊密相連。在興趣中學習,思維最主動最活躍,能力和智力發展最充分。而且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獲得成功的動力,是推動他們求知的一種潛在力量,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主動性。
怎樣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呢?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一點體會與做法
一、抓好「開頭」這個關鍵性時期。
學生在學習新課程的開頭一階段都會感到新鮮,好奇。而新鮮好奇正是誘發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教師抓住學生處於興趣「旺季」這個時期,努力去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
1、上好第一堂「入門課」。
學生在沒接觸到物理課之前,不知道物理要學些什麼?好不好學?新學期剛開始,學生就說:「聽高年級的同學說物理難學」,一開始就有畏懼情緒,所以第一堂「入門課」就要通過生動活潑的實例,給學生打開一扇物理窗口向學生展示絢麗多彩的物理世界到底有些什麼?使學生產生急於要學習物理這門學科的願望,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為此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實驗、錄像、小故事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例如我演示了這樣一組實驗:杯水倒置(大氣壓作用演示)、隔掌吸釘(磁鐵的性質)、轉動發電機小燈泡亮了(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每張桌上有塊三棱鏡叫學生透過它看周圍的物體,發現物體都鑲了彩色的邊,並放一組實驗錄像有燒不死的魚、銀針穿氣球而氣球不破、平面鏡中有幾個像(兩塊平面鏡分別垂直、平行、和夾角小於180度三種情況)最後向同學們講述「死海不死」、「伽利略發現鍾擺的等時性」的小故事通過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而為物理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樣做的目的是A、生動有趣,有雜技色彩,能吸引學生。B、器材大都來自生活常用之物,造就「實驗到處有,信手可拈來」的印象,回家就能模仿給家長看,學生情緒高。C、這些實驗的原理有的是初二教材中的內容,通過實驗演示,在驚奇中喚起學生頭腦中的疑問,然後告訴學生:這些實驗以及原理有的在這學期就會學到。這樣大多數學生對物理有了興趣,且產生了急於要學習的願望
2、穩定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的興趣容易激發,但也容易消失或轉移,為了把學生一時的興趣引向深入、持久,在開頭幾章的教學中除了要通過生動有趣的講演,實驗,吸引學生外,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明確學懂了什麼,記住了什麼,練會了什麼,這一階段教師必須下大力量深入學生,了解他們的情況和學習中的問題,進行集體訓練補習,個別輔導,務必使絕大多數學生體會到「學會」的樂趣,考試後適當的表揚和鼓勵都會強化和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十分注意創造條件,利用積極評價的反饋作用,使學生樹立信心,鞏固和發展學習興趣。
二、抓好「實驗」這個關鍵性手段。
教育心理提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主導性的學習動機是不同的,年級越低,學習動機越具體,他們往往以直接的近景性的學習動機為主。」也就是說,初中生學習的興趣更多的是受直接興趣的影響,即對事物本身感興趣。比如實驗就容易讓學生產生直接興趣。對於初中生來說實驗具有特別強烈的吸引力,很少有學生在做實驗時精神不集中的。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的要求和特點經常圍繞實驗來組織教學,努力使物理課節節有實驗。
1、利用「實驗先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導入新課時,盡量用一個有趣的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引入慣性新課時,我做了一個打雞蛋的實驗,在一裝半杯水的杯子口上放一硬塑料板,薄板上放一個雞蛋,用彈片與薄板垂直後拉開,然後問學生「我放手後,雞蛋會怎麼樣?」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雞蛋上了,有的學生說雞蛋要飛出來,有的學生說不會,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生怕雞蛋打個粉碎,這時我說「放手了,瞪大眼睛了。」「啪」的一聲,塑料片彈出去了,只見雞蛋穩穩當當的落在了水中,學生緊張的而專著的目睹了這一切,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接著教室里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這時我再問「你們知道雞蛋為什麼會落入水中嗎?」學生搖頭,這是就為學習「慣性」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能比較牢固地掌握知識,
2、利用「實驗先導」幫助學生想像,學好抽象的物理概念。
物理中的概念很多,基礎知識面廣,有的概念比較抽象,學了幾次弄不懂,記不住,就會影響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通過實驗,變抽象為形象,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學生學習《大氣壓強》時,對大氣壓強比較陌生,難以理解,於是我讓學生把兩個吸盤相對,擠出其中的空氣,然後在讓他們用力來拉,也很難將它們拉開,通過這個實驗,形象的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再通過做「托里拆利實驗」定量的測出了大氣壓強的數值。這樣通過以上幾個實驗,使學生在頭腦中對大氣壓強有了一個鮮明的印象,很容易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通過「實驗先導」,使學生自主地獲得物理規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
物理規律是物理知識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對物理規律的教學,方法很多,但較適合學生的方法卻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自己分析,概括。通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獲得物理規律,這樣既有利於學生掌握物理規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學習《光的反射》時,我給學生提了三個問題:A、法線的位置有何特點?B、通過三組實驗找出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怎樣?C、當板饒法線前後轉動時,還能看到反射光線嗎?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接下來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完成上述問題,總結光的反射定律。通過實驗不僅使學生掌握這個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品嘗了成功的喜悅。
三、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實施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而教學方法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若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同時結合靈活的教學方法,不但傳遞信息快,信息量大,而且能做到動靜結合,視聽結合,聲光結合,聲形並茂,直接表現客觀事物和各種物理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生動的感性材料。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輕松愉快,易於接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講,大腦處於競爭狀態時的效率比平時高,而且具有競爭取勝的心理狀態,因而有必要創造一些合理的競爭機制,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課外小實驗和小製作,一學期開展一次「物理小製作作品展」同時進行評比獎勵。這些活動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靠哪一點、哪一方面,它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應努力從各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物理入門時就學好物理。
怎樣搞好物理啟蒙教學
初二物理啟蒙教學的兩個特點是。第一,學生的年齡大都在13~15周歲之間,這年齡段的學生,對外界的事物比較敏感,易於接受,好奇心強,都急於想了解一切未知的東西,可是對物理學科的學習則是一張白紙;第二,初中物理教學,以感性觀察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計算少,又是以後學習物理的第一階梯。下面就如何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結合教學要求來搞好啟蒙教學,淺談幾點體會。
l 以實驗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建立是與實驗密切相關的,對初學物理的學生而言,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組織生動的多層次的實驗,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通過具體、生動的、千變萬化的物理現象來逐步形成概念,認識現象中本質的屬性。同時通過實驗可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
所謂用實驗組織課堂教學,就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設計一系列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從觀察現象著手,運用讀、講、練的方法,從一個現象到另一個現象,由解決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有層次地去認識知識,應用知識。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實驗中探索、觀察現象,結合閱讀課文和師生共同分析討論以獲得知識。我在具體操作中,根據學生特點,做到:課前精心設計和指導,課堂上把實驗的現象提煉,上升到理性進行認識,課後組織引伸開拓,激起學生的疑問、引導探索。初二第一學期充分發揮新教材以實驗現象入門的優勢,精心組織大小實驗(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家庭自製實驗)38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特別是一些學生的小實驗具有創新價值。例如,做「水的對流」實驗中,由於高錳酸鉀溶液很快充滿水中,演示時不少學生對水的對流的形成過程觀察不清楚,我讓學生回家自己作此實驗,結果有兩名學生分別用少量干凈的鋸木屑或很碎的小紙片投入裝有冷水的燒瓶底部,以此代替高錳酸鉀晶粒,當用酒精燈給瓶底加熱後,就會清楚地看到瓶底的木屑或紙片隨水上升,而後又隨水沿瓶的邊緣回到瓶底,如此循環。實驗簡單易行,而且現象清晰。
2 吃透初高中教學大綱,把握好教學深度
搞好物理啟蒙教學還必須注意物理教學中概念形成的階段性和概念的逐步深化。由於學生年齡特點的不同,無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能力方面的要求都應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不可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如何在啟蒙物理教學中做到既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能處理好學生以後學習物理的銜接,必須吃透初、高中教學大綱,把握好教學中的深度。例如,初中講利用動滑輪的省力問題,大綱要求「利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應強調支持動滑輪的二段繩子的拉力方向必須豎直向上。為什麼拉力方向均要豎直向上,可向學生交待是以後討論的問題,這樣既不超綱,又為(高中)學習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繩子拉力隨著它們之間夾角的變化而變化打下伏筆。在講述壓力和壓強這一概念後,習題中常出現「按圖釘求牆受到的壓強」等類似的題目,解此類題就要涉及到力的可傳性。如果就題論題告訴學生加在釘帽上的壓力等於加在釘尖上的壓力。學生初學物理就會錯誤地認為加在固體上的力都是通過固體大小、方向不變地傳遞的。其實像加在道釘撬上的力和加在鍘刀柄上的壓力都不是按力的大小、方向不變地傳遞給道釘和草的。為此,在講力的可傳性時應避免片面化,有的要留到後階段學習時進一步充實。又如,初中物理中,只學二力平衡,所以學生絕大多數接觸到的都是二力平衡問題,放在桌面上的物體受重力和桌面支持力而平衡,則物體對桌面壓力的大小等於水平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也就是等於物體所受的重力。由於這類習題都只涉及二力平衡,於是久而久之,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留下壓力就等於物體所受的重力的錯誤印象。作為啟蒙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反復強調此類習題的條件——物體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僅僅在此條件下,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在數值上等於物體所受的重力。物理啟蒙教學時,教師對初、高中大綱的吃透和融會貫通程度,直接正確把握初中物理教學的深度,間接地影響學生物理學習的延伸和科學性。
3 了解學生,知己知彼,穩步跨上階梯
由13~15周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造成他們在學習上常常表現出急躁、耐性差、情緒易波動。學習順心時,興趣足,成績上升,而學習上遇到比較難於理解的問題時,只求一知半解,失去信心,成績下降。鑒於這情況,教師在啟蒙教學的第一節課時,就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對照教材備課、備人、備練習題,注意講授知識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特別要在聯系學生實際上下功夫。
(1)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從易到難,從淺入深,從學生所能感觸到的客觀事物、客觀現象出發,應用物理知識逐步分析,最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物理概念。例如「浮力」一章的教學,可以在講授本章內容之前提出一些學生常接觸到,但又未加思考過的問題,「站在較高的地方向河中投入一塊較大的木頭和在水面上輕輕放下一枚大頭針,則較大的木頭和較小的大頭針最後是處於什麼位置」,「木頭的體積和重量都比大頭針大,為什麼木頭浮而大頭針沉呢?」「若把沉入水中的鐵塊,鑄成鐵盒子放入水中,又將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然後從這些客觀現象中逐步引出「浮力、阿基米德定津、物體浮沉條件」等概念,設問會使學生產生很強的好奇心,對內容產生「非要弄清」的思想,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2)對於作為物理學習概念前的生活經驗要有分析地恰當運用
生活經驗是長年累月積累起來的,學生幼年學走路時就知道「用力推小板凳,小板凳才會動」,物體受力才會動在幼年的頭腦中已經先入為主。經驗中有部分是正確的,可作為教學的感性基礎,有助於理解和掌握有關的物理知識,但它畢竟是「經驗」,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所以還是粗淺的,有的帶有片面住、甚至是錯誤的,例如「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力作用的結果而具有速度」,「受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學生得到這個經驗是有大量的「事實作基礎的」,要糾正學生這個錯誤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操之過急。啟蒙教學中要講清楚,到高中還要繼續講,只有反復多次,應用正反兩個方面事實作對比,逐步過濾,才能對物理概念有比較透徹的正確理解。
(3)正確評價,積極鼓勵,穩步上階梯
物理啟蒙教學的成敗與學生學習興趣密切相關,而興趣又與成績緊密聯系。往往第一次成績不好,就會感到物理難學,導致興趣下降。老師的正確評價和鼓勵、考得好的成績,將使初學者心理上感到某種滿足,從而樹起學好物理的信心。物理啟蒙教師一開始不宜對學生提出過高要求。第一次考試,出卷時,題目不宜太難太偏,以後才逐步增加題目的難度。對於學生回答問題,要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又指出問題可能擴展的方面及其回答中的不完美處,使學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績又感到不足。從而使學生對於物理學習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逐漸趨於穩定狀態。
在初二物理啟蒙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和積極主動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師始終要把握好兩條脈搏,一是吃透教材,二是了解學生。這是成功的關鍵。
❻ 物理學中,什麼是拉力,重力,支持力,壓力
拉力就是外力對物體的拉伸作用. 也可理解為彈力
重力是物體因為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支持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接觸面所產生的的垂直向上的力.
壓力就是物體受到另一個物體擠壓時所產生的力.
❼ 如何使小學生快速理解量子力學
首先,要學習量子力學必須有很好的高等數學基礎,這是前提,數學物理密不可分.另外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世界的學科,很多現象都和我們日常生活相違背,所以豐富的想像力和邏輯性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初次接觸量子力學,會覺得這門學科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有很多無法讓人理解的理論.這話沒錯,因為量子力學本不需要人理解,如果無法理解它,這不是你的錯,而是這個理論的錯.它對於微觀世界的描述是完美的,而當研究一個不可思議的小尺度的物體時,很多性質和原理都不相同,會打破自己認知.
一般,興趣在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建議你先找一本科普性書籍來閱讀,不要從枯燥的高等數學方程入手,先了解理論基礎和一些重要的貢獻和試驗,使有個初步的概念,可以幫助你提起興趣.隨著知識的深入,再開始接觸類似波函數,薛定諤波動方程,德布羅意關系等等,這樣應該會事半功倍.
❽ 怎麼樣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物理的興趣
呵呵多用實際事物教他讓他產生興趣啊,在學校多做實驗
❾ 如何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在中學生的物理學習中處於核心地位,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它們是中學物理入門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學物理這門科學比作高樓大廈,那麼物理概念就是構成這座高樓大廈的沙石、磚泥和鋼筋框架。有經驗的物理教師非常重視抓好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物理概念便是基礎知識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怎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根據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維方法,針對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主要思維障礙(如感性認識不足、思維方法不當等),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進行思維加工以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有效武器。要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教師必須創作一個適應教學要求,能引導和啟發學生挖掘問題、思考問題、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徵和本質屬性的物理環境,使學生獲得充分的、必要的感性認識。具體說來,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一)運用實驗來獲得感性認識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學習物理概念時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教學物理概念「熔化」和「凝固」時,正值寒冷的冬季,我找來一塊固態的冰,用酒精燈加溫後,讓它迅速地融化成一杯水,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熔化,即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並告訴學生熔化的過程需要加溫。然後我又將這杯水放在零下10攝氏度的教室外面,十幾分鍾後,液態的水又變成了冰,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凝固,凝固指的是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這個過程需要降溫。通過實驗,學生獲得了關於「熔化」和「凝固」的感性認識,為更好地理解「熔化」和「凝固」這一物理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列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很多與物理概念有關的現象和事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恰當地列舉生活中這些學生熟知的典型事例,進而創造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喚起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這一物理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述了「海市蜃樓」的自然現象,然後讓他們回憶將一根筷子斜放在一碗水中時看到的現象,學生進行表述後,我端來一碗水,找來一根筷子當場讓學生進行實驗,喚起了他們已有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這是什麼現象?學生略加思考便明白了:當光從一種介質(空氣)進入另一種介質(水)時,光路會發生偏折。之後我抓住機會通過畫示意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在頭腦中形成物理概念,總結概括出光的折射規律: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於入射角;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二、指導學生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要使學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靈活應用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在他們獲得必要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按照物理學中建立概念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類比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質聯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徵,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要使學生深刻理解「密度」這一物理概念,就必須讓他們參與實驗或親自動手做實驗,教師要指導他們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抽象和總結,抓住主要因素,概括出「密度」這一物理概念的涵義,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是這樣做的:1.找來形狀完全相同的已經噴了銀白色漆的兩個水龍頭,讓學生用手掂一掂它們的重量。2.讓學生用天平秤出兩個水龍頭的質量,並分別記錄下來。3.用盛有水的量筒測量一下兩個水龍頭的體積(經過測量,兩個水龍頭的體積相等。)4.讓學生用水龍頭的質量除以水龍頭的體積,得出了兩個不同的數據。5.讓學生對兩個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然後和物理課本上的「常見固體的密度表」進行對照。6.學生明白了兩個水龍頭一個是銅制的,一個是鋁制的。7.在學生興高采烈時,提出「密度」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中,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叫做組成物體的這種物質的密度。
三、指導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物理學習的目的也不例外,所以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運用其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學會運用物理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自然會進一步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糾正自己先前對物理概念理解的偏差,完善自己對物理概念的認知。例如,在講解「力」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力的含義。如1.手提水桶;2.馬拉車;3.腳踢足球;4.磁鐵吸引鐵塊等,然後指導學生對生活實例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和總結,得出力的定義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並使學生明確: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又如,根據斜面的概念,讓學生思考「怎樣利用一塊木板,將一個重200斤的油桶移到大卡車上」,如果條件可以,可以讓學生觀看工廠工人根據斜面原理,利用木板將油桶滾到大卡車上的視頻,進而讓他們明白工廠工人是根據斜面原理使重物搬運到卡車上的,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斜面可以省力的物理原理。
由於物理概念具有復雜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時必須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學上的階段性。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分成領會、運用、完善、擴展四個階段。在以上四個階段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同化和順應,把新概念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盡可能將所學的物理概念及相關的物理知識系統化,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有助於他們對物理概念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